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

合集下载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十八卷收稿日期:2023-09-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174184);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20BGL030)作者简介:李丽滢,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张富博,男,辽宁盘锦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企业管理研究;牛莉霞,女,山西吕梁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基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李丽滢,张富博,牛莉霞(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学院,辽宁葫芦岛125000)摘要:以我国2009—2020年沪深A 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高管团队异质性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高管团队异质性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但当高管团队异质性大于0.333时会产生门槛效应,抑制企业风险承担水平,这一结论在控制联合固定效应、进行工具变量及内生性检验之后依旧稳健。

中介效应分析表明,高管团队异质性能够通过拓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渠道进而提升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

异质性分析发现,高管团队异质性在非国有企业中对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非常显著,但对国有企业影响不显著;对处于生命周期中成长期和衰退期的企业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作用显著,对处于成熟期的企业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高管团队异质性;企业风险承担水平;门槛效应;数字化转型程度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4)02-0079-10一、引言高管是企业行为的决策主体,是决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

为实现企业的“帕累托最优”,传统的委托代理理论的关注点在监督和激励管理者方面[1],但此理论默认组织内部人员是同质的,没有考虑到团队内部的差异性。

因此,Finkelstein 和Hambrick 在高层梯队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管团队异质性的概念,认为团队成员在人口统计特征及背景存在差异化、多元化,其会根据经验和价值观做出决策,对组织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并且团队的特征对组织结果的影响比个体更强。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ppt课件

创新扩散时间形态的S形曲线研究ppt课件
15
(二)门槛模型
“门槛”(threshold)是指一个给定的个人参与某项 活动之前,参与该活动的其他个体必须达到的人数。“门 槛”模型基于采用者异质性假设,意味着采用者存在群体 差异,不同的采用者有不同类型的门槛。在集体行动中, 个人是否参与某个行为主要考虑的是社会系统中已经参与 那个行为的人数比例。较低门槛的个人在其他人采用之前 就参与了集体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创新扩散不断达到 门槛,采用者人数不断增加。采用者采用时间的不同和门 槛的差异导致扩散过程呈现S形曲线。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 同类型的“门槛”来解释扩散过程,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 创新偏好门槛和收入门槛。
3
(二) 两条曲线
4
curve1和curve2:第一,curve1是S形曲线形态 ,变化的规则为刚开始扩散比较慢;然后快速 扩散;之后扩散放缓,直至达到饱和状态,数 量不再增加。第二,curve2是钟形形态,变化 规则从不断上升到达顶点后,开始不断下降, 直至到0。第三,两条曲线的转折点在哪里呢?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扩散持续的时间为T,在 一般情况下,变化的时间点在T/2处,这也意味 着curve2是一个对称曲线。
11
则。Ryan和Gross 1943年发表的《杂交玉米种子在两个 爱荷华州小区扩散》一文和1950年出版的专著《杂交玉 米种子在两个爱荷华州小区的扩散与传播》标志着扩散 研究的基本范式之形成:第一,单位时间采用数量变化 呈现钟形曲线而不是常态分配,累积采用率呈现S形曲线 ;第二,创新采纳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意识到、尝试 、采用;第三,创新信息来源/管道的作用。到了20世纪 60年代,扩散研究扩展到了公共健康、经济学、地理学 、营销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并形成了较大影响。
14
者继续诱导潜在接受者,人数基数依然在增加,单位时间 增加的人数还处于上升状态。随着时间与空间扩展,在离 中心区域比较远的地方很少有潜在接受者,传播的热情随 着时间与空间距离而衰退,动力衰退的速度快于边缘潜在 采用者增加的速度,绝对接受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 ,直至动力减少为0,达到饱和状态,亦即所谓的“饱和效 应”(saturation effect)。这样的分析逻辑导致部分学 者开始关注空间距离对扩散的影响,有时也被称为空间扩 散假设(spacial diffusion hypothesis)或临近效应( neighborhood effect)。

江西省水库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江西省水库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103第44卷 第3期2021年3月Vol.44 No.3Mar.2021水 电 站 机 电 技 术Mechanical & Electrical Technique of Hydropower Station江西省水库工程运行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杨 敏(江西省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29)摘 要: 针对江西省水库管理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管理人员匮乏、管理手段比较单一等问题,提出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在统一标准、统一发布、充分集成已建服务、统一数据模型服务等的基础上,采用J2EE 技术框架和B/S 三层结构体系,形成省、市、县、水库四级统一应用管理系统。

该系统提供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安全监测预警子系统、智能巡检管理子系统和管理考核子系统等功能模块,全方位提高工程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推动江西省水库管理工作“强监管、补短板”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其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平台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水库工程;大数据;互联网+;运行管理;江西省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387(2021)03-0103-04DOI:10.13599/ki.11-5130.2021.03.0341 引言江西是水利大省,根据江西省第一次水利普查公报数据显示,我省共有水库10 819座,水库数量全国排名第二,水电站3 692座,水闸11 321座,堤防总长度为13 028 km,泵站19 572座,其余的农村供水工程、塘坝窖池等小型工程几十万座。

这些水利工程为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优化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保护水生态、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1]。

如何规范、系统、高效地对水利工程进行监管是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全省水利工程运行管理防控体系,是切实加强能力建设、确保工程安全、保护水生态的有效措施。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 笔记

《组织行为学》罗宾斯 笔记

组织行为学笔记I 导论第1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它们做决策,分配资源,知道别人的行为已达到工作的目标2、组织是一种有意协调的社会单元,有两个以上的人组成,在一个相对连续的基础上工作,已达到一系列目标3、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管理角色:人际的角色、信息的角色、决策的角色5、管理技能:观念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6、社会和政治技能对于管理者谋求组织内部的晋升骑着重要作用(社交能力的重要性)7、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遗迹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8、行为一般是可以预测的,对行为的系统研究是做出合理准确预测的重要手段,系统研究可以代替直觉或本能的感觉9、组织行为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会:改善质量与生产率(全面质量管理TQM)、改善人际技能、管理劳动力多元化:(组织构成在性别、种族、国籍方面正变的越来越多样化)、授权:(管理者分类教练、导师、发起人、支持者)、革新与变革处理临时性、员工忠诚性减弱、改善道德行为:(道德困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行动)10、权变的观点:几乎没有简单的和万能的原理能够解释组织行为11、开发组织行为学模型:概览(对抽象现实的概括,对某些真是就是贱的简化特征)、因变量【生产率(效果和效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群体,组织)第2章:回应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1、多元化的普遍性(国内、国际)2、地球村:(跨国公司、区域合作协定)3、民族文化:某一具体国家所特有的主要价值观和实践活动4、狭隘主义:单纯以自己的眼光和观点看世界。

