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认知发展修订版
幼儿社会性发展目
06
CHAPTER
家园共育促进幼儿社会性发 展
家长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作用
1 2榜样,通过日 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家长可以向幼儿传递积极 的社会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情感支持
家长给予幼儿无条件的爱和关怀,为幼儿提供情 感上的安全感,有助于培养幼儿的社会信任感和 归属感。
03
CHAPTER
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亲子关系建立与维护
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01
通过积极回应、亲密接触等方式,与幼儿建立信任和安全的基
础。
亲子沟通与情感表达
02
鼓励幼儿表达情感,倾听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促进亲子间的情
感交流。
家庭规则与价值观传递
03
设定合理的家庭规则,以身作则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幼儿
方放松等。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游戏、故事或角色扮演等方 式,帮助幼儿学会分析问题、提
出解决方案并尝试解决问题。
寻求帮助和支持途径
与父母或老师沟通
鼓励幼儿在面对挫折时,主动与父母或老师沟通,表达自己的感 受和需要。
寻求同伴支持
教育幼儿学会向同伴寻求帮助和支持,共同解决问题或分享经验 。
利用专业资源
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辅导等资源的帮助,为幼儿 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诚信友善品质塑造
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做到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说谎话。 教育幼儿友善待人,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分享快乐。
引导幼儿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矛盾,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05
CHAPTER
挫折应对与心理调适能力
面对挫折时心理反应分析
焦虑、紧张或不安
当幼儿遇到挫折时,可能 会表现出情绪上的紧张和 焦虑,如哭闹、发脾气或 退缩等。
第三节小学儿童认知的发展第四节小学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第五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2010.5详解
3、独创性
小学儿童思维的独创性发展较晚 运算思维独创性主要表现在: 独立性、发散性和有价值的新颖性上 发展趋势 (1)从对具体形象材料加工发展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 (2)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最后发展到独创性
小学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一、基本特点
(一)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但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二)存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转折的关键期大约在小学四年级前后
(三)不平衡性 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学科和教材上 如“偏科”现象
(四)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具有目的性、完整 的思维过程),但思维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小时的时间长度—“星期”“一天”—可以理解更长或短暂的时间单位
二、注意的发展
(一)有意注意正在开始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注意更能控制
(二)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正在逐步发展,而具体、直观 的事物在引起儿童的注意上,仍然起着重大作用。
(三)儿童的注意经常带有情绪色彩 容易为一些新异刺激所激动而兴奋起来,而且注意的
(三)师生关系
1、调查:小学儿童对教师的态度 84%的小学儿童(低年级小学儿童为100%)认为要听教师的话。 从三年级开始,儿童道德判断进入可逆阶段,学生不再 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了。 对教师的评价影响着小学儿童对教师的反应。 2、教师的期望 罗森塔尔实验:
教师对学生有高期望时,他们就表现在情绪、身体语言、 口头言语、教学材料、赞扬与批评等不同水平上。
4、小学儿童已初步掌握了道德范畴,不过对不同范畴的理解有 不同的水平。比较“对他人”、“对自己”、“对社会”三 方面的道德认识,“对自己”方面的道德概念发展水平较高, “对社会”方面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水平次之,最低的是“对 他人”方面的道德概念的发展水平,显示出不平衡性。
第二节(认知.言语)与第三节(情绪.社会性的发展)...........
