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朱自清优秀课件PPT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议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思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导
学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
2024/1/25
5
时代背景与文学风格
2024/1/25
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朱自清作为一位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文学风格
《荷塘月色》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 有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美丽的艺术境界。同时,文章也体 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文化中的重情义、轻功利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 真挚情感和人生的精神追求。
2024/1/25
22
CHAPTER 06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2024/1/25
23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真挚深沉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情感表达,以 真挚深沉的情感打动读者,引发
共鸣。
语言优美生动
动静结合
文中既有静态的荷塘、月 色,又有动态的微风、蝉 声、蛙声,动静结合,使 意境更加生动。
朦胧之美
朱自清运用细腻的笔触, 描绘出月光下荷塘的朦胧 美,增强了意境的诗意和 韵味。
17
读者对文章情感的共鸣
2024/1/25
对自然美的向往
01
朱自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美的魅力,引发了对自然美的
向往和追求。
2024/1/25
该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 文情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荷塘月色被广泛传颂和演绎, 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题 材之一。
20
荷花、月光等元素的象征意义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是纯洁、高雅 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然脱俗的
精神境界。
月光则象征着宁静、悠远和思念 之情,与荷花的形象相互映衬, 构成了一种幽美、清雅的艺术境
《荷塘月色》(43张PPT)
叙事性散文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课文学习
第贰章
作者的行踪是怎么样?按照作者的行踪,画出反映情感变化的句子和对应的情感归结
思考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思考
结构总结
第肆章
文章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对荷塘与月色优美景色的描绘中,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自然美的颂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哲理的思考
### 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丽:朱自清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荷花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即使知道不久将凋谢。###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谐共存: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内心世界的探索:朱自清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追求。超越物质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荷塘月色》提醒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的追求同样重要。哲理与情感的结合: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哲理,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课文学习
第贰章
作者的行踪是怎么样?按照作者的行踪,画出反映情感变化的句子和对应的情感归结
思考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思考
结构总结
第肆章
文章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对荷塘与月色优美景色的描绘中,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自然美的颂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哲理的思考
### 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丽:朱自清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荷花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即使知道不久将凋谢。###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谐共存: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内心世界的探索:朱自清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追求。超越物质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荷塘月色》提醒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的追求同样重要。哲理与情感的结合: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哲理,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全篇小结
•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菏塘美景图:绿叶
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象朦胧的梦幻,象飘渺的歌声。
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菏塘月色惊人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 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 替代“泻”,用“升”替代“浮” 呢?
化静态为动态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 美,显得生动活泼。“照” 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 不灵泛。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https:///item/%E6%9C%B1%E8%87%A A%E6%B8%85/106017?fr=aladdin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荷塘月色》授课课件(33张PPT)
修辞手法 通感
荷叶
月 下 荷 塘
荷花
动 静
荷香
结
合
荷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 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 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赏析 第五 段
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 “升”替代“浮”呢?
“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照”的范 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
树 荷
塘 阿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整 体 的
的
风
四
光
周 树梢 ( 远山 ) 树上 (蝉声 )
树缝 ( 灯光 ) 树下 (蛙声
)
淡淡 喜悦
带门 出去
颇不 现实 宁静 现实
推门 进来 无法 回避
淡淡 哀愁
走在 路上
幽雅 宁静 朦胧
江南 旧俗 惦记 江南
淡淡 喜悦 月下 荷塘
塘上 淡淡 月色 喜悦
塘的 四周
无限 慨叹
《荷塘月色》的语言美
1、丰富多样的修辞之美 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通感等 2、绘声绘形的叠词之美 传神的表现力 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感,充 满诗意 3、恰当精准的练字之美 泻、浮、画等 富有表现力,水乳交融、浑然天成
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
1、月下荷塘的美景使作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 但蝉声和蛙声又打破了他内心的宁静,作者 的思绪由理想回到现实,似乎可以收尾,为 什么还要写一段描写古人采莲和记起《西洲
显得不灵泛。不是描绘,淡而无味,失去和 谐感。
一览无余
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 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 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 围,意境相当优美。
荷塘月色 课件(共27张PPT).ppt
讨论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 为什么?
