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流理论第二章

合集下载

《交通流理论 》课件

《交通流理论 》课件

数值模拟法
定义:通过计 算机程序模拟 交通流现象的
方法
优点:可以模拟 复杂的交通流现 象,包括车辆之 间的相互作用、
道路条件等
缺点:需要较 高的计算能力 和技术水平, 且可能存在误

应用:用于研 究交通流的基 本规律、优化 交通设计和控
制等方面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
交通流流量分析
交通流量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交通流量分类:基本流量、设计流量、实际流量 交通流量调查方法:路边调查、断面调查、连续调查
交通信号优化:通过调整交通 信号的配时方案,减少车辆在 路口的等待时间和延误
智能交通系统应用:利用智能 交通系统技术,实时监测交通
状况,调整交通流分配
交通流控制策略
交通信号控制:通过调整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优化交通流分配,减少 拥堵和事故发生率。
智能交通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交通流量、车速等参数, 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实现交通流优化与控制。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在交 通安全与控制中的应用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介绍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在环境 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交通流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交通流分析与评价方法的发 展趋势与挑战
交通流优化与控制策略
交通流优化方法
道路设计优化:优化道路布局 和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 安全性
交通管理优化:加强交通管理, 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交通组织优化:通过合理规划道路网络、优化交通标志标线等措施,提高 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冲突。
公共交通优先:通过设置公交专用道、提高公交服务质量等措施,鼓励市 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使用,从而优化交通流。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

第二章 交通流特性第一节 交通调查交通调查:在道路系统的选定点或选定路段,为了收集有关车辆(或行人)运行情况的数据而进行的调查分析工作。

意义:交通调查对搞好交通规划、道路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调查方法:(1)定点调查;(2)小距离调查(距离小于10m );(3)沿路段长度调查(路段长度至少为500m ); (4)浮动观测车调查; (5)ITS 区域调查。

图2—1中,纵坐标表示车辆在行驶方向上距离始发点(任意选定)的长度,横坐标表示时间。

图中的斜线代表车辆的运行轨迹,斜率为车速,直线相交表示超车。

穿过车辆运行轨迹的水平直线代表定点调查; 两条非常接近的水平平行直线表示小距离调查;一条竖直直线表示沿路段长度调查(瞬时状态,例如空拍图片); 车辆的轨迹之一就可代表浮动车调查;ITS 区域调查类似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大量的浮动车调查。

图2—1 几种调查方法的时间—距离图示时间(s )距离(m )高速公路车道一、定点调查定点调查包括人工调查和机械调查两种。

人工调查方法即选定一观测点,用秒表记录经过该点的车辆数。

机械调查方法常用的有自动计数器调查、雷达调查、摄像机调查等。

自动计数器调查法使用的仪器有电感式、环形线圈式、超声波式等检测仪器,它几乎适用于各种交通条件,特别是需要长期连续性调查的路段。

雷达调查法适用于车速高、交通量密度不大的情况。

摄像机调查法一般将摄像机安装在观测点附近的高空处,将镜头对准观测点,每隔一定的时间,如15s、30s、45s或60s,自动拍照一次,根据自动拍摄的照片上车辆位置的变化,清点出不同流向的交通量。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完全的交通资料,如流量、流向、自行车流及行人流和行驶速度、车头时距及延误等。

除这些方法以外,还有航空摄影调查法、光电管调查法等。

定点调查能直接得到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的有关数据,但是无法测得密度。

二、小距离调查这种调查使用成对的检测器(相隔5m或6m)来获得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等数据。

交通流理论及其应用

交通流理论及其应用

交通流理论及其应用第一章交通流理论概述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是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运动、交通管制、道路设施、交通信息和旅行者的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交通流理论在道路规划、公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交通流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车辆在道路上的移动速度不仅受到道路设计的限制,还受到其他车辆的影响。

因此,在交通流理论中,车辆被看作是一个组成整体的流体,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第二章交通流模型交通流模型是交通流理论的核心部分。

交通流模型通过建立数学方程,来描述交通系统中的车辆运动和相关因素。

常用的交通流模型有三种:宏观模型、微观模型和混合模型。

宏观模型是指从整体上研究交通流的模型,宏观模型的主要参数是车流量、速度和密度。

宏观模型常用的方法包括现场观测、测量和统计分析。

微观模型是指从个体车辆的行为入手研究交通流的模型,微观模型的主要参数是车辆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微观模型常用的方法是仿真模拟和建立基于车辆运动方程的数学模型。

混合模型是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结合,既考虑了交通流的整体特征,又考虑了车辆个体行为的影响。