种族主义观点: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风俗习惯优于其他文化5、评估国家之间的差异:克拉克洪斯托特伯克构架:6个维度:(与环境的关系、时间取向,人的本质,活动取向,责任中心、空间概念)霍夫斯塔德的构架:4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松散和紧密的社会结构权力距离:对机构和组织内权力分配不公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不确定性规避:对风险的态度生活数量与生活质量:物质主义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文化冲击:任何人从一个国家迁徙到另一个国家所产生的不适应性和情绪波动文化冲击周期(U型曲线模式)7、组织内部:人人相同承认异同求同存异8、管理组织中的多元化:灵活的工作安排,托儿与托老福利、多元化培训II 个体第3章:个体行为的基础1、传记特点(人口统计学因素)(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能够直接获得的因素)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抚养人数、任职时间2、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体质能力(力量、灵活性、其他)能力—工作的匹配!3、人格: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个体内部的、规定一个人的独特行为与思想的心理动力系统人格的决定因素:遗传,环境,情境气质(先天)性格(后天)人格(涵盖前两者)人格特质: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一组内部相关行为的概括1.人格类型理论霍兰德职业人格理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家型、传统型九型人格麦布二是氏类型指数(MBTI)2.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16中人格因素测验(16PF)5维度模型(大五人格):外倾性、随和性、责任心、情绪稳定性、经验开放性3. 其他人格特质:控制点(内控者、外控者)、马基雅维利主义(结果能否辩护手段)、自尊(人们喜爱自己的程度)、自我监控(根据外部环境调整自己行为的能力)、冒险性、A型人格(不断地驱动自己在有限的时间内干最多的事情)4、学习:由于经验而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学习理论(行为的基本模式)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性条件反射):刺激在前,行为在后,强化同刺激相结合,使无关刺激变成条件刺激即:刺激行为S R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在前,刺激在后行为刺激R S认知行为主义(托尔曼):刺激认知行为社会学习理论(榜样的影响是核心):个体不但可以通过直接经验学习,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5、塑造行为:管理者通过逐步知道个体学习的方式来塑造个体积极强化:一种反应伴随着愉快的事件、消极强化、惩罚、忽视强化程序(连续和间断,时距和比率)应用:抽彩法降低缺勤率、健康工资与病假工资、员工训导、开发培训计划、建立导师负责制、自我管理第4章:知觉和个人决策1、知觉: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影响知觉的因素:知觉者(态度、动机、兴趣、经验、期望)、知觉对象(新奇、运动、声音、大小、背景、临近)、情境(事件、工作环境、社会环境)知觉特性: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社会知觉:对自己或他人的知觉2、归因理论:我们对个体的不同判断取决于我们对特定行为归因于何种意义的解释3个因素:区别性(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否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一致性(每个人面对相似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一贯性(无论何时个体都有同样的行为)基本归因错误:人们经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视了它们所处的情境的重要性自我服务偏见:个体秦翔宇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3、知觉偏差选择性知觉:个体根据自己的兴趣、北京、经验和态度进行有选择性地接受信息晕轮效应: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到其某一高分印象的影响对比效应: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不是孤立的,而是收到我们最近接触的人的影响投射作用:人们将自己身上的特点归到他人身上的倾向刻板印象: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的概括而笼统的看法4、组织当中的具体应用:聘用面试、绩效期望、绩效评估、员工努力、员工忠诚5、个人决策决策要素:问题、决策者、决策过程、决策结果、环境基本决策风格:指示型、分析型、概念型、行为型1.最优化决策模型:获得最佳结果的决策1、步骤(1.弄清决策需要2.开发备选方案3.确定决策标准4.评估备选方案5.给标准分配权重6.选择最佳方案)2、假设(1.目标取向2.所有选项已知3.偏好明确4.偏好稳定5.最终选择效果最佳2.满意解决模型:选择足够好的决策(人是有限理性的)1、步骤(1.简化问题2.设定问题标准3.确定有限的备选方案4.将备选方案与满意标准比较5. 选择足够好的方案)2、备选方案的顺序很重要3.隐含偏好模型:隐含个体偏好的决策1、步骤( 1.简化问题2.隐含备选方案的选择并确定选择性候选方案3.确定证实性候选方案4.巩固隐含偏好方案5. 建立有利于偏好方案的标准6.选择偏好方案)4.直觉模型:从经验中提取精华的无意识过程6、改善道德决策3种标准:功利主义标准、人权、公正影响道德或不道德决策行为的因素:1.道德发展阶段2.组织环境3.控制点7、投入的升级:对过去决策的投入不断增加,即使是消极的决策第5章:价值观、态度和工作满意度1、价值观:一个人对周围各种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的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价值观包括强度和内容两个属性(是否重要,有多重要),根据强度来排列一个人的价值观时,就得到一个人的价值系统影响价值观的因素:遗传、环境2、价值观的分类: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类型:1.理论型2.经济型3.审美性4.社会型5.政治型6.宗教型洛克奇价值观调查:终极价值观和工具价值观施瓦兹的人类普遍价值观理论3、态度:关于客观事物,人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成分:认知、情感、行为(不一致时情感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来源:遗传、环境4、态度改变:三过程:(服从、认同、内化)1.影响态度转变的4W模型:who、what、what channel、to whom (PS:登门槛效应)2.态度转变的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中心路线、外周路线5、态度与一致性:人们总是在寻求态度之间的一致性以及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个体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自我认知产生分歧(态度影响行为)自我知觉理论:行为影响态度6、工作相关态度:1.工作满意度2.工作参与3.组织承诺4.积极与消极态度5.工作投入7、工作满意度调查:单一整体评估法、总和评分法决定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的心理挑战性、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人格与工作的匹配员工如何表达不满:退出、建议、忽略、忠诚第6章:基本的激励概念1、激励:通过高水平的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意愿,而这种努力以能够满足个体的某些需要为前提三要素:强度、方向、坚持性需要:使特定的结果具有吸引力的某种内部状态激励过程需要心理紧张动机行动需要满足紧张消除新需要2、早期的激励理论(1)内容激励理论(何种因素能够激励员工)1.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2.X理论和Y理论(道格拉斯麦格理洛):给予两种完全不同的人性假设(消极与积极)3.激励-保健理论(双因素理论,郝茨伯格)保健因素:公司政策、监督、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工资激励因素(内外部):成就、认可、工作本身、责任、晋升4.ERG理论(奥尔德弗)(在马的基础上提出的核心需要):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成长需要(1)多种需要可以同时存在,并不一定要先实现底层需求(2)挫折—倒退维度,5.麦克莱兰德的三需求理论(高层需要):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合群需要(2)过程型激励理论(参与动机或努力的认知过程)1.认知评价理论:对以前由内部奖励产生的动机采取外部奖励可能会降低动机的总水平(应用性有限)2.目标设置理论:具体的、困难的,比笼统的目标“尽最大努力”效果更好SMART原则(德鲁克):具体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达到的(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截止期限(Time-bound)3.强化理论(斯金纳):结果是行为的函数(特殊的)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消失4.公平理论(亚当斯社会比较理论):公平是重要的激励因素、是激励的出发点和归宿分配公正、程序公正、互动公正5.期望理论(弗鲁姆):M=V×E (M激励 V效价(渴望程度)E期望值(可能性))一种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于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的结果的期望强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者的吸引力6.绩效=能力×激励×机会(3)综合型激励理论第7章:激励理论的应用1、目标管理(MBO):(目标设置理论)强调参与式的目标设置,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可检验的,可衡量的把组织的整体目标转化为组织单位和个体的具体目标4个成分:目标具体性、参与决策、明确的时间规定、绩效反馈2、行为矫正(组织行为学模式):(强化理论)强化行为步骤:1.识别与绩效有关的行为事件2.测量:行为发生的最低频率3.识别行为的权变因素4.开发和实施干预策略5.评估绩效改善程序3、员工参与方案:(Y理论、双因素、ERG)发挥员工所有能力并未鼓励员工对组织成功做更多努力而设计的一种参与过程形式:参与式管理、代表参与、质量圈、员工股份所有制方案4、浮动工资方案:(期望理论)计件工资、工资奖励、利润分成、收入分成都是浮动工资方案的具体形式5、技能工资方案:根据员工掌握多少技能和能做多少工作来决定工资水平6、灵活福利:允许员工从众多福利项目中选择符合他们需要和情况的福利(灵活性的吸引力和因成本的总量减少)7、可比较价值:(公平理论)认为组织内具有同样价值的工作应支付同等的报酬,不论工作的内容是否相同8、激励的特殊问题:激励专业人员(不在于工资工作本身,自主权、培训)激励临时工(获得长期工作可能、公平、培训)激励多样化的劳动力(灵活性的应对措施)9、其他: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领导激励,自我激励10、激励的核心:1.认清个体差异2.运用目标和反馈3.允许员工参与影响他们的决策4.把报酬和绩效相联系5.检查制度的公平性番外:1、自我概念、社会认知和情绪1、自我意识: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觉察2、自我概念(自我):个体关于自己的一系列认知结构作用:1.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3.决定人们的期望4.引导成败归因来源:1.他人反应2.社会比较3.自我评价3、几个具体的自我概念:1.自我图示:挂怒自己的知识或信念2.自尊:个体对自我价值评价3.自信:一个人对自己的胜任素质、技能、或能力的总体评估4.自我效能(班杜拉):人们对完成某项任务或工作行为能力的信念5.自我实现: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对方的行为6.自我障碍: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事先设置障碍,从而保护自我价值7.自我认同:对于自己的一种持续而一贯的自我了解4、社会认知: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推论的过程1.分类2.图示5、归因理论1.海德归因理论:(1)情境归因(2)个人倾向归因2.韦纳归因部位理论:内外部、稳定性、可控性3.凯利三维归因理论: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⑴一致性⑵一惯性⑶区别性6、情绪:个体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基本情绪:高兴、经期、害怕、悲伤、愤怒、厌恶、轻蔑心境:一种比情绪更弱并且经常缺乏背景刺激的情感情感:是一种通称,包括人们体验到的所有感情。

