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小说定

合集下载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第四讲 十七年小说概述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

(3) 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 千里江山》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处》、《在悬崖上》


目的: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 会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
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
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
“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
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

小说家的分化与重组:
(一)‚自动‛隐退的作家

张爱玲、徐訏、沈从文、钱钟书、张恨水、废名、茅
盾等
(二)调整步伐主动适应的作家 巴金、张天翼、艾芜、沙汀等


(三)‚受挫‛的作家
丁玲、肖军、路翎

(四)继续创作的作家 赵树理、孙犁、周立波、柳青、周而复等

(五)‚新出‛的作家 杨沫、茹志娟、曲波、王愿坚、峻青等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 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 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 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红日》的文学史贡献
1)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 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丰富性有较好的 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 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 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 偏离。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

第四章十七年小说概述第五章十七年小说概述本章概述:十七年小说的创作虽然受到错误政治指导思想的干扰,但是整体上还是发展良好,并且新中国一大批影响广泛的小说名著都出现在这一时期,比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三里湾》、《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等。

了解这段时期小说创作的得失以及其在思想、创作上的艺术特征,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内容: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主要特征、主要创作发展过程、当代评价,以及十七年小说要注意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是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

一、十七年小说的基本情况;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新文学开始进入当代文学的新阶段。

会议明确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通过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在这个背景下,十七年的小说创作,长、短篇均有可观的数量和较高的质量。

长篇小说尤以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佳作较多,如《红旗谱》、《红日》、《红岩》、《保卫延安》等。

短篇小说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日趋多样化,其中,茹志鹃、峻青、王愿坚、马烽、王蒙等人的创作成就更为突出。

二、十七年小说的主要特征;十七年小说总体上来说,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思想上,都追求史诗性的价值与效果为目的,这是其基本特征,在创作题材上,反映历次中国革命与战争以及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创作占据首位。

就具体艺术特征来说,主要有以下四点:1、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与时代同步,人物贴近生活;2、对民族化大众化的执着追求;3、语言通俗、平易、简洁流畅,运用方言而不生僻;4、作品的格调质朴、明朗、富有幽默感,充满喜剧色彩。

三、十七年小说的主要创作发展过程;1、建国初期(1950—1953年)的现实主义小说;a.革命战争题材的小说创作的高涨,代表作有《铜墙铁壁》、《风云初记》等等;b.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也层出不穷,主要有赵树理及山西诸作家(马烽、西戎、孙谦、朱为、胡正、韩文洲)的早期作品;c.此外出现《我们夫妇之间》、《洼地上的“战役”》等另一形态的现实主义小说;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提出后(1953.9—1957年)的小说创作;a.反映农村合作化的小说,如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康濯的《春种秋收》,赵树理的《三里湾》及其他小说,孙犁的《铁木前传》及“荷花淀派”;b.军事题材小说的新收获,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王愿坚的短篇小说;c.《在和平的日子里》、《百炼成钢》等工业题材的小说;d.五十年代中期“干预生活”、触及灵魂的现实主义小说,如王蒙等人“干预生活”的小说,宗璞、邓友梅、陆文夫等描写爱情、婚姻的小说;3、“两结合”创作口号的提出与确立后(1957—1966年)的小说创作;a.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繁荣:第一次长篇小说创作浪潮,长篇佳作涌现,如《红旗谱》、《红岩》、《红日》、《青春之歌》、《山乡巨变》、《创业史》、《上海的早晨》等,短篇小说创作也丰收,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耕耘记》等,“带着微笑看生活”的王汶石的短篇小说,茹志鹃与刘真描写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b.1961—1962年间小说创作出现转机:一批短篇历史小说的产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第一部);c.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几部长篇小说:《艳阳天》(浩然)、《风雪》(陈登科)、《欧阳海之歌》(金敬迈)。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

谈谈我对十七年长篇小说的认识十七年长篇小说定义:十七年小说专指1949年到1966年里出版的中国大陆的长篇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有多种分期。

最常见的就是三分法,按照政治来分期1949-1966(文革前)为十七年文学时期,1966-1976是文革文学时期,1978-?是新时期文学。

十七年文学时代风格政治色彩浓烈。

服务于政治,服从于政治。

十七年文学的说法本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划分是以政治分期为标准的。

当时,中国的革命事业刚刚胜利。

毛泽东曾经总结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过,革命的胜利靠的是“枪杆子”和“笔杆子”。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文学在社会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什么作用,被提到了政治的高度,中央十分重视文艺的发展方向。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1949年后逐渐成为指导全国文学艺术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文艺思想。

这时期的文艺路线是:文学为政治服务,文学为工农兵服务。

文学别无选择的充当了生活教科书的任务。

十七年长篇小说的类型一方面出于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喜悦,更重要一方面出于要符合当时的文艺路线,把政治与艺术统一。

此时的长篇小说的类型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统一的“两结合”型文学。

一方面从革命现实出发,但是另一方面在革命现实中展现的是美好胜利的明天。

所以此时一切批判、暴露社会黑暗,存在消极思想的文学一律没有生存的空间。

此时的文学体现的就是歌颂革命胜利,歌颂社会主义建设,将这种美好的革命理想反应在作品中,让人们对美好的胜利的明天充满信心。

所以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从题材的摄取,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细节的细节,直至创作的全过程,用革命理想来指导对现实发展的描写,以此来激励人们前进。

