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列表

合集下载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分子世界中的工程学奇迹——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分子世界中的工程学奇迹——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中 ,并 遭 遇 了 白血 球 、抗 体 和 血 小板 。 这 个 出
自 r半 个 世 纪 前 的 科 学 幻 想 现 在 正 逐 步 变 成 现 实 科 学 家 正 在 研 发 类似 的 纳 米 装 置 ,这 是 一 个 可 在 体 外 遥 控 的 微 小 机 器 人 ,将 其 放 人 人体
世 界 中 。 使 用 一些 科 学 的 方 法 ,科 学 家 可 以在 非 常 小 的 尺 度 上 对 物 顷 进 行 修 改 和 创 造 ,这 就 是 纳米 科技 。纳 米 世 界 小 得难 以 想 象 ,I 纳 米 仅
为 1 米的 l O { L分之 一 。正 因为 如此 之 小 ,纳 米科
行走 和 工作 的 D NA分 子 机 器 人 ,它 的 行 走路 径 也是 一 条 D NA “ 轨道 ” ,但 它 的脚 有 三条 ,所 以 被 科学 家称 为 “ 分子 蜘蛛 ” 。 斯 托 扬 诺 维 奇 相
信 ,将 来 的 “ 分 子 蜘 蛛 ” 可 以游 走 于 自然 物 体
家 的 开 创 性 努 力 开 始 结 出 丰 硕 的 成果 ,一 个 充 满 无 限 可 能 的 化 学 新 时 代拉 开 序幕 。 化 学 家 开
2 O O 4 年 ,美 国 纽 约 大 学化 学 家 纳 德 里 安 ・ 西
的 表 面 ,例 如 身 体 的 肌 肉 ,从 而 完成 修 复 肌 肉
组 织 的任 务 。 要打造 一个 “ 显 微 工 厂 ”,需 要 各 种 部 件 :传 送 带 、 电 梯 、 汽 车 、齿 轮 、管 子 和 轴 等 。 在 德 国 慕 尼 黑 科 技 大 学 分 子 纳 米 科 技 实 验 室 里 ,亨 德 里 克 ・ 迪 茨 和 他 的 同 事 就 在 制造 这 洋 的 部 件 ,而 所 有 部 件 的 结 构 都 来 自于 一 束束 双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综述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综述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综述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让-皮埃尔-绍瓦热、弗雷泽-斯托达特爵士和伯纳德-L-费林加获奖,领域是“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合成”。

分子作为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微粒,他们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其大小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

一个分子水平的器件可以被定义为有许多不连续的分子元件(比如一个超分子结构)组装起来,用以体现一特定功能的组装体。

要构造分子机器首要的是合成相关的分子元件,首先在这一领域做出突破的是科学家让-皮埃尔-绍瓦热。

他于1983年将两个环状分子连成链状,并命名为索烷。

随后的1991斯托达特成功合成了轮烷,一环一链,环分子可绕链转动。

(摘自百度百科)众多分子器件的合成与当时化学的一个分支科学—超分子化学分不开,超分子化学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积少成多,即从原子或分子开始建造纳米结构。

这个观点最早由查理费曼(R.P.Feynman)于“基础研究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中提出。

20世纪70年代后期,超分子化学迅速发展。

众多的研究者开始认为,对于构建纳米级别的机器,分子相对于原子时更为方便的构建单元。

主要观点基于以下几点:1.分子比较稳定,而原子难以操控,2.自然界中用以构建大量各种各样又来维持生命的纳米器件或机器都是来源于分子而非原子3.绝大多数实验室中化学实验的处理对象是分子而非原子4.分子式已经有明显形状的实物,有着与器件相关的性能(如被背光化学和电化学输入操纵的性能)5.分子可以自组装或者可以连接成更大的结构。

(摘自分子器件与分子结构-通向纳米世界的捷径).基于以上几点,大量科学家们于分子水平造出大量的分子器件,例如分子起重机分子肌肉,分子芯片等等。

为分子机器的合成奠定了基础。

分子机器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能量。

,可想而知,由热能产生的布朗运动可能不足来提供及其所需的能量,那么可能的能量可以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化学能,光能,电能。

但由于化学能的产生来源于化学键的断裂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其过程中添加原料的繁琐与废料的麻烦,使得分子机器的能量大多来源于电与光。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2016诺贝尔化学奖

