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底

合集下载

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图底关系

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图底关系

浅析平面设计中的图底关系作者:裴媛媛来源:《北方文学·下旬》2013年第01期摘要:图底关系一直是备受艺术家和心理学家关注的课题。

本文试图通过对图与底的辩证分析,探讨了图与底关系的视知觉原理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图底关系格式塔视觉僵持一、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图与底关系的研究“图底”是一个术语,它属于心理学研究及视觉心理研究。

而它正式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是来自格式塔知觉理论。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饶有兴趣地发现,继“精神分析学派”之后,在西方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格式塔学派的一些基本观点,又被文艺批评界“引进”而来的,作为分析和鉴赏文艺作品的一个新的视角。

较早地将格式塔心理学说用于文艺研究并取得研究成果的是阿恩海姆,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分析了构成“形”的种种要素,其中谈到空间呈现时,他通过大量的绘画艺术品实例的剖析,在艺术作品特定的空间呈现中,有些因素会促使某些部分被视为处于底基上面的“图形” ,而有些部分则被视为图形下面的“底基”关系构成的分析,是创作实践和审美鉴赏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美学问题。

阿恩海姆曾认为:“图与底之间的关系,就是指一个封闭式的式样与另一个和它同质的非封闭背景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运用了视觉最基本的组织原则正负空间的表现。

二、图与底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实例平面设计突出表现的是它的视觉元素,对其空间关系的理解可以说成是视觉元素与其反衬部分的关系,通常把视觉中心定义为图,而把它的反衬部分界定为底。

设计师充分发挥自由空灵的审美创造性,寻找新颖独特而富魅力的表现形式。

是来源于“相互排斥、相互统一”的这一物理学原理,而正是因为这种相互对抗性、这种矛盾而显示出艺术化同形的特殊魅力和视觉上的满足与快感。

正负形在我们生活中常被采用,例如:小孩子经常玩的拼图及智力游戏,和众所周知的道教太极八卦图形。

如荷兰画家埃舍尔穷尽其毕生精力,创作了大量具有哲理、数理的名作,为我们揭示了图底之间相互转换的奥秘,观者无不为他精妙的构思所吸引。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图底关系”,从格式塔心理学引进到建筑领域的分析图解,经过几十年在设计研究中的运用,已经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建筑学人早已熟悉。

说到图底关系,脑海里会浮现一幅轮廓清晰的图像,图像的具体形式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我们早已认可这种黑白分明的表达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分析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关系,建筑使用空间和结构设备体系的关系,分析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关系,分析形形色色城市空间的用途,规模,形状和模式,图像外表性格一样,内容却多种多样。

图底关系作为工具,今天仍然发挥作用,但是人的感觉和生活实际都有了变化。

我们在这里讨论图底关系,有的说法可能会与已经习惯的理解有所不同,不过在掌握其它工具以前,可以暂时借用它来加深对变化了的现实生活的理解,尝试地探讨这些变化对建筑的影响.今天我先谈谈关于“图底关系”我的一些看法,谈到“图底”说的通俗一些,也就是背景和前景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式,如何去考虑,大家的心中浮现出来不外就是,城市和区域,场地和建筑物之间的这种“图底”尺度关系,但是不光尺度的“图底关系”,还有颜色的“图底关系”;还有秩序的“图底关系”;还有内部功能的“图底关系”。

说这么多“图底关系”,不明白的人可能越弄越迷糊,为什么呢?因为在很多人眼中,这些语言的出现不是代表秩序而是代表混乱,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足为怪,每一件优秀建筑作品,无不反映“图底关系”的秩序有力组合和对比,在建筑作品中各种“图底关系”的使用技巧让人折服,他们反映的是什么呢?是主次之分,功能的合理组合,巧妙发掘环境和功能组合之间切入点。

