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多晶氧化铝纤维质量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晶氧化铝纤维生产线投产以来,由于产品质量差,消耗高,导致严重亏损。虽然曾进行过多次专题研究,但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为此,重新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解决了存在的问题,稳定并提高了纤维质量。

1存在的问题

多晶氧化铝纤维是采用所谓“胶体法”生产的。即是由胶状粘性溶液通过纤维化器而制成凝胶状的纤维坯体,经干燥,分解、烧成等几个阶段制成多晶态陶瓷纤维。与熔融法生产的非晶态纤维相比,工艺条件复杂,影响质量的因素较多。生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严重影响纤维的质量,造成废品。为此,对多晶纤维生产的各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原制胶工艺和配方导致胶体稳定性差(见图1),成纤期短,纤维坯体质量低劣:由图可知,原胶体出胶粘度<2 Pa·s(胶温度约50 ℃)时,粘度随时间呈近似二次曲线上升趋势,且在36h内达不到成纤粘度。如果出胶粘度>2Pa·s(胶温约50℃),则粘度随时间几乎呈直线上升,斜率很大,并在12h后可以正常成纤,但良好成纤期很短(仅几个个小时)。如果出胶粘度≥3 Pa·s,则粘度几乎呈瞬时增加趋势,不能正常成纤:

图1 原配方胶体粘度与放置时间的关系

(2)热处理炉和热处理工艺不合适。炉膛高度低,装棉量少不能形成保护性气氛且易堵塞,清理不便造成浪费,恶化工作环境。温区设置和控制不当,实际炉温与设定炉温偏差大。

(3)成纤设备有严重缺陷。成纤罩高度不够,不能满足胶体纤维化过程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多台甩丝机串联设置,无法单独调节风量,互相干扰甩丝盘孔易堵塞,不能连续生产,不但浪费严重,而且使纤维坯体质量不稳定。

2 实验和讨论

2.1成纤胶体的制备

多晶氧化铝纤维的成纤胶体是以金属铝为原料,先制成称为“母液”的聚合氧化铝溶液,添加适量的硅溶胶和成纤助剂,经浓缩而成。母液的制备需控制合适的铝氯比:铝氯比过大或过小均影响胶体的质量。

影响胶体成纤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可纺性(或称可拉丝性)和粘度。可纺性虽与粘度有关,但并不等同。要使胶体具有良好的可纺性,必须添加合适的成纤助剂。助剂基本上有两大类:一类可提髙胶体的可拉丝性,这类物质是天然植物胶或高分子聚合物。另一类可改善胶体的流变性能,主要是有机酸,醇类或表面活性剂。原配方中采用乙酸,而乙酸使纤维发脆。因此,筛选出了高分子聚合物P和含有机酸L的复配添加剂,作为成纤性能改良剂,获得了明显的效果。此复配添加剂使胶体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优异的拉丝性,极大地提高了胶体的稳定性和成纤性。当温度保持25℃密闭保存(防止水分蒸发)时,经连续测试,胶体粘度变化率<0001(Pa·s)·d-1,并且对温度的敏感性极强,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可逆性。18个月的放置试验表明,即使胶体水分蒸发干涸后,加水溶解(不必加热),成纤性能不变。新配方胶体由于其极好的拉丝性,适宜成纤粘度仅为原添加乙酸的胶体的1/8-1/10,且纤维柔软。甩丝盘不易堵塞,连续工作时间长。

高分子聚合物P的存在不仅可提高胶体的拉丝性,同时还具有保护胶体的作用,将无机大分子胶粒分隔包围,减缓了无机胶体的后聚合速度,从而增强了胶体粘度的稳定性。

有机酸L与乙酸性质不同。乙酸可与“母液" 反应生成乙酸铝,减弱了其作为流变剂的作用。有机酸L 则不易与铝盐起反应。该复配添加剂不但稀释作用强,而且具有一定的表面活性,其亲水基与无机大分子胶粒结合,包围在胶粒分子骨架的外界面上,而方向朝外的疏水基起滑润作用,可显著改变胶体的流变性。

另外,新配方胶体宜采用低温减压法制备,如果仍采用原常压髙温法制备,在制胶过程中,表面易结皮,锅底易焦糊,这大大地降低了胶体的质量、且出胶率低,降低原材料的利用率。

