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考虑“村改居”是为了加快城乡交融把一些自然村拆迁或合并,村民居住的平房变成楼房,身份变成城市居民的一个过程,改居后的村民集中住在一个社区,聚集成一个群体。
其具有独特的特性:社区位置上具有特殊区域性;社区居民间高度熟知并形成特定的文化制度和社会关系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开展进步,“村改居”社区将成为新时期下我国城镇建立方面的施行选择重点。
关注“村改居”社区中存在的问题,对政府和社会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社区工作具有优良的引导性。
同时,“村改居”是当今城市建立社会资整合的优良途径,因此,加强对“村改居”社区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改居后的村民在居住楼房、集体生活等方面会产生一些习惯差异,社区管理上也会有所变化,这样难免会给“村改居”社区治理带来困境。
如何使改居农民更快更好的认同新的消费生活环境,在新社区中建立一种归属感,建构新的社区次第和管理构造,成为“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研究。
1 馨园社区现状山东省滨州市馨园社区始建立于2023年,居民于2023年入住。
原南关村、东南关村、西南关村、大马村四个自然行政村拆迁归并而成如今的改居馨园社区。
建立成立此社区的原因是:根据上级部门要求四个村子本来所在的区域需建立开发无棣县的文化旅游产业。
馨园社区位于本来村址的东南方向,间隔三千米。
其现状表现为:1.1 村民居住环境改善,寓居呈社区化原来的村民在自己的宅基地上各自独立建房,然而改居后村民由泥瓦房住上了钢筋楼房,车库替代了小庭院,生活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1.2 社区居民生活呈现城镇化上级部门将馨园社区大局部居民的耕地征收了,导致许多居民选择外出打工就业,从业呈现非农化。
但是空地仍被老年居民视为珍宝,比方种一些新颖的蔬菜瓜果。
尽管一些没有被征地的居民每年坚持种粮,但是生活习惯的改变带来很多费事,比方:居民的粮食、农机没有地方搁置。
社区集中供暖了供电供水了,然而面对取暖费、水费、电费、物业费等收取,许多居民承受着生活压力。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随着我国农村村改居工作逐渐深入开展,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长足的改善。
然而,在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
本文将从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现状、问题分析和对策三个方面,探讨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现状1.生态环境质量偏低。
针对当前的信息,农村社区生态环境受到规模化、持续化、城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但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生活垃圾等排放的污染物较多,导致农村社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偏低。
2.生态环境改善缓慢。
在农村村改居工作的推动下,农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但是受制于短时效农业生产和乱排乱放现象的影响,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缓慢。
3.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在农民群众中,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不够强烈,甚至出现了乱砍滥伐、乱扔垃圾等负面现象。
由此可见,快速发展的物质文明并没有带来人们灵魂的升华。
二、问题分析1.农村污水处理不到位。
由于农村家庭污水处理设施缺乏,许多农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接排放到周围的河流和水体中,导致水质受到破坏,更为严重的是会对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物质消费带来的生态负担加重。
新型农民拥有了更高的经济水平和生活品质,基于这一原因激发的购买热潮带来的物质消费带来的生态负担愈加沉重,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非常突出。
三、对策1.强化水体科学管理。
加大水体治理的力度,对于农户家庭污水应该组织村庄消防、环保、卫生等方面共同协作,为村民提供科学的污水排放处理方法,统一对辖区环境污染治理。
2.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应该在村庄周边、街道、村团支部等社区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构建覆盖全民的环保知识普及体系,提高农民环保意识。
3.加快推动循环农业。
针对畜禽养殖业的相关污染问题,要加强循环农业的推广,大力推进集约化、用地渐进畜禽养殖,建立科学养殖模式,减少生产污染物的产生,全面大力推进农业全产业链的循环和再利用。
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社区治理转型面临的困难
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社区治理转型面临的困难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在中国,“农村社区”是一个时髦的词汇。
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出现这一提法是2006年,当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自此,农村社区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但据基层反映,当前农村社区转型升级仍存在三方面困难,亟待重视。
一、农村社区定位不清。
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到底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认识不到位。
这就导致大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存在无从下手,甚至盲目推进的问题。
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使得居民对社区建设认识不清,新建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样,拥有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健身室等硬件设施,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但现状却是各种硬件设施无人问津,放着积灰,在众多农民眼里,那里仍然是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就是多了一块社区的牌子。
农民们对此并“不感冒”。
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与农民需求的对接尚需进一步完善。
“路通了、深井打好了、广场建起来了,社区建设就完成了。
”这就是一些村干部的想法。
对于建成社区之后干什么、怎么开展服务等缺乏长远考虑和计划。
二、从农民到居民的思想转换问题。
由于农民自身主动性不足的因素,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之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往往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并没有建立,缺乏表达自己利益和意见的有效平台和机制。
早出晚归的劳作思想根深蒂固,农民们对社区事务缺乏兴趣,作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农民并没有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体。
不知道社区建设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蔬菜种植、煤炉烧饭等问题。
三是新建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
2019年2月中州学刊Feb.,2019第2期(总第266期)AcademicJournalofZhongzhouNo.2ʌ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ɔ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黄成亮摘㊀要:与成熟的都市社区不同,村改居社区的治理结构转型具有自身的本源性特征,其演化逻辑深植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㊂与此同时,村改居社区内生的传统性与现代城市化建设导向之间存在矛盾的一面,并引发了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㊂相关困境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权㊁责㊁利分离;治理制度规章落实不到位;社区共同体内在凝聚力不强㊂推进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打造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承接机制;畅通治理过程的互动渠道;打造社区共同体生活世界的平台,从而实现村改居社区共建㊁共治与共享的治理愿景㊂关键词:村改居治理;困境;承接体系;组织;平台中图分类号:D669.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2-0080-06㊀㊀2017年6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关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㊁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城乡基层和谐稳定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提高㊁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㊂随着城镇化力度进一步加强,传统自然村落面临向就地城镇化的村改居社区形态的转变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地区的传统村落从封闭走向开放,社区内部的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社区内原有的家庭结构㊁惯习传承㊁邻里关系㊁互动纽带等乡村社会基础性结构面临瓦解的危机㊂对于将传统村落重塑为具有内在向心力的现代城市社区,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好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村改居社区治理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环节㊂一㊁从村落到村改居社区的治理转型1.