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脏象 脾肝肾
中医学基础理论笔记之脏象
脏象:即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相通应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人体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五脏的共同功能是化气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第一节五脏一、心—君主之官,五行属火,阳中之太阳①,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阴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
肺为阴中之少阴)系统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的主要生理1、主血脉心推动血液运行的功能「又说心生血」心血充足,表现为面红润光泽、舌淡红荣润、脉和缓有力、心胸畅达无而无不适之感心血不足,表现为面色无华、舌质淡白、脉象细弱无力、心胸动悸心气不足,面色晦暗、唇色青紫、脉象滞涩、心胸憋闷刺痛临床上常从面色、舌色、脉象和心胸部感觉等方面来观察心推动血液运行功能正常与否2、主藏神心脏具有主管生命和精神活动的功能「心主神明」以心血为基础,血是神的物质基础表现:心脏主宰人体脏腑组织的一切生理活动;心脏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情感活动心神失养:神志不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精神萎靡、反映迟钝血热扰心(高烧):神昏、谵语、狂躁不安,(二)心的系统联系中医“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华”:爪、面、唇、毛、发九窍:眼、耳、口、鼻、舌、下窍二阴②1、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的血脉都属于心,心功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2、心开窍于舌:心的气血通过经脉的流注而上通于舌3、心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为水谷精气所化生,4、心在志为喜:喜伤心二、肺——华盖之称,易被外邪侵害,不耐寒热又称为娇脏,主管呼吸,助心行血,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一)肺的主要生理1、主宣发肃降:宣发—宣布、发散,向上、向外体现在:①排除浊气,完成气体交换②将脾上输于肺的精液水谷精微布散全身③宣发卫气于体表抵御外邪④步散血液于全身肃降—清肃、下降,向下、向内。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
西医学所说的“内脏”则是指解剖形态上的具体脏器与他的生理病理功能。
02
二、中医脏腑概念的特征
五脏 六腑 五液 汗、涕、 泪、涎、唾
五体
皮、肉、 脉、骨、筋
五官
耳、目、 鼻、舌、口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将心包络也称一脏,合为六脏。藏象学说习惯将心包络附属于心,故一般称为五脏。
七、五脏与食物
绿色食物养肝 绿色食品指:花菜、芹菜等。这类食品水分含量高达90%-94%,而且热量较低,对希望减肥的人,它既可填饱肚子,而又不会使人发胖。花菜,西方人很早发现它,称它为“天赋的良药”和“穷人的医生”,与之类似的有西兰花。长期食用可爽喉开音、润肺止咳。花菜还可减少乳腺癌、肠癌、胃癌的发病率。另外还可以杀死胃中的幽门螺旋杆菌、降低胆固醇、防止血小板凝结成块、减少心脏病和中风病的危险。芹菜:含铁量较高,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最佳蔬菜。芹菜含丰富的钾,能降低血压、促进尿酸排泄、软化血管、治疗便秘。因此高血压病人、高血脂病人和高尿酸病人可常服。
七、五脏与食物
白色食物养肺 白色食品,例如山药、燕麦片、雪梨、银耳、百合、莲子等。近些年,燕麦的好处渐为人知,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E,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血糖,治疗便秘改善血液循环,是减肥的最佳食品。梨子自古被尊为“百果之宗”,有润肺、止咳、消痰、降火等功用。在秋季若因气候过度干燥,继而出现口渴、便秘、干咳等;或因内热导致烦渴、咳喘及痰黄等症状,可多食梨。现代营养学认为,山药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还富含钾、镁等矿物质元素,具有营养滋补、诱生搅扰素、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还能改善冠状动脉及微轮回血流,可治疗慢性气管炎、冠芥蒂、心绞痛等。天气枯燥,易伤肺津,招致阴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等病症,此时进补山药最为适合,因山药是安然平静之品,为滋阴养肺之上品。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面色 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淡红荣润 和缓有力 节律均匀 舒畅 心火亢胜 心脉瘀阻 面赤 灰暗
说明
(一)心的生理功能
主血脉 藏神
1.心主血脉 1.心主血脉 含义: 含义: 主持、管理、 主— 主持、管理、主宰 血— 心脏及全身的血液 血脉, 脉— 血脉,为气血运行 的通道,又称“ 的通道,又称“血 之府” 之府”
两 主血 大 主脉 行血 方 面
生血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推动和调控全身血 是指心具有化生血液、 液运行的作用。 液运行的作用。
3.心五脏六腑之大主 3.心五脏六腑之大主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 全身各脏腑形体官窍得到血气 的充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功能,使生命活动得以继续。 心主神志— 心主神志 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 功能必须在心神的主宰和调节 分工合作, 下,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整体 生命活动。 生命活动。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 五脏六腑之大主。 所以,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 ),而且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医学PPT课件
形体 筋 脉 肉
五华 爪 面 唇
肺 大肠 金 秋 悲 鼻 辛 白 皮毛 毛
肾 膀胱 水 冬 恐 耳 咸 黑
骨
发
.