2.2 热处理工艺

原热处理工艺是600℃后自然冷却约2 h,然后直接进行1250℃以上的高温处理。这种热处理制度被认为可以减缓晶粒的长大,因为小晶粒纤维的强度较高。但是,实际生产的纤维质量极不稳定,粉化严重,且时有发黑、发黄现象,产生大量废品。为了探明这种热处理方式使纤维质量不稳定的原因,我们设计了从3℃·min-3至100℃·min-1多种升温速度,并反复试验,总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且试验结果无法重复。很显然,这种热处理工艺的纤维最终质量是由偶然因素决定的。这些偶然因素是由600℃以前的热处理程度冷却时的各种环境因素影响及1250℃以上热处理情况的各种随机组合构成的。所以,试验结果无法预测,亦无法重复。

纤维坯体是由胶体细流拉伸后,挥发掉部份水分凝胶化的结果,其中仍含有大量水分。在热处理的第一阶段(千燥段)是除去其残存的大量游离水分,此阶段发生在200℃以前。凝胶纤维开始化学分解,挥发出HC1和结构水。有机碳的氧化发生在更高的温度段,此段宜在较低氧分压条件下进行。因为过多的氧使有机碳氧化速度过快,而破坏纤维的外形结构,出现粉化。所以,该阶段可采取保护性气氛或采用炉内

为正压的自保护性气氛。自保护性方式以箱式炉为好,隧道窑则应使窑内有足够多的纤维,才能形成自保护性气氛。对于含95%Al2O3的纤维最好采用通保护气体的方式生产。

至550 ~600℃纤维热分解基本完成,但其中仍残留少量未完全氧化的碳和部分未完全分解逸出的HCl。如果此时将纤维冷却后直接进行1250℃以上的高温处理,残留的少量碳和HC1就可能来不及氧化或逸出,而使纤维呈黑色或其他色彩,或由于残留碳的急剧氧化和HC1的迅违逸出而破坏纤维结构,造成纤维进一步粉化。

纯粹的无定形Al2O3在550℃形成γ-Al2O3, 由于纤维中其他成分的存在,使得这一相变温度大大后移。如果热处理眺过这一温度段,进行1250℃以上热处理,则相当于玻璃态纤维直接在1250℃以上转化成多晶态纤维。所以,这种热处理方式的结果是:当处理时间短时,以玻璃相为主,成品纤维的加热收缩大,不能使用;当处理时间长时,虽然出现结晶相,但纤维从非晶态直接转化为高温结晶态,由于相变速度过快,产生的应力变化足以破坏纤维的结构,因此生产的纤维也是低质量的。所以,纤维坯体在经过干燥、分解后。必须经过转化为γ-Al2O3相的热处理过程。而后在较高温度下,使多孔的低温晶相转变为高温晶相

&/θ-Al2O3。

2.3 不同Al/Si比纤维生产工艺的异同

在烧成试验中,我们发现Al/Si比髙的纤维热分解阶段更易粉化。进一步研究发现,随着Al/Si比的增大,同粘度下,胶体的比重下降,固体分含量较坻。这可能是由于SiO2含量增大时,胶体胶団中的SiO2

的量也增大,SiO2微粒取代了胶团中的部分结构水。所以,在纤维坯体的热分解阶段,Al/Si比高的纤维分解出的结构水也多。同时,由于聚合氯化铝含量高,分解为Al2O3的量也多。因此,在单位时间内Al/Si比高的纤维逸出水的量和氯化铝分解转化为Al203的量均比Al/Si比低的纤维多。故同样条件下,含铝高的纤维坯体更易受到损伤。试验证明,除含95% Al203纤维外,含72%和80% Al2O3的纤维热处理条件基本一致,而含72% Al2O3的纤维热处理要求更宽容些。

生产线改造后,我们分别制备了含72%、80%和95% Al2O3的胶体,经试产进一步证实了试验室所选择的工艺条件是合适的。本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含72%和80% Al2O3的多晶纤维,而不能生产含95% A1203的纤维。

2.4 产品检验结果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原生产线进行了改造。使产量比改造前提高5倍,原料利用率提高到85%以上。

在生产过程中每间隔4 h取样品一次,共取样18个。然后对18个样品随机抽取5个送检,结果如表1。

表1纤维的性能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