1
一、感知觉的发生发展
在婴儿的认知能力中,感知觉是最先发展且发展速度 最快的一个领域,在婴儿认知活动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一)视觉的产生与发展 1、视觉的发生:
– 胎儿中晚期,4、5个月已有视觉反应能力; – 新生儿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能用眼睛追视刺激,
视敏度达20/200—20/400,具备原始的颜色视觉。 2、立体觉的发展:
丰富的意思。如儿童用单词描述某个情境、事件,或表 达自己的愿望、感觉状态等,往往是成人需要用一个句 子才能表达的内容。中国儿童在学单词和使用单词句时 习惯用叠音词,如“球球”,“抱抱”等。当儿童说 “球球”时,随着不同的情境可能表示几种不同的意思。 如“这是球球”,“我要球球”或“球球滚开”等。儿 童有时还能用不同语调来表示描述、请求、提问等各种 语用意图。
– 立体觉是个体将物体在两眼中的视像合并成一个有 立体感的完整形象的过程,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 是二维平面的视像,但却能被知觉为三维的立体东 西,就是立体觉的作用。
2
– 婴儿至少6个月以前已确定有立体觉。但还有研究 认为,3.5个月的婴儿就已有明显的立体觉了。而这 并不意味着在这以前的婴儿就生活在一个平面的、 没有深度的世界里。
3、颜色视觉的发展
– 2-4个月时颜色知觉已发展得很好。4个月时已能分 辨出彩色和非彩色,并表现出对某种颜色的偏爱。
–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4-8个月的婴儿最 喜欢暖色,如红、橙、黄色,不喜欢冷色,如蓝紫 色,喜欢明亮的颜色,不喜欢暗淡的颜色。4个月 的婴儿已具有正确的颜色范畴性知觉,其颜色视觉 的基本功能已接近成人水平。
(一)记忆的发生
– 人类个体记忆发生在妊娠期末,胎儿在8个月左右 就有了听觉记忆,出生后有再认表现。采用习惯化、 条件反射和重学节省等判断指标研究证实:婴儿最 早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已产生了记忆。
第六章_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张文新
以4岁为界,标志是成功地完成错误信念任务。
此前儿童的心理理论并非完全空白: 1.区分心理与现实;
2.理解看见和知道之间的关系;
3.理解外表与真实; 4.对他人行为的预测。
Company Logo
(二)韦尔曼的心理理论发展观 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随年龄增长而日 益复杂化和精确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科学研究中一种理论 的形成过程有着极大地相似性。
Company Logo
水平3 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 儿童能同时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别人也这么 做。 水平4 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
青少年通过与社会习俗的比较,来理解他人的观点。
Company Logo
四、儿童移情的发展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 非推断的或非认知的移情 他人的情感在儿童身上引起相似的情感反应,但并没有社 会认知的参与。别人哭,婴儿也会跟着哭。没有认知的成分在 内,也许不能算作移情,因为儿童根本不理解别人的情感。 移情的推断 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自身引起相同的情感反应。 非移情的推断 能够认知他人的情感,但是自己并不产生相应的情感。知 道别人很痛苦,但是我们自己并不痛苦。
Company Logo
2-4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 阶段1(2岁)欲望心理学的心理理论 儿童认识到他人是有欲望的,这些欲望会影响他人的行为。 阶段2(3岁)信念-欲望为基础的心理理论 儿童不仅考虑到他人的欲望,还能考虑他人关于世界的信 念。但他把他人的信念看作是世界的拷贝。实际上,人的信念只 是对世界的一种解释,而不是拷贝。 阶段3(4岁)个人的信念是对世界的解释,这种解释有时是 错误的。
Company Logo
小学教育心理学资料(修订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一学过程的五要素是: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种过程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
2.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是主体因素,有群体差异、个体差异;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基本心理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20世纪20年代以前为,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为发展时期,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为成熟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为完善时期。
4.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之年是1903年。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作者是廖世承在1924年编写的。
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5.宏观上,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教学内容、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环境等四种主要的变量。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6.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
1994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①主动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做出控制;②反思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促使学生从内部理解所学内容的意义,并对学习进行自我调节;③合作性研究,即研究如何使学生共享教与学中所涉及的人力资源,如何在一定背景下将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④社会文化研究,即研究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学习过程和结果。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开始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儿童的社会认知及发展
系的行为的规则。
Company Logo
(二)儿童社会规则的认知发展 2岁,不能区分违背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行为有何不同; 近3岁,能区分两种规则,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比违背习俗规则
更为错误; 3岁半,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更不依赖于权威,错误程度更严重。
Company Logo
研究焦点:儿童对他人信念以及信念与行为关系的认知。 经典实验:错误信念任务。
研究表明,4岁以前儿童还不能认识到他人会有错误观念。 从观点采择的角度看,就是不能区分别人和自己的观点,不能对 他人的观点做出正确推测——没有观点采择能力。
Company Logo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 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事件等。
Company Logo
3.简史
社会认知的研究始于70年代中或80年代初,目前盛况空 前。1980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公开使用社会认知一词。
