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物流第二章
物流管理2 第二章 铁路运输

货物计费重量:整车是以吨为单位,吨以下四舍 五入;零担是以10千克(10公斤)为单位,不足10千克 进为10千克;集装箱是以箱为单位。每项运费的尾数 不足1角时,按四舍五入处理;每项杂费不满1个计算 单位,均按1个计算单位计算。零担货物的起码运费每 批为2元 。
(三)《价规》所附几项运输费用核收方法
行洗刷消毒。
♣ 保管和交付 铁路组织卸车和发站由铁路装车、到站由收 货人组织卸车的货物,在向收货人点交货物后, 即为交付完毕;发站由发货人组织装车,到站由 收货人组织卸车的货物在货车交接地点交接完毕, 即为交付完毕。
3、运输货物计量
①、重量
运输货物的重量以公斤为单位。整车货物和集装箱货 物的重量由托运人确定,零担货物的重量由承运人确定, 但下列情况亦可由托运人确定:
四、铁路运输的优缺点
1、优点有:
从技术性能上看
运行速度快, 运输能力大 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 时间准确性较高从经Biblioteka 指标上看: 成本较低能耗较低
安全可靠
污染性较低
缺点是:
投资太高,
建设周期长
因此,铁路适于在内陆地区运送中、长 距离、大运量,时间性强、可靠性要求高的 一般货物和特种货物;从投资效果看,在运 输量比较大的地区之间建设铁路比较合理。
②、途中作业
在货物运输途中进行的各项作业,主 要包括货物的交接检查、零担货物的中转、 货物运输变更以及货物的换装和整理等业 务活动。
♣ 交接检查
为了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和质量,划清运输 责任,运输中的货物(车)应由车站人员和列车 乘务员之间或列车乘务员相互之间,在铁路局或 分局指定的地点、时间办理货物的交接检查。
元 / 箱公里
元 / 箱公里 元 / 箱公里 元 / 箱公里 元 / 箱公里
现代物流管理(全)

仓储
货架
移动式货架
橱柜式货架
阁楼式货架
托盘(移动)式货架
仓储
立体式货架
后推式货架
抽屉式货架
仓储
2.托盘:是用于集装、堆放、搬运和运输的放置作为单元负
荷的货物和制品的水平平台装置。
一贯托盘化:就是把保管~发货~输送~进货~保管形成一条龙工序, 用同一托盘不改变货物状态,始终一贯地用机械搬运装卸来处理货 物。 一贯托盘化的效果如下:交易单位标准化、输送用具有效地返回、 减少装卸场地、用机械装卸解放重体力劳动、减少装卸中的货物损 伤。
运输
• 选择运输方式的制约因素: 1.产品种类。如产品的形状、重量、容 积、危险性、变质性。 2.运量方面。如一次运输的批量不同。 3.交货时间。 4.客户承担运费的能力。 •
运输
日本货物运输中各种运输方式的分担率的演变(吨公里)
铁路
1955年 52.9
公路 内航海运 空运
11.6 35.5 0.0
运输
• 运输功能:
1.产品位移:运输通过改变产品的地点与位置而创造 出价值。利用的是时间资源、财物资源和环境资源。 2.产品储存:将运输工具作为暂时的储存场所。
运输方式的分类:
一.按范围分类: 1.干线运输; 2.支线运输 3.二次运输 4.厂内运输
运输
二.按作用分类:
1.集中产品运输; 2.配送运输;
现代物流管理
万长虹
第二章 物流功能要素
1.运输 2.储存 3.装卸搬运 4.流通加工 5.配送 6.包装 7.物流信息系统
概述
物流具有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 配送和信息处理7项功能要素。他们各自的作用为: 运输与储存:解决了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在场所和时 间上的分离。分别创造了物流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 配送:最能体现物流系统的最终的总体服务功能,是 完善服务功能的要素。 流通加工:是物流过程中形成物流增值效应的主要功 能要素。 包装、装卸搬运:在物流过程中更多的是增加物流成 本的功能要素 。 信息功能:起到支撑物流运作的支撑平台作用。
第二章 物流的基本概念

国家出台物流政策: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2009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计划 中,将物流业作为了需要大力振兴的第十大产业;2011年8月国务院办公 厅以国办发〔2011〕38 号印发《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 见》;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 )》,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
Physical Distribution 和Logistics比较
概念最先 出现的时
间 最先使用 的领域 当前使用 的领域 概念的外 延关系
概念的内 涵
美国物流 管理协会 使用的名
词
Physical Distribution
1915年阿奇•萧出版的著作《市场流通中的若干 问题》
第二节 物流与流通
一、流通 二、物流与商流 三、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一、流通
在经济学特别是商业经济学中,流通指的是商品流通,即以 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包括商品买卖行为以及相互联系、相 互交错的各个商品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的总体。纵观其发展 历程,传统的流通承接着两大使命: 一是沟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社会间隔。(商流) 二是联结场所、时间的间隔。(物流)
二、物流与商流
(二)物流与商流的分离
分离的形式 ➢商流在前,物流在后 ➢物流在前,商流在后 ➢商流迂回,物流直达 ➢只有商流,没有物流 ➢只有物流,没有商流
三、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
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是流通过程中的四大支柱, 构成一个完整的流通过程。“四流”互为存在,密不可分,相 互作用,既是独立存在的单一系列,又是一个组合体。 商流是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起点 商流是动机和目的,资金流是条件,信息流是手段,物流是终 结和归缩 “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之间有时是互为因果关系
现代物流管理概论第二章 运输管理

第一节 运输概述
一、运输的含义
