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课前预习 5.3.1《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ce62ae4e284ac850ac024291.png)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五)《报任安书》教案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
2.理解本文的确思路,熟悉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把握更多大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加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力量教学重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荣华富贵、令人憧憬的宫廷生活到处暗藏杀机,乐极之处恰恰正是生悲之时!人生的喜和悲真是难以捉摸啊!文化大师李敖回答记者关于“汉武帝和司马迁谁更宏大”这个问题时是这样说的,政治问题太小啦,政治只是一时的,可文化是永久的。
汉武帝折腾了一辈子,不行一世,可是他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可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以及他凄惨的人生故事始终流传到今日。
而今日我们学习的正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正经受着人生最大的一场悲剧,但他却用着常人难以超越的一种方式诠释着他的悲剧人生,他的努力开创了史学的先河,给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他的悲剧人生又是无比幸福和让人艳羡的!二、作家、作平简介本文节选自司马迁写给伴侣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
47岁时因为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
次年受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
中书令是朝廷中掌管机要的职务,所以司马迁的伴侣任安曾写信给他,叫他乐观向朝廷推举贤才。
后来任安因事被捕下狱,司马迁才写了这封回信。
在这封信中,司马迁向任安具体地叙述了自己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受刑后的苦痛和怨恨,说明他忍辱苟活完全是为了完成《史记》这部宏大著作,回答了他不能推举贤才的缘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残酷。
全文反复曲折,首尾呼应,夹叙夹议,引古喻今,情真意挚,感慨极深,的确是向知心伴侣倾吐表情。
本文节选了原文的开头一部分及后半部分,重点放在了表明自己为什么隐忍受辱苟且偷生的缘由,这也是我们理解司马迁宏大人格,理解《史记》先进思想的关键之处,本文虽是竹选,但仍白成体系。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3.1报任安书(4)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3.1报任安书(4)](https://img.taocdn.com/s3/m/f5ff6169581b6bd97f19ea73.png)
第4段,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史记》。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第5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是为了完成《史记》。
司马迁对生命与事业的崇高信念,是基于他对历史上杰出人物历经磨难而奋发有为的事迹的观察和认识;是基于他对古代学者历经苦难,献身著述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他发现,往昔,只有,即对历史和文化做出贡献的人,才能不朽。他认为,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著述,以及《诗经》,都是古代;都是作者,把苦苦思索得到的知识,著述成文,留给来者去思辨验察。这些古代“贤圣”历尽磨难,强志不屈,“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司马迁正是从这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艰难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榜样和前驱者,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和矢志进取的道路。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坚强地活下来,他的愿望是,并以此!
课题:报任安书(司马迁)姓名:
一: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的行文 Nhomakorabea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二:课前预习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望仆不相师(怨恨)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
第6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再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只能,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浮沉”“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最后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3、写作技巧
全文融、、于一体,文情并茂。叙事简括,都为议论铺垫,议论之中感情自现。“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抒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悲切郁闷,溢于言表;“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如泣如诉,悲痛欲绝……富于抒情性的语言,将作者内心久积的痛苦与怨愤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火山爆发,如江涛滚滚。可谓字字血泪,声声衷肠,气贯长虹,催人泪下。前人的评价,“感慨啸歌有燕赵烈士之风,忧愁幽思则又直与《离骚》对垒”,实在精辟。
531《报任安书》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
![531《报任安书》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2f56fa29ec3d5bbfc0a7450.png)
5. 3. 1《报任安书》共3课时第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学冃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积累文言词语与句式。
2、过程与方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思想内涵鉴赏本文叙事、说理、抒情融于一炉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略司马迁逆境中发愤有为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2、感受司马迁逆境中发愤的高尚人格和他的生死观。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本文是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他创作《史记》动机的重要文献。
首先了解司马迁其人其事。
在学习本文前,可安排学生观看了央视《百家讲坛》关于武汉大学教授李敬一讲《司马迁》或《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37:绝笔之作》的影像资料,增强学生对本文创作背景的理解。
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懂清句意,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指导,并应注意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归纳法【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全文。
2、研习第1节。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 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III,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解说:这样设计有两个好处,一是直奔文章主题,为阅读指向;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解说文题,整体感知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壬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第2课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 第3专题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第2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1a059830eff9aef8941e066d.png)
《报任安书(节选)导学案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研习,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
2.探究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学会赏析本文文气雄壮、情词优美的特色。