2016诺贝尔化学奖

让-皮埃尔· 索维奇把分子聚集在一个铜离子周围
他的研究组构建了一个环状的分子
和一个新月形的分子,并使这两种
分子能够被铜离子吸引;铜离子作 为凝聚力让这些分子呆在一起。接 下来,研究组利用化学手段将新月
形的分子和另一个分子“焊接”到
一块,这样一来,另一个环就形成 了——它与之前的环状分子组成了 锁链的第一个环扣。这时,研究者 能够移走已经完成任务的铜离子。 让-皮埃尔· 索维奇很快意识到分子锁 链(称为“索烃”,catenanes) 并不只是一类新的分子。他认识到 自己已经迈出了创造分子机器的第 一步。
弗雷泽· 斯托达特:把一个分子环串到了一个分子轴上
斯托达特开发出了让他获得2016年 度诺贝尔奖的分子,利用的正是分 子间的互相吸引。1991年他的团队 造出了一个开环,上面缺乏电子; 还造出一根长棒(轮轴),这根轴 上有两处富集电子。当这两种分子 在溶液中相遇时,缺电子的那个就 会被有电子的那个吸引,于是环被 套进了轴上,接下来把环加以闭合, 让环不会掉下来。于是他们以极高 的产率得到了“轮烷”:一个环状 分子以机械作用套在一个轴上。
J.弗雷泽· 斯托达特
詹姆斯 · 弗雷泽 · 斯托达特, 1942 年出生 于英国爱丁堡。 1964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学士学位。 1966年,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67年赴加拿大女王大学国家研究委员 会,担任博士后研究员。 1970年在谢菲尔德大学担任帝国化学工 业项目研究员及化学讲师。 1978年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级访 问学者。
1994年,斯托达特改进了他的设
计,让链状分子的两端分别带有
不同的结合位点,这一新的分子 穿梭机在水溶液中试验成功。改
变溶液的酸碱度,可以让环状分
子在位点间实现可逆的来回移动, 使得该“穿梭机”在某种程度上 变成了一种可逆型开关。这种可

2006-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06-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2
人的身体是由数十亿细胞相互作用的微调系统,每 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美国)和布莱恩・克 个细胞都包含能感知周围环境的微小受体,因此才能适 比尔卡 (Brian K. Kobilka, 美国) 应新的环境。两位获奖者的突破性研究揭示了受体中最 大家族“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部运作机制。 莱夫科维茨于1968年采用放射现象追踪细胞受 体,他将碘同位素附着于不同激素,在放射物的帮助下 成功揭示了一些受体,其中包括肾上腺素的受体即β-肾 上腺素受体。他的科研团队将该受体从“藏身”的细胞 壁中提取出来,对其运作机制有了初步了解。20世纪 80年代,该领域研究又有了跨越式发展,科比尔卡通 过巧妙的实验方法将β-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信息从庞 大的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出来。科研人员发现,β-肾上腺 素受体与眼中能捕获光线的受体相似,他们并意识到, 一定存在一个看起来相似且功能模式相同的受体家族。 如今,人们把这些受体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 ,其中 包括光受体、味道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这类受体拥 有上千个基因编码。目前,约有一半药物都是通过“G 蛋白偶联受体”而实现药效的,因此研究和了解“G蛋 白偶联受体”至关重要。
化学奖
项目 年份
获奖者 让-皮埃尔·索瓦 (Jean-Pierre Sauvage,法 国)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 特 (Sir J.Fraser Stoddart, 英国) 、伯纳德·费灵格 (Bernard L.Feringa, 荷兰) ,
主要成就
表彰他们“发明了行动可控、在给予能源后可执行 任务的在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方面做出的贡献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在物理上,物 质大多数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组成,通常使用显微镜来 观测。鲜为人知的是,分子本身是具有特定结构的,能 够相互作用,能够识别,甚至能够“动”起来。当然, 要让它动起来,需要研发一种机器,这种机器就是今天 三位诺奖获得者所做出来的“分子机器” 。这些“分子机 器”包括一部微型“起重机” ,几块人工“肌肉”和微型 “马达” ,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那么大

2016诺贝尔奖提名名单和得主

2016诺贝尔奖提名名单和得主

2016诺贝尔奖提名名单和得主2016诺贝尔奖提名名单有谁?2016年诺贝尔奖得主都有谁?目前2016年诺贝尔奖还没公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2015年诺贝尔奖得主的详细情况,欢迎大家阅读!2016诺贝尔奖提名预测化学1. Carolyn R. Bertozzi, 美国斯坦福大学:创立生物正交化学,使得观察活体内的生化反应而不影响其进程成为可能,并赋予新的洞见。

2. Emmanuelle Charpentier, 瑞典Emea 大学;Jennifer A. Doudna,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展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 可帮助确定潜在药靶,治疗基因疾病。

3. John B. Goodenough,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M. Stanley Whittingham,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Binghamton 分校:奠定锂电池的科学基础,使移动生活成为可能。

医学1. Jeffrey I. Gordon,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揭示人和肠道微生物的复杂关系,及其对营养、肥胖、和整体健康的影响。

2. Kazutoshi Mori, 日本京都大学; Peter Walter,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阐明未折叠蛋白反应,为许多疾病及其治疗提供洞见。

3. Alexander Y. Rudensky, 康奈尔大学 ; Shimon Sakaguchi,日本大阪大学 ; Ethan M. Shevac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进对T细胞及其在过敏、自体免疫性疾病、炎症、和其他生理过程中功能的理解。

物理学1. Paul B. Corkum, 渥太华大学; Ferenc Krusz, 德国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y of Munich:阿秒物理学的先驱性工作,可用于工程与医药。

2. Deborah S. Jin,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与科罗拉多大学联合研究中心 (JILA):在超低温实现首个费米子凝聚态,可用于精密测量、量子计算、和超导3. 王中林,佐治亚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发明机电转换纳米能源系统,为微纳器件和传感器供能。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自1901年起,诺贝尔化学奖已经颁发了一百多年。

