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_巴国与巴文化_周兴茂
巴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
巴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巴中地处中国的东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在巴中的历史故事中,最著名的要数巴国和中江的传说。
据传说,巴国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个小国家,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
巴国的国君叫做庄公,他是个仁爱而又有智慧的君主。
庄公曾因内政智慧和善治,使巴国繁荣昌盛,百姓富裕安定。
他也非常重视文化教育,让百姓有机会接受教育,自由发展。
因此,巴国成为了一个文化繁荣的地方。
然而,巴国的兴盛并没有持久。
相传,公元前770年,庄公的儿子纣王篡位,废黜了庄公。
纣王残暴而无道,整个国家陷入混乱和贫困。
巴国的国力不断下降,百姓过着艰难的生活。
没有庄公的统治,巴国最终被周朝所灭,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中江,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北部,是巴中的其中一个县级市。
中江在历史上也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
相传早在唐朝时期,中江就是川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唐代,中江还经历了玄奘法师的传教活动。
玄奘法师是一位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和旅行家,他前往印度学习佛法,并将学到的知识带回中国。
他还将经文翻译成中文,为中国佛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历史故事,巴中还有许多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传统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巴中的民间舞蹈和巴中传统音乐。
这些舞蹈和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
巴中也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闻名于世。
境内有大量的山岳和河流,以及宜人的气候条件。
巴中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建筑,如巴州古城和万佛殿。
这些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来此欣赏自然风光,领略历史文化。
总之,巴中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无论是巴国的兴衰传说,还是中江的历史地位,都反映了这个地方的独特魅力。
巴中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以及其美丽的自然风光,都使它成为一个值得游览和探索的地方。
巴蜀文化发源地在达州——巴文化的来源
巴蜀文化发源地在达州——巴文化的来源据考古发掘,达州市宣汉罗家坝是史前文化发端于200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其代表性古人类是“巫山人”。
距今约 4100 多年前,巴人先民就世世代代在罗家坝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巴人文化。
巴人文化的形成大约在商周之际。
据《辞源》记载,位于四川省东部一带地方。
公元前16世纪初至今大约4100多年前,即是四川最早也是分布最广的民族。
古代巴人不但作战勇猛顽强,以致被称为“神兵”,而且能歌善舞。
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岭中,在极为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自强不息,世代繁衍。
他们斩蛇蟒、射虎豹、猎牧捕鱼、垦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和建设。
其巴文化的主要代表有:“巴渝舞”──古代巴渝地区民间武舞。
中国古代典籍记载最古老的音乐创作产生于巴地(罗家坝)。
巴渝舞来源于商末巴师伐纣时的“前歌后舞”。
巴渝舞特点:舞风刚烈,音乐铿锵有力,属武舞、战舞类型。
“剑弩齐列,戈矛为之始。
进退疾鹰鹞,龙战而弱起”,“退若激,进若飞。
五声协,八音谐”。
汉初,巴渝舞被刘邦移入宫中,成为宫廷乐舞,也是王朝祭祀乐舞。
那时巴渝舞几乎成了国家乐舞。
唐以后,巴渝舞从宫廷乐舞中消失。
尽管如此,在民间,巴渝舞遗风犹存,川东巴人后裔的踏踢舞、摆手舞、腰鼓舞、盾牌舞,就是古代巴渝舞的流变,现在的薅* 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川江号子、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翻山铰子等都和巴渝舞曲密不可分。
“巴乡清”──古代巴人的酒,以“巴乡清”著称于世。
《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又迳鱼腹县 ( 今奉节 ) 之故陵……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此酒名贵,饮誉遐迩。
清酒酿造时间长,冬酿夏熟,色清味重,为酒中上品。
巴人善酿清酒,表明其酿酒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巴文化历史史料佐证研究巴人历史的早期文献著作有《山海经》、《左传》、《世本》、《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注》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书。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1神秘的远古巴人
《巴渝古今随笔》系列1神秘的远古巴⼈《巴渝古今随笔》系列之⼀神秘的远古巴⼈作者野渡⼀远古巴⼈,是在⼀种半传说、半历史的氛围中展开⾃⼰的故事的。
有⼈认为,既然是飘渺的传说,历史价值就不会有多⼤。
我却不这样看,世界上哪⼀个民族的远祖⼜不是先与神话、传说结缘,然后⽅才进⼊“规规矩矩”的历史的呢?这⼀点恰恰证明着巴⼈历史的久远。
了解史前巴⼈得说到甲⾻⽂,最早的巴⼈故事就藏在甲⾻⽂⾥。
⽽要谈甲⾻⽂,⼜得先谈谈⼀个叫作王懿荣的⼈。
王懿荣是清末光绪年间的国⼦监祭酒,也是⼀个著名的⾦⽯学家。
所谓“国⼦监”,乃是中国古代(⾃隋以降)教育部与中央官学的⼀个综合体;“祭酒”则是国⼦监的头号官员,相当于当今社会“主管”、“⾸席”之称谓。
提到研究甲⾻⽂的著名学者,很多⼈会⽴刻想到民国时期的“甲⾻四堂”(雪堂罗振⽟、观堂王国维、⿍堂郭沫若、彦堂董作宾),其实号称“东怪”的王懿荣涉⾜甲⾻⽂⽐他们都早,他才是中国近代发现和研究甲⾻⽂的第⼀⼈,因⽽被誉为“甲⾻⽂之⽗”。
王懿荣发现甲⾻⽂的传说有好多个版本。
据清末刘鹗的《铁云藏龟·⾃序》云:“庚⼦岁有范姓客,挟百余⽚⾛京师,福⼭王⽂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价留之。
”这位⾦⽯学家之所以“狂喜”,是因为他惊讶地发现,河南商⼈携来的名⽈“龙⾻”的中药材上,有许多刻痕绝⾮天⽣的纹路,它们之间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王懿荣把⼤⼤⼩⼩的“龙⾻”拼接到⼀起,居然拼成了两三块类似龟版的东西,并且辨认出上⾯刻着“⽇、⽉、⼭、⽔”等象形⽂字。