关系管理的大师格兰诺维特

关系管理的大师格兰诺维特

关系管理的大师格兰诺维特2011年06月24日16:36来源:管理学家作者:慈云鹏在中国,“关系学”几乎人人皆知,然而,真正从社会网络角度对“关系管理”进行学术研究的,美国的怀特和格兰诺维特领风气之先。

格兰诺维特以《弱连带的优势》一文,奠定了其学术基础;以《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一书,造就了其学术影响;以《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镶嵌问题》一文,开创了新经济(310358,基金吧)社会学。

对于管理学而言,他对弱连带的研究,论证了弱连带在信息传递上的重要作用,使人们摆正了弱连带和强连带的关系;他提出的镶嵌理论模型,对理性经济人假设和官僚制组织理论提出了革命性挑战,为治理理论中的网络、市场、层级组织的整合提出了新的思路,并由此引出了经济社会学的新内涵。

尽管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学家,但是,正如当年梅奥的霍桑实验所引发的管理学变革那样,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研究,预示着管理学的基本假设和组织理论将会发生范式革命。

格兰诺维特的思想或可商榷,观点尚需完善,方法也有待改进,但是,他对“关系管理”的开创性贡献已经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社会网络研究的领跑者:格兰诺维特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作者:慈云鹏青海广播电视大学近年来,一谈到如何运用社会关系找工作,人们总要提到格兰诺维特。

