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word版本

合集下载

【优文档】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优文档】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课件PPT

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 (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 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火焰,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蓝 朝辞(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诗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 朝辞(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
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诗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孤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古诗三首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
宣州市郊外。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 ywzx8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 诗人。有“诗仙”之 称。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经是多么的熟悉。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被白居易称作“诗豪”。
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 不识(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第一课一、课文原文。

-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篱落”指篱笆。

“疏疏”是稀疏的意思。

“径”指小路。

“阴”同“荫”,这里指树荫。

前两句描写了乡村田园风光,稀疏的篱笆,一条幽深的小路,树枝上刚长出新叶还未形成浓密的树荫。

后两句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乐场景,儿童奔跑着追逐黄色的蝴蝶,蝴蝶飞入油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

-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 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杂兴”指随兴而写的诗。

“蛱蝶”指蝴蝶。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梅子金黄,杏子长得饱满,荞麦花雪白,油菜花稀疏了。

后两句写出了白天变长了,篱笆边很少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在飞舞,从侧面烘托出农民劳动的忙碌。

-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吴音”指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指老翁、老妇。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上阕描绘了乡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老两口的幸福生活,低矮的茅屋,溪边青青的草地,一对老年夫妇用吴地方言互相逗趣。

下阕写了三个儿子的活动,大儿子在溪东锄豆,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最顽皮,趴在溪边剥莲蓬。

二、生字词。

1. 会认的字。

- 杂(zá):复杂、杂乱。

- 篱(lí):篱笆。

- 蜻(qīng):蜻蜓。

- 蜓(tíng):蜻蜓。

- 蝶(dié):蝴蝶。

- 宿(sù):住宿,在诗中“宿新市徐公店”指住在新市徐公的店里。

还可读作“xiǔ”(一宿)、“xiù”(星宿)。

- 徐(xú):姓氏。

- 疏(shū):稀疏。

- 茅(máo):茅草。

语文电子课本,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语文电子课本,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语文电子课本,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目录1. 第一课:春天的鸟儿(课文)2. 第二课:快乐的顽皮猴(课文)3. 第三课:小白兔和小灰兔(课文)4. 第四课:小鹿过河(课文)5. 第五课:爷爷和小树(课文)6. 第六课:小狐狸的窝(课文)7. 第七课:小蝌蚪找妈妈(课文)8. 第八课:生活在大海里的鱼(课文)9. 第九课:小花猫和小老鼠(课文)10. 第十课:爸爸的花园(课文)第一课:春天的鸟儿这篇课文讲述了春天来了,鸟儿们开始欢快地歌唱的故事。

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让孩子们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鸟儿们的欢乐。

第二课:快乐的顽皮猴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只顽皮的猴子和它的伙伴们的故事。

通过描述猴子的调皮捣蛋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引导孩子们了解友谊的重要性。

第三课: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讲述了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成长故事。

通过描写它们学习跳舞和相互帮助的情节,培养孩子们的助人为乐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品质。

第四课:小鹿过河这篇课文讲述了小鹿在过河时遇到困难,但最终通过勇敢和智慧成功渡过河流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敢面对困难的勇气。

第五课:爷爷和小树这篇课文讲述了爷爷和小树的故事。

通过描绘爷爷的关爱和小树的成长,培养孩子们对家庭和自然的珍惜与感恩。

第六课:小狐狸的窝这篇课文讲述了小狐狸建窝的故事。

通过描述小狐狸的聪明和勤劳,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第七课: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讲述了小蝌蚪在找妈妈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困难和危险,最终成功找到妈妈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培养孩子们勇敢探索和坚持不放弃的品质。

第八课:生活在大海里的鱼这篇课文讲述了大海里的鱼们的生活和互动。

通过描绘鱼儿们的特点和行为,让孩子们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九课:小花猫和小老鼠这篇课文讲述了小花猫和小老鼠之间的故事。

通过描述它们之间的友谊和相互帮助,培养孩子们的友善和团队合作的意识。

第十课:爸爸的花园这篇课文讲述了爸爸在花园里培育花朵的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人教版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人教版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电子课本人教版第一课一、课本信息•课本名称:语文(四年级下册)•版本:人教版二、课文内容本篇课文为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人教版的第一课,主题为“春天的花会开”。