之后,王懿荣继续考察、琢磨,借助《周礼·春官》、《史记·龟策列传》等史籍记载,最终推断出,这些所谓的“龙⾻”都是商代先民⽤来祭神占⼘的龟版,“⾄其⽂字,则确在篆籀之前”。
后来证实,它们还真的是全部出⼟于河南安阳殷墟,也就是商朝的都城遗址。
这是⼀次⾮同寻常的发现,“龙⾻”上的刻痕就是迄今为⽌发现的最古⽼的中国⽂字,史学界称之为“甲⾻⽂”。
如果说,钻⽊取⽕标志着⼈类告别了茹⽑饮⾎的野蛮岁⽉,那么⽂字的出现,则意味着⼈类⾛出了结绳记事的洪荒时代。
2024年春巴中市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春巴中市七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卷(满分150分120分钟完卷)一、语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24分)某校七年级学生在校期间开展了以“寻幽访盛,溯源巴山”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巍巍巴山,千里延绵。
群峰屹立,高耸云天。
大巴山横亘于北纬30左右的汉水与长江之间,“巴”字所蕴含的厚重历史,造就了扑朔迷离的巴文化。
穿越千万年时空,一片苍茫雄奇的土地,猛然崛起在亚洲的东方。
斯时也,没有人类,只有[cān ɡ]海横流,大陆漂移,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板块向北挤去,与东亚华夏板块发生巨大碰撞。
[shà]时,仿佛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喜马拉雅横空出世,云贵高原猝然[chù]立。
九州天地,日月星辰,草木葱郁,层峦[dié]嶂,河水萦带,山泉流青,波涛迸溅。
大自然的巧夺天工溶蚀切割出一道中华文化南北分野的屏障──大巴山。
地壳的抬升和流水及岩溶的作用完善并形成了巴山大峡谷,四千多年前的夏代,这里的巴人,就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史册。
斗转星移,历史变迁,岁月的风尘也遮不住巴山大峡谷所承载的历史文化。
巴山大峡谷所在的地域和巴人最早的记载都源于《山海经》为基础。
[A]《山海经》载:“西南有巴国。
”巴人自远古时就在今湖北、陕西、四川一带繁衍生息,发生了汉水流域的灿烂文明。
但是巴楚之战中,巴国运途多舛,巴人马革裹尸,战争多以失败告终,据说,秦灭巴之后,巴人一支向鄂东而去,从此不见。
巫山神女,缥渺如梦。
就这样,被视为“神兵”的巴人,数千年里顽强征战于各强大的部族之间,虽然大多数历史阶段处境都极为艰难,但他们天性坚韧乐观,纵使不得已穿行于榛榛莽莽的秦岭、依然射虎豹、斩蛇蟒,渔猎耕种,为大巴山留下了独特的巴文化。
巴人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以无畏与智慧在历史的洪流中铸就传奇。
大巴山见证了他们的辉煌,巴文化因他们而永存!1.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填入[]中的字,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屹立(qǐ)横亘(ɡènɡ)苍海刹时B.屹立(yì)横亘(ɡèn)沧海霎时C.萦带(yínɡ)迸溅(bìnɡ)伫立叠嶂D.萦带(yín)迸溅(bènɡ)矗立迭嶂2.文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扑朔迷离B.巧夺天工C.马革裹尸D.榛榛莽莽3.文中画线语句有语病,下列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能否保护和传承好巴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现状与保护
周兴茂;张牛
【期刊名称】《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8)00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保持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重庆是具有深厚巴文化底蕴和多民族的聚居地,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创造了大量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语、"啰儿调"、摆手舞、南溪号子、傩戏、梯玛神歌、薅草锣鼓、吊脚楼工艺、悬棺葬、"西兰卡普"织锦工艺等.然而面对这些灿若明星的民族文化,其保护还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迅速行动起来,对其进行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
【总页数】6页(P753-758)
【作者】周兴茂;张牛
【作者单位】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400065;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
庆,40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
【相关文献】
1.重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保护研究--以奉节县太和土家族乡为例 [J], 赵滟
2.口传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J], 李莉
3.重庆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刍议 [J], 东潇
4.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评析 [J], 黄丽娜;邓莹辉;杨春娥
5.生产性保护模式下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r创业之路研究\r——以重庆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为例 [J], 王竞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会议日程
会议日程6月22日全天报到报到地点:凯里市嘉瑞禾腾龙大酒店20:00——22:00专家为凯里学院师生讲座(主讲专家待定)讲座地点:凯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6月23日上午8:10—9:00开幕式(凯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持人:龙则池(凯里学院党委书记)致欢迎词:曾羽(凯里学院院长、教授)致开幕词:郑杭生(中国社会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与会代表合影9:00—12:00主题讲演(凯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主持人:曾羽评议人:景军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博导)庄英章(台湾交通大学客家文化研究院院长、教授)讲演人(每人限15分钟):翁乃群(中国社科院民研所研究员)被“原生态”文化的人类学思考彭兆荣(厦门大学教授、博导)论“原生态”的原生形貌高丙中(北京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原生态”概念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共同体存在的本真性和文化市场的议价问题朱炳祥(武汉大学教授、博导)何为“原生态”?