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实验的指南
信息安全专业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开展了本次信息安全专业实验。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常见信息安全攻击和防御技术。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为:1. 密码学实验2. 网络攻防实验3.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4. 应用安全实验5. 安全审计实验四、实验步骤及结果1. 密码学实验实验目的:掌握常用密码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实验步骤:(1)实现对称加密算法(如DES、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的加解密过程。
(2)分析不同加密算法的优缺点。
实验结果:(1)成功实现了对称加密算法和非对称加密算法的加解密过程。
(2)掌握了不同加密算法的原理和应用。
2. 网络攻防实验实验目的:了解网络攻击方法,掌握网络安全防御技术。
实验步骤:(1)使用网络扫描工具(如Nmap)扫描目标主机。
(2)利用漏洞扫描工具(如Metasploit)对目标主机进行漏洞扫描。
(3)针对发现的漏洞,进行攻击和防御实验。
实验结果:(1)成功扫描到目标主机,并发现其存在的漏洞。
(2)掌握了常见的网络攻击方法。
(3)学习了针对漏洞的防御措施。
3.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操作系统安全机制,掌握安全配置方法。
实验步骤:(1)分析Linux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
(2)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配置,如设置用户权限、安装安全补丁等。
实验结果:(1)掌握了操作系统安全机制。
(2)学会了操作系统安全配置方法。
4. 应用安全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应用层安全机制,掌握安全配置方法。
实验步骤:(1)分析Web应用安全机制。
(2)对Web应用进行安全配置,如使用HTTPS、防止SQL注入等。
实验结果:(1)掌握了Web应用安全机制。
(2)学会了Web应用安全配置方法。
炼石整理-《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敏感个人信息识别指南》-修订对照稿
1 范围本实践指南给出了敏感个人信息识别规则以及常见敏感个人信息类别和示例。
本实践指南可用于指导各组织识别敏感个人信息,也可为敏感个人信息处理和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2 术语与定义2.1 个人信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
[来源:GB/T 35273—2020, 3.1 ,有修改]2.2 敏感个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或者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危害的个人信息。
注:敏感个人信息包括生物识别、宗教信仰、特定身份、医疗健康、金融账户、行踪轨迹等信息,以及不满十四周岁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来源:GB/T 35273—2020, 3.2 ,有修改]2.3 个人信息主体个人信息所标识或关联的自然人。
[来源:GB/T 35273—2020, 3.3]2.4 个人信息处理者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自主决定处理目的、处理方式的组织、个人。
[来源:GB/T 35273—2020, 3.4 ,有修改]3 敏感个人信息识别规则个人信息处理者应按照以下规则,识别敏感个人信息。
a)符合以下任一条件的个人信息,应识别为敏感个人信息:1)一旦遭到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到侵害;注1:容易导致自然人人格尊严受到侵害的情形可能包括“人肉搜索”、非法侵入网络账户、电信诈骗、损害个人名誉、歧视性差别待遇等。
歧视性差别待遇可能因个人信息主体的特定身份、宗教信仰、性取向、特定疾病和健康状态等信息泄露导致。
2)一旦遭到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危害;注2:例如泄露、非法使用个人的行踪轨迹信息,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主体的人身安全受到危害。
3)一旦遭到泄露或者非法使用,容易导致自然人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注3 :例如泄露、非法使用金融账户信息,可能会造成个人信息主体的财产损失。
b)按照本实践指南第4章识别收集、产生的常见敏感个人信息,常见敏感个人信息类别示例见本实践指南附录A。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分析,提高对网络攻击与防御的认识和应对能力,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为保障网络环境的安全稳定奠定基础。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以下环境中进行:1、操作系统:Windows 10 专业版2、实验软件:Wireshark 网络协议分析工具、Nmap 端口扫描工具、Metasploit 渗透测试框架等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网络数据包捕获与分析1、打开 Wireshark 软件,选择合适的网络接口进行数据包捕获。
2、在捕获过程中,访问了一些常见的网站,如百度、淘宝等,并进行了文件下载操作。
3、停止捕获后,对捕获到的数据包进行分析。
重点关注了 TCP 三次握手、HTTP 请求与响应、DNS 查询等过程。
通过分析 TCP 三次握手,了解了建立连接的过程和相关标志位的变化。
对 HTTP 请求与响应的分析,掌握了网页访问时的数据传输格式和内容。
DNS 查询的分析有助于了解域名解析的过程和机制。
(二)端口扫描与服务探测1、运行 Nmap 工具,对目标主机进行端口扫描。
2、设定了不同的扫描参数,如全端口扫描、特定端口扫描等。
3、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确定目标主机开放的端口以及可能运行的服务。
发现开放的端口如80(HTTP)、443(HTTPS)、22(SSH)等。
根据端口对应的服务,初步评估目标主机的安全性。