以下将对课文进行解读和分析。

1. 课文概要课文主要通过描写春天花朵盛开的景象,展示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通过对不同花朵的描绘,引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以描述春天的花朵为主线,将林中、山上、村里和街头的各种花朵的开放过程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全文不仅仅是对花朵的形态和色彩的描写,更展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喜悦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3. 重点词汇和句型解析•重点词汇:–开放:展示、绽放–争先恐后:争相第一个或最好,急于表现自己•重点句型:–春天来了,美丽的花朵争相开放。

4. 课文理解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和感受春天的花朵开放美景。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 你最喜欢哪种花朵?为什么? - 你有不同季节的喜好吗?为什么?三、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应能够: - 了解春天的花朵盛开的景象 - 掌握常见花朵的名称和特点 - 培养对大自然和春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四、教学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老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活动: 1. 观察与体验:安排校外教学活动,带学生到花园或公园观察各种花朵的开放情况,并让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和绘画。

2. 课文演绎:分角色朗读课文,通过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3. 讨论与分享: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自己最喜欢的花朵进行分享,并分享自己对不同季节的喜好和感受。

五、课后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课后练习: 1.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 分组进行小组作文,要求写一篇关于春天花朵盛开的作文,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 创作一幅描绘春天花朵的画作,并进行展示。

六、总结通过学习本课文,学生不仅仅能够了解春天花朵的盛开景象,还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向往之情。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1.古诗词三首一、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阅读导语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二、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大屏出示古诗)(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②汇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第一课一、课文原文。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 作者杨万里,南宋诗人。

- 字词解释:- 宿:住宿。

- 新市:地名。

- 徐公店:姓徐的人家开的酒店。

- 篱落:篱笆。

- 疏疏:稀疏。

- 径:小路。

- 阴:树荫。

- 急走:奔跑。

- 诗句赏析:- 前两句是纯景物的静态描写。

篱笆和小路,点明这是农村,“篱落”是有宽度的,用“疏疏”指出它的状态,显见其中有间隔,才能看见篱笆外面的山道。

“一径深”,表明山道只有一条,并且很长很长,延伸向远方。

宽广的篱落与窄小的一径相对照,稀稀疏疏与绵绵长长相对照,互相映衬,突出了农村清新与宁静。

“树头新绿未成阴”,展示出农村自然、朴素的风貌。

- 后两句描绘儿童捕蝶的欢乐场面。

“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场面就历历在目了,反映了儿童们的天真活泼。

“飞入菜花无处寻”则将活动的镜头突然转为静止。

“无处寻”三字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余地,仿佛面前又浮现出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 作者范成大,南宋诗人。

- 字词解释:- 杂兴:随兴而写的诗。

- 肥:指果肉肥厚。

- 稀:稀疏。

- 日长:白天变长了。

- 篱落:篱笆。

- 蛱蝶:蝴蝶的一种。

- 诗句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出梅黄杏肥,麦白菜稀,色彩鲜丽。

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 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 字词解释:- 清平乐:词牌名。

