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大学必修中药学课程 第二十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主诉:患者从1963年起开始患神经衰弱,常 心烦耳鸣,失眠多梦,长期服安眠药。1974 年后病情加重,情志易波动,喜悲伤欲哭。 1976年2月26日因与他人争执,病情恶化,精 神失常,狂躁不安,急送精神病院,诊为“精 神分裂症”,住院治疗半年。
诊查近半月来出现精神抑郁、表情淡漠、语 无论次、沉默痴呆、哭笑无常等症状;胸胁胀 满不舒,不思饮食,平素多痰。舌质淡、苔白 腻,脉弦滑。
2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用于痈 疽流注,痰阻经络的关节肿痛, 肢体麻木
1燥湿痰、祛风痰而止痉止痛, 用于风痰证和破伤风。
2解毒散结,用于瘰疬痰核, 毒蛇咬伤。
1 长于燥湿化痰,为治寒痰、湿痰要 药。
2善祛风痰而止痉,用于风痰证和破 伤风
3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痈疽肿痛。毒 蛇咬伤。
4用治肿瘤
严x x,女, 37岁。
禹白附 辛甘温,有毒。 归胃肝经。
一功效 化痰,息风止痉, 止痛解毒散结
二应用 三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
燥烈。生品不内服。
白芥子 辛温,归肺胃经。
一功效 温肺化痰,利气散结, 消肿止痛
二应用 三 使用注意 本品耗气伤阴,
对粘膜有刺激作用。用量不宜 过大。
旋覆花 苦辛平,归肺胃经。
一功效 降气化痰 二应用 1 降气化痰,止咳喘.用于痰多
半夏厚朴汤
【组成】半夏 厚朴 苍术 苏叶 茯苓 生姜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胸隔满闷,或咳或呕, 舌苔白润或白腻,脉弦缓或弦滑。
王 X X,女, 37岁,住北京西城区。
1994年 8月 29日初诊。
患者性格内向,素日寡言少语,喜独处而不 善与人交往,
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 天南星
16
半夏
天南星科 多年生草 本半夏的 干燥块茎。
药 材 半 夏
干异天
燥叶南 块天星
天
茎南科 星多
南
、年 星
东生
北草
天本
南天
星南
的星
药材天南星
半夏(块茎) 天南星 (块茎)
共性 性味:辛温, 有毒 功用:
1.燥湿化痰 治湿痰、寒痰证。 2.散结消肿 治痈肿,痰核。
毒蛇咬伤 配天南星外用。
37
【用法用量】
内服制用:煎服,3~6g;研末服0.5~1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阴虚血虚动风或热盛动风者及孕妇慎用。
关白附
38
不豆
皂荚
育科
果落
实叶
。乔
木皂Biblioteka 荚的干燥
药材皂荚
皂荚
性味:
辛、咸,温。有小毒。
功用:
1.祛顽痰,用治顽痰阻肺咳喘痰多证。 研末,炼蜜为丸,枣汤送服,皂荚丸。
【使用注意】
对皮肤粘膜刺激性较强,易致红肿、发泡, 故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用量不宜过大。
34
白附子
天南星科多年 生草本独角莲 的干燥块茎。
药 材 白 附 子
白附子
性味:辛、甘,温。有毒 功用:
1.燥湿化痰、祛风止痉:善祛头面部风痰, 多治中风口眼喎斜及偏头痛等头面诸疾。 如牵正散。 2.解毒散结止痛,用治瘰疬痰核,痈疽肿毒,
痰、饮、涎之鉴别: 痰—“稠浊者为痰”。 饮—“清稀者为饮”。 涎—唾沫、口水。 “垂涎三尺”
2.止咳平喘药——以减轻或制止咳嗽和 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中医助理医师-综合笔试-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
中医助理医师-综合笔试-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单选题]1.半夏与天南星均可治疗的病证是A.热痰B.风痰C.瘿瘤D.痰核E.湿痰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江南博哥)半夏与天南星均可用于治疗湿痰、寒痰证。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概述、温化寒痰药”知识点。
[单选题]2.可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药物是A.枳实B.半夏C.莱菔子D.芦根E.瓜萎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半夏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枳实功效:破气消积,化痰除痞。
莱菔子功效: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芦根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瓜萎功效:清热化痰,宽胸散结,润肠通便。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概述、温化寒痰药”知识点。
[单选题]3.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散结消肿的药物是A.天南星B.蝉蜕C.川乌D.防风E.蕲蛇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天南星功效:燥湿化痰,祛风解痉;外用散结消肿。
川乌功效:祛风湿,温经止痛。
防风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蕲蛇功效:祛风,通络,止痉。
