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教案1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找规律》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2、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学会应用这种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圆周问题的规律。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设疑引入师:我们先做一个猜谜游戏。
老师板书师:猜测老师在三角形后会写什么图形。
学生猜测,答案不唯一。
师转身又写部分学生有意识猜测后面是三角形。
师接着写,黑板上出现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后面是由学生说出规律。
师:这样一组一组的往下写(边写边板书),谁能说说这两种图形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一样多。
生:因为每组里面正好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
生:正好一个三角形对着一个正方形师:我们可以说三角形和正方形是一一对应着的。
板书一一对应师在省略号后继续添一个由生说这时的个数关系。
生:三角形多一个。
生:因为前面的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是一一对应着的,但最后一个三角形没有正方形和它对应了。
2、揭示课题师:它们都是一个物体隔着另一个物体依次排列的,像这样的排列现象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二、探究规律1、研究场景图中的三种排列。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从图中找一找,能发现和黑板上一样的间隔排列吗?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这三组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同桌互相研究。
指出:夹子、白兔、树桩都可以看成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的物体),手帕、蘑菇、篱笆都可以看成中间的另一种物体(板书:中间的另一种物体)。
排在两端的物体相同。
(板书:两端相同)1 2 3。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四年级)教案
找规律(四年级)教案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一、感知规律: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个游戏。
(学生游戏:请小朋友们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
)2、如果用两个手指夹一根小棒,那么一只手能夹几根小棒?(学生用一只手夹住了4根小棒。
)3、像这样,类似一只手的5个手指可以夹4根小棒的例子,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
现在,我请第一小组的男生排成一队。
如果每两个男生中间只站一个女生,那么能站多少个女生?(可预先设计一个小组的人全部为男生。
)照这样排,10个男生中可以站几个女生?20个、50个、100个男生呢?4、同学们答得可真快啊,是不是这里面有一定的规律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二、发现规律:(多媒体出示例题中的图)1、师: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这幅画,然后小组讨论:图中画了哪些事物?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你发现他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吗?(学生讨论)2、交流:a 你在图中发现了哪些事物?b 哪两个事物间是有联系的?就像刚才游戏中手指和小棒一样。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相机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师:看一看,图上一块手帕用了几个夹子?两块手帕呢?(多媒体逐步演示证实)猜一猜,照这样推算,3块手帕用多少个夹子呢?4块、5块……9块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联系了吗?讨论一下。
3、观察“蘑菇和兔子”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每两只小兔子中间有一个小蘑菇)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试着说一说。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找规律西师大版
《找规律》教学设计合江县人民小学校倪建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关系间的规律,初步学会联系发现的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初步发展分析、比较、综合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观点分析生活想象的初步意识及初步能力。
3、情感态度: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关系的过程【教学难点】规律的应用及不同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引出新知1.师让学生听写一组一一间隔排列规律的图形,通过听写发现“一一间隔排列”。
(板书:一一间隔排列)(学生说,师评价)二、动手操作,探索规律1.学生自己创作一一间隔排列图形,抽部分学生上台将自己作品画在黑板上,教师引导分类。
从数量上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两种物体数量相同;另一类,两种物体数量不同。
2、师:同样是一一间隔排列,为什么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呢?请大家再观察一下。
(小组讨论)A、首尾相同:师:师根据学生展示的作品说明,排在首尾的图形可以称之为“两端物体”,排在中间的图形我们称之为“中间物体”。
师:现在,结合这几位同学画的图形和这些数据,想一想“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有着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师板书:首尾相同,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多1)B、首尾不同:师:还有一种情况“首尾不同”的,在这里,谁属于这种类型?(另外两位学生画的图形),那它们在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师板板书:首尾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同。
)三、联系实际,应用规律我们掌握了一一间隔排列的三种规律,学习规律就是要用的,我们解决几道题,好吗?1.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师问:两端的物体是什么?中间的物体是什么?谁比谁多1?)对比题:马路一边有25块广告牌,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根电线杆?2、把一根木头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锯成6段,要锯多少次?学生想想结果,可以用铅笔代替木料比划一下。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找规律9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9篇找规律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0~51页。
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经历对两种事物进行搭配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抽象、概括、合作和交流等活动中,发展有序思考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 使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上衣和裙子图片,记录纸,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搭配现象谈话:无锡有许多旅游景点(多媒体显示无锡的风景图片),小红和爸爸妈妈想来无锡玩。
为了这次旅游,妈妈给她准备了2件上衣(出示学具):一件绿色的和一件黄色的。
还准备了3条裙子(出示学具):粉红色的、蓝色的和大红色的。
用什么颜色的上衣配什么颜色的裙子呢?请同学们给她提些建议吧。
学生交流,教师操作。
小结:像这样,一件上衣配一条裙子,就是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搭配。
(板书:搭配)二、合作探究,体会有序思考1. 合作探究。
同桌合作,把所有的搭配情况都找出来,让小红自己挑。
合作要求:同桌两人,一人拿学具进行搭配,另外一人把搭配的情况记录在表格中。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关注学生中出现的不同的搭配方法。
请学生汇报搭配过程,教师演示。
小结:一共有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 比较方法。