要想找到“图底关系”的掌握技巧,首先需要培养综合和分类各类要素的能力,培养尺度和体量,方向在建筑设计中准确合理,有效的使用。

了解不同地方,不同阶层社会人对建筑的心理认同,了解现今社会传媒的发展方向和突出表现的内容,了解科技对建筑的影响,综合这些内容,经常思考这种要素,那种要素要是加入建筑设计中回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加入建筑设计中的可行性在那,有什么难点,不想象和构思就不会可能有效掌握建筑中“图底关系”内容,也不会有突出的建筑设计作品出现的。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展览会、博览会的展厅设计首要的目的是要使 展厅主题形象和造型的设计要在众多的展厅中 “突现”出来,加上现代展示手段,在现代科 技条件下,把设计语言的触须延伸到与视觉、 听觉、触觉、形态、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最佳 联结点上,以此形成审美知觉定势,达到牵引 观众在众多的展厅中逡巡时对自己展厅的注意。 在图-底关系处理上,更加强调自身与展厅环境 的对比与反衬的关系,其次才是展厅自身的图底关系。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看不见的城市里的看不见的建筑
1996年柏林市政府提出内城主要计划Planwerk Innenstadt的发展愿景,尊重城 市历史的发展意义及都市未来的发展。计划重点是柏林市内城区的再开发,并 赋予其多元化发展的都市目标 和英国对历史名城的改造发展一样,组成传 统城市肌理的townhouse以及街道、街区、 广场等元素被重新重视起来。
Transitional Page
城市设计——对“图底关系”的思考
房间和过道、大厅之间平面关系的组合相关问题,在一般情况下,集中于一栋建筑物 之内的各个房间的性质和功能或多或少总会有有一些联系,房间之间的功能联系将 直接地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布局.在组织空间时要综合,全面地考虑各房间之间的功能 联系,并把所有的房间都安排在合适的位置上而使之各得其所,这样才会有合理的布 局。 从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现象中概括中若干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空间组合形式: (1)用一条专供交通联系用的狭长的空间----走道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 组合形式. (2)各使用空间围绕着楼梯来布置的空间组合形式 (3)以广厅直接连接各使用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4)使用空间互相穿套,直接连通的空间组合形式 (5)以大空间为中心,四周环绕小空间的空间组合形式. (6)在合适的环境使用合适的全面的空间组合形式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

浅谈图底关系理论及其应用摘要: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教授提出的有关城市设计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通过对传统城市和现代城市的形态分析,初步阐明了图底关系理论的特点,并对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用范围做了初步总结。

关键词:城市设计图底关系理论城市外部空间Abstract: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relation with urban design raised by Professor Roger Traneik of Cornell Un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eatures of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by analyzing the shape of the traditional city and the modern city. And a preliminary summary of the scope of the adaptation to the 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 in modern urban design is also pointed out.Key words: urban designtheory of figure-ground relationCitie outside space城市设计,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门研究城市人类生活形态的学科,其发展也自始而终地反映出哲学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哲学界中曾发生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也引发了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多方向发展,其中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Roger Traneik)教授所总结三种城市设计理论,对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三种理论分别为图底关系理论、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而其中应用的最广泛的也是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图底关系理论。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航空技术的进步与人们视角的越来越高,曾经“被遗忘的顶面”也走入了人们的视线,所以在谈论城市设计的时候,一般都会谈及图底关系。

本文着重探讨图底关系理论如何在北京的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并通过古今以来的案例来分析图底关系如何应用到城市设计中,例如图底关系是如何关系到城市肌理的形成和空间序列的好坏。

并且对今后的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关建议与对未来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城市设计,空间序列,城市肌理0引言图底关系理论近年来愈发多的引起了大众的关注,通常将建筑描述为图,将户外空间描述为底,也就是将三维空间转化为二维空间,这样可以使人更容易更直观的看到户外空间在城市中的系统性以及建筑实体在塑造户外空间中的效果。

以图底关系为研究手段,研究城市建筑单体外的空间关系。

通过这样的手段,可以直观的看清户外空间形式间的关系,理解城市平面形态,体会建筑体块之间的空间序列关系。

再与现有城市功能进行比较研究,就可以得出相应的城市设计方法。

不论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的构想,还是目前新兴的城市研究,比如空间句法,都可以运用图底关系进行研究。

图底理论也可以是分析城市人类行为发展趋向的一种方法,用来发现特定的城市聚落和人类聚居的规律,利用对比一个城市图底关系的演变方向,来推算人类聚居的习惯,从而便可以分析人们喜好聚居场所的元素,以便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应用这一规律。

这一规律的形成极有可能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气候,地形地貌有关,所以也能顺势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场所精神和地域文化。

1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圣马可广场周围的建筑每个都堪称经典,它们彼此又十分融洽和谐地围合出了一个经典的广场,说明了圣马可广场建筑界面封闭性很好。

一个具有良好图底的城市,建筑密度一定要大;建筑与建筑之间要相互连接,剩余的虚空间也相互连接,有助于图底反转;空间尺度要宜人,“图”与“底”可以相互反转,说明建筑与剩余空间的分量相近,界面也要有封闭性。

