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
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创新方案
![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创新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38dd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1f.png)
学校发展规划与改革创新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学校发展规划和改革创新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展开,探讨学校发展规划和改革创新方案的重要性、实施方法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未来发展的蓝图。
一个有远见的学校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目标和策略进行明确规划,以确保学校能够顺利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发展规划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运营效率,促进学校内外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互补。
二、创新方案的价值创新方案是实现学校发展规划的有效途径。
通过创新,学校可以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创新方案还可以推动教育领域的变革,引领教育发展的潮流,为学校和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制定发展规划的方法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方法应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
首先,必须明确学校的定位和愿景,确定学校要达到的目标和愿景,进而制定相应的战略和策略。
其次,要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策略,进行详细的规划和实施计划。
最后,要建立科学、系统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不断调整和改进发展规划,确保学校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和监管。
四、创新方案的实施方法创新方案的实施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探究式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要加强师资培养和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创新教学的能力。
教师是创新的主导者和推动者,建立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激励机制对于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此外,要引进最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为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创新空间。
五、发展规划可能面临的挑战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不可避免地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不同人对于学校发展的理解和期望可能存在差异。
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确保不同利益相关者达成共识。
其次,制定和实施发展规划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新技术时代未来学校的创新与变革
![新技术时代未来学校的创新与变革](https://img.taocdn.com/s3/m/2720152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5.png)
新技术时代未来学校的创新与变革谈到新技术时代,我们的脑海中会有很多种情景,比如说:我们现在使用的智能手机,几乎是人不离手。
无论是通信、学习、办公、社交,还是购物、娱乐,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来实现。
现在出门我们可以不带钱,但不能不带手机。
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我们对手机的依赖也越来越大。
再比如说,大数据分析工具对目标轨迹、人群密集度、热力图等展现的淋漓尽致。
红外测温系统,人脸识别,立刻上阵……大数据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组行走的数据,而这一切都将进入常态化。
毫无疑问,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新维度,而我们的生活因为新技术建立了新秩序。
类似这样的场景还有很多,比如滴滴约车、无人驾驶、智慧医疗、智能机器人、移动支付等,都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并改变我们行为方式。
事实上,技术对学校的影响也一直存在。
比如我们使用的线上教学,还有云课堂、云会议、云办公云答辩等等。
通过以上这些社会现象,不难看出技术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与变革。
下面我来谈谈技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技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从学校的发展过程来看,大概有这样四个发展阶段:前学校阶段、学校阶段、现代学校阶段和后学校阶段。
前学校阶段(pre-school period)——原始部落的耳提面命式教育就属于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没有任何媒介,仅仅是通过口耳相传来把生存技能传递给年轻一代。
学校阶段(school period)——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泥板书屋”、“宫廷学校”,以及我国古代“成均chéng jūn”和“庠xi áng”都是学校阶段的代表。
数量少,只有少数官宦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
在这两个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进入到学校。
信息技术真正开始对学校教育产生影响是从现代学校阶段开始。
现代学校阶段(modern school period)——现代学校随着工业革命的进步而诞生,使用统一的、标准化的直接学习模式,班级授课制构建。
学校领导的变革与发展
![学校领导的变革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456c24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a6.png)
社会影响: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社会对教育的认可度
学校未来发展的规划与展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效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
加强与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 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YOUR LOGO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27
加强师生之间的 交流与合作
4
学校领导发展的路径与 措施
17
提升领导素质与能力
加强领导培训, 提高领导能力
建立领导考核机 制,激励领导提 高素质
加强领导团队建 设,提高领导协 作能力
引入外部专家, 提高领导视野与 创新能力
加强领导团队建设
选拔优秀人才:选拔有能力、有 责任心的领导团队成员
建立激励机制:设立合理的薪酬 体系和晋升机制,激发团队成员 的工作积极性
22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学校领导变革与发 展的成效:提高了 教育教学质量,促 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领导变革与发 展的展望:将继续 关注教育教学质量 的提升,推动学校 持续发展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的提升策略:加强 教师队伍建设,优 化课程设置,提高 教学效果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的提升成果:学生 成绩提高,综合素 质提升,社会认可 度提高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制定明确的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优化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
推进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学生创 新能力
