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工程第五章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课件
m
C A0
0
xAf
xA
0
xAf
xA
m P Vm VP
m 比较 P
1 (rA )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xA
n =0 n=1
n=2
0.9
1
4
10
0.99
1
22 100
1
n=2
(rA )
P
n=1
CA0
0
xAf 1
xAf 2
xA
xA越大,相差越大
0
xAf
xA
反应移到一个管内径为125mm 的理想管式反应器中
进行,仍维持 75℃等温操作,且处理量和所要求转化 率相同,求所需反应器的管长。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解:由于CA0 CB0 ,且是等摩尔反应,所以反应速率方程为
(rA )
kCACB
kC
2 A
此反应在理想间歇反应器中达到要求转化率所需反应时间为
基本方程
cA0 cAf
(rA )
cA0 xAf kcAn0 (1 xAf
)n
cAn 01k
xAf (1 xAf
)n
反应器型式 反应级数
一级
二级
零级
PFR
k ln 1 或 1 xA
C A e k C A0
C A0 k
1
xA xA
或
CA 1 C A0 1 C A0 k
k
CA0
xA
1
C A 1 k
Chemical Reaction Engineering
第五章 连续流动釜式反应器(CSTR) (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 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P催化剂颗粒孔隙率-
SV催化剂颗粒的比表面积cm2cm3
P催化剂颗粒密度g cm3
Sg单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cm 2g 1
9
5.1.3 综合扩散
微孔孔径在一定范围之内,两种扩散同时
起作用。 当10-2< λ/do<10时
D
1/
Dk
1
1 ayA
/
DAB
a 1 NB NA
35.9
1.98 D2 6.70 NH3
14.9
5.48 He 2.88 H2O
12.7
5.69 N2 17.9 (CCl2F2) 114.8
19.5 O2 16.6 (Cl2)
37.7
17.0 空气 20.1 (SiF4) 69.7
16.1 CO 18.9 (Br2)
67.2
22.8 CO2 26.9 (SO2) 41.1
13
氢在苯中的分子扩散系数为:
DAB
273 200 1.5 1
0.436
78
1
1
0.5
2
1
2
78.15 cm2s1 p
p 7.073 90.683
当p=101.33 kPa时DAB=0.7712 cm2s-1 p=3039.3 kPa时DAB=0.02571 cm2s-1
D
1
0.01522cm2s1
1 1
0.0373 0.02571
有效扩散系数为:
De
D P
0.01522 0.43 4
0.001636cm2s1
16
5.2气固相催化反应等温宏观动力学
化学反应工程(第三版)陈甘棠主编_第五章_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基础
Ki 称为吸附平衡常数,是i组分吸附速率常数与脱附速率常数之比。 式(5-28)即为过程的总速率方程。由该式的分母可知,反应物和产物 均被吸附。分母的方次表明该反应是在A、B两个活性中心之间进行的。
若控制步骤为可逆反应 过程总速率:
Aσ + Bσ
k1
k2
Rσ + Sσ
r k k A 1 A B 2 R S
第五章 催化剂与催化动力学基础
5.1 催化剂
能够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在反应前后不发生组成变化的物质。 (1)类型 金属(良导体)、金属氧化物和硫化物(半导体)以及盐类和 酸性催化剂(大多数是绝缘体) (2)载体 活性炭、硅胶、活性白土、硅藻土、沸石(分子筛)、骨架Ni、 活性Al2O3、 Fe等 (3)性能要求 活性好、选择性高、寿命长。 (4)结构
k k K K 1 A B
K
k1K A KB k2 KR KS
比较式(5-28)和式(5-30)可见,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时,可逆反 应与不可逆反应速率式的分母相同,区别在于分子。可逆反应的分子上有两 项,不可逆反应只有一项。
A在吸附时解离 A + 2σ B + σ 2A1/2σ + Bσ Rσ Sσ 按上述方法可得到
几种常用催化剂的结构