研究起源于认知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
Company Logo
4.社会认知能力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二)目前研究的两种取向 1.过程取向 即把观点采择视为一个认知过程或信息加工过程。 ❖ 弗拉维尔认为,观点采择包括四个按顺序发生的心理动作。 (1)存在阶段 意识到差异的存在,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
自己不同。 (2)需要阶段 认识到有必要对他人观点做出推断,以便达到
其人际交往的目的。
Company Logo
相关不高。 社会认知能力并不是一般认知能力的反应或表现; 二者发展也不是平行的:并不是智力越高,社会认知能 力就越强。
Company Logo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方法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方法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逐步理解和适应社会规则、社交技能以及情绪表达等方面的能力的发展过程。
了解幼儿社会认知的阶段性特点以及相应的培养方法,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出发,探讨幼儿社会认知的特点和相应的培养方法。
阶段一:单向接受(1-2岁)在1-2岁的幼儿期,幼儿对于社会规则和行为理解的能力较为有限,大多数时候是通过模仿和单向接受来理解和适应社会。
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也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社会认知框架。
因此,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供正面的角色模型。
幼儿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来学习和模仿,所以教育者和家长应该提供积极的行为榜样,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
其次,为幼儿提供适当的社会交往场景。
例如,安排幼儿参加幼儿园等集体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与其他的孩子进行互动和沟通,学习如何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阶段二:双向互动(2-3岁)在2-3岁的幼儿期,幼儿逐渐具备了双向互动的能力,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他们能够根据他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够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感。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首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奖励。
当幼儿表现出积极的社会行为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
其次,鼓励幼儿参与团队活动。
例如,组织幼儿参加集体游戏或者小组活动,让他们学会合作、分享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阶段三:互惠交往(3-4岁)在3-4岁的幼儿期,幼儿的社会认知进一步发展,他们逐渐明白与他人的互惠关系。
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一些简单的规则,并能够以分享、合作为目标与他人进行交往。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
首先,建立清晰的规则和边界。
幼儿需要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行为。
教育心理学第一讲 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物理环境: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认知结构。
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动力性。
24
2.1.5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语言和表象尚未 出现,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 建构感知动作图式。
两大成就:
(1)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2)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吴庆麟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004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一 等奖”。
12
这是你的教材, 要仔细研读哦!
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 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3
出版的辅助著作
14
15
16
1.4 内容框架
1.4.1 学生心理
1. 何谓能力? 2. 人的能力如何发展的(是阶段性还是突变性)?
实用心理学》。
(2)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 理学》教科书。 (3)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 嵘(1940年)分别编著了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4
第二阶段(1949-文革开始) (1)建国初期,主要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 学理论和研究成果。
(2)1958年的“批判心理学资产阶级方向”的运 动,几乎使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濒临夭折。
40
本讲扩充阅读资源
1 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编. 教育心理学进展. 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 马秀芳,李克东. 皮亚杰与维果斯基知识建构观的比较.中
国电化教育,2004(1):20~23
3 聂衍刚等.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功能结构及测评的研究. 心理 科学,2007(2):411~414
高中地理学科基础研究 学生心智认知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基本心智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特征1.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平衡性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
心理发展与社会关系不同步,具有异时性和较大的不平衡性。
动荡性不平衡性产生矛盾和冲突,情感波动性较大;克服困难中毅力还不够,混同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普遍的逆反心理和行为。
自主性自我意识显增,独立思考和处事能力发展,渴望脱离束缚,有自己主张。
前瞻性富于理想,迫切追求自我实现进取性不安现状,富于进取闭锁性渴望单独的空间,同时渴望被理解;内心封闭不轻易表露社会性对社会活动兴趣增强;类成人感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发展阶段适应过渡升学提高主要特点新鲜感、不适从感松弛感紧张感心理状况分析对新环境产生诸多的不适应如焦虑、抑郁、压抑、情绪波动等。
已基本掌握了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的规律。
思维方法逐步成熟处于多梦的青春期阶段。
自我意识增强,强自尊,富情感。
受到高考和择业的困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心理的高度紧张状态。
得失心理强,考试焦虑。