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

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

再以某传统建筑为例,其外立面形式构成的图底关系则与上述例子不同。传 统建筑的立面通常由复杂的图案和装饰组成,而图底关系的表现则更加微妙。由 于传统建筑更注重细节和整体的比例,所以其图底关系的运用通常与整体的形式 和风格紧密相连。例如,在某个传统建筑中,图元素可能是一个复杂的雕刻,而 底元素则是建筑的整体外观。人们通过观察细节和整体之间的协调感,从而获得 对建筑外立面形式构成的理解。
感谢观看
1、北京798艺术区:该艺术区将 原有的工业遗址和厂房进行改造
2、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 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
图底关系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建筑外围公共空间中的图底关系也将不断发 展和演变。未来,图底关系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动态交互性:未来的图底关系将更加注重动态交互性,建筑与周围环境 不再是简单的静态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例如,可以通过 传感器和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实时互动和反馈。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部,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其公共空间特点主要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底蕴:南头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公共空间也保留了传统风貌, 如古色古香的建筑、历史悠久的公园等。
2、文化氛围:南头古城是一个文化交汇之地,其公共空间充分展示了多元 文化的特色,如民间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
在某些情况下,图底关系的运用可以强调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从而增强其识 别度。例如,通过将建筑的标志性元素作为图元素,可以从底元素中脱颖而出, 引起人们的注意。
结论
视知觉图底关系在建筑外立面形式构成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图底关系的 分析和运用,建筑师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视觉感受和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具吸 引力和实用性的建筑作品。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进一步探讨视知觉图底关系与建 筑材料、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图底关系来指导建筑设计、城 市规划等领域的工作。对图底关系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也将为相关学科的发展 提供有益的参考。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图底关系是研究城市建筑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关系的理论,在景观设计领域,图底关系是分析景观空间与建筑实体之间的关系,研究、评价景观空间内部实体元素与虚体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

在景观设计中强调图底关系不仅可以建立丰富、有序的景观空间层次,更有利于突出设计主题,彰显景观空间的个性与特色。

关键词:图底关系理论,景观设计,应用图底关系,即“图形——背景”关系,是研究城市建筑实体与开放虚体之间关系的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在城市设计领域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主要是运用增添、减缺或改变模式中几何形式来处理实体与空间关系,其目的是通过建立不同尺度空间系统来分清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

[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詹巴蒂斯塔·诺利于1748年绘制的罗马地图。

诺利在图中将墙、柱及私密性建筑等实体涂黑而把城市开放空间留白,这样就使得城市中建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以图示语言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

图1 詹巴蒂斯塔·诺利,罗马地图,绘于1748年(图片来源:罗杰·特兰西克著,朱子瑜等译.寻找失落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而在景观设计领域,图底关系不仅可以用来分析景观空间与建筑实体之间的关系,也是用来研究、评价景观空间内部实体元素与虚体元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知觉先天具有的组织能力决定了人们对对象的感知是具有选择性的感知。

当人们用肉眼观察环境时,观察者并不能明显感知到所有事物,会主动选择关注在某方面具有主导性的元素使之从环境中突显出来成为“图形”,而环境中其它事物则被主观忽视,后退成为“背景”。

“图形”通常是视觉注意的中心,具有明显的物体特性,醒目、突出、完整、具有很高的可识性,对于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

而视野内的其它部分则作为“背景”处于注意的边缘,往往因被忽略细节而失去了独立物体的特征,在空间中处于从属地位。

一般来说,在知觉场中“图形”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图形就越突出,所形成的图底关系也就越稳定。

图底

图底

“图底”一词作为术语,来自心理学研究、来自视觉心理研究。

它正式成为广泛应用的术语是来自格式塔知觉理论。

作为知觉理论,它长期被美术学、设计学、形态学、建筑学、景观学、规划学、社会学应用。

如在平面设计中,会考虑图与底的对比与衬托的关系。

如在建筑学中,运用图底理论分析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

图底关系对陈设设计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使图底关系理论介入到陈设设计中,将为陈设艺术带来理论指导,也为陈设艺术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在“轻装修,重装饰”的今天,界面是淡化的,重视的是离开界面的陈设。

陈设相对于界面来说,有更强的视觉感知度,对形成空间气氛起到更大的作用。

可以把陈设看作是“图”,它由家具、织物、绿植、饰品等绘成,它是要表现的东西,位于画面前方。

而界面是背景,位于画面后方,并且界面是在一定的室内空间类型、室内空间风格样式下产生的,是在一定的地域文脉条件下产生的,所以说:陈设作为“图”,它以地域文脉为“底”、以不同室内空间类型为“底”、以不同室内空间风格样式为“底”。

“底”是“图”存在的环境。

陈设设计离不开环境,设计正确与否的论断,它的各种价值的鉴别与判定,也只有将它放到相应的环境中才能完成。

整个陈设设计的过程都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一、陈设为“图”,以地域文脉为底陈设为“图”,以地域文脉为“底”,而一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下产生的。

北欧的陈设作为“图”是清新的、自然的,这与自然环境有关,因为整个北欧森林湖泊资源丰富,冰川造就了欧洲最后的原始景色,北欧地区自然和谐的景色随处可见。

北欧的设计师们很懂得从优美的大自然中获得设计灵感,设计作品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