在十七年的长篇小说中,作品成就高,称作文学界用八个字来概括了这八个优秀经典长篇“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三红一创”即《红日》(1957)、《红岩》(1961)、《红旗谱》(1957)、《创业史》(1960),“青山保林”即《青春之歌》(1958)、《山乡巨变》(1958)、《保卫延安》(1964)、《林海雪原》(1957)。

十七年小说讲解

十七年小说讲解

地写出了农村出现的真实情况。
现实主义的方法冲破了作家的历史局限,以它自
己的方式达到了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1959年4月,《文艺报》发表署名武养的文章: 《一篇歪曲现实的小说》。此人读了“那些并 不现实的作品后,总有一股无名的热血涌上心 来,久久不能平静。” 第一,象“小腿疼”、“吃不饱”这样典型的 落后的、自私而又懒惰的农村妇女虽然会有, 但不是占农村的大多数,而是极其个别的。 第二,社干部应该是党的化身。然而在作者的 笔下,他们都成了作风恶劣的蛮不讲理汉。 第三,从总的来说,在这篇作品里,作者所持 的态度是错误的。……是对整个社干部的歪曲 和诬蔑。
把党在农村各方面的变革中所起的决定作用忽 视了,因此,纸上的软英是脱离现实的软英, 纸上的封建地主是脱离现实的封建地主,于是 看了这篇小说就好象看了一篇《今古奇观》差 不多。 ——党自强


周扬:记得当时就有人说过,赵树理在作 品中描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严重不纯, 描绘了有此基层干部是混入党内的坏分子, 是化装的地主恶霸。这是赵树理深入生活 的发现,表现了一个作家的卓见和勇敢。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

创作特色: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 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的水乡风光和 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红旗谱》:梁斌以大革命失败的前后十 年为历史背景,以雄健豪放的笔触勾画 了这部北方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绘制了 中国共产党旗帜下的农民英雄谱。贫农朱老忠和他 的死对头地主冯老兰令人印象深刻。 《山乡巨变》:周立波描绘了湖南清溪乡 农民们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巨变,时 代特色鲜明,南国的风情民俗赋予了小说特 殊的韵味。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第三章  十七年小说

锻炼锻炼(节选)
赵树理
小腿疼一进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伸开两条胳 膊去扑杨小四。杨小四料定是大字报引起来的 事,就向小腿疼说:“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 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 ,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请 得到法院!”小腿疼一听说要罚款要坐牢,手就 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 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 ?”“我什么时候骂过你?”“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 还昧得了?”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 来没有?”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 就该骂是不是?要可以骂我就天天骂哩!”
第四节 柳青《创业史》
一、作家简介、作品
二、《创业史》
作家简介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1945年 开始创作小说解放后到北京工作,参与编辑《中国青年 报》,1952年到陕西体验农村生活,1960年创作 长篇小说,《创业史》 作品 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短篇小说集∶《地雷》《牺牲者》 中篇小说:《恨透铁》 散文特写集:《黄甫村的三年》 赵树理与柳青写作的不同点 赵树理小说民族化、大众化,柳青吸收外国文学尤其是苏 俄文学传统,讲究宏大的结构和思想的深度,深沉严肃。
《山地回忆》
• 小说叙述了关于“一双袜子”的故事,表 达一种意识形态的主流话语——八路军与 人民群众的雨水关系。 • 这样的故事现在看起来,孙犁是将个人情 感意识形态化。或者说,是意识形态话语, 完全压抑了个人情感。
《铁木前传》
• 主要人物:山东铁匠傅老刚、河北木匠黎 老东、六儿、九儿 • 作品明显按照当时意识形态的标准把人物 分为先进与落后。 • 作品运用了童年视角开始和结尾,使小说 增加了不少韵味。 • 满儿的形象。
荷花淀派