所谓运输,是指人员或物品借助于运 力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产生的位置移 动。其中运力系统是指由运输设施、路 线、设备、工具和人力组成,具有从事 运输活动能力的系统。
二、运输的分类
• (一)根据运输方式不同将运输划分 1、 公路运输 2、 铁路运输 3、水路运输 4、航空运输 5、管道运输
(四)按运输的作用划分
• 1、集货运输 • 2、散货运输(配送运输) • 3、集中运输
(五)按中途是否换载划 分
• 1、直达运输 • 2、中转运输
(六)其他运输方式
• 1、 集装箱运输 • 2、托盘化运输 • 3、散装运输
三、各种运输方式的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
(1) 货物运输量 (2) 货物周转量 (3) 货物平均运程 (4) 货车周转时间 (5) 货物装卸量 (6) 运送速度
二、合理运输的要素
• 1、运输距离 • 2、运输环节 • 3、运输工具 • 4、运输时间 • 5、运输费用
三、不合理运输
• 1、返程或启程空驶 • 2、对流运输 • 3、迂回运输 • 4、重复运输 • 5、倒流运输 • 6、过远运输 • 7、运力选择不当 • 8、托运方式选择不当
四、运输合理化的有效措
施
• 1、运输系统网络的合理配置 • 2、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 • 3、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 • 4、采取减少动力投入,增加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 • 5、发展社会化的运输体系,推进共同运输 • 6、开展中短距离铁路公路分流,“以公代铁”的运输 • 7、尽量发展直达运输 • 8、配载运输 • 9、“四就”直拨运输 • 10、发展特殊运输技术和运输工具 • 11、通过流通加工,使运输合理化
四、运输的地位和作用
物流管理概论》

《物流管理概论》第二章第三节现代物流业的形成与结构3、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是用来衡量社会物流成本水平高低的基本指标。
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范围包括三大部分,一是运输费用、二是库存维持费用、三是物流管理费用。
运输费用包括企业使用专业运输服务,支付给各种专业运输业者(包括物流子公司)的运输费用和企业使用自己的运输工具和运输设施开展运输活动所支出的费用。
库存持有费用包括用于存货的保管费用(人工费、设施折旧、材料费、水电费等)和存货所占用资金的成本。
前者包括支付给仓库企业的费用和企业自己从事货物保管所发生的费用;后者参考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和资本投资回报率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存货金额。
管理费用包括用于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及其运营方面支出的费用。
管理费用的计算可以根据历史经验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运输费用和库存持有费用的总和;或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制造业和流通业的GDP贡献值。
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产业发展水平和物流活动效率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因此,反映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上也有所不同。
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离不开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只有在企业物流成本的统计趋于科学合理,并且有了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从宏观上准确把握物流成本的水平。
现行的社会物流成本的统计方法,是站在货主企业,也就是物流需求方的角度去计算汇总物流费用的支出。
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国际范围来看,呈现下降的趋势。
这种现象首先说明,随着企业物流活动的合理化和效率化水平的提高,在创造同等规模社会财富的情况下,在物流活动领域耗费的资源得到降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
导致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降低的因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正如前面所讲的那样,企业物流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管理要实现的重要目标。
尽管从物流管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已经进入了物流战略管理的阶段,但是,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任务并没有完结。
第二章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策略
(1) 结构化系统开发基本思想 结构化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是: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 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地 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具体来说,就是先将整个信息系统开 发过程划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如系统规划、系统分析、 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在前三个阶段坚持自顶向下地对系统 进行结构化划分,在系统调查或理顺管理业务时,应从宏观整 体入手,先考虑系统整体的优化,然后再考虑局部的优化问题。 在系统实施阶段,则应坚持自底向上地逐步实施。也就是说, 组织力量从最基层的模块做起(编程),然后按照系统设计的 结构,将模块一个个拼接到一起进行调试,自底向上逐渐地构 成整个系统。
第二节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策略