以下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1901年:雅各布斯·冯特·霍夫曼1902年:埃米尔·冯·贝林1903年:赫尔曼·埃米尔·费希特1904年:威廉·拉姆赛1905年:亨利·莫瑞1906年:爱德华·弗兰克兰德1907年:阿尔贝特·阿布拉姆森1908年:恩斯特·鲁特福德1909年:威廉·欧斯特1910年:奥托·瓦勒拉·安德烈·冯·拜尔1911年:玛丽·居里1912年:维克托·格里戈里维奇·托普奇尼1913年:阿尔弗雷德·沃纳·伯格1914年:费迪南德·弗雷德里希·浮士德1915年:理查德·威廉·威尔斯1918年:弗里茨·哈伯1919年:约翰·赫尔曼·维伦1920年:瓦尔特·诺伯1921年:弗雷德里克·萨格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1923年:弗里茨·泽纳克1925年:理查德·阿德博1926年:西里尔·诺特1927年:海因里希·瓦尔特1928年:奥尔瑟·维布伦1929年:阿瑟·哈蒙德1930年:汉斯·冯·欧夫1931年:卡尔·威廉·玛克希1932年:伊里亚·梅切尼科夫1934年:哈罗德·乌雷1935年:弗雷德里克·吉尔伯特 1936年:彼得·德拜弗1937年:诺曼·霍克斯沃思1938年:理查德·克鲁克1939年:保罗·克鲁斯1943年:乔治·德维1944年:奥德里·莫尔1945年:奥特-赫恩里希·迪尔斯 1946年:詹姆斯·桑德斯顿1947年:罗伯特·罗宾逊1948年:阿尔贝特·杜克1949年:威廉·默文1950年:奥托·保罗·赫滕斯坦1951年:埃德蒙·哈斯勒1952年:阿尔弗雷德·赫夫曼1953年:赫尔曼·斯图尔特1954年:林纳斯·鲍林1955年:文森特·杜比西1956年:西尔斯·奥特1957年:阿瑟·坎通1958年:弗雷德里克·萨克斯1959年:尼古拉斯·巴伦1960年:威拉德·利卡1961年:梅尔文·卡尔文1962年:马克斯·佛居斯1963年:卡尔·齐尔斯1964年:多尔切斯·因格利斯1965年:罗伯特·伯纳德·伍德沃德 1966年:罗伯特·S·穆林1967年:马努埃尔·佩雷兹·戈麦斯 1968年:哈里·韦特1969年:德瑞克·巴顿1970年:路易斯·福卡1971年:格拉德斯通·贝克1972年:克里斯多夫·安森1973年:艾弗雷德·赫希1974年:保罗·弗洛里1975年:约翰·康威1976年:威廉·利普斯柏1977年:伊利亚·梅切尼科夫1978年:彼得·米歇尔·阿巴拉夫1979年:乔治·默克尔1980年:保罗·贝尔茨1981年:肯尼斯·阿罗1982年:亨里克·达蒙1983年:亨利·塔夫茨1984年: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 1985年:赫伯特·奥尔茨1986年:邓肯·赖特1987年:查尔斯·佩德森1988年:约翰·波拉德1989年:托马斯·刘易斯1990年:埃利奥特·斯蒂尔1991年:理查德·雷特利奇1992年:鲍姆·欧斯特1993年:kary Mullis1994年:乔治·奥尔巴赫1995年:马里奥·莫洛纳1996年:罗伯特·富勒1997年:保罗·博耶尔1998年:瓦尔特·考恩1999年:阿哈德·扎德2000年:阿兰·赛克2001年:威廉姆·诺尔斯2002年:约翰·贝内特·弗朗西斯 2003年:彼得·阿格雷2004年:阿伦·赫克2005年:罗伯特·格拉布斯2006年:罗杰·库内2007年:李政道2008年:马丁·查尔弗斯2009年:文森特·扬2010年:理查德·赫克和阿达·尤劳 2011年:丹尼尔·谢辛格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013年:马丁·卡普莱2014年:埃里克·贝茨2015年:托马斯·林德斯特勒2016年:让-皮埃尔·萨维纳2017年:雅克·迪布洛克2018年: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格雷戈里·温特 2019年:约翰·古德诺夫、斯坦利·惠廷汉姆、阿卡迪亚·谢米亚2020年:艾米·瑞斯、詹妮弗·杜德纳、埃米尔·克罗伊德尔以上就是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名单。