无定形颗粒 球形 柱形 长柱形 三叶草形
环形
多孔柱形 车轮形
比表面积
破碎强度
压降
独石形
金属独石形
Foam
(5)制备方法
① 混合法
② 浸渍法 ③ 沉淀法或共沉淀法 ④ 共凝胶法 ⑤ 喷涂法及滚涂法 ⑥ 溶蚀法 ⑦ 热熔法
5.3 气固相催化反应动力学
气-固相反应速率的定义式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及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非理想流动模型和非理想反应器的计算
1. 离析流模型(停留时间分布模型) 离析流模型(
离析流模型的特点 特点 每个流体微团之间不发生任何形式的物质交换,互不干扰。 每个流体微团相当于一个小间歇反应器,其反应时间等于该 流体微团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其反应程度取决于该微团 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 反应器出口的总的转化率等于各流体微团对转化率的贡献。
层流反应器
E (θ ) = 0,θ < 0.5
E (θ ) = 1 2θ
2
,θ ≥ 0.5
14
非理想流动模型和非理想反应器的计算
不是所有的反应器都是理想状态, 不是所有的反应器都是理想状态,需要建立非理想流动模型 1 建模的要求: 建模的要求: 等效性( 等效性(能够正确反映模拟 对象的物理实质); 对象的物理实质); 合理简化便于数学处理( 合理简化便于数学处理(模 型参数不应超过两个) 型参数不应超过两个) 3 建模的依据: 建模的依据: 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 2 常用技巧: 常用技巧: 对理想模型进行修正, 对理想模型进行修正, 或将理想流动模型与滞 流区、 流区、短路和沟流等作 不同组合 4 常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 常用的非理想流动模型: 离析流模型 多釜串联模型 15 轴向扩散模型
3
进口
系统
出口
停留时间分布
2.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E(t) = 0 t <0 E(t)≥ 0 t≥0
归
∞
一 化 条 件
∫ E (t )dt = 1
0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E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 (t)
4
停留时间分布
2.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第一节全解
于硝酸生产中的氨氧化铂网催化剂和用于汽车尾气污染物氧化
的催化转化器,就是典型的例子。它们可以是多孔的,也可以 是非孔的。该类催化剂中铂是主要的活性组分。
在有些情况下,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被负载在活性较低的载体上,
常用的活性组分是纯金属或金属合金,也可以负载一些助活性 组分。如石油重整用的铂一氧化铝催化剂、二氧化硫氧化制硫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孔径及其分布 催化剂中孔道的大小、形状和长度都是不均一的,催化剂
孔道半径可分成三类:
1)微孔,孔半径为1nm左右;
2)中孔,孔半径为1~25nm左右; 3)大孔,孔半径大于25nm的孔。
载体的作用是作为催化剂的骨架,同时提供催化剂的内表
面积。
分子筛:有时候某些催化剂的孔很小,只容许小分子通过, 却阻止大分子的进入,这些催化剂就称为分子筛,它们可 由某些粘土和沸石等天然物质所制成,也能通过人工合成 出来,如结晶硅铝酸盐。
d kd A2
吸附平衡时:
a d
A
K A PA 1 K A PA
2018年10月24日星期三
当多种物质同时被吸附时,每种分子的覆盖率
i K i Pi V
i
i
V 1
V K i Pi V 1
i
则未覆盖率为:V
1 (1 K i Pi )
酸的氧化硅负载五氧化钒催化剂等。
催化剂的失活:随着时间的延长,催化活性会降低,在一定的 周期内不能使其保持高的活性。
吸附等温模型
描述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吸附量与压力的关系,提 出的吸附等温模型有:
Langmuir型 Freundlich型 焦姆金型 BET(Brunauer, Emmett, Teller)型
陈甘棠主编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
⑵选择性 指?