3.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构建自己的精神人格和个性人格。
【互动课堂】(1)请写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2)请写出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3)请写出文中出现的古今词义的变化情况(4)请写出文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研习课文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掌握主要内容。
全文共3第1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思考:司马迁在遭受奇耻大辱后为什么仍“苟活于世”?第2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效仿古人发愤著书。
思考:从这些古人身上作者学到了些什么?你学到了些什么?第3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思考:为什么他能就极刑而无愠色?2.体会性阅读。
让学生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3.文法览胜(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鉴赏)(1)全文情感真切。
(2)措辞婉转,柔中见刚。
(3)文辞流畅优美(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
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古代贤人被辱著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4.个性感悟:学完本文,你对生死有什么样的看法,说说你的生死观?。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3.1报任安书(1)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五导学案:3.1报任安书(1)](https://img.taocdn.com/s3/m/6338ab990242a8956bece473.png)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2、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3、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4、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5、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二: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曩者()阙然()伏法受诛()诎体()
被箠楚()槛阱()定计于鲜()暴肌肤()
圜墙()头枪地()强颜()赭衣()
贪生恶死()缧绁()羑里()系狱()
占卜()囹圄()放失旧闻()前辱之责()
闺阁()剌谬()愠色()倜傥()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二.《史记》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前后三千余年的历史,凡五十二万余言,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表”国史学纪传体奠定了基础;而且是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史记》中的许多篇章都极具文学价值。鲁迅赞誉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次诎体受辱其次剔毛发
被箠楚受辱见狱吏则头枪地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及罪至罔加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思垂空文以自见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则仆偿前辱之责
【助读链接】
一.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任太史令。司马迁十岁时随父移居茂陵(今陕西兴平县),开始诵读经书,曾从当时的经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二十岁时开始漫游生活,足迹几乎遍布祖国大地。武帝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为太史令,遂饱览皇家藏书和中央政府档案,并在此基础上于太初元年(前104)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天汉二年(前99),因替孤军奋战而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宫刑。在狱中,司马迁忍辱负重,仍然写作不辍。出狱后任中书令,更加发奋著述,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左右完成这部巨著。不久即去世,年约六十余岁。
报任安书导学案5苏教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5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0ec292827fd5360cbb1adb53.png)
《报任安书》导教案编写:李召峰【学习要点】1.认识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受,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与句式,加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课前·阅读识记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一、诵记名言警句.燕雀怎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传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李将军传记》.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传记》.一死一世,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汲郑传记赞》.浴不用江海,要之去垢;马不用骐骥,要之善走。
《史记·外戚世家》.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史记·张仪传记》.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传记》.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史记·项羽本纪》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此后者居上。
《史记·汲黯传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传记》.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史记·季布栾市传记》. 当断不停,反受其乱。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二、认识文学知识(一)作家作品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
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 )人。
他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
元封三年(前 ),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此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全书篇,包含本纪篇,世家篇,传记篇,书篇,年表篇,共万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传记叙人臣,书记礼、乐、乐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高中语文 3.1.1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3.1.1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c62c5b3e4afe04a1b171de36.png)
高中语文 3.1.1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必修5 【教学目的】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
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积累实词、虚词与句式。
【教学重难点】积累重要实词、虚词与句式。
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著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教学设想】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的难度也比较大。
第一,文章内容涉及作者家世、古代刑法种类、古代王侯将相受辱事例、圣贤们在逆境中发愤著书事例等,学生对这些一般都不太熟悉,难免产生隔阂。
第二,本文在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许多语句都有深刻的内涵,而学生由于人生阅历尚浅,短时间内恐怕难以透彻理解。
解决这些困难的关键,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要把基点放在启发学生自行领悟上。
另外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宜多指导并检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媒体设计:课文录音。
投影展示课文结构和部分文句。
