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系统课群综合应用
虚实结合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
2023年1月第2期Jan. 2023No.2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AND TEACHING FORUM虚实结合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张乃龙(北京工业大学 材料与制造学部,北京 100124)[摘 要] 为适应新工科建设的要求,加强学生综合工程能力培养,解决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结合智能制造专业建设要求,搭建了虚实结合仿真实训平台应用于专业课程群的实践教学。
基于机械工程系统基本设计流程,构建课程群综合设计能力实训平台,把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控制和创新方法实践等课程实践相贯通进行方案设计、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建立虚拟设备模型、实物样机和控制系统相结合进行控制仿真验证的虚实仿真训练模式。
实践表明,虚实结合使实训内容多样化,机械系统设计的一线式实训更接近于实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践训练;虚实结合;能力培养[基金项目] 2019年度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K2019ID003)[作者简介] 张乃龙(1976—),男,山东临沂人,博士,北京工业大学材料与制造学部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数字化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02-0109-04 [收稿日期] 2022-03-18近年来,随着工程教育中新工科建设的快速开展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不断推进,国内各高校在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越来越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1]。
创新能力和工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基地建设[2]。
面对场地限制和设备安全问题,各类仿真软件的使用为解决课程实践问题提供了可选的手段。
当前虚拟仿真平台在各类课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虚拟样机及计算分析软件在机械原理类课程[3]、三维建模软件在机械设计类课程中都已普遍开展应用训练[4-5],电工电子和PLC课程也通过仿真软件实现了实训多样化[6-7]。
“人工智能+”背景下嵌入式系统课群的教学改革研究
“人工智能+”背景下嵌入式系统课群的教学改革研究然而,传统的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往往缺乏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学生只能在小型单片机等低端领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难以真正了解和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因此,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针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嵌入式系统课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即硬件和软件的结合。
特别是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智能化应用领域,需要学生具备设计和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嵌入式系统课程需要采用学科交叉的模式,将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控制科学等知识融合在一起,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让学生掌握开发和实现嵌入式系统的技能,为其未来的智能化应用打下基础。
此外,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也需要注重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嵌入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嵌入式系统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三、教学内容嵌入式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部分。
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单片机的组成结构、编程原理、输入输出原理、串行通信原理等内容,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
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掌握实际应用场景下的嵌入式系统开发方法。
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影响下,嵌入式系统教学内容还需要涵盖基于ARM、RISC-V等高性能、低功耗CPU架构的嵌入式系统开发。
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设计适合的嵌入式系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用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技术。
四、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授课的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对于单片机基础知识的介绍可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单片机的组成原理和工作原理。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中的思政建设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中的思政建设发布时间:2022-08-15T07:04:28.157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7期作者:张玉丽蔡庆军柯丽珊[导读] 信息安全专业在高校中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距今成立仅仅二十余年。
张玉丽蔡庆军柯丽珊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信息安全专业在高校中是一个较新的专业,距今成立仅仅二十余年。
专业课程的设置在不断调整,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课程不断加入,同时也适当地删减了一些课程。
但该专业的数学基础类课程-《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却一直不能缺省,而且在思政方面还需要融入更多的教学内容与思想。
本文在广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体会基础上,讨论了该课程的思政建设,得到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 《信息安全数学基础》;思政建设;网络安全0引言自2000年左右我国开设信息安全本科专业至今,已有20余年。
起初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仅有几家,但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络安全从业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高校纷纷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