(三)漏洞利用与渗透测试1、利用 Metasploit 框架,选择了一些常见的漏洞模块进行测试。
2、对目标主机进行了漏洞扫描,发现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
3、尝试利用漏洞获取系统权限,如通过弱口令漏洞登录系统。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网络数据包捕获与分析结果1、 TCP 三次握手过程正常,标志位的变化符合标准协议。
2、 HTTP 请求与响应中,未发现明显的异常数据传输,但部分网站的响应时间较长,可能与网络拥堵或服务器负载有关。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如黑客攻击、病毒传播、数据泄露等,给个人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本次实验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和防御方法,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实验室的局域网环境中进行,使用了以下设备和软件:1、计算机:若干台,安装了 Windows 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应用软件。
2、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用于构建实验网络。
3、安全工具: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工具等。
4、实验软件:Metasploit、Nmap、Wireshark 等。
三、实验内容(一)网络扫描与漏洞探测使用 Nmap 工具对目标网络进行扫描,获取网络拓扑结构、主机信息和开放端口等。
通过漏洞扫描工具对目标主机进行漏洞探测,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如弱口令、系统漏洞、应用程序漏洞等。
(二)网络攻击模拟1、利用 Metasploit 框架进行漏洞利用攻击,如缓冲区溢出攻击、SQL 注入攻击等,尝试获取目标主机的控制权。
2、进行DDoS 攻击模拟,使用工具向目标服务器发送大量的请求,导致服务器资源耗尽,无法正常提供服务。
(三)网络防御措施1、配置防火墙规则,限制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访问,阻止非法流量进入。
2、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测网络中的异常活动,及时发现并报警。
3、定期对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补丁更新,修复已知的安全漏洞。
4、加强用户认证和授权管理,设置强口令策略,防止非法用户登录。
(四)数据加密与解密1、学习对称加密算法(如 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 RSA)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2、使用加密工具对文件进行加密和解密操作,体会数据加密在保护信息安全中的作用。
四、实验步骤(一)网络扫描与漏洞探测1、打开 Nmap 工具,输入目标网络的 IP 地址范围,选择扫描类型(如全面扫描、端口扫描等),开始扫描。
《网络信息安全》密码技术实验报告
《网络信息安全》密码技术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掌握典型的单表代换和多表代换的加密方法的实现细节。
能利用编程工具实现简单的加密解密。
能进行简单的密码分析。
了解WinRAR 软件加密文件时使用的是AES 算法,了解WinRAR 软件的常用功能,并能够利用该软件对文件进行加密;了解RAR 加密文件破解的方法,能够利用破解工具对弱口令RAR 加密文件进行破解。
理解数字摘要的原理;能够利用现有软件工具进行MD5摘要的计算;了解MD5在实际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应用;了解数字摘要攻击的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MD5摘要破解。
理解数字证书的原理,了解常见的数字证书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1.凯撒密码的加密和解密(1)采用手工处理方式,对字符串“monoalphabetic cipher ”进行凯撒密码的加密和解密,并将处理过程手写方式记录在实验报告中;(2)编程实现凯撒密码的加密和解密。
要求:既可以进行加密转换,也可以进行解密转换。
程序参考界面如右所示。
可以使用任何编程工具,能处理英文即可。
2.维吉尼亚密码的加密和解密 (1)采用手工处理方式,对字符串“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进行维吉尼亚密码的加密和解密,密钥是“relations ”,并将处理过程手写方式记录在实验报告中;(2)对“uzvnx seymb ogeep kbfmh imkbl aiier bog ”进行解密,秘钥是“monster ” ,并将处理过程手写方式记录在实验报告中;(3)(选做)编程实现维吉尼亚密码的加密和解密。
要求:既可以进行加密转换,也可以进行解密转换。
程序参考界面如右所示。
可以使用任何编程工具,能处理英文即可。
3.尝试破译如下密文:byvum qibya uqren evsxe sebqj uioek duluh ademm xqjoe kqhuw eddqw uj (同学们可分组合作完成),分析破解原理并记录过程。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操作指南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规范和操作指南1. 总则(1)为了保证公司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根据有关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规定,结合公司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定。
(2)本规定所指的信息网络系统,是指由计算机(包括相关和配套设备)为终端设备,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设备、技术、管理的组合。
(3)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接入到公司网络系统的单机和局域网系统。
信息网络系统安全的含义是通过各种计算机、网络、密码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在实现网络系统安全的基础上,保护信息在传输、交换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完整性和真实性。
