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六大虚症解析与分析
虚证中医治疗全解
虚证中医治疗全解虚证,八纲之一。
人体精气、营血不足或脏腑虚证出现的虚弱证候。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症见精神萎靡,面色(白光)白,身倦无力,或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禁,舌质胖淡或光绛,脉虚细无力等。
治以补益滋养为主。
虚证有阳虚、阴虚、气虚、血虚、心虚、肝虚、脾虚、肺虚、肾虚等之分。
详见各条。
简介虚证中医名词。
指人体因精气不足而出现的正气虚弱的证候。
与实证相对而言。
如面色不华.精神疲惫.气短音低.自汗盗汗.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饮食减少,舌质淡胖或瘦瘪.脉虚细无力等。
中医中医学认为,人体发生疾病,是由于“正邪相争”的反映特别强调“气虚”是人体发病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一个方面,故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说,即人的抗病的能力充实于体内,则外来的一切致病因素均不可能干扰,人体而发生疾病。
反过来一切外来的致病因素侵犯人体,必先由于人体抗病能力的低下和不定,故《内经》又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含义虚的含义非常丰富,涉及到人体各个方面。
气血津液都会在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亏虚不足的状况,气虚,涵盖了心气不足,肺气不足,脾气亏虚,肾气不足,气虚导致的肝气瘀滞,或者营卫气虚,宗气不足等,都是气虚范围内的;津液的亏虚,也是虚证中的一个方面,阴津不足,不能濡养脏腑,在上,则双目干涩,口舌干渴,苔红少津,在中,则有舌红苔或淡或黄;心统血,肝藏血,血液不足则心肝血虚,心无血,则血不养心,出现失眠多梦,心神不宁,肝血亏虚,则四肢拘挛,两目干涩,在女子则月经量少等血虚症状;阴虚,则是基于津血亏虚之上,当津血亏虚到一定程度,则产生阴虚,出现阴虚火旺,则有舌红苔黄,肝阳上亢,腰膝酸软无力,潮热盗汗等。
然而气血津液是相互依托的,任何一个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其他方面。
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不足,血无力运行,无力生化,血不足,气无所依托,得不到滋养,气与津液也是如此。
中医虚症辨证常识ppt课件
5
阴虚· 表现
• • • • • • • 阳虚火衰,是气虚的进一步发展, 有气虚的表现, 平时怕冷,四肢不温, 喜热饮,体温常偏低, 腰酸腿软,阳痿早泄, 小腹冷痛,乏力,小便不利, 舌质淡溥,苔白,脉沉细等。
6
两虚之体
• 气阴两虚: • 表现:既有头晕、乏力、腿软等气虚表现,又有升火、咽 干、舌红等阴虚表现,但没有慢性疾病 • 阴阳两虚: • 表现:既怕冷又怕热,冬天特别怕冷,夏天又特别怕热 • 气血两虚: • 一般出现在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大出血 后、妇女月经过多者等, • 表现既有气虚的表现,又有血虚的表现。
12
实际肾阳虚表现的不是寒象而是热 象特别上半身
• 另外肾阳虚到一定程度还会导致头部疼痛 特别后脑勺,或者脚后跟痛; • 或者口腔糜烂发炎,口疮,咽喉炎。
13
亡阳之象
• 所有的癌症、白血病、爱滋病都为元阳弱,后期表现的高 烧,红肿之类严重热象,乃亡阳之象。 • 初期若以元阳弱论治或可带疾延寿。 • 但不幸的是现在都是按清热滋阴的方式治疗(被热象所迷 惑)结果最后脱阳而亡。(症状高热 大汗 红肿 剧痛) • 有以上症状的(特别早期症状),如果你去医院95%的医 生会认为你是肾阴虚或者火重,会建议你长服六味地黄丸, 会开一些滋阴寒凉、清热的药。 • 如果你听这类医生的话长期服用,那么你会进入中期晚期。 而且越来越严重 。
14
肾阴虚症
• 上半身寒冷的感觉,下肢却热象。 • 特别阴茎容易勃起,如果勃起后不萎软 (中医叫强中)这样的才是肾阴虚。 • 特别是否强中是判断肾阴虚的关键判断点。 • 真正的肾阴虚比例极少比例不足 5%
15
10
肾阳虚早期症状
• 四肢特别是手发烫,别人如果摸你的手会感觉你的手很烫。 • 自己爱出汗特别吃饭的时候更是大汗淋漓。 • 口臭口感浑浊(吃清胃火的中药,开始觉得口腔清爽,但药一停就复 发长久不愈) • 爱牙痛(特别春季和秋季)爱上火。 • 舌头肥大有牙齿印。 • 舌苔:腻,黄色。(给人感觉很象热重)或白色。舌头中间有裂纹。 • 不口渴,一天不喝水都不觉得口渴, 此时体内已经被“湿”裹起了,脾阳弱而运化不力。 • 如此情况2年后你体检,将出现尿盐沉淀的检查结果, • 再过一年可能就是肾结石的结果了。 • 肾阳虚早期症状还有晚上睡觉噩梦,容易鬼压床。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名词解释中医
虚证是中医中的一种证候类型,指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气血亏损,脏腑功能的减退等病理状态。
在中医理论中,虚证常常被认为是由于过度劳累、营养不良、滥用药物、年老体弱等原因引起的。
中医虚证的名词解释如下:
1. 虚劳:指由于过度劳累、长期熬夜、营养不良等因素导致人体阴阳失衡,气血亏损,脏腑功能减退的状态。
2. 贫血:指人体内部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导致血液输送氧气能力下降的一种证候。
3. 低血压:指人体内部的血压下降,导致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的一种证候。
4. 骨质疏松症:指由于人体钙质流失,骨骼骨质疏松的一种疾病。
5. 失眠:指人体内部的睡眠质量下降,导致人在晚上难以入睡的一种证候。
6. 疲倦乏力:指人体内部的疲乏感增强,行动能力下降的一种证候。
7. 头晕:指人体内部的头晕感增强,眩晕、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加重的一种证候。
8. 心悸:指人体内部的心悸感增强,心跳加速或减缓的一种证候。
9. 气短:指人体内部的气短、胸闷等症状加重的一种证候。
除了以上名词解释,中医虚证还包括许多其他证候类型,如虚弱、气短、失眠、疲倦乏力、头晕等等。
中医虚证的治疗需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补充营养物质,加强锻炼等方法来进行。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中医中对虚的定义
答案:
中医的虚一般指正气不足,可以分为阳虚、阴虚、气虚和血虚四种不同的类型。
虚是一种中医名词,就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人体内阴阳、津液、气血等亏虚,以“不足、衰退、松弛”为主的病证。
如头发斑白、皮肤松弛、乏力怕冷等,均是虚证的症状。
1.阳虚:
阳虚就是指机体阳气虚弱,主要是由房事不节、先天不足以及肾气亏损等原因引起。
会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唇色淡、畏冷、手足厥冷、气短懒言以及便溏(粪便稀不成形)久泻等症状。
2.阴虚:
阴虚是指阴液不足,不能制阳所引起的一种证候。
所引起的症状为午后发热、手足心热、两颊发红、失眠多梦、发汗等。
3.气虚:
气虚是元气不足所引起的一种证候,会引起脏腑机能衰退,从而引起身体疲倦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白天不自主地出汗,稍动出汗就加重)等症状。
4.血虚:
血虚就是指血液亏虚,会导致脏腑经脉失去濡养,引起面苍唇淡、手足发麻以及心悸(心跳加快,常伴有心慌)失眠等症状。
不同的虚症需要遵循不同的治疗原则,患者应该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的方式进行有效的调理治疗。
中医辩证:血虚的6大症型
中医辩证:血虚的6大症型脾血虚、肝血虚、阴虚血亏、气血两虚、血瘀血虚、心血虚、中医辩证:血虚的6大症型,对应不同症状表现及舌象特征,收藏适合你的方药。
1.脾血虚——舌质淡、舌苔薄白。
【常表现为】:气短无力、没有精神、疲倦乏力、胃口差、吃的少、腹胀、脾气暴躁、心慌失眠、记性变差、脸色黄。
治宜:补脾养血用药: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2.肝血虚——舌色淡、舌苔白。
【常表现为】:肢体麻木、关节痉挛、不能屈伸、手脚震颤、指甲干枯、眼花看不清东西、视力减退、甚至雀盲、眩晕耳鸣、心烦多梦、易惊善恐、脸色淡白。
治宜:养肝补血用药:当归、白芍、制首乌、阿胶、鸡血藤、枸杞子、木瓜、怀牛膝。
3.阴虚血亏——舌质红、无舌苔。
【常表现为】:浑身乏力、没有精神、头晕眼花、脸色苍白、盗汗、烦躁不安、口舌生疮、小便黄、大便干燥或便秘。
治宜: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用药:当归、熟地黄、芍药、山药、枸杞子、炙甘草。
4.气血两虚——舌质淡、舌苔薄白。
【常表现为】:心悸气短、没有精神、疲惫无力、多梦爱出汗、眩晕、失眠健忘、头发干枯、胃口差、吃饭不香、手脚发麻、肌肤干燥、脸色淡白或暗黄。
治宜:补气养血用药:人参、白术、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
5.血瘀血虚——舌质暗紫、舌头上有瘀点或瘀斑。
【常表现为】:头晕眼花、嘴唇淡白、心慌失眠、胸口刺痛、痛处固定、疼时如针刺刀割、不敢碰、皮肤下有肿块或紫斑、手脚发麻、大便颜色黑、或便中带血。
治宜:补血,活血,通络。
用药:白芍、川当归、熟地黄、川芎、桃仁、红花。
6.心血虚——舌质淡【常表现为】:心慌气短、心跳加快、心绪不宁、容易受惊吓、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脸色淡白、嘴唇色淡。
治宜:补血安神用药:沙参、炙麻黄、杏仁、陈皮、橘红、麦门冬、天门冬、桔梗、茯苓、当归身、炙甘草、远志、百部草、阿胶、五味子。
#健康明星计划# #健康2022#。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
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中医六症辩证分析报告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辨证方法,我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辩证分析如下:病症一: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辩证分析:根据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等症状,初步判断患者存在气血不足的情况。