- 村居: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 茅檐:茅屋的屋檐。

- 吴音:吴地的方言。

-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

作业讲评:
五、我能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及整句诗的意思。 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尽: 尽头,指无影无踪。 闲: 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诗意: 所有的鸟都飞去了,只有白云悠闲自在地飘着。
附加作业
1、《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诗人通过对 敬亭山景物 的描写,抒发了因 怀才不遇 而产生的 孤独、寂寞 的感情, 也正是诗人投身到 大自然 的怀抱,以 山 为伴,寻找 安慰 的真实写照。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和:相互映衬。
和:和谐,这里 指水色与月光融 为一体。
注释
潭面无风镜未磨。 比喻
潭面:指湖面。潭,水很深的湖。
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 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着我,我们互相对视总也看不够。
只有敬亭山。此时此刻我忘记了其他的一切,心中只有 敬亭山了。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 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一片白云; 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白很孤单、寂寞)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 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白居易简介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 诗人之一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代表诗作:《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知识点我会写:宿:住宿寄宿宿舍宿敌风餐露宿徐:徐徐徐缓徐步清风徐来不疾不徐篱:篱笆竹篱茅舍寄人篱下疏:稀疏疏忽疏远疏导志大才疏杂:杂色杂事杂技夹杂人多手杂稀:稀疏稀客稀少稀有稀粥稀饭蜻:蜻蜓蜻蜓点水蜓:蜻蜓蜻蜓点水茅:茅草茅屋茅庐茅厕茅舍茅棚檐:屋檐房檐帽檐廊檐飞檐走璧翁:老翁渔翁翁婿主人翁塞翁失马锄:锄草锄田铁锄锄头锄奸赖:依赖抵赖诬赖赖账百无聊赖剥:剥削剥夺剥离盘剥生吞活剥多音字:宿:sù宿舍xiǔ一宿xiù星宿剥:bō剥削bāo剥皮形近字:徐(徐缓)途(路途)篱(篱笆)离(离开)疏(疏远)蔬(蔬菜)蜻(蜻蜓)晴(晴朗)茅(茅屋)矛(矛盾)赖(依赖)懒(懒散)课外扩展:描写农家生活的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锄地,夜晚搓麻,农家男女都各司其事。

小孩子不懂得种田织布之事,却也在桑树荫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课后习题答案: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场景。

1、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意:儿童们奔跑着,追寻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

可是黄色蝴蝶飞入一片金灿灿的黄色菜花中,再也找不到了。

“急”“追”这两个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无处寻”三个字让我们仿佛看见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形象。

场景:一个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眼看就要追上蝴蝶了,他不由得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可是蝴蝶扑闪着翅膀就飞进了黄灿灿的油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无人过”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

最后一句又以“唯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词三首》优质课件
1 古诗词三首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作者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 诗人,字廷秀,吉水(今属江西)人。 其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 称“中兴四大家”。
主要作品:《宿新市徐公店》 《小池》《新柳》等。
读古诗,把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宿新市徐公店 lí shū【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 气、“亡”这里读“wú”。
诗意:(老夫妻的)大儿子在小溪的东 面锄豆田里的杂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可爱调皮的小儿子最讨人喜欢,他正在溪边 趴着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几个孩子?他们分别在做什么?
写了三个孩子。大儿子锄草,二儿子 编织鸡笼,三儿子剥莲蓬。
篱落(l√í ní ) 锄豆(ch√ú zhù) 剥莲蓬(bāo b√ō)
无赖(là√i nài) 蜻蜓(tín√ɡ tín) 稀疏(sh√ū sū)
二、古诗词默写。 (1)篱落疏疏一径深,树__头__新__绿__未__成__阴__。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__有__蜻__蜓__蛱__蝶__飞__。 (3)大儿_锄__豆__溪__东__,中儿_正__织__鸡__笼__。 最喜小儿亡赖,_溪__头__卧__剥__莲__蓬___。
·
板书设计 清 环境 平 乐 村 环境 居
茅檐 低小 溪上 青草 乡村之美
翁媪—相媚好
大儿—锄豆
人情
中儿—织鸡笼 之美
小儿—卧剥莲蓬
无生 忧活 无之 虑趣
课堂小结
《清平乐·村居》以简练的笔触勾 画出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描绘出一 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了人 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古诗三首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纵情诗酒,以诗著称 于世。与诗人杜甫合 称“李杜”,后人言 其书得自张旭,飘然 有仙气。传世之作有 《上阳台帖》等。著 有《李太白集》。
敬 亭 山 远 景
独:独自一人。
敬亭山:山名。在今安徽省 宣州市郊外。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 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 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 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 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 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山、饮酒的方 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 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烟花三月下
扬州。