蝉蜕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概述、温化寒痰药”知识点。
[单选题]4.外敷有发泡作用,皮肤过敏者忌用的药物是A.半夏B.天南星C.白附子D.白芥子E.皂荚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白芥子用法用量:煎服,3~6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作发泡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者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用量不宜过大。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概述、温化寒痰药”知识点。
[单选题]5.药性微温,善降肺胃之气而消痰止咳的药物是A.半夏B.旋覆花C.陈皮D.砂仁E.枳实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旋覆花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主治病证:咳嗽痰多,痰饮蓄结,胸膈痞满;噫气,呕吐。
掌握“化痰止咳平喘药概述、温化寒痰药”知识点。
[单选题]6.旋覆花的用法入煎剂应A.先煎B.后下C.冲服D.包煎E.另煎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旋覆花用法用量:煎服,3~10g;由于其有绒毛,易刺激咽喉作痒而致呛咳呕吐,故宜包煎。
中药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浙贝母的功效与作用浙贝母,又名浙贝、浙白、苍贝。
为石膏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根茎。
浙贝母在中医药学中常被用作药材,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
本文将从浙贝母的药理作用、主要功效与应用方面进行详细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材。
一、药理作用1. 作用于呼吸系统:浙贝母具有祛痰、止咳作用。
对于慢性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状,浙贝母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浙贝母的主要活性成分为苦杏仁甙和硫代谢物,这些成分能刺激支气管黏膜,使痰液分泌增加,从而促进痰液排出。
2. 消炎抗菌作用:浙贝母含有挥发油和黄酮类化合物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菌和消炎作用。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热、咽喉疼痛等症状,浙贝母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3. 抗过敏作用:浙贝母中含有类黄酮化合物和黄酮醇类成分,这些成分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能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等症状,改善呼吸道过敏炎症。
4. 平喘作用:浙贝母具有一定的平喘作用,对哮喘、支气管痉挛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浙贝母中的挥发油成分能够通过刺激支气管平滑肌,使其松弛,从而缓解呼吸道痉挛。
5. 改善睡眠:浙贝母中的一些成分具有镇静、安神作用,能够改善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使人在夜间能够更好地休息。
6. 抗肿瘤作用:浙贝母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对于某些癌症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7. 润肺止咳作用:浙贝母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浙贝母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够通过刺激呼吸道黏膜分泌更多的液体,减少粘稠的痰液,从而起到润肺止咳的作用。
二、主要功效1. 清热解毒:浙贝母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热毒引起的疾病,如喉痹、口腔溃疡、痈肿等有一定的疗效。
2. 祛痰止咳:浙贝母能够祛痰止咳,对于慢性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 润肺止咳:浙贝母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对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平喘止息:浙贝母具有平喘止息的作用,对于哮喘、支气管痉挛等疾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
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邱玏【摘要】川贝母与浙贝母是临床常用的两味中药, 先秦时期均以“ 贝母” 之名统之, 用以疗郁疾.明末以后, 川贝母、浙贝母从“ 贝母” 之名的统称下区分出来, 其功效也开始独立划分, 并经历了从区分到明确、从深入到总结、从矫往到承袭的认识发展过程.与现代记载相较, 古代文献对川贝母的“ 解郁愁、散逆气” 之功以及浙贝母的“ 清降” 之性有更明确深入的认识, 前者多体现在解气郁、痰郁之疾, 后者多体现在宣降止咳、内开郁结、通降痹阻等.【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3页(P1-3)【关键词】川贝母;浙贝母;功效;沿革;考辨【作者】邱玏【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川贝母与浙贝母临床使用较为常见。