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促进 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发展
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确立学校核心价 值观
营造积极向上的 校园氛围
开展丰富多彩的 文化活动
学校变革管理制度
![学校变革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476d62f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2e.png)
学校变革管理制度学校变革管理制度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领域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挑战和改革。
学校作为教育的基础单位,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管理制度,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学校变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并分析几种常见的变革策略和措施,以帮助学校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
一、学校变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适应时代需求:时代在不断变革,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演进。
学校要想适应这种变化,必须调整自身的管理制度,以满足时代需求。
2. 提高办学水平:通过对管理制度的变革,学校能够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3. 提升学生发展:学校的变革管理制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和发展空间,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4. 增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的管理制度改革应该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升整个学校的教育品质。
二、学校变革管理制度的策略和措施1. 完善组织结构:学校可以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教学的效能。
建立科学的管理层级与职能分工,确保学校教育事业的高效运行。
2. 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学校可以借鉴现代管理理念,如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以绩效评估为核心、以激励机制为保障,通过建设高效的管理体系,提高学校的整体运作效率。
3. 推进信息化建设:学校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资源,提高学校的管理效能和教学效果。
4. 注重师资培训:学校的变革管理制度应该注重师资培训,通过提供系统的教育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5. 强化家校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共同努力。
三、学校变革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1. 制定变革方案:学校应该组织管理层和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研究和调研,制定出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变革方案。
2. 组织宣传培训: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宣传和解释变革的意义和目标,并组织相关培训,提升大家对变革的认识和理解。
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与实施策略
![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与实施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1f9e6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7e.png)
学校教育综合改革方案与实施策略在当今社会,对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需求日益迫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学校必须进行综合改革,并制定适当的实施策略。
本文将探讨学校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案和实施策略。
一、发展综合改革方案的必要性学校的综合改革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综合改革方案应该包括课程设置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评价制度的完善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教师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以激励教师发挥他们的潜力。
三、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这些能力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四、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将不同的学科划分得很清晰。
然而,现实生活中,各个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因此,学校应该推进学科交叉与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的学习经验。
五、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
学校应该创新教育方法与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
例如,通过使用新技术来辅助教学,或者采用项目制学习等方式。
六、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教育的两个重要力量。
学校应该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
通过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制度,以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
评价应该全面、客观,并且注重学生的发展潜力。
八、加强学校领导力培养学校的领导力是推动教育综合改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学校应该加强领导力培养,提高学校领导层的能力和素质。
优质学校创建中组织变革的路径、特征及策略
![优质学校创建中组织变革的路径、特征及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e9605577a26925c52cc5bfef.png)
与发展主要取决于组织变革 能力 的强弱。 虽然 , 学校组织 l 织核心流程的基础上 ,通过流程再造等方式进一步完善
不可能面对像工商企业组织一样的激烈竞争, 但是 , 面对 l 组织流程, 提高组织的效率。比如, 通过建立扁平化学校 政治 、 经济、 文化的转变, 以及民众对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l 组织的方式, 提高学校组织的管理效率; 通过在学校实行
临这样的处境 , 如果不能适应外部环境 , 不能得到社 区和 } 勒温( e i) 出的 “ 一 场分析理论 ”组织环境存在 L wn 提 力 ,
公众 的认 同, 学校是很难生存和发展 的。所以当前 , 一所 I 着动力与阻力这两种彼此抗衡的力量。前者包括政府 的
学校能否走 向优质 , 将主要取决于学校组织 变革 的速度 I 干预 、 社会价值 观的变化 、 技术进 步 、 知识激 增以及管理 和成效 。 } 的过程 和人员 的改变等,后者包括变革对员工需要满足
的要求 , 学校也需要随时启动变革 , 以获得或保持 自己的 11 . 分校制 ”激发学校组织 内部的竞争等。三是文化变革 。 ,
优质地位。我国教育的飞速发展使得教育领域自由竞争 l 文化变革是学校组织变革的终极 目 “ 标。 文化变革指的是 的程度越来越高, 学校之间的竞争日 趋激烈; 知识经济的 I 组织运作之根本概念的改变, 它挑战及修正的是深植于 到来和民众对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视促使学校必须不断提 } 组织系统中的价值观及信仰,以产生全新的文化或组织
和革新的过程, 其目标是创建优质学校。 { 从组织变革的目 标来看,学校组织变革是为了使学 从组织变革的型态来看, 学校组织变革可分为三种 l 校从 目 前的状态到达未来理想的状态而增加其竞争优势
试论学校变革的路径选择
![试论学校变革的路径选择](https://img.taocdn.com/s3/m/c02b3d8871fe910ef12df84b.png)
革 的方 法和 策略 , 常 是变 革 实践 者 最关 心 、 急 切 划分 为强 制性变 革和 诱致性 变 革两种 类型 。 通 最 所谓强 制 希 望获取 答案 的问题 。 因此 , 在现 阶段 , 面对纷 繁复 杂 性 变革 , 指 政府 借 助 于行 政 命令 或 法律 手 段 , 自 是 把
、
学 校变革 的 多种路径 分析