传统村落治理格局的终结及其再组织化传统中国社会的治理结构类似于金字塔模式,国家向基层社会延伸的机制是通过行政区划层级所构筑的科层权力结构保持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地运行,以达到 家天下 的治理愿景㊂受制于自然条件㊁资源㊁技术等因素,传统的国家政权无法通达到每一个人口聚居点,这意味着需要政府基层代理人完成对村落的直接治理,这个代理群体就是处于国家与普通农民之间的乡绅阶层㊂乡绅处于国家与基层社会广大民众之间,是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关系的调节器㊂乡绅阶层的构成有双重属性㊂一方面,对于国家而言,多数乡绅是国家政权机构的后备军,是国家意志在基层社会的执行者,是国家治理分散村落的基础力量㊂另一方面,乡绅阶层的生产和消费基础是当地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在村落里世代形成的亲戚邻里关系与地方各种人事关系密切交织㊂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以小农经济超稳定社会结构为基础的统治很有可能持续下去㊂但是,19世纪的外敌入侵使当时的中国被动地进入了世界历史进程之中㊂随着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农村武装斗争㊁土地革命并不断取得胜利,延续千年的传统村落发生了深刻收稿日期:2018-12-2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 城乡融合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公共性治理困境与协调机制研究 (2018XZZ014);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对抗抑或融合:城镇化进程中社会风险研究 (2011SA033)㊂作者简介:黄成亮,男,西华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副教授,社会学博士(南充㊀637002)㊂08的变革㊂农民第一次真正成为村落治理的主体性力量㊂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斗争策略不但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对中国农村社会一次伟大的改造运动,将 一盘散沙的乡土社会整合为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政治社会㊂①中国共产党对村落社会的结构性改造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能够成功的逻辑起点并进一步构建了国家现代化建设初期的基本格局㊂1949年以后,国家建立了集经营和劳作于一体的人民公社制度,通过公社㊁大队㊁生产队这个党政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建立起农民与国家之间从未有过的紧密联系㊂②原本隶属于家族网络的农民个体成为农民阶级的一员,融入国家统一的话语体系㊂随着国家垄断农产品贸易以及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之前的基层市场社区逐步消解,生产队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结算单位,农民个体与外界的联系弱化,其日常生活纽带囿于所在的生产队㊂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为国家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一时期高度组织化的治理模式几乎未给村庄之间的活动留下多少开放性的空间,市场社区的公共空间几乎被政治话语的空间所替代㊂③2.城镇化战略的推进与村改居社区治理结构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二元壁垒逐渐瓦解㊂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不但直接带动了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大量人口从农村到城镇的流动和迁徙㊂④截止到2018年年底,中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9.58%㊂⑤20世纪90年代的城镇化建设属于被动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农民为谋生而告别土地,自发地进入城市并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㊂2000年以后,城镇化建设进入主动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国家意识到城镇化是进行现代化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全国范围内的村改居社区大量涌现㊂目前,我国村改居社区主要包括三个类型:一是城市扩张型村改居社区,这种自发城市化模式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土地经营的模式将传统村落纳入城市范围,农民告别传统村落的居住模式进入城市社区㊂二是新城区建设,即通过引进产业项目,村庄的宅基地和部分耕地因大规模建设工业园区㊁开发区而被征用所形成的社区㊂三是土地流转型村改居社区,即将农民宅基地平整复垦以获取建设用地指标,并将土地集中流转给大型企业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农民被安排到新社区集中居住而形成的社区㊂⑥传统村落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不仅社区本身需要经历治理结构的剧烈转换,而且以往村落的居民也要发生根本性的身份变化,即由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化㊂同时,农村集体用地变为国有土地,集体经济转为企业或股份公司经济㊂因此,村改居社区既非传统农业村落,也非现代意义的城市社区,其兼具二者的部分特征㊂就村落特征而言,尽管以往实体性的村庄面貌已经消失,但居民的行为方式仍表现出诸多村落社会的特性;就城市社区而言,随着外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来农村 半熟人 社会的邻里关系趋于瓦解,但缺少新的沟通桥梁重聚社区认同感㊂随着村改居社区空间由封闭转向开放㊁治理内容从简单走向复杂㊁人员结构由单一的原住民趋向于新住民与原住民及流动人口混合居住,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着社区治理结构复杂化㊁群众利益诉求多元化㊁信息沟通方式平面化等发展要求,也因此形成了社区治理需要突破的难题㊂二、当前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1.社区治理主体权 责 利失衡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政府和社会力量应是维系社会生活秩序体系的重要依托,但这两种力量的权力来源并不相同,政府权力来自科层体系的强制权威,而社会权力来自社会契约与协商认同过程㊂⑦由于缺乏制度丛的配套建设,二者在基层社会很难天然自发地实现相互配合,于是出现社区治理主体权 责 利失衡的状况㊂改革开放以前,农村治理的主要任务集中于税收㊁计划生育㊁公共水利设施建设等工作㊂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内容不仅涉及城市各种硬件建设,如环境治理㊁垃圾处理㊁绿化等具体工作,还包括软件建设,如社区养老㊁教育㊁福利保障等公共服务㊂微观层面治理主体权 责 利失衡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㊂其一,由于人员流动和组织不力,导致党支部㊁党小组成员缺乏凝聚力和行动力,社区党支部治理功能没有及时跟上社区环境的各种新变化,不能适应流动社会的治理需求㊂同时,原本以村民委员会为主体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变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但脱胎于村两委的社区治理方式具有18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过度行政化的倾向,且社区居委会的大多数工作人员还是过去的村两委成员,很多村改居社区的居委会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㊂因此,虽然社区组织的架构已具备城市社区的组织要素,但在涉及具体民生的服务层面尚未形成良好的制度衔接和组织间合作机制㊂⑧其二,基层社区组织普遍感觉权力与资源不匹配,由于社区治理主体的有效激励机制不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缺乏主动融入社区工作的积极能动性㊂以四川省部分村改居社区为例,很多社区组织领导反映实际收入与工作付出不成比例㊂许多传统村落转为城市社区后,对于日常迎接检查等自上而下的指令性工作应接不暇,同时,社区活动经费划拨需要以具体方案㊁记录为依据,也在相当程度上消耗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㊂其三,社会组织在承担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自身的公益性不够突出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组织对政府仍有较强的依附性,很多社会组织的运作资源来自政府,在社会服务中很难完全做到以民生为本㊂另一方面是监管缺失导致社会组织无序发展,少数外来势力利用社会组织作载体,实施一些有政治目的的活动㊂例如:一些社会组织通过小恩小惠介入社区公共性活动,将不少社区民众吸引到教会组织中,利用社区空置住房私下里搞教会活动,严重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还有不少未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社会组织介入社区公共生活以谋取不当经济利益,造成诸多社会矛盾㊂如何实现对社会组织 管 与 放 的平衡成为社区治理面临的难题㊂2.社区治理制度落实机制缺失村改居社区治理试图通过制度化及确立公共规则来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边界,但实践证明,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突出问题不在于制度本身,制度不能有效落实才是亟须解决的难题㊂理论上,正式制度一经发布和落实就应具备重塑社会生活秩序的功能,但在有着高度韧性的生活领域,当制度的逻辑与日常生活的逻辑不匹配时,日常生活逻辑就会对制度进行反抗㊂其结果是,无视正式制度存在的 制度破坏 ㊁以正式制度作为牟取局部利益乃至私人利益之工具的 制度转换 等成为消解正式制度实质内涵的多重负面力量㊂⑨居民在制度框架中的社会行动是基于自身利益进行策略性选择的过程㊂对社区而言,制定制度规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社区的公共利益,但公共利益并不是个人利益的和值,更不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化的特定利益,而是不同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的 最大公约数 ㊂它不仅能协调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关系,而且是社会共同体开展集体性㊁合作性行动的基点和内在驱动力,促使人们不懈追求,以实现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㊂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农村,土地使用权由集体意志主导分配,土地私有产权观被集体产权观取代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恢复了农村人均土地的使用权和以家庭为主的农业劳动方式,极大地激发了个体与家庭生产的积极性以及个体的主体性意识㊂就村改居社区而言,它既不是成熟的市场契约社会,也不是传统的生活共同体,社区的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既存在交集,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张力㊂当社区公共利益符合个人利益时,社区居民就会按照公共利益的行动逻辑使两种利益最大化;当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居民则可能漠视公共利益,以个人利益对抗公共利益㊂这种利益之间的张力在村改居社区公共生活的两个层面体现得最为显著㊂一是公共空间的利用层面㊂公共空间是属于社区全体居民的生活场所,但社区中不少居民利用空地种菜和饲养家禽,甚至出现高空抛物砸伤行人的情况㊂二是社区民居商业化层面㊂不少社区都存在部分住房被用来作为休闲娱乐场所如麻将馆㊁家教中心等的情况,这些社区内的经营性场所如管理不当,就会使社区邻里矛盾升级,引发社区治理难题㊂3.