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太白贝母(Fritillaria taipaiensis P.Y. Li)或瓦布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 C. Hsia var. wabuensis(S. Y. Tanget S. C. Yue)Z. D. Liu,S. Wang et S. C. Chen]的干燥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1]36-37。
而浙贝母则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的干燥鳞茎[1]292。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
聊中药:川贝母和浙贝母秋高气爽,进入了秋季,空气逐渐干燥。
中医常说,肺喜润而恶燥,秋季最易伤肺,而川贝母则是秋季清肺润燥的上佳之品。
川贝母中医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唐人记其事》:“江左尝有商人,左膊上有疮如人面,亦无他苦。
商人戏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
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则膊内肉胀起。
或不食,则一臂痹焉。
有名医教其历试诸药,金石草本之类,悉无所苦,至贝母,其疮乃聚眉闭口。
商人喜,因以小苇筒毁其口中,数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药性论》:“治虚热,主难产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点眼去肤翳;主胸胁逆气,疗时疾黄疸,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
”《本经疏证》:“刘潜江云:贝母八月采,取其受金气之专,其味苦胜辛,微辛在苦后,是苦合于气之微寒,以归于辛,皆二阴至肺之处也,况其色白象金乎!第苦合微寒,是在地之阴也,焉能遽至于在天之阳以治肺,则当参其叶随苗出之义,而体其但有直透更无濡留矣。
但有直透能开热之结,更无濡留能达肺之郁。
”中医:川贝母与浙贝母中国传统的五谷作物之薏米中药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太白贝或瓦布贝母的干燥鳞茎。
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青贝”“炉贝”和“栽培品”。
主产于四川、青海、甘肃、云南、西藏。
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整齐,色白,粉性足者为佳。
生用。
中药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主产于浙江。
初夏植株枯萎时采挖,洗净。
大小分开,大者除去芯芽,习称“大贝”;小者不去芯芽,习称“珠贝”。
分别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过的贝壳粉,吸去擦出的浆汁,干燥;或取鳞茎,大小分开,洗净,除去芯芽,趁鲜切成厚片,洗净,干燥,习称“浙贝片” 本品气微,味微苦。
以切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一)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一)1、下列药物中能用于治疗失音的是A、半夏B、竹茹C、桔梗D、前胡E、白芥子2、治疗风热咳嗽、痰热咳嗽均适宜的药组是A、前胡、浙贝母B、瓜蒌、天竺黄C、竹茹、桔梗D、白前、荆芥E、旋覆花、半夏3、既能清热化痰,又能除烦止呕的药物是A、生姜B、陈皮C、竹茹D、川贝母E、旋覆花4、治痰浊痹阻、胸阳不振之胸痹,常与全瓜蒌配伍的药物是A、丹参B、桔梗C、薤白D、前胡E、贝母5、用治肺虚久咳、痰少咽燥之证,宜选的药物是A、浙贝母B、川贝母C、陈皮D、黄芩E、半夏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桔梗功效:宣肺,祛痰,利咽,排脓。
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失音。
故根据题干要求,此题的正确选项为C。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浙贝母主治:风热、痰热咳嗽。
本品功似川贝母而偏于苦泄,归肺经,长于清肺,为治疗肺热咳嗽之常用药物,多与黄芩等配伍;若治风热咳嗽,则常配伍桑叶、前胡等。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竹茹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凉血止血。
生姜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陈皮功效: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旋覆花功效:降气化痰,降逆止呕。
川贝母功效: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瓜蒌主治:胸痹、结胸。
本品能利气散结宽胸。
治胸痹,常与薤白、半夏等同用,如瓜蒌薤白半夏汤。
5、【正确答案】 B答案解析:川贝母主治:虚劳咳嗽,肺热燥咳。
