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世界史专业论文)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
摘要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从经济上来看,它已进入“福利国家”和“丰裕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但在其他方面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种族歧视和青年反叛运动等。
校园反叛运动是指以青年大学生针对美国的政治体制、社会问题发动的一场批判运动。
青年走上了历史舞台,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发起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他们或投身于激进的政治运动,高呼“民主、自由、平等”,掀起了校园革命的浪潮;或通过音乐、服饰等生活方式上的标新立异来对抗传统,激烈地抨击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
这场校园反叛运动具有强烈的乌托邦色彩和无政府主义倾向,与其说它是一场政治、经济变革,不如说是一场文化和价值观革命。
它在意识形态方面动摇了美国传统的清教价值观,在现实政策方面迫使美国政府从对越战争的升级转向撤军,在人权方面,促进了美国国内反种族歧视运动的发展。
虽然这场反叛运动最后化作过眼云烟,但它使美国社会及其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学生反对派所建构的“60年代精神”为60年代和60年代之后的社会运动提供了一种范式,作为制度化的社会批判力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70年代以后的美国社会改革。
换言之,学生反叛精神并未随着政治运动的消失而消亡,它已悄悄渗透到学术界政界等领域以及社会基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关键词:六十年代;青年学生;校园反叛;反抗ABSTRACTThe 1960s is a very important period in American history. From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it has entered the “Welfare country”and “Affluent society”, which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greatly improved.But in other areas there were a number of problems such as racial discrimination and Youth rebelling,etc.The campus revolt movement refers to a critical campaign which was launched by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to against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and social problems.The Youth appeared on the stage of history, launched a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values with a variety of methods. They engaged in the radical political movements, shouting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setting off a wave of campus revolution, and combated the traditional lifestyle through music, clothing, etc, fiercely criticised the developed industrial society which has curbed and destroyed humanity.The campus revolt movement had a strong Utopian color and anarchical tendency. It was a revolution of culture and values rather than a political , economic reform. In the area of ideology, it has shakened American traditional puritanical values, in the asrea of real policy, it has forced the U.S government from the Vietnam escalated to withdrawal, in the area of human rights, it has accelerated the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campaign against the racial discrimination.Although this movement was transient as blowing winds, but the American society and its culture have been changed. The “spirit of the 1960s” builded by the students opposition has provided a typical example for American social movement. This social criticism of institutionalized power directly or indirectly promoted social reforms after 1960s. In other words, the rebelling spirit never dies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political movements, which quietly infiltrates the academic, political and social fields, and imperceptibly influnces Ameriacan society now and the future.Key words: The 1960s; Young students; Campus revolt; RebelII20世纪60年代美国校园反叛运动探析引言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当中国的红卫兵在中华大地上“破四旧、立四新”,以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进行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场同样是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的大规模的校园反叛运动也在美国全面爆发。
60年代美国反叛学生成长背景透视
家庭政治文化的熏陶
通过家庭背景比较的结果可知 , 60 年代学生运 动的主体是美国社会的中产阶级子女 , 大多出身于 知识分子家庭 , 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出自工人阶级等 中下社会阶层 ,后者在 60 年代基本上不是站在激进 运动的对立面就是对运动漠然置之 。独特的阶级和 家庭背景塑造出独特的一代人 。