十七年农村小说

十七年农村小说

明确地将农民群 体界定为自己作 品的接受对象, 使用纯正的农民 通用语言
回归民间文学的 艺术表现传统, 再造属于农民大 众自己的中国现 代文学
表现一种新的人 物形象、一种新 的生活方式、一 种新的道德规范
解读:“赵树理现象”
• ‚我的语言是被我的出身所决定的。‛
解读:“赵树理现象”
• ‚从我为农民写作以来,——我就开始用农民 的语言写作。我用词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我写 一行字,就念给我父母听,他们是农民,没有 读过什么书。他们要是听不懂,我就修改。我 还常去书店走走,了解买我的书的都是些什么 样的人,这样我就能知道我是否有很多的读 者。——这样,从前只有少数知识分子看我的 作品,现在连穷人都普遍能看到了。‛
年轻人花好月圆,扩社开渠圆满成功
袁天成 小俊
王金生
王玉生
马多寿
菊英
范登高
范灵芝
个人解放
王玉梅
马有翼
合作化事业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解读视角:人物
新-旧 进步-落后 青年-老辈 女性主义 与 妇女解放 民间语言命名 (绰号):生 存地位/文化 处境/生命状 态/价值指向
赵树理的小说:《三里湾》
解读视角:空间
十七年小说概述
现实生活题材:工业建设
• 《铁水奔流》(周立波) • 《百炼成钢》(艾芜) •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 《乘风破浪》(草明) •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
周立波 (19081979) 原名周绍 仪,湖南 益阳人。
周而复 (19142004), 安 徽旌德人。 1938年毕 业于上海 光华大学 英国文学 系。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
赵树理:‚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 ‘问题小说’‛ 叙事模式: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 决方法——指导工作 政治意图明显的功利性写作。但文本中间 也有意图空隙和裂缝。如《‚锻炼锻炼‛》: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浅谈十七年小说的总体特征
六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主要具有五个特征。
首先,十七年小说以描写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艰苦斗争过程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为主。在十七年小说中,有许多作品都属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讲述革命历史,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取材于1947年3月至9月保护延安展开的革命战事,描述了胡宗南指挥的国民党军队对延安大举进攻,毛泽东、彭德怀根据局势先主动放弃延安,后又收复延安,这段时期内以连长周大勇的英雄事迹为中心,保护延安浴血奋战的过程;还有曲波的《林海雪原》,以解放军剿灭林海雪原的匪徒,与匪徒斗智斗勇的斗争过程为主要内容;以及知侠的《铁道游击队》,以描写微山湖地区铁道游击队在中共的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为内容的革命历史。同样是描述革命斗争历史的还有柳青的《铜墙铁壁》、吴强的《红日》、梁斌的《红旗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都是“革命历史题材”小说。
十七年小说还具有英雄崇拜心理的特征,重于讲述革命历史过程中塑造英雄形象,喜欢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创作英雄典型,突出英雄人物的不可战胜的“超意志力”。在对正反面人物的描写刻画上极端化,正面的革命者坚韧、超能力,几乎没有缺点,而相对立的敌人则丑陋、狡诈,毫无人性。在《红岩》中,许云峰、江姐等英雄人物的“英雄意力”对英雄的崇拜都有表现,许云峰为实现暴动越狱,用双手挖出一条生还的通道,在挖掘过程中,手指被磨破流满鲜血,依然坚持,体现出超强的意志力。江姐受到敌人严刑拷打,受尽酷刑的折磨,仍然不泄露组织的机密。这两者在面对死亡时从容淡定,超然的态度也无不散发出“英雄意力”的光彩。在绝大多数的十七年小说中都塑造了英雄形象,《保卫延安》中的周大勇、《林海雪原》中的少剑波和杨子荣等都是受人崇拜的英雄人物。
其次,十七年小说具有“史诗”创作情结。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分析了“史传”、“诗骚”入小说的中国古典小说传统。他分析道“中国小说形式的发展受到历史著作的深刻影响,以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在评《水浒传》、《三国演义》、《金瓶梅》时,无不以《史记》相类比”,十七年小说创作便受到中国小说的“史传”传统影响。另一方面,这种“史诗”创作情结还受到外国的影响,尤其是前苏联“史诗”创作的影响,如托尔斯泰的创作,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的史诗性和英雄主义的影响。小说《保卫延安》便体现出了“史诗”创作情结,在对保卫延安那段历史进行重新想象、追忆中,再现了革命历史的辉煌和波澜壮阔,弘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作品中的战斗场面规模宏大,战事跌宕起伏,高级将领的重大决策到基层连队的战斗场景,以及人民、游击队的斗争描写,都展现出革命历史的辉煌,形成一部壮丽“史诗”之作。

1.十七年小说

1.十七年小说

朱老忠是跨越新旧两个时代的农民革命英雄的艺术 典型。 他由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 , 典型 。 他由自发反抗到自觉斗争, 由个人复仇到 为阶级而战, 他的形象高于旧时代的农民英雄 , 为阶级而战 , 他的形象高于旧时代的农民英雄, 闪耀着新时代的革命光辉。 闪耀着新时代的革命光辉。 小说运用相对集中的短章节结构手法,故事完整、 连贯又相对独立,是对中国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成 功改造。在刻划人物方面,侧重于通过戏剧性和 动作性的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又适当借鉴了西方 小说的心理描写。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运用,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姚雪垠的《李自成》 姚雪垠的《李自成》
作者计划写5卷,最后成书3 作者计划写5卷,最后成书3卷。第一卷(上下)出版于 1963年,第二卷(上中下)出版于1976年,第三卷出版于 1963年,第二卷(上中下)出版于1976年,第三卷出版于 1981年。 1981年。 一卷写明代崇祯11年10月清兵逼近京城,官兵在潼关和李 一卷写明代崇祯11年10月清兵逼近京城,官兵在潼关和李 自成起义军激战,崇祯在战和问题上犹豫不决,明朝江山 风雨飘摇。小说对明末社会展开全景式描写,气势磅礴, 被称为明清历史的百科全书。涉及人物二百余人,上至皇 帝、大臣、太监下至黎民百姓。 《李自成》的唯物主义史观重写了明末的历史,表现在作 李自成》 者以阶级斗争观念将明末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了封建统 治者和农民起义军的阶级矛盾中来,而对当时社会各种矛 盾的估计严重不足,尤其是明与前清的矛盾。此外为了突 出农民的革命本质,而对农民军自身的局限性估计不足。 这使作者最终不能对这段历史作出真实、公正的描述。
第二节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史诗追 求
在17年革命历史题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17年革命历史题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历史,包括这段历史中发生的战争、党的地下工 作和农民、工人、学生及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 这类题材产生了大量作品,这些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立足于对革命历史的“史诗性”把握的,如:《 一类是立足于对革命历史的“史诗性”把握的,如:《保 卫延安》 卫延安》、《红岩》、《红旗谱》、《红日》等; 红岩》 红旗谱》 红日》 一类是以通俗性的“传奇” 一类是以通俗性的“传奇”的方式来现革命历史的,如: 《苦菜花》、《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苦菜花》 铁道游击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一类是通过平凡琐事见出革命者或劳动群众的感人品质的, 《山地回忆》、《百合花》等。 山地回忆》 百合花》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十七年小说:对历史的叙述