)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
回。
朝辞(
)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还。
欲把(
)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
宜。
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豪”:刘禹锡(772-842),字梦得,今河南 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 学家他善于从民歌中汲取 营养,语言生动,风格清 新,在唐诗中别开生面, 对后世影响很大。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诗句大意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天的月色交 融在一起,互相映衬,显得多 么和谐。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 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 从远处看,那洞庭湖山水一片 翠绿,就好似白银盘里盛放着 一枚青螺。
赞美祖国山河的词语
锦绣中华、山河壮丽、 大好河山、江山如画、 山明水秀、青山绿水、 风光旖旎、人间天堂…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 图文并茂:课件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图表,使古诗的意 境更加直观,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本节课的亮点与不足
节奏稍快
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对 某些内容的困惑,可能需要更多
的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缺少背景音乐
在朗读和欣赏古诗时,如果能加入 适当的背景音乐,将更有助于营造 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总结词
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 向往。
详细描述
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诗 人通过描绘新苗、落日、蝴蝶、蜻蜓等景物,表达了自己对 自然的热爱与向往。同时,诗人也通过描写农民的勤劳与淳 朴,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清平乐·村居》
学生在分析古诗时是否能够进 行深入思考,提出有见地的观
点。
情感态度
学生对古诗学习的态度是否积 极,是否能够体会古诗中的情
感。
教师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实现
教师需审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学生是否理解并掌握了预期
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有效性
教师需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 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 识,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 趣。
对学生的建议与指导
个性化学习
鼓励创新思维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 化的指导和建议。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对古诗的独特见解 ,培养其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课件自主学习,培 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教师自身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教学方法
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 性。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词三首第一首课件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第1课 古诗词三首第一首课件

这首诗用梅子黄 、杏子肥 、麦花白 、菜花稀 , 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同时写出了农 民的忙碌,表达了诗人对乡村景色的 喜爱 之情。
我会写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讨论书写注意事项。
杂 稀篱 蜻 蜓 蝶
左右结构
he
上下结构
学习古诗词,先要把诗词读通顺,借助注释 理解诗词的意思,再抓住关键词句,想象诗词描 写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四时田园 杂兴》(其二十五),要重点理解诗中静中有动、 动静交融的田园之美。
“我们”把他送进托儿所,“他”和“别的孩子”的哭一样吗?作 者为什么要写别的孩子和“我们姐妹”小时候上托儿所哭的情景呢?
不一样 : 别的孩子,因“怕”而哭,充满伤感。 “他”似乎
只为参加一个仪式而哭,并无伤感。写这些情景与“他”不喜欢托
儿所,却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构成对比,突出他作为“男子汉” 能
勇敢坦然地面对现实。
篱笆
日长篱落无人过, 静景
侧面反映 农民的忙碌
惟有蜻蜓蛱蝶飞。
动景
蝴蝶
静中有动,体现喜爱
诗意:白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门前 的篱笆旁边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 飞来飞去。
讨论交流: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描写 了哪些场景?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这两句诗,诗人从景物的颜色、 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梅子金黄、杏 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特点。 描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的景物特 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记方法:1. 使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时,要紧紧抓住人物所 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等特点,用简洁 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2. 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时,要用简练的笔触,对事物的 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进而组成生动的画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

古诗的诵读方法
节奏与韵律
感受古诗的节奏与韵律,通 过自然而准确的朗诵,将诗 歌的韵律和意境传达给他人。
语调与抑扬
掌握古诗的语调和抑扬顿挫, 重点突出诗句的内容和表达 方式。
情感与体验
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融入情 感,体验古人的情绪与意境, 使诗歌更加生动有趣。
课堂练习和测验
1
课堂小练习
通过课堂小练习,巩固对古诗的理解和诵读技巧。
2
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的古诗,培养自主学习和欣赏古诗的能力。
3
测验评估
进行定期测验和评估,检验学生对古诗知识的掌握情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 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 件
欢迎来到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课件!本课件将带 领你走进古诗的世界,欣赏并理解其中的美妙与深意。
古诗三首介绍
《静夜思》
作者:李白;内容:沉思夜晚 的静谧之美,引起读者对人生 的思考。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内容:借登高 楼和观鹳雀的景物来表达对人 生的思考和豁达。
《将进酒》
作者:李白;内容:歌颂豪情, 弘扬人生的快乐与豪爽。
古诗的意义和作用
1 审美教育
通过欣赏古诗,培养学 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对 美的感知与理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传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古诗的意境与情感能够 启迪学生的情感,培养 情感表达与理解的能力。