亚利耶·瓦谢尔资料,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亚利耶·瓦谢尔资料,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亚利耶· 瓦谢尔资料,2016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篇一: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5)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5) 获奖者 国籍 年份 雅各布斯· 亨里克斯· 范托 1901 年 荷兰 夫 1902 年 赫尔曼· 费歇尔 德国 斯凡特· 奥古斯特· 阿伦尼 1903 年 瑞典 乌斯 1904 年 威廉· 拉姆齐爵士 1905 年 阿道夫· 冯· 拜尔 1906 年 亨利· 莫瓦桑 1907 年 爱德华· 比希纳 1908 年 欧内斯特· 卢瑟福 1909 年 威廉· 奥斯特瓦尔德 1910 年 奥托· 瓦拉赫 1911 年 玛丽· 居里 维克多· 格林尼亚 1912 年 保罗· 萨巴捷 1913 年 阿尔弗雷德· 维尔纳 1914 年 西奥多· 威廉· 理查兹 1915 年 里夏德· 维尔施泰特 1916 年 未颁奖 1917 年 未颁奖 1918 年 弗里茨· 哈伯 1919 年 未颁奖 1920 年 瓦尔特· 能斯特 1921 年 弗雷德里克· 索迪 1922 年 弗朗西斯· 阿斯顿 1923 年 弗里茨· 普雷格尔 1924 年 未颁奖 英国 德国 法国 德国 英国 德国 德国 波兰 法国 法国 瑞士 美国 德国获奖原因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提出了 电离理论”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对有机染料 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 并且 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对元素的蜕变 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 研究”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发现了 1 / 9镭和钋元素, 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发明了格氏试剂” “发明 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 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 究领域”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德 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 贡献,以及英国 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 素,并英国 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5 年 里夏德· 阿道夫· 席格蒙迪 德国 1926 年 特奥多尔· 斯韦德贝里 “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 年 海因里希· 奥托· 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 1928 年 阿道夫· 温道斯 德国 究” 阿瑟· 哈登 英国 1929 年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 冯· 奥伊勒-切尔平 德 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 1930 年 汉斯· 费歇尔 德国 的合成 的研究” 卡尔· 博施 德国 1931 年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 贝吉乌斯 德国 1932 年 欧文· 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 1933 年 未颁奖 1934 年 哈罗德· 克莱顿· 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 弗雷德里克· 约里奥-居里 法国 1935 年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 约里奥-居里 法 国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 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 1936 年 彼得· 德拜 荷兰 的研究来了 解分子结构” 沃尔特· 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 C 的研究” 1937 年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 A 和维生素 B2 的研保罗· 卡勒 瑞士 究” 1938 年 里夏德· 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 阿道夫· 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1939 年 拉沃斯拉夫· 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 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 1940 年 未颁奖 1941 年 未颁奖 1942 年 未颁奖 1943 年 乔治· 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 年 奥 托· 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 阿尔图里· 伊尔马里· 维尔“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 1945 年 芬 兰 塔宁 储藏方法” 詹姆斯· B· 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 1946 年 约翰· 霍华德· 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 梅雷迪 思· 斯坦利 美国 2 / 9“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 特别是生物碱 1947 年 罗伯特· 鲁宾逊爵士 英国 的 研究”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 特别是对于血清蛋 1948 年 阿尔内· 蒂塞利乌斯 瑞典 白 的复杂性质的研究”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 1949 年 威廉· 吉奥克 美国 的物质 的研究” 奥托· 迪尔斯 西德 1950 年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 阿尔德 西德 埃德温· 麦克米伦 美国 1951 年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 西奥多· 西博格 美国 1952 年 阿彻· 约翰· 波特· 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 理查德· 劳伦斯· 米林顿· 辛英国 格 1953 年 赫尔曼· 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 1954 年 莱纳斯· 鲍林 美国 的阐述上 的应用”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 1955 年 文森特· 迪维尼奥 美国 是 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西里尔· 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1956 年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 谢苗诺夫 苏联 1957 年 亚历山大· R· 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 1958 年 弗雷德里克· 桑格 英国 究” 1959 年 雅罗斯拉夫· 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 “发展了使用碳 14 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 1960 年 威拉得· 利比 美国 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 学科” 1961 年 梅尔文· 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马克斯· 佩鲁茨 英国 1962 年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 肯德鲁 英国 卡尔· 齐格勒 西德 1963 年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 纳 塔 意大利 1964 年 多萝西· 克劳福特· 霍奇金 英国 “利用 X 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 构” 1965 年 罗伯特· 伯恩斯· 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 1966 年 罗伯特· S· 马利肯 美国 进行 的基础研究” 曼弗雷德· 艾根 西德 罗纳德· 乔治· 雷伊福特· 诺“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1967 年 英 国 里什 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 乔治· 波特 英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 1968 年 拉斯· 昂萨格 美国 的热力 学奠定了基础” 德里克· 巴顿 英国 1969 年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 哈塞尔 挪威 卢伊斯· 弗德里科· 莱洛伊“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 1970 年 阿根 3 / 9廷 尔 所起的作用”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 特别是自由基的研 1971 年 格哈德· 赫茨贝格 加拿大 究”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 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克里斯蒂安· B· 安芬森 美国 物活性构 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1972 年 斯坦福· 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 与其化 威廉· 霍华德· 斯坦 美国 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恩斯特· 奥托· 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 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 的化学 1973 年 杰 弗里· 威尔金森 英国 性质的开创性研究” 1974 年 保罗· 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 究” 约翰· 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5 年 弗拉迪米尔· 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1976 年 威廉· 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 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 1977 年 伊利亚· 普里高津 比利时 的 理论”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 1978 年 彼得· 米切尔 英国 贡献” 赫伯特 · 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 1979 年 格奥尔 格· 维蒂希 西德 要试剂”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 DNA 的研保罗· 伯格 美国 究” 1980 年 沃特· 吉 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 DNA 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 桑格 英国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 1981 年 罗德· 霍夫曼 美国 发生”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 1982 年 阿龙· 克卢格 英国 学意义 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1983 年 亨利· 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 罗伯特· 布鲁斯· 梅里菲尔 1984 年 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德 赫伯特 · 豪普特曼 美国 1985 年 “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 杰尔 姆· 卡尔 美国 达德利· 赫施巴赫 美国 中国台 1986 年 李远哲 “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湾 约翰· 查尔斯· 波拉尼 加拿大 唐纳德· 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 1987 年 让-马 里· 莱恩 法国 作用的分子” 查尔斯· 佩德森 美国 约翰· 戴森霍费尔 西德 1988 年 罗伯特· 胡贝尔 西德 “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 哈特穆特· 米歇尔 西德 悉尼· 奥尔特曼 加拿大 1989 年 “发现了 RNA 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 切赫 美国 1990 年 艾里亚斯· 詹姆斯· 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 4 / 91991 年 理查德· 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 年 鲁道夫· 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 “发展了以 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 开发了聚凯利· 穆利斯 美国 合酶链锁反应 (PCR) ” 1993 年 “发展了以 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 迈克尔· 史密斯 加拿大 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 展的基础贡献” 1994 年 乔治· 安德鲁· 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 保罗· 克鲁岑 1995 年 马里奥· 莫利纳 弗兰克· 舍伍德· 罗兰 罗伯特· 柯尔 1996 年 哈罗德· 克罗托爵士 理查德· 斯莫利 保罗· 博耶 1997 年 约翰· 沃克 延斯· 克里斯蒂安· 斯科 沃尔特· 科恩 1998 年 约翰· 波普 1999 年 亚米德· 齐威尔 艾伦· 黑格 2000 年 艾伦· 麦克德尔米德 白川英树 威廉· 斯坦迪什· 诺尔斯 2001 年野依良治 巴里· 夏普莱斯 约翰· 贝内特· 芬恩 田中耕一 2002 年 库尔特· 维特里希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 分析的方法, 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 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瑞士 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 三维结构的方法” 彼得· 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 发现了水通道” 2003 年 “对细胞膜中 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罗德里克· 麦金农 美国 机理的研究” 阿龙· 切哈诺沃 以色列 2004 年阿夫拉姆 · 赫什科 以色列 “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 欧文· 罗斯 美国 伊夫· 肖万 法国 2005 年罗伯特 · 格拉布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 5 / 9理查德· 施罗克 美国 2006 年 罗杰· 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 年 格哈德· 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 下村脩 美国 2008 年马丁 · 查尔菲 美国 “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钱永健 美国 文卡特拉曼· 拉马克里希英国 南 2009 年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 施 泰茨 美国 阿达· 约纳特 以色列 理查德· 赫克 美国 2010 年 根岸英一 日本 “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 铃木章 日本 荷兰 美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丹麦 美国 英国 埃及 美国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美国 美国 日本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 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发 现富勒烯”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发展了量 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 篇二: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14 年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获 得 者 .......................................................................................................... 1 2011 年—2015 年诺贝尔化 学奖获得者 ......................................................................................... 2 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2014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为美国科学家埃里克· 白兹格, 美国科学家尔纳尔和德国科学家 斯特凡· W· 赫尔,以表彰他们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

