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

合集下载

解读《陈情表》的“孝”

解读《陈情表》的“孝”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16.4人不能直视,那原本能勾连起的簪花、清供之乐事更让词人不忍回忆起些许,其内心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

细读此三句,可知它之所以能攫住读者的内心,不仅因为它表现出了词人丰富、立体的情感,更在于其流泻出的生命体验已经不分词人与“黄花”,其中人与物生命形态的合而为一,使读者带着情感不自觉地走入了自己与词人、黄花交融一体的新境界。

张 祥古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堕泪者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必不孝”的说法。

《出师表》是讲“忠”的,而《陈情表》讲“孝”,又不单讲“孝”,其“孝”与“忠”相依相随,密不可分。

1.为孝而孝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表时,祖母刘氏九十六岁,“报刘之日短也”,这是事实之一。

李密出生六个月,父亲不幸离世;四岁时,母亲改嫁;“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而自己“晚有儿息”,子女尚小,祖母无别人养老送终,这是事实之二。

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亲人照料,“臣侍汤药,未尝废离”,这是事实之三。

李密是孤儿,又“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是祖母“愍臣孤弱,躬亲抚养”,才得以长大成人,这是事实之四。

地方和朝廷再三要求李密出山为新朝之官,李密必须要尽孝道而暂不能立即赴任。

李密的“孝”是真实的,看起来是纯粹的,这是为孝而讲孝,就连武帝都不能猜忌他推辞就任的借口。

2.为忠而孝李密曾为旧朝蜀之重臣,做过尚书郎、大解读《陈情表》的“孝”参考文献:[1]岳稀.黄花到底堆积在何处?[J].艺谭,1983(4).[2]张永鑫.黄花抱香枝头 何曾凋殒霜风[J].名作欣赏,1999(6);易海文.解读“满地黄花堆积”[J].语文教学之友,2008(5).(作者单位: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JIAOCAI / 教材将军主簿。

古人重视名节,讲“忠”,“忠臣不事二主”。

忠君即为爱国,是气节。

作为亡国的遗臣,怎么能随便接受征召,担任刚刚灭蜀的司马政权的臣子呢?如果立即接受了征召,对于旧国而言,李密便是贰臣,是叛臣,会被世人、被历史唾骂。

《陈情表》“孝”之科学解读及孝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陈情表》“孝”之科学解读及孝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悟什么? 笔者以为“ 情” 与“ 理” 必须一致 , 否则 , 两者若相 悖, 则“ 情” 便难避虚假之嫌。 《 陈情表》 是一
首先 , 理真 与情假 统一 于文 本 中。 在叙 述朝 廷征 召 经过及 表 达对朝 廷征 召 的感 激 之后 , 用“ 则” 一转 , 摆 出
重要内容之一。 如何科学解读与合理传承孝道文化 , 是当 下语文工作者必须担负的一个职责。 本文拟就通过对《 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情表》 一文的解读, 谈谈笔者对孝文化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之情 。 第 三段 , 进一 步 阐明辞 不就 职 的 原 因 , 抒 发 感 恩 之情。 第 四段 , 提 出解 决 问题 的办法 , 点 明全 文的 主 旨 , 倾 说 两 全之 情 。 可 以说 , “ 孝” 是作 品 的魂灵 , “ 情” 为作
已。 亦如魏家骏教授所言 : “ 李密在这篇《 陈情表》 中, 就
真情 ; 二是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艰难处境 ; 三是对晋武
帝“ 生 当陨首 , 死 当结草 ” 的效 忠保 证 。 多年 以来 , 我们 在 赏读文本 时 , 都将 作 品看成 是情 真、 情 深 的范本 , 教育 一拨 又一 拨 学生要 像李 密那 样孝 亲。 殊 不知 , 我们 做 了缺 乏科学 解读 甚至 自欺 欺人 的蠢
废离” , 为后文伏笔。 也可说其时李密是一个孝心少年。
二是 李密 怀 旧心理 情实 。 作为 旧臣 , 李 密认 为蜀汉 是正 统, 司马 氏则是 篡位 , 一 种骨 肉之 情 、 怀 旧之 情 、 疑虑之 情 和惶惑 之情 杂然 于心 中。 最后 , 理 明号 隋切统 一于 文本 中。 “ 辞不 赴任 ” 是李 密 写作 《 陈情 表》 的最终 目的 , 但他 一 而再 、 再 而 三没 有 明说 , 直 到文 章最后 才说 : “ 臣密今 年 四十有 四 , 祖 母今 年 九十有 六 ,是 臣尽节 于 陛下之 日长 ,报 养刘 之 日短 也。 ” ——我 今年 四十 四岁 ,祖母刘 氏今年 九十六岁 , 这