一、“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概念:是“在既 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 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也就是 说,讲述的是中共发动、领导的“革命”的 起源,和这一“革命”经历曲折过程之后最 终走向胜利的故事。
二、主要作品以及创作繁荣的原因
1、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与期待

1、追求宏大的史诗品格 以《红旗谱》为例
(1)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2)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3)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重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 通过人物对话勾勒人物性格 语言的民族化 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
2、融入传奇性的战争小说
《红岩》的作者、成书过程

作者罗广斌、杨益言 他们是书中所描写的 事件的亲历者。
“革命传统报告” 革命回忆录《在烈火中 永生》

长篇小说一稿、二稿、 三稿、四稿 从五十年代到1961年第 四稿,《红岩》约十年 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 学“组织生产”获得成 功的一次实践。

这种“组织生产”文学作品的创作动机是 充分政治化的。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 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通常是政治领导人 ,或文学界权威作家)那里,获得对原始材 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 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和艺术方式 。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 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写作的书写 者们的组合
悲壮史诗” “一部震撼人心的 共产主义教科书”
样生活、斗争、怎 样认识和对待敌人 的教科书”
《红岩》故事简介

《红岩》所记述的是1948至1949年解放战争时期重庆地下 共产党组织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的激烈斗争。小说的主要情 节集中在“中美合作所”这个关押政治犯的监狱里。在这样 的魔窟里,避免不了对血肉酷刑的描写,但小说着重表现的 是两种政治力量和两种精神力量的较量。对许云峰、江姐等 共产党人,敌人尽管可以进行惨无人道的肉体摧残,但在由 精神和信仰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敌人却是一筹莫展、一败 涂地。在狱中斗争的中心线索之外,小说又以地下党组织的 城市运动与华蓥山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为另外的两条支线,这 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揭示在敌人统治的地区和严密控 制的监狱里,共产党人牺牲、赴死、将生命化为胜利的曙光 的精神风貌以及反动派在濒临灭亡之际垂死挣扎的丑态。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李准 《李双双小传》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A.干预现实的作品: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 人》、李国文《改选》、刘绍棠《田野落霞》、 白危《被围困的农庄主席》、耿简《爬在旗杆 上的人》。 这些小说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 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 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针砭 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异样的孤独 整个中国文坛在“文革” 前夜最凄美的“天鹅绝唱”
一、民间立场: 赵树理VS张爱玲
二、书写农民:
赵树理VS鲁迅
三、“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又称“白洋淀派”,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 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因孙犁 40年代发表短篇小说 《荷花淀》而得名;代表性作家和作品有孙犁的《风云 初记》《铁木前传》、 刘绍棠 的《运河的桨声》《蒲 柳人家》《瓜棚记》、 从维熙 的《鸡鸭委员》、韩映 山的《作画》等;他们大多描绘冀中人民的生活变迁、 民情风俗、英勇斗争和纯美心灵,描绘白洋淀、北运河、 冀中平原优美的自然风光;在风格上追求诗的意境和散 文的韵味,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品格而又在其中渗透着 浪漫主义气息,在当代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此时期也出现工业题材小说。周立波《铁水 奔流》、艾芜《百炼成钢》,周而复《上海的 早晨》,草明《乘风破浪》,杜鹏程《在和平 的日子里》。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3.突破“禁区”的小说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 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 家敢于正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 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 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 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第四讲 十七年的小说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红岩》成书过程 《如此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

《圣洁的血花》

《在烈火中永生》

《禁锢的世界》
梁斌《红旗谱》
一部反映北 方农民革命运动 的史诗式作品
《红旗谱》 地点:冀中平原锁井镇 时间:清末民初至1931年 “九· 一八”事变后 事件:护钟,打官司,探监, 反割头税运动,二师学潮
主要人物: 朱老巩、严老祥 朱老忠、严志和 运涛、江涛
杨沫《青春之歌》
青年知识 分子的人生道 路
知识分子题材 女性视角
青年知识分子参与革命斗争,在 斗争中成长,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成为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
主要人物: 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思想内容 小说塑造了一个从追求个性解 放到献身社会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 形象,通过林道静的成长历程说明, 个人只有投身社会解放事业,才能 真正实现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
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作者多 为四、五十年代走上文学道路的青 年。由于出现在“双百”方针提出 之时,所以这批作品被称为“百花 文学”。
这批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 争议,到了1957年“反右”运动期 间,这些作品受到严厉批判,作者 大多受到牵连、迫害。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其 结集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
在朱老忠身上,既集中了中国 农民的传统性格,又体现了新时代 农民革命的特色,既有传统中国农 民英雄的革命精神,又具有新时代 的思想觉悟。是中国旧式农民英雄 向新时代无产阶级先锋战士转化的 典型。
朱老忠的形象,既是中国现代 小说中少有的新型农民英雄,也是 五、六十年代长篇小说中不多见的 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个新中国 青年的单纯热诚 和矛盾困惑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4十七年小说 (2)