为何“原生态”?叶舒宪(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想像的“原生态”孙九霞(中山大学教授)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目的地族群文化原真性研究一一以从江岜沙苗族为例(第一段评议)徐新建(四川大学教授)历史维度和生命维度:“原生态文化”的双重视野——以侗族大歌为例纳日碧力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原生态”还是“活生态”?秦发忠(安顺傩文化协会)安顺地戏面具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兰林友(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原生文化符号盗用、表述真实与文化消费——以小黄山畲族风情村为例罗彩娟(广西师范学院教授)成为“原生态”:从洞经音乐到侬人古乐张应强(中山大学教授、博导)清水江经验:流动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观徐晓光:(题目待定)(第二段评议)下午14:30-16:30分论坛一(凯里学院图书馆二号会议室)主持人:翁乃群评议人:兰林友发言人: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原生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罗永常(凯里学院)旅游开发视角下的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郑宇(云南大学)仪式、经济与再生产——以箐口村哈尼族“昂玛突”仪式为例钟俊昆(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端午节的文化遗存与变迁——基于营前客家端午节习俗的调查黄世杰,黄亮葓(广西民族大学)壮族村落原生态空间风水观——以武鸣县三联村独山屯为例罗义群(凯里学院)原生宗教与民族社区和谐构建分论坛二(人文学院会议室):主持人:周兴茂评议人:张应强发言人:刘宗碧(凯里学院)关于“原生态文化”问题的理论坐标阿拉坦宝力格(内蒙古大学)民族地区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参与——思考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的发展战略秦秀强(天柱县政协)在文化碰撞中自我丰富发展的北侗文化——天柱侗族成功整合多元文化的历史轨迹姜又春(怀化学院)七姓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风水实践与社会整合——以蒲氏族谱为中心麻勇恒(凯里学院)文化能量学说视域中的“原生态文化”李延超(上海体育学院)原生态民族舞蹈阿细跳月文化品牌的建立及其思考分论坛三(法政学院会议室):主持人:孙九霞评议人:郭志超发言人:罗树杰(广西大学)原生态文化传承的动力——以广西虎村彝族为例雷翔(湖北民族学院)边缘化族群的国家认同——土家族“梯玛信仰”仪式的人类学考察罗春寒(凯里学院)水书传承式微原因探析——以黔东南州丹寨县高寨水族村为例冯雪红,张廷刚(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发展与文化生存——现代语境中原生态文化保护与开发吴秋林(贵州民族学院)侗族宗祠文化生态研究姜又春(怀化学院)七姓瑶族谱中的风水书写、风水实践与社会整合——以蒲氏族谱为中心分论坛四(旅发学院会议室)主持人:徐晓光评议人:朱炳祥发言人:马丹丹(上海大学) 原生态文化的历史回顾与再认识——以民间信仰为例周建新陈文红的《客家民间信仰生态述论:以神明信仰为重点的考察》罗勇(赣南师范学院)客家——民族融合的原生态“活化石”鄂崇荣(青海社科院员)土族民间信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唐玲萍(玉溪师师范学院)民族旅游村寨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社区方法陈秋(温州大学)“听房”习俗的“身体人类学”解读16:30—18:00主题:贵州百年前原生态影视和照片展主持人:徐杰舜展示人:殷晓俊地点:凯里学院图书馆学术报告厅20:30—21:30人类学高级论坛学术委员会会议召集人:徐杰舜出席者: 郑杭生、曾羽、徐新建、罗树杰、翁乃群、叶舒宪、彭兆荣、朱炳祥、阿拉坦宝力格(代表齐木德道尔吉)、兰林友、高丙中、秦红增、孙九霞、罗勇、陈华文请假者:王明珂、陈志明、范可、潘蛟、麻国庆、关凯、赵旭东地点: 嘉瑞禾腾龙酒店第三会议室6月24日上午8:30—11:00分论坛及青年论坛分论坛一(嘉瑞禾腾龙酒店第一会议室)主持人:陈华文(浙江师范大学)评议人:孙九霞(中山大学)发言人:吕燕平(安顺学院)原生态文化流变因子探讨——对屯堡女子地戏的人类学思考杨晶(华东师范大学)蒙古史诗中的灾难意识探微——以蒙古史诗汉译版本为中心的考察杜曼·叶尔江(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裕固族原生态古老民歌的保护与开发黄志繁(南昌大学)客家“特性”、族群认同与历史人类学周兴茂(重庆邮电大学)论巴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中的地位与作用温春香(厦门大学)永定客家移民与台湾的定光古佛信仰分论坛二(嘉瑞禾腾龙酒店第二会议室)主持人:罗勇(赣南师范学院)评议人:张应强(中山大学)发言人:李晓明(广西师范大学)城市主义的肆虐与民族乡村原生态文化的际遇——以瑶族为中心的考察张定贵(安顺学院)“言旨话”的原生态与屯堡人的历史记忆周渝霞(成都电视台)蒙乖节的原生志文化象征意义牛绿花(西北师范大学)试论藏族盟誓的仪式及其功能李跃忠(湖南科技大学)仪式剧《观音扫殿》略论吴良生(赣南师范学院)客家原生态酿酒工艺的产业化遭遇——以龙南县酒堡为重点考察青年论坛(嘉瑞禾腾龙酒店第三会议室)主持人:林敏霞(浙江师范大学)评议人:徐新建(四川大学)发言人:李涯(四川师范大学)原生态民间手工艺式微的忧思陈沛照(湖北民族学院)话语边缘与原生态文化反思——一个苗族村落教育的民族志记述李红香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近五年来原生态文化研究综述石甜(香港中人文大学)阿细祭火文化的原生态考察罗康智(凯里学院)侗族传统文化对和谐社区建构的借鉴价值陈永娟、倪欢欢(广西民族大学) 文化变迁与原生态文化杨曾辉(吉首大学)论青藏高原藏族原生态游牧生活方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以青海玛多县为例周莲莲(贵州民族学院)在当代文化背景下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变迁——以六枝彝族“提半楼”建筑文化为例下午14:00—17:30乘车赴西江千户苗寨考察(自带行李、晚住台江县)19:00——乘车往台江地点:西江停车场6月25日上午8:00——11:30考察地点:红阳万亩草场、红阳苗寨及苗族文化展演下午14:30——16:30海峡两岸圆桌论坛(台江县金红阳生态园)主持人:徐新建、徐晓光发言人:庄英章(台湾交通大学)翁玲玲(台湾佛光大学)范增平(台湾明新大学)郭志超(厦门大学)张应强 (中山大学)杨庭硕(吉首大学)罗勇(赣南师范学院)秦发忠(贵州安顺傩文化协会)16:30——17:30观察员评议主持人:徐杰舜观察员评议:庄英章翁玲玲孙九霞殷晓俊杜曼·叶尔江范增平17:30——18:00闭幕式1.江西赣南师范学院副院长陈勃教授致辞,宣布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将于2011年10月l4日到16日(周五到周日)在江西赣南师范学院举行。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