2.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基本体系形成中学生认知结构的各种要素迅速发展,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
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发展。
(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由于理论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中学生的观察力、有意识记能力、有意想像能力迅速发展,思维的目的性、方向性更明确,认知系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离不开情感、意志和个性等。
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认知活动起定向、发动、维持和调控的作用;同时,认知发展又促进了情意、个性等发展、因此,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情意、个性等形成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使心理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认知发展:理性思维发展;具有分析问题的主动性;方向选择性;自我控制;)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1)目的更明确他们能主动地制订观察计划,有意识地进行集中地、持久地观察,并能对观察活动进行自我调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教
朋友的注意。阳阳的父母忙于做生意,平时与阳阳的交流也不多,
实
阳阳平时也很少出去玩。
践
】
思考:
阳阳为什么不愿意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男
150
女
女
140
70
130
年龄(年:月)
年龄(年:月)
4岁半的幼儿是自我主张最强的。自我约束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到6岁时,特别是男孩,这种能力得到很大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期的亲子关系
父母的干预
父母的干预,是父母给幼儿“立规 矩”的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自我约束能 力的过程。“立规矩”,必须适合幼儿 自我主张和自我约束的发展水平,采取 相应的措施。
无所用心的行为
单独游戏 旁观者行为 平行游戏 联合游戏
游戏的类型
根据社会性参与度分类 根据认知努力程度分类
合作游戏
功能性游戏 构造性游戏 假装游戏 规则性游戏
第四节 幼儿期的同伴关系
游戏中的同伴关系
在幼儿的游戏中,幼儿没有 固定的游戏伙伴。他们对游戏伙 伴的选择几乎一直在变,说明他 们还未形成一个集体,充其量只 能是“个体的集结”。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行为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 和倾向。
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 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亲社会行为是幼儿形成良好人际 关系的前提,它受到人类社会的积极肯定和支持。
第二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亲社会行为的道德推理
• 幼儿较多采用的攻击行为 是推、拉、踢、咬、抓、 打等,有时还会用整个身 体去挤撞“妨碍”自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修订版课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修订版课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修订版课标准》是教育部新出台的一项教育政策,旨在规范全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一、教育部提出的课程标准1、认知目标:积极开拓学生的思路,努力实现认知目标,促使学生的知识更新更深入。
2、课程定位: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全面掌握学科常识。
3、教学目标重点:重点培养学生探索世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课程标准体现的理念1、课程是体现教育文化价值、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共性要求的载体,为培养具有文化素养、社会技能和职业发展的人才提供依据。
2、课程体现国际化的理念,唤起人们深刻的思想,强调以统一标准建立课程,推进国际国内学习者在课程领域的共同开发,让中国教育和全球教育融为一体,辐射全球。
三、课程标准重点内容1、赋予学生更多能力——通过活动和项目,让学生拓展自身能力,培养多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推动研究型学习——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做科学研究,创造性思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独立思考和创新——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引导学生做到拒绝抄袭,开拓自己的思路,调动自主思考和创新创造精神。
四、新课标准促进教育改革1、要求加强学生的潜力发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2、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提升优良课程的比例,更好的提供中小学学生素质教育。
3、融合科技发展趋势,开发应用型教育资源,更好的支持高质量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 修订版课标准》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旨在规范全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它以认知目标、课程定位、教学目标三部分强化了国家对中小学课程标准的规范要求,推动了中国教育文化价值和理念的体现,突出了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并加强了学生科学发现能力、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对抗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
幼儿社会性发展范文
幼儿社会性发展范文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和意识,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的能力。
在幼儿期,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各种能力的基础,对幼儿终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幼儿社会认知、情绪发展和行为规范等方面进行探讨。
幼儿在面对社会环境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认知。
在1-2岁期间,幼儿开始意识到自己不是孤立的存在,开始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性行为。
例如,幼儿会对他人的行为表现出兴趣,并尝试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如目光接触、微笑、挥手等。
3-4岁期间,幼儿开始逐渐明白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能够正确称呼自己和他人的名字,并且能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意愿。
5-6岁期间,幼儿的社会认知进一步发展,能够理解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并且能够逐渐掌握和运用一些社会规范。