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

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

“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 畜。”(《礼记.祭统》)
谈说古人尽孝典范
你都知道哪些古人尽孝的典范故事?
论说今人尽孝行为——新二十四孝
2011年,中国评选出了当代新二十四孝子故事。 杨怀保 养活全家七份兼职,组织募捐孝行天下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人 事迹简介:杨怀保10岁时母亲身患重病,丧失了劳 动能力,他坚强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担,操持家务,利用 课余时间上山挖药、种地,补贴家用。18岁时,父亲腿 被砸伤且丧失了劳动能力。他仍积极面对,坚持不懈、 自强不息,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 家的重担,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强 之歌。2009年,杨怀保创建了国内首家民间敬老公益机 构——中国孝基金。
用“一百万”打量父母是为“不孝”
10月2日晚,马鞍山一席高档婚宴上,丈母娘在女婿 改口后给了对方一个价值400万元的惊喜:一辆宾利汽车, 惊呆当场全部“小伙伴”。同时,知情人也向记者披露 了婚宴上的另一细节。一男子目睹“岳母赠豪车”,站 起来直指父母怒吼:“没有一百万!你们生我出来干吗! 不是害我吗!”男子的父亲一声不吭坐在座位上,母亲则 一直默默流泪。 (10月5日《金陵晚报》) 在别人的婚宴上看到丈母娘一出手就是400万元的的 豪车,触景生情,进而怒斥自己的父母没有给自己一百 万,埋怨父母没有钱不该生自己,这样的儿子,可能不 是个别,却实在是不孝。 一级贪婪:不自立,做啃老一族
武平公务员饿死九旬老母 天理难容 一则题为《武平公务员饿死九旬老母》的帖子,被数 十家网站相继转载。发帖人在文中称,视频拍摄于今年国 庆前夕,地点在武平县城某住宅楼下的杂物间里。在短短 的视频中,一位年迈的老人躺在床上,两条腿已经瘦得全 是骨头。老人是钟叶氏老太太,祖籍广东梅县白渡,今年 去世前已有90岁高龄。 据介绍,老人本来育有5子1女,因为丈夫早故,两个 儿子送了人,长子和媳妇帮助老人撑起整个家庭。帖子中 所指的公务员钟某是老人的四子,老人一直与老四一同居 住。 今年9月底,警方及县妇联接到“老人将被饿死”的 举报,先后赶到了现场。妇联领导叫来120急救车,将老 人送至县医院抢救治疗。经抢救和诊断,医生出具了病危 通知书和诊断证明,诊断证明上列明为“重度营养不良”。 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老人多个脏器已严重衰竭,并于国庆 前期去世。

从《陈情表》看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从《陈情表》看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

从《陈情表》看传统孝道⽂化的现实意义 中华民族的孝⽂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传统⽂化中,孝⽂化最受推崇。

可是现在孝道⽂化在青少年中严重缺失,社会上有很多⼈不孝敬⽗母。

针对这种情况本⽂结合⾼中语⽂课⽂《陈情表》从社会,学校,家庭⼏⽅⾯谈谈孝⽂化的现实意义。

"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的孝⽂化历史悠久,源源流长。

在传统⽂化中,孝⽂化最受推崇。

孝⽂化萌芽于尧舜的宗法、农经时代,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岁以孝闻名",尧帝"举孝廉,得知舜仁孝,以⼥嫁之"。

"舜接尧帝位后,以德、孝治国,社会歌舞升平,万民丰⾐⾜⾷"。

孔⼦也⾮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改于⽗道"、"⽗母在,不远游"等⼀系列孝悌主张。

孟⼦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秦汉时的《孝经》则进⼀步提出:"孝为百⾏之⾸。

" 汉代"以孝治天下",孝悌则成为⼈们做⼈的准则和⾏为的规范。

惠帝表彰"孝悌",吕后"举孝授官",⽂帝"置《孝经》博⼠"。

汉代孝⼦黄⾹为⽗母暖被、董永卖⾝葬⽗以及三国时期孝⼦孟宗哭⽵等事迹,都是因"孝⾏感天"⽽得名。

后⼈说"读《陈情表》不流泪者谓之不孝"西晋的李密由于祖母⽆⼈奉养⽽多次推辞不做官的⼀篇《陈情表》,抒写了对祖母⽆⽐深厚的亲情,不仅打动了晋武帝,到现在还打动着我们的⼼。