本品苦寒能清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化痰止咳平喘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化痰止咳平嘴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证化痰药主治痰证。
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子,它“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以痰的病证甚多:如痰阻于肺之咳喘痰多;痰蒙心窍之昏厥、癫痈;痰蒙清阳之眩晕;痰扰心神之睡眠不安;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火(气)互结之瘰疬、癭瘤;痰凝肌肉、流注骨节之阴疽流注等,皆可用化痰药治之。
13、 化痰药
【中药学教研室】
胸痹——薤白、栝楼——栝楼薤白白酒汤 痰热结胸——黄连、半夏——小陷胸汤 肺痈——鱼腥草、芦根 肠痈——败酱草、红藤 乳痈——当归、乳香、没药——神效栝蒌散 3、润肠通便:肠燥便秘——火麻仁、郁李仁 【用法用量】煎服,全栝蒌10-20克;栝蒌皮6-12克; 栝蒌仁10-15克,打碎用。 【使用注意】反乌头。脾虚便溏、及寒痰、湿痰者忌用。
【中药学教研室】
旋 覆 花
《神农本草经》+
菊科植物旋覆花、欧亚旋覆花的头状花序。生、蜜 炙用 【图】 【性 味】苦、辛、咸,微温。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 1、降气化痰:咳喘痰多、痰饮、胸膈痞满 寒痰——苏子、半夏 热痰——桑白皮、栝楼 顽痰——海浮石、海蛤壳 2、降逆止呕:噫气、呕吐 痰阻噫气、呕吐——半夏、生 姜——旋覆代赭汤
【中药学教研室】
第二节
清 化 热 痰 药
特点:味多甘、苦、咸,性寒凉 功效:清化热痰 应用:热痰、燥痰证:咳喘,痰黄粘稠或痰稠难咯, 唇舌干燥。 痰热的癫痫、中风痰厥、瘿瘤、痰火瘰疬等 配伍:清热、养阴药
【中药学教研室】
川 贝 母
《神农本草经》
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棱砂贝母 的鳞茎。生用 【图】 【性 能】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热痰、燥痰——知母——二母散 2、润肺止咳:虚劳咳嗽——沙参、麦冬 3、散结消痈:瘰疬、乳痈、肺痈 瘰疬——玄参、牡蛎——消瘰丸 乳痈、肺痈——蒲公英、鱼腥草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反乌头。脾虚、痰湿者不宜。
【中药学教研室】
浙 贝 母 《轩歧救正论》 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生用 【图】 【性 味】苦,寒。归肺、心经。 【功效应用】 1、清热化痰:风热、痰热咳嗽——桑叶、栝楼、知母 2、散结消痈: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瘰疬——玄参、牡蛎——消瘰丸 瘿瘤——海藻、昆布 疮毒——连翘、蒲公英 肺痈——鱼腥草、芦根、桃仁 【用法用量】煎服,3-10克。 【使用注意】同川贝母。
-临床中药学背诵第二版
中药学一.解表药1.发散风寒药羌活藁本gaoben 荆芥防风麻黄桂枝紫苏叶生姜香蕾xiangni 细辛白芷苍耳子辛夷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劳子mubangzi 蝉蜕桑叶菊花芨荆子柴胡升麻葛根淡豆豉dandouclu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淡竹叶桅子夏枯草决明子谷精草2.清热燥湿药黄苓黄连黄柏穿心莲龙胆苦参秦皮白鲜皮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野菊花绵马贯众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大血藤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射干山豆根马勃马齿览macluxian 白头翁重楼4.清热凉血药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水牛角紫草5.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三.泻下药L攻下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2.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3.峻下药甘遂京大戟jingdaji芫yuanhua牵牛子商陆巴豆四.祛风湿药L祛风湿止痛药独活威灵仙川乌防己2.祛风湿舒经活络药秦光qnijiao辅苍草xixiancao臭梧桐络石藤木瓜乌梢蛇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五.化湿药广蕾香佩兰苍术厚朴豆蔻砂仁草果六.利湿药L利水消肿药茯苓惹瑟仁yiyiien猪苓泽泻4.利水通淋药车前子滑石川木通石伟第薜bixie 海金沙瞿麦qumai 篇蓄biaiixu 地肤子5.利湿退黄药茵陈yinchen 金钱草虎杖七.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只茱萸wuzhuyu 小茴香丁香高良姜花椒胡椒八.行气药陈皮青皮枳实佛手木香香附沉香乌药荔枝核川楝子chuaiiliaiizi 甦白xiebai 柿蒂shidi 九.消食药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莱瓶子laifuzi 稻芽daiya 十.驱虫药槟榔使君子苦楝皮雷丸琲子南瓜子十一.止血药1.凉血止血药小蓟大蓟地榆槐花huailiua 侧柏叶白茅根芝麻根2.