高选பைடு நூலகம்性可节约原料、减化工艺。
影响选择性的因素很多,有物理的和化学的。
就催化剂的构造而言,主要有:活性组分在
表面上的定位和分布、微晶粒度大小、载体 的孔结构、孔径和孔容等。
当遇到转化率和选择性的要求不能同时满
足时: a:如果反应原料昂贵或者产物和副产物分 离困难时,宜采用高选择性的催化系统 b:若原料价格便宜,且产物与副产物分离 不困难,则采用高转化率操作。
(4)共凝胶法
与沉淀法类似,将两种溶液混合生成凝 胶。如合成分子筛就是将水玻璃(硅酸钠)与 铝酸钠的水溶液与浓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在一 定的温度和强烈搅拌下生成凝胶,再静臵相当 长时间使之晶化、然后过滤、水洗、干燥得到。 得到的分子筛表面含有大量的正离子,部分是 容易解离的,则可与过渡金属离子(镁离子、 钙离子、锂离子)等进行交换,在硅酸盐表面 形成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交换型分子筛, 并有良好的抗毒性和耐热性。在炼油工业中用 量很多。
法。 均匀沉淀法是首先使待沉淀溶液与沉淀剂母体 充分混合,形成十分均匀的体系,然后调节温 度使沉淀剂母体加热分解转化为沉淀剂,从而 使金属离子产生均匀沉淀,比如尿素。 采用此方法得到的沉淀物,由于过饱和度在整 个溶液中都比较均匀,所以,沉淀颗粒粗细较 一致而且致密,便于过滤和沉淀。
沉淀法的影响因素
(3)沉淀法 借助沉淀反应,用沉淀剂将可溶性的催化剂
组分转化为难溶化合物,再经分离、洗涤、 干燥、焙烧、成型等工序制得成品催化剂。
沉淀法是制备固体催化剂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广泛用于制备高含量的非贵金属、金属氧化 物、金属盐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
对于要求特别均匀的催化剂,可采用均匀沉淀
反应工程课件第五章
最佳温度线
T
h
14
(4)多段绝热式催化反应器
绝热反应——换热——绝热反应——换热
间接换热式
外部间接换热式 内部间接换热式
分
冷激式
原料气冷激式
类
非原料气冷激式
间接换热式+冷激式
h
15
A、间接换热式 a、内部间接换热式 b、外部间接换热式 Ⅰ
Ⅱ
x Ⅲ
平衡温度线
最佳温度线
Ⅳ
h
T
16
特点:
a、由于Yi0,P不变,则xTe,x-Tm曲线不变,各
生成石灰氮(CaCN2) 以及许多矿物的焙烧等,也都采用固定床 反应器。
h
4
固定床反应器优点:
① 固定床中催化剂不易磨损;
② 床层内流体的流动接近于平推 流,与返混式的反应器相比,可 用较少量的催化剂和较小的反应 器容积来获得较大的生产能力。
③ 由于停留时间可以严格控制, 温度分布可以适当调节,因此特 别有利于达到高的选择性和转化 率,在大规模生产中尤为重要。
1)颗粒特性
(1)单个无规则颗粒直径:
A、等体积相当直径dp:用体积相同的球形颗粒的直径表示非 球形颗粒的直径。
球粒:
6
d
3 p
VS
非球粒: VP VP =VS
1
d
p
6VP
3
h
52
B、等外表面积相当直径Dp:用外表面积相同的球形颗粒的直 径表示非球形颗粒的直径。
令
(
H
)
R
N T 0Y A 0
,则
dT
N i C Pi
dx A
T T 0 ( x x 0 )
化学反应工程-17-第五章-气固相催化反应宏观动力学
1
NA NB
NA、NB为A、B组分的扩散通量,mol•m-2•s-1。
上式简化: 比如对 A B 等类型反应, A、B在孔道中进行的是等分子逆向扩散过程。
N A N B 则 0
1 1 1 上式: D DAB DK
5.1.4 以颗粒为基准的有效扩散系数De
De为以颗粒外表面积计算基准的有效扩散系数。 问题是De如何求?
DAB 称为分子扩散系数,由下式计算:
1 1 T 1.5 M A MB 0.436 1 1 P V A / 3 VB / 3
2 0.5
D AB
式中 DAB 为A组分在B中的扩散系数,cm2•s-1;P为系统总压,kPa;T为 系统温度,K;MA、MB为A、B组分的相对分子量;VA、VB为A、B组分 的分子扩散体积(见表5-1)cm3•mol-1。表中未列气体,其扩散体积可按
yi 为I组分的mol分率;
Nj为j组分扩散通量。
工程计算时,常用Wilke简化模型,如下式:
D Am
1 yA yi D i Ai
5.1.2 努森扩散 记扩散系数为 D K,则:
DK 4850d 0
T M
式中:D K 为努森扩散系数,cm2•s-1;T为系统温度,K;M为 组分的相对分子量;d0为微孔直径,cm。
根据 S 的定义式: S
4 3 R V R 3 S 3 4R 2 SS
R 3
kV ' f C AS De
f C A f C AS C A C AS
4 3 Fr rA r dr r 3 3
单位时间球壳中A的累积量:
(完整版)反应工程第五章习题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习题(第五章)5.1乙炔与氯化氢在HgCl 2-活性炭催化剂上合成氯乙烯的反应2223C H HCl C H Cl +↔()A ()B ()C其动力学方程式可有如下种种形式:(1) 2(/)/(1)A B C A A B B C C r p p p K K p K p K p κ=-+++(2) /(1)(1)A B A B B B C C A A r K K p p K p K p K p κ=+++ (3) /(1)A A B A A B B r K p p K p K p κ=++(4) /(1)B A B B B C C r K p p K p K p κ=++试说明各式所代表的反应机理和控制步骤。