巴文化和蜀文化的区别及其影响力(也是正统姬姓国家)今天我们会用“巴蜀之地”来形容四川、重庆这两个省市,与今天四川盆地二省分治相类似,其实在先秦时期,四川盆地也同时存在着两个古国,那就是巴国和蜀国。
巴国本是周王室分封在陕南的一个小国,后来为求发展,向南迁徙到重庆、川东一带。
春秋时期,巴国与楚国结盟,四处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一度达到极盛时期。
但这个巴国想趁楚国危难时进攻楚国,结果惨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
巴国占据的领土,大致为今重庆全部、四川东部以及秦岭以南的陕西大部。
巴国建国于西周大分封时,其首代君主是姬姓。
《左传》记载周人曾说:“巴、濮、楚、邓,吾南土也。
”《华阳国志》记载:“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
”《左传》中记载了楚国的君夫人有巴姬,这里的“姬”,指的是君夫人是姬姓,说明巴姬是由巴国嫁到楚国的宗室女。
所以说,巴国统治者是周天子宗室这一点是确认无疑的。
根据考古学成果并结合相关史料,巴国中心最早在秦岭以南,距离周天子所在地很近。
但是巴国为子爵,它的旁边有强大的庸国,西边还有强蜀,巴国在此地已经没有发展空间,于是便将发展重心转向南方地带,大多土著人群生活的今重庆、川东一带。
巴国王室虽然是周的宗室,但其国内的情况却十分复杂。
今天重庆热衷宣传的巴文化,其实包括巴国文化和巴地文化。
如果说巴国文化可能源于周文化,而且受到楚文化的很大影响,那么巴地文化就与当地复杂的蛮族族群相关。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国“其属有濮、賨、苴、共、奴、獽、夷、蜒之蛮”。
这些族群当中,有一支叫賨人,生活在嘉陵江一带,后世史籍称其为“板楯蛮”。
在板楯蛮的传说中,曾经有白虎危害世间,有一位英雄出现,射杀了白虎,拯救了百姓。
这个族群很有可能与一支以白虎为图腾的族群为敌。
《后汉书》中曾记载了一支叫禀君蛮的族群,说这就是巴人的一支,他们的首领禀君曾率众迁到盐水(今清江)附近,而当地有盐神也想定居于此,禀君不许。
盐神便召来群虫致灾,遮天蔽日,十余日看不到太阳。
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
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原文地址:神秘消失的古国——巴国作者:如何面对巴人的乐土——巴国四川,自古称巴蜀之地。
这个名称的由来大有渊源。
其中,“蜀”指古蜀国,而“巴”就是指巴国。
在巴国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天府之地寻三巴“巴”是一个古老的部族,也是一个古国的名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认为巴的远祖是太昊。
巴人活动在汉水流域中游一带。
殷商时代,称巴人为“西土之人”,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巴方”,那时巴人活动在商王朝的西方。
后来,巴人最终迁徙到了四川东部。
四川东部丘陵地区,气候宜人,土地肥沃。
巴人迁入以后,与当地的土著民族一同披荆斩棘,开垦土地,挖掘矿藏,原来较为落后的川东地区开始发生变化。
巴人以善于猎射著称于世,经济生活以渔猎畜牧为主,原始的粗放农业仅是其辅助手段。
约在春秋时期,巴受西面古蜀国的影响,开始致力于农业生产,农耕开始成为其主要的生产方式。
巴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
在沿江河谷冲积平坝地区,已开辟成水田,种植稻谷。
广大丘陵地带和山区,农业生产技术仍很落后,主要是刀耕火种,种植黍(shǔ)、稷(jì)等。
《华阳国志·巴志》中有巴人歌谣,描述了当时的生产情况:川崖惟平,共稼见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
野惟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巴人的粮食有了一定剩余,酿酒业也发展起来了。
巴人很善于酿酒,其特产“巴乡清酒”,是向周王朝交纳的贡品之一。
当然,巴国境内也存在偏远落后地区,那里的巴人仍然以打猎为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经济林木、经济作物种植也发展起来,产水果的、有药效的、用于编制制作的等等,都已经得到广泛种植。
巴人还弃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冶矿业和手工业。
巴国的冶矿业,一是开采丹砂,即硫化汞,用以作药物或染料,或者提炼水银。
巴商之道在人和
巴商之道在人和作者:王坤霞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4期西南之地,有巴一国。
巴族渊源众说纷纭,或来自东夷,或起于渝西川东,或袭汉水而至清江,或迁自洞庭之蛮。
虽其源不可考,然从考古及文献资料可知,巴从周之南土远国到秦时归人诸夏,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亦曾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不朽传奇。
其中,最为人知者,莫过于巴人经商。
据《华阳国志》所载,巴地“东至鱼复,西至焚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可植五糓,牲具有六畜。
物产丰饶,“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亦有当地特产珍品,树有荔支,蔓生植物有辛药,园植有芳蒻、香茗,给客橙、葵;药物类有奇特的巴戟天、花椒;竹木之中珍贵的有桃支、灵寿。
丰富多样而独特的自然资源,成为巴人进行商贸活动的物质基础。
《史记,货殖列传》曾云古人生产经营之道:“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巴人更深諸如何将地利之便化为利益之源,渔猎工商,开发得宜。
巴地手工业兴盛,且能以地域性特色占据区域市场一隅,有些产业甚至成为重中之重,如矿冶、制茶、酿酒、髹漆等。
丹砂作为一种矿物颜料,被古人广泛应用于日常器物与宗教、墓葬装饰中;朱砂亦是古代制备水银的唯一天然原料,从春秋战国至秦朝一代,炼丹术大盛,朱砂意义非凡;其凝神镇静、杀菌益气之药用,更使之于军事方面殊为重要。
从考古与文献资料来看,巴人的先民是最早使用丹砂的民族,可与城背溪文化遗址中的涂朱陶盘联系起来,而《说文解字》中有“丹,巴、越之赤石也”,《名医别录》中亦载“丹砂产于巴州。
”巴人开采、使用、贩运丹砂,获利巨丰,甚至有巴寡妇清以之“擅利数世,家亦不訾”并为始皇帝筑台纪念。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桥榈,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巴山峡州所出之茶,历史悠久,皆为上品。
“江之左岸有巴乡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
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一)
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一)巴蜀文化—文化大事记—巴蜀的兴起巴是一支古老的民族,其历史可以上溯到古史传说中的五帝时代。
巴人与周人同为姬姓,上古时活动居息在汉水上游一带。
殷商时期,巴人曾与殷王朝发生激烈战争,后被殷王武丁制服,成为殷商西部的边畿国家。
殷代末年,巴人军队随同周武王伐纣,英勇善战,还在阵上前歌后舞,致使纣王军队纷纷倒戈,对于覆灭殷王朝起了重要作用。
西周初年,巴由周王室册封为诸侯,镇抚南国,成为周王朝在汉水上游的一个大国。