成长过程中家庭世界观的扩展 (卡拉奇 , 2001 : 28) 。 换句话说 ,年轻反叛者不只是一味造父辈的反 ,代际 间既是冲突性关系 , 又是传承性关系 。学生出身背 景的不同决定着政治选择和行为方式的差异 。因 此 , 以“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SDS) 成员为代表 的学生行动主义者赖以成长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在其 政治文化态度的形成过程中具有本源性的意义 。从 早期家庭生活和社区背景中所接受的价值观对组织 和运动的兴衰所起到的影响是无可辩驳的 。
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比较研究
数 的激 增导致大学现有 资源相对不足 , 校 园内部各种矛盾层 出
不穷, 引发了大学生对大学 的诸 多不满。
发 展 过程 :
步恶化 , 五月危 机变成了威 胁戴高乐统治 的政 治危 机 。 为防
止局势进一步恶化 , 法国政府决定让步, 政府与工会代表谈判 , 基本 满足了他们的要求 。 之后虽然 仍有一些 工人 、 学生游行 示
一
、
各 国学 生运 动 概 览
1 9 6 8 年3 月2 2 日, 巴黎学生举行 了声势浩大 的反 战游行, 时
1 . 美国
任教育部长阿兰 ・ 佩雷 菲特指令警 察驱赶学 生, 事 态平息。5 月 3 日, 大批学生聚集在 索邦 本部 进行抗议 , 学生与警察发 生激 烈 的冲突 , 全 国各地大学师生纷纷指责政府和大学的暴力行为, 使
在1 9 6 8 年6 月1 5 E t 占据 了东京大学的象征— —安 田讲堂。 随后事 态不断 升级 , 1 9 6 9 年1 月1 8 日 警 察开始使 用武力驱散 占据东京大 学安 田讲堂 的学生。 安 田讲堂事件以后 , 整个学生运动的中心从
威, 但都没有造成大 的影响力。
3 . 日本
1 9 6 4 年9 月, 一位叫马里奥 ・ 萨维奥 的伯克 利哲 学系学生指 责大学董 事会 把伯克利 变成 培养技术人员的职 业学 校。 这场 以
“ 言论 自由” 为名的学生运动拉 开了6 0 年代 美国大规模 学生运
动的序幕。
日本 的学生运动也是在 国际、国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
得局部 的学潮发展成 为全 国范围的学生运动。
社会 背景: 2 0 世 纪6 0 年代 , 二战给人们心灵带来 的伤痛还 未消去, 越 南战争又接踵而至 , 这引发了向往和平人们的强烈反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社会影响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社会影响摘要: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爆发了一场旨在改变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学生运动,青年学生以自由主义为信条,试图摆脱理性的枷锁,批判现代文明对人性的压抑。
运动中青年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给予社会以启迪,西方社会以此为契机通过自身的调整而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
60年代的青年学生运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类型,在后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刻下了抹不去的“痕迹”。
关键词:学生运动;理性危机;文化批判;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g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1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现代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历史时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
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二战之后所经历的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左右这次危机的是一群还未真正走上社会的青年学生。
他们波澜壮阔的行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促成了众多国家政策的调整和社会运动的开展,开创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给“后现代文明”刻下了明显的痕迹。
一、“6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危机和文化批判60年代西方社会的学生运动不是产生于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而是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危机和文化批判。
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好地愈合了战争对各国的创伤。
在美国1950至1973年间,总的物质生产即经过价格变化调整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约3.75%的速度增加。
可以说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发生在经济形势异常美好的时期,然而在思想文化领域青年学生却找到批判的对象,那就是整个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社会。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从二战的浩劫中获得重生之后,整个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欲望,原本就没有过多少坎坷经历的青年学生根本就不会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懂得珍视现实的美好生活,在他们眼里整个异化了的现代文明社会根本就是“不得好死”。
战后经济的发展虽然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加剧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衡,特别是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极度不满使青年学生的思想开始躁动不安。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
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简析学院名称: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专业:世界历史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2015 年5 月11 日目录中文摘要 (1)英文摘要 (1)正文:(一)经济原因 (4)(二)政治原因 (6)(三)文化原因 (7)(四)军事原因 (9)参考文献 (10)浅析“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原因摘要:20世纪60年代,美国爆发了学生运动。
本文试图从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政治上,“麦卡锡主义”压抑了美国社会的民主与自由;文化上,美利坚民族久远的文化反叛传统为60年代美国的学生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军事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方位对抗,将整个世界都笼罩在核武器的威胁之下,而越南战争的残酷也使得整个美国社会惶恐不安。