2016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公布

2016诺贝尔奖获奖者名单公布

首先我们要先了解一下诺贝尔奖的基本信息: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者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共设有物理学、化学、生理和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为了纪念诺贝尔,诺贝尔奖的颁发时间是在诺贝尔逝世的时刻。

1968年,瑞典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给予诺贝尔基金大量资金,增设了名为“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常被称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没有设立数学奖,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因为他的情人和一个数学家在一起了。

不过实际上诺贝尔认为应该把奖授予在实际应用上能造福于人类的杰出人物,而不是数学这种比较抽象的事理。

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最新颁布的几个奖项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戴维·索利斯、邓肯·霍尔丹、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获奖原因:他们在物质的拓扑相变和拓扑相方面的理论发现这三名科学家均出生于英国,目前分别在华盛顿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布朗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让-皮埃尔·索瓦日、弗雷泽·斯托达特、伯纳德·费林获奖原因: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让-皮埃尔·索瓦日出生于法国巴黎,1971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荣誉退休教授、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名誉研究主任,武汉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弗雷泽·斯托达特出生于英国爱丁堡,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美国西北大学化学教授。

伯纳德·费林出生于荷兰,毕业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任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有机化学教授。

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获奖原因:促成与哥武的和平协议,为结束该国历时50多年内战所作出的努力。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诺贝尔化学奖回顾(1901-2016)

诺贝尔化学奖回顾(1901-2016)

诺贝尔化学奖回顾:(1901-2016)1901范特霍夫(JacobusHendricusVan‘Hoff) 荷兰人(1852–1911)一八八五年,范特霍夫又发表了使他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另一项研究成果《气体体系或稀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此外,他对史塔斯佛特盐矿所发现的盐类三氯化钾和氯化镁的水化物进行了研免利用该盐矿形成的沉积物来探索海洋沉积物的起源。

1902埃米尔·费雷(Emil Fischer)德国人(1852–1919)埃米尔·费雷,德国化学家,是一九O二年诺贝尔化学奖金获得者。

他的研究为有机化学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后曾被人们誉为‖实验室砷明。

‖1903阿列纽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 瑞典人(1859–1927)在生物化学领域,阿列纽所也进行了创造性的研究工作。

他发表了《免疫化学》、《生物化学定量定律》等著作,并运用物理化学规律阐述了毒素和抗毒素的反应。

阿列纽斯是当时公认的科学巨匠,为发展科学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因而也获得了许多荣誉。

他被英国皇家学会接受为海外会员,同时还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大卫奖章和化学学会的法拉第奖章。