混合模型综合了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的优点,是目前研究交通流的主要方法之一。

第三章交通流参数交通流参数是交通流模型中的重要参数,主要包括车流量、速度和密度。

车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常用的单位是辆/小时。

车流量是衡量交通流量大小的主要指标,它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拥堵的程度。

速度是车辆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平均速度,常用的单位是公里/小时。

速度是衡量交通流运行状况的主要指标,它受到道路状况、车辆性能和交通运行管理等因素的影响。

密度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道路断面的车辆数量和车辆行驶长度之比,常用的单位是辆/公里。

密度是衡量交通流集聚程度的主要指标,它与车速和车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章交通流控制交通流控制是交通流理论的一项重要应用,包括交通信号灯、路口红绿灯、限速标志和车道指示标志等。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

交通流理论第⼆章第⼆章交通流特性第⼀节交通调查交通调查:在道路系统的选定点或选定路段,为了收集有关车辆(或⾏⼈)运⾏情况的数据⽽进⾏的调查分析⼯作。

意义:交通调查对搞好交通规划、道路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等都是⼗分重要的。

调查⽅法:(1)定点调查;(2)⼩距离调查(距离⼩于10m );(3)沿路段长度调查(路段长度⾄少为500m );(4)浮动观测车调查;(5)ITS 区域调查。

图2—1中,纵坐标表⽰车辆在⾏驶⽅向上距离始发点(任意选定)的长度,横坐标表⽰时间。

图中的斜线代表车辆的运⾏轨迹,斜率为车速,直线相交表⽰超车。

穿过车辆运⾏轨迹的⽔平直线代表定点调查;两条⾮常接近的⽔平平⾏直线表⽰⼩距离调查;⼀条竖直直线表⽰沿路段长度调查(瞬时状态,例如空拍图⽚);车辆的轨迹之⼀就可代表浮动车调查;ITS 区域调查类似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量的浮动车调查。

图2—1 ⼏种调查⽅法的时间—距离图⽰时间(s )距离(m )⾼速公路车道⼀、定点调查定点调查包括⼈⼯调查和机械调查两种。

⼈⼯调查⽅法即选定⼀观测点,⽤秒表记录经过该点的车辆数。

机械调查⽅法常⽤的有⾃动计数器调查、雷达调查、摄像机调查等。

⾃动计数器调查法使⽤的仪器有电感式、环形线圈式、超声波式等检测仪器,它⼏乎适⽤于各种交通条件,特别是需要长期连续性调查的路段。

雷达调查法适⽤于车速⾼、交通量密度不⼤的情况。

摄像机调查法⼀般将摄像机安装在观测点附近的⾼空处,将镜头对准观测点,每隔⼀定的时间,如15s、30s、45s或60s,⾃动拍照⼀次,根据⾃动拍摄的照⽚上车辆位置的变化,清点出不同流向的交通量。

这种⽅法可以获得较完全的交通资料,如流量、流向、⾃⾏车流及⾏⼈流和⾏驶速度、车头时距及延误等。

除这些⽅法以外,还有航空摄影调查法、光电管调查法等。

定点调查能直接得到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的有关数据,但是⽆法测得密度。

⼆、⼩距离调查这种调查使⽤成对的检测器(相隔5m或6m)来获得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等数据。

第2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第2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3、交通量三参数之间关系的应用 、
实施效果: 实施效果: 收费区域交 通量减少了 22%; ; 交通事故降 低5~10%; ; 公交利用率 大幅提高, 大幅提高, 增减了16条 增减了 条 公交线路和 200多辆公交 多辆公交 车。
斯德哥尔摩拥挤收费区域示意图( 年以来) 斯德哥尔摩拥挤收费区域示意图(2007年以来) 收费区域示意图 年以来
南京市: 南京市:龙蟠南路路段
800 600 400 200 0 0 10 20 k (pcu /km /lane ) 30 q (pcu /h /lane ) lane
2min 2min 5min 5min 15min
Underwood Greenberg Underwood Greenberg Underwood
2、交通流三参数之间的关系 、 2、停车场布局原则
(5) 流量 速度之间的关系 流量-速度之间的关系 (1)
70
南京市: 南京市:龙蟠南路路段
60 v(km /h ) h 50 40 30 20 0 200 400 q (pcu /h /lane) 600 800 2min Underwood 2min Greenberg 5min Underwood 5min Greenberg 15min Underwood
服务水平分级:行车速度、行车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 服务水平分级:行车速度、行车安全性、舒适性、经济性。 各国划分不一。 各国划分不一。
美 国
通行能力计算
可能通行能力
N 可能 = 3600 / ti N 可能 = (3600 / ti ) ⋅ α 交叉口
ti——平均车头时距(根据 查表); 平均车头时距( 查表); 平均车头时距 根据v查表 α交叉口——平面交叉口修正系数 平面交叉口修正系数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交通行为第二节ppt

