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第一单元主题集体备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a74199b1fd0a79563c1e7289.png)
第一单元备课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
“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新课标中,有关隋朝的内容比较少,只是在科举制度和科学技术部分略有涉及。
但是,想要学生明白唐朝为何“繁荣”、如何“开放”,仅仅从唐朝历史的角度去陈述,恐怕略显苍白。
因此,教科书设置了《繁盛一时的隋朝》这一课。
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的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有涉及,但一般不会展开。
鉴于新课标将科举制作为内容标准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科书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此前没有谈到中国古
代官制的内容。
了解中国古代如何选官、如何任官,对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很有帮助。
例如,对本课内容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
为了突出主题“繁荣与开放”这一单元的课,对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以及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包括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专权、唐末农民战争等传统教材经常写到的内容,较少涉及。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61029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64.png)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第一单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主题一: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的繁荣表现、开放政策及影响。
3.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的开放政策对国家的影响。
主题二:统一国家的建立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统一国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汉朝的统一及影响。
3. 教学难点:秦朝的暴政及其影响。
主题三:民族关系与边疆地区的发展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及边疆地区的发展,掌握相关历史知识点。
2. 教学重点:唐朝的民族关系、边疆地区的开发及影响。
3. 教学难点:唐朝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引入相关历史事件、人物或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知识点进行初步掌握。
3. 合作探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分析历史问题。
4. 课堂讲解- 教师针对学生的合作探讨进行点评,并进行课堂讲解,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详细解读。
5. 练习巩固- 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7. 课后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初中历史七下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七下第一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ea17dc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0.png)
初中历史七下第一单元教案
1. 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发展规律。
2. 掌握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念,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2. 掌握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必然性和发展规律;
2. 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
教学准备:
教材、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二、讲授:
1. 讲述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例如农耕生产、手工业生产和商业贸易等。
2. 探讨古代社会发展的原因和必然性,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规律。
三、练习:
设计一些有关古代社会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四、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社会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
五、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对古代社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六、作业:
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七、反馈:
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为下节课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延伸: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制度,加深他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7c6357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a5.png)
初中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 掌握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3. 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4.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 土地改革3. 抗美援朝4. 新中国的发展和成就教学重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及过程。
2.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教学难点:1. 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
2. 提问: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洗礼?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过程,重点介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时间、内容及影响。
2. 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3. 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如何实现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四、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的具体情况。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体现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和成就。
2. 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对我国的成立和巩固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4fb2b2e081c758f5f61f6777.png)
从影响来看:这种开放与吸收并举的措施,既传播了辉煌灿烂的唐朝文化,又吸收了一些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促进了唐朝社会的繁荣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
掌握本单元知识点,注重历史课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怎样理解“繁荣”与“开放”的内涵和关系。
2.正确认识“隋统一全国的影响”和“隋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问题?
学生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自觉性。七年级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唯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4.如何理解、评价封建社会的“治世”、“盛世”?