解:(1) A A σσ+↔B B σσ+↔A B C σσσσ+↔+ (控制步骤) C C σσ↔+(2) 11A A σσ+↔22122111B B A BC C C σσσσσσσσ+↔+→+↔+(控制步骤) (3) A A σσ+↔B B σσ+↔A B C σσ+→+ (控制步骤)(4) B B σσ+↔A B C σσ+→ (控制步骤) C C σσ↔+5.2 在Pd-Al 2O 3催化剂上用乙烯合成醋酸乙烯的反应为 243222321C H CH COOH O CH COOC H H O 2++↔+ 实验测得的初速率数据如下[功刀等,化工志,71,2007(1968).] 115℃, AcOH 200p mmHg =,292O p mmHg =。
24()C H p mmHg701001952473154655010(/)r mol hr g ⨯⋅催化剂3.94.46.06.67.255.4注:1mmHg=133.322Pa如反应机理设想为2424242422423223232222O ()O O+AcOH AcOH C H C H AcOH C H HC H OAc O O HC H OAc O C H OAc H C H OAc C H OAc H H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控制步骤试写出反应速率并检验上述部分数据能与之符合否。
化学反应工程 第五章 非均相反应动力学
基本假设
–均匀表面(或理想表面) • 各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与表面被吸附程度无关
–单分子层吸附 –被吸附分子间互不影响,也不影响别的分子吸附 –吸附机理均相同,吸附形成络合物亦均相同
– Langmuir型
若固体催化剂被吸附分子所覆盖分率(覆盖率)为
θ (θ i表示被i组分覆盖的n分率)
KR
pRv
KS
pSv
KRKS KrKB
pR pS pB
v
v
1
v
1 K RS
pR pS pB
1 KB pB K R pR K S pS
A 1 K RS
pR pS pB
K RS
pR pS pB
KB pB K R pR K S pS
–吸附控制 对 A B R S ,为A的吸附控制
裸露部分分率:1-θ (1 i )
以σ 表示活性点;若
i 1
A A
pA
1A
A
K A ka kd
吸附速率为:ra ka pA(1 A )
脱附速率为:rd kd A 达到吸附平衡时 ra rd
ka pA(1 A ) kdA
K i piv
K i pi 1 K i pi
i
–表面反应控制 可逆反应 A B R S
r
kr AB
kr' R S
(1
kr K AK B pA pB kr' K R K S pR pS K A pA KB pB K R pR K S pS K I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流动模型(化学反应工程))
第五章停留时间分布与反应器流动模型重点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方法和数据处理。
∙理想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表达式。
∙返混的概念。
∙非理想流动模型(离析流模型、多釜串联模型和扩散模型)的模型假定与数学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模型参数的确定。
∙利用扩散模型和多釜串联模型的反应器计算。
深入理解:∙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和数学描述方法。
∙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字特征和物理意义。
广泛了解:∙流动反应器中的微观混合与宏观混合及其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停留时间分布与流动模型对于连续操作的反应器,组成流体的各粒子微团在其中的停留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流体微团停留时间很长,有的则瞬间离去,从而形成了停留时间的分布。
正如前面针对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分析,停留时间分布的差异对反应系统的性能有很大影响,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全混流和活塞流模型对应着不同的停留时间分布,是两种极端的情况,实际反应器中的流动状况介于上述两种极端情况之间。
本章将针对一般情况讨论停留时间分布及其应用问题,对于实际反应器的设计与分析非常必要。
具体内容包括:停留时间分布的概念与数学描述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分析理想流动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非理想流动现象分析发几种常见的非理想流动模型非理想反应器设计与分析流动反应器中流体的混合及其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第一节停留时间分布一、举例说明停留时间及其分布∙间歇系统:不存在RTD;∙流动系统:存在RTD问题。