终于,这些复杂的因素导致了激进的社会活动。
Abstract:In the 1960s, the Students’ Movement erupted in US. This essay try to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it broke up in five aspects .After the SecondWorld War ,the United States has experienced unprecedented economic growth and wastransforming into a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political dimension, McCarthyism deeplysuppressed democracy and freedom across the country. In cultural dimension, the UnitedState has a long-lasting tradition of rebel, which laid a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 for theStudent Movement in the 1960s.In military aspect, antagonism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and the Soviet Union make the whole world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uclear weapons.Besides, the Vietnam war made the whole American panicked and restless. It was in thefierce and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that spawned a huge radical social idealism.Finally ,those complex factors resulted in the radical social movement.关键词:美国学生运动、消费观念、婴儿潮、麦卡锡主义、激进主义传统、垮掉的一代、越南战争Keywords: The American Students’ Movement ,concepts of consumption, the BabyBoom, McCarthyism ,tradition of radicalism, the Beat Generation, the Vietnam War二战后,美国空前的经济繁荣和消费主义的迅猛扩张使美国社会逐渐从传统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政治方面“麦卡锡主义”肆虐,查共、反共将整个社会都置身于红色恐怖之下;原子时代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冷战对抗,将这个世界置身于濒临毁灭的边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讲述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
20世纪60年代后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对我国的启示内容摘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价值观的正确与否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我国目前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青年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困惑和问题,二战后的美国同样也经历了相似的状况,所以研究和借鉴美国的价值观教育,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如何引导青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意义重大。
关键词:青年,价值观教育,社会转型作者简介:郭小路(1987-),男,汉族,籍贯山西长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
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大幅增长,毫无疑问的成为世界第一政治经济体,出现了“富裕社会”(affluent society)。
美国的社会学家和人民都基本认为美国处于一个繁荣稳定的状态,主流社会价值观也是积极健康的。
然而随着美国社会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社会转型的加速,60年代后发生了以青年为主的反文化运动,这一代青年即人们描述的“垮掉的一代”、“沉默的一代”、“坎坷的一代”、“x一代”等。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和原因美国历史学家西奥多·罗斯扎克在他的《反文化的诞生:反思技术社会及其年轻人的反叛》一书中这样定义:“反文化运动指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中的一切抗议运动,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者权利运动等方面的政治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文化及神秘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1]通常来讲,人们一般把发生在校园的激进主义的改革称为“新左派运动”,而把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士等运动称之为“反文化运动”(Counter-Culture),在本文中“反文化运动”指后者。
(一)60年代后期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的表现1.嬉皮士运动。
“嬉皮士”一词源于20世纪40年代爵士音乐家的“赶时髦”(hip),意指某些衣着时髦并对服饰深有研究的人。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与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一、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出现的背景
世纪 6 年代上半期, 美国战后规模庞大的婴儿潮一代即将陆续成年, 但这一现象并未为好 2 0 0 莱坞重视, 青年没有成为电影叙述的主题。直到 1 年及前后, 它才表现出对青年文化与大学生 9 6 7 激进政治的浓厚兴趣, 开始推崇青年伦理和同情学生激进政治。这种变化, 是由以下一系列内外因 素综合促成的。 从内部因素来看, 好莱坞陷入生存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影业格局变化, 是促使其走向新好莱坞的 主要动因。 世纪 6 年代, 与美国丰裕社会的繁荣和兴盛相悖的是, 好莱坞影业陷入了严重的生存危机。 2 0 0
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丹尼斯霍珀迈克尼科尔斯阿瑟佩恩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约翰卡萨维斯特萨姆佩金帕彼得波格丹诺维奇罗伯特阿尔特曼马丁斯科西斯维廉弗里特金等人组成了美国电影界的文化左派主导整个影坛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与六十年代美国大学生运动