老上海的陈设作为“图”是中西合璧的,这与社会环境有关,是特殊社会时期洋文化的延续。

二、陈设为“图”,以不同室内空间为底室内陈设设计根据使用性质不同可以划分为“住宅环境室内陈设设计”与“公共环境室内陈设设计”两大类。

这两大类中根据不同功能环境的划分,又可区分为共享空间陈设、私密空间陈设、餐饮空间陈设、购物空间陈设、办公空间陈设等等。

图底关系图

图底关系图

这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次序的二度平面抽象, 通过它,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地描绘出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传统城镇与现代城镇的形态特征比较
图底分析图
图形—背景的分析
图形—背景的分析
城市是由建筑物实体和空间构成.
任何城市的形体环境都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建
筑 物是图形,空间则是背景.以此为基础对城市空间结构进
行的研究,就称之为”图形分析”.
图底分析
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 常常称为城市的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 建筑物和空间,如为”场”提供焦点,次中心的建筑和开敞 空间而得到强化. 表达分析这种城市结构组织的最有效的图式工具就 是”图底分析”.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 连接理论 场所理论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场所理论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是新兴的空间研究领域,为空间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空间理论是一个新兴的发展领域,总结和分析空间的本质和性质,以及社会空间的建构、表达和改变,这样空间研究就会贴近实际。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都属于这一发展领域,它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强调空间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不可替代性。

今天,我们将简要介绍这三种理论,并分析它们如何解释和提供解决方案。

首先,让我们介绍图底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是,空间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容器,而是一种可以针对不同目的构建的抽象网络。

图底理论强调了空间的整合性和联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试图在空间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模型,帮助我们理解空间形成的条件和本质。

它不仅与现存的空间理论有联系,而且还解释了空间的转变以及空间的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来讨论连接理论。

这一理论着重于空间的变化和连接,它强调了空间中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

这种联系可以是实体的、社会的、文化的或知识的,并且可以在微观和宏观水平上被观察到。

这就是空间研究领域常常被引用的“空间网络”的重要概念。

连接理论则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分析空间的方法,其目的是找出拼接在一起的不同空间和联系单元,以便分析形成的整体空间的定义和构成,以及各个空间单元发挥的关键作用。

最后,让我们介绍场所理论。

这一理论关注空间的层次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以及它对空间使用者产生的影响。

场所理论强调,空间是一种多样性的、有意义的、可操作的生态系统,它能够提供有效地使用环境,并且能够使用者从中获得有意义的体验和体验。

同时,场所理论也认识到空间不仅是一种可用性,而且还是一种文化或社会存在,其中可以体验到文化和社会背景。

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在空间研究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使空间理论更加贴近实际。

它们提出了空间模型和空间网络,以及空间的多样性、意义性以及形式主义特征。

图底关系

图底关系

一个有良好图底关系的城区,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建筑密度大,建筑密度40%以上,建筑所占的平面空间和街道广空 间等空于空间越接近,就越利于或得良好的图底关系。 2、建筑与空间分布均置互相连接,只有当空间与建筑呈均置分布时,建筑 与建筑,空间与空间,相互连接,简直(图)才能与空间(底)获得互相反转的关系。 3、空间尺度宜人.“图”与“底”能 相互翻转表明建筑与剩余空间分量 相近,一般来说,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 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 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 4、建筑界面封闭性好,建筑是周边 连续且封闭的实体,如果说空间能转 换成建筑,说明空间具有良好的封闭 界面。
图底关系理论的多学科应用:
平面设计
1 工业设计 产品设计
2 建筑设计
城市设计
单体设计
艺术作品 3 艺术设计 诗歌
图底关系理论与城市空间设计:
城市空间包含两个层面: 1)总体层面,即从城市整体来 观察和组织空间。如城市的空间 总体结构,城市的空间等级,城市 的城市肌理特色等。 2)微观层面,即对某一具体空 间的观察和研究,入对某一城市 广场,城市街道等空间的观察和 研究,图底关系理论有组于我们 更好的理解城市空间这两个层面 提高对城市空间发展的预见性, 积极的促进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城市“图”与“底” 的含 义: 图:即都市实体,一般包括公共 建筑物(视觉焦点,最重要形 态),都市街区地区(次重)和 具有方向性或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底:即都市虚体,一般包括入口 前庭,街郭内虚体,街道及广场网 络,公园,庭院,及线性开放空间 系统
“图底关系”理论的重点:
图底关系的重点在于如何操 控,组织都市实体和都市虚 体. 研究都市形态时,理论由建 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 手,用于界定机理的质理,模 式,及其他空间次序。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图—底”关系原理在艺术设计及教学中的运用作者:李江丽来源:《美与时代·上》2019年第12期摘要:作为图像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图—底”关系,是传递信息符号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对“图—底”关系的理解认知,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秩序感的理性思维方式。

视觉传播不仅是“视觉符号”的传播同时也是“听觉符号”的传播。

将这一理论在新的设计趋势下以新的研究观点作为一个教学课题,引入到设计教学中去,对于视觉传播设计中信息符号的有效传递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图—底”关系原理;视觉设计;视听语言;心理学认知;课程设置一、浅谈“图—底”关系原理(一)“图—底”关系原理的由来大多数人在拍摄照片时都遇到过这样的境况,拍出的某些照片中,原本力图表现的主体物被淹没,画面变得十分嘈杂。