各高校一般将信息安全专业放在师资实力较强的学院,例如有的放在数学学院(广州大学就是这样设置的),有的放在计算机学院,有的放在通信学院,甚至有些高校还放在电子商务学院。
主要是根据信息安全方向硕士、博士的培养课程来进行设置相应的本科课程。
虽然各高校开设的专业课也不完全相同,但都非常注重数学理论课程的学习,不约而同开设了几乎相同的数学内容,包括初等数论、群、环、域、概率论等。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毕业后的许多毕业生去向是政府部门中的要害部门、企业中的信息管理职位,故该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要重视课程的思政建设。
最近几年,有关信息安全专业的思政建设方面的研究论文比较多,但主要是集中在该专业总体方面的思政建设[1-4],几乎没有讨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这门课地思政建设。
对接产业链,完善专业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思路黄静萍
对接产业链,完善专业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建设思路黄静萍发布时间:2023-05-28T08:37:01.210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6期作者:黄静萍[导读] 在“双优”计划背景下,各职业学校专业群的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文从地方产业、专业群组群的逻辑、人才培养的定位等分析,确定所需建的专业群,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讲述建群的内容及措施。
江苏省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扬州 225003摘要:在“双优”计划背景下,各职业学校专业群的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本文从地方产业、专业群组群的逻辑、人才培养的定位等分析,确定所需建的专业群,重点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讲述建群的内容及措施。
关键词:组群逻辑、课程体系、课程实施、特色创新引言《关于推进职业学校现代化专业群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5】38号中指出:“着力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特别是专业群集聚发展水平。
”江苏省各职业学校专业群的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何对接产业链,完善专业链,打造高水平专业群,是各职业学校一直探讨的问题。
一、组群逻辑1、扬州产业分析电子信息是扬州六大主导产业之一。
在扬州“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将大力发展大数据、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新型显示、物联网、区块链、网络信息安全等数字科技产业。
电子信息产业链规上企业有扬杰科技、曙光光电、川奇光电、可瑞尔科技、晶新微电子等318家,企业急需电子信息制造与应用的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正是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服务。
2、组群逻辑本专业群由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智能光电技术应用和物联网应用技术三个专业组成,均属于电子与信息大类,本着“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形成以“电子信息为核心、智能传感为基石、应用服务可延展”的面向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应用产业的现代化专业群。
中山大学:申报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附表: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学校名称中山大学专业名称通信工程建设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负责人倪江群联系方式***************** (电邮)广东省教育厅制二O一二年五月填写说明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
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
所在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封面及简表中的“建设内容”填写“B”,表示与“卓越工程师、医生、法律人才、农林人才”等相关专业。
4.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专业名称通信工程建设内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所在院系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修业年限4年学位授予门类理学本专业设置时间1997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700首届毕业生时间2001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400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600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姓名倪江群性别男出生年月1963.11学位博士学历博士所学专业通信与信息毕业院校香港大学职称教授职务副系主任所在学校通讯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电话办公:************手机:138****1698电子信箱*****************邮政编码510275主要教学成果中山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建设高水平、高素质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的,在教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近四年来,“通信工程”专业共获得广东省和中山大学立项的教学、教改项目16项;主编公开出版教材8部;发表教学论文16篇。
本专业教师曾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励,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2010年黄继武教授等获授“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及“2009年中山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生整体思想素质高,学风正,本专业学生曾获得2007年 “广东先进班集体”、2006年“全国先进班集体”。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探讨
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探讨作者:李明晶董玉冰曹福成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2年第7期长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李明晶董玉冰曹福成摘要:本文针对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之间存在内容相互割裂或重复的弊端,提出通过建设电类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方法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融合、交叉与关联,突出课程内在联系,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达到提高电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群,电路,模电,通信电子线路1.引言电类专业基础课,包括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通信电子线路,是高等院校工科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几门课程的共同特点是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而且课程之间存在内容重叠的现象,不同教师在讲授内容的过程中存在重复讲解或遗漏知识点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掌握课程之间的衔接和交叉。
