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对》教学设计一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

《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3篇】《隆中对》优质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常见文言句式,培养文言语感。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结合《三国演义》第37和第38回,引导学生了解史家笔法和小说家笔法的异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现文中人物的闪光点,教育学生做热爱祖国、志向远大、有理想有抱负有智慧有胆识的人;做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虚怀若谷,不耻下问的人。
【教学重点】让学生分析理清诸葛亮一番话的核心方针依据。
【教学难点】教材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及背景。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演示等【教材及学情分析】本文中的故事在《出师表》和《三国演义》中都有不同角度的描写,九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已经有一定水平,因此对教材的横向联系和纵向拓展可适当加宽加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用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教师提问:“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请问,你的脑海里都装着三国中的哪些英雄?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通过提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
然后出示课件:杜甫《蜀相》中的诗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提问,诗中写的人是谁?――诸葛亮。
我们学过他的哪篇文章?――《出师表》。
试试能不能背诵一下其中的第六段:“臣本布衣……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学生背诵之后,提问:这一段中“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讲的是哪一件事?学生很容易回答:三顾茅庐。
教师接着明确:对,这是诸葛亮自己深情回顾的,三顾茅庐的故事,相信同学们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也都有所了解。
那么,历史书上又是怎样记载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隆中对》这篇文章,它节选自史书《三国志》。
【评价】我认为,导语不仅仅是只起导入作用,它起温故而知新的复习作用;起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起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深的作用。
所以,如果有必要,导语的设计可以稍长一些。
《隆中对》教案范文

《隆中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词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学会对比分析,了解《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人智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懂得团结协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隆中对》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言文基本语法和词汇的掌握;3.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2. 对《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地位和作用的理解;3. 培养学生对比分析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词汇及历史背景;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4. 创新思维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课文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文言文基本语法、词汇,分析课文结构及人物关系;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隆中对》在三国演义中的地位和作用;5. 文学鉴赏:欣赏《隆中对》中的佳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6. 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文学创作;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4. 创新创作:评价学生的文学创作,鼓励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优秀6篇】隆中对教案篇一隆中对教案设计思路: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发现问题,疑难字、词、句意的理解,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自学中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后,教师精要讲解的方法学习。
2.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是学习本文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师应通过设计带有启发性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1.疏通文意,准确翻译课文,解决书后练习二。
2.深刻体会诸葛亮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点。
二、整体感知这篇传记,记叙了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生平事迹片段,反映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高度的预见性,以及刘备渴求贤才的谦逊风度。
介绍作者,初步了解陈寿的创作风格。
接着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正字。
然后学生跟读课文,掌握句读。
下面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面解释,学生边读边译,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三、讨论分析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
(1)文章每部分的内容。
(2)三节之间的关系,详写了哪一内容。
(3)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归纳得出答案:(l)第一部分(l)写诸葛亮隐居隆中和不平凡的`政治抱负。
第二部分(2)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3-5)叙述诸葛亮在隆中向刘备提出的对策。
第四部分(6)写“隆中对”的余波一一关、张不悦。
(2)第三部分写得最详,因为第一、二、四从侧面烘托诸葛亮,而第三部分隆中对是正面描写。
(3)诸葛亮是为了使刘备能欲信大义于天下提出了联吴抗魏的策略,可见他是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四、总结、扩展做课后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1.从文中找出5-8句重点语句,并译注。
2.课后练习一。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的要求:1、积累文言词语;2、理解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2、掌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方法。
难点:理解文章主旨(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分析)教学方法:说读法课前准备:录放机及《隆中对》朗读磁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你们读过《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吗?(或看过《三国演义》电视剧吗?)请用一个词语概括与诸葛亮有关的一个故事。
隆中对教案板书 隆中对教案一等奖