语文四下第一课

语文四下第一课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 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 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 秀 山真秀啊,像绿色的屏障,像新生 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 险 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 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音乐
玩赏 荡漾 翡翠 无暇 扩散 屏障 兀立 嶙峋 竹筏 画卷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拔地而起 连绵不断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静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 清 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 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 绿 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 翡翠。
这是一篇经典诵读的写景文章。学 生能够独自很容易地把握文章的脉 络,归纳出桂林山水的主要特点。 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后能够通过朗 读把桂林山水的美妙之处读出来。 在品读赏文的同时,我还留意让学 生体会排比句式的秒处,并以此为 契机让学生多搜集祖国山水的文章 和资料,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Hale Waihona Puke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集.doc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集.doc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了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懂得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引入:大自然是一本书,里面有山有水也有树,有昆虫的欢呼,有小鸟的歌舞。

大自然这本书,是一本没有字的天书,全靠我们心灵来感悟。

今天让我们走进大自然,了解《自然之道》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3、交流对幼龟和嘲鹄的认识。

4、那幼龟和嘲鹄之间会发生怎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赶紧走进《自然之道》开始今天的阅读活动吧(出示“我们的阅读活动” 1.通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细读原因结果,感悟自然之道。

)5、师:明确了任务,就让我们动口、动心进入阅读活动一二、通读全文,了解故事内容(一)以作者身份概括主要内容1.(播放课件)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边听边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概括发生在作者身上的故事。

2.师:假如现在你就是作者,请把发生在你身上的事简要地讲给大家听。

3.师:听完故事,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发生在他身上的事?生:作者一行人救了一只幼龟,导致整个龟群成为食肉鸟的美食。

(完成板书:救一龟,害群龟)(二)以幼龟身份概括主要内容1.这次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换位体验当幼龟,回忆自己经历的事。

2.师:现在你就是幼龟,请简要地讲出发生在你身上的故事。

学生交流反馈。

3.再简练地总结下龟的事情。

生:龟被救了一只,最后失去的是整个龟群。

4.师:哎,多悲惨啊,一只幼龟被救,却导致龟群受害。

(三)以嘲鹄身份概括主要内容1.这次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换位体验当嘲鹄,回忆自己经历的事。

2.现在你就是嘲捋,来讲讲吧。

3.再简单些。

生:嘲鹄没有吃到第一只幼龟,但是到最后却吃了一群龟。

(四)初悟原因1.师:是的,那我们分析一下为什么嘲鹄会丢一龟而得群龟啊?那是因为谁的原因啊?生:人,是因为人救了那一只龟,造成了错误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
文第一课
1.古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诗句句意。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生收集与课文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一、阅读导语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
二、导入:
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区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
(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将基础的文学常识抄写下来)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相互)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②朗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⑤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⑥全班再齐读古诗
(三、学习生字
1.打开写字书,先观察“亭”、“庭”两个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在田字格的占位。

3.学生写字。


第二课时《望洞庭》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上节
课)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大屏出示古诗)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大屏出示洞庭湖)
②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刘禹锡的诗以律、绝为工,乐府小章尤为著名。

)与白居易、(柳宗元)并称“刘白”,(“刘柳”。

白居易陈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4. 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秋月:点明时间——秋天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潭面:湖面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孩子们仔细观察看看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③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白银盘”把洞庭湖的君山比喻成“青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⑥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
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说明了什么呢?诗人对洞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⑦、⑧有可能时间不够所以这两项取消)
5.多诵读,悟诗情
①师:现在(大屏出示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幅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谁想当一回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
③师: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
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三、学习生字
1.打开写字书,先观察“潭”、“螺”两个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在田字格的占位。

3.学生写字。


第三课时忆江南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昨天,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两首诗,大家一起背一背。

)
2.(大家从一年级大四年级学了不少古诗,谁能说说古诗特点?)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讲究押韵、对仗。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词,大屏出示)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歌唱。

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叫长短句。

词有不同的词牌。


三、自读词。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喜爱江南美景,热爱大自然)
(六、学习生字
1.打开写字书,先观察“谙”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并讲解在田字格的占位。

3.学生写字。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