实际上,格兰诺维特的学术贡献远远超出大众的想象。

赞誉者称他为“名满社会学界和管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尽管格兰诺维特是社会学家,然而,由于他在经济社会学中的开创性研究,冲击着经典的组织理论,使他在管理学界的影响迅速扩展。

他通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韦伯(Max Weber)以来的组织理论进行了重构,为组织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20世纪初,韦伯从组织权威出发提出的理性官僚制,在组织理论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理性官僚制(科层制),是组织理论的经典范式,尽管二战以后韦伯的观点遭到了众多批评,但依然占据着组织理论的主流位置。

最有代表性的批评是20世纪60年代沃伦• 本尼斯(Warren G. Bennis)发起的,他认为,“官僚体系已经成了多余的东西,不再是有用的工具了。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笔记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笔记

初级人力资源管理笔记第一部分组织行为学基础第一章个体心理与行为人格:是所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是一个人在与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力系统。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格是理解员工的思想、情感、行为方式以及对组织和工作的态度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对于职业选择、工作满意度、领导、工作绩效等放进多方面都有影响。

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包括:教养方式、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人际关系以及个人体验等)、情境弗洛伊德人格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马斯洛将自我实现置于其需要层次结构的顶点人格物质理论恩培多克勒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空气四种不变的物质构成的。

人的身体是由这四构成的:固体的部分是土根、液体的部分是水根、维持生命呼吸的是空气、血液是火根。

后来四根说发展成为四体液说,该理论把人分为四类:多血质(快乐型)、粘液质(淡漠型)、抑郁质(不快乐型)、胆汁质(易怒型)奥尔波特提现要格结构有三个层面:一是枢纽特质,也叫基本特质指那些渗透于人格以致遍及此人全中活动的特质,它反映了一个人的主要情况和优势倾向。

二是核心物质(每个人的核心特质有5~10个),指渗透性差一些,但还是相当概括的有一般意义的特性,它是人格的建筑构件。

三是次要特质,指不明显、不受人注目,一致性和一般性较低的人格特质。

奥尔波特认为,各种特质不是零散的,而是有组织的。

卡特尔的物质理论16种特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支配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紧张性人格物质在管理中的价值吉伯认为:要想成为卓越的领导,必须具备:身强力壮;聪明但不过分聪明;外向有支配欲;有良好的调试能力;自信。

斯道格迪尔:领导应具有的物质:对所完成的工作有责任感、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热情并能持之以恒;解决问题时勇于冒险并有创新精神;勇于实践;自信;能很好的处理人际紧张并热爱挫折等。

得寸进尺效应

得寸进尺效应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得寸进尺效应:当个体先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则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推断他也具有其他相似的或相互关联的特征,这种倾向被称为晕轮效应或光环效应。

群体凝聚力:是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自我参照效应:人你们对于有关他们自身的信息识记效果更好的倾向。

过度辩护效应(过分充足理由效应):当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很强的外在原因引起时,他们会低估内在原因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自我概念: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信念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情景的人数越多,任何一个人出面相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自我服务偏见:当人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即自我美化或自我开脱,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好。

自我知觉及自我概念1、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2、自我知觉的内容主要有两个基本成分:自我概念与自尊。

自我服务偏见产生源于:自我参照效应;维持和增强自尊的动机自我服务偏见的利弊:有利之处: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觉,提升生活的幸福感,更能适应社会,积极乐观,缓解焦虑,抵御抑郁,有利于心理健康等不利之处:不能面对客观现实,从而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夸大人们对自己群体的评价;引发不和与嫉妒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1、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2、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来推断3、通过他人来认识自己(1)社会比较(2)他人的反馈自我概念的功能1、组织功能:人们将信息储存在自我图示中。

2、管理功能,即管理人们的行为,做出选择以及形成对未来的计划。

自尊的构建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向上比较,向下比较3、自己的内部标准:理想的自我,应该的自我,实际的自我对人知觉——印象形成(一)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1、外表,语言:2、非言语线索:表情,距离,身体姿势,目光接触3、超语言线索:语言中除谈话内容之外的线索。

《交易心理分析》中文word版

《交易心理分析》中文word版

目录序言 (2)引子 (2)态度调查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01 章成功之路:基本面,技术面或思想分析面? .. (4)开始:基本面分析 (4)转到技术分析 (4)转到思想分析 (5)第02章交易的诱惑(和危险) (9)吸引 (10)危险 (11)安全措施 (13)问题:不愿意制定原则 (14)问题:不负责任 (14)问题:对随机的回报上瘾 (15)问题:外部控制对抗内部控制 (15)第03章自己承担责任 (16)塑造你的思想环境 (16)对亏损的反应 (18)赢家,输家,暴发户和亏损者 (22)第04章持续一致性:一种思想状态 (25)考虑交易 (25)完全明白风险 (26)让你的思想持续一致 (28)第05章认知的动力 (29)为你的思想软件找茬 (29)认知和学习 (31)认知和风险 (33)联想的力量 (33)第06章市场的角度 (35)“不确定”原则 (36)市场最基本的特征(它几乎可以用任何组合方式来表达自己) (37)第07章交易者的优势:考虑概率 (40)概率的似非而是:随机的结果,持续一致的收入 (40)有机会就交易 (42)管理期望 (44)消灭情绪风险 (47)第08章和信念一起工作 (48)给问题下定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对几个说法下定义 (49)这些基本事实和技术如何联系起来 (50)进入这个“状态” (52)第09章信念的天性 (52)信念的来源 (53)信念和信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54)信念对抗事实 (56)第10章信念对交易的影响 (57)信念的基本特点 (58)自我评估和交易 (63)第11章像交易者一样思考 (64)机械阶段 (64)自律的作用 (67)创造一个相信持续一致性的信念 (69)练习:向赌场学习利用优势交易 (70)最后的提醒 (74)态度调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价值观、态度与胜任力模型