古⼈讲:天道远,⼈道迩,所谓孝道就在我们⾝边。

那么孝的本义是什么呢?许慎说:"孝,善事⽗母者。

从⽼、从⼦、⼦承⽼也"; "⽼",代表着年⽼的双亲; "⼦",代表⼦⼥;"⽼"在上,"⼦"在下,会合其字即意味着:"做⼦⼥的,顺承⽗母,那就是孝",从⾏动上来看,"⼦"背着"⽼",涵意即说⽗母年⽼体衰⾏动不便,须⼦⼥背着代步,其中充满着感恩、报恩、关怀之意。

《陈情表》“孝”文化拓展

《陈情表》“孝”文化拓展

《陈情表》“孝”文化探究导入:•李密的祖母并没有给他锦衣玉食,也没给他高堂华屋,然而祖孙二人的亲情胜过一切物质享受,对于李密来说,祖母不是母亲却又胜似母亲。

正因为如此,祖母沉珂在身时,他宁愿放弃高官厚禄,侍奉祖母于病榻之前。

•如此孝子贤孙在古代出现了很多典范。

哭竹得笋孟宗又名孟仁,三国时江夏(今湖北鄂城)人。

他很孝敬母亲。

有一年,孟母病了,医生嘱咐用鲜竹笋做汤病体可以康复,正值寒冬,哪有竹笋呢,孟宗跑到竹林,放声大哭,泪水所洒之处,竟然破土冒出一枝竹笋来。

孟宗喜出望外,挖了几枝回家给母亲做菜吃了。

孟母吃后心情愉快,病也随着好了。

这个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寄托了人们对孝敬父母行为的推崇和对孝子的喜爱。

卧冰求鲤王祥,字休征,晋代琅砑临沂人。

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他仍很孝顺。

有一年冬天,朱氏病了想吃鱼,他来到冰河上解开衣服,裸出胸膛,趴在冰上,用体温将冰融化,这时,从冰面的缺陷口处跳出两条红色的大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

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扇枕温衾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

九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

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

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

“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卖身葬父董永,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南)人。

因家贫困,父死后无钱安埋,便卖身葬父。

在去富翁家途中的一株老槐树下,遇一仙女主动要嫁给董永为妻,于是同至富翁家。

富翁命其夫妇织绢三百匹,那女子心灵手巧,一月织成,得以提前偿债赎身。

夫妻归家途中在老槐树下,其妻告诉董永:“我是天帝第七个女儿,奉命助君还债,请勿留恋。

”说完告别董永而去。

从此,槐荫这个地方,改名为孝感。

恣蚊饱血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年仅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他想: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

由《陈情表》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

由《陈情表》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

臣所 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这样社会就会稳定 , 形成“民用
和睦, 上下无 怨” 的局面 先秦儒家孝道所具有 的政治功能和教
使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在 中国社会舞 台中扮演 了一个极 题 。“ 有子 日: 其 为人也孝弟 ,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 , 而好 化 功能。 作乱者 . 未之有也 。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 孝弟也者 , 其 为仁 之 其 重要的角色。 从汉 以后 “ 以孝治天下 ” 的格局贯穿 于中国两千 本与。 ” 《 中庸 》 日: “ 仁者人也 , 亲亲为大。 ” 什么是“ 亲亲 ” 呢? “ 亲 多 年的封建历史 。 西汉 的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 、 举孝廉的政策应
《 论语 》 中对孝 的论述达十 四次之多 , 可见古人是非 常注 重“ 孝”
字和践行孝道 的。“ 孝” 是儒家伦理思想 的核心 , 是 千百年来 中
因此 ' 孑 L 子及儒家 主张用孝教化百姓 。对人们“教以孝所
以敬天下之 为人父者也; 教以悌, 所 以敬 天下为人兄者也 ; 教 以
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 的道德准则 。 儒家认为“ 孝” 与“ 弟” 是“ 仁” 的根本。《 论语 ・ 学而》 第二 章就引用 了有子 的话谈论 了这个 问
◆文学 随笔  ̄S A N WE N B A I J I A
由《 陈情表》 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 孝”
张 姗
河北省 藁城 市第九 中学 李密 , 字令伯 , 晋朝 武阳人 ( 今 四川 彭山县东 ) , 早年丧 父 , 以礼为先 ,由己及 人 , “ 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 以及人之
面, 反过来 国家强大 了. 人 民也就富裕了。
首先 . 孝道是修身养 性的基础 , 能够促进 形成 良好社会 道 德 风尚的形成 。 孝是做人的根本, 人之行莫大于孝, 为人者如果 做不到孝, 那其他 的品 质也就无从谈起 . 孝是做人的起码准则 。 上肯定 了孝是人伦最重要 的要素之一 。 传统孝道的重要和深远