2. 物理安全(1)物理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设施以及其他媒体免遭地震、水灾、火灾等环境事故与人为操作失误或错误,以及计算机犯罪行为而导致的破坏。
网络设备、设施应配备相应的安全保障措施,包括防盗、防毁、防电磁干扰等,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
(2)对重要网络设备配备专用电源或电源保护设备,保证其正常运行。
3. 计算机的物理安全管理(1)计算机指所有连接到公司信息网络系统的个人计算机、工作站、服务器、网络打印机及各种终端设备;(2)使用人员应爱护计算机及与之相关的网络连接设备(包括网卡、网线、集线器、路由器等),按规定操作,不得对其实施人为损坏;(3)计算机使用人员不得擅自更改网络设置,杜绝一切影响网络正常运行的行为发生;(4)网络中的终端计算机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关闭计算机和电源;(5)客户机使用人员不得利用计算机进行违法活动。
4. 紧急情况(1).火灾发生:切断电源,迅速报警,根据火情,选择正确的灭火方式灭火;(2)水灾发生:切断电源,迅速报告有关部门,尽可能地弄清水灾原因,采取关闭阀门、排水、堵漏、防洪等措施;(3)地震发生:切断电源,避免引发短路和火灾;5. 网络系统安全管理(1)网络系统安全的内涵包括四个方面:1)机密性:确保信息不暴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程;2)完整性:未经授权的人不能修改数据,只有得到允许的人才能修改数据,并且能够分辨出被篡改的数据。
信息安全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防范意识,掌握常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二、实验环境操作系统:Windows 10实验工具:Wireshark、Nmap、Metasploit、Kali Linux等三、实验内容1. 网络嗅探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网络嗅探原理,掌握Wireshark的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① 使用Wireshark抓取本机所在网络中的数据包;② 分析数据包,观察网络流量,识别常见协议;③ 分析网络攻击手段,如ARP欺骗、DNS劫持等。
2. 端口扫描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端口扫描原理,掌握Nmap的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① 使用Nmap扫描本机开放端口;② 分析扫描结果,识别高风险端口;③ 学习端口扫描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3. 漏洞扫描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漏洞扫描原理,掌握Metasploit的使用方法。
(2)实验步骤:① 使用Metasploit扫描目标主机漏洞;② 分析漏洞信息,评估风险等级;③ 学习漏洞扫描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4. 恶意代码分析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恶意代码特点,掌握恶意代码分析技术。
(2)实验步骤:① 使用Kali Linux分析恶意代码样本;② 识别恶意代码类型,如木马、病毒等;③ 学习恶意代码分析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网络嗅探实验通过Wireshark抓取网络数据包,发现网络流量中存在大量HTTP请求,其中部分请求包含敏感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等。
这表明网络中存在信息泄露风险。
2. 端口扫描实验使用Nmap扫描本机开放端口,发现22号端口(SSH)和80号端口(HTTP)开放,存在安全风险。
建议关闭不必要的端口,加强网络安全防护。
3. 漏洞扫描实验使用Metasploit扫描目标主机漏洞,发现存在高危漏洞。
针对这些漏洞,应及时修复,降低安全风险。
4. 恶意代码分析实验通过分析恶意代码样本,识别出其为木马类型,具有远程控制功能。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一、实验背景概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防范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应运而生。
本文将介绍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的背景和相关实验项目。
二、实验目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包括对网络攻击的识别和防范、密码学基础、网络数据包分析等。
三、实验内容1. 网络扫描实验网络扫描是网络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学生需要学习和了解网络扫描的原理和常用工具。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模拟攻击者对目标网络进行扫描,例如使用Nmap工具进行端口扫描和操作系统识别,进一步了解目标网络的开放端口和系统漏洞。
2. Web安全实验Web安全是互联网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需要学会发现和利用Web漏洞。
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搭建漏洞环境,如DVWA(DamnVulnerable Web Application),来进行常见的Web漏洞攻击,包括SQL注入、跨站脚本攻击(XSS)等,以加深对Web安全的理解。
3. 密码学实验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的重要基础,学生需要通过实验了解密码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算法。
实验中,可以使用RSA算法生成公钥和私钥,并对消息进行加密和解密的操作。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非对称加密的安全性和应用。
4. 网络流量分析实验网络流量分析是网络安全分析的重要手段,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常用的网络流量分析工具,如Wireshark。
实验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捕获的网络数据包进行分析,了解网络协议的运行机制、抓取网络中传输的敏感数据等。