价值观、态度与胜任力模型

Self-enhancement
1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价值观
个人主义者
– 更看重个人的幸福和成就而不是所属团体的需要和目 标。个体对其所属团体没有太多的情感上的依恋,并 且如果他对个体的要求过于苛刻,宁愿脱离该团体并 加入或组织新团体。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依据自己 的成就、地位以及其他特征。
集体主义者
25
外部刺激 说服者 信息
说服对象
卷入或承诺 免疫
人格特征
情境
作用过程
学习信息 情感转移 一致性
反驳
图:Hovland说服模型
结果
态度改变 或
贬低信息 歪曲信息 拒绝信息
26
说服者
说服者的特征
– 说服者的可信性(credibility) – 说服者的吸引力(attractiveness) – 名人广告
– 信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没有成绩的人,换 个环境或者去培训
– 不信奉企业的价值观又没有成绩的人,离开企 业
– 不信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但是有成绩的人,进 行改造,如果不能成为第一种人,最终还是要 离开企业
5
领导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 只有持有明确值观的领导,才能利用其影响力 向企业员工注入价值观并形成组织的群体意识
平等(兄弟情谊、机会均等)
勇敢(坚持自己的信仰)
家庭安全(照顾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所爱的人) 宽容(谅解他人)
自由(独立、自主选择)
助人为乐(为他人的福利工作)
幸福(满足)
正直(真挚、诚实)
内在和谐(没有内心冲突)
富于想像(大胆、有创造性)
成熟的爱(性和精神上的亲密) 独立(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国家的安全(免遭攻击)

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

2 Part
经典内容
——细读
3、介绍公共物品和大集团:
• 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非付费者便不能被排除在对 此物品的消费之外;
“选择性激励”
• 大集团:往往是规模庞大的群体组织,如国家。 基于理性人和经济人的假设,作者首先阐释 了集团和组织理论。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公共 因此,这也侧面引出了 “搭便车”的行为机制。 物品和大集团 • 传统的集团理论:小集团和大集团都出于同样的理由 吸引成员;小集团和大集团只是规模有所不同,性质
• 集体行动逻辑的基本含义 • 个人理性(利益)和集体理性(利益)之间存在冲突,
个人理性并不是集体理性的充分条件。
• 副标题——“公共物品与集团理论”——试图通过 引入公共物品的概念,达到批判集团理论的目的。
(小集团优于大集团的原因——凝聚力和有效性。)
• 为我们认识集体 行动的激励机制 提供了新思路; 。
实际干事的集团相当小
第三,在获得任何集体物品前需要跨越的
障碍就越大。
2 Part
经典内容
——细读
• 讲述了工会这一组织的形成历史 • 否定赛利格〃帕尔曼的观点“工会的 产生是因为工人对于职业稀缺感的悲
三、 工会和经济自由
第三章奥尔森在对工会的研究 中,通过区分集体与非集体的 利益,揭示了工会强制与政府 行为对经济自由的限制作用。
第四章:马克思的理论是“建立在理性、 功利主义的个人行为之上的”,因而是 自相矛盾的。
• 一方面认可马克思在经济动机上的理 论, • 一方面又质疑马克思对于工人参加阶 级斗争的解释。
进行个别激励来提高人们的个 人收益从而促使集体行动
2 Part
经典内容
——细读
五、 压力集团的正统理论 六、 “副产品”和“特殊利益”理论

群体智能的概念

群体智能的概念

群体智能的概念什么是群体智能群体智能(SI)是集体行为的分散化,自组织系统,自然或人为的。

这个概念被用于人工智能的工作中。

该表达式由GerardoBeni和JingWang于1989年在细胞机器人系统的背景下引入。

群体智能系统通常由一群简单的代理或类群组成,它们在本地相互交互并与它们的环境进行交互。

灵感往往来自大自然,尤其是生物系统。

代理遵循非常简单的规则,尽管没有集中控制结构来规定个体代理的行为方式,局部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随机的,但这些代理之间的交互导致了个体不知道的“智能”全局行为的出现代理。

在自然系统群智能的例子包括蚁群,蜂群,鸟植绒,鹰狩猎、放牧、细菌生长、鱼类群居和微生物智力。

将群原理应用于机器人被称为群机器人,而群智能是指更通用的算法集。

群预测已用于预测问题的上下文中。

与为群体机器人提出的方法类似的方法被考虑用于合成集体智能中的转基因生物。

人工群智能(2015)人工群智能(ASI)是使用模仿自然群的控制算法来放大联网人类群体的集体智慧的方法。

有时被称为人类集群或SwarmAI,该技术将人类参与者群体连接到实时系统中,当同时提出问题ASI已被使用适用于广泛的应用,从使业务团队能够生成高度准确的财务预测到使体育迷能够超越拉斯维加斯xxx市场。

ASI还被用于使一组医生能够以比传统方法明显更高的准确度生成诊断。

群体智能的应用编辑基于群智能的技术可用于多种应用。

在欧洲航天局正在考虑对自组装和干涉轨道群。

NASA 正在研究使用群技术进行行星测绘。

M.AnthonyLewis和GeorgeA.Bekey在1992年发表的一篇论文讨论了使用群体智能来控制体内纳米机器人以杀死癌症肿瘤的可能性。

相反,al-Rifaie 和Aber使用随机扩散搜索来帮助定位肿瘤。

群智能也已应用于数据挖掘和聚类分析。

基于蚂蚁的模型是现代管理理论的进一步主题。

基于Ant的路由还研究了以基于蚂蚁的路由形式在电信网络中使用群智能。

社会心理学 带答案

社会心理学 带答案

内隐人格理论:每个人都地认为他人所具有的一些性格特点、品质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具备一种品质或行为表现,就可以了解其它的行为品质或表现。

内隐联想测验:目标在于查明各种态度和各种评价属性之间的自动化联接程度,所测量的是某个给定的态度客体与某种评价属性的联接程度,并假设联接程度越高,内隐态度越强烈。

自我图式:指向自我的个体心理表征组合体或联结,组织形成了人们对自己的品质和特征的概念。

自我提升:是人们追求积极自我意象的驱力,它以优于平均效应、不切实际的乐观、自我服务偏向归因、选择性信息加工(如内隐自我)、策略性社会比较和交往(如下行社会比较)、自我妨碍等形式实现。