隆中对教案板书隆中对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理解《隆中对》的时代背景,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掌握《隆中对》的故事梗概,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领悟文章所传达的忠诚、智慧、勇敢等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的故事内容。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3.感悟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深入理解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刘备、诸葛亮吗?他们在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事迹?(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隆中对》的故事梗概,让学生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
2.分析刘备、诸葛亮等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所传达的忠诚、智慧、勇敢等价值观。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他在隆中对中提出了哪些战略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五)案例分析1.教师选取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案例分析。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六)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隆中对》的读后感。
2.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隆中对》的故事内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章所传达的价值观。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讨论成果,提高了课堂氛围。
3.在课后作业环节,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七、板书设计隆中对教案板书1.三国时期历史背景2.人物形象:刘备、诸葛亮3.故事梗概:隆中对4.价值观:忠诚、智慧、勇敢5.文章结构:总分总6.语言特点:生动、形象、传神八、教学评价1.学生对《隆中对》的故事内容、人物形象有全面了解。
《隆中对》教案设计

《隆中对》教案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隆中对》是中国古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经典戏曲作品,成为传统戏曲教学的重点内容。
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学习《隆中对》,使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欣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隆中对》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演唱技巧;2.掌握《隆中对》中的常用词汇和表达方式。
能力目标1.能够准确朗读《隆中对》中的台词;2.能够模仿角色形象进行表演;3.能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创作舞台作品。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主题;2.学习和模仿《隆中对》中的表演技巧;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隆中对》剧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的理解;2.学生的表演技巧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课时:了解《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40分钟)1.导入:通过引入一些古代剧作和戏曲,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分析《隆中对》的故事情节: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剧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发展。
3.指导学生阅读《隆中对》剧本:教师分发《隆中对》的剧本给学生,指导学生理解剧中台词和人物形象。
4.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隆中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每个小组用Markdown文本的形式记录讨论结果。
第二课时:学习和模仿《隆中对》中的表演技巧(40分钟)1.导入:回顾上节课的讨论结果,引入学习表演技巧的内容。
2.观看示范表演:教师展示一段《隆中对》的表演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演员的表演技巧。
3.分析表演技巧: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演员运用了哪些表演技巧,如声音、动作、表情等,并讨论其作用和效果。
4.模仿表演:学生根据分析的表演技巧,进行小组模仿演练,每个小组选择一段《隆中对》并进行表演,再用Markdown文本形式记录表演结果。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隆中对》,强调诸葛亮与刘备隆中对策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隆中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同时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
2.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分析重点词语、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4.情境教学: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文言文的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6.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7.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仿写或创作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言文作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提高写作技巧。
3.仿写《隆中对》中的一段对话,以现代人物和背景为基础,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要求:不少于200字,注意运用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家长协助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4.家长协助学生收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如人物传记、战争故事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要求:整理成文档或手抄报,上课时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4.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创意表达,仿写或创作一篇以人物对话为主的文言文作文,提高写作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掌握古文学习方法。
2.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音频等,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提高学习兴趣。
1.学生在古文阅读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老师课程教学的整体设想。
制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同学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我整理的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3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篇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行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教材及教案篇2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1、了解本文陈寿和《三国志》。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3、理解时年27岁的诸葛亮的远见卓识、极其锋利的战略眼光。
4、引导同学熟悉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理想、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育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过程与方法:1、指导同学课前预习,结合课文的解释,借助有关的工具书通读课文。