社区共同体凝聚力不足社区凝聚力建设离不开有形的组织载体和无形的共识性认同㊂由于村改居社区内部居民构成的多元化及其本源的传统村落聚族而居的特征,社区内部交往呈现出差序格局的特色,依旧保持着个人家族 社区的逐层外推思维模式,个人的思想意识还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模糊地带,个人主体性意识㊁公共性认知都未达到现代城市文明的水平㊂这些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村改居社区居民的自我认同与社区认同,导致社区共同体缺乏凝聚力㊂具体而言,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㊂第一,社区原有家族结构与社区组织建设之间发生矛盾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生活单位得以恢复㊂一般而言,家族作为伦理实体的功能在农村向市民社会转型过程中28中州学刊2019年第2期会逐步消解㊂但在当时的国情下,我国农村传统大家庭向小家庭转型并不是直接由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促成的,其间虽然经历了外力的不断改造,但都未触动家户制的根基㊂村改居社区是由农村社区脱胎而来的,人际关系仍局限于传统的血缘或血亲关系㊂家庭关系类似于亲密的朋友或小团体之间的关系,构成内聚的㊁亲密的㊁情感表达的㊁有个性的血缘关系网,这与公共社会中的非个人关系有显著区别㊂家庭主义原则难以进行公共扩展的原因,在于它的忠诚必须指向具体对象,即某个人或者某个位置上的人,而非事务或者规则㊂ 因此,依旧可以看到,许多村改居社区负责人换届选举背后的主导力量仍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小团体力量㊂第二,居民个人主体性意识的缺失导致社区共识建设缺少动力㊂社区共识是社区集体行动的基础,也是社区居民建构自我认同与社区认同的重要纽带㊂建设社区共识的基础性力量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的精神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之中㊂但是,人类社会的精神结构与物质发展之间不是自然均衡的关系,精神发展的意义往往在事实世界变革之后才被发现,这造成了主体性意识的断裂与缺席㊂个体缺少对自我生活的内省,意味着被淹没在社会之中,无法发现自己,进而产生随大流㊁搭便车等心理㊂居民个人缺乏主体性意识与横向联系纽带,使社区共识建设成为无源之水,重塑社区凝聚力缺乏有效的组织动员机制㊂三、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路径分析1.构建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承接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㊂治理重心下移的前提是打造好社区治理的承接点,这就需要构建基层党组织 社会组织 社会服务的三位一体体系㊂改革开放以来,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新出现的个人 组织通道萎缩与社会流动等诸多问题的挑战㊂ 在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基层党委能力建设是社区治理运行的根本保障,是引领社区发展的主导性力量㊂一是加强社区党工委的领导,基层党委要不断自我学习才能更好适应日益复杂的社区治理工作㊂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对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社会组织(如业委会)等社会治理主体的引领作用㊂具体而言,基层党委要发挥好两个层面的能动性㊂一是充分发扬群众路线这一优良工作传统以更好地联系群众,这是实现社区精细化治理的基本前提㊂二是利用党组织的灵活性突破科层制治理体系的僵化结构㊂科层组织是理性化与社会分工的产物,但面临复杂问题时缺乏应变与调整能力,容易在实际运行中产生条块矛盾,出现部门间相互推诿的局面㊂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灵活地激活存量资源,发挥自身组织优势,更好地融入社会,听取社情民意,带动社会发展㊂社会组织是避免社会原子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保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过程的规范化与正确价值导向性至关重要㊂具体措施主要有三点:一是在社会组织内部发展党员,以政治引导的方式保证社会组织的社会功能最终为社区民众服务㊂二是对已有的社区组织进行整合与规范,保证社会组织的行动始终以社区居民的需要为导向㊂三是政府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孵化,通过社会组织将市场语境下碎片化的个体再组织化,从而将各种社会矛盾下沉,提升社会治理效能㊂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历史不长,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社会组织的实际效能也不尽相同㊂在治理重心下移的过程中,如果缺少相应的承接体系,自上而下的权力让渡很有可能导致社区治理紊乱㊂基层党委只有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使其以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为目标,才能保证社会组织的工具性与目的性有效统一㊂2.畅通治理过程的互动渠道村改居社区治理面临的挑战,一方面源自时空压缩背景下社区治理结构转换的非均衡性;另一方面源自沟通机制不顺畅导致的治理成本的无谓增加,使信息真假的权威性得不到保障,引发了更多社会矛盾㊂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实现线上与线下两个渠道的整合互动㊂线上而言, 互联网+ 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信息流动自上而下的互动渠道逐渐平面化㊂很多村改居社区通过网格化治理系统,优化管理流程,升级技术手段,通过手机APP㊁微信群㊁QQ群开展信息汇总㊁公共管理㊁宣传动员等工作,基本构建了民众诉求 服务回应的社区治理正反馈系统㊂但新媒体的运用也存在弊端,体现在有的信息发布者不负责任地传播虚假信息,引发社会恐慌㊂低俗与不健康的信息对老年人和孩童的影响极大,38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影响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塑造㊂社区治理互动渠道需要再度整合㊂一方面,社区互动渠道与上级宣传部门对接,加强主流价值的正确引导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㊁引导力㊁影响力㊁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㊁价值理念㊁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㊂ 另一方面,社区互动渠道所面对的是具体的个人,需要突破传统的程式化㊁指令化的语言风格,从群众的角度处理信息,改变内容的僵化性,增强亲和力㊁人情味㊁趣味性,与社区居民之间形成平等互动传播的关系㊂线下而言,要挖掘社区内部存量资源,通过选举社区贤人等方式,激发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让民众意图得到真实全面的表达㊂社区治理工作头绪多,有时显得杂乱无章,常规化的治理方式常常无法有效应对一些突发事件㊂通过挖掘社区内部有影响力的群众协同治理,既能节约治理成本,又能做到将风险控制在社区内部㊂社区贤人的最主要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其本人就是社区群众中的一员,在面对面的社区生活中对社区具体民情的掌握更为全面,也更加了解民众的真实诉求;另一方面,社区居民更容易与社区贤人之间建立较为畅通的交流途径,愿意将很多事情尤其是涉及家庭矛盾的事情与社区贤人沟通㊂社区贤人是村落时代乡绅的现代版本,能够获取社区群众的认同,通常具有较高的威信或者有特殊才能,能够有效发动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具有一定的组织㊁运作实际事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定的公益心和号召力,是促进基层社区治理的宝贵资源㊂3.打造社区共同体生活世界的平台实现民生为本的价值目标的前提是打造社区民众满意的生活世界㊂社区治理作为工具化的手段,需要消除社区内部隔阂,构建社区居民之间的横向联系纽带,同时激活传统优良文化资源为社区治理添砖加瓦㊂第一,以公共议题和文化娱乐活动为主线,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横向联系,利用感性交往构建理性化的社会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度拓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逐渐变得有所冷漠㊁淡化,居住空间变革带来的隔离感加深了社区内部的隔阂㊂这客观上要求激活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式,通过设置公共议题如举办广场舞㊁马拉松等活动将人们纳入社区建设之中,让居民参与其中,在感性的交往中形成建设理性化社会的合力㊂正如哈贝马斯所言:交往理性所涉及的不是一个自我捍卫的主体 该主体通过想象与行为而与客体发生联系,也不是一个与周围环境隔离开来的永久的系统,而是一个由符号构成的生活世界,其核心是其成员所作出的解释,而且只有通过交往行为才能得到再生产㊂ 社区秩序的外在层次与内在层次是相通相济的,社区治理需要在世俗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达成平衡与统一㊂公共化的集会活动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注入了更多的同情㊁理解成分,以集体共在的活动对抗分化社会中的理性人㊂第二,挖掘传统文明资源,促进治理效能优化㊂村改居社区普遍存在着两种公共资源:一种是有形的,包括村规民约㊁制度等;另一种是无形的,包括几乎所有人都遵循的文化习性㊁传统习俗以及彼此之间默认的交往规则与价值规范㊂在社区转型中,精神成长是一个更为持久的过程㊂历史文明所沉淀的信仰结构与集体心理已经成为我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为人们行为模式和思想观念的一部分㊂乡规民约类似于费孝通所言的默会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是处于一定地域共同体的居民在生活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不是法律章程,缺少法律的刚性原则,也正因为此,其在治理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更大的弹性空间㊂同时,要挖掘社区传统本源性文明,促进社区主体性的成长,防止普遍主义与建制主义对公共性的过度侵扰㊂社区本源性文明是一种不受外界控制,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属于自身的文化㊁政治㊁经济系统,是结合了传统要素与现代社会规则的合理化结构,具有强大的适应与创造功能㊂以社区居民为中心构建社区共同感,避免社区成为市场体系与欲望机制蚕食掌控的生活世界㊂治理的前提是明确社区并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场所,更不是自然法视阈下适者生存㊁劣者淘汰的无主世界,而是能锻造人性㊁优化人格,并对人进行引导与提升从而纳入社会之中的机制和场域㊂既要防止治理模式的简单移植,更要防止建构主义对人的主体性的侵扰㊂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地方性知识㊁包含不同的风俗文化,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建构符合自身生活方式的治理模式㊂48中州学刊2019年第2期。