从《陈情表》说李密的“孝”道

从《陈情表》说李密的“孝”道

从《陈情表》说李密的“孝”道关键词:李密;孝;忠李密的《陈情表》是一篇古代士人行“孝”的经典之作。

他与祖母的孝慈之情打动了古今无数读者。

南宋人赵与时《宾退录》卷九中引用了安子顺的话:“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可见《陈情表》之“情”之真之深之切,其传诵千年而不衰,终在于此。

李密是西晋武阳人,字令伯,自幼丧父,母改嫁,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以孝谨闻名乡里,他为人刚正,颇有辩才,蜀汉时曾任尚书郎,多次出使东吴,不辱使命,具有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所灭,随后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为了稳定政局,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

为此,多次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李密曾四次被征,前两次他都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辞不应诏,但朝廷不许,下诏严责,本文是在第三次催逼甚急的情况下,李密写了这篇奏表,陈述情由,说明不能应征出仕的原因。

一、不忘亲情,当以“孝”先李密首先向皇帝诉说自己从小的不幸遭遇,“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然后在这一凄苦悲调中泣诉自己孤弱无依之状:先是自己出生六个月大,父亲逝去;接着四岁那年,母亲改嫁;后又少年体弱多病,至九岁时还不能走路。

不但如此,就连族亲除了祖母之外,再别无一人。

其“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惨状不言而喻。

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凄苦悲凉的情感有力地刻画了一个缺亲少故,又饱经祸患的幼年李密形象:寂寞、清贫、孤独、悲怆。

唯一的亲人就是祖母,强调万一家里发生什么事情自己是无依无靠,无处求助的,再次强调祖母在他成长中的重要性,为下文赡养祖母做铺垫。

这是一个多么悲惨的故事,这是一幅多么惨苦的图画!读来不禁油然而生同情之心。

二、勇担责任,“孝”重如山作者以一个“孝”字为中心,以“辞不就职,“愿乞终养”祖母为主旨,过去是他离不开祖母,现在是祖母离不开他。

《陈情表》全文与赏析

《陈情表》全文与赏析

《陈情表》全文与赏析《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

这篇文章言辞恳切,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祖母的孝情以及对皇帝的忠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重要价值。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接下来,我们对这篇《陈情表》进行赏析。

从语言表达上来看,《陈情表》用词恳切,情感真挚。

李密在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将自己的处境和心情娓娓道来。

如“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简单的几句话,就将自己自幼孤苦的身世清晰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成长过程中的艰辛。

《陈情表》的文化解析

《陈情表》的文化解析

《陈情表》的文化解析
《陈情表》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瑰丽花朵,它不仅是一篇文学经典,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中的许多精神,其中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的忠诚、孝道、仁爱等核心价值观。

《陈情表》所表现的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精神之一。

文章中的陈琳为了表达自己对于皇帝的忠诚,不惜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甚至不惜以死明志,这种忠诚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

此外,孝道在《陈情表》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文章中的陈琳在面临死亡的时候,即使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和亲人,也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和忠诚,这种孝道精神在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一种基本的美德,深受人们的尊敬和推崇。

仁爱也是《陈情表》所弘扬的价值之一。

文章中的陈琳不仅为自己奔走呼吁,还为他人的利益着想,表现出了一种仁爱精神。

这种精神强调对他人的关心和关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综上所述,从《陈情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华文化的优秀精神和价值观。

它不仅是一篇具有文学价值的文章,更是中国文化中展现了忠诚、孝道、仁爱等核心价值观的杰出代表。

- 1 -。

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

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

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旬邑县中学王萍萍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2.理解中国“孝”文化的内涵。

3.结合实际情况感悟生活中对“孝”文化的践行。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孝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通过实际行动自觉践行中国孝文化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一、导入课题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诏。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合作探究集体诵读课文,作者是怎么陈情的?(学生探讨之后谈陈情技巧,教师适当引导)先述身世之苦,再陈忠孝之两难,其次抒祖孙分离之痛,最后陈先尽孝、后尽忠之意。

一段:自述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之苦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愿乞终养之请求小结:忠和孝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心报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由于忠孝观念的历史积淀和深入人心,确保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确保了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三.拓展延伸:1.孝之起源:“孝”字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说白了,就是儿子要背着老子2.何为孝?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来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离娄上》“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陈情表》中的“孝文化”教育

《陈情表》中的“孝文化”教育

《陈情表》中的“孝文化”教育《陈情表》为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

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

该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

教学中,可以紧扣“孝”字,结合当今社会特点和学生道德认知的现状,进行“孝文化”的相关教育。

一、感恩教育李密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早亡,母改嫁,“少多疾病,零丁孤苦”,正是“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祖母刘氏亲手把孙子抚养成人,李密长大成人了,而祖母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李密懂得感恩,史料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他的孝行早就名扬天下,甚至当“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时,不惜冒着触怒皇帝的风险,“愿乞终养”,言辞恳切,感天动地。