年代末的土改,构成一幅民主革命时期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的长幅画卷。
《上海的早晨》多卷部写民族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创业史》多卷部写社会 主义革命,都具有当代小说领域所独有的、罕见的规模。吴强的《红日》更是宏 观地写三个互为一体的战争,把敌我双方、军内军外、上级下级联结起来 ③ 刻画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坛上,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 位。而现实主义的标准就是要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如《红旗谱》中的 朱老忠、《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三家巷》中的周炳、《创业史》中的梁三 老汉等等。
本时期长篇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
① 以《创业史》和《上海的早晨》为代表的以 社会运动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② 以《三里湾》和《山乡巨变》为代表的以风 俗变迁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③ 以《红旗谱》和《青春之歌》为代表的以人 生历程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④ 以 《林海雪原》 和《红岩》为代表的 以革 命英雄传奇为主体叙事的长篇作品 。
十年代普通党员和军民所历经的英勇斗争、流血牺牲。《党费》集中刻 画了女共产党员黄新这一典型形象。 ②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注重描写一些平常的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表现 英雄性格,他不着力写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他善于捕捉英雄闪 光的一刹那,以此来凸现人物的心灵之美和情操之美。如黄新作为一个 普通的党员,舍不得把积攒下来的钱给女儿买衣穿、买东西吃,却把钱 无私地献给了党。 ③ 注重细节描写:他善于采用横断面结构的方法,用平实的语言讲述 英雄的故事,不事形容和夸饰,而是在具体细节场面上用力,手法精雕
流派特色
一、地域的特征。
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作品也多取材于晋 西北、太行山和太岳山盆地及汾水流域。山西乡村的民情风 俗参与了他们小说素质的构成。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4第四章  十七年小说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 • • • 梁 斌,《红旗谱》 杨 沫,《青春之歌》 欧阳山,《三家巷》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短)
• 抗美援朝类: 抗美援朝类:
• 杨 朔,《三千里江山》 • 陆柱国,《上甘岭》; • 巴 金,《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 女》。
• 3、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十七年军事题材小说特点。 • (1)、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纪实性的品格。 • (2)、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作品无一不表现了英雄主义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集体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追求。
2.十七年小说的代表作品
• • • • • • 抗日战争类: 抗日战争类: 孙 犁,《风云初记》 知 侠,《铁道游击队》 冯 志,《敌后武工队》 冯德英, 《苦菜花》 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 • • • • •
解放战争类: 解放战争类: 杜鹏程, 保卫延安》 杜鹏程,《保卫延安》 红日》 吴 强,《红日》 林海雪原》 曲 波,《林海雪原》 罗广斌、杨益言, 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黎明的河边》 峻 青,《黎明的河边》
(二)、代表作品简析 )、代表作品简析
• “农民的贫穷在我幼小时的头脑里就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 ” • 1. 《不能走那条路》 • 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 在《河南日报》上发表,这是最早反映 土改后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作品。 • 宋老定 东山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新的性格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 想在农村新人的精神面貌上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形成上,进行一些探索”。
2.创作背景:
• 赵树理于一九五一年春天,回到了他熟 悉的根据地太行山长治专区,先后参加 了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及老社的扩建工 作,在群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 材。《三里湾》就是从山西长治地区试 办、扩建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现实生活中 汲取题材的。

十七年小说阅读

十七年小说阅读

十七年小说阅读书目:1、《红日》吴强 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4、《创业史》柳青 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5、《保卫延安》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7、《青春之歌》杨沫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9、《黎明的河边》峻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2、《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3、《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14、《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15、《大波》李劼人 1958年作家出版社16、《一架弹花机》马锋 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7、《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18、《登记》赵树理 1953年工人出版社19、《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20、《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21、《春种秋收》康濯 1955年作家出版社22、《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9月23、《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24、《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一部25、《红豆》宗璞26、《在悬崖上》邓友梅27、《小巷深处》陆文夫28、《西苑草》刘绍棠29、《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王蒙30《本报内部消息》刘宾雁十六部长篇小说,十四篇短篇小说。

如有时间,可扩大阅读面。

要求:读不嫌多,了解就行。

析不在深,仅限浅评。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十七年小说革命历史小说
3、战争诗化小说:茹志鹃的《百合花》
英文版《百合花》
(1)《百合花》风波
《百合花》有它独特的风格……它的风格就是: 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庄严的 主题,述那样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 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 ——茅盾 (2)战地牧歌:硝烟下的诗化世界
战争环境下诗意氛围的适度渲染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的理想而牺牲,我们 每一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 色,心不跳。 △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证明我个人的理 想和全国人民的要求完全相同,我感到无穷 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 命和无产阶级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 起,那是无上的光荣!