这种情况的出现,大多因为拍摄者没能处理好前景与背景的关系,也就是没能确定画面的“图—底”关系。

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就是判定哪些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构成图,而其他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底。

在多数情况下,“图—底”分离并不困难,但也有难以区分前景和背景的情况,一个最有名的例子便是为心理学家们所熟悉的“彼得—保尔”高脚杯现象(如图1),到底是一支高脚杯,还是两个人头侧影?前景与背景频繁交替。

或者说,在前一分钟被视为前景的东西,在后一分钟就变成了背景,反之亦然。

(二)“图—底”关系原理在视觉传播设计中的意义如果要达到分辨图形的目的,就需要造成“图”与“底”的一定差别。

一般地说,差别越大,图形就越容易被认出,但这种差别并不是无限度的。

“图”与“底”永远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

通俗意义上关于图像与背景之间关系的“图—底”关系,是一种信息符号传递的最为直接的方式,不仅是一种图形秩序感的理性表达,同时也是信息接收中关乎心理尺度与认同的感性表达。

对于通过用视觉来向人们传达各种信息并运用视觉元素进行视觉设计的视觉传播专业来说,“图—底”关系理论的研究尤为重要。

图底分析方法

图底分析方法

这一分析途径始于18世纪诺利地图。

它虽然貌似古典,但却仍然是当代城市设计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这个方法实际上是想通过增加、减少或变更格局的形体学来驾驶空间的种种联系。

其目标旨在建立一种不同尺寸大小的、单独封闭而又有序相关的空间等级层次,并在城市或某一地段范围内澄清城市空间结构。

正如学者罗杰所说:“一种预设实体和空间构成的场决定了城市格局,这常常称为城市结构组织,它可以通过设置某些目标性建筑物和空间,如“场”提供焦点中心的建筑和开场空间而得到强化。

”而表达剖析这种城市结构组织的最有效式工具就是“图底分析”,这是一种简化城市空间结构和次序的二维平面抽象,通过城市在建设时的形态意图便被清楚的描绘出来。

这一分析途径在诺利1748年的罗马实空地图中曾得到极好表达。

地图把墙、柱和其他实体涂成黑色,而把外部空间留白。

于是,当时罗马市容及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便合盘托出。

从图中我们看到,建筑物覆盖密度明显大于外部空间。

因而公共开敞空间很易获得“完形”创造出一种“积极的空间”一气呵成的整体特质;而在现代建筑概念中,建筑物是纯图象化的,独立的,空间则是一种“非包容性的空间”。

图底理论是对城市人类行为剖析的一种方法,是用来发现特定城市或聚落的人类聚居偏好的一种方式(图底是这种偏好在空间上的投影),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出发,最后形成设计的类型学的理论.作为建筑师,阿耳朵.罗西曾经从相对微观的角度研究城市图底和肌理,为自己的设计寻找了很多的依据和理由,国外的很多建筑设计理论都有浓重的城市意识,在外部空间的营造方面详细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很相通的。

该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主导空间形态由垂直而不是水平方向构成时,要想形成连贯整体的城市外部空间几乎是不可能的。

在城市用地中,设计建造的垂直方向扩展的实体要素,很容易导致“大量不符合使用和娱乐用途的开放空间”,如在许多现代小区中,由于高层公寓的存在,建筑覆盖率很低,所以很难赋予空间以整体连贯性。

图底关系PPT课件

图底关系PPT课件
10
城市“图”与“底” 的含 义: 图:即都市实体,一般包括公共 建筑物(视觉焦点,最重要形 态),都市街区地区(次重)和 具有方向性或界定边缘的建筑物
底:即都市虚体,一般包括入口 前庭,街郭内虚体,街道及广场网 络,公园,庭院,及线性开放空间 系统
11
“图底关系”理论的重点: 图底关系的重点在于如何操 控,组织都市实体和都市虚 体. 研究都市形态时,理论由建 筑实体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 手,用于界定机理的质理,模 式,及其他空间次序。
■ 图底关系理论有组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城市空间这两个层面,提高对城市空间
发展的预见性,积极的促进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
16
中法古城图底关系对比
—图底分析运用
法国的城市是典
雅主义与巴罗克的 结合,放射形的道 路成为城市的典型
特点.中国传统城 市布局呈方方正正,
环环外扩的空间平 面关系.
广场和城市绿地的 设置:法国呈带状, 聚合关系不明显,中 国疏密对比强烈
9
“图底关系” 理论的适应性: 1、对传统城市空间特征的解析 2、旧城的改造和更新的项目 3、城市商业中心或大型商业步 行系统(核心地带,低价高,建筑 性质导致其层数较低,建筑向水 平发展,建筑密度高,同时为了加 强城市各商业建筑之间的相互 联系,强化商业空间的活力,空间 的性强,尺度较小) 4、城市中心区大型,复杂的城 市公共建筑综合体 5、其他高密度城市建设项目
■由图底关系很容易分析得出很容易得出中西文化差异,中国传统城市在方正
的街道中体现出一种追求典雅、秩序的主轴和其他无数隐晦的小街道组成的一
种满足中国特殊的生活方式的空间秩序;同样的生活方式的不同,同样使西方
12
13
良好的图底关系特征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