针对这种情况,构建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和通信电子线路课程群,以课程整合优化为重点,针对不同专业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实习实践等。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讨论式、开放式等教学模式。
2.改革教学内容2.1在教学内容整合优化上,结合不同专业对专业基础课重点和难点的要求,灵活融合知识点,为专业课服务。
目前,电类基本上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五个专业,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期专业课的学习,而每个专业后续的专业课区别很大,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在给不同专业学生授课时不能千篇一律,要有针对性讲授知识点,为后续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为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强电与弱电相结合的新型专业,以电工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系统控制理论为主,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专业为例
第21卷第1期2021年2月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V ol.21No.1 Feb.2021产教融合背景下的移动通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专业为例刘振兴1,费贵荣1,夏小俊2,朱方玉2(1.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2.北京华晟经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101111)摘要: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行业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
国家相关文件指出,要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产教融合。
本章基于对移动通信行企业的调研以及对现有教学条件和学情的分析,构建了专业课程体系,并提出了“一课双师”和活页式教材实施方案。
关键词:移动通信;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0142(2021)01-0016-03产教融合是将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进行对接,以对接产业发展为先导,以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为基础。
2017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需要以深度融合的方式开展产教融合,加大对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的教研力度,实现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探索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
2020年,5G开始规模商用。
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对传统领域具有赋能效应,而且对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起到关键技术支撑作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1]。
行业的变革,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它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
目前,国内外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展了广泛研究。
国外,澳大利亚的各个TAFE学院使用的是行业咨询委员会制定、并经国家培训局批准后颁发的“培训包”,提供了课程指南、证书要求、能力要求等详细的资料,教师只需根据开设的专业选择对应的培训包资源进行授课即可。
(完整)通信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题目: 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初始条件:MATLAB 软件,电脑,通信原理知识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1、利用仿真软件(如Matlab或SystemView),或硬件实验系统平台上设计完成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2、学生要完成整个系统各环节以及整个系统的仿真,最终在接收端或者精确或者近似地再现输入(信源),计算失真度,并且分析原因。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2)Abstract (3)1.引言 (1)1.1通信系统简介 (1)1.2 Matlab简介 (1)2.系统设计 (2)2.1通信系统原理 (2)2.2 系统整体设计 (3)3.子系统设计 (4)3.1脉冲编码调制(PCM) (4)3.1.1抽样(Samping) (4)3.1.2量化(Quantizing) (5)3.1.3编码(Coding) (6)3.2 Manchester码编解码 (6)3.2.1曼切斯特编码原理 (7)3.2.2曼切斯特解码原理 (8)3.3循环码编解码 (8)3.3.1循环码编码原理 (9)3.3.2循环码解码原理 (10)3.3.3纠错能力 (10)3.4 ASK调制与解调 (11)3.5 衰落信道 (12)4软件设计及结果分析 (12)4.1 编程工具的选择 (12)4.2 软件设计方案 (13)4.3 编码与调试 (13)4.4 运行结果及分析 (14)5心得体会 (19)参考文献 (20)附录 (20)摘要在数字通信系统中,需要将输入的数字序列映射为信号波形在信道中传输,此时信源输出数字序列,经过信号映射后成为适于信道传输的数字调制信号,并在接收端对应进行解调恢复出原始信号。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数字信号的传输的基本概念及数字信号传输的传输过程和如何用MATLAB软件仿真设计数字传输系统。
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包括数字通信,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组成及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以ICT专业群为例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0引言,,,,。
,,,,。
2020,,。
,,,。
,。
,(ICT,Infomation and communrcations technology),“”,,ICT 。
ICT “”,ICT 。
1现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分析,。
ICT ,,,,,。
,,。
,,。
,,,、;,。
,,,。
,,。
,,,。
,。
,,ICT 。
,。
,。
,,。
,,、。
,,,,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与实践———ICT 李小兵谢玉林(巴中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巴中636600)【摘要】课程体系与相关教学内容方面的优化,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重难点。