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qiancao 蒲黄五灵脂3.收敛止血药白及仙鹤草棕檎炭血余炭4.温经止血药艾叶炮姜十二.活血化瘀药1.活血止痛药川芳chuaiixiong 延胡索郁金姜黄乳香没药moyao2.活血调经药丹参红花桃仁益母草牛膝鸡血藤3.活血疗伤药土鳖虫自然铜苏木骨碎补马钱子血竭北刘寄奴4.破血消耀药莪术ezliu 三楂saiileng 水蛭十三.化痰药1.温化寒痰药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芥子旋覆花白前2.清化热痰药川贝母浙贝母瓜萎竹茹竹沥天竺黄桔梗前胡蛤克geqiao 昆布十四.止咳平踹药苦杏仁紫苏子百部紫荒ziwan 款冬花马兜铃枇杷叶pipaye 桑白皮琴弦子tmglizi 白果矮地茶洋金花十五.安神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合欢皮夜交藤朱砂磁石龙骨琥珀十六.平肝潜阳药石决明珍珠母牡蛎赭石zlieslu 菠藜jili 十七.息风止痉药羚羊角牛黄钩藤地龙天麻僵蚕全蝎螟蚣十八.开窍药麝香冰片苏合香石苜蒲shichaiigpu 蟾酥chansu 十九.补虚药1.补气药人参西洋参太子参党参黄苓白术山药甘草大枣蜂蜜2.补阳药鹿茸肉欢蓉roucongrong 锁阳巴戟天bajitiaii 淫羊董yinyaiighuo补骨脂益智莅丝子tusizi 沙苑子shayuanzi 杜仲续断蛤蛤gejie 冬虫夏草紫河车3.补血药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枸杞子4.补阴药北沙参南沙参百合麦冬天冬石斛shiliu 玉竹黄精墨旱莲女贞子龟甲鳖甲二十.收涩药1.固表止汗药麻黄根浮小麦2.涩肠止泻药五味子乌梅诃子hezi 石榴皮肉豆蔻赤石脂五倍子3.涩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shanzlwyu 覆盆子桑蝶蛆saiigpiaoxiao 金樱子海蝶蛆haipiaoxiao 莲子失实qianshi二十一..涌吐药常山瓜蒂胆倒二十二.攻毒杀虫去腐敛疮药蛇床子土荆皮硫黄雄黄砒石升药轻粉铅丹白矶炉甘石硼砂。
化痰止咳平喘、消食药
化痰止咳平喘药
概念:凡能祛痰或以制止或减轻咳嗽和喘息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特点:多辛,苦或甘味,性温热或寒凉,入肺经,主要用于咳嗽痰多或哮喘等证。
消食药
概念:凡以消食化积,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特点:多甘平,入脾胃经,能消食化积,健脾开胃,适用于饮食积滞证。
临床可见胃脘或腹部胀满,恶心呕吐,不思饮食,消化不良,大便泄泻或便秘等。
注意:本类药药效和缓,适用于饮食积滞不严重者,重者常配合理气药使用,使气行而积消。
因脾。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总结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总结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总结凡具祛痰或消痰作用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减轻或制止咳嗽和喘息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的知识,欢迎阅读。
化痰药:温化寒痰药:性多温燥,具有温肺祛寒、燥湿化痰之功,主治寒痰、湿痰所引起的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苔白腻等证;以及痰湿阻关于经络所致的肢节酸痛、肢体麻木、眩晕、呕恶、阴疽流注,瘰疬等证。
清化热痰药:性多寒凉,具有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热痰咳喘,痰黄质稠或痰稠难咯,或伴唇舌干燥,舌红苔黄腻或薄黄,脉数或滑数。
亦可用于因痰热所致的癫痫,中风惊厥、瘿瘤、痰火瘰疬等证。
止咳平喘药:主治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咳嗽、喘息之证。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温燥,主入脾胃兼入肺,有毒而力较强,能行水湿、降逆气,最善祛脾胃湿痰。
内服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为治湿痰寒痰之要药。
外用能消肿散结,可治瘿瘤痰核及痈肿等证。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病证】①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②胃气上逆,恶心呕吐。
③胸脘痞闷,梅核气,瘿瘤痰核,痈疽肿毒。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苦燥,善祛经络风痰,力强有毒。
既能燥湿化痰,治顽痰;又能祛风止痉,治风痰诸证及破伤风;还能散结消肿而止痛,治痈疽、瘰疬等。
【功效】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主治病证】①顽痰咳嗽。
②风痰眩晕,中风口眼歪斜,癫痫,破伤风。
③痈疽肿痛,瘰疬痰核。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温通,气锐走窜,既温肺脏、豁寒痰、利气机,又通经络、散寒结、止疼痛。
长于祛除寒痰,在皮里膜外及经络者最宜。
【功效】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病证】①寒痰咳喘,悬饮胁痛。
②痰阻经络之肢体关节疼痛,阴疽流注。
【性能特点】本品辛散苦泄,药性平和,质轻上浮,专走肺经。