5. 网络攻防实验网络攻防实验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中的重点之一,学生需要学会进行网络攻击和防御。
实验中,可以模拟常见的网络攻击,如DDoS (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ARP欺骗等,同时学习和实践相应的防御策略和技巧。
四、实验要求1. 学生需要按照实验要求和安全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严禁利用实验环境进行非法活动或攻击行为;2. 学生应做好实验记录,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和心得体会等;3. 学生需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网络安全管理政策,保护网络和信息安全。
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系列
NIST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系列导语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在安全行业几乎是无人不知吧。
作为NIST的一部分,NCCoE的名气虽然没有那么大,但其名称“国家网络安全卓越中心”也是够大气。
在笔者心目中,NIST是典型的标准派,而NCCoE则是典型的实践派。
作为美国联邦的标准制定机构,还同步开展实践项目,这种标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NIST在安全领域以几个系列的出版物而著称:FIPS(联邦信息处理标准)系列;SP 800(计算机/信息安全)系列;SP 1800(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系列;SP 500(计算机系统技术)系列;NISTIR(NIST 机构间或内部报告)等。
本文要介绍的正是其中的SP 1800(网络安全实践指南)系列,该系列正是NCCoE的作品。
NCCoE以实践项目著称,而且每一个实践项目都计划产生一份可免费公开获取的NIST网络安全实践指南(NIST Cybersecurity Practice Guide),即SP 1800系列指南。
这些实践指南正是关切所在。
NCCoE的实践项目包含两种类型:一是积木(Building Blocks);二是用例(Use Cases)。
积木是技术领域,用例是行业领域。
两者分别包含了十几个具体项目。
在本文中,只是简单罗列这些实践项目的摘要内容,展示一下概貌。
一、NCCoE背景国家网络安全卓越中心(NCCoE)是NIST的一部分,成立于2012年。
NCCoE是一个协作中心,行业组织、政府机构、学术机构在此共同应对企业最紧迫的网络安全挑战。
通过政府机构与私营机构的合作,为特定行业和广泛的跨部门技术挑战,创建实用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作为“国家网络安全卓越中心”,NCCoE发起了“国家网络安全卓越伙伴”(NCEP)计划,与多家美国公司联手。
这些合作伙伴承诺为合作项目提供硬件、软件、研究人员和专业知识,为NCCoE的测试环境提供设备和产品,以推动安全技术的迅速采用。
网络安全技术实验报告实验4Sniffer网络检测实验
XX大学本科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网络安全技术1421351 学号:XXX姓名:网络工程专业:班级:网络B14-2 指导教师:课内实验目录及成绩信息技术学院2016年10 月9 日XX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计算机信息安全实验类型:演示、验证实验项目名称:实验四Sniffer网络检测实验实验地点:信息楼320 实验日期:2016 年10 月9 日Sniffer网络检测实验Sniffer软件是NAI公司推出的功能强大的协议分析软件。
使用这个工具,可以监视网络的状态、数据流动情况以及网络上传输的信息。
1. 实验目的利用Sniffer软件捕获网络信息数据包,然后通过解码进行检测分析。
学会利用网络安全检测工具的实际操作方法,具体进行检测并写出结论。
2. 实验要求及方法1. 实验环境1)硬件:三台PC计算机。
单机基本配置见表4-1。
2)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 2003 Server SP4以上;Sniffer 软件。
注意:本实验是在虚拟实验环境下完成,如要在真实的环境下完成,则网络设备应该选择集线器或交换机。
如果是交换机,则在C机上要做端口镜像。
安装Sniffer软件需要时间。
2.实验方法三台PC机的IP地址及任务分配见表4-2所示。
实验用时:2学时(90-120分钟)。
表4-1 实验设备基本配置要求表4-2 三台PC机的IP地址及任务分配1)实验内容三台PC机,其中用户Zhao利用已建好的账号在A机上登录到B机已经搭建好的FTP 服务器,用户Tom在此机利用Sniffer软件捕获Zhao的账号和密码。
2)实验步骤(1)在C机上安装Sniffer软件。
启动Sniffer进入主窗口,如图1所示。
(2)在进行流量捕捉之前,首先选择网络适配器,确定从计算机的哪个适配器上接收数据,并将网卡设成混杂模式。
网卡混杂模式,就是将所有数据包接收下来放入内存进行分析。
设置方法:单击“File”→ “Select Settings”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设置,如图2所示。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2)1. 研究背景网络信息安全是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网络攻击的威胁也日益增加。
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和重要机密信息的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场景,探索网络信息安全的实际应用和解决方案。
2.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模拟攻击的方式,深入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术,并掌握常见的网络攻击和防御手段。
3. 实验内容3.1 实验环境搭建在实验开始之前,我们需要搭建一个适合实验的网络环境。
这个环境应该包括一个实验主机和一台攻击主机。
实验主机用于模拟正常的网络通信,而攻击主机用于模拟网络攻击。
3.2 模拟网络攻击在实验环境搭建完成之后,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网络攻击的模拟实验。
这些攻击包括但不限于:DDoS攻击、SQL注入攻击、网络钓鱼攻击等。
通过模拟这些攻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攻击的原理和技术,并学习如何应对和防御这些攻击。