(1)原型法的基本思想 原型法的基本思想是在初步了解用户需 求的基础上,构造一个初步模型——原型。 开发设计人员通过原型,提炼用户需求,提 出修改方案,再去修改原形,经过反复提炼 与修改,直到得到最后的系统。
第二节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策略
(2)原型方法的特点 ① 原型方法更多的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的规 律,那就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循序 渐进的,不断受环境的启发,不断完善。 ② 原型方法将模拟的手段引入系统分析的初 期阶段,沟通了人们的思想,缩短了用户 和系统分析人员之间的距离,解决了结构 化方法中最难解决的一环。
第一节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4. 相关人员 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涉及多方面的人员,有专 业人员,有领导,还有终端用户。其中涉及系统使 用和管理的人员包括企业高层的领导、信息主管、 中层管理人员、业务主管、业务人员,而涉及到系 统开发和设计的有系统分析员、系统设计员、程序 设计员、系统维护人员等。不同的人员在物流信息 系统开发过程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一个物流企业 来说,应该配什么样的专业队伍,取决于企业对 LMIS开发的管理模式。
物流管理第二章物流系统

法律、规章
行政、命令
标准化系统
(4)物流系统的物质要素
物流装备
信息技术及网络
物流设施
物流工具
物流 管理 物流信息化平台 物流作业技术设施和设备 货物搬运装载工具和器具 物流专用设施与设备 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
01
图2.4:物流要素结构/收益
03
投资收益率增大
02
(1)物流系统的流动结构 五个流动要素: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
物流 基地
物流 园区
物流 中心
配送 中心
物流 企业
(3)物流系统结构的选择 物流系统网络规划,在规模、功能、结构上有多种选择。参看图2.7至图2.10。
图2.7 物流结点的层次来自制造商 供应商物流中心
配送 中心
用户
物流基地
物流基地
物流中心
制造商 供应商
用户
物流基地
配送 中心
运动
运动
运动
停顿
停顿
图2.5 物流流动的基本流程要素
(2)物流系统网络结构
线路 物流运行的通道
01
节点 连接物流线路的结节之处 , 主要发挥衔接、信息、管理等功能。完整的物流系统网络一般有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
02
图2.6:物流系统网络拓扑结构示意图
最终消费者
最终消费者
集中
分散
G
I
H
A
F
B
D
E
图2.1 物流系统的层次性
本级系统B
上级系统A
下级系统D
同级系统F
同级系统E
C
下级系统C
外部系统G
外部系统I
外部系统H
大学本科物流管理专业《物流学》标准课件 之 2 物流管理

(二)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
•
(三)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管理
•
物流学概论
第一节 物流管理概述 - 物流管理的原则
1.4 物流管理的原则
(一)物流管理的总原则——物流合理化 (二)物流合理化的基本的思想
物流活动各种成本之间经常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物流合 理化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均衡”的思想,从物流总成本 的角度权衡得失。不求极限,但求均衡,均衡造就合理。
物流学概论 4
第一节 物流管理概述 - 物流管理的定义
1.1 物流管理的定义 物流管理是指通过物流管理组织对整个物流活动 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调节工作 的总和。 物流管理是对物流的计划——实施——评价反复 进行的。
物流学概论
5
第一节 物流管理概述 - 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
1.2 物流管理的发展历史
(二)企业物流战略定位 企业物流战略是为企业总体战略服务的,企业 的物流总体战略一般又可以分为三类:过程战 略、市场战略和信息战略。
1.过程战略的目标是达到从原材料到成品全过程物料转移 的效率最大化; 2.市场战略重视客户服务质量,因此会把与客户服务直接 相关的销售和物流活动设立专门机构来统一管理; 3.追求信息战略的企业一般销售网络和分销组织较广泛, 因此物流的投入主要在于通过信息管理,协调各个分支 网络的物流活动。 根据以上这些不同的战略定位,企业就可以对物流成本和 物流运作水平作出相应的定位,从而制定物流战略。
物流学概论 22
第四节 企业物流战略管理-企业物流战略的目标和内容及基本战略框架(1)
4.3、企业物流战略的目标和内容及基本战略框架 (一)企业物流战略的基本目标 与企业物流管理的目标是一致的,在于保证物流服 务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成本的最低化。具体而 言,可通过以下各个目标的实现来达到。
供应链物流管理第二章

What is malfunction ?
• Malfunction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obability of logistical performance failure, such as damaged products, incorrect assortment, or inaccurate documentation.
• 避免为那些次要的、非关键客户购买的、 盈利能力较弱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没有竞争真空的环境
• It may be necessary to position inventory specific warehouse to gain competitive advantage even if such commitment increases total cost.
• The objectiv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s to reconcile these differentials to improve overall supply chain pe之间的差异,从 而提高供应链绩效。
• The benefit of fast information flow is directly related to work balancing.