“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
“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摘要:“村改居”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
“村改居”社区治理目前面临着集体经济发展瓶颈、组织关系不顺、社区自治能力不强、公共服务落后等诸多问题。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积极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结合“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状, 探讨“村改居”社区的特征, 分析目前“村改居”社区治理的困境, 并提出“村改居”社区治理亦应从集体经济改制、理顺组织架构、培育社区社会资本、优化公共服务等目标展开。
进入新世纪以来, 随着城市扩容提质速度的加快, 城市空间不断拓展, 城区面积不断增加,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地区出现了一种比较特殊的社区类型——“村改居”社区。
“村改居”社区主要是指通过变农村户口为城市户口, 村委会改为社区居委会所形成的社区。
作为一种过渡型的社区, 一方面为城市发展消除了某些体制障碍, 加快了城市化的步伐。
另一方面, “村改居”是一项涉及基层社区建设、集体资产处理、居民身份转换、公共服务延伸等问题的系统性工程, 也面临着诸多治理难题和困境, 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矛盾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因此, 了解分析“村改居”社区治理中的问题, 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 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研究基础“治理”一词在中西方长期存在, 初始涵义基本等同于“统治”, 即控制、操纵的意思。
1989年世界银行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从危机到可持续增长》中提出, 非洲发展问题的根源在于“治理危机”, 治理这个概念开始被更广泛的研究和运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一些西方学者在现代化的发展背景之下, 对治理作出了更深入的解释, 并形成了治理理论。
较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治理理论是全球治理委员会在1995年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之家》中提出的, 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在管理共同事务时所采用的方式总和, 是在调和各种社会冲突和利益矛盾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性过程①。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
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其破解作者:黄成亮来源:《中州学刊》2019年第02期摘;要:与成熟的都市社区不同,村改居社区的治理结构转型具有自身的本源性特征,其演化逻辑深植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
与此同时,村改居社区内生的传统性与现代城市化建设导向之间存在矛盾的一面,并引发了社区治理的诸多困境。
相关困境具体表现为:治理主体权、责、利分离;治理制度规章落实不到位;社区共同体内在凝聚力不强。
推进村改居社区协同治理的关键在于:打造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承接机制;畅通治理过程的互动渠道;打造社区共同体生活世界的平台,从而实现村改居社区共建、共治与共享的治理愿景。
关键词:村改居治理;困境;承接体系;组织;平台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2-0080-06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指出,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城乡社区治理关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与城乡基层和谐稳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随着城镇化力度进一步加强,传统自然村落面临向就地城镇化的村改居社区形态的转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地区的传统村落从封闭走向开放,社区内部的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社区内原有的家庭结构、惯习传承、邻里关系、互动纽带等乡村社会基础性结构面临瓦解的危机。
对于将传统村落重塑为具有内在向心力的现代城市社区,使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好地支持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村改居社区治理是绕不过去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从村落到村改居社区的治理转型1.传统村落治理格局的终结及其再组织化传统中国社会的治理结构类似于金字塔模式,国家向基层社会延伸的机制是通过行政区划层级所构筑的科层权力结构保持国家权力自上而下地运行,以达到“家天下”的治理愿景。
村改居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推荐本文--------------------------------------------------------------------------------□梁慧王琳摘要 :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它是有别于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的一种新型居委会。
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晚,“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改制工作仍在摸索当中。
本文着重针对“村改居” 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参与有限、经费来源模糊、法律法规欠缺等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 :社区 ; 村改居 ;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 城市居委会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544(2008)11-0171-03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含义与特点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农村地区自主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城市化的浪潮当中 ,其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生活文化需求等方面发展到了城镇的水平或者接近于城镇的水平 ,或者是由于要适应村级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等形势,被强制性地划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之内 ,这些地区都面临着要进行“村改居”工作。
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 它是指将原来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撤销,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 用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被城镇化的原农村地区。
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就是指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为管理主体 ,采用科学的手段 ,对辖区范围内实施的有效组织管理。
我国“村改居”工作大体上是从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行的 ,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发展仍未成熟。
进行“村改居”地区有别于原来的农村地区,也与一般的城市地区相区别。
因此,通过对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管理进行区别比较, 可以看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 ,过渡性。
对村改居之后的问题及对策
对村改居之后的问题及对策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行村改居政策,希望能够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然而,村改居政策的推行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住房、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探讨村改居之后的问题及对策,以更好地推进村改居事业的发展。
一、住房问题村改居政策的核心就是要改善农村居民的住房条件,但是,在实际推行中发现,住房问题并不好解决。
首先,农村居民的经济水平普遍较低,无法承担高昂的住房成本;其次,农村地区的房屋普遍老旧,需要大量的维修和改建工作;最后,农村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各不相同,很难制定出一套适合所有居民的住房方案。