既善开宣肺气而祛痰利咽,又能排脓而疗肺痈。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主治病证】①咳嗽痰多,咯痰不爽,咽痛音哑。
②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中药学笔记完整一、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的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些具有治疗作用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不断加深,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
在古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学知识,收载药物 365 种。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宋代的《证类本草》、明代的《本草纲目》等都是中药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
二、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和毒性。
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寒性和凉性的药物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治疗热证;热性和温性的药物能温中散寒、助阳通络,用于治疗寒证。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苦味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甘味能补益、和中、缓急;辛味能发散、行气、活血;咸味能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升降浮沉,反映了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浮的药物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等作用;沉降的药物具有清热泻火、利水渗湿等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例如,心经病变常用黄连、丹参等归心经的药物治疗。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在使用有毒药物时,必须严格控制剂量和用法。
三、中药的炮制炮制是指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目的是增强药物的疗效、降低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等。
常见的炮制方法有净制、切制、炮炙等。
炮炙又包括炒、炙、煅、蒸、煮等多种方法。
例如,炒黄可以增强药物的健脾消食作用;蜜炙可以增强药物的润肺止咳作用;煅制可以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和有效成分的煎出。
四、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有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
相须,是指性能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
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
相使,是指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如黄芪配茯苓,茯苓能增强黄芪的补气利水作用。
《中药学》考试必考掌握药
第 1章解表药1. 发散风寒药掌握:麻黄、桂枝、紫苏(附:紫苏梗、防风、荆芥、羌活、白芷2. 发散风热药掌握: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附:葛花、柴胡;第 2章清热药1. 清热泻火药掌握: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2. 清热燥湿药掌握:黄芩、黄连、黄柏3. 清热解毒药掌握:金银花(附:忍冬藤、连翘、板蓝根、蒲公英、鱼腥草、射干、白头翁 4. 清热凉血药掌握: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5. 清虚热药掌握:青蒿、地骨皮第 3章泻下药1. 攻下药掌握:大黄、芒硝2. 润下药3. 峻下逐水药第 4章祛风湿药掌握:独活、木瓜、马钱子、秦艽、防己、桑寄生、蕲蛇第 5章化湿药掌握:藿香、苍术、厚朴(附:厚朴花第 6章利水渗湿药1. 利水消肿药掌握:茯苓(附:茯苓皮、茯神、泽泻、薏苡仁2. 利尿通淋药掌握:车前子(附:车前草3. 利湿退黄药掌握:茵陈、虎杖、金钱草第 7章温里药掌握: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第 8章理气药掌握:橘皮(附橘核、橘络、橘叶、化橘红、枳实(附:枳壳、木香、香附第 9章消食药掌握:山楂、神曲、麦芽第 10章驱虫药掌握:使君子、苦楝皮、槟榔第 11章止血药1. 凉血止血药掌握:地榆、小蓟2. 化瘀止血药掌握:三七、茜草3. 收敛止血药掌握:白及4. 温经止血药掌握:艾叶第 12章活血化瘀药掌握:川芎、郁金、延胡索、丹参、益母草、红花(附:番红花、桃仁、牛膝、水蛭、莪术第 13章化痰止咳平喘药1. 温化寒痰药掌握:半夏2. 清化热痰药掌握:川贝母、浙贝母、瓜蒌、桔梗了解:前胡、天竹黄、竹沥、海藻、昆布、黄药子3. 止咳平喘药掌握:苦杏仁(附:甜杏仁、紫苏子、百部、桑白皮、葶苈子第 14章安神药1. 重镇安神药掌握:朱砂、磁石、龙骨(附:龙齿2. 养心安神药掌握:酸枣仁第 15章平肝息风药掌握:石决明、牡蛎、代赭石2. 息风止痉药掌握:羚羊角(附:山羊角、牛黄、钩藤、天麻第 16章开窍药掌握:麝香、石菖蒲第 17章补虚药1. 补气药掌握: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甘草2. 补阳药掌握:鹿茸(附:鹿角、鹿角胶、鹿角霜、淫羊藿、杜仲、续断、菟丝子 3. 补血药掌握:当归、熟地黄、何首乌、白芍、阿胶4. 补阴药掌握:北沙参、麦冬、龟甲、鳖甲第 18章收涩药1. 固表止汗药2. 敛肺涩肠药掌握:五味子、乌梅3. 固精缩尿止带药掌握:山茱萸、桑螵蛸、莲子(附:莲须、莲房、莲心、荷叶、荷梗第 19章涌吐药第 20章杀虫止痒药掌握:硫黄、雄黄第 21章拔毒生肌药掌握:升药。