正如他所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这就是对感恩的最好诠释。

而反观现在的学生,都是好几个家庭的中心,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好像是天经地义的,却从没想过要为父母做点什么。

不但拿学费、生活费自认为理所当然,甚至超高标准消费,衣服要买名牌,手机要买名牌,父母稍不满足,对父母冷眼相对。

父母稍对自己提点学习上的要求,甚至打听一下成长情况,关心一下学习成绩,都是满脸不耐烦,甚至发脾气。

在学校,鲜有主动打电话关心父母的学生。

放假回家,要么沉迷于电视、网络,要么忙于同学聚会,宁可跟陌生人聊得热火朝天,也不愿和父母沟通交流。

种种表现,不一而足,让父母流汗又流泪。

推而广之,连对父母都不感恩的人,又何谈对师长的感恩,对朋友的感恩,对学校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

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自己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自己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

由《陈情表》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

由《陈情表》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

由《陈情表》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孝”作者:张姗来源:《散文百家·下旬刊》2014年第08期李密,字令伯,晋朝武阳人(今四川彭山县东),早年丧父,母改嫁,自幼由祖母刘氏抚养。

在蜀国时曾任尚书郎。

晋武帝立太子,招聘他为太子洗马(太子的属官),写《陈情表》婉拒,武帝赞其孝,赐他奴婢二人,并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祖母死后,出任为河内温县令,有政绩。

他长于经学训诂,也曾授徒讲学。

《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文章叙述了自己幼年不幸遭遇,家中的孤苦情况和祖母对自己的辛勤抚养,详尽而委屈地说明了自己屡次辞谢晋朝征诏的原因,既表达了对晋朝皇帝的由衷感激之情,又申诉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

读罢,深深感动于李密的至情至孝,祖孙情深,为赡养年高多病的祖母,一再婉拒朝庭封赐,做到了孝先于忠。

通读全文,李密对祖母的殷殷反哺之情,感天动地,彰显了中华孝道文化精髓,感受孝道道德的震撼力量。

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人亦曰:“以孝治天下”。

《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达十四次之多,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孝”与“弟”是“仁”的根本。

《论语·学而》第二章就引用了有子的话谈论了这个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什么是“亲亲”呢?“亲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生育之恩,养育之恩,重于泰山,为人怎能不孝呢?《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大学》讲究的是自度和度人。

自度者乃修身,度人者乃亲民。

只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正确对待自己的亲人,才能修好自身,才能家和万事兴。

所以说,孝悌是仁的根本。

一个人谨遵孝悌之道,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从《陈情表》谈“孝道”教育

从《陈情表》谈“孝道”教育

从《陈情表》谈“孝道”教育摘要: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学习中选取了至孝名篇《陈情表》。

目前所见许多教学参考书包括人教版与课本配套编发的《教师教学用书》以及这两年比较流行的《志宏优化教案》等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都从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文言知识,二是写作特色。

笔者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文中所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鉴赏李密自然浑朴,平实真切,如叙家常的语言特色外还应涉及到一个思想方面的内容——“孝道”教育。

关键词:高中语文《陈情表》“孝道”教育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文言文学习中选取了至孝名篇《陈情表》。

目前所见许多教学参考书包括人教版与课本配套编发的《教师教学用书》以及这两年比较流行的《志宏优化教案》等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都从两大方面入手。

一是文言知识,二是写作特色。

我认为这篇课文的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文中所涉及到的文言知识,鉴赏李密自然浑朴,平实真切,如叙家常的语言特色外还应涉及到一个思想方面的内容——“孝道”教育。

这篇文章写于泰始三年(267)。

晋武帝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辞不赴命。

但因他曾仕蜀汉,而今亡国贱俘,故深恐晋武帝怀疑自己怀念旧朝以矜名节,从而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于是包含血泪上了这篇《陈情表》。

据说“武帝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至性之言,自尔悲恸动人”。

这篇表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就是因为它字里行间闪耀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孝”。

李密从小靠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故待刘十分孝顺。

所以《晋书孝友传》将他名列首位,誉之“以孝瑾闻”。

他身体力行做到了孝,所以他的文章中每一个字都发自肺腑,情深理切,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通过李密的孝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孝的教育。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伦理道德准则。

我国许多著作都是讲述孝道的,如《孝经》,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其它经史子集中也都有,真可谓不胜枚举。