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情绪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在面对社会环境时,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体验,如喜、怒、哀、乐等。
在1-2岁期间,幼儿的情绪表达主要通过非语言的方式来传达,如哭闹、笑脸等。
3-4岁期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幼儿能够逐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
5-6岁期间,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情绪,并且开始表现出共情的能力,能够感同身受他人的情感。
行为规范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幼儿期,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幼儿逐渐了解并接受各种行为规范。
在1-2岁期间,幼儿开始逐渐意识到一些简单的行为规范,如不打人、不抢玩具等。
3-4岁阶段,幼儿开始形成和遵守一些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如遵守游戏规则、分享玩具等。
5-6岁期间,幼儿的行为规范逐渐完善,能够尊重他人、友善待人,并能够更好地处理和解决与他人的冲突。
家庭和学校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场所。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家庭成员的教育方式、行为示范和亲子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是幼儿与同伴进行交往和合作的场所,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幼儿能够学会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等社交技能。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教育方法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教育方法幼儿期是孩子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认知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相应的教育方法对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特点以及适用于各阶段的教育方法。
一、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1. 自我为中心阶段在3至5岁的幼儿期,孩子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对于他人的感受和观点缺乏充分的理解和关注。
他们往往注重自己的需求,缺乏合作意识和共享精神。
2. 合作意识逐渐形成阶段在5至7岁的幼儿期,孩子开始逐渐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他们能够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分享玩具,并相互帮助。
然而,他们的合作意识还比较薄弱,常常出现争夺资源和冲突的情况。
3. 友谊和理解发展阶段在7至9岁的幼儿期,孩子对于友情和亲近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他们会主动与其他孩子建立友谊,并愿意分享自己的情感和经历。
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并表现出更强的共情能力。
二、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教育方法1. 自我为中心阶段的教育方法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感受,培养他们关注他人的意识。
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让孩子模仿和体验与他人合作的过程。
此外,注重感受和表达的培养,帮助幼儿学会理解他人的情感。
2. 合作意识逐渐形成阶段的教育方法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设置一些团体活动,如小组游戏、合唱团等,通过合作活动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同时,教育者需要及时引导和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教会他们如何妥善处理分歧和争执,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
3. 友谊和理解发展阶段的教育方法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可以组织一些小组合作的活动,鼓励孩子们一起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
通过培养合作技巧和团队精神,帮助孩子们发展友谊和亲近的关系。
同时,教育者应该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共情能力。
三、总结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与教育方法密不可分。
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第五单元 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认知的发展 (二)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青春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脱离具体事物,用符号进 行抽象思维。
第五单元 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二
二、社会性发展 婴儿: 1.笑的发展 自发性微笑、无选择的社会微笑、有选择的社会微笑 2.婴儿的气质类型 (1)容易型: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 索,主动交往。 (2)困难型: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 刺激反应消极。 (3)迟缓型: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 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
第五单元 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认知与社会性伴随着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认知:认知—cognition ,指通过心理活动(如形成概念、知觉、 判断或想象)获取知识。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和语言等。 发展过程:形成,发展,顶峰,下降。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价值观念、社会行为技能,以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独立的社会成 员的发展过程。 包括:情绪、气质、依恋、自我意识、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等。 发展过程:逐渐成熟和完善。
第五单元 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认知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也是最早成熟的心理 过程。 (一)研究方法突破
习惯化范式 优先注视范式
第五单元 认知与社会性的发展
一、认知的发展 (二)空间知觉的发展 1. 形状知觉 婴儿对人脸的知觉偏好
社会认知发展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变化
社会认知发展从婴儿到成年人的认知变化认知是指个体对自身、他人、环境和事物的感知、理解、记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认知发展涉及个体对社会中的人、角色、规则和情境的认知和理解。
从婴儿到成年人,人类的社会认知能力会经历许多变化和发展。