知识点说明
因本单元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以及民族关系方面的知识,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c818a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c6.png)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设计第一单元人类始祖
教学目标
- 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 知道人类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教学重点
- 掌握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了解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人类的起源
2. 人类的生活方式
3. 人类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早期文化的特点
2. 考古发现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 教师引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师通过图片和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历程。
3. 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和任务,加深对人类起源和
发展的理解。
第二节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
1. 教师讲解早期文化的特点和考古发现的意义,引导学生思考。
2. 学生讨论和分享自己对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看法和体会。
拓展活动
1. 学生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人类起源和早期文化
的内容,向全班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2. 以小组形式制作展板,展示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展示早
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重要性。
总结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人类的基本特征和生活方式,了解早期文化和考古发现的意义。
通过拓展活动和总结反思,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杨丽佳集体备课七年级下册历史
![杨丽佳集体备课七年级下册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6f4f83d27f1922791688e865.png)
感受和加深对宋朝的整体特点和时代特色的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
教学难点
全面掌握宋朝时期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评价成吉思汗的功过和文天祥抗元、对“四大发明”原理和科学家成果的理解
考点分析
杨丽佳李国富
教学内容
分析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进
度
安
排
时间
星期
教学内容安排
一
二
第十一课宋朝的社会生活
三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元朝
四
第十三课宋元时期的科技
五
第十四课宋元时期的文化
教学目标
了解宋朝的社会生活以及元朝的科技文化,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基础上,懂得珍惜今天的生活,同时为今天祖国的繁荣与昌盛感到自豪。
集体备课记录表
年级
七年级
备课组
历史
集体备课时间
年月日星期
出席教师
杨丽佳李国富
缺席情况
无
主讲人
杨丽佳
备课内容
七年级历史
初审人
李国富
审定人
杨丽佳
参加者
杨丽佳李国富
教学内容
分析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进
度
安
排
时间
星期
教学内容安排
一
二
三
繁盛一时的隋朝
四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五
大唐盛世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前提和重要保障;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真系统一、安定、团结的局面。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405227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0.png)
人教统编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目录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和隋朝的灭亡等基本史实,思考和认识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2.过程与方法识读《大运河示意简图》和相关历史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正确评价大运河在历史上的作用;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梳理、比较古代的选官制度,理解科举制创立的进步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隋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
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较为浓厚,也初步知道大运河、科举取士的相关知识,但知识不够全面,不能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人物,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也还有待提升。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隋朝的统一;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开创科举制度教学难点:能够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大运河》音乐,配以大运河的图片,以大运河入选世界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话题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一)隋朝之文帝篇—建立隋朝出示隋文帝图像,简介隋文帝,引出隋朝建立的相关知识建立时间:581年建立者:杨坚都城:长安(二)隋朝之文帝篇—统一全国观察隋朝与陈朝形势图,思考:作为一名有所作为的皇帝应该怎么做?究竟是谁完成统一?原因是什么?对比南北朝形势图和隋朝疆域图,思考:隋完成统一有何意义?出示东汉至隋朝历史发展简图,师总结隋完成统一的意义。
(三)隋朝之文帝篇—强盛的隋朝出示隋初和隋盛时的一系列现象对比表,思考以上变化说明了什么?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引出隋文帝的治国措施。
(四)隋朝之文帝篇—人才选拔出示王富贵和张有才的故事:(王富贵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人品:欺善怕恶,为富不仁推荐人:当地最高长官张有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人品:为人正直推荐人:无结合课本思考,这两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朝谁能入朝为官?为什么?(五)隋朝之炀帝篇—开创科举取士制度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021de179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1.png)
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活动概述本次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旨在讨论和分享七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便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效果。
时间和地点日期:[填写日期]时间:[填写时间]地点:[填写地点]参与人员本次活动邀请了以下七年级历史学科的教师参与:- [填写教师姓名1]- [填写教师姓名2]- [填写教师姓名3]- ...讨论议程1. 针对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行研讨和分享,包括关于[填写具体讨论内容]。
2. 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讨论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研究的积极性。
3. 就学生的研究情况和教学难点进行交流和解决,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教学建议。
4. 共同探讨如何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历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5. 总结并制定下一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议程。
讨论成果1. 共享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讲义以及多媒体教学素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
2. 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研究、课堂讨论等,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