社会认知:用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和方法,探讨个体如何加工、组织、提取与利用社会信息刺激,来形成印象,解释社会事件。

社会认知偏差: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信息不足或缺失。

在这些情况下,人们的认知就可能出现偏差,这主要是因为人脑中的既有图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负面影响。

偏见:指根据一定表象或虚假的信息相互做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现象。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登门槛技术:态度转变必须逐步提出要求,从一个小要求然后向一个大要求过度,从而达到彻底改变态度的目的。

睡眠者效应:即由于时间间隔使人们容易忘记传播的来源,而只保留对内容的模糊记忆。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交往或精神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人理论:社会交往、他人认可、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一位的因素。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

①公平是激励的动力。

②公平理论的模式(即方程式): Qp/Ip=Qo/Io,式中,Q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获报酬的感觉。

Ip代表一个人对他所做投入的感觉。

Qo代表这个人对某比较对象所获报酬的感觉。

Io代表这个人对比较对象所做投入的感觉。

公地悲剧的简单探讨

公地悲剧的简单探讨

一,公地悲剧概述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

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

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

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公地悲剧在英国是和“圈地运动”联系在一起的。

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

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

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

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

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

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

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

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综上所述,工地悲剧的概念应当解释为:当一个人使用公有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公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公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公有资源变为私人物品.二,工地悲剧的成因以模型化来解释,哈丁对于公地悲剧的成因研究巧妙的回答了如下:一个向众人开放的牧场,在其中每个牧羊人的直接利益取决于他所放牧的牲畜数量的多少。

马克 格兰诺维特对新经济社会学的贡献

马克 格兰诺维特对新经济社会学的贡献

马克·格兰诺维特对新经济社会学的贡献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学术贡献评介时间:2011-10-24 稿件来源:《经济学动态》内容提要:作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创建者,马克•格兰诺维特将经济学同社会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网络理论分析框架,为新经济社会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本文回顾了格兰诺维特理论中较重要的弱关系理论、嵌入理论以及对工具主义还原论的批判,对他的社会网络理论以及对新经济社会学的贡献进行了评述。

关键词:马克•格兰诺维特新经济社会学社会网络弱关系嵌入理论经济学诞生之始与社会学相处得十分融洽,然而一个世纪后,两者的隔膜却越来越深,渐渐成为彼此独立的学科。

新经济社会学的诞生,结束了两个学科对立的历史,经济学和社会学开始融合,由此也产生了大量新颖而有说服性的理论,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Grannovetter)就是新经济社会学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

格兰诺维特1943年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196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当代美国与欧洲史专业,曾在哈佛大学著名社会学家哈里森•怀特的指导下进修社会学,并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现任斯坦福大学社会系JoanButlerFord讲席教授。

他曾在社会学刊物上发表过多篇文章,论述社会网络、不平等与经济社会学,现正着手于“经济学的社会建构”研究以及斯坦福大学的Bechtel创新计划“硅谷社会网络”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他认为硅谷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形成的社会网络,因此他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种社会网络里还包括了金融、法律和教育方面的诸多联系。

作为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并没有将社会学的“社会人”假设同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对立起来,而是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经济社会学”这一名词,并构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所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应该是格兰诺维特卓越贡献的思想起点。

1985年,在华盛顿特区美国社会学协会上的一次谈话中,格兰诺维特创造了“新经济社会学”一词,并从此致力于用社会学方法来解释经济现象,将人们的经济行为嵌入到社会网络背景中,从而给出更合情合理的解释,例如劳动力市场的行为。

摘要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

摘要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

摘要 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期,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和应对困境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管理领域需要研究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西方的群体事件的研究经历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分析范式的转变,而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相关理论的同时非常注重结合中国实际。

群体性事件的实践应对正面临五大困境,这些困境正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破局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趋势实践应对困境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的重大意义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性课题。

群体性事件的高位运行和高发态势给社会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冲击,反映出中国目前的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维稳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新问题、适应新情况,因此现在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界到学界都十分关注群体性事件,已将群体性事件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课题进行研究。

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的一种理想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群体性事件则是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容回避、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能够为实践应对提供原则性指导,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须进行的课题研究和理论储备。

深入研究群体性事件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

群体性事件的理论研究是我国社会管理和社会维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从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健康运行的角度来看,发展出严谨论证的理论系统和实用有效的操作规程,是破解群体性事件困局的战略任务。

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的理论探索西方的群体事件的研究经历了从非理性到理性的分析范式的转变,一开始认为集体行为是从众、模仿和非理性情绪感染的产物,之后则是从利益等广义的理性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近年来,国内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也迅速升温,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国外社会学对群体性事件的狭义理论研究。

斯梅尔塞的基本条件说。

斯梅尔塞在《集体行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价值累加理论”。

价值累加理论认为集体行为要有六个充要条件,即环境条件、结构性压力、诱发因素、行为动员、普遍情绪或共同信念、社会控制能力。

群体智能算法在优化中的应用

群体智能算法在优化中的应用

群体智能算法在优化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科技领域中最受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人工智能技术中,群体智能算法是一种流行的方法,能够通过群体智慧,模拟生命中的协作和自适应策略,从而获得最佳的优化解。

这种算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解决方案中,如优化、制造业、医疗、安全等。

本文将讨论群体智能算法在优化中的应用。

什么是群体智能算法?群体智能是一种基于自然与社会的模型,考虑几个独立智能主体的合作。

这些智能主体通过相互作用和交流,来实现目标。

群体智能最重要的特点是:每个主体的操作都是基于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之间的平衡。

因此,这个集团智能形成了一种自适应的方法,可以优化多个因素,以实现最优解。

在群体智能的算法中,大部分涉及网络,如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搜索学习机器等。

这些算法通过随机个体行为模型、局部搜索、全局搜索等方法,来解决各种问题。

由于这些算法在性能、可行性、鲁棒性等方面的差异,它们的选择也取决于问题结构和输入参数。

常见的群体智能算法有进化算法、蚁群算法、焦油泡沫、诱导局部搜索算法、遗传算法等。

在这些算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进化算法和遗传算法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重点。