1904威廉·拉姆赛(William Ramsay) 英国人(1852–1916)他就是著名的英国化学家–成廉·拉姆赛爵士。

他与物理学家瑞利等合作,发现了六种惰性气体:氯、氖、员、氮、试和氨。

由于他发现了这些气态惰性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他荣获了一九O 四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1905阿道夫·冯·贝耶尔(Asolf von Baeyer) 德国人(1835–1917)发现靛青、天蓝、绯红现代三大基本柒素分子结构的德国有机化学家阿道夫·冯·贝耶尔,一八三五年十月三十一日出生在柏林一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家庭。

1906亨利·莫瓦桑(Henri Moissan)法国人(1852–1907)亨利·莫瓦桑发现氛元素分析法,发明人造钻石和电气弧光炉,并于一九O六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大化学家。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1901-2016)年份获奖者 国籍 获奖原因 1901年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荷兰 “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 赫尔曼·费歇尔 德国“在糖类和嘌呤合成中的工作” 1903年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 “提出了电离理论” 1904年 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国 “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元素并确定了它们在元素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 阿道夫·冯·拜尔德国 “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 亨利·莫瓦桑法国 “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 爱德华·比希纳德国 “生物化学研究中的工作和发现无细胞发酵” 1908年 欧内斯特·卢瑟福英国 “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 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国 “对催化作用的研究工作和对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原理的研究” 1910年 奥托·瓦拉赫德国 “在脂环族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911年 玛丽·居里波兰 “发现了镭和钋元素,提纯镭并研究了这种引人注目的元素的性质及其化合物” 1912年 维克多·格林尼亚 法国 “发明了格氏试剂” 保罗·萨巴捷法国 “发明了在细金属粉存在下的有机化合物的加氢法” 1913年 阿尔弗雷德·维尔纳瑞士 “对分子内原子连接的研究,特别是在无机化学研究领域” 1914年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美国 “精确测定了大量化学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里夏德·维尔施泰特德国 “对植物色素的研究,特别是对叶绿素的研究” 1916年 未颁奖1917年 未颁奖1918年 弗里茨·哈伯德国 “对从单质合成氨的研究” 1919年 未颁奖1920年 瓦尔特·能斯特德国 “对热化学的研究” 1921年 弗雷德里克·索迪英国 “对人们了解放射性物质的化学性质上的贡献,以及对同位素的起源和性质的研究” 1922年 弗朗西斯·阿斯顿英国 “使用质谱仪发现了大量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并且阐明了整数法则” 1923年 弗里茨·普雷格尔奥地利 “创立了有机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颁奖1925年 里夏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德国“阐明了胶体溶液的异相性质,并创立了相关的分析法” 1926年 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瑞典 “对分散系统的研究”1927年 海因里希·奥托·威兰 德国 “对胆汁酸及相关物质的结构的研究”1928年 阿道夫·温道斯 德国 “对甾类的结构以及它们和维他命之间的关系的研究”1929年 阿瑟·哈登 英国 “对糖类的发酵以及发酵酶的研究” 汉斯·冯·奥伊勒-切尔平 德国1930年 汉斯·费歇尔 德国 “对血红素和叶绿素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血红素的合成的研究”1931年 卡尔·博施 德国 “发明与发展化学高压技术” 弗里德里希·贝吉乌斯 德国1932年 欧文·兰米尔 美国 “对表面化学的研究与发现”1933年 未颁奖1934年 哈罗德·克莱顿·尤里 美国 “发现了重氢”1935年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法国 “合成了新的放射性元素” 伊伦·约里奥-居里 法国1936年 彼得·德拜 荷兰 “通过对偶极矩以及气体中的X 射线和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1937年 沃尔特·霍沃思 英国 “对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 的研究”保罗·卡勒 瑞士 “对类胡萝卜素、黄素、维生素A 和维生素B2的研究”1938年 里夏德·库恩 德国 “对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的研究”1939年 阿道夫·布特南特 德国 “对性激素的研究” 拉沃斯拉夫·鲁日奇卡 瑞士 “对聚亚甲基和高级萜烯的研究”1940年 未颁奖1941年 未颁奖1942年 未颁奖1943年 乔治·德海韦西 匈牙利 “在化学过程研究中使用同位素作为示踪物” 1944年 奥托·哈恩 德国 “发现重核的裂变”1945年 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 芬兰 “对农业和营养化学的研究发明,特别是提出了饲料储藏方法”1946年 詹姆斯·B·萨姆纳 美国 “发现了酶可以结晶”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普 美国 “制备了高纯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质” 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国1947年 罗伯特·鲁宾逊爵士 英国 “对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植物产物,特别是生物碱的研究”1948年 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瑞典 “对电泳现象和吸附分析的研究,特别是对于血清蛋白的复杂性质的研究”1949年 威廉·吉奥克 美国 “在化学热力学领域的贡献,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质的研究”1950年 奥托·迪尔斯 西德 “发现并发展了双烯合成法” 库尔特·阿尔德 西德1951年 埃德温·麦克米伦 美国 “发现了超铀元素” 格伦·西奥多·西博格 美国1952年 阿彻·约翰·波特·马丁 英国 “发明了分配色谱法”理查德·劳伦斯·米林顿·辛格英国 1953年 赫尔曼·施陶丁格 西德 “在高分子化学领域的研究发现”1954年 莱纳斯·鲍林 美国 “对化学键的性质的研究以及在对复杂物质的结构的阐述上的应用”1955年 文森特·迪维尼奥 美国 “对具有生物化学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别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1956年 西里尔·欣谢尔伍德爵士 英国 “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 尼古拉·谢苗诺夫 苏联1957年 亚历山大·R·托德男爵 英国 “在核苷酸和核苷酸辅酶研究方面的工作”1958年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 “对蛋白质结构组成的研究,特别是对胰岛素的研究”1959年 雅罗斯拉夫·海罗夫斯基 捷克 “发现并发展了极谱分析法”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国 “发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的方法,被广泛使用于考古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以及其他学科”1961年 梅尔文·卡尔文 美国 “对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1962年 马克斯·佩鲁茨 英国 “对球形蛋白质结构的研究” 约翰·肯德鲁 英国1963年 卡尔·齐格勒 西德 “在高聚物的化学性质和技术领域中的研究发现” 居里奥·纳塔 意大利1964年 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 英国 “利用X 射线技术解析了一些重要生化物质的结构” 1965年 