为解决住房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可以采取政策引导的方式,鼓励各地出台补贴政策,提高农村居民的住房补贴或提供廉租房等解决方案;其次,可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激发住房改善的内生动力;最后,可以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加强对住房市场的监管,防止住房价格过高,保障农村居民的住房权益。
二、社会保障问题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较弱,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普遍较低。
而随着村改居的推行,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凸显。
特别是在就业、养老、医疗等方面,农民需要更多的社会保障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
针对社会保障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对策。
首先,加大对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确保养老、医疗等基础社会保障设施得到有效建设和运营;其次,可以依托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力量,组织培训,提升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和关键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最后,可以加强对农村居民生活状况的了解和跟踪,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监测及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突发社会保障问题。
三、公共服务问题村改居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新的公共服务问题。
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交通等公共服务的提供,都需要更加重视和加强。
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村民的生活提供更加全面、便捷、高效的支持服务。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村改居背景下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迁往城市或者进行农村村改居,这导致了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渐凸显。
在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面临日益严峻的情
况下,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以促进农村社区生态环境
的改善和保护。
一、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
1. 水资源短缺:农村社区的用水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水资源管理不善和水资源短
缺问题,导致了农村社区的供水难题。
2. 水土流失严重:在农村社区,农业生产活动频繁,土地被大量耕种,导致了水土
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
3.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社区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处
理不当导致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4. 生态系统破坏:农村社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生态系统进行了破坏,
导致了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1. 加强水资源管理:农村社区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实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建设水资源保护设施,降低水资源浪费。
2. 推广水土保持措施:在农村社区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采取适当的农业生产措施,
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水利资源。
4. 生态修复与保护:农村社区应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开展植树造林、退
耕还林等生态环境工程,促进农村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
三、结语
农村社区生态环境问题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需要引起有关部门和广大农
民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在农村社区推进村改居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
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共同努力促进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营造良
好宜居的生活环境。
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XX年11月份,我们根据区领导有关“村改居”社区如何融于城市的指示精神,对郊区护城、东郊、南坪、东江4个乡镇18个村改居社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问题根据综合调查,我区村改居社区目前存在问题可概括为八盼:一盼城市基础设施尽早延伸到社区。
一些社区虽己实现了村改居,但社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卫生死角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如东郊乡楠竹山社区,一条臭水沟横贯东西,从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房背后流过,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气熏天,社区虽多方奔走呼吁,甚至请市新闻媒体曝光,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皇经阁社区的自来水管道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村里出钱安装的,30多年来,水管己严重老化,爆管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使居民的水费高出市规定价格的2-4倍。
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纳入城市供水设施规划。
二盼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
根据“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政策,城市社区的卫生清扫责任纳入了环卫处的责任范围,但目前还未完全将村改居的社区的卫生清扫管起来,多数村改居社区卫生只好自己救自己,每次搞卫生创建时,人力、物力、财力都靠社区自己筹措,加重了社区经济负担。
如皂果树社区共有9名卫生清扫员,每名清扫员月工资500元,年需工资5.4万元,由社区自己解决。
有的社区因经济实力薄弱,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而影响了卫生创建工作的落实,使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死角较多,城市垃圾中转站拒收村改居社区的垃圾,使村改居社区垃圾无处倒。
三盼拆迁品补时按同一身份对待。
多数村改居社区都反映,他们的居民遇到房屋拆迁时,有关部门把他们按农民对待,按农村集体土地给予品补,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品补270-300元。
而他们申请建房时,有关部门又把他们当城市居民对待,按城市标准收费,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28元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一般每个建房户要交费万元左右的待遇。
五盼失地居民有出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建设、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土地被大量征用,20多年来共被征用25000多亩,使四分之一的郊区农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
“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00字
“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1500字《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近年来,我国推行了“村改居”政策,旨在推动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实现农村城市化进程。
然而,在社区治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的进程。
为此,本次调研旨在对“村改居”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促进社区治理的改进和发展。
二、问题分析1. 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沟通机制:社区治理中,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和方式有限,缺乏有效的组织与沟通机制。
这导致决策结果常常不符合居民的真实需求,居民的意见和诉求得不到充分关注和回应。
2. 社区管理机构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规范的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划分不清,导致管理效果差,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和服务要求。
3. 居民参与意识不强:在社区治理中,部分居民缺乏参与的意识和能力,不愿意积极参与社区事务。
这反过来也影响了社区的治理效果,使社区管理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
4. 公共服务不完善:部分社区缺乏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社区的发展。
5. 资金缺乏和管理不规范:社区治理中,资金缺乏和管理不规范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导致社区无法保障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限制了社区发展的潜力。