浅析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关系表达作者:皮文君蔡克中来源:《工业设计》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图底共生图形产生的图底关系,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旨在进行图面与图底关系的研究中分析出更多理论依据。

通过本论文,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图面与图底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实际理论,设计出更好的视觉图形作品。

关键词:图底关系;图底共生;图形;平面设计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672-7053(2019)07-0087-021 图形的图底1.1 图形的“图—底”在远古时期,原始人未能形成语言及文字的传达,沟通都是靠一些简单的、相互熟悉的肢体动作作为交流的基础。

久而久之,当想要表达的事物逐渐复杂的时候,简单的肢体动作,便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的要求,这个时候就有一些图形上的表达。

人们开始通过利用一些石头,沙尘等工具绘制一些简单的图形,使大家明白其所想要表达的意思,图形便由此而生。

1.2 “图—底”共生图形图面与图底关系是最基础和最原始的视觉现象之一,在中国古代白勺《易经》和老子的《道德经》中,讨论了有关阴阳的概念、存在与否以及是非虚实。

并由此产生了太极和八卦等经典传统图样,非常值得后人考究。

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方式可以引起视觉的扩展,或者是图像在脑海中呈现的延伸感,同时增强视觉形象的动感效果。

利用定向张力的有效手段可以更好的刻画形态陛格[1]。

在现代设计美学中,为了增强画面视觉力场的形式,从不存在运动的地方观察到运动,这就是张力,这种张力是艺术设计形式效应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

在太极图形中张力表现为定向运动的扩张感,这是一种静态的扩张,可以被视觉经验直接把握,不需要借助联想的手段。

在艺术设计形式中,张力的表现手段可以造成视觉上的扩张,也可以是意象性的延伸,同时可以强化视觉形象的动势。

在设计传达艺术图形时可以借助趋向性的动势张力这种有效手段[2]。

2 “图—底”关系的整体性认知在心理学中,将视觉中心与周围环境用“图面”和“图底”来表示,“所谓确定图底关系,判定哪些图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形成图面,哪些图形仍留在背景中作为背景的图底。

图与底的分离条件

图与底的分离条件

图与底的分离条件
图和的的分离条件是什么?
图与底存在一种对比、衬托之中产生出来的关系。

自然界中蓝天白云、红花绿叶都反映了一种对比与衬托之间的关系。

在平面设计中图与底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有时是反转的关系。

图与底在设计中的运用: 1.色彩明度较高的有图的感觉。

2.凹凸变化中的凸的形象有正图感。

3.面积大小的比较中,小的有图感。

4.在空间被包围的形状有图感。

5.在静与动的两这种,动态的具有图感。

6.在抽象的与具象的之间,具象的有图感。

7.在几何图案中,图底可根据对比关系而定,对比越大越容易区别图与底。

图与底的反转现象:有时候图与底的特征十分相似,不容易区别,这就是图底的翻转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历史版本:图—底理论对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作出最好诠释的是詹巴蒂斯塔•诺利(Giambattista Nolli)于1748年所绘制的罗马地图。

诺利地图将城市表现为一个具有清晰界定的建筑实体与空间虚体的系统(图4-2)。

建筑实体所覆盖的范围比室外空间更加密集,从而衬托出公共开敞空间的形态,换句话说,它创造出积极的空间或者“具有物质形态的容器”。

罗马的开敞空间被建筑实体勾勒出来,作为连接室内外空间与活动的连续流动的空间,如果没有这些重要的地面建筑覆盖,空间将不可能连续。

在诺利地图中室外市民场所是一个积极的空间,比界定它的建筑实体更具有“图形”的意义。

与周围建筑实体密切相关的空间才是一个积极的空间实体。

这与现代空间的概念正好相反,只有建筑才具有图形意义,是相对独立的实体,而空间则变成不具物质形态的容器。

在诺利的概念中,空间就是图形。

图4-2诺利地图中的图一底关系具有整体连贯性,描绘了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网格关系。

主体建筑被门前较大的市民空间和连续建筑群体或具有“细腻肌理”的街区与广场所衬托。

因此,“公共”与“私密”的反差使公共建筑(用首层平面表示)从周围的“城市袋形界面”中脱颖而出。

“袋形界面”这个词在城市设计的图一底理论中经常用到,它是明确外部空间虚体的一个建筑实体的空间范畴。

袋形界面在技术上是指墙、柱以及其他建筑实体,通常在建筑平面图上以涂黑表示。

然而在室外,城市袋形界面是一个支撑结构,它“标志”着空间景观,使建筑融入周围的空间中,在平面上创造一种连续。

在空间处理方面,就是将公共领域的设计与单体建筑的设计融合。

波士顿的市集中心(Marketplace Center)用诺利的图一底理论表达,是一个很好的当代城市袋形界面的实例。

图4-3图一底理论进一步指出当城市形态主要是垂直的而不是水平的时候,如现代景观中常见的塔楼街区(point—block)、板楼或摩天大楼,几乎不可能创造连续的城市空间(图4-3)。