春秋时代,巴国企图越汉水而东,与楚国发生激烈争夺,终为楚国所败,于春秋末叶辗转南下,进入四川东部和重庆地区,重建巴子国。
蜀国君主据传是帝颛顼的后代支庶。
古蜀族由三个古族融合而成,即是蚕丛氏、柏濩和鱼凫氏。
蚕丛氏鱼凫氏来源于夏商之际的岷江上游,其文化与黄帝、颛顼有关。
柏濩氏大约是四川盆地的土著民族。
这三支古族,在夏商之际由于部落征服战争而达到融合,鱼凫王朝的建立则标志着四川盆地最古老的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生,此即古蜀王国。
古蜀王国曾与商王朝发生或和或战的多种关系,殷末协助周武王灭商,周初成为西周封国。
西周时代,蜀王国君为杜宇,又称望帝,建都郫(今郫县)。
杜宇致力于耕战,蜀国实力大幅度上升,开疆拓土,北达汉中,南至宜宾,东越涪水,西抵青衣江,成为西南泱泱大国。
春秋初叶,来自长江中游荆地的鳖灵,借蜀中治水之机,逐走杜宇,自立为蜀王,号开明。
开明王朝继续扩张势力范围,国力雄厚,一度东伐楚国,并与西秦顽强抗争。
开明氏曾先后在成都附近建立都城,战国初,始建都成都。
此后,成都成为全蜀的政治文化中心。
巴蜀两国均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国家机器和政治制度。
比较而言,蜀国的职官和礼乐制度更为详备,巴国的血缘色彩则浓厚得多。
在巴蜀境内,居息着众多的古族,这些古族主要属于氐羌、濮、越氏族的不同支系,其社会发展程度较浅,文化进程高低不一。
巴人先秦时代族名。
起源歧说纷坛。
商周时代活动于今汉中东部。
殷商卜辞有“巴方”,即巴国。
巴渝码头文化
码头文化即巴渝文化,它是长江上游最富有鲜明个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码头文化可以分为两种:一般来说指中下层围绕河岸货运为中心的一群人的文化,以“利”字当头;而以“义”字为口号的,带有浓厚的江湖气。
形“义”实“利”的人往往成为赢家。
这些人“五湖四海”,看似开放,其实很保守。
常常限于一地一己、一时一事的当下利益,而难有更宽大的眼光。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间,大自然的熏陶、险恶的环境,炼就一种顽强、坚韧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战而称。
巴人的军队参加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战争,总是一边唱着进军的歌谣,一边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纣,前歌后舞”。
春秋战国时代,巴族的民歌也相当有名,它不但流行于巴境,而且在楚国也胜炙人口。
《昭明文选》就有关于巴山调广为民间传唱的记载:“客有歌于郡中者,其下始于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这时说的郡,指的就是楚国的都城,即现在湖北江陵。
巴山调在楚国尚有千人和唱的壮观景象,在巴国本地就更不用说了。
作为山歌的巴山调,亦称竹枝词,经民众创作和传唱,文人受其影响而纷纷效仿。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就曾仿民歌作《竹枝词》九首,其中,“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以天气的晴、雨巧妙隐喻男女恋情而为广大民众所喜爱。
自刘禹锡之后,竹枝词开始成为一种富有民歌味的诗体形式,保存在我国历代诗词集中,足见巴山调对我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大山大川铸就了重庆男儿热情似火而又坚韧豪迈,女儿柔情似水而又英气勃勃。
长江像一条碧绿的飘带,弯弯曲曲穿行在巴山丛中。
自古至今的重庆人,在歌吟爱情生活时,往往离不开对水的咏叹。
比如,江边的渔夫追情妹,就借水起兴来传情:“小河涨水大河清,打渔船儿向上拼;打不到鱼儿不收网,缠不上妹儿不收心。
”山里小伙想试探情妹对自己是否忠诚,也不忘随时向江水发出深情的叩问:“隔山喊妹山在应,隔河喊妹水应声。
周王朝-巴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
周王朝-巴国及其君主世系简要巴国:巴王朝,是湖北巴族长阳部落首领廪君建立的中国西南地区政权,是今重庆、湖北地区历史悠久的古方国之一。
巴族起源甚早,据史籍《华阳国志·巴志》记载: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
故知巴族起源于先夏,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殷墟甲骨文中有殷王武丁用兵江汉、派妇好率沚戜伐巴方的记载,所说“巴方“被认为就是古巴国,证明至少在殷商之时,巴作为一个部族方国已经存在了。
但巴族的起源及建国的具体情况,古文献言之不详,史学研究以推论为多。
或认为巴王朝有几个不同的部族,分别活动于不同的地区:夷水廪君之巴,其族为巫蜒,以白虎为图腾,商周之际已经开始进入文明社会,活动于今湖北西南,也许就是甲骨文中所指的“巴方”;周武王灭商曾封宗姬于巴国,建国于今汉水中游,统治者为华夏族;涪陵水会之巴国,其族为土著獽蜒之民,春秋战国时曾建都于今重庆涪陵,又称“枳巴”;而大约同时建都于重庆的又可能是另一个土著巴族;阆中渝水之巴源于古氐族,以蛇为图腾,自今甘肃、陕西、四川交界处南下,春秋战国时活动在今四川北及东北部,以后演化为“賨人”,又称巴氐。
上述诸部族或部落式国家最终融合为强大的巴国。
还有第二种说法,认为巴族起源于今长江中游广大地区,至今仍留下与“巴”有关的大量地名,如湖南岳阳古称巴陵,也称巴丘或其外港城陵矶古称巴丘;江西赣江畔也有巴丘;鄂东有巴水,入长江处称巴河口;鄂西有巴东县,而巴东、松滋、长阳等县均有巴水;川东巫山大宁河有巴雾峡,其北为大巴山等。
这些巴族大约于商末周初自长江中游向四川盆地转移,脱离渔猎而转向农耕,定居于盆地东部建立巴国。
对古文献记载进行综合分析,巴国的出现常与蜀相联系,自古即“巴蜀”并称,因此巴族起源于长江中游一带,而在四川盆地东部建国的可能性最大。
据史籍《世本》记载:“巴郡蛮,本有五姓……廪君名务相,姓巴氏,与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五姓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皆登呼躧穴屋,掷剑刺之,约能中者,奉以为君。
涪陵文化
历史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涪陵曾为巴国别都,秦、汉、晋时设枳县,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
无论从文献稽考,还是以地下出土文物佐证,巴文化都是涪陵历史文化的源头。
即以“涪陵”这个地名的含义,以及今涪陵地域在上古被称为“枳”的由来,都与巴族、巴人、巴国密切相关,带有独特的涪陵巴文化色彩,并有若干文化遗迹遗产传留至今。
『距今3000年前成文的《周书·王会》中有“枳已”地名,著名历史学家蒙文通等认为,应为“枳巴”之误,地域即今涪陵一带。
古文字学家徐中舒教授认为:“当时原始村社共同体的人们,喜以枳棘之类的灌木构成村寨围篱,故得名枳。
”春秋战国时期,枳曾为巴国国都。
《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其先王陵墓多在枳”。
古人死后有葬不越乡之俗,先王陵墓在枳,其先王立国建都之地必在枳。
涪陵白涛镇小田溪已发掘20余座巴人墓葬,其中1972年出土的3号墓,陪葬错金编钟一套等高等级器物,享用者非王侯之类人物莫属。
公元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大军攻占枳地,最后灭了川东巴国;公元前277年设为枳县(驻今涪陵主城区),其后多代皆设枳县,隋置涪陵县,唐至清代设涪州,民国2年(1913年)改为涪陵县,新中国建立后为涪陵专(地)区、涪陵县(市)驻地,1997年12月设为重庆市涪陵区。