围 内 , 校 场域 中所发 生 的变 革 活 动大 大 小小 , 不 校 采纳政 府 的改革 建议 。 一变 革类型 考虑到 了激发 学 数 这 胜数 。对 于这 些具体 的学 校变 革实 践 。 组 织行 为学 学 校 内部 动机 对提 高学 校变 革成 效 的积极 意义 , 从 在变 的视角观 之 , 体可 以分 为三 类路径 : 透模 式 、 策 革手段 上更具 有灵 活性 和隐 蔽性 。 大 渗 政 模 式和 自愿( 自主) 模式 。[ 2 ] 其三 , 自愿 ( 自主) 模式 。渗透 模式 和政 策模 式 , 其 其一 , 渗透模 式 。 一般说 来 , 渗透模 式把 学校 变革 动 力源主 要来 自于 学校 外部 , 自愿模 式 的动 力源 则 而
实情 况 出发 , 3前 “ 然” 态的 学校 变革理 应具有 渐进性 和情 境性 的特征 。 - " 应 状 由此 , 国现 阶段 的学 我 校 变革应 选择 自主 变革的路 径 。 即致 力于构 建一种 为 了学校 、 学校 中和 基 于学校 的 变革 思路 。 在
关键词 : 学校 变革 ; 变革路 径; 分析
的 内外环境 ,学 校究 竟应选 择何 种理 性 的变革 路径 , 身对 学 校变 革 的规划 、 设想 强加 给 学 校 , 促使 学 校 以
教 育研究 者需给 予 必要 的 回应 。
学校应对教育变革的策略与挑战
![学校应对教育变革的策略与挑战](https://img.taocdn.com/s3/m/237ada98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ca.png)
学校应对教育变革的策略与挑战教育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基石,需要及时应对这些变革,以确保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持续提升。
面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应对,以保持教育的前沿性和竞争力。
首先,学校可以通过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来适应教育变革。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学校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引入新技术、新思维和新理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其次,学校可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素质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
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育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拓展教育资源和提升教育质量。
合作伙伴可以包括其他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共享资源和经验,学校可以更好地应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提升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参与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
教育政策的制定对于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可以以专业的视角和实践经验参与相关政策讨论和制定,使教育政策更贴近实际需求,更有利于教育变革的实施和推广。
总的来说,学校应对教育变革的策略主要包括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积极参与教育政策制定。
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学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教育变革的需求,提升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培养优秀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面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学校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不断学习和适应,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问题成因及策略
![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问题成因及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7f5852563b3567ec102d8a18.png)
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问题、成因及策略【内容提要】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是当前学校变革的一种主要样态。
从学校变革实践看,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还存在诸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主导学校变革存在“诺斯悖论”现象。
从恰当定位政府角色、让渡学校变革权等方面实现政府转型,已成为提高学校变革绩效之亟需。
【关键词】学校变革/“诺斯悖论”/学校变革权/学校管理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是当前学校变革的一种主要样态。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中国,日本学者佐藤学在分析日本公共教育重建时也指出,“无论是新自由主义还是新保守主义的学校教育改革,均由中央政府与都、道、府、县级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强行推进”①。
欧美一些国家的学校变革也表现出这种发展态势。
一、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是指“政府通过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发动学校实施变革,对学校变革的过程施以监测和激励,并对学校变革的最终成果和收益予以评价”②。
其具体表现为:学校变革政策的制定,变革项目的启动、实施和评估等多个环节,甚至学校变革目标和方向的确定、变革方案的制订,变革路径的选择及变革策略的运用等具体变革内容,都出于政府的意志及政府的管理和调控行为。
在这种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中,政府集变革的发起者、实施者、监督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于一身,而“学校”则在很大程度上充当着变革政策的执行者。
例如,自2001年6月起由中央政府发起和推动的中国教育史上规模最大、改革力度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就是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的最好例证。
尽管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的面貌、提高了学校教育的质量,但不可否认,在当前的学校变革实践中,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校变革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中的偏差和缺失政府作为学校变革政策制定及实施的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如下问题:政府变革政策的设计理念模糊、政策目标不明确、政策执行存在偏差以及政策评估和政策监测存在缺失。
2024年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案范文
![2024年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a224d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f.png)
2024年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与实践研究方案范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 传统的学习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本研究拟针对2024年的学习方式变革进行策略与实践研究, 以期为学校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提供可行性的方案。
关键词: 学习方式变革、信息技术、教育理念、学生需求、研究方案1.引言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不断进步, 教育领域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学习方式的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界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传统的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因此, 研究2024年学习方式变革的策略与实践显得迫在眉睫。
2.目标与意义本研究的目标是针对2024年学习方式变革提出可行的策略与实践方案, 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和变化多样的学生需求。