胡小芬
摘要: 六十年代, 好莱坞与大学生运动、 反文化运动一度结缘, 这给好莱坞与运动造成了很深的 影响。它使好莱坞走出了危机, 又因追随运动时尚而面临风险; 好莱坞向体制内叙事的回归中, 运 动烙上的“ 青年印记” 仍无法消除。对于运动来说, 年开始, 好莱坞以青年文化、 学生政治为创 1 9 6 7 作主题, 赋予了运动合法性, 对运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 1 年及其后, 好莱坞回归“ 安全叙 9 7 0 事” , 将大学生激进政治及反文化置于质疑之下。这种新转向促进了运动的快速退潮。 关键词: 六十年代 好莱坞青年反叛电影 美国大学生运动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
20 世纪60 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20 世纪60 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的若干特点[关键词] 学生运动;造反;20 世纪60 年代[摘要] 20 世纪60 年代在西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它有力地冲击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批判了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制度。
这次新型的群众运动是在世界体系和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
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在西方社会的重大事件,具有不同于以往革命群众的若干特点。
20 世纪60 年代在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此伏彼起的学生造反运动,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历史上前所未闻,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左翼运动的高峰。
这次学生运动对于资本主义文化和教育制度,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政策,对于资本主义的制度,作了尖锐的批判,震动了西方社会。
它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流变,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西方各国,以1968 年为中心的这场西方学生运动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关注,不同的政治派别对它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评价。
密特朗认为,“五月事件”不可能导致一次革命“, 环境还没有帮助无产阶级和知识分子走到一起来”[1 ] (p70) 。
雷吉斯·德布雷认为:“1968 年5 月是新资产阶级社会的摇篮。
”[2 ]格卢克斯曼评论说:“‘五月运动’揭示了一种全国范围的危机折磨着法兰西:它不是革命本身,而是一种使它成为可能的形势。
”“‘五月运动’通过暴力和言辞在两个方面唤醒了社会。
”[3 ]霍布斯鲍姆称:“60 年代末学生的反抗运动,是旧式世界革命的最后欢呼。
”[4 ] (p665) 而沃勒斯坦则高度评价说,1968 年是世界体系内发生的一场革命,它“是我们现代世界体系历史上最伟大的形成性的事件, 是一种我们称之为分水岭的事件”[5 ] (p65) 。
哈贝尔马斯则说:“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社会原则的造反。
”[6 ] (p21)国外研究60 年代学生运动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晚近我和一位在德国的朋友稍加收罗,就找到了一百七八十种参考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青年反文化运动
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的反文化运动010911121 刘健红摘要: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青年以各种方式攻击美国的主流文化以及社会的规范。
这一运动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际因素也有国内环境影响,其表现方式也是及其多样,并且这场激进的运动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青年反文化运动 60年代嬉皮士反文化运动是指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发生在美国社会的一切抗议运动,运动的主体是青年们。
它既包括校园民主运动、妇女解放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反战和平运动、环境保护运动、同性恋权利运动等政治方面的“革命”,也包括摇滚乐、性解放、吸毒、嬉皮文化及神秘主义、自我主义的复兴等方面的文化“革命”。
有人将这场运动称为“嬉皮士运动”或“美国的文化革命”,而探究美国的这场反文化运动之所以能如火如荼的展开是与其国际国内背景离不开的。
一、反文化运动的背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是建国以来最不稳定的时期之一,与苏联的冷战、越南战争泥潭的深陷、约翰·肯尼迪总统的遇刺、国内民权运动的兴起以及社会转型过程中发达工业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基督教新教伦理精神的衰落等问题。
这一系列的问题加剧了青年人对国家和社会的不满,尤其是在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之后,使人们的梦想破灭。
并且对于从1964年起的越南战争,很多年轻人是及其厌恶的,在他们看来国家的想法就是把他们从学校直接送向战场。
所以对这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越战和征兵是最令人恐惧的事情。
因此反文化运动的爆发与越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正是在1968年美国更深入地卷入越战之后,反文化运动才发展至高潮的。
20 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在马丁·路德·金为代表的民权运动领袖领导下,美国黑人以非暴力的方式,对美国的种族歧视与隔离制度展开了广泛的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立法上的成果。
然而法律上的平等并不代表事实上的平等,在教育、住房、就业与社会保障等方面,黑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实惠。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黑人运动从非暴力群众行动直接走向城市造反的新高潮,黑人群众逐渐意识到,光是依靠法院斗争,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平等权利。
20世纪60~70年代好莱坞电影与美国青年反叛运动
20世纪60~70年代好莱坞电影与美国青年反叛运动作者:谢文玉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2年第07期【摘要】本文主要考察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好莱坞电影对美国青年反叛运动的再现及其动因,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特性。