03-化痰药-半夏 川贝母 浙贝母
痰病
(广义)
阻于肺窍→咳喘有痰
阻于胃脘→痞满,恶心呕吐
阻于胸膈→胸痹
眩晕
痰蒙心窍 癫痫
中风
瘿瘤
留滞经络 瘰疬
痰核
①寒痰:咳喘、痰稀量多色白,兼寒象
痰 ②湿痰:咳喘、痰稀、头晕,兼湿象 证 ③热痰:咳喘、痰粘稠、色黄量多,兼热象
药名 同 异
*川贝母
*浙贝母
清热化痰止咳→热痰咳嗽
开郁散结消肿→瘰疬/疮痈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润 肺 肺虚久咳
止 咳
肺燥咳嗽
长于清热消痰散结 ↓
风热咳嗽;瘿瘤/肺痈/乳痈
• 5.使用注意 (1)合理选药:根据化痰药的性能特点及功效,辨
证合理选药 (2)药物特性:性温燥的化痰药,凡热痰、燥痰及
有吐血、咯血倾向者当慎用或忌用;部分药有毒,内 服宜用炮制品,生品多外用;注意十八反内容
半夏
辛,温。有毒。归脾、胃、 肺经
半夏
辛,温。有毒。归脾、胃、 肺经
燥湿化痰 →治湿痰之要药
中药学
化痰药
• 1.含义 • 2.功效与主治 • 3.性能特点 • 4.配伍应用 • 5.使用注意
概述
1.含义 以化痰或祛痰为主要作用,主治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
2.功效与主治病证 (1)主要功效:化痰,消除痰浊 (2)主治病证:痰证/痰病 致病范围广,病情复杂,病证各异
3.性能特点 味多辛、苦、咸,主归肺、脾经。主治寒痰、湿痰证的药
寒痰咳嗽 湿痰咳嗽 梅核气
+陈皮等 +厚朴等
降逆止呕→止呕要药
寒饮 胃寒 胃热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品种速记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单味药品种归类整理(用于速记)双证执业中药师备考经验:先记目录,再记品种,事半功倍。
第一步:就是要先把目录背熟。
提到药品要能说出分类,提到分类要能说出有哪些药品。
第二步:再对照考试大纲,牢记每个药品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注意事项等。
以下整理归类中药二单味药399个,以供大家记忆。
一、解表药1.辛温解表药(共14个)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辛夷,白芷,藁本,香薷,苍耳子,西河柳。
2.辛凉解表药(共12个)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葛根,柴胡,升麻,蔓荆子,淡豆豉,浮萍,木贼。
二、清热药1.清热泻火药(共12个)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芦根,竹叶,淡竹叶,夏枯草,决明子,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
2.清热燥湿药(共5个)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苦参。
3.清热凉血药(共6个)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水牛角。
4.清热解毒药(共30个)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鱼腥草,射干,白头翁,败酱草,青黛,重楼,白鲜皮,穿心莲,半边莲,土茯苓,山豆根,马齿苋,大血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地锦草,紫花地丁,金荞麦,鸦胆子,垂盆草,秦皮,马勃,木蝴蝶,半枝莲。
5.清虚热药(共5个)青蒿,地骨皮,白薇,胡黄连,银柴胡。
三、泻下药1.攻下药(共4个)大黄,芒硝,芦荟,番泻叶。
2.润下药(共2个)火麻仁,郁李仁。
3.峻下逐水药(共7个)甘遂,巴豆,牵牛子,京大戟,红大戟,芫花,千金子。
四、祛风湿药(共25个)独活,威灵仙,海风藤,青风藤,络石藤,雷公藤,防己,秦艽,徐长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香加皮,蕲蛇,乌梢蛇,豨莶草,鹿衔草,伸筋草,臭梧桐,桑枝,川乌,千年健,丝瓜络,穿山龙,路路通。
五、芳香化湿药(共8个)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白豆蔻,草豆蔻,草果。
六、利水渗湿药(共20个)茯苓,猪苓,薏苡仁,泽泻,滑石,海金沙,木通,茵陈,萆薢,石韦,瞿麦,萹蓄,车前子,地肤子,冬葵子,通草,金钱草,广金钱草,连钱草,灯芯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学习笔记:化痰药之川贝母和浙贝母
川贝母
《神农本草经》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D .Don,暗紫贝母 F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 ,甘肃贝母F.przewalskiiMaxim .或棱砂贝母F.delavayiFraneh .的鳞茎。
生用。