“涪陵”之名也连续沿用了1400多年。
涪陵地名的含义即“涪水(今乌江)旁有巴先王陵墓”。
文化枳涪巴人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正如《巴人赋》所列举:“其民兮聪慧,名冠乎华夷。
山出大龟,巴人之善卜也;手心花蒂,巴人之善文也;错金髹漆,巴人之善工也;苎布锦罽(ji),巴人之善织也;盐丹流金,巴人之善贾也;炙豕蒟(jū)酱,巴人之善烹也;嘉谷旨酒,巴人之善酿也;一领万和,巴人之善讴也……”巴国虽已成历史,巴文化大多已融入汉族文化,但还是有许多遗产遗风传承至今。
巴人豪爽善酿,秦汉时黄酒、两晋咂酒、明清琥珀酒,天下闻名。
重庆的地域文化资源_代金平
2007年11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v.2007第19卷第6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Vol.19 No.6重庆的地域文化资源*代金平,周兴茂,刘 晶(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摘 要:重庆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它们共同为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要有: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饮食与火锅文化等。
关键词:重庆;地域文化资源;文化特色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07)06-0067-06 要大力发展重庆的文化创意产业,就必须首先弄清楚重庆的地域文化资源。
那么,怎样确立重庆的地域文化资源呢?我们认为,应根据一定的标准有重点地进行选择。
首先,它必须是积极向上的文化资源;其次,它必须具有重庆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色,有较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底蕴;最后,它要有较为宽泛的覆盖面,能得到大多数重庆人的认同。
有了这些标准,我们就可以对重庆的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基本的界定。
一、三峡文化[1]所谓三峡文化或三峡学,是近年来以重庆、湖北的部分专家学者为主提出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
三峡文化既反映了重庆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基础,又反映了重庆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最早的历史渊源。
研究三峡文化,首先必须界定清楚三峡地区。
微观的三峡地区,是指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南津关的193公里江段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个大峡谷构成的沿江地带;中观的三峡地区,即通常所说的三峡库区,是指三峡水利工程建成后受到淹没影响的有移民搬迁的29个县、市、区,其中重庆有25个,湖北有4个,地域面积约5.8万平方公里;宏观的三峡地区,是指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角度划分的三峡地区,包括重庆市、湖北宜昌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龙架林区,共54个县、市、区,地域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
巴人之谜(1)
巴人之谜(1)巴人之谜 (1)历经数千年,他们就这样静静地躺在地下,令人震惊的考古发现,武士遗骸,巴式青铜剑,虎纽`錞于,圆义罐,船棺……在几千年里,甚至几万年的时间里,竟有人生活在这里,随着发掘不断深入,这些远古巴人的形象渐渐鲜活起来——他们的强悍,他们的尚武,他们靠武力征战四方,他们曾经辉煌,却又神秘消亡,他们究意是怎样生活的?又是怎样消失的?剑、舞、虎、盐、钟、船展现在你面前,将是古代巴人充满神奇色彩的生活。
巴文化惊世大猜想大约四千多年前,古代巴人在今天的重庆、湖北、四川境内创造出堪与中原文化媲美的古老文明。
然而,两千多年前,这个古老的文明却随同这个古老族群的神秘消失而突然中断。
在有限的文献记载和古老传说中,远古巴文化像一团云蒸雾霭的谜,缭绕于千里峡江,留给我们无尽遐想。
随着三峡考古工程的有序推进,有关巴文化的种种谜团,正在逐步揭开。
生活在这个城市,我们应该了解她的过去。
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分辑向您展示“巴文化惊世大猜想”。
让我们一起,在对历史的追溯中直面重庆这个古老城市的祖源文化。
猜想一:巴人造字?曾经以为远古巴蜀文明还停留于“洪荒野蛮”的时代,直到三星堆那些令人难以想象的青铜遗物破土而出,我们才明白,当一种文明体系因政治经济的成功而占据绝对主流地位以后,它很可能对另一些高度发育的文明形成掩盖。
古蜀文明的高度发育因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得以凸显,而对远古巴文化的种种猜想,也有望在大规模三峡考古发掘的推进中破解。
图语上的古峡迷雾一个游弋于今天与过去之间的远古符号,它带给我们的暗示具有强大的力量。
重庆渝中区临江门,魁星楼前公路左侧的路基护墙上,一排神秘的手型装饰浮雕显得格外离奇。
这些手掌心正面向外,除拇指似蛇头(或心脏)外,其余四指都如正常的人手,掌心部位刻画有短小的波浪纹。
生活在这座城市的重庆人,又有多少了解这手型装饰的意义?这些手型刻画与我们体内流淌的血液又有着怎样的关联?临江门地下通道出口处,在紧邻这些手型装饰的地方,20位路过的重庆市民被我们问及这些符号的来源和含义,他们的衣着和言谈举止看上去属于白领。
巴中在巴人精神形成和传承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370巴中在巴人精神形成和传承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何汇摘要:巴人在我国古代民族历史长河中占有着非常重要位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克服困难,砥砺前行,不断进步,用战争书写自己民族的历史,虽然巴国最终被秦统一,但巴人的品格与精神却永不消失。
巴中是巴人重要的居住地之一,巴人精神在巴中历史各个时期均得到传承和弘扬。
本文即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巴人;巴人精神;爱国;传承一、巴中是巴人精神形成和传承的重要区域(一)关于巴人的起源关于巴人的起源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巴人的祖先是“大皞氏”(伏羲),出自《山海经》。
第二种说法是 巴人是黄帝的后代,出自《华阳国志 巴志》。
第三种说法时巴人是廪君的后代,来源与清江下游一带,廪君的后代将白虎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
巴人形成于何时,学术界主要形成4种观点。
一是原始社会说。
二是夏代初年说。
三是夏商时期说。
四是春秋战国说。
个人更偏向于形成于夏代初年,巴人的先民时期应该就是将夏代以前,自夏代以后,我们可将巴人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来看。
(二)巴人发源于何地关于巴人发源于何地,这也是巴文化研究中争论最激烈的问题之一,同样有几种说法。
①清江说;②东夷说;③晋南说;④陇西说;⑤巫诞说;⑥巴中说;⑦汉水;⑧两源说等。
但大多数专家学者赞同起源于湖北清江流域或范围更为宽广的巫巴山或三峡地区。