为满足目前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校进行整个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优化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培养能够将高等技能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文章以ICT 专业群为例,针对在进行高职教育中的、在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的要点,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从而使优化方案得以提出。
【关键词】高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ICT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31.58126. All Rights Reserved.,。
,,。
2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
,,;,。
,,。
,,,,ICT。
,。
,,。
,,,、,,。
ICT,,。
,,。
,,,,。
,ICT,。
,ICT,,。
、,,、,。
,,。
,、,,。
,。
,,,。
,,。
,,,。
,,,,。
,。
,,。
,、,,。
3结语、,,。
,,,,。
【参考文献】[1]熊发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2):34-35.[2]郑扬波,高职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课程设置[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 25-26.[3]万世明,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与探索[J].武汉工交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66-68.127. All Rights Reserved.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
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授课人:***授课对象:信工041-2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1、本课程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 系统、CDMA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的帧结构,了解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模拟蜂窝网,TDMA数字蜂窝网,CDMA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顾肇基译,《GSM网络与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概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第1章_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第1章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课程和我校大类招生的特点,确定了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包含4个层次5个课程群。
其功能定位是“面向应用、突出实践”,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能力,即以信息技术为工具的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的认知能力。
1.1 计算机课程体系介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如图1-1所示,包含4个层次5个课程群。
1.计算机基础层面及对应课程(1)通识类课程。
课程《社会化网络与生活》介绍社会化网络的概念、形成和发展,社会化网络的属性分析:小世界现象、强连接与弱连接;互联网环境下社会化网络服务的主要类型、特点分析与应用:微博、微信、人人网、QQ、知乎、标签、博客等;社会化网络与个人日常生活、学习与行为习惯;亲密与孤独:技术影响下的心理与人际关系;群体的智慧、社会化网络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口碑传播,网络舆情,社会化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意见领袖的力量,社会化网络的影响力分析。
(2)新生研讨课。
开源软件是当今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开源软件可以提升信息安全,并不受先进的垄断国家牵制,有利推进开放标准,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课程《开源软件与中国软件产业》内容包括:开源技术国内外现状、开源技术与信息化建设、以及开源平台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案例介绍等。
(3)计算机技术基础课。
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是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公共课程,按学生的专业及基础大类分为理工类A、理工类B、人文类A、人文类B、经管类A和经管类B,总共6个子课程。
A类课程学习对象主要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B类课程学习对象主要是计算机基础较差或零基础的同学。
A类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课程体系的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概述、操作系统应用与设置、网络应用、计算思维与信息编码、常用算法及实现、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发展新技术等内容。
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课程群教学资源建设要求
附件1吉首大学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要求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是指在现代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利用教育技术手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调动多种教学媒体、信息资源,以专业主干课程为主线,通过几门密切相关的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建设,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信息化素养,来丰富与完善课程群教学资源,构建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现代教学表现形态。
开展信息化教学课程群数字资源建设试点工作,是为了加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强化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高校教学的深度融合。
为了保障试点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出如下要求:一、建设目的1.推动全校更加重视多媒体、网络、通信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与水平。
3.探索高校信息化教学的评价标准,完善信息化教学的激励机制,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浓厚氛围,推动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二、建设内容借助信息技术优势开展课程群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的顶层设计、课程群数字资源的开发与汇聚、实施教学过程中与资源相适宜的信息技术应用、教学资源开发应用的教师团队建设等几个方面。