气血不足是中医学中的常见病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引起,如过度劳累、生活习惯不良、情绪失调等。
气血不足中的气是指人体生命的能量和活动力,气虚主要表现为精神疲惫、气短乏力;血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血虚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
病症二:失眠多梦、心烦不宁辩证分析:根据患者的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可以初步判断存在心火亢盛的情况。
心火亢盛是人体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症。
心火亢盛主要表现为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人体的心火旺盛,对精神功能产生影响,导致神经功能紊乱。
综合分析:根据以上两组病症,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存在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两种病症。
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相互作用,导致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精神疲惫、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等症状。
针对这两种病症,中医建议采取以下治疗方法:1. 调理气血:通过调节饮食、锻炼和休息等方式,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建议患者多摄入补血的食物,如红枣、桂圆、糯米等,同时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
2. 调理心火: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情绪,缓解心火亢盛的情况。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愉快。
总结:中医六症辩证分析认为患者的症状主要是气血不足和心火亢盛导致的。
对于这两种病症,中医建议采取调理气血和调理心火的方法,综合调理患者的生活习惯和情绪,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当然,以上只是初步分析,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和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中医虚证辩证参考标准
转载
1.【气虚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舌胖或有齿印,脉虚无力(弱、软、濡等)。
具备三项
2.【血虚证】:面色苍白,起立时眼前昏暗,唇舌色淡,脉细。
具备三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血两虚证);
3.【阴虚证】:主症:五心烦热,咽燥口干,舌红或少苔、无苔,脉细数。
次症:午后潮热,便结而尿短赤,盗汗。
具备主症三项;次症一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症);
4.【阳虚证】:主症: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面足虚浮,舌淡胖苔润,脉沉微迟。
次症:夜尿频多,便溏而尿清长。
具备主症三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次症一项(本证与阴虚症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5.【心虚证】:心悸、胸闷,失眠或多梦,健忘,脉结代或细弱。
具备两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本证常与气虚、血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应分别为心气虚、心血虚、心阴虚或心阳虚证,以下类推);
6.【肺虚证】:久咳、痰白,气短喘促,易患感冒。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或阴虚同存);
7.【脾虚证】:大便溏泻,食后腹胀,喜按,面色萎黄,食欲减退,肌瘦无力。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8.【胃虚证】:胃脘痛,得食则安,胃脘痛而喜按,食欲减退或旺盛,食入停滞。