20
七、五脏与食物
.
21
七、五脏与食物
中国人说:“民以食为天”,从身体健康 来讲,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要合理膳食,中医 认为“药食同源”,不同颜色的食物即可以治 疗不同的疾病,而且可以保证自身血“质”良 好。例如心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红色食物;肝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绿色食物;脾功能(消化 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黄色食物;肺功能不好 的人可多食白色食物;肾功能不好的人可多食 黑色食品。
.
12
四、五脏的功能
• 2、肝:“将军之官”。• 主藏血,主疏泄源自 • 肝脏如同国家的最高军事领导者(将
军),勇武能出谋划策。主管藏血,能使 人耐受疲劳。肝还主管疏泄和畅达,使人 的气血舒畅,有助脾胃的消化,腑气的通 利。
.
13
四、五脏的功能
• 3、脾:“仓廪之官”
• 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液。
•
健康长寿的理论与实践。
.
16
五、六腑的功能
• 六腑以泻为常态 • 六腑的“腑”,有“府舍”的意思,是空
腔的器官的意思。 • 主要作用是输送营养和排泄糟粕,参与水
液代谢等。
.
17
五、六腑的功能
• 正是由于人体有六腑的“输泻”与五脏 的“贮藏”,这一进一出、一藏一泻, 共同协调较好地完成了物质在体内的贮 藏、转化、利用、输送、排泄等代谢的 全部过程。
• 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 形态上—实质性器官。 • 功能上—藏精、气、血、津液。
.
9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39/55
(三)肺与体窍志液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详见《形体和官窍 · 皮》
2.肺开窍鼻:详见:《形体和官窍 · 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概述
一、脏腑分类、生理功效及特征
五脏-肝、心、脾、肺、肾-化生、贮藏精气:藏
脏 腑
而不泻,满而不实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传化水
谷:泻而不藏,实而不满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态似腑-中空有腔 功效似脏-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55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6/55
(三)脾与体窍志液关系
1.脾主四肢 脾升清散精 气血充盛 肌肉、四肢得养 四肢有力。
2.脾主肌肉:详见《形体官窍 · 肉》 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详见《形体官窍 · 口齿舌》
4.脾在志为思: 脾气健、营血盛--善思 脾气虚、营血亏--思索欠周密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崩漏等(称“脾不统血”)。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24/55
4.脾气血阴阳含义和作用
(1)脾气、脾血-脾生理功效物质基础
脾运得健 脾气血旺盛 升清有力
统血正常
病理:
运化无力-腹胀、纳呆、便溏 脾气血亏虚 升清无力-头晕目眩、内脏下垂
统血渎职-慢性出血症
因为脾功效主要表达在气推进、上升、固摄等作用, 故普通强调脾气作用,而较少论及脾血作用。
先天之精是后天之精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_5-藏象-五脏
精品课件
一、心
位置:位于左侧胸腔,两肺之间,外有心包。 形态:形如倒垂之莲蕊。 外应:虚里
生理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开窍于舌,在液为汗, 其华在面,在志为喜。为阳中之阳,通于夏气。 别称: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生之 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经络: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宗气生成不足 - 少气短息,语 声低怯,脉弱
卫气失于宣发 - 自汗、畏风、易 感
气机宣肃失司 - 胸闷,咳喘无力,
动则益甚。故称:“诸气膹郁,皆属 于肺”
气机不畅,则精津品课件液不布-吐痰清稀
3、通调水道
通调水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 和调节全身的水液输布和排泄。 头面诸窍
肺主 布散脾转输的水液 肌表皮毛
精品课件
4、朝百脉,主治节
(1) 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 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 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气助心行血: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 机,
促进肃血降液运行。 宣发
全身血液 宣发
清浊之气交换
肃降 肺
精品课件
肺生成的宗气
精品课件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
和 治疗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而
言,五脏贮藏精气,精气易于耗散,故
“脏病多虚”;六腑传导消化饮食物,饮
食物一旦在人体久留,即成为有形实邪,
故“腑病多实”。 在临床治疗中“脏