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布置预习:学生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1、请学生默读由看单元后知识短文《司马迁和〈史记〉》,然后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司马迁。
强调:A、思想(四点);B、文学价值(鲜明的人物个性,强烈的抒情性)C、影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前预习导学案5.3.2渔父320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课前预习导学案5.3.2渔父3207](https://img.taocdn.com/s3/m/8a6353bcbb4cf7ec4afed0cc.png)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前预习导学案:5.3.2《渔父》(苏教版必修5)课前预习学案1.预习目标对照课文注释,预习全文。
初步了解文本内容,掌握一些文言基础知识,认识屈原其人。
2.预习内容(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憔()槁()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二)屈原名句填写----------------,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三、提出疑惑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背诵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理解宾语前置句3、了解屈原内心想法,训练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二.学习过程1、通假字渔父:“父”通---------含义:-------------。
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2)形容枯槁(形容: ,今指)(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何故至于斯(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以是以见放(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可以濯吾缨( )(二)阅读思考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2、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5.3.1《报任安书》(苏教版必修5)
![山东省临清三中高二语文必修五导学案:5.3.1《报任安书》(苏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18c81828e87101f69e3195b8.png)
学校---临清一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徐岩审稿人---王慧珍《报任安书》学案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一、预习提示: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2段:戏弄、特、勉励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2.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提示: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
《报任安书》导学案
![《报任安书》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6eba023647d27284b735169.png)
5、阙然久不报
6、幸勿为过
7、牛马走、辱、幸
8、仆于妻子何如哉
9、亦颇识去就之分
10、恨私心有所不尽
11、鄙陋没世
12、仲尼厄而作《春秋》
13、不韦迁蜀
14、发愤之所为作也
15、以舒其愤
16、仆窃不逊
1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18、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19、会遭此祸
20、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21、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二)分析理解
1.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简析】此段叙述得任安来书,自己如何答书,言语极简。通篇之中,亦不见司马迁之答语,皆是其自陈之言。名为答书,其实皆是自陈,当是古人一种文风。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结合注释阅读第二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22、通其狂惑
23、今虽欲自雕琢
24、曼辞以自饰
25、适足取辱耳
四、文言句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五、重点虚词积累
A、于
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3、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元封三年,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报任安书》预习获奖学案(AB班共用)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报任安书》预习获奖学案(AB班共用)](https://img.taocdn.com/s3/m/7716fe2f26fff705cd170a37.png)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报任安书》预习获奖学案(AB班共用)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二语文《报任安书》预习获奖学案(AB班共用)生命被恢宏的历史和古来的文明深深震撼。
是谁留下鸿篇巨制让我们重温历史?是谁写下旷古雄文让我们心受感动?是他们: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司马迁隐忍苟活,才有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才有了光照万代的不朽名著《红楼梦》……在这里,辉煌与苦难相伴,伟大与孤独比肩。
他们,以羸弱的生命为我们营造了一座座美轮美奂的辉煌圣殿。
在他们那褪色的青衫里裹着的是怎样的隐忍倔强的生命,总是以自己的渺小塑造世界的伟大,以生命的短暂塑造永恒的辉煌?〔《飘香的书页》〕1、了解李陵之祸和《报任安书》的写作背景。
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整体感知全文。
3、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和重要句子的翻译。
4、体会作者身受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习司马迁在逆境困厄中奋斗不止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一、司马迁及《史记》司马迁〔前145-约前90〕,字子长,西汉时期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10岁于长安求学,20岁开始漫游,足迹踏遍全国.后任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并奉命出使巴蜀。
38岁时继承父职做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历时五年,至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李陵事件被捕入狱,翌年遭受宫刑.出狱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倾注毕生精力完成了《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是用编年方式叙述历代君主或实际统治者的政迹,是全书的大纲;是历朝诸侯贵族的活动和事迹;是历代各阶层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是用表格形式分项列出各历史时期的大事,是全书叙事的补充和联络;是天文、历法、水利、经济等各类专门事项的记载;《史记》通过这五种不同体例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构成了完整的历史体系.《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课前预习 5.3.1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课前预习 5.3.1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08f5266ef7ec4afe04a1df51.png)
山东名校领航高二语文必修五课前预习导学案:5.3.1《报任安书》(苏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一、预习提示: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2段:戏弄、特、勉励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2.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提示: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必修五)
![《报任安书》教案(苏教版必修五)](https://img.taocdn.com/s3/m/a7b94fc3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f8.png)
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但有少数学生未能按时提交。对于这部分学生,我需要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困难,并提 供必要的帮助。