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9.【肝虚证】:头晕目眩,肢体麻木,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双目干涩。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血虚或阴虚证同存);
10.【肾虚证】: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胫酸膝软或足跟痛,耳鸣耳聋,发脱或齿摇,尿后有余沥或失禁,性功能减退、不育、不孕。
具备三项(本证常与气虚、阴虚或阳虚证同存)。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
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中医讲虚症、实症是怎么回事(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注重人体的整体性和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虚症和实症是两种主要的病理状态,也是对人体阴阳平衡的不同反应。
虚症和实症之间相互转化,反映了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病理发展的不同阶段。
首先,虚症指的是机体的功能失调或功能低下,体质虚弱,营养不良等状况。
虚症的表现主要为气血不足、阳气虚弱、阴虚热盛等。
例如,气血不足的症状包括乏力、面色苍白、心慌气短等;阳气虚弱的症状包括畏寒怕冷、四肢乏力等;阴虚热盛则表现为潮热盗汗、口干舌燥等。
虚症较为常见,多见于体质较弱或长期疾病后的人群。
其次,实症指的是机体的功能亢进或功能过盛,体质健旺,但存在异常或病理反应。
实症主要表现为热证、痰湿、血瘀等。
例如,热证的症状包括发热、口渴、便秘等;痰湿的症状包括咳嗽、痰多等;血瘀则表现为疼痛、紫斑等。
实症多见于寒热感冒、内外伤等急性疾病。
虚症和实症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互为转化的病理状态。
这种转化主要是指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即由虚转实或由实转虚。
一般来说,疾病初期多表现为实证,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机体的抵抗力逐渐减弱,病情进一步恶化,虚症逐渐出现。
同样,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调整阴阳平衡,逐渐使病情从实转虚,恢复机体的正常状态。
中医讲虚症、实症的观点源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
在中医看来,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相互关联并协同工作。
虚症和实症是机体在面对内外因素刺激时的不同反应,是机体调节功能失调的结果。
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调整机体阴阳平衡,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虚症和实症并不是单纯的疾病类型,而是一种理论分类的方式。
在实际临床中,往往虚症和实症同时存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将治疗重点放在调整机体的整体平衡上,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手段促进病人的自愈能力。
所谓脾气虚、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一文读懂
所谓脾气虚、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一文读懂气虚临床表现:气虚病证可涉及全身各个方面,如气虚则卫外无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气虚则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气虚则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气虚则无力以帅血行,则脉象虚弱无力或微细;气虚则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气虚还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1.肺气虚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通调水道。
肺气虚,则其主宣降、司呼吸、调节水液代谢、抵御外邪的作用就会减弱,出现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病症。
2.肾气虚肾居腰府,藏精气,司二阴开合。
精气充五脏而上荣于脑髓。
肾气亏虚,失于荣养,见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肾不纳气,则呼吸浅促,呼多吸少。
3.脾气虚脾居中焦,主运化、司升清、统血行。