关于巴人是否发源于巴中,文献中没有记载,但近年来从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及历史遗存等方面有学者提出巴人发源于巴中之说,虽然论点还需进一步论证,但从考古方面发现巴中境内有擂鼓寨遗址、月亮岩遗址、沙泥坪遗址和巴州区境内的“水宁寺村”“蔡家湾村”“走马村”“南龛山”“修行寺村”“火花村”“方雁山村”等磨制石器采集点,从而把巴中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提前到了新石器时代,而巴中早期的人类是不是巴人的先民,有待进一步考证。
(三)巴中是巴人重要的居住区域1.巴人先民的迁徙夏代初年,巴人出现。
守德崇新 逐利思义
守德崇新逐利思义——巴南商旅文化精义初探林永蔚往昔的巴境,幅员广袤,山水掩映,风光旖旎, 特色独具。
其治所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嘉陵江与长江汇合处,它凭借长江黄金水道,西连三蜀,北通汉沔,南达滇黔,东接荆襄,控川东、川西、川北之冲途,扼云、贵、川、藏之门户,自古以来不仅是大西南区位险要的军事重镇,而且也是地阜物华的商旅集散之地。
本文所说的“巴商”是泛指历史上各个时期在巴地从事商旅活动的各阶层的人们。
这些曾经在巴山渝水间,从事“商旅”活动的人物群体中,所表现出的忠勇守德、尚文崇新;逐利思义,化义为利的可贵精神,便是本文硏究探索的核心。
一、商贸交通的繁荣是生成巴县商旅文化特色的物质基础。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意识是物质世界的发展产物、是人脑的生命运动机能。
历史唯物论者基于这一认识,得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概念。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我们所研究的商旅文化就是上层建筑的一个分支,它其中的所有內涵都与商贸交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立驿兴城,开埠建市——商贸交通的兴起是巴地商旅文化的源头。
1、巴地商品市场的滥觞及汉唐以前的初期繁荣。
历史上,中国古代商业及商人的产生甚早,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在许多场合里是作为经济的共生体而长期存在的。
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所决定,中国古代商旅的发展与停滞,主要取决于国家与政治体制的变迁,而不是自然经济结构的制约。
椐《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记载说:“巴蜀民或窃出商贾, 取其笮马、僰僮、牦牛, 以此巴蜀殷富。
”据相关文物考证和已有的史料得知,早在神农时代就已经有了商品交易的蛛丝马迹。
纵然山水阻隔,但巴人东下荆楚,北越秦陇,南连滇黔,西达印藏的商旅之交,自有史以来,线索却依然连续不断。
远在三千年前,巴地就存在着几条从南方通向沿海,通向今缅甸、印度地区的通道。
如南岸涂山出土的琉璃珠和考古发现的其它一些重要器物,原本都不是巴地所产,而是来自印度洋北部地区。
重庆历史文化
重庆历史文化•历史•文化历史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
两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人类的生息繁衍活动,到新石器时代,已有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别居住着夷、濮、苴等八个民族。
正是这些最早的重庆居民,创造了重庆最古老的历史文明。
巴楚之战春秋战国时期,巴族主要活动在川东、鄂西、陕西汉中一带,与楚、蜀、秦为邻。
随着巴国强大,巴楚交恶,数相攻伐。
公元前689年,巴、楚激战于那处(今湖北荆门县东南),双方相持数月,巴人不敌而归。
巴楚之战时断时续,几乎贯穿整个巴史。
巴置捍关、阳关、沔关以拒楚。
但巴在楚强大攻势之下,三关尽失并节节败退,最终被楚占领了首都枳(今涪陵),巴人只得向阆中一带退却。
张仪筑江州城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张仪入蜀灭巴之后,屯兵江州,筑江州城,城址在今渝中区长江、嘉陵江汇合处。
是为史载重庆建城之始。
两汉时,江州城扩展到嘉陵江北岸,称北府城。
钓鱼城之战钓鱼城遗址南宋淳二年(1242年),四川安抚制置史兼重庆知府余始筑钓鱼城。
南宋宝六年(1258),蒙古发动大规模灭宋战争。
蒙哥大汗自率一路军马进犯四川,于次年2月兵临合川钓鱼城。
蒙哥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然而在钓鱼城主将王坚与副将张珏的顽强抗击下,却不能越雷池半步。
7月,蒙哥被城上火炮击伤,后逝于温泉寺。
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重庆开埠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三月三十一日,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
次年三月一日,重庆海关成立,英人霍伯森担任重庆海关税务司的职务,掌握海关行政和征收关税的大权并兼管港口事务。
各国在重庆纷纷设立领事馆,开辟租界,建立“国中之国”。
重庆开埠以后,川江航运逐渐被外人控制。
随着川江航运权的丧失,西方列强在重庆开设洋行、公司,建立工厂,开采矿山,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使重庆及其影响的地区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收稿日期 ] 2007-02-11 [ 基金项目 ] 本课题属重庆市 2005年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 (2005——— xw03)的阶段性成果 。
[ 作者简介 ] 周兴茂 (1954— ), 男 , 土家族 , 湖北利川人 ,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教授 。
于该地的原住民自称或被称为巴人 , 就是非常自 然的事情 。
巴人 、巴国与巴文化
周兴茂
(重庆邮电大学 法学院 , 重庆 400065)
[ 关键词 ] 巴人 ;巴国 ;巴文化 [ 摘 要 ] 巴人是诞生并聚居于巴地的原住民 , 可能是因为其中较大一支 的图腾是龙 蛇而得名 ;巴国主
要是白虎巴人创立的古 国与方国 , 重庆曾经是巴人方国的都城 ;巴文化是巴人在自身的民族繁衍 、发祥的历史 进程中 , 在巴地高山大川的自然基础上 , 创立并与汉文化 、楚文化 、蜀文化等融合而成的一个包含多层次 、多方 面内容的区域文化形态 , 既是一种山地文化 , 又是古代巴人及其巴属领地进步和开发状态的标志 。
[ 中图分类号 ] G11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7-6425(2007)04-0057-05
一 、关于巴人
在历史记载中 , “巴 ”既是地名 , 又是种族名 , 即居住于巴地的原住民自称或被称为巴人 。到底 什么是 “巴 ”呢 ?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 大体有以下 几种看法 :一是认为由于水流的形状如巴字 , 因此 得名 。 《元 和郡 县志 》卷 34《渝 州 》条载 :“(渝 州 ):《禹贡 》梁州之城 , 古之巴国也 。 阆白二水东 南流 , 曲折如巴字 , 故谓之巴 。”[ 1] P9虽然这种记载 最早见于已佚的汉代谯周所著的 《巴记 》, 但其实 不可信 。道理很简单 :人们是用巴字去形容阆白 二水的 , 这就说明已经先有了巴字 , 后才有形容 , 因此不能本末倒置 。 二是认为因四川 、重庆一带 盛产芭茅草而得名 。 唐代司马贞 《索隐 》载 :“苴 音巴 … …或巴人 、巴郡 , 本因芭苴得名 , 所以其字 遂以苴为巴也 。”芭苴就是芭茅草 [ 1] P9 。 三是认为 巴 、坝谐音 , 巴字本意为坝 , 而四川 、重庆一带的人 都称平川为坝 , 所以有人认为巴人就是古代居住 于平坝的一个民族 [ 1] P9 。 四是 认为四川 、重庆一 带的人多称石头为巴 , 如巴岩石等 , 而最早的巴人 有可能居于石穴 , 巴人因此而 得名[ 1] P9 。 五是认 为古代巴人一支的图腾是白虎 , 他们称老虎为 “老巴子 ”, 甲骨 文上 的 “巴方 ”就是 “虎方 ”, 因 此 , 很可能巴人是因白虎图腾而得名的 [ 2] P45 。 六