3. 分享了一些针对学生的研究困难的解决方案,如通过辅导课、个别指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难题。
4. 提出了一些启发性教学思路,如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游戏等活跃课堂氛围,创设情境提高研究效果。
5. 指定了下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议程,并分工任务进行准备。
下一步工作根据本次集体备课活动的讨论成果,各位教师将完成以下工作:- 整理并完善教案和讲义,以备下次教学使用。
- 准备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具,以便实施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 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并记录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反馈情况。
- 分享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经验。
结束语本次七年级历史集体备课活动取得了积极成果,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分享,为七年级历史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相信这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研究效果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期待下次集体备课活动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9d86d48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2.png)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主题。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二、单元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地点、距今年代、生产生活状况等。
- 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包括房屋样式、种植作物、饲养家畜等。
- 理解远古传说中炎帝、黄帝的贡献,以及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考古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
- 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精神。
三、单元重难点。
1. 重点。
- 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
- 炎帝、黄帝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 难点。
- 理解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进步及其意义。
- 对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区分和联系。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解重要的历史概念、人物和事件。
2. 直观教学法。
运用图片、地图、图表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知识。
3.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一些史前人类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纪录片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单元的学习。
2. 新课讲授。
- 第一部分:早期人类。
介绍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发现、特征和生活方式。
- 第二部分:原始农耕生活。
对比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差异,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 第三部分:远古的传说。
讲述炎帝、黄帝的故事,探讨华夏族的形成。
3. 课堂小结。
回顾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强调早期人类和文明起源的重要知识点。
4. 课堂练习。
布置一些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史前时期某一早期人类或原始农耕生活的小短文。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第一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348c13dd36a32d737581bb.png)
单元教材内容分析: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
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
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巨大影响 。
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6-10世纪中国隋唐时期的历史。
单元重点难点:第1课 贯通南北的动脉关于对隋朝文帝与炀帝的评价问题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关于贞观之治、贞观新政和《贞观政要》第3课 武则天和开元盛世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问题第4课 科举制焕发的活力关于对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评价问题第5课 “和同为一家”关于对“吐蕃”一词的不同看法问题第6课 玄奘与鉴真关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第7课 雕版、火药、赵州桥第8课 以李白、杜甫为例说唐诗成就,了解乐舞、敦煌艺术 第9课 活动课课时目录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时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第二课时 第二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三课时 第三课 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第四课时 第四课 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第五课时 第五课 “和同为一家”第六课时 第六课 开放与交流第七课时 第七课 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第八课时 第八课 璀璨的文学艺术第九课时 第九课 贵姓何来?---透过百家姓看历史第十课时 第一单元复习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一课时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大运河本课重点:隋朝大运河;暴君隋炀帝本课难点:科举制度的创设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提问:(1)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2)(展示杨坚的图片),581年,这个人夺取了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他是谁?二、讲授新课1、隋朝统一南北南北朝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而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所以隋灭陈,就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开皇之治与大运河的开凿1)开皇之治教师让学生自读教材,归纳、总结,然后提问。
最后教师总结要点:隋完成统一,社会稳定;隋文帝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隋文帝节俭,提倡减轻人民负担。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最新版)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录(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c20793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8.png)
针对个别学生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难 ,为个性化教学提供依据。
THANKS
感谢观看
方案。
05
02
收集备课资料
收集与备课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视 频等多媒体素材,以及优秀的教学案例、课 件等教学资源。
06
04
集体讨论和修改
在备课组长的组织下,对制定的教学 方案进行集体讨论和修改,完善教学 方案,确保教学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 性。
修订和完善
根据试讲和评课的结果,对教学方案进行修订 和完善,形成最终度等文明的发展 历程及特点。
03 中外历史文化交流
涉及古代丝绸之路、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来华 等历史事件。
教学要求
01
02
03
知识掌握
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 知识,了解各个时期的重 要事件、人物和文化成果 。
能力培养
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 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初一历史集体备课记 录(最新版)
汇报人:XXX