三、对策建议1. 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和沟通机制:建立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加强居民代表的选举制度,通过居民大会等方式,加强居民与社区管理机构的沟通和协商,充分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2. 完善社区管理机构:建立规范的社区管理机构和体制,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提高社区管理的效能和服务水平。
3. 提升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宣传教育等形式,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4.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完善社区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2019年乡镇拆迁安置小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乡镇拆迁安置小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投资目光,各大中型企业纷纷进驻我广汉经济开发区,而XX镇大部分区域恰好为开发区所涵盖。
为配合我市搞好经济工作,满足开发区工业企业建设用地需求,我镇按照市上整体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征地拆迁和安置工作。
截止目前,竣工的拆迁安置小区已有9个,实际入住数量已接近2000户,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发展,拆迁安置的范围和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安置小区的管理任务也将随之逐步加重。
现就已入住几个小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以下简要分析,以期为今后拆迁安置工作积累经验,做好铺垫,保障我市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基本情况(一)海口小区海口小区位于海口路,20**年底建成并入住。
小区内共有住房516套,现已入住400余套。
小区住户主要为四合村人口。
该小区现物业服务人员共有12人(主管2名,会计1名,出纳1名,门卫4名,守车员2名,保洁2名,),薪酬除会计200元/月、1名主管650元/月之外,其他均为600元/月。
该小区物管费为0.10元/㎡/月,预收1年。
水费由自来水公司直接收取,电费和气费由物管代收。
(二)大塘一期大塘一期小区位于福州路南三段40号,面积约19000平方米,居民于20**年11月起入住。
小区内共有住房196套,现已入住170余套,小区居民主要为大塘村人口。
该小区现物业服务人员共有5人(负责人1名,出纳1名,门卫兼保洁共2名,守车员1名),均为大塘村人,年龄在50岁左右,薪酬分别设置为400元/月、200元/月、600元/月、900元/月。
该小区物管费为0.10元/㎡/月,预收1年。
水费由业主自行前往缴费点缴纳,电费由电业局直收,气费由物管代收。
(三)大塘二期大塘二期小区位于福州路三段,面积30831.41平方米,居民于20**年8月起入住。
小区内共有住房396套,现已入住344套,以大塘村人口为主。
该小区现物业服务人员共有8人(负责人1名,会计1名,出纳1名,门卫2名,保洁员1名,守车员2名),薪酬分别设置为600元/月、150元/月、400元/月、700元/月、550元/月、700元/月。
村改居存在问题及对策项目名称
村改居存在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描述1. 村庄环境脏乱差,村落内外垃圾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
2. 村庄基础设施滞后,道路狭窄、排水不畅,村民出行不便。
3. 村庄住房老旧,部分房屋危险隐患,影响居民居住安全。
4. 村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教育、医疗、文体等方面资源匮乏。
5. 村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收入较低。
二、对策建议1. 坚决治理村庄环境问题,加强垃圾分类、清运工作,提高村庄整体环境卫生。
2. 加大对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投入,拓宽道路、改善排水,提高村庄交通便利性。
3. 实施村庄住房改造工程,加强对危房改造和重建,保障居民居住安全。
4. 完善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造学校、卫生院、文化活动中心等住房,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5. 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力度,推动农产品产业化和品牌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三、项目实施1. 设立专门工作组织,负责村改居项目实施的具体协调和落实。
2. 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完成时间节点。
3. 强化宣传,加强居民参与意识,促进居民积极配合项目实施工作。
四、项目效益1. 改善村庄环境,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2. 提升村庄形象,促进周边旅游和经济发展。
3. 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庄整体实力。
4.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5. 提升居民获得感,增强村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项目前景展望当前,我国正面临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加快农村改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农村改居工作将成为当前和未来一个相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农村改居工作,可以逐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结语农村改居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推动农村改居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改居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同时也希望广大农村居民能够积极参与农村改居工作,为祖国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村改居社区面临的问题及改造
村改居社区面临的问题及改造“村改居”社区面临的问题及改造一、社区特点一是“村改居”乱搭乱建问题严重。
社区因拆迁早,规划差,导致当时预留发展用地狭长、零散,无法用于房地产开发,仅能作零星商业使用。
同时,随着周边现代化建筑的不断建成,社区环境与周边建筑相融性较差问题越发突出,加之社区地理位置日渐优越,价值提升,很多居民乱搭乱建用于商业出租和自用。
二是社区居住群体复杂。
随着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社区人口结构、产业结构等发生了更深刻变化,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社区居住群体包括农转非居民4800余人(占22%)、外来商业住户2100余人(占10%)、常住外来人口7500余人(占34%)、流动人口7800余人(占34%)。
拆迁安置居民集中居住在安置小区,经济条件较好的外来商住居民居住在商业小区,各类群体的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均存在较大差异。
三是历史文化有待继续挖掘。
因社区近靠科创园城市政务商务新中心,远依成德绵全省第一经济带,地理位置优越,社区可通过对三国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融入党建文化、三国传统文化和商业诚文化打造具有特色的商业圈,浸润历史文化,创新新故事,口耳相传,造福子孙后代,终将形成历史有—1—根、文化有脉、旅游有景、商业有魂的历史文化美食旅游商业胜地,从而成为绵阳乃至四川的文化展示地、旅游目的地和商业繁荣地,从而增加个人经济支出。
2、主要问题和矛盾一是管理体制转接不顺,人手短缺。
城中村村改居以后,村委会变为居委会,采取城市的行政管理模式。
然而,变革以后的村委会,既要做以前村委会的工作,同时又要推行居委会的职能,工作量徒增,之前村委会班子较为老年化,无法适应现阶段社区发展需要,从而社区需招聘高学历来满足社区打造职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诉求,但因为社区无法提供和外界相匹配的资源,导致工作人员流动,不利于社区长期发展管理。
二是社区居民介入社区事务主动性有待提高,社区管理难度较大。
社区中的居民大部分来自原来农村,许多村民的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不高,对社区建设的认识度关注度不高。
农村改社区调研报告
农村改社区调研报告农村改社区调研报告近年来,中国的农村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推动农村社区的发展。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改社区的进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我们对某县的一个农村社区进行了调研。
首先,我们对该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情况进行了了解。
该社区的道路交通条件较差,尤其是连接社区和外界的道路。
同时,该社区的给水和供电设施也存在问题,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该社区的教育和医疗设施也比较薄弱,居民们在接受教育和医疗服务上存在困难。
其次,我们调研了该社区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该社区大部分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但仅有少数农户拥有现代化农业设施和技术。
因此,农产品产能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此外,由于交通条件差和市场信息传递不畅,居民们的农产品销售渠道有限,致使他们的收入水平较低。
接着,我们对该社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进行了调查。
该社区的文化活动和教育机构较少,居民们的文化娱乐需求得不到满足。
此外,社区的社会服务机构也不完善,且服务质量较低,居民们在求助和咨询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最后,我们对该社区的社区治理情况进行了了解。
调研结果显示,该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较低,缺乏对社区事务的了解和参与。
社区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居民意见得不到充分听取和反馈。
根据以上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希望能够促进农村改社区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水电、教育和医疗设施。