陈情表看孝道

陈情表看孝道

小结
清代学者评论《陈情表》“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 至情至性之文。”《陈情表》最大的社会历史价值在于 从人的心灵深处升华了孝的价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给 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尽孝、至孝。孝敬父母,是不需 要任何理由的,更是不证自明的人生逻辑前提。百善孝 为先。一个人如果不能孝敬生他养他的父母,不能孝敬 这个世界上他最亲近的人,那他怎么可能担负起对国家 的忠诚和对社会的责任。所以,孝是做人最基本的品质, 至孝者才能至忠;至孝者才能至善。即使在物质极大丰 富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传承孝的 文化,弘扬孝的道德,鼓励孝的行为。因为物质的丰富 代替不了亲情的温暖,社会的保障弥补不了子女的反哺。 更重要的是,孝是忠和善的基础,只有能够尽孝于父母 之人,才能尽忠于国家,才能行善于社会。
请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古今中 外的孝道故事。
课堂活动
谢谢观看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 担忧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 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 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回归课本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 离。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 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 不能废远。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 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 余年。

分析陈情表的孝

分析陈情表的孝

浅析陈情表的孝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州司临门,急於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卒保馀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话说陈情表是一篇至孝之文,然而现在有很多人读李密的陈情表时,看不出李密的孝,那不禁要回到什么是孝的范畴?古人的孝可谓和现在的孝是一脉相承,读一读这篇文章会对孝道有所悟。

开篇就是李密的孝,开篇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啥意思呢?正所谓不怨天,不尤人,李密宁可怨天也不尤人,李密把自己的不幸归到了命不好,也不愿说是自己父母的不是。

至于,父亲是怎么死的也没说,但说是自己的错,说是自己的命格不好,这也就为全文奠定了一个基调,那就是一切的不幸都是我李密的命不好,不怪父母亲人。

从《陈情表》解读忠孝文化

从《陈情表》解读忠孝文化

从《陈情表》解读忠孝文化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忠孝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忠孝是古代中国从上到下,君民共同遵循的社会共识。

西晋人李密所著《陈情表》以不足六百字的短文委婉畅达,真情流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孝文化的经典之作和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仔细品读《陈情表》能解读到文中蕴含的些许忠孝文化思想。

一、“移孝作忠”,忠孝文化发挥着强大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了具有原发性、综合性的儒家文化。

后来,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对“孝“的思想观念加以发挥,“孝”成为古代中国人的立身之根本。

汉朝标榜“以孝治天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开始重视孝的朝代。

至西晋,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政权,统治者意识到政权刚建立,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需要一种统一的、能被人们认同和接受的思想来巩固新政权,“以孝治天下”便应用而生,李密早有孝名,适应了统治者“以孝治天下”需要,统治者要把李密树立成一面旗帜,所以催逼得很紧。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统治者这么急切,一方面是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显示其宽厚之胸怀,另一方面是意识到“孝”具有统一人们思想的重大作用,要通过树立李密这样具有符号意义的人物,向世人传达实行孝道的治国方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

二、“忠孝不能两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艰难选择早在刘邦建汉之初,就开始重视孝道,并把它作为国家维护社会政局稳定的一项重要思想武器。

忠君、孝亲成为许多人的追求。

李密早有孝名,据《晋书》本传记载,李密奉事祖母刘氏“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

”李密的忠表现在他的政治追求上,“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据史料记载,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满后出仕。

在任温县(今河南温县)令时,政令严明,政绩显著,刚正见称。

《陈情表》及其孝义思想

《陈情表》及其孝义思想

《陈情表》及其孝义思想《孝经》是有关孝道的儒家经典,该作以孔子与其学生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被尊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所论孝道至今仍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

广远流传的李密《陈情表》,其感人的魅力正是由于该文洋溢着的那份真挚的孝情,这不仅感动了当时欲以孝治天下的晋武帝,也感动和教育了千千万万的受众。

作为人子,尽孝之道首在事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经?开宗明义章》)如何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孝经?纪孝行章第十》),简言之,即要以爱敬之心奉养父母。

《陈情表》暗扣此孝道,陈诉其情。

蜀灭亡后,晋武帝征召李密,委以重任,作为蜀汉旧臣的他,上书《陈情表》,以奉养祖母刘氏为理由,辞不应征,晋武帝览阅此表,非但不恼怒,反而“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古文观止》),《陈情表》也由此而声名远播,流芳千古。

此作的成功,虽属无意“插柳”,却有“柳成荫”的必然,这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其陈情之艺术技巧高超,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因其所陈之孝情不仅切合儒家孝道且发自肺腑、天然真纯,理足而又情切。