2、进行朗读教学,重点讲解重点的字词句,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层次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诸葛亮自尊自重、谨慎持重和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品质,学习他们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体会课文重的人物性格特点。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难点:1、理解本文是怎样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
2、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
课时支配: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千多年来,诸葛亮的故事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如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充分展现了一代名相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隆中对》的主要内容,了解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
(2)能够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隆中对》的内涵。
(2)学会对比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诸葛亮的“隆中一对”对于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2)如何分析《隆中对》中体现出的战略思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与《隆中对》相关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要介绍三国鼎立的历史背景,为学生学习《隆中对》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文章大意。
(2)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隆中对》的理解和感悟。
(2)组织小组竞赛,检验学生对《隆中对》的掌握程度。
4. 课堂讲解:(1)讲解《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分析诸葛亮的战略思想。
(2)举例说明《隆中对》对后世的影响,如毛泽东的战略思想。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隆中对》的理解。
(2)挑选学生进行回答,及时反馈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2.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从《隆中对》中学到的启示,如何运用历史智慧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六、教学评价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参与度、练习题的正确率等形式进行实时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反馈。
《隆中对》教案设计

《隆中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见。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见。
2.教学难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三国时期有什么了解?有没有听说过诸葛亮?2.课文阅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的生僻字词,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
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的重点句式,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见。
3.课堂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在隆中准确预测未来局势?诸葛亮的智谋体现在哪里?从隆中对中,我们能够学到哪些人生智慧?4.课堂练习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辅、图、事、竭。
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延伸教师通过PPT展示三国时期的相关故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智谋。
学生自由发挥,编写一段关于诸葛亮智斗司马懿的故事。
6.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中的收获和感悟。
7.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深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了解诸葛亮的生平事迹。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诸葛亮的智谋和远见?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是否较高?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教师在课堂中的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作业布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诸葛亮为什么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未来的局势呢?”学生A:“因为他深入了解了各方的情况。
”教师:“很好,那么他是如何了解这些情况的呢?”学生B:“他通过观察和思考。
”教师:“对,诸葛亮的智谋不仅体现在他的知识渊博,更体现在他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那么,我们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C:“我们要用心观察,深入思考。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人物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提高历史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3)学会珍惜时光,立志报效国家。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及翻译2. 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解析4. 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5. 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原文及翻译;(2)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3)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的解析;(2)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及民族自豪感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隆中对》,提问:“隆中”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在这里进行对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中的人物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解析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2)讲解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珍惜时光,立志报效国家。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隆中对》;2. 整理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2. 作业检查: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文背诵、词汇句式掌握和论文写作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团队协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隆中对》全文;(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隆中对》的思想内容;(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古代人物的优秀品质,如忠诚、智慧、勇敢等;(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隆中对》(陈寿著)2. 教学重点:(1)理解《隆中对》的内容及意义;(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