进化算法在优化中的应用进化算法是一组模仿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的计算模型,用于寻找最优解。

进化算法隐喻着生物的进化,进入下一代的个体将是最适应环境的那些,自然选择发挥作用。

进化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工程参数或设计自下而上地表示问题空间。

这些参数集体被称为种群,从而被搜索算法处理,通过选择、交叉、变异和竞赛分析等过程,形成下一代种群。

这个过程是迭代的,直到最优解满足错误容忍性或迭代次数达到预定门槛。

这种算法的本质是一个随机化算法,它可以处理许多类型的问题,如函数优化、组合优化、约束优化、多目标优化等。

进化算法在科学和工程中经常被认为是一种高效且有效的最优解方法。

它们的一些主要特点包括设计自由度、搜索空间的广度、柔性、高鲁棒性、因可能存在融合机制而具有学习性的表现等。

运用门槛模型解释政府话语对集体行动的控制或引导作用

运用门槛模型解释政府话语对集体行动的控制或引导作用

运用门槛模型解释政府话语对集体行动的控制或引导作用[摘要]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日益突显。

2009年中国的维稳开支已高于国防开支,体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内部矛盾的日益深化。

近些年来集体行动屡见不鲜,政府成为了调和矛盾的重要力量。

中国政府掌握权力,所以政府享有权威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表征着政府态度,而这样的政治话语如何控制或引导集体行动?本文将致力于运用门槛模型,试图从人际关系网络和组织制度两方面解释政府话语在集体行动中起到的控制或引导作用,以新的视角来解释社会现象,从而有利于今后对社会中集体行动的把握和深化认识。

[关键词]门槛模型;政府话语;集体行动;权力;人际关系网络;组织制度1 导语1.1 研究背景近年来中国的集体行动屡见不鲜,其中包括爱国主义的、反对政策的、民族团结的、维护公民权利的等行动。

这些行动出现的原因一般是通过某一事件作为导火索,引发群众的一致反响。

但是这些反响最终并没有全部转化成集体行动,或者说这些集体行动并没有全部成功,有一些反响最后不了了之或是集体行动最终失败,但是有一些却在全国引起了很大轰动,使得全国上下都形成了一致的思潮。

而这些集体行动从开始到最终,有一股力量默默影响着群众,这就是政府,在人民内部,政府并非通过武装,而是通过话语在社会上起到影响作用,这种影响既可能是起推动作用的正功能,也有可能是起控制作用的负功能,最终达到一种双方力量相互妥协的均衡状态,以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中国目前处于转型时期,集体行动越发不能避免,所以对政府话语的研究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政府话语的影响作用集体行动中如何成为可能,以及它怎样影响集体行动,在哪些方面影响集体行动,其目的是对集体行动形成从一种新的角度进行解释,这有利于明晰集体行动形成的内在机制和外在作用。

1.2 文献回顾现在中国的集体行动很多,据统计,我国的群体性事件从1994年的1万起增加到2007年的8万余起。

格兰诺维特与镶嵌

格兰诺维特与镶嵌

•1997至今,任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镶嵌分析的引入
•镶嵌问题长久以来就是社会理论的探讨重点,即社会关系如何影响行为与制度。 •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及新古典经济学和霍布斯传统的政治哲学的”思维实验 “认为,几乎不存在可以影响人的行为的社会关系。甚至在原始的部落社会中,经济行 为仍然独立于社会关系之外。 •以波兰尼为代表的”实质论”主张,人类经济行为在前市场经济社会中是依靠社会网的。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经济变为从现代社会中分离的领域,经济行为开始主要依靠自利的、 理性的“算计”,即一个脱嵌的过程。
• 格兰诺维特批判地提出,个人信息决不仅局限于公司内传播,社会关系提供了 保障。同时,科层的效率也值得怀疑。
• 案例1,道尔顿在对大型化工企业的研究中提到(Dalton,1959):
“公司中枢对零件的稽查照理来说应当是抽查,但实际上却常常预先给予警告。下属们通常将需要抽 查的原料移到别处。长此以往,部门主管间相互利用对方地下室或储藏间的行为已经例行化了。”※
•格兰诺维特认为,威廉姆森的高估了公司内科层权力的效能和低估了市场中 的双边关系,类似于霍布斯的考量。※ •商业关系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马考利(Macaulay,1963)提到: •“两家公司的最高主管可能相互认识。他们也许会在政府或者公会的委员会中坐在一
起。他们也会有社会性关系,甚至参加一个俱乐部。即使合约可以在谈判中完成,但 细心擘画的安排也往往带来双方不愿见到的交易关系.......如果你让律师和会计师站到 一边凉快,你就可以解决任何争端。”

学者介绍&研究背景

镶嵌分析的引入 再论 “市场与层级”问题: 对威廉姆森的批判分析
导读结构
三 四
镶嵌理论总结与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门槛模型与集体行为
——读《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社会121 22112114 陈培坤
在《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这本书的第二章中,格兰诺维特提出了著名的“门槛模型”。

这一模型适用于行动者有两个以上行动选择而他的成本效益又取决于其他人如何让选择之时。

所以这一模型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

首先,是“门槛”的定义:一个人会看到多少人或多大比例的人采取一个决定时,才会采取相同的决定;这一点是此人净效益超过净成本的门槛。

其次,门槛模型多用于分析社会上的集体行为。

门槛模型研究两者择一的情况——行动者有不同且互斥的选择,大多数情况中,行动者可以被认为一个正面、一个负面的决定——决定去做一件事或不去做,比如是否要加入一个暴动。

更进一步,一个人决定采取一项行为的效益成本比较部分取决于有多少人采取相同的决定。

以参加暴动为例,一个人参加暴动的成本会因为暴动规模的扩大而逐步降低,因为参加的人愈多,被逮捕的机会愈小。

所以作者还是从一个理性人的角度看这一模型的。

在后续的论述中,他研究了门槛模型的适用情况,从新发明的传播中,看出韩国村庄的妇女在是否采用家庭计划生育时要等到一定比例的妇女使用了才放心,而且不同妇女会因为不同的教育、年龄、丈夫意见、村中非正式地位以及个人品味而有不同的门槛;每个人对于谣言与疾病、罢工的门槛都有所不同,既受到事件本身和参与者多少的影响,也有自身的因素。