交通流理论第二章交通行为第二节ppt
类型 均值 标准差 λ ξ 50% 85% 95% 99% 1 2 制动感觉 —反应时间0.54 1.31 0.61 0.1 0.17 -0.63 0.44 0.18 1.18 0.53 1.87 0.64 2.45 0.72 3.31 0.82
该图表可能无法估计在紧急时刻的感觉—反应时 间,比如观察时间会突然增加。

参数λ、ξ决定了分布状况,与感觉—反应时 间样本数据的均值μ和标准差σ有关:
2 2 ln(1 2 )
ln(

1 /
2 2
)
与λ相关的标准值为:
ln(T )

Z
勒纳(Lerner)等人通过总结制动感觉—反应时 (包括制动开始),分析了两类反应: (1)驾驶员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制动,甚至不知道是否 制动; (2)驾驶员预先知道制动信号到来,但不知道确切的时 间。 •
• 霍弗曼发现踏板的垂直距离对移动时间(MT)有很大影 响,而参数A的变化对移动时间(MT)的影响相对较小。
• 移动时间长度与感觉—反应时间无关,也就是说感觉— 反应时间长,而移动反应时间却不一定长。应当指出, 反应时间不单指快慢,而且驾驶人要动作正确。驾驶人 没有权利为了避免撞车而不考虑采取的措施如何,一味 的求快,这样会招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在混合交通的条 件下,能在最危险的情况下正确、冷静、迅速的作出反 应是驾驶人的必备品质。
4.2.2驾驶行为影响因素
1、对交通控制设备的反应时间和距离 在行车过程中,驾驶人需要感知外界各种交通信息。在感 觉器官给驾驶员提供的交通信息量中,视觉所占的比重最大, 达到80%。因此视觉是最重要的,透过车厢玻璃观测到的客 观信息构成了驾驶人需要处理的主要信息,其中交通控制设 备(TCD)提供的信息是影响驾驶人并且对于交通流理论研 究者也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交通控制设备(TCD)的主要问题和他们的距离有关,包 括方面如下三个: (1)在视野中作为目标被发觉; (2)确认为交通控制设备(交通标志、交通信号或路障等); (3)清晰且易于辨认和理解。

交通流理论课件11(1,2)

交通流理论课件11(1,2)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交通流理论发展阶段
阶段 时间 起源 19世 纪初 快读 30-50 发展 年代 稳步 近代 发展 现代 90后 理论 主要思想和方法 格林希尔治模型 跟驰模型、交通 波、排队论、连 续流模型 可插车理论、延 误模型 模糊、系统论等 代表人物 格林希尔治 伊迪、沃德洛尔、鲁 契尔、惠特汉、韦伯 斯伯特等 米勒等
交通流理论(traffic flow theory)
本章小结
重点掌握:

• •
• •

1)概念:交通流、交通流理论
2)交通流理论的研究内容 3)交通流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1)课程的意义、要求和考核方式 2)交通理论研究的作用
熟悉:
了解:
1)交通流理论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 2)交通流理论体系和发展趋势
35 40 8
流率 15
时间 4045 间隔 9
18
4550 10
21
5055 11
2
55+00 12
25
+0005 13
26
0510 14
29
1015 15
1
1520 16
流率 28
时间 2025
11
2530
26
3035
8
3540
28
4045
26
4550
6
5055
12
5500
间隔 17
流率 28

第二章 第一节交通流特性

第二章 第一节交通流特性

各个平均日交通量间的关系:
平均日交通量( ADT )
1 n ADT Qi n i 1
周平均日交通量( Week Average Day Traffic, WADT)
月平均日交通量( Month Average Day Traffic, MADT)
1 7 WDAT Qi 7 i 1
地点车速 行程车速 车辆通过道路特定地点 的瞬时速度。 路段长度除以通过该路段 在道路交通与气候条件 的行程时间,又叫区间车速 良好的情况下,仅受道 路条件限制所能保持 在不超过路段设计车速 的最大安全车速。 的情况下,车辆在给定交 通流中能够达到的最大 安全车速
车速
设计车速 运行车速
2 时间平均速度和区间平均速度
11%-15% 间,平均 13.3% 。《规范》中将 K 取设计高峰小时交通 量与AADT的比值,9%-14%,取11%
DDHV=AADT×K×D
DDHV——具有方向性的设计小时交通量(辆/h);
AADT——年平均日交通量(辆/天);
K D ——设计小时交通量系数,K随着道路周围地区人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方向不均匀系数。在高峰小时内的总交通量中,高峰方向所占的 比例(%).变化由交通量的方向分布特性决定。
7.交通量资料的应用
1)交通规划
2)道路设计 3)交通管理 4)交通事故评价 5)经济分析
1 2
概述 交通量和流率
3
4
速度
交通流密度
5
6 7
车头间距和车头时距
连续流特性 间断流特性
2.1.3 速度
1 几种速度的定义
设行驶距离为s,所需时间为t,则车速可用s/t表示。 按s和t的取值不同,可定义不同的车速。