可能的原因有:∙不均匀的流速(或流速分布)∙强制对流∙非正常流动-死区、沟流和短路等流动状况对反应的影响釜式和管式反应器中流体的流动状况明显不同,通过前面对釜式和管式反应器的学习,可以发现:∙对于单一反应,反应器出口的转化率与器内的流动状况有关;∙对于复合反应,反应器出口目的产物的分布与流动状况有关。
二、寿命分布和年龄分布区别在于:前者指反应器出口流出流体的年龄分布,而后者是反应器中流体的年龄分布。
三、系统分类系统有闭式系统和开式系统之分。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
成比例提高生产能力
2.串联 一级反应
A 0
第一釜
C Ao C A1 C Ao C A1 C Ao i k i 1 (rA ) kC A1 C A1
第二釜
C A1 C A2 C A1 i k i 1 kCA2 C A2
…… 第N釜
C An1 i 1 C An
两边除 dl 取 dl 0消去S 有
dCA d 2C A U DA (rA ) 0 2 dl dl
令 则
l z L
L V t u v
dCA dCA dz 1 dCA dl dz dl l dz
d 2 C A 1 d 2 C A dz 1 d 2 C A 2 2 2 l dz dl l dz dl
t
C A0 k C A0
(
X A1 1 X A1
X A1 1 X A2
X A2 1 X A2
)
一级:
(1 X A1 ) X A1 (1 X A1 ) 2
1 0 1 X A2
(1 X A1 ) 2 1 X A2 X A1 1 1 X A2
定时(h) 空速(h-1)
s
1
二.等容过程(constant volume)
C Af C Ao
(1 xAf )
C Ao C Af rAf
有 C Ao x Af C Ao C Af 一级:
rAf kCAf
代入上式
k
C Ao C Af C Af
即
相并联的意义也不大,只能提高其生产能 力,可对旧设备进行利用 。
化学反应工程第五章气固催化反应本证动力学详解
Tayler,1928(看作固体中 的不饱和原子,固体表面 不均匀、断层、晶体边缘 及粒子间的裂缝)
活性位:催化剂表面可和被 吸附原子或分子形成强化 学键的中心
化学吸附的 微观形态
给定某一吸附剂,给定被吸附的物质(通常是气 体),给定吸附温度,当吸附压力变化时,吸附剂 的吸附能力如何变化? 吸附等温式给出了这一变化的规律
③ 吸附项的指数是控制步骤中吸附中心参与的个数,如果 n=3,说明三个吸附中心参与控制步骤;
④当出现解离吸附,在吸附项中出现开方( KA)p项A ;
小结
1、正确书写反应速率表达式,并能给出复杂化 学反应的速率式
2、理解活化能和反应级数的意义和概念
3、气固催化反应过程的7步骤,什么是物理吸附、 化学吸附和理想、非理想吸附模型,什么是速率 控制步骤,什么叫拟平衡态。并可进行本征动力 学推导。
Ed RT
)
吸附平衡时: rA rd
A
KA pA 1 KA pA
单组分A解离吸附:A2 +2 2A
ra k a pA (1A )2
rd
kd
2 A
ka
ka0exp(
Ea RT
)
kd
kd 0exp(
Ed RT
)
吸附平衡时: ra rd
A
1
KA pA KA pA
A
KA pA 1 KA pA
: 双组分A、B吸附
Ea
E
0 a
ln
Ed
E
0 d
ln
q
Ed -Ea
(
E
0 d
E
0 a
)
(
) ln
r ka pA exp( / RT ) ln kd exp( / RT ) ln
(完整版)反应工程第五章习题答案
化学反应工程习题(第五章)5.1乙炔与氯化氢在HgCl 2-活性炭催化剂上合成氯乙烯的反应2223C H HCl C H Cl+↔ ()A ()B ()C 其动力学方程式可有如下种种形式:(1)2(/)/(1)A B C A A B B C C r p p p K K p K p K p κ=-+++ (2)/(1)(1)A B A B B B C C A A r K K p p K p K p K p κ=+++ (3)/(1)A AB A A B B r K p p K p K p κ=++ (4)/(1)B A B B BC C r K p p K p K p κ=++试说明各式所代表的反应机理和控制步骤。
解:(1)A A σσ+↔B B σσ+↔ (控制步骤)A B C σσσσ+↔+C C σσ↔+(2)11A A σσ+↔(控制步骤)22122111B B A BC C C σσσσσσσσ+↔+→+↔+(3)A A σσ+↔B B σσ+↔(控制步骤)A B C σσ+→+(4) B B σσ+↔ (控制步骤)A B C σσ+→ C C σσ↔+5.2 在Pd-Al 2O 3催化剂上用乙烯合成醋酸乙烯的反应为243222321C H CH COOH O CH COOC H H O2++↔+ 实验测得的初速率数据如下[功刀等,化工志,71,2007(1968).]115℃, ,。
AcOH 200p mmHg =292O p mmHg =24()C H p mmHg701001952473154655010(/)r mol hr g ⨯⋅催化剂 3.94.46.06.67.255.4注:1mmHg=133.322Pa如反应机理设想为2424242422423223232222O ()O O+AcOH AcOH C H C H AcOH C H HC H OAc O O HC H OAc O C H OAc H C H OAc C H OAc H H 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σ+↔+↔+↔++↔+→+↔+↔控制步骤试写出反应速率并检验上述部分数据能与之符合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