还有就是“锦上添花”现象,一个人是否参与某起事件,会受到不想浪费自身拥有的资源的影响,就比如在投票中,一个人决定投给那个候选人,部分是因为社会影响力,部分是因为人们不想浪费他的一票。

因此,从格兰诺维特的叙述中,可以看出每个人的门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的身份、受教育程度、个人偏好、年龄等。

通过对上述几个例子的分析,指出了门槛模型目的:从起始的门槛分配均衡去预测最终多少比例或多少人采取了哪一个决定。

在简单门槛模型的均衡结果中,提出了一个假设:试想在一个范围内有100人——一个可能发生暴动的情景,假如他们发生暴动的门槛几率分配如下:一个人的门槛是0,一个人的门槛是1,一个人的门槛是2,如此顺序加上去直到最后一个门槛是99.这是一个门槛的一致性分配。

结果就是“锦上添花”或“骨牌”效果:那个门槛是0的人就是“煽风点火”者,首先采取了暴动行为——打破一扇窗子。

这个行为激励了那个门槛是1的人;这两个人的行为又激励了门槛是2的人......直到100个人都假如暴动。

均衡结构就是100。

但是如果把第二个人即门槛为1的人改为门槛为2,在我们一般性的描述中,这两个群体几乎没有差别。

但是结果却会截然不同——点火者暴动了却没有门槛为1的人跟上,所以暴动到此为止,均衡点是1人参加暴动。

因此个人偏好平均起来相同的两群人也许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门槛模型在了解个人偏好平均起来应该采取某一行动,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是会十分有用。

其他的社会学模型在这一点上不大有贡献。

作为一个“新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在这一方面还是做了挺大的贡献的。

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出现群体性事件,也就是集体行为。

但是参加集体行为
的人,他们的门槛是不一样的,这也决定了他们会在什么时候采取行动,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社会学研究中,经常会拿一些相似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共性,用以预测相似的情境。

但是在集体行为中,每个人的门槛是会受到外界因素,尤其是清境的影响的,继而可能使得集体行动与原来设想的背道而驰,这就使得社会学所建构的理论会在很多情况下有所偏差。

门槛模型的均衡是稳定的,但是个人情谊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因为朋友的影响效果明显高于陌生人。

假设一个朋友的影响力是陌生人的两倍,而我们假设的心理门槛则是以陌生人示范的效果为计算基础。

试想一个人的门槛是100人中50%示范了,而这时有48人参加暴动,52人未参加。

若不考虑社会结构时,此人不会参加,但在他的20个朋友已有15人参加,这些人的示范效果该被加倍计算。

所以他看到的不再是48人参加暴动,52人未参加,而是[(15*2)+(33*1)]参加暴动,[(5*2)+(47*1)]未参加暴动,而他心目中的比例就是63/100=0.525参加了暴动。

这比例被称为“认知上示范比例”。

这是超越了门槛,此人会参加暴动。

因此,在分析一个人的门槛时,只看到有多少人参加“暴动”来预测一个人是否会采取行动会发生偏差。

作者所描述的这一假设在生活中小群体行动中特别适用,一些比较缺乏逐主见的人通常需要知道群体中有多少人采取了行动,在不会伤害自身利益的前提下依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参与行动”。

但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他很要好的一两个朋友没有采取行动,那么他就会重新审视这一行动,并作出相应的选择。

而且在群体中每个人对他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一些人他可能是碍于情面,而一些人他可能连平时都不惜得罪,至于朋友就不一样了,所以一个人的门槛是很难确定的。

这也是门槛模型的一个问题。

时间与空间效果——社会结构是简单门槛模型解释力不足的原因之一。

简单门槛模型的另一个问题是假设人们完全相连,也就是每个人对他人行动不管空间相隔或时间落差都会做出完整反应,但这通常是不存在的。

因而人们无法精确估算多少比例的人已经采取了行动,这样就会出现三类问题:人们会有系统地错估参加暴动者的比例;更会因一些人行动不公开而发生不精确估计;个人无法在操作性定义上有效的区分他们的真是门槛,比如一些门槛为17%的暴动者可能无法分别出15%和20%有何不同。

所以集体行为会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门槛的改变在同一情境下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法律与秩序的大军压境会大量增加参与者的成本,但对理想主义者而言,这却是在主观上增加了利益。

同时,一个人谨慎的人可能在50%的人示范了之后加入暴动,却在90%的时候退出暴动,因为害怕事情太大会引起镇压。

至于不精确估计的情况多发于社会控制比较强的社会中,人们的行动受到比较大的限制,为了先保护自身利益和暴动,会隐蔽的参与暴动。

门槛不同于规范却部分源自规范;也受影响于一些造成个人行为的因素——如经济背景、社会阶层、教育、职业以及社会位置;这些都会为一个人面对不同情境下的结果建立价值。

门槛是因情境而异的。

一个人的暴动门槛不是一个数字,从他的第一个暴动到最后一个一直不变,而是来自他面对暴动的情境时对不同行为的成本效益的一次综合分析。

门槛的改变也会发生在两个可能决定的成本效益比改变之时。

作者在这一章中展示了一个基于行为门槛上的集体行为模型,它以简单的总加原则解释了集体行为的结果。

当解释集体结果为什么会和个人偏好完全背离时,这模型显得特别有价值。

这样的矛盾也许会出乎我们意料地出现,因为我们
总是观察结果并假定个人偏好与其一致而非相反或是无关。

我们不愿正视这个矛盾,是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建构现实时,总是建构了一个平顺的社会运作系统,而不期望是不连续或不理解的事件。

其最佳的解释力发挥于分析行动者的行为相互取决于他人时,而很少既有的社会结构或制度化安排他们。

然而这只有在低度社会化的社会中才更有可能发生,每个人在行动时都会有意无意的受到社会结构与制度化的影响,个人的门槛也不止取决于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