关于本文的主旨有如下几种说法,你赞成哪一种?说出自 己的理由。
荷塘月色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 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 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 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 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 无边的荷香月色”。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 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 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荷塘月色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 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 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 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霎时 琐屑
弥望 脉脉
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
幽辟 蓊蓊郁郁 袅娜 凝碧 风致 倩影 艳歌
弥望
脉脉 田田 参差 丰姿 消受
敛裾
课堂练习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
课文分析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受时,依据生活的逻 辑,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沟通起来,凭 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 达感受,以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37页)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虚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实 虚
朦 胧 优 雅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赏析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 四周的景色。请问这些 景物是以哪种景为中心 着眼点?同时具体写了 哪些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四 周
树
树梢
树缝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远山 蝉声
比喻朗照
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 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比喻淡淡的 云遮住了满 月的意境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 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 月影之真、之美。
( 月光月 色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手法:拟人
作用:写出了荷花或饱满盛开状,或 含苞待放的特点。
手法:博喻、排比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作用: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突出了荷花的 神韵,和作者的主观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手法:拟人
调动视、听感官,运用动静结合,写出了微风过处荷叶妩
媚姿态、叶花颤动的情状,表现出荷塘富有生气的 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 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 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 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手法:通感
分析: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虚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实 虚
朦 胧 优 雅
(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赏析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 四周的景色。请问这些 景物是以哪种景为中心 着眼点?同时具体写了 哪些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四 周
树
树梢
树缝
阴阴乍看 像烟雾般 远山 蝉声
比喻朗照
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 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
比喻淡淡的 云遮住了满 月的意境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 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 月影之真、之美。
( 月光月 色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手法:拟人
作用:写出了荷花或饱满盛开状,或 含苞待放的特点。
手法:博喻、排比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作用: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 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 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 突出了荷花的 神韵,和作者的主观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手法:拟人
调动视、听感官,运用动静结合,写出了微风过处荷叶妩
媚姿态、叶花颤动的情状,表现出荷塘富有生气的 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 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 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 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 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手法:通感
分析: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荷塘月色》ppt课件27张
第14课荷塘月色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 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写荷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 写出微风吹过处, 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 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无声,池塘里的水在 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那叶子 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 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 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 又藏在何 处呢? 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
——《匆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 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写荷波,运用了拟人手法,写荷叶在微风吹动下,形成凝碧的波痕, 写出微风吹过处, 荷叶荷花颤动的情景,既有视觉形象,“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 又有听觉形象, 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写出了荷塘富有生气的风 姿,营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写荷韵,作者把想象和所见相结合,“脉脉”本来是指默默地用眼 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的样子,这里用来写流水无声,池塘里的水在 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致”想象那叶子 底下的流水“脉脉”有情,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营造了恬静、雅致的氛围。
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月下散步。 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因为作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作者的行踪。 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 家—小路—荷塘—家。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第2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走在小路时的感受。 第4段:月下荷塘的美丽景色。 第5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环境。 第7—9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家中。
《荷塘月色》(共43张PPT)
实
虚