(二)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 新的社会、新的政权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 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既定叙述的合法化 ,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 、思想的意识形态规范——是革命历史题材 小说的主要目的。
三、革命历史小说的形态
1、追求对于历史的“整体”的、“史诗性” 的把握。《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 2、加入“传奇”因素,接近现代“通俗小说 ” 《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 3、以现实处境产生的情绪,昨晚往事回忆的 触发点和结构故事的基本线索。《山地回忆 》《百合花》
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 (2)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的人物形象。 朱老忠:反抗性、侠义性、坚韧性 (3)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 重视古典小说的布局技巧 通过人物对话勾勒人物性格 语言的民族化 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
2、融入传奇性的战争小说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 由”。 △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 从狗洞子里爬出? △这时,她(江姐)正全力控制着满怀悲愤,要把 永世难忘的痛苦,深深地埋进心底。渐渐地,向前 凝视的目光,终于代替了未曾涌流的泪水。她深藏 在心头的仇恨,比泪水更多,比痛苦更深。 △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1.十七年小说

1.十七年小说


1.赵树理《三里湾》 赵树理(1906~1970年),原名赵树礼,山西沁 水县人,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小说多以华 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 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 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 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之一。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 的变迁》(1946)、 《三里湾》(1955)短篇小 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 (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等。




1、重大题材: 1) 革命历史题材,即展示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的、可以 用来制作史诗性作品的题材。如《红岩》、《林海雪原》、 《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等。 2) 展示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场面的题材,尤其是农村和 工厂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题材。如《创业史》、《山乡巨 变》、《三里湾》、《上海的早晨》等。 3) 政治运动、“中心工作”、英雄模范人物类的题材。 这类题材关乎国家意识形态,因此也特别看重。如赵树理 的《锻炼锻炼》、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等。
姚雪垠的《李自成》



作者计划写5卷,最后成书3卷。第一卷(上下)出版于 1963年,第二卷(上中下)出版于1976年,第三卷出版于 1981年。 一卷写明代崇祯11年10月清兵逼近京城,官兵在潼关和李 自成起义军激战,崇祯在战和问题上犹豫不决,明朝江山 风雨飘摇。小说对明末社会展开全景式描写,气势磅礴, 被称为明清历史的百科全书。涉及人物二百余人,上至皇 帝、大臣、太监下至黎民百姓。 《李自成》的唯物主义史观重写了明末的历史,表现在作 者以阶级斗争观念将明末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在了封建统 治者和农民起义军的阶级矛盾中来,而对当时社会各种矛 盾的估计严重不足,尤其是明与前清的矛盾。此外为了突 出农民的革命本质,而对农民军自身的局限性估计不足。 这使作者最终不能对这段历史作出真实、公正的描述。

十七年的小说

十七年的小说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 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 刘蕴华,陕西吴堡县人。青年时代参加 革命活动, 1938年赴延安 年赴延安, 革命活动 , 1938 年赴延安 , 解放后担任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过陕西长安县委副书记 。 30 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 1953年 柳青离开北京, 1953 年 ,柳青离开北京 , 举家迁到陕西长安县 皇甫村,安家落户达14年之久。 14年之久 皇甫村 , 安家落户达 14 年之久 。 在皇甫村的岁 柳青创作了《创业史》 月 , 柳青创作了 《 创业史 》 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的部分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的部分章节。 主要作品: 《创业史》 《种谷 铜墙铁壁》 狠透铁》 记》《铜墙铁壁》《狠透铁》。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概况
2.农村题材 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马烽《 A. 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 。 马烽 《 一架弹花 机》、赵树理《登记》、谷峪《新事新办》 赵树理《登记》 谷峪《新事新办》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短篇小说:李准《 B. 写农业合作化运动 。 短篇小说 : 李准 《 不能走 那条路》 秦兆阳《农村散记》 康濯《 那条路 》 、 秦兆阳 《 农村散记 》 、 康濯 《 春种 秋收》 长篇小说 柳青《创业史》 小说: 秋收 》 ; 长篇 小说 : 柳青 《 创业史 》 、 赵树理 三里湾》 周立波《山乡巨变》 《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李准《 C. 描写大跃进时期农村的现状 。 李准 《 李双双小 马烽《我的第一个上级》 茹志鹃《 传 》 、 马烽 《 我的第一个上级 》 、 茹志鹃 《 静 静的产院》 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静的产院》、赵树理《实干家潘永福》。