表言:李密自幼父丧母嫁,“少多疾病,九岁不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是祖母含辛茹苦,担起父母之情责,“躬亲抚养”他长大成人,当祖母年事已高(“九十有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之时,他理当“乌鸟私情,愿乞终养”以“保卒余年”,又怎能“奉诏奔驰”、置之不顾?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所以“废离”病重祖母即时应征,这于孝礼不符,于孝治有悖,于孝情更不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适逢晋武帝欲以孝治天下、以期赢得民心之时,于是终得遂所愿。

“孝”作为传统思想观念,对我国古代民众影响很大。

结合陈情表谈谈孝的文化与传承作文

结合陈情表谈谈孝的文化与传承作文

结合陈情表谈谈孝的文化与传承作文
《结合陈情表谈谈孝的文化与传承》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孝吗?今天我想和你们说一说。

有一篇叫《陈情表》的文章,里面讲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

作者李密为了照顾自己的祖母,不愿意去当官。

他说祖母把他养大,现在祖母生病了,他要陪在祖母身边。

这就是孝呀!
孝就是要爱自己的家人,听爸爸妈妈的话。

就像我邻居家的小姐姐,每天都会帮妈妈扫地、洗碗,妈妈累了还会给妈妈捶背,大家都夸她孝顺。

还有一个故事,有个小朋友叫明明,他的爸爸下班回来很累,明明就给爸爸端了一杯水,还帮爸爸拿拖鞋。

爸爸开心地笑了,明明也很快乐。

小朋友们,让我们也像他们一样,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吧!
《结合陈情表谈谈孝的文化与传承》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跟你们讲讲“孝”。

在《陈情表》里,有个人叫李密,他为了照顾祖母,放弃了好机会。

他觉得祖母对他很重要,要陪在祖母身边照顾她。

咱们身边也有很多孝顺的例子。

比如说,我同学小刚,他知道爷爷喜欢听戏曲,就经常陪爷爷一起听,还跟着学唱给爷爷听,爷爷可高兴啦!
还有我的好朋友小花,她看到奶奶做饭辛苦,就主动帮忙洗菜、拿东西。

小朋友们,我们也要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好,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就是孝。

让我们都成为有孝心的好孩子!。

引导学生探析《陈情表》中“孝”的意蕴的三种方法

引导学生探析《陈情表》中“孝”的意蕴的三种方法

引导学生探析以孝治天下”张本,很好地宣传了晋武帝的治国之策,表明孝既是人之大伦,也是国之大理。

二、引导学生探究以孝治天下的国策皇帝需要的是忠,是大臣和子民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那么,晋武帝司马炎为什么会避开“忠”而将“以孝治天下”作为基本国策呢?这个问题值得学生探究。

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不超过5人;让他们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上网查找资料;再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交流。

有的小组发现,这跟当时的社会状况、思想观念有关。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玄学、佛教盛行,“忠”这一观念被削弱、淡化;随着门阀制度的确立,士族兴起,家族观念空前强化,“孝”被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促使孝道的实践在社会上具有更大的经济上与政治上的作用,因此亲先于君、孝先于忠的观念得以形成。

同时,现实的政治也加强了,并且发展了这种观点”(出自唐长孺的《魏晋南朝的君父先后论》)。

这说明以孝治理天下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有的小组认为,这跟历史传承有关。

“孝”是中国古代传统道德中最主要的行为规范,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

因此,“孝”历来备受统治者和思想家们的重视。

秦汉以后,特别是汉代,就开始推行“以孝治天下”的国策。

两汉共二十二位皇帝,除汉高祖刘邦外,其他君王的谥号中无一不带“孝”字,如孝惠帝、孝武帝等。

可以说,晋武帝司马炎以孝治天下继承的是大汉的治国方略,理应得到当时人们的支持与认可。

还有小组觉得,这跟司马家族的篡位史有关。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控制了皇帝曹爽。

254年,司马懿长子司马师废皇帝曹芳,立曹髦为帝。

260年,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刺死皇帝曹髦。

265年,司马昭长子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建立晋朝。

作为曹魏政权的权臣一族,司马家族“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凭借杀戮、篡取获得政权,充满血腥,背离忠义。

因此,晋武帝即位后无法言“忠”,只能强调以“孝”治理天下。

通过以上探究,学生了解了《陈情表》的写作背景,也知道了李密《陈情表》立论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陈情表》解读中国孝文化
旬邑县中学王萍萍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凄切委婉的陈情技巧,理解“忠”、“孝”的含义。

2.理解中国“孝”文化的内涵。

3.结合实际情况感悟生活中对“孝”文化的践行。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孝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实际行动自觉践行中国孝文化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一、导入课题
李密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

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

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

晋武帝为稳定局势,打起了“以孝治天下”的旗号。

为此李密曾被地方推荐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应诏。

后来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催逼甚紧,
于是写下了《陈情表》这篇表文,再次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婉言辞谢。