提问: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更喜欢哪一组同学搭配的方法?为什么?学生交流,体会有序搭配是比较好的方法。
小结:有序地搭配可以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板书:有序,不重复,不遗漏)3. 理解不同的搭配方法。
谈话:你们能像刚才这组同学一样,把上衣和裙子进行有序地搭配吗?请同桌两个同学再次合作,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有序地搭配。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谁能具体地说一说,你们组是怎样有序搭配的?学生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1)选上衣,先用绿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再用黄色上衣分别和3条裙子配。
(2)选裙子,先用粉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再用蓝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最后用大红色的裙子和2件上衣配。
数学《找规律》的教案精选
数学《找规律》的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单元《找规律》,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68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索,使学生掌握图形、数列等简单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图形和数列的规律,能够根据已知规律找出未知规律。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索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找出图形和数列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探索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磁性黑板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剪刀、彩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组有趣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之间的规律。
2. 新课导入:教师出示教材第68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探索,找出图形的规律。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68页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一道拓展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7. 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教材第69页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强调规律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图形的规律2. 数列的规律3. 解决问题的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教材第70页练习题1、2、3。
2. 答案:见教材第70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图形和数列的规律掌握情况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找规律的方法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规律,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
4. 板书设计。
5. 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核心。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表格式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表格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并掌握简单的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规律的概念及分类2.规律的发现与应用3.规律的表示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发现并掌握简单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难点:规律的应用及规律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规律的概念及分类1.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一些有趣的现象,它们反复出现,好像有某种规律?2.探究(1)教师出示一些图形、数字等,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发现的规律。
(2)学生举例说明。
第二课时:规律的发现与应用1.导入(1)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规律的概念及分类,那么如何发现和应用规律呢?(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2.探究(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
(2)学生举例说明。
第三课时:规律的表示方法1.导入(1)师:我们学会了发现和应用规律,那么如何用数学语言表示规律呢?(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2.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用表格、图形、公式等表示规律。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表示方法。
(2)学生举例说明。
第四课时:综合训练1.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规律的发现、应用和表示方法,现在让我们来进行一些综合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规律的概念、分类、应用和表示方法。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规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设计——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设计——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规律,懂得归纳总结。
2. 学生学会找规律、归纳、推理和创新思维的方法。
3. 做一些有趣的题目,教会学生如何游戏化地学习。
4. 提高孩子们的做题速度和精度,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2. 熟练运用数字的相邻数、倍数、裴蜀定理等数学知识。
3.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1.活跃课堂氛围,用实际事例讲解找规律的方法。
2. 使用小游戏、趣味数学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4. 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答题练习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重点:1.找规律的方法。
2. 运用数字的相邻数、倍数、裴蜀定理等数学知识。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五、教学难点:掩饰性题目的解法。
六、教学流程:1.引入阶段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能够发现哪些规律,如何发现规律?找规律的方法有哪些?2.复习阶段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数字相邻数、倍数等数学知识。
通过做一些练习题,复习这些知识点。
3.提高阶段给学生一些趣味数学题,如下:(1)一支笔,先在一个数字上画圈,在左边、右边、上边、下边各画一个圈,这样就成了五个圈。
让同桌猜猜你画的是哪个数字。
(2)用1,6,8,9这四个数字,可以排列组合出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3)如果两串数字相加出现传递性,那么他们之间会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通过做这些题,让学生了解找规律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巩固阶段(1)找规律解题法一有一个数列:1,2,4,7,11,16,……,n。
问题:求 n 。
解:从题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数字序列题,有限项数,规律不明显。
数学《找规律》的教案精选