在一个巨大尺度的平地中布置垂直建筑的尝试,大多导致其广阔的开放空间且很少被使用。

由于建筑密度不够,散布在景观中的垂直建筑无法赋予环境以空间结构,其结果则与诺利地图恰好相反,给人的印象只是单体建筑,而连续的街区形态却不见了。

为了构筑室外空间的形态,必须精心处理空间和街区的边缘,建立一个包含转角、凹口、角落、通廊等的室外空间。

芬兰的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20世纪最有影响的建筑师之一,经常把空间设计的问题描述为将建筑形式与场地空间结构联系,或者将建筑立面转换以创造积极的室外空间。

这种手法几乎在阿尔托所做的所有公共建筑设计中都能找到(主要例子包括赛于奈察洛市政厅(Säynätsalo Town Hall)和里奥拉•帕罗什尔教堂(Riola Parochial Church)),室外庭院或更大的广场形成中心并且把建筑结合在一起。

阿尔托这种单体或小规模建筑群的图一底概念也适用于更大尺度的城市设计中。

创造积极空间最简单的方法,是运用低平的建筑群及其所形成的比周围地域更加密集的形态,并从建筑群中勾勒出城市空间。

实际上这种图一底关系并不总是可能甚至可取的,但是应当把它作为城市设计的一种概念性指导原则放在心里。

在城市建筑群中必须创造出积极空间的特定类型。

公共空间提供聚会场所、路径、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过渡及社交舞台,从而赋予城市象征性和意义。

如同苏珊娜•托尔(Susa na Torre)写到的:“城市空间是人类聚集的容器和象征,体现了个人与集体间的互动。

除了在面对土地投机时受到的空间破坏和政治歧视,广场和公园常常在周围建筑改造时难以幸存。

在美国,广场和公园是市民荣誉的体现。

像独立广场(Independence squαre)、列克星顿公园(Lexington Green)和波士顿公园广场(Boston Commons)之类的场所能够唤起人们对历史上重大事件的回忆。

根据同时能容纳的聚集规模,并以周围建筑的高度、特征及界面的设计来确定一个场所的大小和比例,这种精心设计的城市空间几乎已经被现代规划师所遗忘。

”图4-4空间是城市体验的媒介,它提供了公共、半公共和私人领域之间的序列。

为了让这些序列起到作用,环绕的栅栏和连续的沟壑都必须减到最少或彻底消除。

构成城市片区和邻里的街区决定了空间的方位,空间实与虚的明确性和差异构成了城市的肌理,并且建立了场所间的空间序列和视觉导向。

图一底分析在揭示这些关系时尤其有用(图4-4)。

城市空间虚体的本质依其周边建筑实体的布置(建筑、建筑群和/或城市街区)、尺度,以及介于垂直要素之间的水平方向的开敞程度或者地平表面而定。

街道空间的更大范围的组合方式形成城市片区,其中所有空间整体创造出一个主导和统一各个孤立空间的城市特征。

图一底研究揭示了作为空间虚实组合方式的各种城市空间形态,这种空间虚实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如垂直/斜交复合型(修正的格网)、随意有机型(由地形和自然特征确定)和节点中心型(具有活动中心的线形和环绕形)等三种类型(图4-5)。

多数城市都是这些类型的组合、变化或是放大缩小后的并列。

罗马帝国时期有机变化的类型与曼哈顿中心城区规则的格网则是城市的特殊组织结构,遍布城市片区内的街道和街区的有变化的组合方式赋予片区的复合形态。

图4-5除了表达城市的特征与复合形态之外,图一底分析还可以明晰城市空间虚实之间的差异,并提供了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如同我们所指出的,独特的空间虚实组合方式有助于对公共空间的设计和感知(图4-6、图4-7)。

图4-6、4-7城市建筑实体的类型包括纪念性公共建筑或主要公共建筑、街区的空间领域和具有导向或边界作用的建筑等,而城市空间虚体的类型则包括门厅、街区内的空地、街道和广场的网络、公园和花园以及线形开敞空间系统等。

城市建筑实体城市建筑实体最重要的类型可以认为是作为城市肌理中心点缀的纪念性建筑或公共建筑。

这些主要建筑经常是视觉焦点,需要显著地坐落在开敞空间中以表明它们的存在并展示其社会政治重要性。

它们通常像典型的美国市政厅那样单独布置,或者就像传统欧洲城市中经常看到的哥特式或巴洛克式教堂那样融入由众多普通建筑构成的街区中的罗马万神庙(T he Pantheon,图4-8)。

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如锡耶纳的坎波广场或是罗马的坎皮多利奥广场那样,其前面的巨大入口台阶和周围的开敞空间与其建筑本身一样重要。