t
0
全混反应器的F(t)图,E(t)图 结论:全混流反应器系统内流体粒子的返混 最大,停留时间分布的无因次方差为1;活塞 流时无返混为0 ;停留时间分布集中,可提高 反应器的生产强度。
利用停留时间分布解释活塞流反应器优于全混流
三、流体在管内作层流流动时的E(t)或F(t)
图5.11管内径向流速分布
用无因次时间 无因次浓度 方程变成 模型参数:
2
无因次距离 彼克列准数
E , F
2 Pe
Pe→0时,全混流;Pe→∞时,活塞流
本章重点
重点掌握: · 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及特征值; ·理想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的数学表达式及统计 特征值; · 多釜串联模型与轴向扩散模型的模型参数。
广泛了解: · 了解两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
(2)升阶法
将式(5.5)代入式(5.20)得
设阶跃输入的示踪剂浓度为c (∞),由式(5.17)知 , 代入上式
图5B 阶跃响应曲线
图中带斜线部分的面积应与上式右边的积分值相等。 由图可见,此带斜线的面积等于矩形OABE的面积减去 面积OAB故有
式中T为出口流中示踪剂的浓度等于c (∞)时的时间。 将上式代入上上式则得
r 2 ur u0 [1 ( ) ] R
u 1 u0 2
L 2L t u u0
F t
2ru dr
r
r
L t tmin u0 2
t 2 F (t ) 1 ( ) 2t
2ru dr
r 0
0 R
t E (t ) 3 2t
2
例5.4——
第五节非理想流动模型
右边的积分值应等于图5A中带斜线的面积,其值为0.523, 此即t=35s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值。
图5A E(t)曲线
例题 5.2:用(1)脉冲法;(2)升阶法;(3)降阶法分 别测得一流动系统的响应曲线c(t),试推导平均停留时间 及方差 与c(t)的关系式 解:(1)脉冲法
将式(5.15)分别代入式(5.20)及式(5.21),即得所 求的关系式
第三节停留时间分布的两个特征值
1、数学期望——均值,即平均停留时间
1
t
0 0
tE (t )dt E (t )dt
tE (t )dt
0
几何意义:统计量对原点的一阶矩,E(t)~t 曲线所谓面积的中心在t坐标上的投影; 物理意义:平均停留时间 无因次:
E ( )d
一、非理想流动现象(自学) 滞留区的存在 存在沟流与短路 循环流 流体流速分布的不均匀 扩散
二、非理想流动模型
1离析流模型 假设:流体粒子之间不发生微观混合,如 间歇反应器。 停留时间介于 之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比率为 浓度为 所以反应器出口的平均浓度可以表示为:
2多釜串联模型
图5.16阶跃法多釜串联 求解内容:停留时间分布函数,浓度随时间 的变化 求解过程:
1 e
t
全 混 反 应 器 的 F(t) 全 混 反 应 器 的 图 E(t)
1
e
t
E(t)
1.0
t0
t t
t
F(t)
t
t t
t
t
图5.7活塞流停留时间分布
Q
c0
Q
c
c0
c0
t=0
t
r R ur=u0[1-(r/R)2]
0 ur u0
图5.11管内径向流速分布
输入函数为: c0 (t ) 0
降阶法:
c(t ) 1 F (t ) c(0)
t0
t0
c0 (t ) c() const
输入函数为: c0 (t ) c(0) const t 0
c0 (t ) 0
t0
脉冲法与阶跃法的优缺点:
脉冲法可由实验测得的数据直接求出E(t), 示 踪剂耗量少;阶跃法直接求得停留时间分布 函数,适用于平均停留时间短的流动系统, 示踪剂的选择: 不与研究的流体发生化学反应:易溶于流体中; 其浓度低时容易检测;其浓度与待检测的物理 量成线性关系;对于多相系统,不发生从一个 相到另一个相的转移。 例5.1
试求t=35s时的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解: 以 t=15.1s时,c=1.43×10-4 为例
同理可算出其他时间下的E(t),结果列于表5A中
表5A E(t)与t的关系
E(t)对t作图5A。由图上可读出t=35s时,E(t)值等于 15.5×10-3l/s 。求t=35s时的F(t)值
图5.16 多釜串联图示
图5.16阶跃法多釜串联图示
t
t
图 5-17 多釜串联模型的图 F ( )
t
t
图 5.18 多釜串联模型的E ( ) 图
例题 5.1 进入再生器的空气流量为0.84kmol/s。现用氦气作 示踪剂,采用脉冲法测定气体在再生器中的停留时间分布, 氦的注入量为8.84×10-3kmol 。测得再生器出口气体中氦的 浓度c(用氦与其他气体的摩尔比表示)和时间的关系如 下:
作业:5.1;5.2;5.5
图1 非理想流动
出 口 流 体 中 红 色 粒 子 数
24
20
18
16
14
1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t/min
图5.2 停留时间分布直方图
图 5.3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图
P F(t)
A O t 图 5.4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
N
N ( N ) p 1 P 1 ( p 1)!