数学《找规律》的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98页例1及相关练习。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等方式,让学生探索发现图形、数字、颜色等排列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能够发现图形、数字、颜色等排列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发现并理解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掌握找规律的方法,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卡片、磁性黑板学具:练习本、彩笔、剪刀、胶棒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组有规律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其中的规律。
2. 例题讲解(10分钟)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规律。
4. 小组合作探究(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在组内分享自己找到的规律,并互相验证。
5. 全班交流分享(5分钟)每组派代表分享本组的发现,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评价。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找规律》2. 内容:a. 规律的定义b. 找规律的方法c. 例题解析d. 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观察下列图形,找出规律,并填写空缺的部分。
b. 小明有10个苹果,他想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个?c. 请用彩笔在A4纸上画出有规律的图形。
2. 答案:a. 略b. 每个小朋友分2个苹果c. 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
但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课后寻找生活中的规律,并与同学分享。
b. 布置一道思考题:如何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c. 组织一次“找规律”比赛,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教案
教师***学生***授课时间点授课层次授课课题课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2、难点:加法原理:完成一件事可以有N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
那么完成一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乘法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n个步骤,第一步有N1中不同的方法,第二步有N2中方法,第三步有N3种方法,……第n步有Nn步,则完成这件事有N=n1×n2×……例1:一个口袋中装有8个小球,另一个口袋中装有5个小球,所有这些球的颜色各不相同。
从两个口袋中任取一个小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拓展:(跃过去,你就是尖子生)1、 小华家书架上有不同的故事书5本,不同的连环画6本,不同的小说书8本。
(1)小华要拿一本书看有多少种拿法?(2)小华要拿在三类书中各拿一本有多少种拿法?(3)小华要拿不同类的两本书该有多少种取法?2、 书架上有6本不同的语文书,5本不同的数学书,8本不同的故事书。
(1)从这三种书中任选一本,共有( )种不同的取法。
(2)从中取出不同类的两本书有( )种不同的取法。
(3)从三种书里各取一本有( )种不同的取法。
3、书架上有6本故事书,5本画报,7本科普读物。
(1)小芳从书架上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2)小芳从这三种书籍中各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3)小华来借不同类的两本书回去看,有多少种取法?4、图中有7个点和10条线段,一只甲虫要从A点沿着线段爬到B点,要求任何线段和点不得重复经过。
问:这只甲虫最多有几种不同的走法?例2:利用数字1,2,3,4,5共可组成多少个数字不同的三位数?5、体育馆里目前有5个不同颜色的皮球和4个不同颜色的篮球。
(1)如果任意拿一个球,那么有几种拿法?(2)如果任意拿一个皮球和一个篮球,那么有几种拿法?(3)如果从体育馆里任意拿两个球,那么有几种拿法?6、书架上有5本不同的数学参考书和6本不同的英语参考书。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找规律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具体的数字序列、图形和项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找规律”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难点1.学生在思考和归纳分析时的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高。
2.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找规律”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导入新知识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观察数字的变化,并尝试找出变化规律。
2.学习具体数字序列的规律以数字序列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数字变化规律,并用“加减乘除”方法来预测接下来的数字。
3.学习图形的规律以具体的图形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形状规律,并用“加减”方法来预测下一个图形的形状。
4.学习项的规律以一个含有若干个项的数字序列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项之间的变化规律,并用“加减乘除”方法来预测下一个未知的项。
5.总结“找规律”的方法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2.课前热身游戏3.小组合作学习4.课堂互动问答5.课后作业布置五、教学手段1.教具:数字序列卡片、图形卡片、练习册。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幻灯片。
六、教学过程1.热身游戏教师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观察一组数字序列的变化,然后尝试找出规律。
每个小组尽可能多地找出规律,找到规律最多的组获胜。
2.学习数字序列和图形的规律教师展示一组数字序列和一组图形,并依次分析每个数字的变化和每个图形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3.学习项的规律教师设计一组项的数字序列,并让学生尝试找出规律。
然后教师逐一讲解每个数字之间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项之间的规律。
4.总结“找规律”的方法通过多个例子的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找规律”的方法和技巧。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找规律”的思维模式,包括观察、发现、推理和验证。
5.课后作业教师布置作业,包括练习册上相关知识点的练习和找规律的问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探索规律1 西师大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探索规律1 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掌握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并能运用这些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规律进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
2. 观察图形中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 图形的平移、旋转等基本变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观察图形中的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图形中的规律。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进行推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特点,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经过平移、旋转等变换得到的。
二、探索规律(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2.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图形中的规律。
3. 各组分享发现的规律,教师总结:这些图形都是通过平移、旋转等变换得到的,而且每次变换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
三、应用规律(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刚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2.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图形变换的基本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本节课的练习题。