一、婴儿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在婴儿期,社会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感知和交互行为的逐渐成熟。
新生儿对于人脸的偏好和表情的敏感性很高,他们能够通过眼神交流和面部表情来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婴儿期末期,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个体,他们能够辨别不同人的声音和面部特征。
同时,婴儿在社会互动中学会了模仿和学习他人的行为和表情。
他们通过观察和模仿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行为,学会了基本的社会交往技巧,如微笑、挥手和拥抱,并逐渐形成了社会认知的基础。
二、幼儿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在幼儿期,社会认知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扩展。
幼儿开始建立对他人的情感和意图的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表情来推测他们的意图和感受。
他们能够区分不同的角色和身份,并能够模仿和扮演不同的角色,展开想象和创造力的游戏。
此外,幼儿开始意识到社会规则和常规的存在,并渐渐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
他们能够通过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形成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儿童期的社会认知发展进入儿童期,社会认知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为复杂和深入的阶段。
儿童开始形成对他人的情感、意图和角色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运用这些理解来预测和解释他人的行为。
他们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自我概念和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社会认知的发展还表现为儿童开始理解和运用更为复杂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原则。
他们能够理解公平、正义和责任等概念,并在行为中表现出相应的合作和负责任的态度。
他们还能够通过观察和评估他人的行为,来形成自己的社会态度和价值观。
四、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的社会认知发展在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社会认知继续发展并趋向成熟。
青少年逐渐形成了对他人的更多维度的理解和评价,能够识别和分析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并对他人的行为和思维进行推理和解释。
社会认知发展教案
社会认知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社会认知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3. 能够应用社会认知发展理论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4. 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其社会交往技巧和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社会认知发展的概念和主要理论。
2. 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3. 社会认知发展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4. 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社会认知发展的思考和兴趣。
【知识讲解】2. 以讲解的方式介绍社会认知发展的概念和主要理论。
a) 社会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对他人和自己的认知,并根据这种认知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
b) 主要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案例分析】3.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社会认知发展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
a) 幼儿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
b) 儿童期:开始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但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c) 青少年期:逐渐能够理解他人的角度和感受,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
d) 成年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心他人,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认知能力。
【教学指导】4. 分析社会认知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指导意义。
a)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其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实践】5. 设计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
a) 制定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
b)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等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总结回顾】6.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强化学生对社会认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和小组合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社会认知发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情感教育分析社会性情感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情感教育》——分析社会性情感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情感教育一、教学价值:社会性情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对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社会性情感教育,幼儿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表达情感、如何处理冲突等,这些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1.了解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2.掌握社会性情感教育的基本概念和教学原则;3.探究社会性情感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4.设计符合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情感教育原则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区域:教学活动可以在教室、操场、图书馆等地进行,其中最好能选用一个相对安静、空间较大、有材料和设备支持的区域开展。
四、教学准备:教师需要准备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情感教育相关的教材、教具、图片、视频等,以及场地、音响、投影仪等设备。