第二章道路交通流理论

第二章道路交通流理论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目的地


2.1 城市道路交通因素特征
城市道路交通因素
用地: 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 的“源”和“泽”。
人:行人、 乘客、驾驶员 车:机动车、非机动车 路:道路是容纳城市交通的主要设施,包
(1)基本通行能力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通行能力, 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可能通行能力则是根据实际 道路交通条件对理想条件的修正;
(2)可能通行能力=基本通行能力*车道分类系数* 车道干扰系数*交叉口折减系数
(3)但若以可能通行能力作为道路规划设计的标准, 道路交通容量将仍处于饱和状态;
(4)所以根据对道路性质和使用的要求不同,再 对可能通行能力作不同的折减,使道路在不同的使用 要求下有不同的通行能力,即设计通行能力。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2.1.1 人的交通特性
2. 人的交通影响特征 (3)驾驶员的交通特性
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2.5s-3.0s
驾驶员的生理特性:视 力(双眼均0.7以上)、 视野、色感
驾驶员的心理和个性特 点:疲劳驾驶、情绪不稳、 冲动易引发交通事故
15分钟高峰小时系数=2493/2684=0.93
luoyl8502@ 欢迎各位同学联系交流
(3)交通量的变化规律:
时间变化规律
高峰小时系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与高峰小时内某一时段
的交通量扩大为高峰小时交通量之比.反映一天内小时交
通量的变化)
5分钟高峰小时系数
高峰小时交通量 12 5分钟最高交通量
S人均<0.18m2

第2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第2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1.离散型分布 在离散型分布中,其随机变量为事件的数量。例如 在一定周期内或一定长度路段内的车辆数,在一定周期 内的事故数。 常用的离散型分布有泊松分布和二项式分布。 1)泊松分布
2)按不同单位时间分类
最常用的有小时交通量(veh/h或pcu/h)及日交通量(veh/d或pcu/d)
3)按交通量变化分类 (1)平均交通量:平均日交通量(ADT) 、年均日交通量 (AADT) 、月平均日交通量(MADT) 、周平均日交通量(wADT) (2)最高小时交通量:高峰小时交通量(PHT) 、年第30位小时 交通量(30th—HV)
第二章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交通工程学” 是研究道路交通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科学。 是探讨如何安全、迅速、舒适、经济、有效地完成交通运输任务; 它研究的内容包括交通规划、交通设施、交通运营管理,它研究 的对象包括人(包括驾驶者和行人)、车(机动车、非机动车)、 道路和交通环境。
交通流理论是交通工程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是一门用以解释交通现象和特性的理论
2.1. 5 交通量、车速和交通密度间的关系
1.基本关系式 如果车流中所有车辆均以相同的车速通过某一段路程,则有: K=Q/V 或 Q=KV
式中:K为交通密度(veh/km);Q为交通量(veh/h);V为车速(km/h)
2.车速与密度的关系:K—V关系 车速与密度之间的关系,根据实测和分析之后认为是呈线性关系 V= a – b K 由图有边界条件: 当K=0 时, V=Vf, 代入上式得a=Vf 当K=Kj时,V=0, 则b=Vf/Kj ,将a、b值 上式,则有
2.1. 4 交通密度、车头间距与车头时距
1.交通密度定义:在某一瞬时单位长度内一条车道或一个方向 或全部车道上的车辆数。常用K或D表示,其单位是辆/公里。 可用下式求得: N

交通流理论

交通流理论

第二节交通流理论一、机动车交通机动车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的主体。

国外城市中的机动车大多是小汽车,车种较为单一,在一定的路段上车速基本相同,交通流相对比较简单。

我国城市的机动车车种复杂,车速、性能差异较大,交通流比国外城市要复杂得多。

1.机动车流速度、流量和密度关系(1)基本关系式如果车流中所有车辆均以相同的车速通过某一段路程,则有下列关系:式中:K为交通密度(辆/公里);Q为交通量 (辆/小时);V为车速(公里/小时)。

公式也经常写作:(2)车速与密度的关系Vf为自由车速,Kj为当车速为零时的阻塞密度。

由上式及图可知,当密度逐渐增大则车速逐渐减小,当达到阻塞密度Kj时,车速为零,交通停顿。

(3)交通量与密度的关系Ko称为最佳密度。

由图可知,在Ko之前,交通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在Ko之后,交通量将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