整体建设将采用信息化、系统化、层次化的教学资源组织模式、多元化的交互渠道及持续化的前沿知识跟踪等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方法,为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和资源共享作出探索和实践。
1、信息化教学课程的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理念强调从实际需求出发,运用当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自高端开始进行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
开展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顶层设计,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复杂关系:①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关系。
对以往课程教学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和反思。
②信息化教学课程与相关学科领域信息化的关系。
通过信息化架起联系、沟通外部的桥梁,学习借鉴学科领域相关信息化进程的成功经验,整合、利用各种资源。
第1章绪论-通信原理-陈树新-清华大学出版社
通信原理——第一部分 信号与信道分析
09:46 25-20
号,可以相应地把通信系统分为模拟 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 按调制方式分: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按业务分:话务通信和非话务通信; 按收信者是否运动分; 按工作频段分;
通信原理——第一部分 信号与信道分析
09:46
C
f
25-6
09:46
第 1 章 绪 论——通信的基本概念
通信的方式
按数字信号排序分
如何考试 根据课程标准。 严格执行
考教分离,作业为蓝本,书本为 基础。
通信原理——第一部分 信号与信道分析
25-2
第1章 绪论
1 通信的基本概念 2 通信系统的组成 3 信息及其度量 4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通信的基本概念09 Nhomakorabea46第 1 章 绪 论——通信的基本概念
通信的定义
通信是指由一地向另一地 进行消息的有效传递;
A、6 B、7 C、8 D、9
信号的特征分,按工作频段分,
按调制方式分,按业务分等; 留了___道作业题
通信的方式:
A、1 B、2 C、3 D、4
通信系统模型:一般模型,模
拟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
通信原理——第一部分 信号与信道分析
25-13
3
信息及其度量
09:46
第 1 章 绪 论——信息及其度量
按消息传送的方向与时间分
按通信网络形式分
通信原理——第一部分 信号与信道分析
25-7
2
通信系统的组成
09:46
第 1 章 绪 论——通信系统的组成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信源:是把待传输的消息转换成原始电信号; 信宿:将复原的原始电信号转换成相应的消息; 发送设备:将信源和信道匹配起来,信号和频点; 接收设备:发送设备相反; 信道:是指信号传输的通道,有线或无线;包括噪声源。
高职院校“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探讨和实践
2016年第9期课程设计2012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启动了“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群)建设工作,其中指出:高职高专重点专业群是指高职院校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依据自身独特的办学优势与服务面向,以学校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并代表着院校的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1]专业群建设既可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又可实现不同专业人才分流培养,以实现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和更高能力培养,这就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获得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从而满足了社会需求。
南京正德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电子信息产业群,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特色专业为核心,按行业基础、技术基础相同或相近原则,充分融合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构建了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该专业群被遴选为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
专业群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训体系、教师团队、教学资源库等多方面内容,其中,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实施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了学校专业办学的定位,其内容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
[2]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及路径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苏教高[2012]16号)对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明确规定:专业群课程体系要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
以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平台”课程和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块”课程为主要形式,按照由简单到综合、由易到难,分级别开发的原则,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群课程标准汇编(2024)
解析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及常见类型。
移动终端应用软件
探讨移动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运行及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2024/1/25
10
移动通信业务与应用
移动通信业务概述
介绍移动通信业务的概念、分类及发展趋势。
数据业务与应用
探讨数据业务的类型、实现方式及其在各个领域 的应用,如移动支付、移动商务等。
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课程标准有助于实现教学资源在 专业群内的共享,提高教学资源 的利用效率。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满足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
2024/1/25
5
课程目标及要求
2024/1/25
知识目标
掌握移动通信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发展趋势;熟悉移动 通信网络规划、优化和维护流程;了解相关设备和系统的 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实践活动等,培养其 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2024/1/25
13
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应用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现状和发展趋势,培养其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和团 队协作能力。