研究结果将为学校制定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学习方式提供参考和支持,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理论框架本研究将以社会构建主义为理论基础,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同时, 借鉴构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探讨学习者对学习环境和资源的积极构建和变革。
信息技术将被视为变革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 通过整合网络教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来开展学习。
4.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 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
文献研究旨在归纳总结现有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案例分析将选取国内外一些学校已经实施的学习方式变革项目, 分析其成功经验和问题;问卷调查将面向教师和学生进行, 旨在了解他们对新型学习方式的认识和需求。
5.研究内容与方案5.1 学校学习环境建设通过搭建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 提供无线网络、可视化教学工具、智能化学习平台等, 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
同时, 加强与高校、企业等资源方的合作, 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5.2 实施个性化学习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 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课程安排。
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与实施策略
![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与实施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c8b8b7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d.png)
学生个性化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与实施策略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变革,学生个性化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本文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变化、科技发展的推动、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等方面,探讨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也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实施策略,最后文章分别从军事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教学论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学生发展;教育改革;个性化发展;职业教育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育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然而,传统的大班授课制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学生个性化发展成为了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理念的提出,不仅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高水平教育的必要条件。
一、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意义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个性化发展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兴趣、特长等多个方面,通过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和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提高综合素质。
在知识方面,个性化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在能力方面,个性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辅导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优势,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兴趣和特长方面,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增强学习动力和兴趣。
2.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个性化发展注重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习动力和兴趣,与传统的大班教育相比,个性化教育更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从而更加自信和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7a24b9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8b.png)
1、学科共通层面
学生资源生成
深化提升
拓展生成
有向开放 交互反馈 过程生成 目标达成
教师捕捉判断
互动推进
开放延伸
交往特征:双边共时、同生共长、互动生成
(三)基于教学互动关系把握的开放设计
2、三放三收的过程设计 ➢ “开放性”的设计:广度、深度 ➢ “大问题”的设计:挑战性、关联性、递进性 ➢ 重心下移的设计:人人参与、起点外显、资源生成 ➢ 信息回收的设计:捕捉判断、表现资源、互动推动
(一)课堂教学的“改革”状态 方法的改革:旧框架+方法技术=教师主导 形式的改革:旧框架 + 新元素 =学生主动 加法的改革:情境 + 活动 + 技术 +开放题 部分的改革:理解部分内化并转化为行为
——传统教学框架不变,学科知识立场 末端的方法改革,表面形式化状态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反思
(二)课堂教学的问题存有 教学点状的问题,缺乏知识整体的结构意识 教学演绎的问题,缺乏知识形成的过程意识 教学封闭的问题,缺乏师生互动的生成意识
关系形态知识 过程形态知识
课堂教学转型变革的策略研究
(二)基于教学养成关系把握的系统策划
1、教学目标制订的层次设计 整体性设计------总体的全程式目标 连续性设计------阶段的递进式目标 针对性设计------具体的弹性类目标
(二)基于教学养成关系把握的系统策划
2、教学内容规划的长程设计 整体——部分——再整体
本质问题:学生理解单一、思维被动 教学中人的因素凸显不够 教学的育人价值拓展不够
二、课堂教学的转型变革 (一)转型变革研究的方向
观点变革:从知识的教学到育人的教学——价值转换 从部分的割裂到整体的综合——思维转换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学校发展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学校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53ebbb5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45.png)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行学校进步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令人瞩目标效果。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进步的需求,我们需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全面推行学校进步。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老师素养老师是教育的主体和灵魂,提高老师的素养是学校进步的关键。
当前,教育教学方法正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师资培训,不息提高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起首,学校应该丰富老师培训内容,将现代科技手段与教学相结合,培育老师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另外,学校应该加强老师的专业进步,提供宽广的进步空间和机会,让老师不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学校还应该鼓舞老师乐观参与教学探究和教研活动,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定期的教学沟通会议,学校可以促使老师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分享教学心得和阅历,不息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构建多样化的评判体系,提高同砚综合能力传统的教育评判体系过于重视同砚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轻忽了同砚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育。