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讲解及思路指导
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讲解及思路指导找规律是数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找规律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
通过找规律可以更好地理解整数的性质,锻炼学生的观察、归纳、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找规律教学指导1、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的加减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思维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教学步骤:(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找规律的重要性,并列举找规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每个月的日历、排队的顺序等。
(2)储备素材:教师从各类教材、习题集中精选相关习题,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3)从简单到复杂:按照难易程度逐步递进,先从最简单的例子开始,让学生能够理解题意并给出相应的解答。
(4)分类讲解:教师可以将练习题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分别对各类题型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快速找到规律。
(5)师生互动:学生解答完练习题后,教师可以组织师生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6)巩固训练:通过课后的巩固训练,强化学生对找规律的掌握,达到知识点灵活运用的目的。
3、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探究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和解题思路。
(3)交互式教学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提出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二、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教学内容】四年级找规律【教学目标】1、能够发现网格中每行、每列的数的相同规律。
2、能够得到任意某一行、某一列中缺失的一个数。
3、懂得数学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找规律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将表格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看看这个表格,问学生能不能找出规律,让学生一起找出规律。
二、讲解(10分钟)看看下面的规律,我们是不是很容易就能读出来这个规律:1,2,3,4,5,6,7,8,9,10……不难发现,它们是连续的自然数。
最新小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
小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小学四年级数学找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探究,找到两个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少1这一规律。
2.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掌握观察、分析、比较的方法。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的思想。
培养学生发现与应用规律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经历间隔排列规律的探索过程,找到两种物体间隔排列时,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能用恰当的方式表述找到的规律。
【课前准备】每小组若干小棒和圆片,课件,表格。
课前谈话,感知规律:师:今天在这里上课和我们平时有什么不同啊?(预设:学生:教室大,有很多老师来听课,座位进行了调整)师:今天的座位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初步感知间隔排列)【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
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2.探究规律: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两端的物体数目中间的物体数目夹子手帕兔子蘑菇木桩篱笆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课件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
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某些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生活中的某些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对数学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重点: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一个有规律的图形,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2)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规律,如:彩灯的闪烁、音乐的节奏等。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1:找出下面图形的规律。
a.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b.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出解答。
(2)教师出示例题2: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
a.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b.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出解答。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1:找出图形的规律。
(2)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2:找出数列的规律。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解决方法。
(2)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鼓励。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找规律》2. 内容:a. 观察法b. 实验法c. 猜测法d. 推理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下面图形的规律:A. ○ ● ○ ● ○ ● ○ ●B. ■ ■ □ ■ ■ □ ■ ■(2)找出下面数列的规律:A. 1, 3, 5, 7, 9, 11, 13,B. 2, 4, 8, 16, 32, 64,2. 答案:(1)A. 规律:两个符号一个循环B. 规律:三个符号一个循环,第一个和第三个相同(2)A. 规律: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2B. 规律:每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找规律的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找规律》教学设计
《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⒈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⒉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
⒈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
一、引入
师:以前,我拉曾经学过哪此找规律的问题? 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⒈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⒉提出问题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⒊全班交流,发现规律指名汇报结果。
师将问题排列: 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组织全班交流。
⒋教学试一试: 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
组织全班交流。
⒌想一想, 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学生独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
1.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涵盖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总结规律。