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技巧;(2)古代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隆中对》这篇文章,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相关思考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重点、难点;(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语法;(2)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3)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主要人物。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2)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类似文章。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2)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四、课后作业1. 背诵《隆中对》;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调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人物,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队合作、口头表达能力等;4. 期中期末考试:检测学生对《隆中对》及三国时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初中语文隆中对的教案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隆中对》。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如“隆中”、“对峙”、“智取”等。
(3)了解课文背景,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论证过程。
(2)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运用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隆中对》的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3. 课文背景的了解和文章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2. 课文论证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隆中对》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隆中对》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分析课文的论证过程。
(2)学生分享合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特殊句式。
(2)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内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练习结果,及时给予反馈。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7.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课文《隆中对》。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行为。
2. 课文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课文《隆中对》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

《隆中对》教案《隆中对》精品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隆中对》精品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隆中对》教案篇1【教学目标】1.体会和学习“记言”的史家笔法。
2.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理解和感悟诸葛亮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1.本文“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再现了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值得体会与学习。
2.在学习中,除继续巩固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以外,还可选取不同版本进行比较阅读,更为深入地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领略人物魅力。
3.进一步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启发感悟思考。
在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积累文言词汇,背诵精彩段落等方面放手组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同时鼓励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鼓励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观赏视频,导入新课学习。
1.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三顾茅庐”片断。
2.请同学们说一说,电视剧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三国时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3.看来,“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是刘备三顾茅庐真正的收获是什么?同学们知道吗?明确:是诸葛亮在隆中为他制定三国鼎立大计的事。
4.老师评价,导入新课学习。
正所谓“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
让我们走进陈寿的《三国志》,去重温那一次伟大的会谈吧!二、走进课文,合作疏通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不会读的字,读不顺的句子勾画下来,大家共同解答。
2.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准确断句如:长句“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等等。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默写《隆中对》中的重要句子。
(2)能够分析并评价隆中对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对历史事件的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隆中对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容。
(2)隆中对中涉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3)隆中对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教学难点:(1)对隆中对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对隆中对历史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隆中对的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隆中对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的意思。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共同分析隆中对的历史意义。
4. 研究性学习:(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隆中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研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研究报告:评价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的巩固情况。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隆中对》。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和视频。
3. 网络资源:相关的在线资料和学术研究。
教学设计中未涉及的具体内容,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和调整。
希望这份教案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深入分析《隆中对》中的关键段落,解读其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
2. 人物介绍:详细介绍隆中对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诸葛亮等,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影响。
3. 事件解读:通过对隆中对中涉及的重要事件进行解读,如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理解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