十七年小说

十七年小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登记》
是为配合《婚姻法》的 是为配合《婚姻法》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颁布而写的一部作品。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可以看作《小二黑结婚》 的姊妹篇。 的姊妹篇。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这是赵树理建国后的第一篇杰作。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 戴光中:实际上,赵树理的“问题小说”与“写中 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就是为 心”、“赶任务”有着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就是为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政治服务。只是由于他和农民的经济生活传统心理,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 风俗文化保持着血肉联系,由于他自始至终保持坚定 的现实主义精神, 的现实主义精神,才使他能够把对社会问题的敏感与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高度的结合起来,使他所揭示的问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 题的客观意义大于他的主观思想,使故事的小足以暗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示出社会整体性内容的大。
山药蛋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初步收获。 1953-1956)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 李准《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 走那条路》 走那条路》 战争题材: 地道战》 铁道游击队》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 保卫延安》 《保卫延安》; 抗美援朝题材: 上甘岭》 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上的 战役” “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干预 (1956-1957) 1956-1957) 干预生活作品: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干预生活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 入党》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 爱情》 突破爱情禁区作品:《爱情》、《小巷深 在悬崖上》 处》、《在悬崖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花淀派
时间:50年代 地域:京、津、冀 人物:孙犁、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 房树民 名称由来:以孙犁作品和创作地域为名 创作特色: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 活,以孙犁为榜样,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 笔法为主要特征,描写冀中平原清新秀美 的水乡风光和民风民俗,表现人性美、人 情美。 艺术风格:朴素自然、清新柔美。 结局:1957年孙犁病倒,从维熙被错划为 右派,韩映山、房树民转而从事编辑工作, 荷花淀派风流云散。
?其特定含义仅限于十七年小说创作。
?两大题材创作发达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的官方文艺的需要:一方面需要革命历史题 材的小说为中国革命提供历史的合法性叙述, 另一方面需要农村题材的小说为官方提供现 实执政的合法性叙述。
其他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工业题材、知识分子题 材等。
总体特征:单一。(题材,风格,写作方式等)
茶子花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80年代 地域:湖南 人物:周立波、周健明、韩少功、谢璞、孙健忠、古华、 叶蔚林、彭见明等 名称由来:湖南籍作家为主及浓郁的湖南特色。 创作特色:乡土化与诗意化结合,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 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特别 是南方农村的婚丧嫁娶、节令习俗、迷信禁忌等民俗风 情的表现。 艺术风格:风俗画和田园诗风格。
第二节 农村小说
一、概说: 十七年是指1949-1966,建国后到文革前。 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作家 最多,作品最多,成绩最突出。 创作兴盛的原因:当时文艺政策的提倡和 重视。农村是整个社会变革的中心。 ?与现代乡土小说的不同:强调政治运动 和斗争;作家立场被要求与农民的完全一 致。
成绩:对当代农村生活的反映,对农村中 “新人”形象和“中间人物”形象的塑造, 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大众化风格。 代表作家:“山西作家群”(赵树理、马 烽、西戎等)、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 等)、还有周立波、李准、浩然等。代表 作家作品: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 《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 柳青的《创业史》。
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特点
鲜明的时代特点:农村合作化运动 鲜明的风格特点:农村新生活的情调和两 条道路斗争的观念。 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农民形象:四类形象— 先进人物、中间人物、异己分子、地主富 农。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文学流派特点:山 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
山药蛋派
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 地域:山西太行山一带 人物:赵树理、马烽、西戎、束为、孙谦、 胡正 名称由来:乡土音调,山西籍作家,以《火 花》为基地,因此又叫山西派、火花派。 创作特色: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注重作 品社会功效,农民的立场,问题小说的特征。 艺术风格:以民间文艺形式和古典小说为养 料,表现出鲜明的民间色彩和浓厚的民族风 格。在叙事手法、结构安排、人物刻画、语 言运用都方面都形成了共同的特点。
荷花淀派作家在美学风格上的共同之处: 就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气质看孙犁笔下白 洋淀儿女有着相通之处,就是“男有泥土 味,女有山石音。” 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 细致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心理刻画细腻 丰富,结构趋向散文风格,富于诗情画意。
第二章 十七年文学时期的小说
第一节 概述
一、十七年小说创作的五个创作阶段: 1:建国之初:历史的转折和美学的断裂。(1949-1952)