考试成绩分析
通过对考试成绩的分析,我发现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表现良好,但在应用所学知识方面还有待提高。因 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 情趣,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
的兴趣和热爱。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问 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
文关怀精神。
02
教学内容与步骤
导入新课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生平故事和《史记》的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报 任安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背景介绍
难点
01 02
难点一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报任安书》是古代的一篇书信,其中涉及到的古 代文化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 的解释和介绍。
难点二
理解复杂的情感表达: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司马迁的复杂情感,如痛苦、 愤怒、无奈等,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这些情感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03
难点三
文言文语法和词汇:《报任安书》是一篇文言文,其中涉及到的文言文
语法和词汇可能较为复杂,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解释。
重点
重点一
理解文章主旨:学生需要理解文 章的主旨,即司马迁在信中表达 的思想和观点,以及他的人生观
和价值观。
重点二
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通过学习 《报任安书》,学生需要掌握一 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如断
《报任安书》教案( 苏教版必修五)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5](https://img.taocdn.com/s3/m/cbaf06f2b9f3f90f76c61bd3.png)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报任安书》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缘由等;2、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知识链接】1、解题报:答,回复;书,古代文体,书信。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任安,司马迁的朋友,这是司马迁给他的朋友任安的一封回信。
2、写作背景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学法指导】:如何鉴赏思乡怀人诗。
【学习过程】㈠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读准加点字音。
曩﹙﹚者囹圄﹙﹚﹙﹚倜傥﹙﹚﹙﹚缧绁﹙﹚﹙﹚愠﹙﹚色桎梏﹙﹚﹙﹚剌﹙﹚谬臧﹙﹚获㈡学习第一文段2.诵读第一段。
⑴解释下列词语。
曩:务:意气:勤勤恳恳:望:师:固陋:相:过:3.自由诵读第二段。
⑴注意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固:比:特以为:倡优所畜:太上不辱先:衣赭衣:重于泰山:权倾五伯:绳墨:声闻邻国:曷足贵乎:流俗之所轻也:⑵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①与蝼蚁何以异?﹙﹚②或重于泰山。
﹙﹚③受械于陈。
﹙﹚④囚于请室。
﹙﹚8.学生结合注释、重点字词疏通文义。
9. 学生翻译重点文句。
10.找出本段中阐明作者生死观的经典名句,体味作者有关生死的态度。
11.试找出本段中作者极写的十种人生耻辱的语句,体会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
第二课时【学习方法】诵读、点拨、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㈠学习第三文段。
1.基础积累⑴注意下列词语意义、用法。
顾妻子:恨私心有所不尽:而文采不表于后也:⑵下列句子属何种句式。
报任安书导学案(二)
![报任安书导学案(二)](https://img.taocdn.com/s3/m/065597fac8d376eeaeaa3162.png)
《报任安书》导学案(二)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自习或自主时间通过反复阅读课文,在掌握文意的基础上,请同学们用25分钟把预习案、探究案完成,剩余时间完成训练案。
2.重点预习:文章思路及第三段的文言知识。
3.把有疑问的题或词中的句子做好标记或写到后面的“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及司马迁的遭遇。
2、体会作者隐忍苟活、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学会面对人生重大挫折进行思考,养成对人生负责任的态度。
3、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
【学习重难点】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练习法【课前活动】翻译重点句子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知识链接】关于《史记》《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始称《史记》。
它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的具有完整体系的著作。
总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余字,又是到那时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
分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
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预习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第三段,结合注释及课文翻译把握文意,将重要的词语语义标注在课文中。
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5(14份) 苏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五导学案5(14份)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d2233ceff9aef8951e061a.png)
报任安书
班级姓名小组
【学习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难点: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必:颇:识:
分:沉溺:
摩灭:拘而演:
厄而作:厥:
修列:迁:大底:
发愤:
此人……思来者:垂:
二、探究未知
、根据前三段概括说明司马迁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这一段举这么多人的例子,这些人有何共同之处?意图何在?。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5 学案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直面人生11报任安书导学案3苏教版必修5 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968bde3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99.png)
报任安书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复习前五段所学内容。
(2) 积累6—8段中重要的文言知识。
2、过程和方法:在理解第6---8段文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司马迁的生死观和荣辱观。
教学重难点:(1)积累第4段和第5段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在理解两段大意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的生死观。
自主学习:1、提问前五段重点字词、句子。
2、总结6—8段中重点词语、句式:(1)重点词语: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放失:散失。
失,同“佚”考.之行事:考,考订。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
通.古今之变:通,通晓。
草创未就.:就,完成。
就极刑而无愠色..:愠色,恼怒的脸色。
.偿前辱之责.:责,通债。
虽万被戮:戮,侮辱。
下流..多谤议:下流,古义:处于卑贱地位。
今义:卑鄙龌龊。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口语:古义:说话。
今义:说话时使用的语言。
以通.其狂惑:通,抒发。
无乃..乎:无乃,恐怕……吧?剌谬:完全相反。
今..与仆之私心剌谬虽欲自雕琢..:雕琢,修饰,美化。
曼辞..以自饰:曼辞,美好的言辞。
于俗不信..:不信,不被信任。