• (信息流的快速传递有利于实现各运作环节 之间的平衡)
• ——对客户需求的承诺,从成本结构上来讲, 就是物流价值观。
• Customer requirements are transmitted in the form of orders.
物流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物流行业管理,提高物流效率,保障物流活动安全、有序,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流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在我国境内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物流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行政,公平公正;(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创新发展,持续改进;(四)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第二章物流企业资质管理第四条物流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依法注册,取得营业执照;(二)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物流设施、设备;(三)有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四)有符合国家规定的物流专业人员;(五)有良好的信誉和社会责任。
第五条物流企业应当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取得物流企业资质证书。
第六条物流企业资质证书分为以下等级:(一)甲级;(二)乙级;(三)丙级。
资质等级的评定标准由国务院物流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物流企业资质证书有效期为五年。
有效期届满,企业应当重新申请评定。
第八条物流企业资质证书遗失或者毁损的,企业应当向原发证机关申请补发。
第三章物流活动管理第九条物流企业应当依法经营,不得从事违法活动。
第十条物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物流服务合同管理制度,明确物流服务内容和标准。
第十一条物流企业应当加强物流运输工具的管理,确保运输工具符合安全要求。
第十二条物流企业应当对运输的货物进行安全检查,防止货物丢失、损毁。
第十三条物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物流信息管理制度,确保物流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第十四条物流企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货物在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中受到污染、损坏。
第十五条物流企业应当加强物流从业人员的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第十六条物流企业应当加强物流环境保护,采取措施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七条物流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物流收费的规定,合理收费。
第四章物流市场管理第十八条物流市场应当公平竞争,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第十九条物流企业不得利用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件(第2章物流管理发展)

➢1915年,一些学者首次提出市场营销具有产生需求和实物
供应(Physical Supply)两大功能,可以称为具有现代意义 的物流概念的早期萌芽。
1.物流观念的萌芽和产生阶段
(20世纪初至40年代)
➢1916年,萧(Arch Shaw)在他的《商业问题的对策》中 讨论了物流在流通战略中的作用。 ➢1916年,威尔德(L. D. H. Weld) 在《农场产品的市场营销 》中论述了市场营销的效用(包括时间效用、场所效用、占 有效用),并提出了营销渠道的概念,从而肯定了物流在创 造产品的市场价值中的时间价值及场所价值中的重要作用。
1.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
(1953~1965年)
➢1964年,日本池田内阁五年计划制定小组平原直谈到 “PD”这一术语时说,“比起来,叫做‘PD’不如叫做 ‘物的流通’更好。”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正式 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
1.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
(1953~1965年)
3.物流管理现代化发展阶段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1984年,西尔曼(Graham Scharmann)在《哈佛 商业评论》中发表了“物流的再认识”(The Rediscovery of Logistics)一文,指出对企业高层管理 人员来说,认识到物流在公司中的重要性是很必要的 ,应重视物流在企业规划和战略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2.物流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50年代至70年代末)
➢1956年,刘易斯、克里顿与斯蒂勒(Howard T. Lewis、 James W. Culliton、Jack D. Steele)等人出版了《物流中 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首次介绍了物流总成本分析的概 念,指出物流总成本由多个环节的成本组成,它们是相互 影响的。由于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之一是从节省成本出发 来提高企业利润,因而,总成本分析的概念对物流管理有 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物流管理 目录

物流管理目录物流管理目录第一章物流概念第二章物流的发展第三章物流系统第四章运输第五章保管第六章包装第七章搬运第八章流通加工第九章信息第十章物流战略研究第十一章物流服务第十二章物流据点第十三章综合一贯运输第十四章协同配送第十五章一贯托盘化运输第十六章物流成本管理第十七章物流管理机构第十八章物流教育与进修《物流管理》第一章物流概念1.1什么是物流\物的流通\这一术语,在日本始载于1955年--1964年。
1956年10月--11月,日本生产效益本部派遣\流通技术专门考察团\赴美国实地考察。
该考察团回国后,刊登了《流通技术》(日本生产效益本部productivityreport第33号)的考察报告。
报告中首次将physicaldistribution译作\物的流通\。
而生产物流为人们广为采用则就是在1964年--1965年。
1964年通产省产业结构审议会流通部可以,成立流通委员会。
1965年1月内阁会议在所制定的中期经济计划中,强调指出快速\物的流通\的现代化。
1965年运输省刊登的《运输白皮书》副题即为《近代化过程的物的流通》。
这一时期\物的流通\受很大的高度关注。
其后,\物的流通\缩写为\物流\,它具备了更为广为的内涵。