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气血生化乏源,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体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4.心气虚心主血脉,藏神明。
心气亏虚,不能鼓动血脉,亦不能养神,故见心悸、气短、多汗,劳则加重,神疲体倦,舌淡,脉虚无力。
5.阳(气)虚气虚可见面色晄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甚则晕厥。
阳虚除气虚症状外,兼有畏寒肢冷、自汗,脉沉缓或迟而无力,舌质胖淡舌苔白。
辨证施治:1.肺气虚证候;短气自汗、声音低怯、咳嗽气喘、胸闷,易于感冒,甚至水肿,小便不利等。
治则:补益肺气。
主方:四君子汤合玉屏风散。
方药: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防风等。
2.肾气虚(1)一般肾气虚证证候;神疲乏力,眩晕健忘,腰膝酸软乏力,小便频数而清,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
治则:补肾益气。
主方:肾气丸加减。
方药:补骨脂、枸杞子、菟丝子、附子、桂枝、黄精、茯苓、山萸肉、淮山、桑寄生、党参、白术。
(2)肾气不固证证候;除一般肾气虚证外,还有小便频数清长,或余沥不尽、夜尿多、遗尿;或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或月经淋漓不尽或胎动不安,滑胎者。
中医解读——虚证的表现和危害
中医解读——虚证的表现和危害中医解读——虚证的表现和危害一、虚证总证气虚少气懒言、神疲意懒四肢乏力、头晕目眩语言低微、动则汗出呼吸细促、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坠胀、子宫下垂腰膝酸软、手足发麻、男子遗精滑精、尿细无力女子月经不调、膀胱失约血虚头发干枯、分叉、早白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色无华眼睛干涩、困顿,视物昏花少气懒言、手足无力,语声低微、气短自汗心悸、怔忡、眩晕,劳累或运动后加重。
失眠、梦魇,记忆力下降皮肉松弛,肤色无光,少汗或无汗指甲变薄、变脆,或有横纹及凹面男子羸弱,功能无力女子经血虚少、色淡、迁延、闭经脾虚食欲不振,腹胀纳少,偏食挑食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全身困乏、动则气短、肢体困重,口淡不渴、出汗奇多、小便不利,大便溏薄清稀,完谷不化,酒后腹泻眼皮沉重、周身浮肿男子精冷,清稀,活力不足女子带下量多、清稀色白、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气血不足面色萎黄,色斑隐隐肌肤暗沉,唇甲淡白头发稀少,逐渐脱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四肢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经血量少,色淡月经延期,甚至闭经肾虚须发早白,脱发掉发、脑门出油,头屑不止或有头癣、头发凌乱面色萎黄发暗、皱纹多、色斑点点、发干双目干涩、视物昏花,耳鸣甚至耳聋腰酸背痛、腹痛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乏力困顿、或伴肢肿、尿频尿急、滴沥不尽、泡沫多气味大男子增生肥大,阳痿、无精少精、力不从心、时间短女子宫寒、痛经、闭经、月经不调、易感染五劳七伤《诸病源侯论、虚劳病诸侯》:五劳一、肺劳,短气面浮,鼻不闻香臭;久卧伤气二、肝劳,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能独卧,目视不明;久行伤筋三、心劳,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稀溏,口内生疮;久视伤血四、脾劳,舌本苦直,不得咽唾;久坐伤肉五、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有余沥,茎内痛,阴囊生湿,小腹满急;久立伤骨《备急千金要方》谓七伤:“一、阴衰;二、精清;三、精少;四、阴滑;五、囊下湿;六、腰胁苦痛;七、膝厥痛冷不欲行,骨热,远视泪出,口干,时有热,小便淋沥,茎中痛或精自出”。
六大中医虚症解析
六大中医虚症解析中医学非常重视气血阴阳以及先天(肾)后天(脾)的作用,这六个方面的偏差(主要是不足),是引起人体疾病的主要内在病因及病理变化过程。
气血是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诸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伺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阴阳是将体内物质分类的方法,阳主动,阴主静,阳主上,阴主下。
在各个脏腑中,以功能活动为阳,以物质基础为阴,便分为肺阴、肺阳(气)、肾阴、肾阳、肿阴、脾阳等。
临床上,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肾虚、脾虚等。
兹分述如下。
气虚一般多指中气不足或元气虚衰的病理现象。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如饮食失调、劳倦伤脾,每致中气受伤,而见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若素体虚弱,或耗伤肾精,每致元气受损,而见头晕、腰酸、气短、气促、小便频数等症。