3.3 实验报告撰写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我们需要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在实验结束后,我们将根据实验记录撰写实验报告。
这个报告需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4.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模拟了各种网络攻击,并记录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某些网络攻击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安全风险,而其他一些攻击则可以通过一定的防御手段来减轻风险。
5. 实验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加深了对网络信息安全的理解,学习了网络攻击和防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我们也认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以及制定有效安全策略的必要性。
6. 参考文献[1] John D. Network Security: Private Communication ina Public World. Pearson Education, 2007.[2] Stallings W. 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2010.。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信息安全实验报告————————————————————————————————作者:————————————————————————————————日期:ﻩ信息安全基础实验报告姓名:田廷魁学号:2 班级:网工1201班ARP欺骗工具及原理分析(Sniffer网络嗅探器)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1.熟悉ARP欺骗攻击有哪些方法。
2.了解ARP欺骗防范工具的使用。
3.掌握ARP欺骗攻击的实验原理。
实验要求:下载相关工具和软件包(ARP攻击检测工具,局域网终结者,网络执法官,ARPsniffer嗅探工具)。
二.实验环境(实验所用的软硬件)ARP攻击检测工具局域网终结者ﻫ网络执法官ARPsniffer嗅探工具三.实验原理ARP(AddressResolutionProtocol)即地址解析协议,是一种将IP地址转化成物理地址的协议。
不管网络层使用什么协议,在网络链路上传送数据帧时,最终还是必须使用硬件地址的。
而每台机器的MAC地址都是不一样的,具有全球唯一性,因此可以作为一台主机或网络设备的标识。
目标主机的MAC地址就是通过ARP协议获得的。
ARP欺骗原理则是通过发送欺骗性的ARP数据包致使接收者收到数据包后更新其ARP缓存表,从而建立错误的IP与MAC对应关系,源主机发送数据时数据便不能被正确地址接收。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利用ARPsniffer嗅探数据实验须先安装winpcap.exe它是arpsniffer.exe运行的条件,接着在arp sniffer.exe同一文件夹下新建记事本,输入Start cmd.exe ,保存为cmd.bat。
ARPsniffer有很多种欺骗方式,下面的例子是其中的一种。
安装截图:步骤一:运行cmd.exe,依次输入以下命令:"arpsf.exe-sniffall-o f:\sniffer.txt -g192.168.137.1 -t 192.168.137.5"(其中IP地址:192.168.137.1是局域网网关的地址,192.168.137.5是被欺骗主机的IP地址,试验获取的数据将会被输入到F盘的sniff er.txt文件中。
网络信息安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提高我国网络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和防御方法,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二、实验内容1. 网络攻击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常见的网络攻击手段,掌握防御方法。
(2)实验内容:利用Kali Linux操作系统,使用Metasploit框架进行网络攻击实验,包括端口扫描、漏洞扫描、攻击实验等。
(3)实验步骤:① 安装Kali Linux操作系统。
② 安装Metasploit框架。
③ 进行端口扫描,查找目标主机的开放端口。
④ 进行漏洞扫描,发现目标主机的安全漏洞。
⑤ 进行攻击实验,模拟实际攻击过程。
2. 网络防御实验(1)实验目的:掌握网络安全防御方法,提高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2)实验内容:利用Windows防火墙和NAT技术进行网络防御实验。
(3)实验步骤:① 在Windows系统中开启防火墙。
② 配置防火墙规则,禁止非法访问。
③ 使用NAT技术隐藏内部网络,提高网络安全。
3. 网络加密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网络加密技术,掌握加密算法的使用。
(2)实验内容:使用对称加密算法DES和RSA进行加密实验。
(3)实验步骤:① 使用DES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② 使用RSA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
4. 入侵检测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入侵检测技术,掌握入侵检测系统的使用。
(2)实验内容:使用Snort入侵检测系统进行实验。
(3)实验步骤:① 安装Snort入侵检测系统。
② 配置Snort规则,定义检测目标。
③ 监控网络流量,分析入侵行为。
5. 木马防御实验(1)实验目的:了解木马攻击原理,掌握木马防御方法。
(2)实验内容:使用杀毒软件进行木马防御实验。
(3)实验步骤:① 安装杀毒软件。
② 对系统进行病毒扫描,查杀木马。
③ 定期更新病毒库,提高杀毒软件的防御能力。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程课程设计
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程课程设计1. 简介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的重要课题,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在学习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过程中,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一个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程的课程设计,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环境和实验要求等。