2024-01-28
目录
• 引言 • 初一历史教学内容与要求 • 集体备课流程与分工 • 初一历史教学资源与工具 • 初一历史教学方法与策略 • 初一历史教学评价与反馈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 享教学资源和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成果展示
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或作品,进行互相 评价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
其他创新教学方法
游戏化教学
运用游戏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将历史知识融入游戏中,让学生在游 戏中学习历史。
翻转课堂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2f09452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c.png)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作业内容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是初一中国历史第七册(下)第一单元整体设计教学思路。
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历史知识,寻找事实依据说明基本观点,建构知识。
为此,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在个人对知识理解基础上,开展系列活动,通过互动反馈,促进历史思维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的通过设计系列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方法。
在学生初步了解单元基础知识前提下,通过引导学生模拟导游身份设计该段历史的旅游行程,介绍隋唐社会风貌,培养想象认识历史知识能力;通过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培养寻找事实依据说明观点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知识意图”方式,梳理单元重点知识,学习发掘知识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的能力;通过生生、师生评议与问题讨论等互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获取经验和启示。
重点难点重点:“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关系;通过想象再现历史事实;概括隋唐时代特点,寻找事实依据说明特点;运用图示法概括历史知识。
难点:“繁荣”与“开放”的表现及相互促进关系,可运用图示法投影展示;如何使用图示法概括历史事实?可通通过展示、评议启发学生发现一些基本方法教学方法知识:把抽象知识情感形象化:在初步了解隋唐历史知识基础上,让学生以导游身份、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再现历史事实;能力:把思考触角伸向知识内在联系,发展历史思维:寻找事实依据说明个人观点;绘制并展示知识意图,运用知识示意图概括历史知识及其内在联系的动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与理性融合,获取经验启示:通过师生评议、问题讨论等互动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客观评价同学作品和历史事实,获取经验启示。
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一单元“隋唐”的历史。
首先,我想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设计一个旅游计划,带领我们回到过去,感受它的时代特色。
初中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初中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5be612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29.png)
初中历史下册集体备课教案【课题】:第一单元古代中国(一)——夏商西周时期【备课人】:XXX【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三代的中国古代历史沿革;2. 掌握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夏商西周的兴衰原因。
【教学重点】:1.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 夏商西周时期的经济特点;3. 夏商西周时期的文化发展。
【教学难点】:1. 夏商西周三代的相互关系与发展;2.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夏商西周的兴衰原因。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出示夏商西周时期的地图,让学生从地理位置上了解这三个时期的范围;2. 打开对话框,让学生谈谈对夏商西周时期的了解。
二、学习重点内容(25分钟)1. 分组讨论,探究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特点和文化发展;2.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每个时期的特点。
三、知识梳理(10分钟)1. 讲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2. 整理要点,让学生进行笔记记录。
四、知识巩固(15分钟)1. 小组讨论演绎夏商西周时期的兴衰原因;2. 学生展示成果,互相学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夏商西周时期的重要性;2. 学生进行反思并提出问题。
【作业布置】:阅读教科书相关章节,完成相关练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组讨论、知识梳理和知识巩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培养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下节课需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进行拓展阐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备课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83da059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3.png)
七年级历史第一单元单元备课一、单元主题与教学目标本单元的主题是“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时期涵盖了从约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到约公元前 2070 年夏朝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活动、原始农耕生活以及远古的传说,从而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知道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如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的生活年代、地点和生产生活状况;理解原始农耕生活的兴起和发展,包括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特点;了解炎帝、黄帝等远古传说,认识华夏族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史料、讨论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国早期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共分为三课,分别是《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原始农耕生活》《远古的传说》。
第一课《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主要介绍了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以及北京人的发现、体质特征、生产生活状况和用火情况。
北京人的发现对于研究人类的进化历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早期人类的生存状态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二课《原始农耕生活》讲述了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农耕生活。
学生将学习到这两个典型的原始农耕聚落的地理位置、房屋样式、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生产工具等方面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介绍了炎帝、黄帝等部落首领的传说故事,以及尧、舜、禹的禅让制。
这些传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学科,对历史知识充满好奇,但他们的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待提高。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说课稿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ad298ba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a4.png)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楚汉战争等。
这些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古代史的细节内容尚不清晰,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发展脉络,了解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文景之治等历史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文景之治等。