五、教学介绍:在进行教学介绍时,可以先介绍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和社会性情感教育的重要性,然后通过案例、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教学主题。
六、教学重点:1.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2.社会性情感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准则;3.社会性情感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七、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解、演示、互动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以提高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八、教学过程:1.介绍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感知、运动、思维和语言方面的特点;2.介绍社会性情感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准则,包括幼儿关系的建立、情感表达、冲突处理等;3.探究社会性情感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重点讨论社会性情感教育对幼儿情感经验和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4.设计符合幼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情感教育原则的教学活动,如情感表达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反思,回顾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和教育效果,以便对下一次教学进行改进和提高。
十、教学案例:为了具体展示社会性情感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如幼儿之间的合作经验、情感表达等,以此让幼儿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到社会性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两难故事测验—汉斯偷药 欧洲有个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有个药 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 价却要2000元 病妇的丈夫汉斯到处借钱,可最终只凑得了 1000元。汉斯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 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 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汉斯别无它法,利用晚上撬开药 剂师的仓库门,把药偷走了。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 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 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 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1、汉斯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2、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3、 汉斯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4、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5、 汉斯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为什么? 6、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汉斯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 做什么?为什么?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研究法探讨了儿童和青少年对道德问 题的判断和认知
他是认知结构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提出:学 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 的发展。他根据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阶段性 提出了“道德两难法”,在儿童思想道德教育 中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两难法”即道德 两难故事问答讨论法,就是在道德两难故事讨 论中,启发儿童积极思考道德问题,从道德冲突 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以有效地发展儿童的道德 判断力。
对认知发展的总看法
儿童的智慧不是单纯的来自客体,也不是单纯的来 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 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智慧发展阶段可解释为整个心理发展的阶段,因为 心理机能的发展决定于智慧。 智慧的本质就是适应:适应的形成在生物学上是同 化和顺应的平衡,在心理学上就是主体与客体相互 作用的平衡状态。同化和顺应是同一基本适应过程 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智慧运算是以整体建构方式实现的。
道德的基础是严守法律和履 行责任。规则适用于每个人, 行责任。规则适用于每个人, 规则也是解决人际冲突的正 确途径。 确途径。
水平3 后习俗水平 阶段5 社会契约 (人的权力要先于法律)
人们可以采择社会系统内所有 个体的观点,认识到并非每个 人都与自己的观点或价值取向 一致,所有人有平等的生存权 力。
水平1 前习俗水平 阶段1 他律道德 (道德来自于权利和权威)
阶段2 个人主义,工具性的目 的和交换 (道德意味着寻求自身利益) 水平2 习俗水平 阶段3 人际遵从 (道德就是使得你为他人所悦 纳)
当道德符合自身利益时才是 儿童理解他人有不同的需要 有价值的。儿童遵守规则或 和观点,但还不能设身处地 与同伴合作,要视能否得到 地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问题。回报而定。社会交往被视为 他人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是含有具体收益的事情。
社会性认知发展
什么是社会性认知发展
社会性认知发展,依托于人的社会化 过程,或者说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摄 取他人影响以摒弃自我中心,使认知 发展具有社会属性 。
社会性认知的三个层次
1、对个体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各种 心理活动、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的认知。 2、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性、友 谊、意见冲突等关系的认知。 3、对社会群体及团体内部或对社会群体及团 体之间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柯尔伯格关于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模型
简介
皮亚杰(Jean Piaget , 1896-1980)是瑞士的儿童 心理学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发生认识论的开 创者,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弗洛伊德以外的一位 “巨人”。他生于瑞士的纳沙泰尔,自幼聪慧过人, 10岁发表有关鸟类生活论文,有科学神童之称。 1915年和1918相继获纳沙泰尔大学学士和博士(生 物学)学位。后在苏黎世、巴黎从事过精神病诊治 及儿童测验工作,曾在许多大学执教,被哈佛、剑 桥、耶鲁等20多所著名大学授予名誉学位,获得过 多种科学奖。