病宜补”、“脏实泻其腑”,如清心泻小
肠;“腑病宜泻”、“腑虚补其脏”,如
温肾固脬。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五脏相关(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关系与五脏相关(思维导图)
把五行属性和五脏功能及特性放在前面便于学习。
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肝(主疏泄藏血),火(温热上升光明)心(主血脉藏神),土(生化承载受纳)脾(主运化统血),金(沉降肃杀收敛)肺(主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水(滋润下行寒凉闭藏)肾(藏精主水主纳气)。
工作原因,时间有限。
五脏与五体、五官九窍、五神五志、五液及季节的关系以下面图片形式展示,仅做几个阐述的示例。
五体
心在体合脉:是指血脉统属于心,即由心主司。
肺在体合皮:一是肺宣发卫气于皮毛,而是肺气宣发水谷精微和津液于皮毛。
…
官窍
肺开窍于鼻:鼻为呼吸道最上端,通过喉咙和气管与肺相连。
肝在窍于目:肝的经脉上连目系,肝血循经上注于目,使其能视。
…
五液
心在液为汗: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汗血同源),汗液的生成和排泄与心血、心神关系密切。
…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一、简介1.五脏的概念五脏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脏器的总称,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2.五脏的功能每个脏器都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相互协调才能保持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五脏主要功能的简介:●心:主司血脉、主宰精神、掌管语言。
●肝:主司疏泄、主要功能是促进气血运行。
●脾:主司运化、负责饮食的消化吸收和水湿的代谢。
●肺:主司呼吸、掌握清华宣达、气机升降。
●肾:主司藏精、司生长、发育、繁殖以及水液代谢。
二、心1.功能心是人体的中枢,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主宰血脉:心藏血,血脉通畅与否与心的功能密切相关。
●统治精神:心主神明,与人的情绪、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主宰舌言:舌为心之窍,心火盛则舌红,反之则舌暗。
2.病变及相关症状●心阳虚:心跳衰弱,心悸、疲乏无力、肢冷等。
●心气虚:心搏微弱,气短懒言、倦怠无力、心悸等。
●心火旺盛:失眠多梦、心烦口渴、口腔溃疡等。
三、肝1.功能肝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疏泄肝气:调节气机顺畅,维护血液平衡。
●储藏血液:肝藏血,能够储备血液以备不时之需。
●主司疏泄:调整肝的功能对情绪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病变及相关症状●肝郁气滞:情绪烦躁易怒、胸闷、胁肋疼痛等。
●肝阳上亢:头晕眼花、头痛、失眠等。
●肝阴不足:眩晕、目眩、视物模糊等。
四、脾1.功能脾是生化转化的重要器官,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运化水湿:脾主运化,运化人体的水湿,保持体液平衡。
●主宰运输:脾主运输津液和气血,是气血的重要储库。
2.病变及相关症状●脾阳虚:气短懒言、腹泻、腹胀等。
●脾湿困阻:身重乏力、口苦食欲不振、腹胀等。
●脾气虚:乏力、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等。
五、肺1.功能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主宰呼吸:呼吸的过程中,肺起到主导作用。
●升降气机:肺主气机,掌管气的升降运行。
2.病变及相关症状●肺气虚:气短懒言、乏力、自汗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ppt课件
2
脾的生理特性
3
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三、脾
藏象中的“脾”作为解剖学单位是指西医解剖学中的脾和胰,但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又远非脾和胰所能概括。
01
部位形态
02
位于中焦,在膈之下,胃的左方。
03
脾主运化 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
在志为忧(悲)
01
生理:
02
肺气充足,宣降有度 → 悲忧适度
03
病理:
04
肺气不足 → 易悲善忧
05
悲忧过度 → 肺气消耗:呼吸气短,声低懒言,倦怠乏力。
06
涕 --- 鼻粘膜的分泌液。
生理:
肺之精气化涕,润泽鼻腔。
病理:
肺阴不足 → 鼻干
肺寒 → 鼻流清涕
肺热 → 鼻流黄浊涕
在液为涕
与秋气相通应
02
病理:
04
(二)心的生理特性
(三)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脉 --- 血脉,脉与心的联系见心主血脉; 华 --- 光彩之意。其华在面是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可以由面部的色泽变化显露出来。 生理: 心的气血充沛,脉道通利 → 面部红润而有光泽 病理: 心的气血不足 → 面色淡白; 心的血脉瘀阻 → 面色青紫或晦暗
《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生理功能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共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运转。