一方面,电影为了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不得不关注青年一代的政治价值观;而学生反叛运动的蓬勃发展也为电影提供了这一表现机会。
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对学生反叛运动的表现,既是对运动这一事实的真实反映,又受到自身意识形态的限制,所以,在宣传和解读影片的含义时带有主流意识形态的痕迹。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美国青年反叛运动,主流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K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4—0059—06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以《邦尼与克莱德》为标志,好莱坞银幕上开始出现青年一代的形象,紧随其后的是影响更为深远的《毕业生》。
青年一代被描述为一群狂热的中产阶级孩子们,他们衣食无忧,天真烂漫,充满理想主义,渴望激情,渴求天启式的社会变革,但又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气质和精神。
到60年代后期,好莱坞电影开始直接表现校园骚乱、青年人激进化和与学生反叛有关的暴力行为;从1969年开始,好莱坞电影公司斥巨资连续制作发行了几部以青年反叛和校园骚乱为题材的影片。
这些影片多关注社会上那些反对现行体制的持不同政见者,尤其对学生起义和校园骚乱的题材感兴趣。
本文将以《扎布里斯基角》和《草莓宣言》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究好莱坞电影对青年反叛运动的关注及其缘由,以及与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特性。
一、好莱坞电影对青年反叛运动的关注及其缘由《草莓宣言》和《扎布里斯基角》都以学生起义和学生激进化为题材,是对当时青年反叛运动的直接反映。
《草莓宣言》取材于詹姆斯·西蒙·库能有关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学生骚乱的书。
西蒙最初参与校园学生运动的目的是为了与各式各样的嬉皮士女孩交往。
《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简介
作者: 郭继兰
作者机构: 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2001级研究生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142-142页
主题词: 《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沈汉;黄凤祝;西方国家;“新左派”思想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学生造反运动.国外对这场运动的关注和讨论方兴未艾.但是国内对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却缺乏全面的讨论和介绍.由沈汉教授、黄凤祝博士合著的<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20世纪60年代学生运动的专著.。
新好莱坞电影中20世纪60年代叛逆思想的主题
新好莱坞电影中20世纪60年代叛逆思想的主题
徐轶群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2013(000)020
【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充斥着各种动荡不安的运动和政治事件,其中最显眼的一项就是由青年人主导的嬉皮士运动,其主要目的是对现存价值观的否定与对自由的全新定义.而在新好莱坞电影中,影片的创作人员抓住了这一社会现象,其作品浓墨重彩地刻画了青年人的各种生活方式,透过这种方式笔者总结出当时青年人的思想主题,对西方60年代的文化和青年人的追求做了大体上的分析.
【总页数】2页(P21-22)
【作者】徐轶群
【作者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吉林长春13006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红色经典:主题与叙述——以20世纪50、60年代革命文学为中心 [J], 余岱宗
2.叛逆与升华--试论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对建筑思潮的影响 [J], 陈五英
3.20世纪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包装中的女性图像演变 [J], 赵蕾; 宋一弘
4.20世纪40—60年代中国画主题变迁探索 [J], 刘双喜;武雅雯
5.20世纪60年代浙江新谱的历史地位——由卷册规模论 [J], 钱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20世纪后半期促进世界和平的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20世纪后半期促进世界
和平的主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20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歌手彼得·西格尔的一首民谣《那些鲜花都去哪儿了》在四处飘荡:“花儿都到哪里去了?都被女孩摘走了,女孩都到哪里去了?都被男孩娶走了。
男孩都到哪里去了?变成士兵打仗去了。
坟墓都到哪里去了?都被花儿覆盖了……”
在大规模的反战运动中,以青年学生为主力的抗议力量逐渐壮大,为了阻止战争机器的继续开动,黑人民权运动、嬉皮士、摇滚乐、女权运动的参与者也纷纷汇入了反叛的洪流,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反战运动。
全国各界人士都以大规模游行示威的抗议运动或通过各种舆论宣传媒体表达对政府的不满和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在全国性的反战浪潮下,约翰逊总统在1968年3月因民众的反对和党内反对派的斗争而最终退出竞选。
作为一个发动战争的不得人心的总统,约翰逊离开白宫。
继任的尼克松总统则向民众保证“新任领导将结束战争”。
请回答:
(1)分析材料中美国反战运动出现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影响。
(2)概括指出20世纪后半期促进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答案:
(1)历史背景:世界大战尤其是核武器的巨大杀伤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促使人们反思人类未来的发展,求和平、共发展成为
人们的广泛共识;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社会矛盾激化。
影响:影响了美国总统竞选;迫使美国签订和平协定。
(2)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不断发展;亚、非、拉美等国家发起了不结盟运动;非政府组织作为反战和平运动的新兴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崛起,并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大贡献。
叛逆与自由——20世纪晚期西方时尚
叛逆与自由——20世纪晚期西方时尚
周梦
【期刊名称】《中国纺织》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20世纪70年代rn街头的风景·叛逆的时代rn"……穿着各种各样你无法想象的东西.五年以后,这些都丝毫不足为奇.那时就是:皮革,橡胶,乙烯聚合物,各种奇装异服."