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农产品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可以鼓励和扶持农民合作社等农业组织的发展,提供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
再者,政府和社区应加强对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的投入和建设,满足居民们的需求。
最后,政府和社区应加强社区治理,建立有效的居民参与机制,充分听取和回应居民的意见和需求。
总之,农村改社区是当前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我们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了该农村社区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村改居”社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8XIANGCUN KEJI 2021年2月(上)“村改居”社区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刘泽霖班仙平赵永波永军(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内蒙古满洲里021400)[摘要]“村改居”社区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独特的产物,其所催生的大量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制约。
本文从元治理理论的视域出发,分析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解决我国“村改居”社区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提供一个新的理论切入点和关注点。
[关键词]“村改居”;失地农民;市民化;元治理[中图分类号]F323.6;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04-08-3“村改居”是我国推动快速城镇化的产物,其区别于由于产业升级和人口集聚驱动而形成的城镇化,是一种由政府“土地财政”政策推动、由行政和资本主导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虽已跨过60%这一关键节点,但仍存在着与我国经济体量及人口规模失衡的问题,折射出我国仍有很大比例的人群属于经济收入水平较低、发展前景较差的农业人口。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也就意味着在我国城镇化实践中“村改居”社区数量会进一步增加,如何解决“村改居”社区治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就成了一门显学。
崔宝琛等提出,目前我国的“村改居”社区可划分为3种类型,具体见表1[1]。
表1“村改居”社区类型社区类型城市扩张型新域开发型土地流转型区位形态城中村城乡接合部纯农村村庄土地整理方式城市空间不断扩张,农村土地被划入城市范围,失地农民还迁安置后形成政府出于建设城市新区的需要,对城乡接合部地区进行统一规划,征用村庄宅基地和部分耕地,集中安置失地农民后形成政府为获取城市建设用地指标,发展村庄经济,将一部分土地流转给大型企业统一运作管理,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集中用于安置失地农民城市化模式城市吸纳农村的自发城市化过程跳跃式城市化发展模式以居住集中和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城市化模式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村改居”社区,其核心都在于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
关于撤销村改居社区并入
关于撤销“村改居”社区并入城市社区调整方案为了理顺城区社区管理体制,构建“大社区”、“大党委”管理模式,实现威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让所有居民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我街道拟对辖区内社区居民委员会进行调整,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现状及调整理由天福街道办事处共管辖23个社区,其中城市社区7个、“村改居”社区16个。
这些社区沿用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一种是“村改居”社区管理模式,另一种是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村改居”社区的管辖范围一般是原村民,即只管理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而不管理因户籍制度改革在本社区购房落户的居民;即使是本社区独立开发的居民小区,也只是负责其物业服务。
城市社区的管辖范围是原“村改居”社区居民委员会不接管的居民、各系统和各单位的家属院及新建居民小区的居民。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和“村改居”社区管理模式双轨并行,管理体制上存在弊端,客观上形成了管理和服务的“两张皮”现象。
概括起来,主要是“三个不同”:一是管理方式不同,城市社区实行精细化管理方式,“村改居”社区沿用村委会管理方式;二是运转经费不同,城市社区来源于社区办公经费,“村改居”社区来源于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三是服务水平不同,城市社区由专职人员提供规范化服务,“村改居”社区由居委会干部凭经验进行服务。
另外,还存在管辖范围交叉不清的情况,导致社会事务管理存在争议。
这种“双轨并行”的管理模式,既不符合“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也不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强化社区治理形成体制机制障碍,在服务城市居民方面存在严重短板,制约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应当及时进行调整。
二、调整方案经区政府十八届九次会议研究同意,天福街道划分为7个城市社区,其中北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四至”边界调整为东至登云路延长线,西至昆嵛路,南至峰山路、至整骨医院折北、至整骨医院北折东,北至香水路;天福社区居民委员会“四至”边界调整为东至香山路、至文山东路折东、至登云路延长线折北,西至昆嵛路,南至抱龙河,北至峰山路、至整骨医院折北、至整骨医院北折东;学府社区居民委员会“四至”边界调整为东至登云路,西至香山路,南至抱龙河,北至文山东路;棋山社区居民委员会“四至”边界调整为东至登云路,西至文盛路,南至庙山路(规划中),北至抱龙河;新城社区居民委员会“四至”边界调整为东至世纪大道,西至登云路及延长线,南至抱龙河,北至香水路;五里社区居民委员会“四至”边界调整为东至世纪大道,西至登云路,南至庙山路(规划中),北至抱龙河;文昌社区居民委员会“四至”边界调整为东至虎山路,西至世纪大道,南至秀山东路,北至文山东路。
2019年乡镇拆迁安置小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乡镇拆迁安置小区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批投资目光,各大中型企业纷纷进驻我广汉经济开发区,而XX镇大部分区域恰好为开发区所涵盖。
为配合我市搞好经济工作,满足开发区工业企业建设用地需求,我镇按照市上整体规划,开展了一系列征地拆迁和安置工作。
截止目前,竣工的拆迁安置小区已有9个,实际入住数量已接近2000户,随着开发区的不断发展,拆迁安置的范围和数量还将不断增加,安置小区的管理任务也将随之逐步加重。
现就已入住几个小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以下简要分析,以期为今后拆迁安置工作积累经验,做好铺垫,保障我市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基本情况(一)海口小区海口小区位于海口路,20**年底建成并入住。
小区内共有住房516套,现已入住400余套。
小区住户主要为四合村人口。
该小区现物业服务人员共有12人(主管2名,会计1名,出纳1名,门卫4名,守车员2名,保洁2名,),薪酬除会计200元/月、1名主管650元/月之外,其他均为600元/月。
该小区物管费为0.10元/㎡/月,预收1年。
水费由自来水公司直接收取,电费和气费由物管代收。
(二)大塘一期大塘一期小区位于福州路南三段40号,面积约19000平方米,居民于20**年11月起入住。
小区内共有住房196套,现已入住170余套,小区居民主要为大塘村人口。
该小区现物业服务人员共有5人(负责人1名,出纳1名,门卫兼保洁共2名,守车员1名),均为大塘村人,年龄在50岁左右,薪酬分别设置为400元/月、200元/月、600元/月、900元/月。
该小区物管费为0.10元/㎡/月,预收1年。
水费由业主自行前往缴费点缴纳,电费由电业局直收,气费由物管代收。
(三)大塘二期大塘二期小区位于福州路三段,面积30831.41平方米,居民于20**年8月起入住。
小区内共有住房396套,现已入住344套,以大塘村人口为主。
该小区现物业服务人员共有8人(负责人1名,会计1名,出纳1名,门卫2名,保洁员1名,守车员2名),薪酬分别设置为600元/月、150元/月、400元/月、700元/月、550元/月、700元/月。
最新-社区村改居汇报材料 精品
社区“村改居”汇报材料2019年我社区开始“村改居”建设进程,撤村设社区居委会后,人均年收入11500元。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我社区“村改居”进程不断加快,基层组织建设稳步发展,基层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深入推进。
一、“村改居”工作经验1、深入开展“五要”工程深入开展“五要”工程(农村的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农村的事村民要监督、要满意)和“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社区基层组织民主化进程形成络化布局,社区党支部、社区委员会组织健全,社区内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党风廉政监督机构齐全。
现有村两委会、支部党员议事会、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村民主理财监督组等队伍,为社区“村改居”建设进程和各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定期规范信息公开制度为使村民更清楚的了解社区工作情况,凡是涉及村民政治、经济、文化利益的事项,村民要求公开的均予公开。
社区统一于每季度第一个月15日前公布上季度的财务管理情况,包括村财收支、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使用、社区干部报酬等;每月的社区两委会议和每季度居民代表大会公布农村集体资产资金、资源监管的情况;在居委会办公楼前和各小组群众聚集点等醒目位置设立规范化的村务公开栏,对民主监督、廉政建设的要求,党组织的目标、责任和重大决策等工作信息进行公开;居委会一楼入口处设立意见箱,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社区一楼办证大厅处设有信息公开一体机,使用政务信息平台公开各类信息。
3、加强对社区居民宣教力度,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为使社区居民更好的了解现行国家政策,社区加大了对居民的宣传教育力度。