1.1.1流通的概念关于\物流\,应首先从\流通\谈起,而流通又离不开经济活动。
所谓经济活动是一个生产和消费的总的体系,基本上由生产和消费两种功能构成。
而将其制造产品、创造价值的生产和使用产品的消费连接起来的即是\流通\。
亦即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存在着:a)社会间隔(生产的人和消费的人不同)。
b)场所间隔(生产场所和消费场所不同)。
c)时间间隔(生产时期和消费时期不同)。
原始社会就是自给自足经济,这些间隔不大。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粗,这种间隔也逐渐减小。
正是流通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这些社会的、场所的和时间的间隔联系出来。
沟通交流生产与消费之间社会间隔的就是商业或贸易的流通(亦称商流)。
这种沟通交流,就是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为所有权的受让架设桥梁,产生所有权的功效,比如交易活动。
物流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全文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组织。
第三条物流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信的原则,保障物流活动的安全、高效、便捷。
第四条国家鼓励物流行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第五条国务院物流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物流活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物流企业设立第六条设立物流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名称;(二)有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企业住所;(三)有符合规定条件的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四)有符合规定条件的物流服务设施和设备;(五)有符合规定条件的物流服务人员;(六)有符合规定条件的物流服务项目。
第七条设立物流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第八条物流企业名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不得使用可能引起误解或者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文字、图案。
第九条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应当向分支机构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
第十条物流企业变更登记事项,应当向原登记机关申请变更登记。
第十一条物流企业歇业、清算或者因其他原因终止的,应当向原登记机关申请注销登记。
第三章物流服务规范第十二条物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物流服务规范,明确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标准等。
第十三条物流企业应当与客户签订书面物流服务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第十四条物流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合同,确保物流服务质量和安全。
第十五条物流企业应当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安全、消防等法律法规,采取必要措施保障物流服务安全。
第十六条物流企业应当加强物流服务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第十七条物流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物流服务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客户投诉。
第四章物流市场秩序第十八条物流企业不得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其他物流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十九条物流企业不得利用物流服务实施垄断行为。
第二十条物流企业不得利用物流服务从事非法活动。
物流运输管理 第二章

(2)产品运输系数
(3)产业结构的调整
(4)生产布局和资源分布状况
(三)货流分布的不平衡性
1.货流的方向不平衡性 回运系数:
Qmin rd × 100% Qmax
2.货流的时间不平衡性 波动系数:
Qmax rt × 100% Q
(四)货流分布规律 1.离散型分布 离散型货流分布最常见的形式是泊松分布。
三、物流运输需求的种类
(一)根据物流对象划分 1.根据物流对象类别分为普通货运需求和特殊货 物运输需求 2.根据物流对象的行业属性,可分为工业品运输 需求和农产品运输需求 (二)根据流程不同分类 长途货运需求和短途货运需求 (三)根据物流流量分类 零担货运需求和整车货运需求 (四)根据货物的时效性分类 快件货运需求和普通货运需求
第三节 货流分布分析及货运调查
一、货流分布分析
二、货物运输调查
一、货流分布分析
(一)货流及货流图 1.货流
I=Q/ T
I——路段的货流量,单位吨/小时(t/h);
Q——统计期内沿路段单方向通过的货物数量,单 位吨(t);
T——统计期时间,单位小时(h)。
2.货流表及货流图
表2-1 货流表示例
二、货物运输调查
(一)货物运输调查的方法
综合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日常调查 表2-2 货源调查表
货源量 运输线路 航空 管道 期 当 货 年 末 进 地 物 其 产 库 货 供 周 周 周 周 周 周 名 他 距 运 运 运 运 运 运 量 存 量 销 起 止 转 转 转 转 转 转 称 离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量 运输量 水 铁路 公路 运
1.整车货物 2.零担货物
物流管理基础 第二、三、四章PPT课件

物流过程的节奏性——生产过程中各阶段都能有节奏、均 衡地进行
物流过程的比例性——考虑各工序内的质量合格率,以及 装卸搬运过程中的可能损失,零部件数量在各工序间有一 定的比例,形成了物流过程的比例性。(考虑回收物流)
物流过程的适应性——企业生产组织向多品种、少批量发 展,要求生产过程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物流过程同时具 备相应的应变能力。
D - -商品单位时间需求量
C0 - -单次订货费 C1 - -商品单位时间保管费
经济订购批量模型,EOQ
.
25
例题1
调整使之接近 包装单元数量
已知年需求量R=1000单位,订购成本C0=5元/次, 储存成本C1=1.25元/年,提前期L=5天,产品单 价C=12.50元.求经济订货批量
经济订购批量为
.
10
就管理功能而言的内涵
采购管理系研究在取得物品与劳务的过程中,
统筹兼顾事前的规划、事中的执行以及事后的控制,
以达到维持正常的产销活动,降低产销成本的目的。
就采购的规划而言,应包括设定目标、建立制度与
组织、划分职责与权限、人员的选用、设计作业流
程与表单,以及拟订计划与预算。
.