(4)交通量与车速的关系Vo称为最佳车速。

由图可知在Vo之前,交通量随车速的增加而增加,而在Vo之后,交通量将随车速的增加而减少。

综上所述,将Q-K, Q-V及V-K关系图作于同一平面上,如上图,全面分析可知:(1)当密度很小时,交通量亦小,而车速很高(接近自由车速)。

(2)随着密度逐渐增加,交通量亦逐渐增加,而车速逐渐降低。

当车速降至Vo时,交通量达到最大此时的车速称为临界车速,密度Ko称为最佳密度。

(3)当密度继续增大(超过Ko),交通开始拥挤,交通量和车速都降低。

当密度达到最大(即阻塞密度凡)时,交通量与车速都降至为零,此时的交通状况为车辆首尾相接,堵塞于道路上。

(4)最大流量Qmax、临界车速Vo和最佳密度Ko是划分交通是否拥挤的特征值。

当Q>Qmax,K>Ko,V<Vo时交通属于拥挤;当Q≤Qmax,K≤Ko,V≥Vo时,交通属于畅通。

由上述三个参数间的量值关系可知,速度和容量 (密度)不可兼得。

因此,为保证高等道路(快速路、主干路)的速度,应对其密度加以限制 (如限制出入口、封闭横向路口等)。

交通流理论与控制研究

交通流理论与控制研究

交通流理论与控制研究第一章交通流理论概述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研究的是道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交通干线上车辆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环境、道路设施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描述和分析。

具体来说,交通流理论可分为三个层次:宏观层面的交通流模型、中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微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

宏观层面的交通流模型是指对交通流总体运行状态的描述和分析,如平均速度、车辆密度、道路通行能力等;中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研究的是交通流的稳定性、交通容量、交通拥堵等问题;而微观层面的交通流理论主要研究单个车辆的运动轨迹、驾驶员行为及其对交通系统的影响等问题。

第二章交通流控制的方法交通流控制是指利用交通管理手段对交通流进行调控,改善交通运行状况,提高交通安全和效率。

常见的交通流控制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车道分隔和限行措施:对于车速较慢的车辆(如卡车、公共汽车等),采取单独的车道分隔或限行措施,以减少其与其他车辆的碰撞机会,提高交通系统的通行能力。

2. 信号控制:交通信号灯是最常见的交通控制手段之一,它可以通过对不同车辆的交通信号进行控制,改变交通流的路权和平衡道路交通流量,从而调控交通拥堵。

3. 交通限速:交通限速是指对某一段路段的最高车速进行限制,以避免不同速度的车辆相互阻碍和交通意外的发生。

4. 车速限制和拦截:交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设立临时的车速限制或拦截某些车辆等手段,有效遏制不安全驾驶行为,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和交通拥堵的出现。

第三章交通流控制模型为了更好地掌握交通流控制的原则和方法,交通流控制模型成为了研究交通流控制的重要方法之一。

交通流控制模型可分为马尔科夫过程模型、生产函数模型、瓶颈模型和微观交通流模型等。

其中,马尔科夫过程模型是一种基于概率论的模型,可以对各种状态下的交通流进行判断和分析,从而制定出相应的交通控制策略;生产函数模型则是一种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状况等变量来估计交通流容量的数学模型;瓶颈模型则主要研究交通流系统中的瓶颈位置、影响和处理方法;而微观交通流模型则是通过对单个车辆的行为和状态进行建模,分析其对整个交通流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章第二节 交通流理论

第二章第二节  交通流理论
Q t m t (veh) (2—19) 3600
e m m p( x) x!
x
Q为交通量(veh/h);t 为问题所讨论的时间周期 长(s);e 为自然对数的底;λ 称为秒率。
某交叉口信号灯周期长60秒,一个方向上的车流为 100辆/小时,求一个周期内到达车辆数少于等于4 辆车的概率。
第二节 交通流理论
一、概述
概率与数理统计理论 流体力学理论 动力学跟踪理论
在道路上某一地点观测交通流,当交通 流量不是很大时,每一个时间间隔内的 来车数与其前后任意一个时间间隔内通 过车辆数量是无关的。 可以认为道路上交通车流是相互独立的 随机变量,可以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理论 来分析交通流。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概 率论方法。
0 m m e p(h t ) p(0) e m 0!
(2—25 )
式(2—25 )是相继发生事件间的时间间隔等于或大于t 的概率,相应地相继发生事件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的概率为: h
t t
p(h t ) 1 p(h t ) 1 e m
(2—26)
3、某信号灯交叉口的周期t=60s,某进口道上游 车辆到达率为360辆/小时,在有效绿灯时间内, 该方向通过交叉口的车辆数为7辆,求到达车辆不 会两次排队的周期占周期总数的最大百分率为多 少? 4、在交通量N=600辆/小时的道路上,求车头时 距为18~24s的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比。 (提示:P(18<h<24)=P(h<24)-P(h<18))
60秒绿灯期间有2辆车通过的概率为:
62 e6 p(2) 0.0446 2!
为计算方便,可由公式(2—18)导出它的递推公式,即:
m p( x 1) p ( x) x 1