2. 实验内容该实验教程包括以下几个实验:实验一:网络环境搭建该实验是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教程的入门实验,通过搭建一个实验环境,学生将学会基本的网络配置和搭建方法,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的分析和设计方法。
该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拓扑结构设计•网络设备选择与配置•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实验二:网络攻击和防御该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学生将学习网络攻击的方法和手段,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
该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攻击类型与分类•网络安全要求与策略•网络防御技术与工具实验三:Web安全和数据传输加密该实验是一个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保护Web服务的安全性和数据传输的机密性。
该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Web攻击类型与示例•Web服务安全机制与防范方法•数据传输加密与解密技术实验四:移动安全和恶意代码检测该实验是一个面向当前智能手机和移动设备的实验,学生将学会如何保护移动设备的安全性和检测恶意代码。
该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移动设备平台安全特性分析•移动设备恶意代码种类与检测技术•移动设备防范与安全管理3. 实验步骤每个实验包含以下步骤:•准备实验环境,包括硬件和软件环境。
•阐述实验要求和目的,说明实验中要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展示实验设计和方案,包括网络环境的拓扑结构和设备配置。
•进行实验操作和测试,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
4. 实验环境实验环境要求如下:•操作系统:Windows或Linux。
•实验平台:VirtualBox或VMware。
•虚拟机镜像:包括Ubuntu、Kali、Windows Server等操作系统镜像。
网络安全实践指南
引言
为落实《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一条提出的“网络运营者 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 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 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和“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 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等要求,本文件依据相关国家标 准提出的个人信息最少够用原则,针对当前移动互联网应用 中存在的超范围收集、强制授权、过度索权等个人信息安全 问题,结合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现状,围绕用户数量 大、社会关注度高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基本业务功能,给出了 保障其正常运行所需收集的个人信息,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收 集个人信息提供实践指引。
3
三、个人信息收集原则
移动互联网应用个人信息收集活动,主要依据 GB/T 35273《信 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4 个人信息安全基本原则”, 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权责一致原则——个人信息收集应遵循法律法规要求,不采 用非法的方式和渠道收集个人信息,不收集法律法规禁止的个人信 息,不违反与用户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对因个人信息处理活 动对个人信息主体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2)目的明确原则——向用户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 式和范围,收集的个人信息及申请的权限应具有合法、正当、必要、 明确的收集使用目的和业务功能。
3)最少够用原则——不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 不申请打开可收集无关个人信息的权限。只收集满足业务功能所必需 的最少类型和数量的个人信息,自动收集个人信息的频率不超过业务 功能实际所需的频率。
约车、网上购物等 16 类基本业务功能,给出了每类业务功能相关的 必要信息范围。必要信息主要包括基本业务功能相关必要信息和通用
功能相关必要信息:基本业务功能相关必要信息,是与基本业务功能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规范
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个人信息跨境处理活动安全
认证规范
一、定义
跨境处理活动安全认证为指由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对参与跨境处理活动的企业、机构及其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检查与评估的过程。
二、要求
1.建立安全信息处理活动的技术规范,具体包括:
(1)安全信息系统的建设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网络安全防护设备、安全信息共享设施、资源等;
(2)对安全信息处理活动的管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安全信息处理责任分配、安全管理机制、安全业务实施、安全信息管理流程等;
(3)安全信息处理的运行监督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安全信息处理监控、安全信息审计等;