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移动通信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高素质技术人 才的需求,包括网络规划、优化、维护、设备研 发等方面。
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
3
为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移动通信技术 专业群应运而生,涵盖了与移动通信相关的多个 专业领域。
2024/1/25
4
移动通信课程第二章(2)
D5 D4
BS
D3
BS
MS
D
r0
BS
D6
D2
D1
BS
BS
27
1). 全向小区系统C/I的计算(5/10)
2) 有效信号: 3) 无效信号:
n C P r T 0
I
k 1
m
n P D T k
4) 全向小区系统C/I :
C PT r0 n I
r0
n
P
k 1
m
2.2.1.2 条状服务区的C/I 2.2.1.3 面状服务区的C/I
1). 全向小区系统的C/I 2). 定向小区系统的C/I
11
2.2.1.1 信号/同频干扰比
信号/同频干扰比 (只考虑两个单独的小
区)
同频 小区A r0 MS 同频 小区B
D
Q=D/r0
同频干扰示意图 D 为同频复用距离 r0 为小区半径 Q=D/r0 为同频复用比
1 C/I 6
3N
4
73.5 18.7dB 17dB
满足17dB信干比的要求。
31
1). 全向小区系统C/I的计算(9/10)
b). 最坏情况下全向天线系统C/I 的计算:
BS BS
D+r0
n
将最短干扰距离( DK D r0 ) 带入计算:
C 1 I DK k 1 r0
C / I 40lg Q 1
14
2.2.1 同频干扰
2.2.1.1 信号/同频干扰比 2.2.1.2 条状服务区的C/I 2.2.1.3 面状服务区的C/I
1). 全向小区系统的C/I 2). 定向小区系统的C/I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一、引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专业之一,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适应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需要对专业课程群进行深入研究与建设。
本文将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点,探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的建设研究,并提出一些建设思路和建议。
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的特点1. 跨学科性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门融合了电子、通信、计算机等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性专业,其中包含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由于其跨学科性,电子信息工程也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掌握各种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 需要与时俱进信息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技术和理论不断涌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群也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
培养出学生对最新技术和理论有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的能力,需要课程体系和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与更新。
3. 实践性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群除了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践等方式,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项目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群建设的研究方向1. 课程群结构与内容优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群应当立足于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专业需求,结合时下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和内容,整合相关专业知识,提高跨学科整合能力。
还要注重对专业前沿技术和理论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知识视野。
2. 实践环节的完善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应当加强实践环节的完善,提高实验室设施和实践创新项目的质量。
通过实践环节的完善,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创新能力驱动的硬件类课程群生态圈构建与实施
物联网技术1530 引言物联网专业硬件类课程普遍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要求,要求学生在了解相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实验、自主实践等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1]。
如何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更新、维护、共享和有效利用,如何解决各硬件课程之间存在的内容衔接不畅和整体优化不足的问题,成为硬件类课程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因此,本项目尝试以省级一流课程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建设为抓手,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圈和优质资源建设开放互动圈,并通过教师、学生、管理者、教学管理平台和教学保障机制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链,支撑教学生态圈建设。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 授课内容陈旧物联网专业硬件类课程大多是多技术多学科的融合,涉及到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图像技术等众多领域,覆盖范围广,发展速度快[2-3]。
然而,现存的问题是,尽管在教材的选择上,教师已经尽量做到选择教学内容新颖的以及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材,但是由于行业发展迅速、技术迭代周期短,教学中依然难以避免地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技术过时的问题。
1.2 实验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硬件类课程都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好的实验内容可以做到与理论知识相互呼应、互为补充、相互印证。
然而,在目前的实验教学中,大部分的实验内容较为单一,而且实验设置多为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实验项目之间没有联系,各自为政[4-6]。
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能操作单一性内容,缺乏集成创新的意识,学生实验兴趣不高。
1.3 课程孤立,承接关系较弱硬件类课程一般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其他课程之间都有先修和后续的关系,但是这些课程在内容设计和实验安排上承接关系较弱,并没有直观地体现出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内容延续、彼此衔接的关系[7]。