心,被称为“君主之官”,在五脏中居于首要地位。
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组织,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同时,心主神志,主宰着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如果心的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
比如说,心血不足时,会导致心神失养,出现失眠、多梦、易惊等;心阳不足时,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心胸憋闷等。
肝,被喻为“将军之官”。
肝主疏泄,能够调畅人体的气机,使气血运行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调节情志。
此外,肝还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部分血液就会贮藏于肝;而在活动时,肝又会将所藏之血输送到全身各处,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如果肝气郁结,就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问题;肝血不足时,则可能会出现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
脾,被誉为“后天之本”。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运化水谷,就是将我们摄入的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吸收和输送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
脾还主统血,能控制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
脾气虚时,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脾不统血时,则会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
肺,被称为“相傅之官”。
肺主气,司呼吸,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肺还主宣发肃降,宣发是指将肺气向上向外布散,肃降是指将肺气向下向内清肃和下降。
肺通调水道,能够调节水液的代谢。
若肺失宣降,就可能出现咳嗽、气喘、胸闷等症状;肺气不足时,容易出现气短、自汗、易感冒等情况。
肾,被视作“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物质。
脏象学说中医基础理论ppt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contents
目录
• 脏象学说概述 • 五脏六腑的功能与关系 • 脏腑与经络的关系 •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 案例分享与讨论
01
脏象学说概述
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是一种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 腑与外在表现的联系。它认为人体内部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外在表现反映 出来,因此通过对外在表现的观察和诊断,可以推断出内脏的健康状况。
。
当脏腑功能失调时,经络可以起到传递病邪、反映病证的作用
03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04
脏象学说在临床中的应用
诊断中的应用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象、眼 神等外在表现,判断内脏的健康 状况。例如,舌象的变化可以反 映内脏的寒热虚实。
切诊 通过切脉,了解脉象的变化,从 而推断内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康复调理
在疾病康复期,根据脏象学说进行调理,促 进身体恢复健康。
心理健康指导
根据脏象学说,指导病人调整心态,保持情 绪稳定,以促进身体的康复。
05
脏象学说的现代研究与展望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
现代医学对脏象学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的科学验证和临床应用方面。通过现代科学技术 手段,如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方法,对脏象学说中的脏腑功能、病因病机等理论进行深入研 究,探究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脏腑与经络的联系
1
脏腑与经络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 。
2
经络是脏腑与体表之间沟通的桥梁,脏腑的功能 活动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
心失温煦-心肾阳虚-心悸胸闷,面白肢冷,水肿等 肾阳虚 脾失温煦-脾肾阳虚-腹中冷痛,下利清谷 ,四肢不温等 肺失摄纳-肾不纳气-腰膝酸软,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
由于肾阴、肾阳是全身阴液、阳气的根本,所以 ,肾中阴阳亏虚,若不及时纠正,必然导致其他脏腑 的阴阳失调而产生各种病变,反之,其他脏腑的阴阳 虚衰,不及时治疗也会导致肾中阴阳的亏损,故有 “久病及肾”之说; 因此,对于慢性虚损性病变,补肾是根本之治。
即所谓思虑伤脾。
5.脾在液为涎:为唾液中粘稠而少沫的部分,有助于食
物吞咽和消化作用。
三、肺
(一)概述