(4)对安全信息处理的安全风险识别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安全风险识别、安全缺陷分析等;
(5)对安全信息处理活动的数据保密要求,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安全策略设计、数据加密标准、数据信息安全等。
2.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安全隐患,提高跨境处理活动的安全等级。
3.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强化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信息处理能力。
4.推进建立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实验指导书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2010-3-28前言课程名称: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技术适用对象:通信专业/计算机专业学时学分:1、课时共32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时数8学时。
2、课时共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时数10学时。
在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特别是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安全(特别是网络安全)越来越表现出其重要性,研究和学习信息安全知识,并掌握相应主流技术迫在眉睫。
信息安全的容涉及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网络安全框架、对称密码技术、公开钥密码技术、HASH 函数、MAC 函数等基本密码学理论,同时也涉及到更高层的基于密码技术的安全协议分析和应用,也兼顾网络入侵、恶意软件、防火墙等网络安全技术。
信息安全技术作为一门综合性科目,要求学生应具备较全面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课程基础涉及围广,课程理论相对比较抽象和繁杂,因而同学们在学习中会有一定难度。
为了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动手能力培养,我们安排了信息安全系列实验容来配合教学环节,希望同学们能认真独立的完成实验容,增进对课程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实验采用了一些信息安全方面开放源码的较成熟的软件包和部分商业化并可用于教学目的的软件产品作为试验的基本平台,这有利于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因特网进行更多的试验容的收集和进一步研究的展开,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安全相关资源,将更有助于本实验容的良好完成。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现有实验设备条件,对本课程的实验部分安排了12学时的上机操作,具体分为5次进行,其安排如下:实验一:密码学算法应用实验二:网络扫描与侦听实验三:远程控制与威胁分析实验四:PGP软件应用实验五: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实验六:入侵检测为了让学生能够比较好的完成实验,在做实验前需要做下述准备: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①认真复习理论教学容及相关资料。
②认真查询相关实验资料,做好预习准备。
2.实验时应注意的事项①按时参加上机实习,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②遵守机房管理制度和实验操作规则。
③上机者在上机规定的时间,不能从事与实验无关的容。
④独立完成实验,严禁抄袭他人成果。
⑤按时提交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要求①实验课题②实验设备及工具③实验目的④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学生应达到以下几点目的:①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对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基本原理和技术的认识②掌握常用安全工具和软件的使用,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③培养信息安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开发能力。
④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实验总结报告实验一密码学算法应用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1. 学会并实现DES算法2. 理解对称密码体制的基本思想3. 掌握数据加密和解密的基本过程4. 理解公钥密码体制的基本思想5. 掌握公钥密码数据加密和解密的基本过程6. 理解Hash函数的基本思想7. 掌握hash函数软件计算软件/信息的Hash值的基本过程二、实验容1、根据DES加密标准,用C++设计编写符合DES算法思想的加、解密程序,能够实现对字符串和数组的加密和解密。
例如,字符串为M=“信息安全”,密钥K=“computer”2、根据RSA加密算法,使用RSA1软件,能够实现对字符的加密和解密。
3、根据MD5算法,使用hashcalc软件和MD5Caculate软件,能够实现求字符串和文件的HASH值。
例如,字符串为M=“信息安全”,求其HASH值三、实验要求1.实验前预习。
2.提交实验报告(包括相应的程序和运行结果)。
3.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四、思考题1.分析影响DES密码体制安全的因素?2.公钥算法中加密算法和解密算法有何步骤?实验二、网络扫描与侦听(2课时)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1.理解网络监听(嗅探)的工作机制和作用。
2.学习常用网络嗅探工具Sniffer和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的使用。
3.理解扫描器的工作机制和作用。
4.掌握利用扫描器进行主动探测、收集目标信息的方法。
5.掌握使用漏洞扫描器检测远程或本地主机安全性漏洞。
二、实验容1.使用Sniffer 进行网络监听,嗅探及数据包抓取。