第一部分 交通流理论-2

第一部分  交通流理论-2

∆k ⋅ ∆X = − ∆N
∆q ⋅ ∆t = ∆N
∆k ⋅ ∆X = − ∆q ⋅ ∆t
∆q ∆k + =0 ∆X ∆t
∂q ∂k + =0 ∂X ∂t
流量守恒方程
∂q ∂k + =0 ∂X ∂t
流量守恒方程的求解
流量守恒方程将互相作用的交通参数密度、 流量守恒方程将互相作用的交通参数密度、速度以 及相互独立的变量时间、 及相互独立的变量时间、距离联系了起来 一般情况下无法求解 增加假设条件
第一节
基础理论
一、可插间隙理论 二、车头时距分布
可插间隙理论
基本定义
临界间隙tc:驾驶员能够接受的最小间隙 临界间隙的前提:保证安全
只有主路车流的 车辆间隙至少达 到tc,次路车辆 才能进入交叉口
tc
基本定义
跟随时间tf:当主路车辆之间出现一个较长的 间隙时,次路可以有多辆车进入交叉口,这时 次路车辆的车头时距
密度k2 平均速度U2
A
S
B
低密度、低流量、 低密度、低流量、高速度
高密度、高流量、 高密度、高流量、低速度
密度k1 平均速度U1
q2 − q1 < 0 k 2 − k1 < 0
密度k2 平均速度U2
高密度、高流量、 高密度、高流量、低速度
低密度、低流量、 低密度、低流量、高速度
q2 − q1 US = k 2 − k1
排队消散时间为 (q1 − q2 ) ×1.69 541 t1 = = = 0.28h q2 − q3 1924
阻塞时间=0.28+1.69=1.97h 阻塞时间=0.28+1.69=1.97h第六章 无信号交叉口理论

2交通流理论介绍

2交通流理论介绍

交通问题中的研究对象,如车辆和人都是不连续 的,车流运动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ion)在模拟各种具有 离散性和随机性的自然现象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由此启发人们用它来模拟交通问题。

是一时间和空间都离散的动力系统。散布在规则
格网中的每一元胞(Cell)取有限的离散状态,遵


基本公式: s t xn t xn1 t d1 d2 L d3
d1 un1 t T un1 t T T x n1 t T T
.

基本公式: s t xn t xn1 t d1 d2 L d3


第二节 跟驰理论概述

1950年赫尔曼(Herman)博士运用动力学方法 建立跟车模型,进而提出了跟驰理论。随后, Reuschel 和Pipes 研究了跟驰理论的解析方法。



车辆跟驰模型是运用动力学方法,探究在无法超 车的单一车道列队行驶时,车辆跟驰状态的理论。 车辆跟驰模型从交通流的基本元素—人车单元的 运动和相互作用的层次上分析车道交通流的特性。 通过求解跟驰方程,不仅可以得到任意时刻车队 中各车辆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置等参数,还可以 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到平均速度、密度、流率等 参数,描述交通流的宏观特性。 车辆跟驰模型是交通系统仿真中最重要的动态模 型,用来描述交通行为即人—车单元行为。 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对于了解和认识交通流的特 性,进而把这些了解和认识应用于交通规划、交 通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交通设施的功效,解决 交通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n 1, 2,3,...
.
.
..

第二章第一节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第二章第一节 交通流理论基础知识
3
2.1.2交通量 交通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断面的 车辆数(或行人数),又称交通流量或流 量。若以表示交通量,表示某断面交通观 测时间,表示在时间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车 辆数,则交通量可表示为: Q N ( 辆∕单位时间) T
4
根据不同的需要,交通量的单位可有不同的统计与 表示方式。 ⒈ 按交通组成表示 ⑴ 机动车交通量,包括各类指定类型的机动车、小 汽车、摩托车、拖拉机等。 ⑵ 非机动车交通量,包括各类指定类型的非机动车, 如自行车、人力车、兽力车等。 以上两种统计表示方式也可看着是“绝对交通量”。 ⑶ 折算交通量,将机动车交通量或(和)非机动车 交通量按一定的折算系数换算成某种标准车型的 交通量。
车道
0 .5
0 .5
Keh/km)
24
车头间距 同向连续行驶的两车车头之间间隔的距离 即为车头间距,记为,单位为m/veh。
K 1000 hd
(veh/km)
25
车头时距 当车头间距的间隔用时间(秒)表示时则为车头 时距,记为,单位为s/veh
ht hd v
j
,代入式(2—16),则有
K
1 4
V
f
j
32
(4)Q —V关系
由 得
Q K j (V V V
2
K K j (1 V ) V f
Q K V
Vf
)
f
V0
0
Qm
33
Qm
0
K0
Kj
Vf
Vf
V0
V0
0
0
K0
Kj
Qm
34
35
① 当密度很小时,交通量亦小,而车速很高 (接近自由车速)。

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流理论与模型

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流理论与模型

交通运输中的交通流理论与模型第一章交通流理论的基本原理交通流理论是交通运输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交通流的运行规律与特性,为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等提供决策支持。