社区定期向孕龄妇女发放了计划生育政策宣传手册,通过社区计生学校、妇女文艺队的各种讲座、表演等方式宣传现行计生政策;社区定期组织应急防灾防震演练,并发放社区防灾救助手册,明确了救灾救济款物发放机制和负责人;社区现有腰鼓队、篮球队、舞蹈队、太极拳队、老人门球队、环保社团等;除此之外社区还经常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丰富和拓展公开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村改居社区存在的现状
20**年11月份,我们根据区领导有关“村改居”社区如何融于城市的指示精神,对郊区护城、东郊、南坪、东江4个乡镇18个村改居社区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问题
根据综合调查,我区村改居社区目前存在问题可概括为八盼:
一盼城市基础设施尽早延伸到社区。
一些社区虽己实现了村改居,但社区路不平、水不通、灯不亮、卫生死角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如东郊乡楠竹山社区,一条臭水沟横贯东西,从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房背后流过,雨天污水遍地,晴天臭气熏天,社区虽多方奔走呼吁,甚至请市新闻媒体曝光,但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皇经阁社区的自来水管道是上世纪**年代末,由村里出钱安装的,30多年来,水管己严重老化,爆管漏水现象时有发生,使居民的水费高出市规定价格的2-4倍。
其供水主管道急需纳入城市供水设施规划。
二盼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
根据“一把扫帚扫到底”的政策,城市社区的卫生清扫责任纳入了环卫处的责任范围,但目前还未完全将村改居的社区的卫生清扫管起来,多数村改居社区卫生只好自己救自己,每次搞卫生创建时,人力、物力、财力都靠社区自己筹措,加重了社区经济负担。
如皂果树社区共有9名卫生清扫员(每组一名),每名清扫员月工资500元,年需工资5.4万元,由社区自己解决。
有的社区因经济实力薄弱,经济压力难以承受,从而影响了卫
生创建工作的落实,使村改居社区的环境卫生死角较多,城市垃圾中转站拒收村改居社区的垃圾,使村改居社区垃圾无处倒。
三盼拆迁品补时按同一身份对待。
多数村改居社区都反映,他们的居民遇到房屋拆迁时,有关部门把他们按农民对待,按农村集体土地给予品补,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品补270-300元(城市居民房屋的品补标准为每平方米1000-1300元)。
而他们申请建房时,有关部门又把他们当城市居民对待,按城市标准收费,按建筑面积收取每平方米28元的城市建设配套费,一般每个建房户要交费万元左右(农民每户只需600元
四盼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
在工作经费方面,这些村改居社区自20**年、20**年改居以来,未能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管辖的社区居委会享受同等待遇,即未得到市政府给予的每社区3万元财政补助待遇。
在社区基础设施方面,未能享受城市社区的资金补助优惠政策。
村改居社区如新建或改建办公用房,要求享受城市社区居委会新建办公用房补助15万元(改建补9万元)的待遇。
五盼失地居民有出路。
自上世纪**年代以来,由于城镇建设、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建设以及各类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城市土地被大量征用,20多年来共被征用25000多亩,使四分之一的郊区农民人均耕地在0.3亩以下。
2003-20**年,区政府对郊区18个村实施撤村建居委会。
目前我区村改居社区有失地居民10000多户、34000多人,其中有劳动力22430人。
这些失地居民由于文化偏低,年龄偏大,且无一技之长,另谋职业相当困难,得不到城市下岗职工同等的待遇,生
活无着落,社会保障未完全落实。
六盼实现“一区(社区)一警”。
根据中办发[2000]23号文件,城市每个社区都己配备了一名警察,协助社区健全治安防范体系,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加强对“两释”人员安置帮教和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社区不稳定因素。
但村改居的社区没有实行“一区一警”制。
由于村改居社区位于城郊结合部,暂住人口多(如仙源社区居民房屋基本都由文理学院学生租用),情况十分复杂,比城区和纯农村都难管理,综治维稳工作使村改居社区压力大,盼望在村改居社区实行“一区一警”,加强综治维稳工作。
七盼村改居社区能规范管理。
村改居社区目前承担的工作职责不规范,似村似居,几不管。
有的部门从自身工作需要出发要求村改居的社区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牌子。
有的社区还被下达了沼气池推广任务等。
多数村改居社区未按城市社区标准要求自己,上墙的规章制度还是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工作标准方式还是农村那一套。
他们要求按照市委、市政府常发[2005]1号,区委、区政府常武发[2005]3号文件精神,规范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责,免去不应由村改居社区承担的工作。
八盼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
由于村改居以前,驻村里的各类企事业单位都明确由城市相关社区管理。
现在村改居以后,这些单位地域范围在村改居社区的地盘内,但却不归村改居的社区管,要求实行属地管理。
二、对策
撤村建居委会是加快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扩容的需要;是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是保护转非居民利益提高转非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改变“村委会管居民”这一尴尬局面,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为帮助村改居社区尽早融入城市,现提出几点建议。
(一)思想观念上要强化城市社区意识。
一是区直部门要增强法制政策观念。
18个村改为社区居委会,这是区人民政府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做出的决定,既顺应了城市发展要求和群众的呼声,又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是合法有效的。
因此,各级领导及其区直机关都要尊重法律事实,增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村改居的事实,在发文件、开会议、布置工作时,要将村改居的社区与城市社区同等看待,一个标准严要求。
在称呼上不能再称其为某某村。
要坚决克服目前存在的不尊重村已改为社区居委会这个事实,仍称呼其为某某村委会的不当做法。
总之,要从观念上来一个转变,切实把村改居的社区当社区,不再随心所欲地乱称呼。
不再在已改居的社区树立农村工作方面的先进典型,布置农村工作任务,而要引导村改居的社区逐步融人城市。
二是乡(镇)党委政府,在指导社区工作时,要将已改居的社区与未改居的村区别开来,属于农村的工作任务尽量不要安排给村改居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应享受的照顾政策应原原本本地为其兑现。
乡镇要明确分管社区工作的领导和专干,及时指导村改居社区的工作,帮助建立健全社区居委会的规章制度。
特别要注意在称呼提法上不再称已改居的社区为某某村,并一以贯之认真坚持。
三是作为村改居的社区,适用的法律由《村委会组织法》变更为适用《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要严格按照《居委会组织法》,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工作力度。
已改居的社区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教育居民从思想观念上要来一个转变,首先要做到把自己当成一个城市人看待,在土地管理、卫生创建、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工作方面,要更加严格要求居民。
(二)工作实践上要尽力解决实际问题。
村改居社区反映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也许**年、**年或者更长;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必要一筹莫展。
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要立足于尽量为村改居的社区解决力所能及的实际问题。
对社区提出的“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能与城市社区同等待遇”、“规范村改居社区工作职责”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区委、区政府能够研究解决的要尽快研究解决。
(1)关于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问题。
根据市委办、市政府办常办发[2002]4号文件关于“社区居委会按每个每年2万元的标准,纳人区县(市)财政年度预算。
市财政对市城区(含德山镇和武陵镇)的社区居委会每年每个补助3万元”的精神,目前,区级财政以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落实了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2万元的经费(实际平均每个每年2.75万元)。
市级的3万元补助经费没到位。
区委、区人民政府要积极争取,尽快落实市财政对村改居社区每个每年3万元的财政补助款。
(2)关于“市环卫处清扫范围扩展到村改居社区”问题,区委、区政府以及区城管局要积极向市里汇报,争取市环卫处尽早将村改居
社区的卫生清扫纳入其职责。
(3)关于规范村改居社区工作职责问题,建议由有关乡镇党委、政府和区直部门要严格按照市委1号文件和区委3号文件执行从而规范村改居社区的工作职责,改变其“居委会身份、农村的搞法”问题。
(三)政策措施上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
(1)关于“城市基础设施延伸到社区”问题要积极向市财政、建设、规划、公用事业等部门汇报呼吁,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延伸到社区,改善那里的居住环境,增设公益服务设施,加强环境绿化、美化、亮化,消灭卫生死角,改善人居环境。
(2)关于“拆迁品补按同一身份对待”问题,要多向市建设、规划、国土、拆迁事务处汇报呼吁,争取有关部门制订村改居社区居民房屋拆迁品补方面的新政策,消除不平等待遇,维护转居社区居民利益。
(3)关于“村改居社区实现“一区一警”问题,要积极向市委、市政府和市政法委、市公安局汇报联系,争取为郊区18个村改居的社区实现“一区一警”。
(4)关于“对驻社区单位实行属地管理问题”,建议在撤乡建立街道办事处调整区划时一并研究,暂时不改变现状,以前已明确由城市社区管理的维持不变;今后新成立的驻片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归村改居社区管理,以维护安定团结。
(四)切实解决好失地居民出路问题。
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争取相关政策。
一是对失地居民实行留地开发。
建议市里出合相关政策,在今后的土地征用过程中,预留一部分土地给当地失地居民,量化到户,但不进行分配,明确相应的土地规划用途,由集体进行集中管理和使用,鼓励、支持和引导当地失地居民集中开发办企业、办商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