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草堂献策,一段千古佳话青史留名。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就记载这段佳话。
文章在介绍了卧龙怀才不遇,刘备思贤如渴的基础上详尽地叙述了二人会面的对话,对会面的经过则一笔带过,借诸葛亮之口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群雄逐鹿的形势,同时也展现出一位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堂但乾坤已定的出色政治家、军事家形象。
这种记言的写法极好地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精神风貌的重现,是我国史传文学的一个传统与特色。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隆中对教案(优秀9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九年级语文《隆中对》教案篇一(一)教学背景分析这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设计的,围绕新课标,教师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观念,冲破文言文的考试评价体系的规囿,构建新的教学模式(问题——活动教学模式),按照“见仁见智”的阅读原理,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先让学生各抒已见,再由教师相机点拨,从而让学生在“读读议议”中撞击阅读心得的火花。
这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尊重学生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
(二)教材分析《隆中对》出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这篇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
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战略形势所作的天才预见。
人们常说“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既可以感受到诸葛亮作为“智慧之化身”的聪明才智,也可以体会到刘备做为一代枭雄的非同寻常的气质,更可以借此感受整个的三国文化,还可以为下一课《出师表》的学习垫定基础。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应该学什么?他们与七、八年级学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是知识容量的拓宽,二是学习深度的增加。
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初中语文《隆中对》教学设计一等奖一、对课本的明白1、课本简介:《隆中对》选自九年任务教诲四年制教科书第6册第五单位。
本单位选编了《隆中对》、《出师表》、《越巫》《诗词曲四首》4篇古诗文,此中要求讲读的便是《隆中对》,以是这篇课文在这一单位中占据重要职位地方。
这篇文章的焦点部门是诸葛亮为刘备所做的对策。
由于对策的所在是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以是后人称之为《隆中对》。
这是诸葛亮在精炼的阐发了其时形势的底子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其时形势所做的准确阐发和预见,正所谓,未出茅庐便知,天下三分。
2、凭据新课程尺度中课程目标要着眼于门生本质的全面进步的要求,联合课本的特点和门生的现实环境,我订定以下三个目标:知识方面:掌握部门文言实词的用法,借助课下解释和东西书明白课文内容本领方面:明白隆中对的课文布局,理清作者思绪情绪方面:领会刘备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精力3、此中的知识目标和本领目标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历程中,我将领导门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对门生的阐发:作为初三的门生,已经具备肯定的文言文底子知识,比较课下解释及东西书能根本明白课文内容,但是门生的生长是不屈衡的,他们的团体程度存在差别,在学习本课时,我要分身各方面,以促进门生的团体生长。
三、教法、本领的运用新课程中要讨老师应有的讲授观是:讲授不是老师教,门生学,而是师生来往、积极互动、配合生长,讲授是老师和门生的双边运动,以是讲授中我遵照:老师为主导、门生为主体,门生是讲堂的主人的引导原则,在讲授方法上,重要接纳:诵读法、讨论法、归纳法,充实变更门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兴将当代学习的方法的特点表如今讲堂学习的历程中,使门生从感知到明白,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门生既学到知识,又进步本领。
为增大讲堂讲授的容量,进步学习服从,我接纳投影、课件等多媒体本领。
四、讲授历程1、引发情绪,导入新课:与诸葛亮有关的针言、故事、谜语许多,对这小我私家物,同砚们已经相称熟习,基于这个环境我计划的导语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作者整理了7篇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隆中对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隆中对》课文及教案设计篇一即刻反思、调整。
下午在七班上课时,去掉文本解析环节,插入与课文相关的《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突出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视频中的人物对白与课本基本吻合,学生借助画面加深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朗读效果较好。
拓展训练的题目是:质疑诸葛亮:“操既拥百万之众,此诚不可与争锋”,你为何不投奔曹操尽快统一中国结束民不聊生的日子?男生对此话题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参与者情绪高涨。
教训:授课内容宁精毋滥。
与其水过地皮湿,不若拣起一粒芝麻。
初三上册语文《隆中对》译文篇二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
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
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
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
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
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隆中对》教案篇三教学立意和要求: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
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
《隆中对》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1《隆中对》简案教案教学设计隆中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珍品。
隆中对以唐代著名的丽人杨玉环和当时的权臣王君为题材,描写了两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思念故友、怀念往事的情感。
随着社会发展,这首诗歌不仅被广泛地传颂,也成为了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学中如何设计教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经典名篇呢?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唐诗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唐代丽人及杨玉环的故事背景;2.理解唐诗韵律,学习如何识别和念唐诗韵脚;3.通过学习诗歌内容和情感,掌握如何理解和赏析唐诗;4.用自己的语言解析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加深对诗歌艺术性的理解。
(二)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2.让学生培养感性认识诗歌的能力,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描述诗歌的情感;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4.促进学生美的情感、审美趣味和文学修养的提升。
二、教学手段1.课件和图片展示: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课件,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帮助学生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文学解析和分析:通过对诗歌进行细致的解析和分析,深入剖析诗歌的语言、体裁、韵律、意境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3.组合讲解与小组讨论:采用组合讲解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