2.教学难点: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楚汉战争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献资料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楚汉战争的原因和过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
4.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发展脉络,重点阐述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文景之治等内容。
5.案例分析:分析历史人物的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精神品质。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备课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8d5bae2f0b4c2e3f57276358.png)
初一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备课淄川区杨寨中学白庆娟一、本单元的地位:隋唐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格局,重新确立了国家一统的局面。
政治上的统一,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代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为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友好交往也为我们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对外友好往来一方面体现了隋唐时期的繁荣昌盛,另一方面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学习隋唐历史与文化,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这一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鼎盛之时。
教材的特点1、教材内容的安排遵循历史发展的脉络,分为政治、经济、少数民族关系、对外交往、文化几个方面,层次清晰,便于记忆。
2、内容选择详略得当,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形成对这一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认识,二、本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繁盛”的历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3、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5、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6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7、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赵州桥、雕板印刷术的发明、唐诗和杰出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唐代书法和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唐朝乐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273b4a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2c.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
2. 了解商品经济的出现;
3. 了解货币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
1. 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
2. 商品经济的出现;
3. 货币的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2. 难点:掌握货币的发展过程。
四、教学方法
1. 听讲授课法:通过听老师的讲解来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图片分析法:通过图片的观察和分析来理解古代造纸术发明的过程;
3. 分组研讨法:学生分成小组,研讨古代货币的发展过程。
五、教学设计
六、教学评价
1. 通过听讲授课法,学生们了解了商品经济的出现;
2. 通过图片分析法,学生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及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3. 通过分组研讨法,学生们掌握了货币的发展过程;
4. 教学目标得到较好的完成。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主题集体备课
![七下历史第一单元主题集体备课](https://img.taocdn.com/s3/m/65216e92bceb19e8b9f6ba09.png)
元
教
学
目
标
1、如何理解“科举制”这项内容标准与“开放”的学习主题的关系?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事实”。
5、如何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6、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的重要体现,懂得这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与当时的繁荣分不开。
运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练习,实现课堂高效。
运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共计12课时,
1、第1课 ——第8课,8课时
2、单元复习 2课时
3、单元测试 1课时
4、单元讲评 1课时
复习分主题,最好3课时
单元教
学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本单元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几个方面全面建构了这一时期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从逻辑上建立了知识的系统性。
教学重点:
(1) 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
(2) 隋唐的民族关系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
教学难点:
(1) 对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 ;
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发展了科举制度并创立了亲自面试考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誉为3唐朝时期在农业生产方面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初一历史下册主题单元备课设计
2016年03月25日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单元集体备课卡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单元集体备课卡](https://img.taocdn.com/s3/m/5500a835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8f3735a.png)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单元集体备课卡课程信息- 学校:{学校名称}- 年级:七年级下册- 学科:历史- 单元: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职业的发展和变迁;- 掌握中国古代职业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能够分析古代职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 培养学生对古代职业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古代职业的发展和变迁;- 掌握中国古代职业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1. 古代职业的分类和发展- 农业职业- 工匠职业- 商业职业- 文化职业2. 古代职业的特点和作用- 农业职业的重要性和贡献- 工匠职业的技术和艺术传承- 商业职业的贸易和市场经济- 文化职业的知识传承和文化繁荣3. 古代职业的影响和变迁- 经济发展对职业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职业的变迁- 社会制度对职业的调整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职业的图片和资料,向学生介绍职业的分类、特点和作用,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 观察与讨论:组织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职业,并讨论其与古代职业的联系和区别。
-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某个古代职业展开研究和报告,加深对职业的了解。
- 互动问答:设置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问题,以提高课堂参与度和研究效果。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 小组报告: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精神和研究成果。