为了更好地进步同砚的综合能力,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多样化的评判体系。
起首,学校应该缩减对同砚记忆和应试能力的过份追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培育同砚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各类实践活动,援助同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并鼓舞同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设力。
其次,学校应该建立起一种多样化的评判方式。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评判,学校还可以接受开放性问题、项目探究、实践操作等多种评判方法,全面考察同砚的综合能力。
这不仅可以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还可以援助同砚发现自身的优势和潜力。
三、加强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推行信息化教学科技的进步对教育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机遇。
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进步的需求,学校应该加强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推行信息化教学。
起首,学校应该配备齐全的信息化设备和多媒体教学系统,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
![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0cde6e1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a.png)
学校如何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学校积极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的策略在教育变革浪潮中,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已成为教育理念的关键词。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如何积极有效开展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多元发展,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教育专家的角度,结合实践经验,探讨学校开展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个性化教育体系1. 制定科学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传统“一刀切”模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跨学科学习,并提供多元化的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应与学生兴趣、特长、未来发展方向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施差异化授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并设计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评价。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提供差异化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
3.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多元化、科学化,避免以分数和统一标准作为唯一评价依据。
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应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如项目式学习、作品集展示、作业完成情况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力。
二、营造温馨多元化发展环境1. 形成开放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活动,提供丰富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文体比赛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发展兴趣愛好的空间。
2.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勇于挑战、敢于实践,并提供支持和引导。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素养。
3. 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家校之间应加强沟通,共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商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家长应积极支持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共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方法,掌握个性化教育和多元化发展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https://img.taocdn.com/s3/m/1337cce1cc7931b764ce153b.png)
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学校教育正在面临新的变革,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求得更好的发展,立足于创建学校品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一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加快学校自主发展步伐,促进学校持续、和谐、健康地发展.特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背景分析(一)学校概况我校有学生570余人,教师43人.其中,中级职称教师29人,初级职称教师13人,未定职称1人。
研究生学历1人,本科学历32人,大专学历10人。
(二)发展优势学校经过长期艰苦的发展,已初步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无论硬件和软件建设都有了长足进展,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在新课改背景下,“团结、合作、和谐、发展”已在学校教职工中形成共识,“学校在和谐中发展,教师在协作中进步,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2、积极开展学校制度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及校本行动研究。
教育科研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与实践.“科研兴教、科研强校"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凸显了学校特色,提升了学校核心竞争力;3、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常规化管理逐步走向过程化、具体化,校本研究走向正规化,教科研活动有机结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学质量稳步上升。
以德治校取得明显变化,人性化管理唤起学校谋求发展的迫切需求。
这是师资流动与政策变化都难以削弱的优势;4、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已经形成。
几年来,努力实现“让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好发展”的承诺,着力打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广大教师积极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形成了我校教师独特的教风,从而提高了学校办学效益和质量。
5、课改实验加快了师资队伍建设的进程.课改,既使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又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
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并通过参加校本培训、校本教研、县市级以上教研活动和各种教学比赛,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水平。