【总页数】3页(P74-76)
【作者】周梦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典雅与现代20世纪前期的西方时尚
2.迷失、恐惧与叛逆——论2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危机
3.迷失、恐惧与叛逆——论2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危机
4.叛逆与升华--试论20世纪60年代西方文化对建筑思潮的影响
5.迷失、恐惧与叛逆——论20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危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产阶级:从文化整容到学术编码——读《中产阶级的孩子们:60年代与文化领导权》
作者: 赵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图书评论
页码: 66-71页
主题词: 60年代;文化领导权;中产阶级;《1968年:反叛的年代》;“文化大革命”;孩子;编码;
学术
摘要:很可能是读过丹尼尔·贝尔那本《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之后,我开始对西方1960年代的学生运动产生了兴趣,于是,这方面的书籍就一本一本走进了我的书架。
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卡拉奇《分裂的一代》,克利夫德《从嬉皮到雅皮》,夸特罗其和奈仁《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阿里和沃特金斯《1968年:反叛的年代》,若弗兰《法国的“文化大革命”》,收有詹姆逊等人论文的《六十年代》,许平、朱晓罕《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吕庆广(60年代美国学生运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运动是思想文化转型的探针
——读《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1968年5 月的巴黎,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
在没有任何政治和经济危机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爆发了其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次社会运动。
上百万的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在国际事务和社会生活中更多的自由和民主。
当时法国思想界的巨擘萨特和福柯,不仅以自己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思想引导学生,还身体力行地走在运动的前列。
这场为期约10 年的学生运动来势汹涌,几乎席卷所有西方国家,但又倏然消逝,整个世界归于平静,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无独有偶,远在东方的中国此时也经历了将近十年的运动,学生在其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但是两者有很多不同。
美国“迷惘一代”的文艺思潮对中国八九十年代思想具有重要影响,崔健的《一无所有》可以与美国作家克鲁亚克在《在路上》中的一句名言相呼应:“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
”——这也是那个“以梦为马”、“白衣飘飘”80年代的精神实质)
究竟是什么使得60年代的西方中产阶级学生集体反叛社会,为何又群体回归社会主流?持续多年的学生运动本质是什么?这场学生运动为什么样的思想所指引?它给后来的历史发展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和印记?研读历史,照耀未来;研究西方,反思东方。
清教伦理与世俗精神的冲突。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早期,社会的常态是资金与物质的普遍匮乏,资本的原始积累虽充满着血腥与掠夺,但是精打细算、谨慎持家、能吃苦、敢于背井离乡基本上是整个商业社会初期崇尚的精神。
一战和二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催生了科技革命和管理革命,从而使社会获得了
前所未有的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发展动力。
战后突如其来的经济繁荣与物质诱惑,生产大于消费,投资多于购买,使得强调花销、赞美富足、讲究实惠、注重感官和心理满足的享乐主义,“笑贫不笑娼”被“去道德化”,堂而皇之地获得伦理上的合理性,甚至是必要性。