“在欧洲大陆,教堂前都有一个城市空间将建筑个性化的室内空间与整个城市统一在一起……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和纪念性的大教堂)就为城市中集会的问题提供了精彩的答案,在迷宫样的密集城市与波光粼粼的广阔大海之间,巨大的广场成为有意义的过渡空间。

”图4-8城市建筑实体中第二种主要的类型可以认为是城市街区的空间领域。

按照莱昂•克里尔的说法,城市街区的大小、格局和方位是组织公共空间的最重要的元素。

在合适的间隔、体量和高度条件下,“空间领域”是通过重复一系列根据居住、办公、商业或工业等用途预先定型的单元而组织在一起的。

街区的“空间领域”有时形成一片可以识别、有条理的类似地毯一样的底衬,从而界定出一个中心,它们也可以是由邻里或片区的和谐群体形成。

另一个城市建筑实体的种类由具有导向或边界作用的建筑构成,这些建筑是非重复的并具有特定的形式,通常是线形布局的。

当初在设计这些建筑时,故意使其与周围空间领域不同,并尽量面向林荫大道、环岛或广场,或者作为一个城市中区的边界。

它们也能环绕并衬托一个纪念性建筑,界定视觉轴线,并塑造出重要的场所。

由贝尔拉赫(H.p.berlage)于1 915年设计的坐落在阿姆斯特丹南区的著名的荷兰住宅区,就体现了这种具有导向或边界作用的建筑处理手法(图4-9)。

贝尔拉赫用周边式街区构成了有形的街道空间和广场,创造出城市肌理的延续和建筑体量、立面风格及景观设计的设计手法。

图4-9在城市设计中应当把这三种城市建筑实体类型结合在一起,就像诺利的罗马地图一样,让城市空间虚体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有形网络。

城市空间虚体与城市建筑实体一样,城市空间虚体也有几种类型。

它们既要从城市建筑实体中分离出来,但又融入其中,以提供功能和视觉的延续,从而创造一个建筑和室外空间融为一体的完整的和谐城市。

在城市室外空间中,城市空间虚体有五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开敞和围合程度)。

首先是门厅空间,它建立了从私人领域到公共领域的重要过渡或通道。

安全性是入口设计和社会需求的重要问题,就像门廊下的看门人或邻居窗内的“窥视街道的眼睛”。

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所著的《可防御的空间》(Defensible Space)54一书,强调了半公共门厅在预防犯罪方面的重要性。

入口空间是一个只可以被少数人看到的私密通道,提示客人进入了主人的生活或工作场所。

在形式上它可以是前庭、门房、凹口、门廊或前院,在尺度上它是亲切的,是一个既公开又私密的场所。

第二种类型是街区中的空地,就像被围合的“甜甜圈中间的洞”一样,它是一个半私密的居住空间,供居民休闲和容纳各种设施,也是街区中提供步行和休息的购物空间。

曼哈顿的佩利公园和哥本哈根众多的庭院以及带回廊的花园都属于此类(参见图3-29、图4-10)。

图4-10城市空间虚体的第三种类型是指主要街道和广场形成的网络(图4-11),这种类型与街区的空间领域呼应并容纳城市中活跃的公共生活。

在历史上街道和广场是统合城市的结构,但如今(如同我们讨论过的)它们却丧失了大部分的社会功能和空间品质。

作为家庭生活的延续和与邻居聊天的场所,传统的城市街道和广场形成了一个从个人熟悉的空间环境到城市范围的沟通渠道的系统空间等级秩序。

街道和广场是消磨时光的地方,也是人们的交通走廊。

纵观大多数城市的历史,街道和广场的网络都是作为城市设计和空间组织的主要结构而存在的。

由于多功能的街道已被购物中心所取代,现在的街道和广场往往不再扮演这个角色。

图4-11公园和花园是较大城市空间虚体的第四种类型(图4-12),它与城市建筑形态形成对比。

作为城市中自然保护的节点,它们融合于城市格网中,呈现出乡村景观,为硬质城市环境提供舒缓以及便于使用的休憩场所。

城市公园和花园通过提高周围的房地产价值引导邻近地段的建设,但同时也是具有内在特征的独立景观。

所有城市中最极端的自然公共场所要数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

城市空间虚体的最后一种类型是线形开敞空间系统(图4-13),通常与河流、滨水区和湿地等主要水系的特征联系在一起。

这些正式或非正式的绿廊掠过城市片区,提供城市边界或将城市场所连接在一起。

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的自然河道和奥姆斯特德设计的被称为“翡翠项链”的波士顿绿化走廊与城市格网形成对比,提供无处不在的景观,是丰富城市形态的线形系统。

加拿大艾伯塔省西北的埃德蒙顿是一个人口近百万的新兴城市,源自草原的更大空间网络的城市格网,被置于一个很低的线形沟壑的自然系统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