1.肺的阴阳属性和功能要点
阳脏,阳中之阴。 肺
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
2.肺的组成
主体--肺 肺 内系--大肠、皮、鼻、涕、毛、魄、悲 外应--金、西、秋、燥、白、辛
3.肺的运动形式及生理特性
尿少、水肿、腰以下为甚, 肾阳衰微, 膀胱开合失职 腰酸重,肢冷神疲或尿多、 膀胱失约 失禁
3.肾主纳气
概念:肾有帮助肺保持呼吸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经上行入肺 肾纳气 肾主封藏,摄纳
病理:肾气亏虚
摄纳无力 肺气浮于上 呼吸表浅,呼多吸少,动则气喘——“肾不纳气” 。(肾主纳气的理论价值是指导我们对气喘病的辨 证治疗。)
制 约 互 用
由于肾阴、肾阳是人体阴液、阳气的根本,因此, 肾阴、肾阳亏虚、往往会影响其他脏腑而产生相应的病 变。
肾阴虚——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腰酸腿软,阳事易兴, 遗精早泄,脉细数。 肾阳虚——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腰酸腿软,阴部清冷, 性功能减退,脉无力而迟缓。
肝失滋养-肝肾阴虚-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腰膝酸软等 肾阴虚 心阴失养-心肾不交-心烦失眠,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肺失滋养-肺肾阴虚-干咳无痰,潮热盗汗,咽干形瘦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五脏
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病理(理解):脾失健运可致肌肉软弱无力,
中医称之为 “痿证”
甚至痿废不用
内经原文(了解):
“脾主四肢”
“治痿独取阳明”
四肢又名“四 末”
“阳明”代指脾
2019/11/24
中医基础理论
胃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生理:脾气健旺,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
水粪谷便精中夹 微杂随不糟消化 粕而食下物,
脾不运化, 食欲不振
“水谷精微”衰 少,精气血生化
不足
内经原文(了解)
作“水谷精微” 解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
2019/11/24
“中央土以灌四傍”
中医基础理论
脾运化水谷的一般过程示意图
食物──胃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食
│
│糜
中央土│
│ 水谷之精 ┌─┐ 灌四旁│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2019/11/24
中医基础理论
调畅全身气机
生理(掌握)
气机,气的升 降全出身入脏运腑动、经络、形体、 官窍机能活动依赖气之 升降出入运动
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全身气机调畅
气血运行正常
生命活动正常
全身各脏腑、经络、 形体、官窍机能活动 稳定有序
2019/11/24
中医基础理论
病理变化(理解)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2019/11/24
中医基础理论
(一)生理功能
1.主疏泄 字面理解:疏, 疏通、畅达;
泄, 发散、升散。
基本概念: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 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 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7
37/42
大肠生理功效
1.主传化糟粕 大肠接收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食物残渣,
再吸收其中多出水液,形成粪便,传送至大 肠末端,经肛门而排出体外。“传导之官”。 大肠传导糟粕功效失常:大便秘结或泄泻。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心主血脉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D 胸部舒畅。
8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8/42
2.心主神志(又称 心藏神或心主神明)
(1)神含义
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表现。 普通称之 为广义神。即 “形征”,包含面色表情,目光眼
神,言语应答,意识思维,肢体活动等。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1
11/42
肺
解剖形态: 肺位于 胸腔,居横膈之上, 上连气道,与喉相通。 肺在五脏六腑中居位 最高,覆盖于心,故
称“华盖”。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12
12/42
肺生理功效
1.肺主气 (1)肺主呼吸之气
含义:又称肺“司呼吸” 是指肺经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清气,
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功效。 (2)肺主一身之气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概述
脏象, 古作“藏象”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脏腑器官,内脏。 脏腑器官形态结构, 如“心象尖圆,形
如莲花”
象 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