3.课堂互动情况:学生参与度是否较高,提问和解答环节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时间分配:各阶段时间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讲解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5.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教学目标的制定
3.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
4.教学过程的实施
5.板书设计
6.作业设计
7.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本节课选取了四年级下册的《找规律》作为教学内容,这是学生首次系统学习找规律的方法。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浅入深:从简单的规律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更复杂的规律。
2.联系实际: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3.突出方法:强调观察、分析、归纳等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数学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
1.黑板左侧:列出本节课所学规律。
2.黑板右侧:展示例题、解题过程及答案。
3.中间部分:用不同颜色粉笔标注重点、难点。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找出以下数列中的规律,并写出下一个数:2、4、8、16、32、()、()
(2)已知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将边长扩大到5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新课,如“同学们,你们在体育课上有没有玩过跳绳游戏?你们发现跳绳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吗?”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感受规律的存在。
3.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图形的特征,发现和运用图形的规律。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1.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观察数学现象,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
2.操作与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验、猜想、验证等方法,探索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使其在遇到问题时敢于面对、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4.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探索规律》的教学内容,学情分析如下:四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发现简单的数学规律,并进行简单的运算。但在面对较为复杂的规律问题时,仍需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此外,学生在团队合作、表达与沟通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关注和指导。具体分析如下:
4.学习活动三:合作与交流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发现;
(2)小组内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形成共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成果,全班分享。
2024年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
2024年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包括:数的规律、图形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的规律、图形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数的规律、图形的规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组有规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规律。
2. 例题讲解(1)数的规律① 1、3、5、7、(),通过观察、分析找出规律,并完成数列。
② 2、4、8、16、(),找出规律,并完成数列。
(2)图形的规律① 展示一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② 让学生尝试画出下一组图形。
3.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0页第1、2题。
4. 小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活中有哪些规律,并派代表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数的规律1、3、5、7、92、4、8、16、322. 图形的规律(展示图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第80页第3、4题。
(2)观察生活中的规律,与家长分享。
2. 答案(1)第3题答案:6、12、18、24、30(2)第4题答案: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依次增加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发现并运用规律,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规律,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2. 例题讲解中规律探究的引导方式。
3. 小组讨论环节的生活规律分享。
4. 作业设计中观察生活中的规律并与家长分享的要求。
四年级奥数第1讲找规律学案教学案
第1讲找规律(一)一、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
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
二、精讲精练【例题1】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4,7,10,(),16,19【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上3都等于后面的数。
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10+3=13或16-3=13。
像上面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串数叫做数列。
练习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6,10,14,(),22,26(2)3,6,9,12,(),18,21(3)33,28,23,(),13,(),3(4)55,49,43,(),31,(),19(5)3,6,12,(),48,(),192(6)2,6,18,(),162,()(7)128,64,32,(),8,(),2(8)19,3,17,3,15,3,(),(),11,3..【例题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4,7,(),16,22【思路导航】在这列数中,前4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2,3。
由此可以推算7比括号里的数少4,括号里应填:7+4=11。
经验证,所填的数是正确的。
应填的数为:7+4=11或16-5=11。
练习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0,11,13,16,20,(),31(2)1,4,9,16,25,(),49,64(3)3,2,5,2,7,2,(),(),11,2 (4)53,44,36,29,(),18,(),11,9,8 (5)81,64,49,36,(),16,(),4,1,0 (6)28,1,26,1,24,1,(),(),20,1 (7)30,2,26,2,22,2,(),(),14,2 (8)1,6,4,8,7,10,(),(),13,14【例题3】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规律1
谈话 : 这个星期天小明想去玩具商店买东西,可去的时候,他想穿一套好看的衣服。
在家找了一件上衣和三条裤子,他不知道怎么搭配,想请我们的同学帮一下忙,你们知道小明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吗?衣服选好后,小明来到了一家玩具商店,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图片
二、新授
出示课件。
谈话:,从图片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当学生说道帽子和木偶娃娃时,教师板书:
2顶帽子 3个木偶娃娃
师:你们知道小明对售货员阿姨说了什么?可是这里有3个木偶娃娃和2顶帽子,小明可以有多少种选配方法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帮一下小明的忙。
好吗?