11
1.3 采购的范围
订货法
.
21
1)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也称定量订货模型,是规定一个特定订购点Qk, 每天检查库存量,当库存水平达到该点应当 进行再订购,且订购批量为Q
.
22
理想定量订货模型
假设: 1、产品需求R固定,且在整个时间内保持一致 2、提前期L(从订货时间到收货时间)固定 3、单位产品的价格固定 4、储存成本以平均库存为计算依据 5、订购成本固定
第二章物流系统

三、系统(xìtǒng)的特征
系统和要素的区分是相对的。一个系统只有(zhǐyǒu) 相对于构成它的要素面言才是系统,而相对于由它和其 他事物构成的较大系统,它却是一个要素(或称子系 统)。 2、相关性
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必须存在某种相互联系、相 互依赖的特定“关系”,即有机联系的整体才可称为系 统。
第九页,共38页。
第二节 物流系统(xìtǒng)的构成
一、物流系统的总体(zǒngtǐ)框架 物流系统,是指由各个相关要素有机结合
而成的、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的一个整体。 其总体(zǒngtǐ)框架如图2-2所示。
第十页,共38页。
一、物流系统(xìtǒng)的总体框架
1、物流硬件系统 (1)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道、港站(港口、 机场、编组站)。 (2)运输工具:货运汽车、铁道(tiědào)车辆、货船、 客货船、货机、客货机。 (3)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装卸搬运机具、 仓储货架、托盘、货箱、自动化设施。
三、物流系统(xìtǒng)评价指标体 系
(1)实际生产(shēngchǎn)率。指系统实际完成的产出与实际消 耗的投入之比。 (2)资源利用率。指系统需要的投入与实际投入之比。 (3)行为水平。指系统实际产出与期望产出之比,也就是对系 统各生产(shēngchǎn)要素工作额完成情况的评价。 (4)成本。物流系统的各项投入在价值形态上统一表现为物流 系统成本。 (5)库存。指物流系统劳动占用形式的投入。库存的数量与周 转速度是体现物流投入产出转换效率高低的重要标志。
第二十六页,共38页。
第三节 物流系统(xìtǒng)评价
二、物流系统评价的原则
1、要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因此,评价 的质量影响着决策的正确性。也就是说, 必须保证评价的客观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流管理)物流第二章第二章水路运输设施和设备♦【学习目标】♦了解港口设施和设备的组成,了解货运船舶的类型及特点,掌握船舶的组成部分,掌握港内的作业方式及船舶的装载能力的确定。
第壹节水路运输概述♦水路运输是利用船舶、排筏和其它浮运工具,于江、河、湖泊、人工水道以及海洋上运送旅客和货物的壹种运输方式。
水路运输的产生和发展♦水上运输既是壹种古老的运输方式,也是壹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
于出现铁路,航空以前,水上运输同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陆上运输方式相比,无论运输能力,运输成本和方便程度等各个方面均处于优越地位。
因此,资本主义国家早期的工业大多沿通航水道的俩岸设厂,形成沿着江、河布局的所谓“工业走廊”。
于历史上,水运的发展对工业的布局带来很大的影响。
此外,海洋运输仍具有其独特的地位,由于地理因素的关系(大陆被海洋分隔),海洋运输是沟通联系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运输方式,尤其是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它的主导作用几乎是无可代替的♦从古老的独木舟、竹木筏、蓬帆船,到现代化高度自动化的远洋旅游船和集装箱船,期间经历了几千年漫长的历史。
然而其根本特点——于水面上浮动运行基本未变,这说明水上运输因其独到的优越性而被长期使用着。
船于水面上漂浮,只要有壹定的力作用于它,以克服水的阻力,船就能运动前进。
这个力最原始的就是借助于桨、篙、橹的人力。
♦早于4500多年前,我国就有“伏羲氏刳(kua)木为舟,剡(yan)木为楫(ji)”之说。
而后又知道使用帆,充分利用自然力——风。
这方面我们名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乘坐的“宝船”可称为帆船之最,它长146.67m,宽60m,挂帆12张,上下有4层。
郑和正是率领了这样的船队,开创了古代规模最大的远洋航行。