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国 “在有机合成方面的杰出成就”1966年 罗伯特·S·马利肯 美国 “利用分子轨道法对化学键以及分子的电子结构所进行的基础研究”1967年 曼弗雷德·艾根 西德“利用很短的能量脉冲对反应平衡进行扰动的方法,对高速化学反应的研究”罗纳德·乔治·雷伊福特·诺里什 英国 乔治·波特 英国1968年 拉斯·昂萨格 美国 “发现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关系,为不可逆过程的热力学奠定了基础”1969年 德里克·巴顿 英国 “发展了构象的概念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奥德·哈塞尔 挪威1970年 卢伊斯·弗德里科·莱洛伊尔 阿根廷 “发现了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的生物合成中所起的作用”1971年 格哈德·赫茨贝格 加拿大 “对分子的电子构造与几何形状,特别是自由基的研究”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别是对其氨基酸序列与生物活性构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 斯坦福·摩尔 美国 “对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与其化学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威廉·霍华德·斯坦 美国 1973年 恩斯特·奥托·菲舍尔 西德 “对金属有机化合物,又被称为夹心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的开创性研究”杰弗里·威尔金森 英国 1974年 保罗·弗洛里 美国 “高分子物理化学的理论与实验两个方面的基础研究”1975年 约翰·康福思 英国 “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 弗拉迪米尔·普雷洛格 瑞士 “有机分子和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国 “对硼烷结构的研究,解释了化学成键问题”1977年 伊利亚·普里高津 比利时 “对非平衡态热力学的贡献,特别是提出了耗散结构的理论”1978年 彼得·米切尔 英国 “利用化学渗透理论公式,为了解生物能量传递作出贡献”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国 “分别将含硼和含磷化合物发展为有机合成中的重要试剂”格奥尔格·维蒂希 西德 1980年 保罗·伯格 美国 “对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特别是对重组DNA 的研究” 沃特·吉尔伯特 美国 “对核酸中DNA 碱基序列的确定方法” 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1981年 福井谦一 日本 “通过他们各自独立发展的理论来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罗德·霍夫曼 美国 1982年 阿龙·克卢格 英国 “发展了晶体电子显微术,并且研究了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核酸-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国 “对特别是金属配合物中电子转移反应机理的研究”1984年 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美国 “开发了固相化学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国 “在发展测定晶体结构的直接法上的杰出成就” 杰尔姆·卡尔 美国1986年 达德利·赫施巴赫 美国“对研究化学基元反应的动力学过程的贡献” 李远哲 中国台湾约翰·查尔斯·波拉尼 加拿大1987年 唐纳德·克拉姆 美国 “发展和使用了可以进行高选择性结构特异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让-马里·莱恩 法国 查尔斯·佩德森 美国1988年 约翰·戴森霍费尔 西德“对光合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的测定”罗伯特·胡贝尔 西德 哈特穆特·米歇尔 西德1989年 悉尼·奥尔特曼 加拿大 “发现了RNA 的催化性质” 托马斯·切赫 美国1990年 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美国 “发展了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学”1991年 理查德·恩斯特 瑞士 “对开发高分辨率核磁共振(NMR )谱学方法的贡献” 1992年 鲁道夫·马库斯 美国 “对化学体系中电子转移反应理论的贡献”1993年 凯利·穆利斯 美国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开发了聚合酶链锁反应(PCR )”迈克尔·史密斯 加拿大 “发展了以DNA 为基础的化学研究方法,对建立寡聚核苷酸为基础的定点突变及其对蛋白质研究的发展的基础贡献”1994年 乔治·安德鲁·欧拉 美国 “对碳正离子化学研究的贡献”1995年 保罗·克鲁岑荷兰 “对大气化学的研究,特别是有关臭氧分解的研究” 马里奥·莫利纳美国 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美国 1996年 罗伯特·柯尔美国 “发现富勒烯” 哈罗德·克罗托爵士英国 理查德·斯莫利美国 1997年 保罗·博耶美国 “阐明了三磷酸腺苷(ATP )合成中的酶催化机理” 约翰·沃克英国 延斯·克里斯蒂安·斯科丹麦 1998年 沃尔特·科恩 美国 “创立了密度泛函理论” 约翰·波普英国 发展了量子化学中的计算方法 1999年 亚米德·齐威尔埃及 “用飞秒光谱学对化学反应过渡态的研究” 2000年 艾伦·黑格美国 “发现和发展了导电聚合物” 艾伦·麦克德尔米德美国 白川英树日本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的研究”野依良治日本 巴里·夏普莱斯美国 “对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约翰·贝内特·芬恩美国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软解析电离法对生物大分子进行质谱分析” 田中耕一日本 库尔特·维特里希 瑞士 “发展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鉴定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谱学来解析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发现了水通道” 罗德里克·麦金农 美国 “对细胞膜中的离子通道的研究,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的研究”2004年 阿龙·切哈诺沃 以色列“发现了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阿夫拉姆·赫什科 以色列 欧文·罗斯 美国2005年 伊夫·肖万 法国“发展了有机合成中的复分解法”罗伯特·格拉布 美国 理查德·施罗克 美国2006年 罗杰·科恩伯格 美国 “对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7年 格哈德·埃特尔 德国 “对固体表面化学进程的研究”2008年 下村脩 美国“发现和改造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马丁·查尔菲 美国 钱永健 美国2009年 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 英国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研究” 托马斯·施泰茨 美国阿达·约纳特 以色列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国“对有机合成中钯催化偶联反应的研究”根岸英一 日本 铃木章 日本2011年丹·谢赫特曼以色列“准晶体的发现”2012年罗伯特·莱夫科维茨[2]美国“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2013年马丁·卡普拉斯美国[3]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4]迈克尔·莱维特亚利耶·瓦谢尔2014年埃里克·白兹格(EricBetzig)美国“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William E. Moerner)美国斯特凡·W·赫尔(Stefan W.Hell)德国2015年托马斯·林达尔瑞典“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的研究”保罗·莫德里奇美国阿齐兹·桑贾尔土耳其2016年让·皮埃尔·索瓦法国“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美国伯纳德·费灵格荷兰。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着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当地时间10月5日,诺贝尔奖评委会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三位科学家共享,分别是让-皮埃尔·索维奇(法国),J·弗雷泽·斯托达特(美国),伯纳德·L·费林加(荷兰),表彰他们在“分子机器设计合成”做出的贡献。