a)使用Sniffer对本地主机进行嗅探,抓取数据包。
b)浏览时,抓取数据包,并观察TCP 连接的建立与结束过程。
c)登录QQ 时,抓取数据包。
d)保存生成的数据文件。
2.使用wireshark进行网络协议分析。
a)使用wireshark进行数据包捕获,分析获得的数据,并观察三次握手过程。
b)获取ARP、HTTP、FTP、DNS、ICMP协议包,并进行分析。
c)保存生成的文件。
3.使用两种扫描软件进行扫描,包括NMAP、SuperScan、X-Scan等。
对扫描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扫描系统的改进方案。
a)使用扫描软件对远程主机进行端口扫描,探测主机信息。
b)对同一网段的所有主机进行漏洞扫描。
c)保存生成的HTML 文件。
4.比较两种扫描器的功能、特点和效果。
三、实验要求1.实验前预习。
2.提交实验报告(包括相应的程序和运行结果)。
3.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四、思考题1.根据实验总结针对网络监听的防措施。
2.分析网络嗅探器在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作用3.分析网络扫描器在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作用实验三、远程控制与威胁分析(2课时)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理解网络安全威胁2.了解木马程序的工作过程3.熟悉网络远程控制软件二、实验容1.使用一种远程控制软件对另外一台机器进行远程控制,包括VNC、NetBus等。
分析远程控制的原理和功能并熟练使用远程控制软件。
完成:1)安装远程控制客户端和服务端2)获取远程主机的屏幕图形3)获取远程主机的文件信息4)使远程主机重新启动2.使用autoruns.exe软件,查看Windows程序启动程序的位置,了解木马的自动加载技术。
去除可疑的启动程序项。
3.启动冰刃软件IceSword.exe,进行如下操作:1)查看当前运行的进程,了解木马伪装方式;2)查看当前开放的端口,了解木马通信方式4.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5.给出实验结论三、实验要求1.实验前预习。
2.提交实验报告(包括相应的程序和运行结果)。
3.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四、思考题1.根据实验总结针对远程控制软件的防措施。
2.分析远程控制软件在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方面的作用实验四、PGP软件应用(2课时)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PGP软件的使用2.进一步理解加密与数字签名的过程和作用二、实验容1.传统加密任意选择一个文件,用传统加密方式对它进行加密和解密。
2.生成自己的密钥对要求用户ID 中必须包含自己的学号。
3.加密文件任意选择一个文件,用混合加密方式对它进行加密和解密。
观察各种选项的作用。
4.数字签名任意选择一个文件,对它进行签名,然后验证。
对文件略作修改后,看是否仍能通过验证。
5.交换并验证公钥通过电子(或其它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换公钥,并验证公钥的有效性。
然后,可以相互发送加密电子。
6.分割秘钥要求几个人合作,分割一个秘钥,每个人保管一份。
然后,当需要解密文件或验证签名时,通过网络恢复出秘钥。
7.考核向学生A发送一封电子,谈谈你对本实验的看法和建议。
要求用学生A的公钥加密,并用你的秘钥签名。
在电子的附件中包含你的公钥证书。
8.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及结果,给出实验结论三、实验要求1.实验前预习。
2.提交实验报告(包括相应的程序和运行结果)。
3.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四、思考题1.分析PGP软件的实验原理,画出PGP 的部加密过程。
2.PGP在加密之前为什么对文件进行压缩?实验五、操作系统安全配置(2课时)实验学时:2学时实验类型:验证实验要求:必修一、实验目的1.熟悉Windows NT/XP/2000系统的安全配置2.理解可信计算机评价准则二、实验容1.修改Windows系统注册表的安全配置,并验证2.修改Windows系统的安全服务设置,并验证3.修改IE浏览器安全设置,并验证4.设置用户的本地安全策略,包括密码策略和锁定策略。
5.新建一个文件夹并设置其访问控制权限。
6.学会用事件查看器查看三种日志。
7.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三、实验步骤1.用“Regedit”命令启动注册表编辑器,配置Windows系统注册表中的安全项(1)、关闭Windows 远程注册表服务通过任务栏的“开始->运行”,输入regedit进入注册表编辑器。
找到注册表中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下的“RemoteRegistry”项。
)右键点击“RemoteRegistry”项,选择“删除”。
(2)修改系统注册表防止SYN洪水攻击(a)找到注册表位置: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Tcpip\Para meters新建DWORD值,名为SynAttackProtect。
(b)点击右键修改SynAttackProtec t键值的属性。
(c)在弹出的“编辑DWORD值”对话框数值数据栏中输入“2”(d)单击“确定”,继续在注册表中添加下列键值,防SYN洪水攻击。
EnablePMTUDiscovery REG_DWORD 0NoNameReleaseOnDemand REG_DWORD 1EnableDeadGWDetect REG_DWORD 0KeepAliveTime REG_DWORD 300,000PerformRouterDiscovery REG_DWORD 0EnableICMPRedirects REG_DWORD 0(3)修改注册表防IPC$攻击:(a)查找注册表中“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LSA”的“RestrictAnonymous”项。
(b)单击右键,选择“修改”。
(c)在弹出的“编辑DWORD值”对话框中数值数据框中添入“1”,将“RestrictAnonymous”项设置为“1”,这样就可以禁止IPC$的连接,单击“确定”按钮。
(4)修改注册表关闭默认共享(a)对于c$、d$和admin$等类型的默认共享则需要在注册表中找到“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Services\Lanman Server\Parameters”项。
在该项的右边空白处,单击右键选择新建DWORD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