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都江堰市塔中联中粱彬
[设计思路]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利用科学探究的教学实施和评价办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循循善诱,全面提升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地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和为解决化学计算打下基础。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
教学重点1.原子的构成2.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1.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2.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学生分析]
本课题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以下途径突破难点: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各种材料来推导原子的构成,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2 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形成过程学习,培养学生解决科学难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3 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学生活动→问题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拓展思维。
[教学媒体]
1 教师用具:投影仪、挂图、多媒体、教材
2学生用具:教材、学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设计(使用问题情景,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铺垫,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上一单元我们学习过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分子和原子,你已经知道哪些知识?有新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学生兴趣被激发,迅速进入状态)可能的问题有:
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可分的,原子是不可分的,究竟原子能不能再分?
2.原子是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3.原子有没有质量?它的质量有多大?
4.如何去称量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5.原子到底有多大?
引入新课(充分利用学生学习热情,顺其自然,引入新课)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可见大家有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为了搞清楚这些问题,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
板书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过渡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一、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让学生阅读课本P70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利用学生现有资料,有血有肉)
投影(直观且可保留)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了资料,讨论题一抛出,学生迫不及待想解决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认真阅读课本内容,随后小组之间展开激烈争论。教师可以巡视学生阅读情况并适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学生中有很多正确或者错误观点让他们产生冲撞,这样获得的知识会更牢固)
小结(挂图)(交流结束,学生急需一个结果展示)
第2页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 =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质量关系: m (原子)=m (原子核)+m (电子)≈m (原子核)
史料佐证(视频)(加深了解,并了解科学家的突出贡献,油然而生敬意)汤姆生发现电
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问(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提出作铺垫)1.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有没有质量?2.原子的质量该如何去衡量?
回答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都有质量。 追问为什么?
回答因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如果质子、中子和电子没有质量,则原子就没有质量,从而物质就没有质量,可这是不可能的。可见,原子、质子、中子和电子都具有一定的质量。
讲解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中子、电子数目不同,所以它们的质量也不同,比如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 kg ,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 。 提问]若让大家记忆很多原子的质量,大家能记住吗? 回答记不住。 追问为什么?
回答这样的数字太难记忆了。
讲解这样小的数字,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就像用吨作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或小麦的质量一样。我们可选用一种跟原子质量相近的“砝码”来表示原子的质量,这就是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二、相对原子质量
提问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呢?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P71相对原子质量一段内容。
原子
核外电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在核外作高速的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以上过程激发了学生想了解相对原子质量,这时让学生去阅读资料其热情会很高)
第3页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完毕后,请学生代表陈述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学生都想表现自己都想得到肯定)
回答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
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说明这里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它的质量的
1/12等于1.66×10-27 kg。
小结(给一个准确描述,学生豁然开朗)可见,相对原子质量只是一个比值,它并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它是原子的真实质量与作为标准的碳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所得的比值。板书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讲解根据这个概念,我们具体的来计算一下氢和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看一看算出的数据是否很方便记忆和运用?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下面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准确。投影1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10-27 kg,作为标准碳原子质量的1/12为1.66×10-27 kg,所以氢的相对原子质量=
同理,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2.657×10-26 kg。
所以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争先恐后,检验自己是否已掌握)
讲解(作一些说明,为以后的化学计算作铺垫,并了解X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经过这样的计算得到的数字都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对于这个计算过程大家要掌握。在做题的过程中用到相对原子质量时,我们不需要计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已经被全部测定了出来。测定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我国科学院院士X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了卓越贡献。请大家阅读课本P71资料,了解有关X青莲教授的事迹。
设问既然相对原子质量不需要计算,那么我们如何知道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呢?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这里的相对原子质量表列出了现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其实,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组织活动下面我们举行一项比赛,看看哪位同学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既快又准。我们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学生活动……
请学生说出查阅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