是认为东汉的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称 , 巴字象形 蛇 , 巴为一种大蟒蛇 , 而古代巴人一支的图腾就是 蛇 , 因此巴人是因蛇图腾而得名的[ 1] P9 。
我们认为 , 以上的前四种说法都有牵强之处 , 很可能都是已经有了 “巴 ” , 再用 “巴 ”去修饰这些 东西的 。而第五种说法和第六种说法都是从图腾 的角度去看巴的 , 因此可信度较高 。第五种说法 很可能是巴人分支后重新确立的图腾 , 这对白虎 巴人而言 , 较为可信 。 第六种说法较为可信 , 其主 要理由有二 :一是东汉许慎在 《说文解字 》中云 : “巴 , 虫也 , 或曰食象蛇 , 象形 ” 。其实古文字中的 巴字就是蛇形 。 《山海经 · 海内南经 》载 :“巴蛇 食象 , 三岁而出其骨 , 其蛇为青 、黄 、赤黑 。”章太 炎在 《文始 》中云 :“《说文 》无蟒字 , 盖本作莽 , 古 音读如姥 , 借为巴也 。”即使在 今天的四川 、重庆 一带 , 民间还有认蛇为祖宗的习俗 , 如果家中发现 了蛇 , 就烧香 把蛇送走 , 并不 伤害它 [ 3] P19 -20 。 二 是很可能巴人是伏羲的后裔 , 而伏羲氏就是以龙 蛇为图腾的 。 《山海经 · 海内经 》载 :“西南有巴 国 , 太皞生咸鸟 , 咸鸟生乘厘 , 乘厘生后照 , 后照始 为巴人 。”《路史 · 后纪 》亦载 :“伏羲生咸鸟 , 咸鸟 生乘厘, 是司水土 , 生后照, 后照生顾相 , 降处于 巴 , 是 为巴 人 。”[ 3] P18 -19 太 皞就 是伏 羲 。 可以 认 为 , 巴字就是根据蛇形而创立的 , 当地原住民不但 称蛇为巴 , 而且巴蛇还是他们的图腾 , 因此 , 居住
58
向人类的起点 , 也许在三峡地区能够揭开早期人 类活动的奥秘 。这些发现 , 对人类起源于非洲的 学说无疑是一个有力的挑战 。因此 , 巴人很可能 就诞生于广袤的巫巴山地 , 也许巫巴山地和鄂西 山区就是南方文明之源 。
据管维良教授研究 , 早期的巴人很可能是根 据图腾的不同分为三支的 :一支是大巴山 、巫山一 带的巴人 , 以巴蛇为图腾 , 称为龙蛇巴人 。 这支巴 人在早期可能最强大 , 巴人就是以他们的图腾命 名的 。 他们在发展中沿长江而下 , 在洞庭湖一带 被后羿打败后 , 又由汉江退到今陕西汉中一带 , 这 支巴人的大部分后来都融入到了汉族之中 。二是 长江三峡 奉节一带 的巴人 , 以鱼 凫 (鱼鹰 )为图 腾 , 称为鱼凫巴人 。这支巴人沿长江上游西迁 , 后 进入四川平原 , 很可能三星堆古文明与这支巴人 就有联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是鄂西山区的巴人 , 以白虎为图腾 , 称为白虎巴人 。 他们一路西迁 , 一直到涪陵 、重庆 一带 , 他们不但建立了后来的巴子国 , 而且还逐渐 成为了巴人的主体[ 5] 。
公元前 316年 , 巴子国被秦所灭后 , 大批巴人 纷纷进入长江以南的广大武陵山区 , 长江成了一 道天然屏障 。表面看来 , 一个强大的巴族消失了 , 这就是所谓的 “巴人之谜 ”。 实际上 , 巴人并未消 失 , 他们在逐步地完成由 “巴 ”到 “土家 ”的转型 。 大概到唐 、宋时代 , 以巴人为主体和核心 , 融入了 武陵山区的原住民 、濮人 、僰人 、乌蛮 、板楯蛮和賨 人 、江西迁来的彭氏 、汉人等 , 最终形成了土家族 这一多元一体的单一民族 。
关于巴人的起源 , 也有几种主要的说法 :一是 根据 《山海经 》的记载 , 巴人的 祖先是 “太皞氏 ” (伏羲 )。应该说 , 伏羲 、女 娲很可能原来 是某个 民族的神话人物 , 但后来演变为中华民族共同的 神话人物 , 所以 , 他们既有可能是巴人的祖先 , 也 有可能是巴人后裔的一种附会 , 还有可能是后来 的封建朝廷有意将各少数民族都纳入中原文化的 正统体系之中 , 以利于统治 [ 1] P10 。 二是认为巴人 是黄帝的后代 。 《华阳国志 · 巴志 》载 :“人皇始 出 , 继地皇之后 。 兄弟九人 , 分理九州为九囿 。 人 皇居中州 , 制八辅 。华阳之壤 , 梁岷之域 , 是其一 囿 。囿中之国 , 则巴蜀矣 … …其君上世未闻 。 五 帝以来 , 黄帝 、高阳之支庶 , 世为侯伯 。”[ 1] P10这种 看法大概与第一种看法差不多 。三是湖南的学者 多认为是在湘西土著先民的基础上 , 才诞生了后 来的巴 人和土家族 [ 4] P6 -7 。 四是依据 《太平 寰宇 记 》、《世本 》 、《后汉书 》、《华阳国志 · 巴志 》等书 中那段凡是研究巴人与土家族的人千百次引用的
运用苏秉琦教 授的这一思想 来研究古 代巴
国 , 完全可以勾画出古代巴国的发展脉络 。 据汉 文文献记载和潘光旦先生的推断 , 可能在 4200年 前的夏代初年 , 在湖北长阳的武落钟离山出现了 巴人的第一个君王廪君 , 这可能标志着巴人已进 入父系氏族向奴隶制过渡的时代 。应该说 , 这就 是巴人古国的开始 [ 7] P443 。巴人在鄂西长阳 、恩施 一带都筑有 “夷城 ”。 从文化上讲 , 属于原生型文 化阶段 。由于巴人遭到楚的空间挤压 , 巴人被迫 向西迁徙 , 最后大致定居于涪陵 、重庆一带 。到公 元前 1046年 , 巴人勇敢地参加了周武王伐纣的著 名大战 , 并立下赫赫战功 , 随即受到周的分封正式 进入方国阶段 , 这是巴人结束古国进入方国的分 界线 。 《华阳国志 ·巴志 》载 :“周武王伐纣 , 实得 巴蜀之师 , 著乎 《尚书 》。 巴师勇锐 , 歌舞以凌 , 殷 人前徒倒戈 。 故世称之曰 :武王伐纣 , 前歌 后舞 也 。武王 既 克殷 , 以其 宗 姬 封于 巴, 爵 之 以 子 , ———古者远国虽大 , 爵不过子 , 故吴 、楚及巴皆 曰子 。”[ 8] P2这是关于巴人从古国成为方国的有文 字记载的可靠信息 , 准确地说 , 这时的巴国应该叫 “巴子国 ”了 , 其首都定在江州 (今重庆 )。 巴子国 的初期发展大约是从两方面展开的 :一是围绕江 州都城建立卫星城镇 , 如打败并收服濮人 , 占领古 垫江 , 在这一过程中巴王与濮王同归于尽 ;将丰都 作为养殖战马和牲畜的根据地 ;将涪陵作为巴王 室的陵寝之地 ;在江津设立贸易集市 ;将阆中作为 后方基地等 。二是向三峡地区扩展 , 争夺盐源 , 并 先后灭掉邓 、庸等国 。 经过 300余年的发展 , 大约 到春秋中期至战国前期 , 巴子国达到鼎盛阶段 , 进 入 “七国称王 , 巴亦称王 ”的时期 。 据 《华阳国志 · 巴志 》记载 , 这时的巴子国疆域 “其地东至鱼复 (今奉节 ), 西至僰 道 (今宜宾 ), 北接 汉中 (今汉 中 ), 南极黔涪 (今湘西 、鄂西 、渝东南 、黔东北等 地 )”[ 8] P2 , 几乎比中原的韩 、赵 、魏三国领土之和 还要大 。巴子 国的衰亡是 从公元前 377年 开始 的 , 这一年 , 巴 、蜀联合攻打楚 国 , 被楚国 打得大 败 , 巴子国从此一蹶不振 。 公元前 360年 , 巴子国 又发生内乱 , 著名的巴蔓子将军英勇牺牲 , 国家栋 梁随之倒塌 。公元前 339— 329年 , 楚国大举进攻 巴子国 , 涪陵 、江州等地纷纷陷落 , 巴王只得逃到 阆中继续苟延残喘 。 到公元前 316 年 , 巴子国终 于被秦所灭 , 宣告寿终正寝 。可以认为 , 巴人的古 国阶段达 3000余年之久 , 巴人的方国阶段达 700 余年 , 巴人是随着巴子国的消亡和秦帝国的建立 一同进入帝国阶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