三、自主探究,感知规律。
(课件进入下一步)自主探索
谈话:同学们,如果是你们,会选择哪个木偶娃娃呢?又会选择哪一顶帽子呢?
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在课件上一一演示出来……这样演示下去,势必出现重复或遗漏的选配方法,教师这时因势利导:
同学们很聪明,各自都说了自己喜欢的选配方法,方法多种多样。
但看上去显得很混乱,有重复的选配方法,也许还有遗漏呢。
那有没有规律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找规律。
(板书课题)
四、引导探索,获得新知。
1、教学第一种方法:
教师将三个木偶分别拖放在课件演示区。
提问:第一个木偶娃娃可以配几种不同的帽子?(两种)
教师示范用课件将这两种搭配演示出来。
提问:那么第二个、第三个木偶娃娃呢?(都可以配两种帽子)
师:刚才老师先选的什么?(板书:先选木偶)这里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数一数(6种)有没有重复的地方?(没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没有)
2、教学第二种方法:
教师将两顶帽子分别拖放在课件演示区。
提问:第一顶帽子可以配几种不同的木偶娃娃?(三种)
教师示范用课件将这三种搭配演示出来。
提问:那么第二顶帽子呢?(也可以配三种木偶娃娃)
师:刚才老师先选的什么?(板书:先选帽子)这里一共有几种不同的选配方法呢?请同学们数一数(6种)有没有重复的地方?(没有)有没有遗漏的地方?(没有)同学们,我们用
3、教学第三种方法:画图连线法。
师:如果有的同学对以上两种方法不清楚,那么我们还可以用画图连线的方法。
说明:这里,我们用三角形表示帽子,用梯形表示木偶娃娃。
出示课件,教师先示范连一条线,再请学生仿效,教师辅导。
其他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操作完成后,共同来数一数有几条连线。
教师说明:这六条连线就表示六种不同的选配方法。
如果3个木偶,3顶帽子,有多少种选配方法?4个木偶,2顶帽子,又有多少种选配方法?5个木偶,3顶帽子,( )种选配方法
6个木偶,5顶帽子,( )种选配方法
10个木偶,8顶帽子,( )种选配方法
提问(1):在连线时,怎样选配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呢?(应该有条理的操作或思考,解释“有条理”的意思。
)
提问(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木偶的个数与有多少种选配方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根据“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的知识,引导学生说出“帽子的顶数×木偶的个数=有多少种选配方法)从而导出第四种方法。
4、教学第四种方法:相乘的方法。
板书:2×3=6或3×2=6
5、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四种选配方法。
第一种方法先选木偶再配帽子,第二种方法先选帽子再配木偶,这两种方法都用到求和地方法;第三种是画图连线法,操作时一定要有条理,做到不重复不遗漏;第四种方法是用相乘的方法。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
练习:出示两种饮料,三种食品(百事可乐,奶茶)和(汉堡,热狗,蛋挞)出示两种饮料,四种食品,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有多少种选配方法。
五、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课件。
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题旨。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前面两问题,提问:你能解决这里的两个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可以怎样选配,再把思考的过程、结果与小组的同学交流。
(2)出示最后一个问题,启发思考:这个问题与前面已经解决的两个问题有什么关系?你会列一道加法算式求出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吗?
启发进一步思考:有位同学用3×5这道算式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你认为这个方法对不对?你知道他是怎样想的吗?
3.游戏:剪刀、石头、布
两人玩游戏:剪刀、石头、布,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4.少年宫的活动安排有:
①猜谜、钓鱼、故事会、电脑游戏
②篮球、乒乓球、排球
每个小朋友只能参加两样活动,而且分别在活动①和活动②中各选一样。
提问:假如是你,你想参加哪两样呢?一共有多少种选择的方法?
六、总结全课,引发思考。
本节课我通过对几种事物进行选配的过程,学会了有序选配,要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还发现了简单搭配的规律,还能运用规律有条理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反思。
附板书设计——
找 规 律
2顶帽子 3个木偶娃娃
方法一:先选木偶
方法三:画图连线法
方法四:乘法 2+2+2=6 2×
3=6
帽子的顶数×木偶
的个数=有多少种选 配方法
3+3=6 3×2=6
方法二:先选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