本章将介绍交通流理论的基本原理,包括交通流类型、交通流参数和交通流模型等。

1.1 交通流的类型交通流通常分为三种类型:车辆交通流、行人交通流和混合交通流。

车辆交通流是指由车辆组成的流动车辆群体;行人交通流是指由行人组成的行人群体;混合交通流则是车辆交通流和行人交通流混合在一起。

1.2 交通流的参数交通流的参数是描述交通流特性的量化指标,常用的参数包括车辆密度、车速和交通流量等。

车辆密度是指单位长度道路上的车辆数;车速是车辆通过单位时间所走过的距离;交通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路段的车辆数量。

1.3 交通流模型交通流模型是用来描述交通流特性与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交通流模型有宏观模型和微观模型两种。

宏观模型研究交通流整体运行规律,如流动稳定性和拥堵解除等;微观模型则从个体车辆的角度考虑交通流的行为规律,如车辆加速度和避让等。

第二章常见的交通流模型本章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交通流模型,包括流量-密度关系模型、速度-密度关系模型和流量-速度关系模型等。

2.1 流量-密度关系模型流量-密度关系模型研究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模型、理想模型和反S模型等。

线性模型假设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成正比例关系;理想模型采用抛物线函数来描述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反S模型则将交通流量与交通流密度联系起来,并引入饱和流量的概念。

2.2 速度-密度关系模型速度-密度关系模型研究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模型包括线性模型、理想模型和广义的Shriver模型等。

线性模型假设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成正比例关系;理想模型采用抛物线函数来描述交通流速度与交通流密度之间的关系;广义的Shriver模型则考虑了车辆间距和车辆长度等因素的影响。

交通流理论 第二章 第四节 交通流特性参数关系模型讲解

交通流理论 第二章 第四节 交通流特性参数关系模型讲解
P24
一、 速度和密度模型(speed-concentration model )
(2)安德伍德修改模型 安德伍德将其方程进行了修改,如图所示为修改后的图形:
一、 速度和密度模型(speed-concentration model )
6、对速度密度 模型的概括
二、流量-密度模型(flow-concentration model)
(3)该模型使用简便, 且发现该模型与现场数 据之间的相关性很好。 但是理论上与实践上的 各种原因,发现另外一 些模型更受欢迎。
一、 速度和密度模型(speed-concentration model )
2、格林伯模型Greenberg speed-concerntration model ●格林伯运用理论的基本知识,提出了下列形式的速度-密度模型:
早期,公路通行能力的研究,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些研究人员探讨交通密度 小时的速度-流量关系,另外一些研究人员则探讨交通密度大时的车间时 距现象。后来莱特希尔和惠特汉提出用流量密度曲线来统一这两种途径 的措施,并且由于流量密度曲线在交通控制中很有用,并被称为“交通 基本图表”。
二、流量-密度模型(flow-concentration model)
单的关系:线性关系。
1、格林希尔治模型
(1)公式为:
u