大凡中气不足或元气虚弱的患者,往往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活动,可出现各脏器的气虚证候。
其相应疗法为健脾法。
健脾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常用方药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血虚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
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
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多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
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其相应疗法为补血法,是指补益阴血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脉象虚细等症。
常用药物有熟地、当归、白芍、首乌等。
阴虚是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
因精血和汁液都属阴,故称阴虚,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
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参考PPT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功效与主治:
一、补气升阳-----主治脾气虚证。 主治气虚下陷证。
二、固表止汗-----主治表虚不固的自汗证。 配白术、防风。 (玉屏风散)
19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三、托毒排脓----虚者疮疡。
四、利水消肿----气虚水肿、尿潴留。 用量与用法:10-15 克,30-60克。 补气炙用 托毒生用
3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ຫໍສະໝຸດ 虚证定义:气的功能(推动、温煦、防御、固摄、 气化)减退,而出现的症状。
临床表现: 面白无华、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 动则加剧、舌质淡、脉弱。
4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推动功能减退:生长、发育、生殖、 脏腑 组织、器官的 生理功能减退, 血液及津液的生成、运行缓 慢。
温煦功能减退:热量不足。
功效与主治:
一、补脾益气-----脾气虚证 二、补肺益气-----肺气虚证 三、生津----热病伤津的口渴 四、养血-----血虚证
17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增加免疫功能 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愈合溃疡、保护胃粘膜、调节肠蠕动) 对心血管系统
强心、抗心肌缺血、调节血压 对血液及造血系统(Hb 、Rbc 、Wbc ) 益智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一、补脾益气 二、润肺止咳 三、清热解毒(桔梗甘草汤) 四、缓急止痛(芍药甘草汤) 五、调和药性
27
中医实证,虚症的几个虚证
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抗消化性溃疡
解痉作用
保肝作用(肝 损、减轻肝细胞坏死、降 低血清转氨酶活性、促进肝细胞再生)
抗炎作用
抗病毒作用
中医四大虚症症象及用药
中医四大虚症症象及用药
中医四大虚症症象及用药
(一)血虚
1、症象:相似于现代医学的贫血症,指经常出现头晕、眼花、面色萎黄、失眠、多梦、月经过多等症状。
2、补品:代表补品为阿胶、当归等,阿胶就是驴皮胶,有补血、止血的功效,除了用阿胶制膏方外,可为妇女补血调经的常用补血药。
(二)阳虚
1、症象:一般是指除了气虚症之外,还有畏寒、怕风、四肢发凉等症状。
2、补品:代表补品为鹿茸、鹿茸的壮阳功能较强,可磨粉或浸酒后服用;但阴虚内热者应禁忌,否则有可能造成出热、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
(三)阴虚
1、症象:主要表现为五心烦热,面赤生火、口干易怒、性情烦躁,如更年期综合症大多为阴虚症。
2、补品:代表补品为银耳、石斛等,银耳补肺阴、润肠的功能较佳,石斛生津止渴的功效好,当然西洋参在补气的同时也可作为阴虚的补品。
(四)气虚
1、症象:主要为神疲乏力、气短、倦怠等“乏力症群”,也就是指全身精神不佳,体力不济。
2、补品:代表补品为人参,包括西洋参、白参、野山参、红参等;一般说气虚而稍偏热的,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症者应服用西洋参为宜;单独气虚的可服用白参、气虚较严重的可服用野山参,因为野山参补气的功效显著;反之,气虚偏寒的应用红参进补。
红参有补气温阳的功效。
中医入门,四大“虚”症,如何辨证?