学校领导力的变革与发展策略
![学校领导力的变革与发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1d76db72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8f.png)
学校领导力的变革与发展策略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教育的发展,学校领导力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个高效的学校领导团队能够有效地推动学校发展,并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本文将探讨学校领导力的变革与发展策略,并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
一、学校领导力的变革1. 转变角色定位传统上,学校领导者是权威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然而,在现代的学校环境中,领导者应该更多地扮演指导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他们需要与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鼓励创新和自主性,以激发团队的潜力。
2.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者不应该孤军作战,而是要与其他教育者共同合作。
团队合作可以促进知识共享、协作教学和资源整合。
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分工,领导者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并实现学校的整体发展。
3. 激发创新思维学校领导者应该鼓励教师和学生展现创新思维,并提供支持和资源来推动创新实践。
他们可以建立创新团队,组织创新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发展和学术研究,并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学习机会。
二、学校领导力的发展策略1. 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学校领导者应该投资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
通过参加教育研讨会、访问其他学校和参与教研活动,教师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 建立学校文化学校领导者应该创造一种积极、开放和包容的学校文化氛围。
他们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教师间的合作和互助、倡导公平和正义来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
这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学校团队。
3.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学校领导者需要与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他们应该倾听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声音,并及时处理问题和反馈。
通过定期组织会议、开展座谈会和使用各种沟通工具,领导者可以加强学校内外的沟通与合作,促进学校发展。
4. 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学校领导者应该建立科学、全面和多元化的评估与反馈机制,以检验学校发展的效果,并及时做出调整。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a6e1452ddccda38376baf7a.png)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改革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契机。
应该说,在全国范围内新课程的推进是取得了重大成果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区域内,新课程改革仍是举步维艰,形式化的、浅层的变革比比皆是,成果也花样繁多,但真正走进课堂、深入学校就会发现,穿新鞋走老路、扎扎实实搞应试的现象仍是非常普遍。
对于教育规律和发展趋势,校长们不是不懂,学校教育应该改革,必须改革,但目前学校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正视和重视:一、学校改革发展的困难及问题1、教育评价造成学校改革放不开手脚,发展空间受限这是造成很多学校不敢改、不能改的最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各地学校间加班加点、争抢生源、大搞“应试军备竞赛”而导致恶性竞争不止的主要原因。
其一,目前对学校教育的评价本身就比较片面。
现在,中考改革力度不大,学习任务繁重,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以中考成绩为主,甚至是用考试成绩给各校排队,造成学校只能“考什么教什么”,疲于应付;用人的学历化也造成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只看升学率,择校风盛行,更加导致“强校更强,弱校更弱”的不良竞争局面。
各方对学校评价的片面性,使得教学成绩、升学率成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造成“上下齐抓教学成绩、各方唯分数至上”的局面,甚至这种压力已经深入到小学阶段,各校在激烈竞争、巨大压力下,改革只能是谨小慎微,小步试探,担心一旦放开会影响成绩,进而影响声誉、影响生存;只能是固守大容量灌输、加班加点“榨油”式的应试策略,以付出更多师生的精力和牺牲师生的更多休息时间、挤占学生更多的素质发展空间为代价来应试。
由此,出现两种有意思的现象:一是,出现了城市孩子往农村中学送、城市学校学习“县中”经验的做法——当然,这些现象并非不可取,农村学校也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但总体来说,城市学校大量借鉴的是农村学校应试的策略,我觉得,这不应视作一种进步。
二是,很多地区改革力度较大的学校往往是薄弱学校,失败了也无关紧要,发展了则变成改革成功的典范,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而对大多数学校来讲,则缺乏这种勇气,是评价带来的压力使然。
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
![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42b562a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15.png)
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学校改革一直是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改革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内部的需求,还有来自于社会的压力。
本文将探讨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如何推动学校的自我革新。
一、学校改革动力1、内部需求一方面,内部需求是推动学校改革的重要动力。
随着教育的发展,学校对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有了新的变化,这也促使了学校改革的需求。
比如说,教学质量的提升、教育模式的变革、学校文化的融合等,这些内部需求的变化往往需要学校内部进行改革,并且也一直注意着学校的发展。
学校要想稳步健康的发展,必须把握这个动力。
2、社会压力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社会习俗观念的转变、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长,这些因素会使得社会对于学校教育有着更新换代的要求。
学校作为教育的载体,必须贴合社会发展的步伐,积极地进行改革调整。
未来就业市场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社会对于学校教育走向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加强,这些都是学校改革的重要动力。
二、学校改革策略1、教育改革必须跟上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显得格格不入,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慢慢成为了新生代施教的关键,学校改革的必要性一再凸显。
新的教育模式、教材、教学法等,都在不断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研究。
为了使得学校教育不被时代淘汰,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这方面不断改革。
2、学校发展需要内部动力学校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作,必需依靠自身的内部动力。
学校要想取得进步,在改革推行的过程中,必须鼓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相关力量参与进来,形成一股内部的动力,树立起一个长盛不衰的学校文化。
3、推动学校改革需要恰当的管理学校教育改革不仅是对教师的挑战,还是对管理者的挑战。
因为管理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学校的形象和发展。