表现于外现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生理功效活动和病理改变反应 于外征象
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2/42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组 织器官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 及其相互关系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失健运:
纳差、腹胀、便溏,以及倦怠乏力、消
瘦、头晕目眩等气血化生不足等病变。
(2)运化水液:吸收、转输水液,
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运化水液与运化水谷是密不可分的。
脾运化水液的过程:
游溢精气 清中之清 水饮──胃──────┐ ┌─── 头面诸窍 │ │ │宣发 全身皮毛 │ ┌──┐ 散精(津液) │ 肌肉腠理 小肠────┤ 脾 ├───────肺 │清 └┬─┘ │ │浊 │ 清中之浊│肃降 │ │ │ 大肠 │ 其它脏腑 │ │ │ │肃降 │ 浊中之清 │ └─────────肾 │ 之浊│尿 │ 膀胱
调节冲、任二脉:冲为血海,任主胞胎。隶属 于肝,肝为血海。女性经带胎产,与肝之疏泄 功能的关系密切相关。“女子以肝为先天” 肝—疏泄
调节精室
司精关之开合 肾—封藏
•“司疏泄者,肝也;司闭藏者,肾也”(朱丹溪 )
病理上:
•肝失疏泄
女子——月经紊乱,经行不畅,痛经闭经等
男子——排精不畅,遗精,滑精,阳痿或不 射精等
津行失常: 痰、湿、饮、水肿
(气滞水停)
(3)促进脾胃的运化:
调畅脾胃气机 肝之疏泄 功能正常 促进饮食物的 消化吸收
促进胆汁的分 泌与排泄上ຫໍສະໝຸດ 头目眩晕 脾不升清(肝脾不和)
肝失疏泄
(肝气郁结)
下:腹胀腹泻 上:呕逆
胃不降浊
(肝气犯胃)
中:腹胀痛 下:便秘
胆汁分泌 排泄不畅
右胁胀痛,口苦, 纳食不化,黄疸
肝--主疏泄
排精
气机 血行 津液 胃肠 胆 气机 月经
精神
2.肝藏血
是指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王冰:“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行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脏。”
病理上: 1)肝血虚:可见头昏、目眩、乏力等症,妇女 可见月经量少色淡,甚至经闭等。 2)肝不藏血:可见吐血、衄血,月经量多、崩 漏等出血病症。
五、肾
•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 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肾藏精,主蛰,又称为“封藏之本”。 •主要生理功能: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 水,主纳气。 •肾与膀胱相表里,五行属水;“作强之官”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精,又称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 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病理:
“肾不纳气”:肾气虚弱,纳气功能减退, 就会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 喘等病理表现。
(二)生理特性
1.肾为封藏之本,五行属水,与冬气相应
肾精宜藏不宜泄,肾病多虚少实. 与肝的疏泄相反相成。 2.肾为水火之宅 3.肾恶燥.
指肾不喜燥。肾为水脏,主藏精,主 津液,燥则耗伤肾阴,导致肾精枯竭。
主 生 长 发 育
病理:
儿童:先天不足,可导致生长发
育不良的呆小症与保儒症
成人:未老先衰
(2)主生殖 •生殖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与维持, 以及生殖能力等,都与肾中精气和阴阳密切 相关。 •“天癸”:由肾中精气产生,能促进生殖 器官发育成熟并维持性及生殖机能的物质 或功能。
•肾精---天癸
黄疸
(4) 调畅情志:
•情志活动与肝的疏泄密切相关。“肝主谋虑”
•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五脏功能 正常—正常情志活动。
病理上:肝失疏泄 •疏泄不及:
气机不畅,情志抑郁,胸闷不舒,善太息 。
•疏肝解郁
•疏泄太过
可见性情急躁,容易发怒,烦躁不安。
•平肝潜阳
(5) 调节生殖功能:
肌 衄 : 血 从 毛 孔 而 出 , 又 称 汗 血
补气摄血
3.主升清
脾气主升--脾气的运动特点。
脾“主升”功能有两层含义: 1)升清:指脾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头目,发 挥濡养的作用。 2)升提:脾气充足,固摄某些内脏于恒定的位 臵,防止内脏下垂。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为和”
--清·叶桂
病理--脾不升清
若脾虚,运化水液的功能减退,就会出 现水液代谢的失常:
湿、痰、饮,甚至水肿等病变。 健 脾 利 水
2.主统血
•统、统摄,控制。
主统血:即指脾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 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
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气能摄血, 故脾可统血。 病理--脾不统血
下部出血
阴道出血
皮下出血
便血、尿血、崩漏、肌衄 出血特点:慢性,少量
运化水谷
运化水液
(1)运化水谷: 是指脾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 精微的功能。 化:化生水谷精微;
运:运送转输至全身.