道德的基础是保护每个人的 人权。关键在于维持一个完 成此任务的社会系统。法律 用来保护而不是限制人们的 自由,可适时加以改变。有 害社会的行为即便不是非法 的,也是不对的。
阶段6 普遍的伦理原则 (道德是关乎个人良心的 事体)
从个人原则公道性的角度来理 解道德决策。每个人都有其个 人价值,理应受到尊重。从前 一阶段的社会导向发展为内在 导向。
虽然皮亚杰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认知的发展有着巨 大的贡献, 大的贡献,但是正如弗洛伊德等其他心理学研究先 驱一样,皮亚杰的理论存在许多问题。例如: 驱一样,皮亚杰的理论存在许多问题。例如:皮亚 杰认为2-6岁的儿童只有自我中心的思维 岁的儿童只有自我中心的思维, 杰认为 岁的儿童只有自我中心的思维,这一论 断就被博克与休斯的实验推翻, 断就被博克与休斯的实验推翻,还有在我们的生活 中,如果你让一个3岁的孩子给你出示一个图片, 如果你让一个 岁的孩子给你出示一个图片, 岁的孩子给你出示一个图片 这个孩子会将这个图片对着你,而不是对着他。 这个孩子会将这个图片对着你,而不是对着他。这 说明2-6岁的幼儿是可以考虑别人的观点的 岁的幼儿是可以考虑别人的观点的, 说明 岁的幼儿是可以考虑别人的观点的,说明 儿童的思维并非是自我中心。 儿童的思维并非是自我中心。 皮亚杰趋向于低估婴幼儿的能力, 皮亚杰趋向于低估婴幼儿的能力,而高估十几岁的 孩子的能力。例如:皮亚杰认为15岁是思维的成熟 孩子的能力。例如:皮亚杰认为 岁是思维的成熟 期,威廉佩里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15岁不一定 威廉佩里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 岁不一定 是思维发展的成熟期, 是思维发展的成熟期,形式运算思维也不是思维发 展的最后阶段。 展的最后阶段。 在方法学上,认为他的工作所用的样本太小, 在方法学上,认为他的工作所用的样本太小,实验 过程缺乏控制,实验结果缺乏统计分析,因此, 过程缺乏控制,实验结果缺乏统计分析,因此,可 靠性差, 靠性差,皮亚杰所收集的事实材料是在特定情况下 获得的,因而普遍意义不大。 获得的,因而普遍意义不大。
根据横向研究中不同年龄儿童所作出的不同反应,柯尔伯格将个体 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再分为两个阶段段,所 以共六个阶段
。
水平与阶段 社会观点 道德内容 相当于皮亚杰的道德现实主 义阶段。道德的评价绝对化, 儿童不能考虑他人的观点; 只集中于情境的物理的或客 倾向于自我中心,认为别人 观的特征。道德规则只能由 的想法与自己的一样 权威来定义,而且必须遵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至儿童期结束,其认知发展要经过四个时期
阶段 年龄 认知特点 感知 0—2 ◆靠感觉和动作认识周围世界; 运动 婴儿 ◆根本的自身中心化; 阶段 ◆仅仅是对刺激的认识,如看到奶瓶就开始 作出吮吸的反应; 前运 2—7 ◆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 演阶 幼儿 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 段 ◆判断受直觉思维支配,还不能形成正确概 念; ◆没有运演的可逆性和守恒性;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 理论的比较
(一)道德发展的实质问题 皮亚杰与科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的 发展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在本 质上, 与认知概念一样, 是按同样的 方式发展的。道德也是通过主体与 道德环境的积极交互作用, 借助于平 衡化建构起来的。
在道德的起源和发展问题上, 皮亚杰强调主体 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的建构作用, 而强调主 体的能动性正。皮亚杰对道德发展的研究侧 重于道德判断与道德情感两方面 科尔伯格对道德发展的研究却主要集中于道 德判断上
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
提出人类发展的本质是对环境的适应,这种 适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不是环境塑造了儿 童,而是儿童主动寻求了解环境,在与环境 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 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皮亚杰认为智力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图式,它 是指有组织的思考或行动的模式,是用来了 解周围世界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在进行上述年龄阶段的划分时,提出下列重要原理: (1)认知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 续的,但它造成的后果是不连续的,故发展有阶段性; (2)发展阶段是按固定顺序出现的,出现的时间可因个人或社会变化而有所不 同,但发展的先后次序不变; (3)发展阶段是以认知方式的差异而不是个体的年龄为根据。因此阶段的上升 不代表个体的知识在量上的增加,而是表现在认知方式或思维过程品质上的改变。
阶段 年龄 认知特点 具体 7—12 ◆儿童概念性工具发展的决定性转折点; 运演 小学 ◆思维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 阶段 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 12岁 ◆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演,而能对抽象 运演 以上 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演; 阶段 初中 ◆有能力处理假设,用运演符号来替代其他东 西,而不只是单纯地处理客体; ◆是最高级的思维形式;
超越法律之上有普遍的道德 原则,例如对人类尊严的公 正和尊敬。生命的意义高于 一切。
评价
科尔伯格的研究对我们深入理解道德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视角, 但是对科尔伯格的发展论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科尔伯格 的研究并没有澄清道德发展的阶段是否有严格的顺序,获得 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否要求抛弃前一种思维方式。埃里沃特 杜里尔认为从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转变中,包含着对先 前那个阶段的一种重新构造和取代。另外就连科尔伯格在进 行道德教育的实验中也承认,在现实的教学背景下,其所提 出的道德发展理论过于复杂,操作性不强。但两难故事还是 被广泛地使用。 另外,科尔伯格的研究虽然注意跨文化的特点,但是被试主 要以男性为主,具有一定得局限性。吉利根注意到在道德判 断和认知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提出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理论。
评价
皮亚杰心理发展论的进步之处在于: 皮亚杰心理发展论的进步之处在于: 1.重视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研究,指出了 重视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研究, 重视认知特别是思维发展的研究 研究思维的新道路和前景。 研究思维的新道路和前景。 2.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 按照思维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心理发展的年 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龄阶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3.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体现了他分析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 问题的辩证性。 问题的辩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