2 理论教学改革措施2.1 追踪学科前沿技术,引入领域商业案例,动态更新教学内容为了解决物联网专业硬件类课程中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在知识点的讲授中,有意识地引入各个领域的前沿技术,例如百度API的人脸识别、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技术以及OneNET云平台的数据可视化等。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构建
第 2 期2021 年 2 月 10 日计算机教育Computer Education中图分类号:G642122文章编号:1672-5913(2021)02-0122-04基金项目:西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目标导向的敏捷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研究”(xjy1946);陕西省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19BZ023);陕西省教学研究项目“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一流建设项目”(112-201061701);西安理工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OBE 理念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与实践”(xjy1945)。
作者简介:李薇,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机器学习,**************.cn;王磊(通信作者),男,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机器学习,*****************。
0 引 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创新人才对促进我国改革发展尤为重要。
美国于2018年和2019年引发的中兴事件和华为事件表明,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还存在许多短板和“痛点”。
要解决这些技术短板,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本科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最大群体,本科教育是提高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基础。
为了深入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推动四新建设,全面振兴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专业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旨在引领带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推动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构建李 薇1,黑新宏1,王 磊1,2,于 蕾1(1.西安理工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710048;2. 陕西理工大学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陕西 汉中723001)摘 要:分析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提出一流本科教育背景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从思维方式培养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设计和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等方面阐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授课人:尹立强授课对象:信工041-2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1、本课程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 系统、CDMA 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 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 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 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 的帧结构,了解TDMA 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 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 )技术的原理;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 、TDMA 、CDMA 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 模拟蜂窝网,TDMA 数字蜂窝网,CDMA 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目:啜钢王文博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顾肇基译,《GSM 网络与GPRS 》,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一章概论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了解移动中继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设计任务书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题目: 通信系统课群综合训练与设计初始条件1)MATLAB软件2)通信原理各模块相关知识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利用仿真软件(如Matlab或SystemView),或硬件实验系统平台上设计完成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其中信源为随机确定的一个模拟时间函数,数字化方式采用增量调制,基带码为Miller码,信道码采用汉明码,调制方式为FSK,信道类型为awgn信道。
要求:掌握以上各种电路与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掌握实验的设计、电路调试与测量的方法。
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年月日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 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 (1)1.1课程设计的目的 (1)1.2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 (1)2 MATLAB概况 (2)3 通信系统 (3)3.1 系统简述 (3)3.2 主要步骤 (3)3.3 系统框图 (3)4 系统设计原理 (4)4.1 增量调制 (4)4.2 基带传输Miller码 (5)4.3 信道传输循环码 (5)4.3.1 汉明码编码原理 (5)4.3.2 汉明码纠错原理 (8)4.4 FSK调制及解调原理 (9)4.4.1 FSK调制原理 (9)4.4.2 FSK解调原理 (10)4.5 AWGN信道 (11)5 系统仿真及分析 (12)5.1 增量调制仿真 (12)5.2 基带传输Miller码仿真 (12)5.3 信道传输码汉明码仿真 (13)5.4 FSK调制仿真 (14)5.5 AWGN信道仿真 (14)5.6 FSK解调仿真 (15)5.7 汉明码解调仿真 (16)5.8 Miller码解调仿真 (17)5.9 增量解调仿真 (17)5.10 失真度分析 (18)6 总结 (19)7 参考文献 (20)附录参考程序 (21)摘要本系统信源为随机确定的一个模拟时间函数,数字化方式采用增量调制,基带码为Miller码,信道码采用汉明码,调制方式为FSK,信道类型为awgn,在MATLAB平台上编程序,完成了模拟数字信号系统的仿真。
本次设计输入信号为一个正弦信号,之后进行增量调制进行量化编码,再进行Miller码编码成基带码,随后编码成汉明码作为信道码进入信道,进行的FSK频移键控调制,之后过awgn信道模拟实际信道的加入噪声的影响,随后进行一系列的解调和译码,最后进行增量解调,恢复成原始的正弦波信号。