上 的 月 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朦 胧 优 雅
( 月影 )
实 虚
赏析第六段
课文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近 高高低低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
树缝
远山
灯光
整 体 的 风 光
树上
水里
蝉声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
这三段写荷塘,写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写荷塘四周的景色, 营造出一种朦胧、幽美的意境,让作 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 享受。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 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 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 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 虑。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 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 然而然的。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 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 画在荷叶上”写月影,灌木的黑影可爱。 总之,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 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成 的朦胧景象。
如流水 静静地泻 ( 月光 )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荷 乳中洗过一样,又 塘 像笼着轻纱的梦
朱自清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 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 京大学,次年入哲学系学习。毕业后在江、浙一带 的中学任教。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 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 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 等。
《荷塘月色》ppt课件38张
“浮”写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弥漫,描绘出雾的 轻飘柔美状态。营造了恬静朦胧,水气迷蒙、月色 轻笼的境界。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的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2.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 排遣忧愁。
巩固提高•小结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月夜游览荷塘的 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由此引发 的联想,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及幻想超脱现实 而又无法超脱的彷徨苦闷心理。
THANKS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青雾:浮 叶花:洗
柔 美 朦
(侧面烘托) 胧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的另一重境界。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光的柔美朦胧
分析鉴赏•塘上月色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树色
一团烟雾
远山 阴暗迷蒙 隐隐约约
路灯
没精打采
蝉声蛙声
热闹
分析鉴赏•荷塘周围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
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月世界是暂时的
对心灵自由的解放 是不彻底的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 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 一般。
能力提升•手法探究
2.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 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 排遣忧愁。
巩固提高•小结
小结
本文通过作者月夜游览荷塘的 所见、所闻、所感以及由此引发 的联想,委婉而曲折地表达了他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 生活的向往,以及幻想超脱现实 而又无法超脱的彷徨苦闷心理。
THANKS
作者在这幅“荷塘月色”中为我们描写 的景物,全是静物,却被他写得活灵活 现,结合前面讲的荷塘四面的环境,谈 谈你的看法。
1、月下荷塘
叶:田田 花:多姿 香:缕缕 波:凝碧
上静 下动
幽 美 宁 静
2、塘上月色
月光:泻 月影:和谐
青雾:浮 叶花:洗
柔 美 朦
(侧面烘托) 胧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荷塘月色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的另一重境界。
《荷塘月色》ppt课件42张
?
杨柳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荷
塘
的
树梢
四
面
树缝
树上
阴阴的
乍看像烟雾般 清 幽
远山
灯光
热
蝉声
闹
水里
蛙声
由远及近、由静及动、由上到下
荷塘四周
(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 围住(近) (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 (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 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 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 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 (二)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 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
②浮——以动景写静景,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 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③洗——写出了“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洁白纯净的 状态。
3、此段写景特点是什么?(提示:表现手法)
虚实结合,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 月色荷花漂浮的姿态,创造了一种摄人心魄的意 境。
塘上月色
(月光 )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塘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上
月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色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月影 )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塘上月色
2.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①泻——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 一泻千里的动感,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 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荷塘月色》ppt课件36张
失宁静 失宁静 失宁静
知识积累
线索
概念 指事情可寻的端绪,路径,或贯穿于整篇文章的思路,脉络等。 根据内容分类: ①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线索; ②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分类 ③以空间变换作线索; ④以具体的事物或人物为线索; ⑤以思想(情感)变化为线索。 根据出现方式:明线、暗线
第2段写了什么景?有何特点?
思考探究
《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 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
借用青年男女的相思之情来表达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也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机环境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
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第1段 第2段 第3段 第4段 第5段 第6段
第7-10段
月夜前往荷塘的缘由。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物。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小路上的景色: 小路(幽僻、寂寞) 树 (蓊翁郁郁) 月光(淡淡的)
“寂寞”一词移情于物,作者不直接 说自己内心寂寞,而说小路“寂寞”
--环境的寂寥,烘托抑郁心境
--浓重的夜晚气氛
--与作者的感情相合,心中淡淡的哀愁
小径漫步,勾勒荷塘轮廓,烘托心境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 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一句有什么作用?