- 研究笔记: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参考资料- {书籍名称}:作者名- {网址}:网站名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上课时拄讲台,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写板书,要么板书就是太过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注意细节,也可以向学生们传递一个积极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每次上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碰触到我的中枢神经。为期一个学期的实习工作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运用导学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达标练习,实现课堂高效。
运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
教学时间安排
本单元共计12课时,
1、第1课 ——第8课,8课时
2、单元复习 2课时
3、单元测试 1课时
4、单元讲评 1课时
复习分主题,最好3课时
单元教
学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如果把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比作一棵大树,唐朝就是它的鲜花繁盛的时期,也是它上升的顶点(当然暗含着由最高点转向下降的转折意味)。转变虽然已经开始,但表现在文化上,仍然让人感到它的繁盛和强大。中国古代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以唐朝为最,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有充分表现。阅读这部分内容要充分体会“繁荣” 的含义。
本单元从政治、经济、民族、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几个方面全面建构了这一时期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友好交往和中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历史,从逻辑上建立了知识的系统性。
教学重点:
(1) 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
(2) 隋唐的民族关系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
教学难点:
(1) 对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 ;
(3)唐朝物质生活丰富多彩, 风靡全国, 出行变的普遍而富有情趣。
(3)唐中宗时, 出嫁吐蕃赞普 ,从此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4)唐太宗贞观初年,高僧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后经弟子整理留下著名的 一书, 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介绍到中国的人。(5)唐朝都城 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性的大都市。它的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
分解目标,使之可操作化,重在问题驱动。
5、重在学习鉴真与玄奘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设想
1、如何理解“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为唐朝的特点?隋唐时期也有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武功辉煌的成就,但它与其他历史时期区别最大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繁荣和开放这两个方面。《标准》选择这两点,可谓擒住了要害。
2、什么是“繁荣”?
(2) 对开通大运河、科举制等事件历史作用的评价;
(3) 懂得隋唐的统一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唐的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抓住本单元的主体特征:繁荣与开放
利用好单元标题:主要掌握大运河、大唐盛世、科举制、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隋唐文化等五个方面知识,来突破重难点。
学情分析
从3月-7月份中旬我所教的是七年级年级历史下学期的
单
元
教
学
目
标
1、如何理解“科举制”这项内容标准与“开放”的学习主题的关系?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3、“知道武则天和‘开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4、“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事实”。
5、如何理解“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6、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的重要体现,懂得这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与当时的繁荣分不开。
第3课 (2)唐玄宗统治前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誉为“ ”(3)唐朝时期,在农业生产方面, 灌溉技术的发明、使用,促进了土地开发,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1) 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了 。(2)科举制度是通过 的制度,强调以 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____。实行科举制度,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初一历史下册主题单元备课设计
2016年03月25日
第一单元
单元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教研组长
(备课组长)
王照宾
主备人
梁峰
教研组(备课组)成员
初一历史老师
讨论意见
单
元
教
材
分
析
教材简析:本单元内容是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魏晋南北朝,下启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宋元时期的过渡史。从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到907年唐朝的灭亡,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高度发展、繁荣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
(2) 吸取隋亡的教训,虚怀纳柬,任用贤人, 敢于___直言,前后上柬200余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①经济上 ②政治上③法律上
(3)唐朝“三省六部”的三省中 替皇帝草政令负责审核 是政令执行机构。
(4)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___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发展了科举制度,并创立了 ,亲自面试考生。
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1)唐朝初年,人们从印章和拓印刻石中得到启发,发明了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时间记载的印
刷品是____。
问题简洁,具有层次性,如:科举制创立哪个朝代?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时?
为科举制创立与完善作出贡献的皇帝及有什么贡献?
教学资源包
结合本单元相关内容,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展现历史人物,历史脉络、探究问题等。
抓好个别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让他们学会学习
教研组长意见
内容详实,环节齐全,方法到位,个人修改有的放矢,能够切实指向本单元教学重难点,为单元整体教学指明了方向。
加大学习过程性管理,监控学习进度。
3、什么是“开放”?
“开放”与“繁荣”是一体的,唐朝的“开放”是全面的开放,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文学艺术,莫不如此。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帮助学生从“繁荣”和“开放”入手处理教材重难点。
单元重点难点习题设计
(1)建立:___年,北周外戚 夺取政权,建立隋朝,__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分裂割据局面。 2)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 ,南至 ,自北向南分为 四段,连接第1 五大水系,全长2000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 ”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内容,学生经过上学期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
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较大的
空间。
初一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
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
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特别注重后进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