脾运化水谷的过程:
食物──胃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食 │ │糜 中央土│ │ 水谷精微 ┌─┐ 灌四旁│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地点)小肠──────┤脾├─────┤ │食 └─┘ 为胃行 │ │物 其津液 │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残 │ │渣 │ │ └肾受脏腑之精而藏之 大肠 │粪 │便 │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体外
3.主纳气
•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 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 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肺呼吸功能正常,肾才有足量的清气受藏。 •肾气充足,又能保证肺的正常呼吸。 •“肺出气也,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 为气之本也。”(《景岳全书》)
•第二章脏象 五脏 脾肝肾
三、脾
脾位于中焦。
•主要生理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脾与胃为相表里。五行属土。 阴中之至阴,喜燥而恶湿。 •“仓廪之官”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运,运输;化,消化、吸收。
指脾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和津 液,并将其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 理功能。
脾主运化功能体现于两方面:
(三)生理联系
1.肾合膀胱
2.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
•肾精是生化骨髓的物质基础。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髓聚上通于脑, 故有“脑为髓海”之说。
•骨、髓、脑三者赖肾精的充养。
•肾精充足:骨骼坚韧,四肢轻捷有力, 精力充沛,耳聪目明,记忆力强。 •肾精不足:骨软无力,行动迟缓,智力 迟钝,眩晕、健忘,老年易骨折,且不 易愈合。
时
肾中精气 期 的情况 逐渐充盛 更加充盛
生长发育的情况
幼年期 青年期 壮年期 老年期
头发生长较快而渐稠密,更换乳 齿,骨骼逐渐生长而身体增高
长出智齿,骨骼长成,人体达到 一定高度,开始具有生殖能力
筋骨坚强,头发黑亮,身体壮实, 充盛至极 精力充沛 面色憔悴,头发脱落,牙齿枯槁, 逐渐衰减 生育能力丧失
《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 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 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 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 ,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
肾与齿(“齿为骨之余”) •牙齿和生长坚固,有赖于肾精的充足。
•肾精充足:牙齿坚固不易脱落。
•肾精不足:牙齿松动,易脱落;小儿生牙 过晚。
其华在发 “发为血之余”,精血同源、互化,精足 则血旺,故发的生长、脱落、润泽与枯槁均与 肾中精气的盛衰有关。
•肾精充足:毛发乌黑、有光泽,不易脱落。
•肾精不足:毛发变白,稀疏脱落。
肾精:
(1)主管生长发育 •肾中精气盛衰是机体生、长、壮、老、 已的根本。 •《素问· 上古天真论》记述了肾中精气由未盛 到逐渐充盛,由充盛到逐渐衰少继而耗竭的演 变过程。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 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 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 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 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 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 形坏而无子也。”
清气不升 精气下泄
眩晕、乏力
病理(脾不升提)--中气下陷
又名“阴挺”
又名“直肠脱 垂”
子宫脱垂
直肠脱垂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二)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 2.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3.脾之气与长夏相应
(三)生理联系
1.脾合胃
2.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生理:脾之运化与四肢、肌肉充养
及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密切相关。
5.在液为涎
涎为口津,唾液中较清稀的为涎。
•脾虚流涎
•脾阴不足,涎不化生,口干舌燥。
四、肝
• 肝的位臵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
•主要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肝与胆为相表里。五行属木。 •“将军之官”。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疏”:疏通、畅达; “泄”:发散、升散。 是指肝具有疏通全身气机,使之调畅的功 能。 “气机调畅”:通而不滞,散而不郁。
•男子—精气溢泻 •女子—月事时下
•肾阴不足:阴不制阳,虚阳偏亢,虚热证。
临床可见:腰酸,腿软,阳事易兴,遗精,早 泄等症状。
还可见到潮热,五心烦热,心烦不安,口干, 舌红少苔,脉细数一般阴虚的症状。
•肾阳不足:阳不制阴,虚寒证。
临床可见:腰酸,腿软,阴部清冷,生 殖功能减退(阳萎、早泄、不孕不育),五 更泻、水液停聚. 还可见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脉无 力迟,精神萎靡,反应迟钝等一般阳虚症状 。
•肝血不足,筋失所养:运动失灵,不耐疲 劳,甚手足震颤,肢体麻木,屈伸不利。
其华在爪: 爪,爪甲,“爪为筋之余”.
爪亦赖肝养,可反映肝血之盈亏。
肝血充足:爪甲坚韧而有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