u
f
(1
k kj
)
其中:uf为畅行交通流速度或自由流速度(free flow speed);
kj为jam density 阻塞密度
一、 速度和密度模型(speed-concentration model )
(2)格林希尔治模型得到了现场数据的验证: ●如图2-12所示 (P23) ●如下图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达调查法适用于车速高、交通量密度不大的情况。
摄像机调查法一般将摄像机安装在观测点附近的高空处,将镜头对准观测点,每隔一定的时间,如15s、30s、45s或60s,自动拍照一次,根据自动拍摄的照片上车辆位置的变化,清点出不同流向的交通量。这种方法可以获得较完全的交通资料,如流量、流向、自行车流及行人流和行驶速度、车头时距及延误等。
该方法只能提供速度信息,而无法确定车辆所在路段的流量和密度。如果配以适当的传感器,每一辆诱导车都能记录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那么就可以通过这些数据求得流量和密度。
第二节 交通流参数
道路上的行人或运行的车辆构成行人流或车流,行人流和车流通称为交通流,没有特指时交通流一般指机动车流。
交通流运行状态的定性、定量特征称为交通流特性,用以描述交通流特性的一些物理量称为交通流参数,参数的变化规律即反映了交通流的基本性质。
除这些方法以外,还有航空摄影调查法、光电管调查法等。
定点调查能直接得到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的有关数据,但是无法测得密度。
二、小距离调查
这种调查使用成对的检测器(相隔5m或6m)来获得流量、速度和车头时距等数据。
目前常用的点式检测器,如感应线圈和微波束。调查地点车速时,将前后相隔一定距离(如5m)的检测器埋设地下,车辆经过两个检测器时发出信号并传送给记录仪,记录仪记录车辆通过两个检测器所使用的时间,那么用相隔的距离除以时间就得到地点车速。
——车辆沿参考方向反向行驶时的行程时间;
——车辆沿参考方向行驶时的行程时间;
——车辆沿参考方向行驶时的平均行程时间的估计值;
——路段长度;
——区间平均速度。
进行调查时,驾驶员应事先固定行程时间,试验中要按照这个时间行驶,沿路段允许停车,但要保证整个行程时间跟预定的时间相等。总的行程时间,根据美国国家城市运输委员会的规定,主要道路为19min/km,次要道路为6min/km,一般往返12~16次,即可得到满意的结果。另外,转弯车辆(离开和进入)会影响计算结果,因此进行这种调查所选择的路段应该尽量避开主要的进出口。
摄像调查法首先对观测路段进行连续照像,然后在所拍摄的照片上直接点数车辆数,因此这种方法是调查密选择晴朗的时间。
摄像调查法分为地面高点摄像法和航空摄像法。
这种方法能够测得密度,但由于调查中没有给出时间刻度,因此不能得到流量和速度。
四、浮动车调查
浮动观测车调查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利用浮动车记录速度和行程时间(分别作为时间和沿路段位置的函数),浮动车以车流的近似平均速度行驶。该方法无需精密的仪器就可获得大量有关高速公路车流运动的信息,但是不能获得准确的平均速度。这种方法有两种常用的形式:一种是人在车上记录速度和行程时间;另一种是使用速度计(通常用于远距离行驶的卡车和公共汽车上)。
交通流的基本参数有三个:交通流量、速度和密集度,也称为交通流三要素,常用的参数还有车头时距、车头间距等。
一、流 量
流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某一点、某一断面或某一条车道的交通实体数(对于机动车流而言就是车辆数)。流量可通过定点调查直接获得,流量和车头时距有以下关系:
(2—4)
式中: ——流量(veh/h);
车辆的轨迹之一就可代表浮动车调查;
ITS区域调查类似于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大量的浮动车调查。
图2—1 几种调查方法的时间—距离图示
一、定点调查
定点调查包括人工调查和机械调查两种。
人工调查方法即选定一观测点,用秒表记录经过该点的车辆数。
机械调查方法常用的有自动计数器调查、雷达调查、摄像机调查等。
自动计数器调查法使用的仪器有电感式、环形线圈式、超声波式等检测仪器,它几乎适用于各种交通条件,特别是需要长期连续性调查的路段。
五、ITS区域调查
智能运输系统包含诱导车辆与中枢系统的通信技术,这可提供车辆的速度信息。但是,通过智能运输系统获得的车速信息有的情况是记录点的瞬时速度,有的情况仅是车辆的标识信号(系统根据接收的相邻信号计算出车辆的行程时间),还有的情况是通过一些固定于路旁的信号发射装置(通常称为信标)向车辆发送信号,车辆接收信号进行登记,并向中枢系统返回速度和位置信息。
第二章 交通流特性
第一节 交通调查
交通调查:在道路系统的选定点或选定路段,为了收集有关车辆(或行人)运行情况的数据而进行的调查分析工作。
意义:交通调查对搞好交通规划、道路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等都是十分重要的。
调查方法:
(1)定点调查;
(2)小距离调查(距离小于10m);
(3)沿路段长度调查(路段长度至少为500m);
(4)浮动观测车调查;
(5)ITS区域调查。
图2—1中,纵坐标表示车辆在行驶方向上距离始发点(任意选定)的长度,横坐标表示时间。图中的斜线代表车辆的运行轨迹,斜率为车速,直线相交表示超车。
穿过车辆运行轨迹的水平直线代表定点调查;
两条非常接近的水平平行直线表示小距离调查;
一条竖直直线表示沿路段长度调查(瞬时状态,例如空拍图片);
——观测时段长度;
——观测时段内的车辆数。
观测时段长度和车头时距有如下关系:
(2—5)
式中: —— 第 辆车与第 辆车的车头时距。
将式(2—5)代入式(2—4),就得到流量和平均车头时距之间的关系:
这种调查方法还能得到占有率,占有率是指检测区域内车辆通过检测器的时间占观测总时间的百分比。由于占有率与检测区域的大小、检测器的性质和结构有关,因此同样的交通状态下,不同位置测得的占有率可能不同。
小距离调查同样无法测得密度,但可获得流量、速度、车头时距和占有率等数据。
三、沿路段长度调查
沿路段长度调查主要是指摄像调查法,适用于500m以上的较长路段。
第二种方法:可同时进行速度和流量的调查,该方法适用于不拥挤的道路和无自动检测仪器的郊区高速公路。这种调查方法基于观测车在道路上进行往返行驶,其计算流量和速度的公式如下:
(2—1)
(2—2)
(2—3)
式中: ——道路上参考方向的估计交通量;
——观测车沿参考方向反向行驶时遇到的车辆数;
——观测车沿参考方向行驶时的净超车数(即超越观测车的车辆数减去被观测车超越的车辆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