(2)、重点句式:虽万被戮:被动句于俗不信:被动句重为乡党所笑:被动句合作探究:一、研读第六段,回答下列问题:1本段作者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是什么?宗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明确:原委:草创未就,会遇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宗旨: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2、本段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史记》的有关情况?这和上文有何联系?明确:主要说明忍辱写书的原委和宗旨,以及忍辱成就此书后的最大心愿,而这些又“难为俗人言”,只能向任安倾诉,同时也向任安说明自己不能答应他“推贤进士”,实在是想效法先贤,发愤著述,写成《史记》以“偿前辱之责”,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呼应前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的行文特点:借水行舟,排解胸中郁结,迂回曲折,但又脉络清晰。
2体会文中表现出的作者身受极辱后忧愁幽思、激愤慷慨的情感。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难点1把握课文内容安排上借水行舟的特点。
2通过具体句段,揣摩体会作者遭受奇耻大辱后的精神苦痛和着书雪耻的顽强意志。
一、预习提示: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2写作背景:《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对此稍作解释),被捕下狱,惨遭宫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在这期间,任安写信给他,希望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
出于以往的沉痛教训和对黑暗现实的深刻认识,司马迁觉得实在难以按任安的话去做,所以一直没有复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二、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对照注释,诵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除了课文注释外,每段需要解决的重点词句有:第1段:再、务、流俗,表谦称和敬称的词语(牛马走、足下、辱等)第2段:戏弄、特、勉励第3段:各个典故含义,通其道第4段:近自托于无能之词、考、综第5段:上父母之丘墓、无乃……乎、不信2.内容与形式梳理。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呢?提示: 此文线索脉络十分清晰,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着书以偿前辱之债。
具体梳理如下: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
(第1段)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
(第2段)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3、4段)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第5段)三、具体研读,突破重难点。
1.研习第1段:此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此段交待了全文的内容: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2.研习第2段:此段在内容上有几个层次?与无法“推贤进士”有何关系?明确:两个层次。
一是说自己史官地位低微,“为流俗之所轻”,与“蝼蚁”无异;一是说自己身受极辱,如虎陷“槛阱”,“积威约之渐也”。
下狱受刑,是作者一生中最惨痛的打击,侧面说明帝王的刻薄寡恩;加之原本就低贱的地位,这就交代了自己不能完成任安期望的“推贤进士”的任务的原因。
3.研习第3、4段:两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着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着《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这似与回复内容无关,实际上有着合理的逻辑关系:一者,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4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4.研习第5段: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小结: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着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四、欣赏品味。
1.自选语段来阅读,体会作者的忧愤情感,然后讨论交流。
明确(以第2段为例):第2段:作者着力表现了自己屈辱的地位和屈辱的遭遇。
写自己的地位,先以“固主上所戏弄”几句来表现其低下,进而使用一组假设关系的句子(“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来突出其低贱。
写自己遭受的屈辱,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先把“不辱”和“受辱”对比,更显“受辱”之可悲;又把“六受辱”以程度由浅入深依次排开,耻辱感逐次加强,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
这样写来,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的精神苦痛,感人至深。
2欣赏品味。
主要通过品读课文来领会其文辞流畅优美,与思想感情的表达配合无间的特点。
比如,作者特别善于运用排比和对偶手法来抒情,课文第2段写“四不辱”和“六受辱”,第3段写古代贤人被辱着书的典故,就采用了排比和对偶手法,表达情感一气贯下,酣畅淋漓。
《报任安书》课内演练一.选择题(每题4分)1.下列词语,加粗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曩(nǎng)者阙(què)然囹圄(líng yú)B.倜傥(tìtǎng)愤懑(mèn)放失(shì)C.缧(léi)绁闺合(hé)剌(là)谬D.强(qiǎng)颜将相(xiàng)愠色(yùn)2.下列加粗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下至于兹(现在) 不逊(不谦虚)B.若望仆不相思(怨恨) 幸勿为过(过错)C.弥甚(更加) 若有所亡(失)D.累百世(积累,经历) 曼辞(美好)E.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考订)F.亦以究天人之际(推断,研究)3.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B.窥镜而自视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瞋目视项王4.下列加粗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仆诚以着此书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D.臣诚知不如徐公美5.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B.思垂空文以自现C.放矢旧闻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E.则仆偿前辱之责F.稽其成败兴坏之纪6.下列加粗词古今意义相同的是( )A.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C.恨私心有所不尽D.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7.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吾视其辙乱B.窥镜而自视C.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D.瞋目视项王8.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译: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译: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6题。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9.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称:称道C.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穷D.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失去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11.下列句子中,“会”的用法与“会遭此祸”的“会”相同的一组是(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②会天大雨③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④会征促织⑤会不相从许⑥俱会大道口⑦会其怒A.①④⑥B.②⑤⑥⑦C.①③⑤D.②④⑦12.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B.洎牧以谗诛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1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着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着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越非常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着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14.联系上下文,写出下面句中“此”指代的内容。
(5分)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5分,15分)(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虽万被戮,岂有悔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12分)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