中医入门,四大“虚”症,如何辨证?辨别中医的四大“虚症”,是中医入门的基础知识。
《黄帝内经》里讲到:虚则寒,寒则湿,湿则凝,凝则瘀,瘀则堵,堵则瘤,瘤则癌。
虚是万病之源,人是先虚而后病。
无论什么病,只要是生病,都是先虚而后病。
通俗地说,“虚”说明人体正气不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人体正气旺盛,外邪难以入侵,内邪也就难以产生,也就不会发生疾病。
“虚”在初级阶段,会导致人疲乏无力、精力不济、情绪低落、头目不清、食欲不振、便秘泄泻、失眠多梦、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等等。
“虚”发展到高级阶段,各种疾病就来了,并且虚证的讨厌之处在于:它虽不会马上要你的命,却会反复缠绵,变成“顽症”,比如三高。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没有分清自己属于哪种虚,盲目进补,不仅会出现上火、便秘等症状,严重的还会有损身体的健康!所以你想要健康,就必须知道这里的“虚”指的是什么,如何辨证?中医里的四大“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1,气虚就好像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
2 ,血虚是人体的营养液不足,进而导致身体枯燥、营养不良。
3 ,阴虚相当于水和津液不足,所以出现燥热4 ,阳虚相当于阳光不足,所以会让人感到寒冷。
四大虚症状总结:气虚无力,血虚发燥,阴虚内热;阳虚怕冷。
外表是内在的体现,只有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才能身材健美、肌肤润泽、青春永驻,反之,气血亏损,阴阳失调,人不仅会生病,还会显老。
虚对女性朋友影响更大,很多女性朋友老的快,是因为身体虚了。
所以,虚不是男人的专利。
好,下面分别和大家解读一下:一,气虚:无力人体的燃料不足,从而导致动力不足气来自三个方面:先天拥有的精气(肾)、后天吸取的水谷精微之气(脾胃)、呼吸的空气(肺)因此气虚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虚:肾虚、脾虚、肺虚。
主要表现:气虚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懒”,懒得说话,懒得动弹,另外疲乏、自汗、气喘等,也是气虚的常见表现。
脾主运化水液,脾气虚了,运化水的能力就会下降,就会脾湿,所以气虚的人基本都伴有脾湿的症状,都有齿痕舌。
中医所讲各种虚证大全
中医所讲各种虚证大全虚症指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抗病能力变弱,生理机能减退的症候。
表现为面白唇淡、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舌嫩无苔、脉细弱无力等症状。
阴虚发热,阳虚怕冷,血虚发燥,气虚无力1、阴虚——忌辛燥,宜枸杞、梨症状:手足潮热汗出、心烦、口舌生疮阴虚症往往表现为体形消瘦,口干、鼻干、咽干,午后发热或手心、足心发热。
具体又分为:肺阴虚:干咳、痰少而粘,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出汗自止(俗称盗汗)。
脾阴虚:不思饮食,食后不易消化,干恶心,口干、口渴,大便干结,消瘦。
腰困腿软、足跟痛,手足心热或兼有心烦热,失眠盗汗,遗精,脱发、齿摇。
肝阴虚:头晕、头痛,眼干,怕光,两眼昏花或夜盲,失眠多梦,指甲光泽度差。
值得一提的是,肝肾阴虚常常同时并见,肝阴虚可到肾阴虚,肾阴虚常可致肝肾虚。
2、阳虚——忌生冷(虾蟹)宜牛羊肉症状:畏寒怕冷、腹泻、乏力、精神不振;阳虚症常常怕冷,四肢尤其是手足发冷、发凉,口中无味、不渴,小便色淡、量多,尤其是夜尿较多,浑身无力,易疲乏等。
阳虚症在夏季症状较轻,冬季症状则加重,且常由气虚症进一步发展为阳虚症。
脾阳虚症:食欲减退,胃部喜欢温热,按压后胃部舒适,口淡无味,喜欢热饮,大便稀或含有不消化的食物,伴有水肿,面色虚白,女性白带清稀而量多,甚至胃痛,得温痛减,遇冷加重腰部、膝部酸困、发冷,肢体怕冷,小便清长或遗尿,浮肿(以腰下多见),阳痿遗精,女性表现为不孕或黎明前脐周围作痛,肠鸣腹泻,泻后痛减消失。
心阳虚症:心慌,胸闷,胸憋气短,心中空虚,易受惊吓,惊吓后心中惶惶不安,甚至心前区疼痛。
3、气虚——山药、茯苓、薏米症状:四肢乏力、容易困倦、食欲不振;气虚症泛指全身无力,极易疲乏,呼吸气短,说话声音低,甚至懒言少语,平日出汗多。
本症在临床上,可随疾病出现的脏腑部位不同而可以兼见:肺气虚者:症状为咳嗽声音低、咳痰无力,易得感冒。
心气虚者:症状为面色苍白、健忘、心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大中医虚症解析
中医学非常重视气血阴阳以及先天(肾)后天(脾)的作用,这六个方面的偏差(主要是不足),是引起人体疾病的主要内在病因及病理变化过程。
气血是指人体内的气和血。
“气”的含义较广,包括人体内能运行变化的精微物质,或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均泛称为“气”,诸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