在最后还进行了失真度的分析。
关键词:增量调制Miller码汉明码FSK AWGN信道AbstractThe source is an analog time randomly determined function digitally using delta modulation, the baseband code is Miller code, channel code using Hamming code, modulation scheme FSK, channel type awgn, on MATLAB platform program, and complete simulation of analog and digital signal system. The design of the input signal is a sine signal, followed by incremental modulation quantization and coding, then Miller coding a baseband code, and then encoded as the Hamming code as channel code into the channel, FSK perform FSK modulation, after over awgn channel simulate the effect of added noise of the actual channel, followed by a series of demodulation and decoding, demodulation last incremental restore to the original sine wave signal. In the final analysis also carried out distortion.Keywords: delta modulation Miller code hamming code FSK AWGN channel1 课程设计任务与要求1.1课程设计的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加强对电子电路的理解,学会对电路分析计算以及设计。
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综合设计型和创新性实验及训练,创造一个动脑动手﹑独立开展电路实验的机会,锻炼分析﹑解决电子电路问题的实际本领,实现由课本知识向实际能力的转化;加深对通信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现代通信系统的全面认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1.2课程设计的任务与要求要求利用仿真软件(如Matlab或SystemView),或硬件实验系统平台上设计完成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如图1-1所示)。
其中信源为随机确定的一个模拟时间函数,数字化方式采用增量调制,基带码为Miller码,信道码采用汉明码,调制方式为FSK,信道类型为awgn。
要求完成整个系统各环节以及整个系统的仿真,最终在接收端或者精确或者近似地再现输入(信源),计算失真度,并且分析原因。
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图1-1 典型的通信系统2 MATLAB概况MATLAB是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之意。
除具备卓越的数值计算能力外,它还提供了专业水平的符号计算,文字处理,可视化建模仿真和实时控制等功能。
MATLAB的基本数据单位是矩阵,它的指令表达式与数学,工程中常用的形式十分相似,故用MATLAB来解算问题要比用C、FORTRAN等语言完相同的事情简捷得多。
应用MATLAB这一软件来设计滤波器,与传统的设计思路相比是非常的简便的,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MATLAB的GUID可以提供给使用者一个进行人机交换的环境,在此环境中,使用者没有必要了解程序内部具体的编写情况,在这个界面上他只要输入他所期望的滤波器的性能指标就可以了。
2)利用MATLAB可以进行系统仿真,也就是说,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对数字滤波器的频率响应图据的处理和波形的检测,不像以前必须借助一定的实验器材才可以得到。
3) MATLAB内部有丰富的函数可供调用,使用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查到所需要的函数名,那就可以直接调用使用了,不需要自己把函数详细的编写出来.使编写内部程序变的简单。
MATLAB包括拥有数百个内部函数的主包和三十几种工具包(Toolbox).工具包又可以分为功能性工具包和学科工具包。
功能工具包用来扩充MATLAB的符号计算,可视化建模仿真,文字处理及实时控制等功能。
学科工具包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具包,控制工具包,信号处理工具包,通信工具包等都属于此类。
开放性使MATLAB广受用户欢迎.除内部函数外,所有MATLAB主包文件和各种工具包都是可读可修改的文件,用户通过对源程序的修改或加入自己编写程序构造新的专用工具包。
3 通信系统3.1 系统简述通信原理的主要内容就是怎样可靠而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输。
要使这些传输方法成为现实,就需要制作出相应的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
然后在发送端,我们把欲传送的信息变换成某种适宜的信号并将之馈入传输媒体(电缆,光缆,无线电波等)。
在接收端,信号又从媒体馈入接收设备,我们再以同发端相反的过程恢复出原来所发送的信息。
根据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传输方式,并能判断出噪声,信道,传输方式等因素将会怎样影响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些通信指标,如信噪比,误码率等。
3.2 主要步骤本通信传输系统的MATLAB仿真包括以下内容:单频正弦波模拟信号经过抽样、增量调制、Miller码型变换基带传输,汉明码,FSK调制后发送到AWGN信道,然后经过FSK解调,汉明码译码、Miller码译码、增量调制解后恢复出单频正弦波模拟信号。
3.3 系统框图图3-1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4 系统设计原理4.1 增量调制增量调制简称ΔM或增量脉码调制方式(DM),它是继PCM后出现的又一种模拟信号数字化的方法。
它是一种把信号上一采样的样值作为预测值的单纯预测编码方式。
增量调制是预测编码中最简单的一种。
它将信号瞬时值与前一个抽样时刻的量化值之差进行量化,而且只对这个差值的符号进行编码,而不对差值的大小编码。
因此量化只限于正和负两个电平,只用一比特传输一个样值。
如果差值是正的,就发“1”码,若差值为负就发“0”码。
因此数码“1”和“0”只是表示信号相对于前一时刻的增减,不代表信号的绝对值。
同样,在接收端,每收到一个“1”码,译码器的输出相对于前一个时刻的值上升一个量阶。
每收到一个“0”码就下降一个量阶。
当收到连“1”码时,表示信号连续增长,当收到连“0”码时,表示信号连续下降。
译码器的输出再经过低通滤波器滤去高频量化噪声,从而恢复原信号,只要抽样频率足够高,量化阶距大小适当,收端恢复的信号与原信号非常接近,量化噪声可以很小。
增量调制尽管有前面所述的不少优点,但它也有两个不足:一个是一般量化噪声问题;另一个是过载噪声问题。
两者可统一称为量化噪声。
阶梯曲线(调制曲线)的最大上升和下降斜率是一个定值,只要增量σ和时间间隔Δt 给定,它们就不变。
那么,如果原始模拟信号的变化率超过调制曲线的最大斜率,则调制曲线就跟不上原始信号的变化,从而造成误差。
我们把这种因调制曲线跟不上原始信号变化的现象叫做过载现象,由此产生的波形失真或者信号误差叫做过载噪声。
另外,由于增量调制是利用调制曲线和原始信号的差值进行编码,也就是利用增量进行量化,因此在调制曲线和原始信号之间存在误差,这种误差称为一般量化误差或一般量化噪声。
减少增量调制的失真程度有三种:增加量化阶距、减小量化阶距和增加采样频率。
增加量化阶距可以减少过载噪声,而减少量化阶距则可以减少一般量化噪声,所以量化阶距的选择必须得慎重;与之相反,增加采样频率既可以减小过载噪声,又可以减小一般量化噪声,因此,在实际系统中,增量调制的采样频率很高。
4.2 基带传输Miller 码Miller 码也称延迟调制码,是一种变形双向码。
其编码规则:对原始符号“1”码元起始不跃变,中心点出现跃变来表示,即用10或01表示。
对原始符号“0”则分成单个“0”还是连续“0”予以不同处理;单个“0”时,保持0前的电平不变,即在码元边界处电平不跃变,在码元中间点电平也不跃变;对于连续“0”,则使连续两个“0”的边界处发生电平跃变,即00和11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