这种新旧思想文化的冲突,使得年轻人,一方面贪图享受着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感受着无处不在的压抑和束缚,乃至思想的混乱。
而学生运动正是两者冲突的发泄口。
本质上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
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把人性从神性中解脱出来,塑造了伟大的人文精神。
但是,随着日益丰裕的物质把感情和欲望、独立思考和判断挤压到小小的角落,“理性”君临天下,成为新的“上帝”。
所以,学生们怀着革命嘉年华的喜庆和从未有过的解放感,抱着彻底颠覆现存社会秩序的决心,举着象征革命的红旗和代表无政府主义的黑旗,穿着奇装异服,占领校园,走上街头,向前来阻止的警察的枪口插花。
巴黎的学生们甚至模仿巴黎公社的作战方式,高唱国际歌,用石头、广告板搭起不堪一击的街垒,制造着“革命的”浪漫主义氛围。
其实质并不是要推翻政府,而是对文化的否定之否定,它要实现的是人性的第二次解放。
所以,当五月风暴骤起时,当时的法国总理蓬皮杜就意识到,“受到冲击的不是政府,不是制度,甚至也不是法国,受到冲击的是我们自己的文明”。
当年的学生领袖,现在欧洲议会的绿党议员科恩·邦迪也认为,“这场运动想改变的是生活方式而不是政府”。
点燃学生运动的思想火焰是当时流行的社会批判思潮。
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蒲鲁东的无政府主义,古巴格瓦拉的游击战思想,中国的毛泽东
思想以及存在主义哲学等。
其中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相结合,反对按照资本必须讲求效率、进步应该讲求科学的原理、以数字化、标准化、控制论、定量化、整体化来控制一切的工具理性,倡导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人文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启发人们关注现代社会中的三种“异化”现象:一是人与自然的异化,“人”未必能“胜天”;二是人与人的异化,“他人”成为自己的“地狱”。
三是人与自身的异化,“阁楼”上住着“疯女人”。
归结到一点,是人不得不悲哀地发现:“人”不仅没有因科学进步和物质丰裕而实现自身的解放,反倒跌进一个新的、更加不自由的、被工具和知识理性所主宰的野蛮世界。
青年是影响社会运转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等学校是现代社会的“高级神经系统”,青年学生是战后经济繁荣和消费社会孕育出来的一代新人。
巴黎大学人文一位社会学教授说:“假如知识与社会的进步真的是新社会的发动机,……那么大学在社会中所占据的社会位置不就像过去大企业所占据的位置一样吗?那么学生运动不就和前一阶段里的工人运动具有同样的意义吗?”而工人运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恰恰是社会革命和变革的动力。
换言之,学生运动有可能成为新的社会变革和革命的根本力量。
这不得不引人深思。
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中,除了对五四运动给予相当重视之外,对其他的学生运动画了禁区,或者研究甚少,缺乏足够的研究和重视。
但是,不重视不研究不代表它不存在,不发挥作用。
青年学生运动起码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
一方面是富于理想与热情。
追求自由与平等、公平与正义,具有“驱除鞑辱,恢复中华”的民族气概;另一方面又是个人的、享乐的。
比如“我们要生活得快乐,不要生活得痛苦”,“永不工作,啃老、流浪、做乞丐也行”,“恋爱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
所以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个给灾区捐款最多的学生,往往也是给女友过生日最豪华的人,而有可能他还是贫困生。
不过,十年之后,许多当年反叛本阶级的最激进的大学生们,一扫60年代的闲散与放纵,脱去嬉皮士行头,西装革履地杀奔主流社会,很多人甚至成为主流社会的中坚,成为迷人的中年大叔。
而青少年时代已成为人们对往事的温情追忆,甚至忏悔。
正如80年代出生的人,偶然看到《煎饼侠》结尾的古惑仔“陈浩南”、“山鸡”,虽然已过而立,但依然觉得他们很帅。
邻座的90后、00后发出尖叫,也觉得他们很帅。
(参考资料:沈汉,黄凤祝:《反叛的一代: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甘肃没出版社2002年版;许平:《20 世纪60 年代西方学生运动解读》)
PS: 原文载于姜汪维个人微信公众号:“经典新知生活”,敬请关注!悦读经典,获取新知,启迪智慧,从容生活。
每周三篇读书心得或者原创与您分享!与有思想、有品位、有趣味者同行!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