血,主要指血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由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成。
气与血各有其不伺作用,而又相互依存,以营养脏器组织,维持生命活动。
阴阳是将体内物质分类的方法,阳主动,阴主静,阳主上,阴主下。
在各个脏腑中,以功能活动为阳,以物质基础为阴,便分为肺阴、肺阳(气)、肾阴、肾阳、脾阴、脾阳等。
临床上,主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肾虚、脾虚等。
兹分述如下。
气虚一般多指中气不足或元气虚衰的病理现象。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如饮食失调、劳倦伤脾,导致中气受伤,而见肢倦、乏力、神疲、食少等症;若素、身体虚弱,或耗伤肾精,导致元气受损,而见头晕、腰酸、气短、气促、小便频数等症。
大凡中气不足或元气虚弱的患者,往往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活动,可出现各脏器的气虚证候。
其相应疗法为健脾法。
健脾法适用于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常用方药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
血虚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
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
由于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多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
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其相应疗法为补血法,是指补益阴血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血虚引起的面色苍白、眩晕耳鸣、心悸失眠、妇女月经不调、脉象虚细等症。
常用药物有熟地、当归、白芍、首乌等。
阴虚是指精血或津液亏损的病理现象。
因精血和汁液都属阴,故称阴虚,
多见于劳损久病或热病之后而致阴液内耗的患者。
由于阴虚不能制火,火炽则灼伤阴液而更虚,两者常互相影响。
阴虚主症为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盗汗、颧红、消瘦、舌红少苔等。
其相应疗法是滋阴法,指滋养阴液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阴虚潮热、盗汗,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症。
常用药物有沙参、玉竹、天冬、石斛、枸杞子等。
阳虚是指阳气虚衰的病理现象。
阳气有温暖肢体脏腑的作用,如阳虚则机体功能减退,容易出现虚寒的征象。
常见的有“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
阳虚主症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
其相应的疗法为壮阳法,是指温壮肾阳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命门火衰,精气虚耗而见阳痿、滑精、小便频数、腰膝酸冷、脉象沉微等症。
常用药物有鹿茸、狗肾、仙茅、锁阳、韭菜子等。
肾虚是指肾脏精气亏损的病理现象。
肾亏的原因,可由禀赋不足或肾精耗损太过所致。
临床表现多见精神倦怠、眩晕、耳鸣、腰酸、遗精,并可兼见咽干、潮热或肢冷、阳痿等症。
由于肾精有滋养五脏的作用,故肾脏的精气亏耗,不仅表现为肾脏的病变,同时能影响其他脏器的病理变化。
其相应疗法是补肾法,是指补益肾阴阳的治疗方法。
肾阴虚表现为形体消瘦、眩晕、腰酸、遗精、神疲、虚热升火等症,常用药物有龟板、熟地、鳖甲、黄柏、女贞子等。
肾阳虚表现为面色苍白、气短气促、头晕、阳痿、便溏、肢冷、水肿等症,常用药物有巴戟天、仙灵脾、肉桂、补骨脂、菟丝子等。
脾虚是指脾气虚弱的病理现象。
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
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
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陈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其相应疗法是健脾法,是指健运脾气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肿气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
常用方药有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子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