科学家造出分子机器人可定点清除病毒(图)■核心提示纳米级分子机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整个宏伟蓝图中最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部分。

为了实现建造“多结构域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梦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生物膜与膜蛋白实验室主任丘小庆和他领导的研究集体进行了为期10年的研究,他们以数种细菌信息素、抗体模拟无核大肠菌素等为模本,构建了数种融合蛋白(抗菌多肽和免疫毒素)。

它们均特异性地攻击了选定的靶细菌或靶细胞,其杀伤效力远远高于现有抗菌素和免疫毒素,而毒副作用却远低于现有抗菌素和免疫毒素。

目前,科学家试图在分子尺寸上组装一种极其微小的装置,其在医学上应用前景广阔.为了实现建造“多结构域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梦想,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生物膜与膜蛋白实验室主任丘小庆和他领导的研究集体进行了为期10年的研究,他们以数种细菌信息素、抗体模拟无核大肠菌素等为模本,构建了数种融合蛋白(抗菌多肽和免疫毒素)。

它们均特异性地攻击了选定的靶细菌或靶细胞,其杀伤效力远远高于现有抗菌素和免疫毒素,而毒副作用却远低于现有抗菌素和免疫毒素。

目前,科学家试图在分子尺寸上组装一种极其微小的装置,其在医学上应用前景广阔■将新闻进行到底8月中旬正是巴蜀大地还未脱离溽暑和大雨反复煎熬的时节,丘小庆博士仍在他的实验室中为圆满完成“蛋白质分子机器”的构思埋头苦干。

作为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生物膜与膜蛋白实验室主任,他充满信心地告诉记者,需要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成为满足人类需要的纳米级分子机器,这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整个宏伟蓝图中最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部分。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

1901年-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获奖理由盘点诺贝尔化学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项奖金之一。

诺贝尔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从1901年开始负责颁发,总共被颁发了107次。

期间只有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和1942八年没有颁发。

诺贝尔奖奖项空缺,除了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之外,还受到了诺贝尔奖组委会“宁缺毋滥”的评奖理念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诺贝尔化学奖共有172位获奖者。

其中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在1958年和1980年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因此历史上获得诺贝尔奖的总共只有171人。

诺贝尔化学奖获奖者的平均年龄是58岁。

其中有32人获奖年龄介于50岁和54岁之间,几乎占到了总获奖人数的20%。

历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获奖原因1901年--1910年1901年:雅克布斯•范特霍夫(荷)发现了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溶液渗透压。

1902年:赫尔曼•费歇尔(德)合成了糖类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阿累尼乌斯(瑞典)提出了电离理论,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1904年:威廉•拉姆齐爵士(英)发现了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并确定他们在周期表里的位置。

1905年:阿道夫•拜耳(德)对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促进了有机化学与化学工业的发展。

1906年:穆瓦桑(法)研究并分离了氟元素,并且使用了后来以他名字命名的电炉。

1907年:爱德华•毕希纳(德)对酶及无细胞发酵等生化反应的研究。

1908年:欧内斯特•卢瑟福爵士(新西兰)对元素的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

1909年:威廉•奥斯特瓦尔德(德)对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研究。

1910年—1919年1910年:奥托•瓦拉赫(德)在脂环类化合物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促进了有机化学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