模型参数: N,增加? 减小?
dF ( ) NN N 1 N E ( ) e d ( N 1)!
2
1 N N N 1e N N 1 0 d 1 1 ( N 1)! N N
Qcp 1 (t) Qcp (t ) Vr dcp (t ) dt
dc p (t ) dt
1
[c p 1 (t) c p (t )]
(1)
初始条件: t=0, cp(0)=0, p=1,2,…,N
dc1 (t ) 1 [c0 (t) c1 (t )] dt
P=1:
求解为:
第五章 停留时间分布与 反应器的流动模型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停留时间分布 第二节 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第三节 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 第四节几种特殊流动模式的停留时间分布 第五节 非理想流动模型
教学要求
1.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定量描述及相关函数的定 义; 2.了解两种测定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方法; 3.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数学形式; 4.掌握理想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数学描述; 5.了解非理想流动模型之离析流模型、多釜串联 模型、轴向扩散模型。
例5.8
3轴向扩散模型 模型假定: 流体以恒定的流速u通过系统 径向混合最大而且均匀 返混只发生在轴向,用 描述 (轴向扩散系数,不随位置和时间变化) 假定扩散 通量可以用费克定律描述,即 选用如图所示的微元体,对示踪剂作物料衡算, 得到模型方程:
模型方程:
时,化简为活塞流,这时
方程无因次化:
0
2、方差 t 2 ——统计量对均值的二阶矩
(t t ) E (t )dt t E (t )dt t
2 t 2 2 0 0 2
物理意义:表示停留时间分布离散程度的量 无因次: 例5.2——P134 例5.3
2
t2
t
2
2 E ( )d 1
0
E( )d F ( )
第二节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
示踪响应技术 示踪物的输入方法:脉冲注入法,阶跃注入 法,周期注入法等。
一、脉冲法
由响应曲线计算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由E(t)定义得:
Qc (t )dt E (t )dt m
Qc (t ) E (t ) m
m Qc(t )dt
c1 (t) c0 (1 e
t /
)
(2)
P=2:
dc2 (t ) 1 [c1 (t) c2 (t )] dt dc2 (t ) c2 (t ) c0 t / (1 e ) dt
将(2)式代入:
解方程:
c 2 (t ) t t / 1 (1 )e c0
E (t ) 0 E (t ) 0
[时间]-1
(t 0) (t 0)
0
E (t )dt 1.0
2、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定义:流体粒子在系统内的停留时间小于t t 的概率(分率) 图5.4 0 E(t )dt F (t ) 性质: 无量纲,单调递增
F (t ) 0 (t 0) F (t ) 0
c(t ) F (t ) 1 e c0 t
dF(t ) 1 c(t ) E (t ) e F (t ) 1 e dt c0 dF F ( ) 1 e E ( ) e d 2 2 2 1 e d 1 1
0
dF (t ) E (t ) dt
(t 0)
F () E (t )dt 1
1 F t ?
3、无因次停留时间
t t E (t )dt E ( )d
V t :闭式系统中 t r , Q
F (t ) F ( )
E( ) tE(t )
0
E ( )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