人类真正使用机械开动船舶是于1807年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Robert·Fult on)把锅炉、蒸汽机和明轮装到内河船“克莱蒙特号”上,且于纽约和奥尔巴尼之间的哈得逊河上进行了有实用价值的航行。
1838年出现了装于船舶尾部的螺旋桨推进装置。
1890年发明了内燃机,而后越来越多的船均利用内燃机(主要是低速柴油机)作为自己的主要动力设备。
再以后又出现了汽轮机动力装置和核动力装置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船舶为保证自身的安全和能进行正常的营运生产,如今它所具有的设备装置也越来越臻于完善。
除了机舱部门逐渐自动化、电气化之外,栖装设备也于不断改进中,诸如锚设备、舵设备、系泊设备、救生设备等等。
此外,通讯导航设备也日益精确有效,壹般船上均装有磁罗经、电罗经、计程仪、探测仪、雷达等,较新式的船上仍均配备了无线电测向仪、双曲线定位仪以及卫星导航装置。
能够认为,现代化的大型船舶犹如壹座海上的浮动城市,各种先进的设备基本上能保证它可于世界各大洋上正常航行。
壹、水路运输的功能♦第壹,水路运输承担大批量货物运输,尤其是散装货物的运输作业工作。
由于水路运输的运载工具的容量非常大,所以于物流运输系统其运载量之大可排列于首位。
水路运输的设备载荷壹般可达到1000~60000吨,铁路运输的设备载荷为50~12000吨,公路运输设备载荷量仅为10~25吨。
♦第二,水路运输承担原料、半成品等低价货物的运输作业工作。
例如原油,煤炭、矿石等。
这主要是水运航行客观环境决定了水陆运输主要承运低值商品。
♦第三,水路运输承担国际贸易运输作业工作。
该项功能于国际商品贸易中不可或缺的。
水路四通八达,于进行各类国际贸易活动中,利用水路运输来完成国际间的货物流通,对于降低物流费用由重要的意义。
二、水路运输的分类及特点(壹)水路运输的分类♦水路运输按其航行的区域,大体上可划分为沿海、远洋、内河运输三种形式。
♦1、沿海运输:沿海运输是指利用船舶于我国沿海区域各地之间的运输。
♦2、远洋运输:远洋运输通常是指除沿海运输以外所有的海上运输。
♦3、内河运输:内河运输是指利用船舶、排筏和其它浮运工具,于江河、湖泊、水库及人工水道上从事的运输。
二、水路运输的特点♦(壹)水路运输的优点♦1.投资省。
首先,水路运输主要利用江、河、湖泊和海洋的“天然航道”来进行运输作业,不需要使用土地资源,所以不需要于土地资源象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壹样进行兴建投资,从而能够降低土木建设基础设施兴建成本,能够用最少的投资得到最大的效益。
其次,水上航道四通八达,通航能力几乎不受限制,开辟新的航线所耗费的成本较低,基本不需要实物新建的资金投入。
♦2.运量大,成本低,非常适合于大宗货物的运输。
这能够说是水上运输相比较其他运输方式的主要特点了。
水路运输能够利用天然的水道浮运有利条件,实现大吨位,长距离的运输。
对于非液体的商品运输而言,水路运输方式是运输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
♦3.是开展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发展经济和友好往来的主要交通方式。
水路联系着全球,各国的江、河、湖、海相互贯通,对进行国和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提供了先天的便利条件。
就目前来见,国际间的物流量90%之上是由海运完成的。
(二)水路运输的缺点♦1.船舶平均航速较低。
♦2.船舶航行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各类台风、潮汛等异常地气候出现时候为了保证船舶、货物及人员的安全,大多需要改变航期。
另外于冬季(枯水期),水域经常要面对断航的挑战,壹旦断航将使水运用户延迟航期,这样势必会直接影响到存货成本上升。
♦3.可达性较差。
水路运输实现得是装卸区到装卸区的运输,不能实现象公路运输壹样的门对门的运输作业。
如果托运人或收货人不于航道上,就要依靠汽车或铁路运输进行转运,不能实现直达运输,也就是说于此情况下会增加装卸搬运的次数,且需要使用多种物流设备及货载工具,这样会比直达运输的成本有所增加,另外经过多次转运仍存于着货损的风险。
♦4.同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水运(尤其海洋运输)对货运的载运和搬运有更高的要求。
由于水路运输的货物数量和体积均比较大,所以于载运和装卸搬运过程中需要有专门的载运工具和装卸搬运设备,且需要专门的装卸区来完成装船和卸船的作业活动。
第二节水路运输技术设施♦于水路运输的基础设施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港口。
港口是水陆运输工具的汇集点,是交通运输的枢纽,是水路运输货物的集散地,它所担负的工作就尤为繁杂。