因此,在学校改革中,管理者也必须努力调整自己的管理思维、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具体的管理方案,恰当地推动学校改革。
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
![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a5ba20c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1b.png)
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学校改革是近年来中国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是促进中国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
对于学校来说,改革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因为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转型演变过程中必然需要适应新的教育形态。
一、学校改革的动力(一)政治经济上的动力。
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针对社会变化而进行的长期过程,背后往往与国家战略和现实经济问题有关。
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而学校改革就可以使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这种需要提供支持和积极推动的作用。
与此同时,改革教育体制和学校管理体制也是维持稳定经济和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应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求,为经济和社会的发达做出贡献。
(二)民主与自由的动力。
民主与自由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来源。
学校改革中,推进民主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使学校在政治、经济层面上逐渐适应现代社会,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学生思想的开放性、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推进人的自由解放,使学校教育更加适应和贴近现代化的需求和发展。
(三)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需要。
改革和创新在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教育也确实需要变革和改进。
教育改革需要以学校为切入点,以实际教学操作为出发点,从学校的组织结构、管理格局,到课程设置、知识技能的灌输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改革。
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很大程度下也就要求学校内部实现思想解放、思维跃迁,才可以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体系,助推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二、学校改革的策略(一)坚持质量为本。
任何一个改革和进步,首先必定是建立在整体质量值得肯定和支持的前提基础之上,因此推动学校改革,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以质量为本。
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政策制定者、学校领导和教师们应当积极地保障教育体制的完善,把教学质量和学校管理质量摆在首位,以实现高效、高质量的教育。
(二)多元文化的融合。
学校教育改革方针
![学校教育改革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1cad875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0.png)
学校教育改革方针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传递知识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从教育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回答,探讨学校教育改革的方针。
一、教育内容的改革方针在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因此学校教育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育内容的改革方针应注重充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除了基础学科知识外,还应加强艺术、体育等领域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外,学校教育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针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重点,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对象。
然而,在新时代,学生需要的是主动参与、深度思考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方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探究式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师生关系的改革方针在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较为严肃,师生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
然而,学校教育应改变这种状态,建立师生之间的平等互动。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友好氛围。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更多机会,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促进彼此的成长。
四、课外活动的改革方针除了教学内容,学校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因此,课外活动的改革方针应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学校应提供更多丰富多样的活动,包括体育运动、科技创新、艺术表演等,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
同时,学校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五、学校管理的改革方针学校管理是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
学校管理的改革方针应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发展。
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保障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同时,学校管理也要注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策略分析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张兆芹引言当今社会三种主流趋势正对学校变革与发展产生影响:全球化正在改变学校组织赖以生存的社会以及学校组织运行的模式;信息技术正在通过改变学校工作和知识运用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人的态度和期望的变化上,将对学校组织变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是开放的社会系统组织,只有不断变革和发展,才能与时俱进。
一、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研究概述根据Hopkins & Reynolds(2001)所言,学校变革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的“国际性学校改进计划”(International school lmprovement project,ISIP)的缩影。
该阶段的学校改进行动多是松散、游离的,缺乏系统和连贯性。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被界定为学校改进,认为该阶段是学校改进和学校效能的结果。
如:校本管理、高效能学校运动、策略管理或学校发展计划、学校教育质素检查、问责制度的确立和推行以及校本表现指标的评估等,都是重要的学校管理改进项目。
学校效能的研究为学校组织发展提供了智性的知识基础,但有其局限性。
White(1997)、Fielding (1997)和Thrupp(1999,2001)曾对学校效能进行了反思,质疑很多研究计划中的学校效能定义都过分倚重学生短期的学习成效,而忽略了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长期教育目标。
而学校改进则为教育变革有效地引进学校提供了指引和策略。