怀着这种孤独苦闷的心情,他写下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字词积累
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
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 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 “或“联觉”。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 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 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通感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在文中可以读到作者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 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成为超脱世 尘的绝妙世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 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 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 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 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 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 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 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 尽的森林里……”
时代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 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 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茫然,看不 清前进的方向。
作者朱自清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文 章反映了作者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 火海的革命中去的那种苦闷彷徨心情的反映。
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语言特点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 “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 “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 “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
1.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 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 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 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 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 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 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 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
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 绝不能互调。
月下的荷塘
荷
塘
月
色
荷塘的月色
月光如水
隔 树 斜 照 正面描写 荷 满月淡云 塘 光 影似曲 的 月 薄雾似纱 色 花叶若梦
侧面描写 灌木黑影斑驳
杨柳倩影如画
朱自清
• 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 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抑郁 孤寂愁闷、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 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的 生活的向往
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 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 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 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 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 的境界中。
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 闪光;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后在江浙的中学从教5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 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 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 作品有《背影》《春》《绿》 《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被人誉为“白话美 文的模范”。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
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
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
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
品味散文
荷
塘
月
——朱自
色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过程: 1、朗读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构思 3、鉴赏优美的语言运用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中学过:《背影》《春》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 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
浴的美人。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笼着轻纱
的梦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胧,恬静,柔美 光与影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悠扬,温馨,和谐 树色 一团烟雾 树色一例是阴 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迷茫,朦胧 灯光 渴睡人的眼 树 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没有精神
1928-1932年留学英国。 归来后继续在西南联大教 书。 1948年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从他一生的言行来 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 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荷塘月色
朗读,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并留意 描写作者情绪的词语,归纳出作者情感 变化线索
听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同是写灯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 是渴睡人的眼。”
《我的空中楼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 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 无,树也缥缈。”
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 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 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以及 旋转的动感,很相似
一粒粒 白 花 的明珠 (荷花) 碧天里
的星星
…… ……
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在色泽上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 天的星星在数量上相似
清香
渺茫的 歌声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都 断断续续、隐约可闻
通感
缕缕清香
嗅觉
光与影的旋律
视觉
渺茫的歌声
听觉
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听觉
通感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 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 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 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 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叶子中间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 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本体 喻体 完整句子 相似点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3.“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 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4.“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 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 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 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线索及结构
心里不宁静
排遣
超脱 排遣不尽
超脱不了
欲游荷塘 欣赏荷塘月色 思古怀乡
(第1段)
(第2~6段) (第7~10段)
叶 形态
月 下
形态
的 花 色泽
荷
香气
塘
水 情韵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 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 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 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 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 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 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 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 忽明忽暗;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 质。
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 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 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 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 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 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 音韵和谐。