川贝母生长于温带高山、高原地带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高山灌丛中。
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等。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
归肺、心经。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于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或痰热咳嗽。
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
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用于肺虚劳嗽,阴虚久咳有痰者,常配
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
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
治痰热较甚,可与蛇胆汁配伍,如成药
蛇胆川贝末。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疮肿及乳痈、肺痈。
本品能清热解郁,
化痰散结。
治痰火郁结之瘰疬,配玄参、牡蛎等以化痰软坚,如消瘰
丸;治热毒壅结之疮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
消肿散结。
【处方用名】川贝母、川贝、京川贝(均为川贝母)、象贝母、
浙贝(均为象贝母)
贝母与半夏,都能止咳化痰。
但贝母苦寒清热,功专治肺,适用
于热痰、燥痰;半夏辛温散寒,治在肺脾,适用于寒痰、湿痰。
故一
润一燥,各有所长。
【方剂举例】
二母散《和剂局方》:贝母、知母。
治阴虚发热咳嗽。
小儿咳嗽喘闷:贝母(去心麸炒)半两甘草(炙)一分.上二味
捣罗为散.如二三岁儿每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入牛黄末少许食
后温分二服更量儿大小加减.(贝母散.1~3 方出自《圣济总录》)
治伤风暴得咳嗽:贝母(去心)三分,款冬花、麻黄(去根节)、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各一两,甘草(炙锉)三分。
上五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生姜三片,煎至七分,去滓
温服,不拘时。
(《圣济总录》贝母汤)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l ~2g。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质润,善化热痰燥痰,如属寒痰湿痰则不
宜用。
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含多种生物碱,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此外,还有降压,兴奋离体子宫及抗菌作用。
浙贝母
《本草正》
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Miq .的鳞茎。
切厚片或打成碎块用。
别名象贝母。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心经。
《本草正义》:象贝母蓄寒泄降,而能散结。
《本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别录》止烦、热、渴、出汗,皆泄降除热也。
疝瘕
以热结而言,泄热散结,故能治之。
喉痹,热之结于上者也。
乳难之乳,即孳乳之乳,指产难也、贝母滑降,且能散结,故催生而治产难。
甄权《药性论》谓贝母作末酒服,治产难及胞衣不出;近人保生无忧
散一方,为催生保产灵药,内有贝母,程钟龄释之谓贝母滑润,久皆
本此。
而注《本经》者仅以为下乳汁,恐非真目。
主金疮者,苫降清
热之功也,不仅可以内服,亦可外作渗药。
居人以象贝通治阳证痈疡,消肿退热,殊有捷效,亦本于此。
主风痉者,苦寒清热,泄降定风之
功也。
《别录》疗腹中结实、心下满,皆指邪热窒塞之证,苦泄散结,皆能主之。
恶风寒者,风寒外袭于皮毛,内合于肺,象贝清泄肺气而
辛能疏散,其效可知。
目眩为肝阳上乘,项直为风邪外感,舌降泄风,辛泄疏散,治之宜也。
咳嗽上气,又痰热之侵肺,苦泄清金而又降逆
之功用也。
象贝母,味苦而性寒,然含有辛散之气。
故能除热,能泄
降,又能散绪。
今人乃以通治风热、温热、时气热邪,则寒能胜热,
辛能散邪也。
主郁气痰核等证,虽辛散苦泄,开结散郁也,催生下乳,又其泄降之余义。
至于治疸、治疡、清喉咽,主吐衄、疗痰嗽、通二
便,种种功力,无非清热泄降四中,足以赅之,要之皆象贝之功用,
而市肆通行之川贝,淡泊异常,断不足以语此。
【功效与应用】
1.清热化痰,用于风热、燥热、痰热咳嗽。
本品功似川贝母而
偏苦泄。
治风热咳嗽,常配桑叶,前胡等,治痰热郁肺之咳嗽,常配
瓜蒌、知母等。
2.清热散结,用于瘰疬,瘿瘤,痈疡疮毒,肺痈等。
本品苦寒,清泄热毒,开郁散结,治瘰疬,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
治瘿瘤,配海藻、昆布。
治疮痈,配连翘、蒲公英等。
治肺痈,配鱼腥草、芦根等。
【用法用量】煎服,3~10g。
治感冒咳嗽:浙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各三钱,紫苏二钱,水
煎服,( 《山东中草药手册》)
治痈毒肿痛:浙贝母、连翘各三钱,金银花六钱,蒲公英八钱,
水煎服。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配伍。
【现代研究】本品所含生物碱有明显镇咳作用。
此外还有镇静、
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