创作成就:总体水平不高,对新的社会的热爱和歌颂。 (1):表现婚姻、家庭、爱情的小说,如马烽《结婚》、赵树理《登 记》; (2):对战争岁月的回忆,如孙犁《风云初记》; (3):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描写,如杨朔《三千里江山》。 创作成就不高的原因: (1):作家没有找到表现辉煌的方法,不能深入生活,功力浅、层次低; (2):当时的指导思想是赶任务、写中心,这一指导思想是错误的。 (3):政治运动的阴影笼罩,造成了作家思想的不开放。
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征:
一是口头性。口头性是劳动人民 传统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之一, 也是作家文学语言与民间文学语 言的主要区别之一。好的谈吐是 叫人爱听易懂的艺术。
试比较下面两段描写: 夕阳西斜,天空轻轻地抹了彩霞,湖畔的芦荻,象新 拭了的列在架子上的刀枪,青翠的小草,仿佛刚刚浴 罢。两珠留在草木叶上,被夕阳照得莹莹闪烁,堤上 的垂柳,一株株整队的平平排成一列,垂着微尾无力 的拂打。远山一望无际的翠屏,归鸟在空际散队的疏 落的游行。碧绿湖水,又缀了几多点水的蜻蜓。—— 《白马的故事》
4: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收获。(1958- 1960) 长篇小说大量涌现:如《创业史》、《苦 菜花》、《红日》、《红岩》、《红旗谱》 等。 原因:(1):长篇小说有相对长的周期, 在58年到60年发表的作品大致仍是56年到 57年开始创作的,是思想解放的结果。 (2):经过十年的积累,作家的思想成熟。 5:在历史的隧洞里摸索。(60年代初) 作品有《广陵散》、《杜子美还家》等
第三,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 女性,不仅有一种描写她们的美丽容 貌的特殊素养,而且更具有深入她们 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 的变化反映时代风云变幻的过硬本领。
三是幽默感。幽默感不但因文而异,而
且因时而异,作家个人的气质、思想感情 以及时代,社会诸因素都对幽默感发生调 味作用。赵树理的幽默与民间的相声艺术 有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鲜明地反映出 传统的劝善惩恶的民族心理。
三、孙犁
1、生平:(1913-- 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 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 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 杆铁笔”。孙犁原名孙树勋。 1944年在延安发表小说《荷花淀》等作品,受 到广泛赞扬,毛泽东曾称赞他是一位有风格的作家。 作品很多主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三集)、小 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 传》。新时期以来,有以散文为主的文集《秀露 集》、 《澹定集》、《耕堂杂录》、《尺泽集》、 《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 等出版。1992年又有8册《孙犁文集》出版。其中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富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 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
2、建国后主要创作: 50-60年代:主要有《登记》(1950)、 《三里湾》(1954)、《“锻炼锻炼”》 (1958)、《套不住的手》(1960)等 ?其作品是对建国后农村变革的及时反映。 《三里湾》是第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 的长篇小说。
3、为农民的写作: 1)通俗化、大众化的风格:
故事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农民语言的书面化。 充满生活气息的幽默。
2、建国后主要作品:
创作有大量的短篇小说、散文。作品 集《白洋淀纪事》(1939-1953) 中、长篇小说:《铁木前传》 (1955)、《风云初记》(1951- 1962) ?1956年因重病辍笔。1977年后, 写有大量散文、评论。
赏读孙犁的小说,首先可以感觉到, 第一,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根基,糅进浪漫主义情 调,是孙犁艺术风格最主要的特点。 第二,孙犁的作品喷放着浓郁的泥土的芳香, 激荡着作者对故乡的爱。孙犁的小说对美有 一种特殊的追求,他着力描写、赞扬故乡的 风光美和人情美。孙犁的小说是风格独具的 美小说。 那一望无际的雪白的芦苇,那清澈见底、轻轻 荡漾的波光艳影,以及一叶扁舟之上渔歌唱 晚的充满着似水柔情的白洋淀女子,都拨动 了年轻孙犁那敏感而隐秘的心弦,激发了他 笑说创作充满诗意的灵感。
4、“山药蛋派”(山西作家群):
1)地域特征:描写山西的风土人情 2)功利性写作:?“文以载道” 3)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 真实性 4)通俗、幽默,深受读者欢迎。
5、”赵树理现象“和赵树理的评价 史(1940年代-1970年代):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杰作”--“样 板”和“典范”--受到的批评:中 间人物和落后人物太多等--“黑线 人物”--受迫害去世
?十七年作家的集体追求。 “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 发,学到一些窍门儿。”(老舍)
2)“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 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 “提出问题--分析矛盾--解决方法--指导工 作” ?政治意图明显的功利性写作。但文本中间也有意 图空隙和裂缝。 如《“锻炼锻炼”》:“我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 事佬的思想问题。” 但实际文本透露的信息要丰 富得多。
赵树理的生平
(1906——1970), 原名赵树礼,小名得 意,笔名野小、吴戴 等。排行老二,上有 姐姐,下有三个妹妹, 作为赵家第三代唯一 的男孩,深受全家人 溺爱。 山西沁水县尉迟村 (因尉迟恭而得名) 人。出生于贫民家庭。 因家贫,少时即参加 农业劳动。从小喜爱 民间文学和地方戏曲。
他来自于农村,也自觉地把农村生活 和农民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内容和对 象。1942年以后,赵树理的小说真正 成熟并产生影响。 最著名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1943年9月)、《李有才板话》 (1943年12月),影响巨大。 解放后,他继续以山西农村作为自己 的创作根据地。
2:初步收获。(1953-1956) 农村题材:赵树理《三里湾》、李准《不能走那 条路》; 战争题材:《地道战》、《铁道游击队》、《保 卫延安》;抗美援朝题材:《上甘岭》、《洼地 上的“战役”》 3:文学干预生活之后,政治对文学的干预。 (1956-1957) 干预生活的作品: 触及社会中的矛盾、问题,揭 露生活“阴暗面”。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改选》、《入党》; 突破爱情禁区的作品: 突破题材禁区,描写人性 人情。爱情题材。 《红豆》、《小巷深处》、 《在悬崖上》
她一路走着,看见山里的情况不同了:一块块平展展 的好地,没有种着庄稼,青蒿长得一人多高,大路上 也碰不上一个人走,满长的是草;远处只有几个女人 小孩提着篮子拔野草。——《李家庄的变迁》
二是故事性。故事性是区别中国读者的审美
情趣之雅俗、文野的标志之一。口头性必然 导致故事性。赵树理既是个说书行家,又是 个革新能手。《小二黑结婚》套用了有头有 尾、以大团圆结局的传统公式,但它化腐朽 为神奇,用母亲的婚姻悲剧开头,女儿的爱 情喜剧结尾,把悲剧与喜剧性、偶然性与必 然性巧妙地揉合在一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