Creemers & Reezigt(1997)列举出学校效能研究与学校改进研究两者的差异,Fidler(2001)也对学校改进和学校效能的范式进行了比较,学校效能的研究较倾向于以科学化、理论化的取向判断学校,多用量化研究法,源于实证主义的哲学和实践认识论;而学校改进研究则集中于实践中如何帮助学校应对变革和进行变革计划,常用质化研究法,其源于组织发展理论。
Harris(2000)概览了这些学校已经实施的改进项目的主要特征,同时也聚焦同时代学校改进项目的限制,讨论了学校改进需要更多的概念化和评估,并建议进一步的学校改进需要更多的以学校为根本的,与之相配的变革项目。
霍普金斯(Hopkins, 1990)表示,学校改进的知识与学校效能的知识两者必须相互结合;莫蒂默(Mortimore, 1991)也主张学校效能和学校改进的结合;富兰(Fullan,1991)对学校改进的“关键问题”的认识对我们很有启示:愿景的形成;渐进的计划;采取主动和责任分担;职员发展与援助;追踪与问题解决。
Roynolds (1993)认为,发展以学校为本位的学校效能知识基础,这些知识有助于负责学校改进的人将学校效能的研究与学校改进的研究联系在一起。
像Stoll & Fink(1996)、Reynolds & Sammons et al.(1996)、Hargreaves(1995)和Bottery (2001),也都致力于寻找学校效能和学校改进之间的联结点。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某些学校改进项目都取得了成效,例如Hopkins(2001)“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for all”计划和以叶澜教授为首的国家重点课题“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叶澜,2004)等。
二、学校变革与发展的主要理论关于学校变革和发展的理论,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学校发展是一种系统而持续的努力,是教育变革的一种策略,学校发展变革与组织目标、变革的动力和阻抗的来源有关,但学校变革最终还是落在学校变革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上的策略与技术。
有学者从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来研究,综述了许多学者的观点(达林,2002,页98-140);有学者从学校与社会的不同关系模式的角度,尝试把学校变革理论分为如下三种范型:适应与促进理论、冲突与批判理论、互动与共长理论(杨小微,2004)。
本文主要讨论学校发展的四种主要变革理论:库尔特·勒温(Kurt Levin)的力-场分析,钦和贝思(Chin & Benne)的三种策略,标准、市场。
学校本位的学校发展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
1.Levin的力-场分析库尔特·勒温(Kurt Levin)提出了力-场分析论,系统地分析组织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得出了三阶段的基本变革策略(Levin,1952):解冻(unfreezing)、变化(changing)、再解冻(refreezing)。
由此根据这个观点推论:解冻、变化、重新解冻、变化和制度化。
力-场分析的价值在于它的诊断性:即预先准备为实现变革而设计的具体行动计划。
这样的计划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很明确地预测所提出的行动的可能后果。
2.钦和贝思的变革理论钦和贝思(Chin & Benne,1985)认为,建立在不同的人性观点的基础上,在学校组织变革中,从变革的力量和组织角度来划分,有三种传统组织变革的基本策略:(1)“权力-强制”策略;(2)“理性-经验”策略;(3)“标准-再教育”策略(Chin and Benne,1985)。
“权力-强制”策略通常在一个高度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权下被官僚主义者所使用。
其基于以下假设:人总是回避变革,因此强制或诱导战略是必需的。
在政治上、经济上和道德上使用制裁手段,可迫使使用者屈服。
根据权力-强制的观点,所有的合理性、理智、人际关系在影响学校变革的能力上,都不及直接运用权力的效果好。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会产生的抵抗力和对抗,这些策略的效果可能持续性短、效果差。
“理性-经验”策略旨在迅速普及新思想和新做法,这是一种有计划、有管理的普及策略。
其基于这样的假设:人是能够被“客观性知识”说服的理性群体,一项学校发展计划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其力量并说服受益者,人们为执行这种策略,会提出并尝试许多模式。
如“知识-生产-利用(KPU)”以及“研究、开发和普及(RDD)”,它们都试图建立一种有条不紊的变革过程,拥有一系列相连步骤,指导人们从新知识的创始到新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其目的就是要填补理论和实践之间的鸿沟。
“标准-再教育”策略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方法,规范-再教育的变革策略设想,组织的相互作用-影响系统(态度、信仰、价值观,简称之为文化)的规范,可以通过组织中人们的合作活动有意识地转变为更加有效的规范;创新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在学校中被实现,这些策略带来的基本变革是成员的态度、信仰、价值和规范向着比较有益的文化方向转化(Owens,1995)。
虽然学校变革策略的实施一般地被分为上面三种策略,变革的各种策略之间的界限和差别在现实的事件中不是相当清楚的。
由于几种不同的策略经常被有效地用在同一时间,所以在有效的管理组织变革中,学校管理人员必须有能力实施适当的策略和组织变革策略(Chin & Benne,1985)。
3.标准、市场和学校本位的学校发展理论标准本位的学校改革。
这是一项政治策略,体现在教育政策和国家对整体教育水平的评估,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它是通过标准化考试的管理来进行控制和评估。
这与前面的“权力-强制”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
萨伯和默的市场本位学校发展理论(Chubb & Moe,1990)。
它的基础来自于经济学的理论,是一种经济策略。
作者提出,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和管理方式才是最有效的体制选择,市场通过它自身的特性,能够培养出高效学校所必须的自治。
自由-市场式的学校发展要求现有学校虚构一个市场,学生和家长可以自由选择,市场竞争的压力会以某种方式迫使学校为了变得更为有效而不断发展,否则就难以生存。
所以应该基于新的市场制度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体系,即以学校自主权和家长、学生的选择权,加强学校自治并打破科层制的约束,依赖于市场和家长的选择、政府各级各类行政机构对其问责、评估和调控来促进学校发展。
虽然市场本位的学校发展理论曾备受争议,主要是教育公平性问题,但其总体发展趋势有其合理的部分。
学校本位的学校变革。
也可称为校本管理和改进或学校自主管理的发展过程,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发展模式,通过学校成员的参与,以问题和人本为导向,实现学校不断改进。
由于对变革的切入点不同,有学者把它区分为三种策略:个体策略、组织策略和系统策略。
个体策略是通过影响个人来引起学校变革;组织策略是以着眼于学校为单位来推进学校改进的途径,重点是组织发展和组织中各种角色的发展;系统策略是以学校系统为单位的变革,学校系统受教育政策和计划的外在系统的影响,寻求与同整个社会系统的平衡发展(范国睿,2002)。
4.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80年代中期,行动科学(Action science)兴起, 行动科学理论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知识产生行动,在行动中建构理论。
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把行动科学研究发扬光大,他和熊恩(Donald Schon)共同发展了组织学习理论(Argyris & Schon,1978),提出了行动学习的循环,即“提出问题-引入理论-尝试应用-个人反思”四个步骤,以帮助实践者从经验中获得知识,并提出行动学习循环较重视应用理论和个人反思,还提出单环学习(Single-Loop learning)和双环学习(Double-Loop learning)的理论。
威特利(Wheatley,1994)认为:我相信我们已经开始发现学习被认为是保证组织形式的成功作用的共同元素。
最近几年,从大量文献中发现,很多学者致力于探索在组织工作过程中的学习的影响,包括个人、团队和组织学习的水平,如鲍尔·沃尔纳(Woolner,P)、约翰·瑞定(readding,P)等。
彼得·圣吉(Peter M Senge)是“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Senge,1990)。
从组织管理理论的演变过程来看,学习型组织源自不同的管理思潮,代表过去管理理论的渐进的过程。
他的主要观点属于系统的观点和人本主义观点,但确实有所超越。
圣吉(Senge et al,1999)认为:推动学习型组织是希望组织能够产生根本改变(Profound change),而这种改变结合了人们的价值观、渴望和行为等的内在改变以及策略、结构、系统等的外在改变。
因此学习型组织所定义的学习与改变是从内在思维到外在行动的改变。
圣吉的看法可概括为:学习型组织是某一组织或某一群体的主体成员在共同目标指引下注重学习、传播、创新知识的组织,是具备高度凝聚力、旺盛生命力的组织。
这个组织是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学习,个体价值得到实现,组织绩效得到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