文章言辞恳切,真挚动人。

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二、合作探究
集体诵读课文,作者是怎么陈情的?(学生探讨之后谈陈情技巧,教师适当引导)
先述身世之苦,再陈忠孝之两难,其次抒祖孙分离之痛,最后陈先尽孝、后尽忠之意。

一段:自述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之苦
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愿乞终养之请求
小结:忠和孝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心报国,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由于忠孝观念的历史积淀和深入人心,确保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巍然屹立,确保了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三.拓展延伸:
1.孝之起源:
“孝”字是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说白了,就是儿子要背着老子2.何为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来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离娄上》
“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礼记.祭统》)3、谈说古人尽孝典范(学生短时间思考之后讲述自己所知的古人尽孝的故事)
资料: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晋代琅砑临沂人。

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对他不好,他仍很孝顺。

有一年冬天,朱氏病了想吃鱼,他来到冰河上解开衣服,裸出胸膛,趴在冰上,用体温将冰融化,这时,从冰面的缺陷口处跳出两条红色的大鲤鱼,王祥将鱼带回家为继母做了可口的鱼汤。

朱氏感动了,从此,一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扇枕温衾
黄香,字文强,汉代江夏人,从小对父母孝顺。

九岁时,母亲去世,哀痛至极,为母守孝三年。

夏季天气炎热,其父因思念其母无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凉枕席。

冬季天气寒,他先用身体暖热被褥,才让父亲上床休息。

“黄香扇枕温席”的故事就世代流传下来。

卖身葬父
董永,东汉千乘(今山东高青东南)人。

因家贫困,父死后无钱安埋,便卖身葬父。

在去富翁家途中的一株老槐树下,遇一仙女主动要嫁给董永为妻,于是同至富翁家。

富翁命其夫妇织绢三百匹,那女子心灵手巧,一月织成,得以提前偿债赎身。

夫妻归家途中在老槐树下,其妻告诉董永:“我是天帝第七个女儿,奉命助君还债,请勿留恋。

”说完告别董永而去。

从此,槐荫这个地方,改名为孝感。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

年仅8岁,因家贫穷,买不起蚊帐,夏天夜间蚊子极多,打不完,赶不走,而父亲又怕烟熏,年幼的吴猛,实在没有办法了,突然他想:如果蚊子吃饱了就不会叮咬父亲了。

于是,他每晚都赤裸着上身,在父亲的旁边,任蚊子叮咬自己。

吴猛的孝心感动了天下,孝名千古流传。

4.论说今人尽孝行为——新二十四孝(多媒体展示新二十四孝故事一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正能量)
资料补充:
2011年,中国评选出了当代新二十四孝子故事。

杨怀保
养活全家七份兼职,组织募捐孝行天下
陕西省勉县定军山镇人
事迹简介:杨怀保10岁时母亲身患重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坚强地挑起了一家的重担,操持家务,利用课余时间上山挖药、种地,补贴家用。

18岁时,父亲腿被砸伤且丧失了劳动能力。

他仍积极面对,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带着家人上大学,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顾全家的重担,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强之歌。

2009年,杨怀保创建了国内首家民间敬老公益机构——中国孝基金。

行孝上班两不误,白衣天使有恒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板城镇那香卫生院护士长事迹简介:她为了照顾家里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爷爷,伯爷爷,姑奶奶,邓桂芳把他们接到了那香卫生院与自己同吃同住。

每天,她细心地为老人喂饭喂水、翻身擦洗、按摩、擦背,清洁房间。

老人情绪不稳定时,不厌其烦地开导、逗他们开心。

由于担心老人不适应新环境,她还几次放弃了调到条件更好的单位工作的机会。

颁奖词:把精心呵护病人作为护士长的职责,把悉心照顾老人作为儿女们的义务。

为了无数的病人,为了年迈的老人,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白衣天使的名字更加圣洁。

5.三省吾身
结合所读故事所学内容谈一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如何在自己的行动中践行“孝”?(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陈情表》中孝文化的感悟,对孝文化内涵的理解最终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在生活中自觉践行孝的行为)
四、课堂小结
清代学者评论《陈情表》“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

”《陈情表》最大的社会历史价值在于从人的心灵深处升华了孝的价值,固化了孝的理念,给人们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尽孝、至孝。

即使在物质极大丰富和社会保障不断完善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传承孝的文化,弘扬孝的道德,鼓励孝的行为。

因为物质的丰富代替不了亲情的温暖,社会的保障弥补不了子女的反哺。

更重要的是,孝是忠和善的基础,只有能够尽孝于父母之人,才能尽忠于国家,才能行善于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