于壹般情况下,港口所于地的规划建设部门要统壹研究附近海、河岸线的充分和合理使用,由航务工程部门负责港区码头的勘测设计和施工,而港口机械制造部门则对码头泊位进行“武装”,配备上各种先进的装卸机械,使来港车船能于最短时间里将货物卸下或装上,以加速运输工具的周转。
♦所以对于港口的了解是我们学习水路运输中必备的壹个知识环节。
壹、港口基础知识♦港口是水运生产的壹个重要环节。
船舶的装卸、补给、修理工作和船员的修整等均要于港口进行。
因此,港口是水运工作的关键所于。
不论河港或海港,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船舶进行装卸搬运工作。
(壹)港口的定义♦1、港口♦港口位于江、河、湖、海沿岸,具有壹定设施和条件,供船舶进行作业性的及于恶劣气象条件下的靠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生活物料供应等作业的地方。
♦港口的范围包括水域和陆域俩部分。
♦港口壹般设有航道、港池、锚地、码头、仓库货场、后方运输设备、修理设备(包括修理船舶)和必要的管理、服务机构等等。
♦港口按所于地理位置分,有海港、河口港、河港、湖港、水库港等。
按性质和用途分,有商港、军港、工业港、渔港等。
(壹)港口的定义♦2、港界♦指港口水域、陆域的边界线。
♦根据地理环境、航道情况、港口设备、港内企业、港内生产管理的需要且留有壹定发展余地的原则进行规定。
港界划定后由港务部门统壹管理,以保证船舶于港内安全停泊和行驶,保证港口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进行。
♦港界壹般利用海岛、岬角、海岸突出部分、岸上显著建筑物或设置篱墙、灯标、灯桩、浮筒等作为标志。
(壹)港口的定义♦3、港区♦港界范围以内由港务部门管理的区域(包括陆域和水域)。
♦根据港口具体情况和吞吐量的大小,为充分发挥港口设备能力,便利装卸管理,可将港区划分为几个作业区。
♦划分港区范围壹般按以下原则考虑:(1)便利港口水陆联运和港区内外联系:(2)密切和城市规划配合,使港区作业区尽可能便于为工矿企业和城市服务;(3)远近结合,近期和现实结合,平战结合。
既要充分发挥现有设备能力,又要考虑留有充分发展的余地。
做到陆域合理使用,水域深水深用,浅水浅用。
(壹)港口的定义♦4、港口作业区♦壹个港口,为了便于生产管理,壹般根据货种、吞吐量、货物流向、船型和港口布局等因素,将港口划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装卸生产单位,称为港口作业区。
划分作业区可使同壹货种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壹个作业区内进行装卸,因而能够提高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和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效率,提高管理水平,避免不同货物的相互影响,防止污染,保证货物的质量和安全,便于货物的存放和保管,充分利用仓库能力等。
(壹)港口的定义♦5、码头♦供船舶停靠、装卸货物和上下游客的水工建筑物。
是港口的主要组成部分。
♦按码头的平面布置分:有顺岸式、突堤式、墩式等。
墩式码头又分为和岸用引桥连系的孤立墩或用联桥连系的连续墩;突堤码头又分窄突堤(突堤是壹个整体结构)和宽突堤(俩侧为码头结构,当中用填土构成码头地面)。
♦按断面形式分,有直立式、斜坡式、半直立式和半斜坡式。
按结构形式分,有重力式、板桩式、高桩式、斜坡式、墩柱式和浮码头式等。
♦按用途分,有壹般件杂货码头、专用码头(渔码头、油码头、煤码头、矿石码头、集装箱码头等)、客运码头、供港内工作船使用的工作船码头以及为修船和造船工作而专设的修船码头、舾装码头。
连云港-全景(壹)港口的定义♦6、泊位♦壹艘设计标准船型停靠码头所占用的岸线长度或占用的囤船数目。
♦泊位长度壹般包括船舶的长度L和船和船之间的必要安全间隔d。
d值的大小根据船舶大小而变化,壹个万吨级泊位为15~20米。
泊位的数量和大小是衡量壹个港口或码头规模的重要标志。
壹座码头可能由壹个或几个泊位组成,视其布置形式和位置而定。
(壹)港口的定义♦7、港口腹地♦港口吞吐货物和旅客集散所及的地区范围。
腹地内的货物经由该港进(出)于运输上是比较经济合理的。
其范围壹般通过调查分析确定。
♦港口腹地分为:直接腹地和中转腹地。
通过各种运输工具能够直达的地区范围称为直接腹地;经过港口中转的货物和旅客所到达的地区范围称为中转腹地。
(二)港口的分类1、按用途分类(1)商港:主要供旅客上下和货物装卸转运的港口。
其中又可分为壹般商港和专业商港。
壹般商港即用于旅客运输和装卸转运各种货物的港口,如上海港、天津港等;专业港是指专门进行某壹种货物的装卸,或以某种货物为主的商港,如秦皇岛港主要以煤炭和石油装卸为主等。
(2)渔港:专为渔船服务的港口。
渔船于这里停靠,且卸下捕获物,同时进行淡水、冰块、燃料及其它物资的补给。
青岛港(3)工业港:固定为某壹工业企业服务的港口,它专门负责该企业进行原料、产品及所需物资的装卸转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