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 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 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通感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在文中可以读到作者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 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成为超脱世 尘的绝妙世界。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作者在清华 大学教书,文中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 当时正值革命失败,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 中。他曾对夫人陈竹隐说过:“我只是行 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又说:“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还是暂时超然为好”。但是他毕竟是一 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现实,又不能 安心于这种超然。因此,他在致s君的一封 信里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 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 尽的森林里……”
时代背景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 变,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 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 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茫然,看不 清前进的方向。
作者朱自清正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这篇文 章反映了作者作为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不满,又不敢投入到 火海的革命中去的那种苦闷彷徨心情的反映。
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实现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语言特点朴素典雅,准确生动,贮满诗意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一贯有朴素的美,他力求 “真”,“真就是自然”(《论逼真与如画》), “回到朴素,回到自然”(《今天的诗》),以为 “藻饰过甚,真意转晦”,便不可取。
1.括号中的词语不带文采,只是客观地描绘事物的状态。 重叠词的使用不仅绘出了事物的状态,而且使语气舒缓, 能产生音韵和谐的美感。
2.“点缀”有装饰的意义在内,好像是有意为之,“开” 则是客观的描述;“袅娜”“羞涩”本来都是描摹女子的 姿态、神情的,这里用来写荷花,绘出了荷花的神韵,倾 注着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像,而“已经盛 开”“含苞欲放”只是客观的陈述,感情色彩不强烈。
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在这如歌的行板中洋溢着 作者按捺不住的喜悦。
以上两段描写,词语当然不能互换,就连句式也 绝不能互调。
月下的荷塘
荷
塘
月
色
荷塘的月色
月光如水
隔 树 斜 照 正面描写 荷 满月淡云 塘 光 影似曲 的 月 薄雾似纱 色 花叶若梦
侧面描写 灌木黑影斑驳
杨柳倩影如画
朱自清
• 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 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抑郁 孤寂愁闷、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 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的 生活的向往
他不用绮丽的、古奥的、生僻的字词来雕琢描绘 事物,而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但也不是 单纯的朴素,而是寓灵机、灵巧、灵动、灵秀于 朴素之中,也常依据忽然触发的感受,凭借丰富 的想像,使物象灵光闪现,把读者引入如诗如画 的境界中。
静态的荷花,连用三个比喻: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 闪光;
1920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后在江浙的中学从教5年。1923 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 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 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 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 作品有《背影》《春》《绿》 《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等,其中《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被人誉为“白话美 文的模范”。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意图
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 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
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 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
心情; 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
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 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
品味散文
荷
塘
月
——朱自
色清
荷塘月色
朱自清
学习过程: 1、朗读的基础上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文章的构思 3、鉴赏优美的语言运用
作者简介
朱自清 (1898—194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初中学过:《背影》《春》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 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 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 是扬州人”。
浴的美人。 晶莹剔透,忽隐忽现,纤尘不染 清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 若有若无,轻淡缥缈 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照下来和水向下流相似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笼着轻纱
的梦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朦胧,恬静,柔美 光与影 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塘中的月 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 的名曲。 悠扬,温馨,和谐 树色 一团烟雾 树色一例是阴 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迷茫,朦胧 灯光 渴睡人的眼 树 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昏暗,没有精神
1928-1932年留学英国。 归来后继续在西南联大教 书。 1948年病逝于北京。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 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 分子。从他一生的言行来 看,他是始终以极其诚实 的态度对待人生和时代的 选择。毛泽东称赞他“表 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
荷塘月色
朗读,找出作者的游踪线索并留意 描写作者情绪的词语,归纳出作者情感 变化线索
听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同是写灯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的光,没精打彩的, 是渴睡人的眼。”
《我的空中楼阁》“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山 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 无,树也缥缈。”
描写路灯,尽选消极的词语和事物,而且句式舒 缓,语调低沉,读者从字里行间似乎能听到作者 无可奈何的叹息声。
本体 喻体 原句
相似点
荷叶
舞女的裙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以及 旋转的动感,很相似
一粒粒 白 花 的明珠 (荷花) 碧天里
的星星
…… ……
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在色泽上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 天的星星在数量上相似
清香
渺茫的 歌声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都 断断续续、隐约可闻
通感
缕缕清香
嗅觉
光与影的旋律
视觉
渺茫的歌声
听觉
梵婀玲奏着的名曲
听觉
通感
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 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
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 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 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 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
叶子中间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替换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方方正正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连着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出现着些白花,有已 经盛开的,有含苞欲放的。
本体 喻体 完整句子 相似点
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圆形,舒展,形态相似 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3.“泻”有倾泻意,与“静静地”配合在一起,准确地 写出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的幽静之美。 “照”字太直白,缺少蕴含。
4.“浮”显示出雾的轻飘状态,是轻而缓地出来;“升” 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
5.“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叠词的使用,造成音节上 的重复,更突出了树多而密的特点。“远近高低”虽然也 写出了不同的方面,但没有叠音词给读者的感觉那么强烈。
线索及结构
心里不宁静
排遣
超脱 排遣不尽
超脱不了
欲游荷塘 欣赏荷塘月色 思古怀乡
(第1段)
(第2~6段) (第7~10段)
叶 形态
月 下
形态
的 花 色泽
荷
香气
塘
水 情韵
压缩法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求宁静
小径
不
宁 静
家
得 宁 静
小径
出宁静
《荷塘月色》的结构,是圆形的,外结构、内结构均如此。
从外结构看,这篇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 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夏夜游。
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也呈 一个圆形。
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理 历程的需要。他知道,作为社会的人,是无论如何摆脱不 了现实的骚扰的,苦闷之中,何以排忧?在他看来,“还 是暂时超然的好”、“乐得暂时忘记”(《那里走》),宁 静也好,超脱也好,都只能是短暂的。所以,出了门还得 回来,获得片刻的静最终还得回到嚣闹中去。结构和内容 的紧密联系,使《荷塘月色》读来文气酣畅、浑然天成。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 忽明忽暗;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 质。
这些词句,全无奇异之处,但是用在本文的语境 中,却有着特殊的艺术魅力,准确生动地表现了 此时此境、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本文用了三十多个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 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蓊蓊郁郁、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 荷塘,亭亭玉立的荷花,缕缕的清香,静静的花 叶,薄薄的青雾,既加强了语意,又使文气舒展, 音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