4.课后作业和分享:通过布置相关作业和分享,鼓励学生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发扬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1.让学生掌握唐诗的背景和特点,理解唐代丽人及杨玉环的故事背景;2.让学生学习唐诗的韵律,掌握唐诗韵脚的念读方法;3.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学习如何欣赏和赏析唐诗。
(二)难点:1.让学生理解唐诗中的修辞手法、语言技巧和艺术特点;2.让学生理解唐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加深对唐代文化和文学的认识。
隆中对 教案教学设计

隆中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朗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隆中对》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提升文学素养。
(3)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志向。
二、教学重点1. 《隆中对》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理解和运用。
2.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深入解读《隆中对》的主题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隆中对》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文意,掌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析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深入解读主题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提炼文章要点。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隆中对》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文言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情况。
4. 学生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勤奋精神的培养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隆中对》原文及注释2. 参考资料:有关《隆中对》的背景知识、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七、教学步骤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隆中对》,理解文意,掌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隆中对
教学建议
一、课文题解
《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开头部分。
标题为后人所加,有的选本亦题为《草庐对》。
本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到草庐时与诸葛亮的谈话。
“对”,是下对上的回答,这里有“对策”的意思,指诸葛亮对刘备提出兴复大业这一问题作出的回答。
诸葛亮的对策,为刘备规划了分三步走的切实可行的策略,是指导刘备今后若干年行动的纲领,后来成为刘备的国策。
二、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诸葛亮隆中对策的叙述,表现了诸葛亮能从客观实际出发,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析各方面的力量,估计未来形势的发展并据此以确定蜀汉建国的政策、策略的远见,赞扬了诸葛亮非凡的政治才能。
三、结构内容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诸葛亮的远大抱负,使人们对他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叙述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从侧面进一步写诸葛亮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
第三部分(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诸葛亮隆中对策。
诸葛亮扼要地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并推测了未来形势的发展。
第四部分(第六自然段)写刘备非常重视诸葛亮的才能。
课文中诸葛亮的规划和策略部分完全可以看作是严密的说理论事:首先他先分析曹操战胜袁绍,以弱制胜,指出曹操具有卓越才能,且已经“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国险而民附”,“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然后基于对形势的分析,他规划了“三步走”的策略:第一步主攻地理位置重要“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第二步夺取“刘璋暗弱”的益州,以荆、益两州作根据地;最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实现消灭曹操进而统一全国的第三步计划。
整个规划严密合理,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说理方法。
四、课文中心与人物性格特征
本文一开始简单地交代诸葛亮隐居隆中,继而点出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此句乃本文的“文眼”,全文围绕此句,安排悬念,引人人胜。
文章先将“躬耕陇亩”与自比管、乐对比,设置悬念,而后以徐庶推荐,刘备“遂诣亮,凡三往”强化悬念。
再引出俩人对答,通过诸葛亮提出的策略显示诸葛亮的高瞻远瞩和雄才大略,完成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
文章在起伏中推进,在矛盾中展开,刘备和诸葛亮的一问一答是本文中心,对话中提示两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更使文章生动严密。
五、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从各方面描写诸葛亮这个中心人物,是本文最主要的写作特点。
开头一段写诸葛亮隐居,从正面写他的不凡抱负;徐庶向刘备推荐,则是从侧面表现。
刘备与诸葛亮问答的过程是从正面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塑造形象,而刘备三顾茅庐,密谈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不悦后,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的回答,都从侧面表现诸葛亮的非凡才能。
全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互相照应,使诸葛亮人物形象亲切可感,这是文章的成功之处。
六、简洁生动的语言
课文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准确,朴素自然。
如刘备对诸葛亮隆中决策的反应只用一个字“善!”便将刘备的感动,敬佩、赞叹之情充分表达了出来,真可以说是惜默如金。
又如,在《三国演义》中用了那么多篇幅描述三顾草庐,而在《三国志》中仅用了五个字:“凡三往,乃见。
”刘备的思贤如渴,虔敬、殷勤,诸葛亮的自尊自重,清高自许,谨慎持重的心理、神态、身份特点都概括天遗地表达出来了,真是言简意赅,一字不可增删。
此外,文章中不少字句如“天府之土”、“挟天子以令诸侯”、“犹鱼之有水也”等富有生命力的语汇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教学设计示例
一、备读,内引激趣
1.以中国古代智者谋士的故事引出诸葛亮,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学生交流自己从文学作品、民间传说、影视戏剧中了解的诸葛形象,可讲故事,可说成语,可谈典故,为下一步自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对照注释疏通词句,了解文章大意。
2.通过自读,基本熟悉文章的内容。
3.师生同读,通过范读、齐读,规范字音、句读、语气。
三、诵读,思考问题
1.根据课后习题一,明确自读要求。
2.学生诵读,全面理解文章内容,并用原文回答问题。
四、品读,探究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鼓励学生对一些重点语句进行探究,品味,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设置问题,进一步交流:你如何评价诸葛亮,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研读,比较延伸
参考问题:
1.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他怎样一步步通过说理提出策略的?
明确:天下形势——对曹操,不可与之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对荆、益二州,可夺之。
三步走战略——主攻荆州;夺取益州;联吴灭曹,统一全国。
2.既然是写诸葛亮,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明确:对诸葛亮言行的描写,既有正面的,又有侧面的,使人物形象丰满。
徐庶有引出情节的作用,关、张二人又埋下伏笔。
3.本文对我们写作文有何启发?自由发表看法。
4.鼓励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对文中涉及人物进行了解;阅读《三国演义》,研究“三步走”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