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 》优质课 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三下23《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23《蚕变新模样》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蚕变新模样》中,深入探究蚕生长变化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三章《生物生长与变化》中第三节,详细探讨家蚕从卵孵化、幼虫期、蛹期到成虫期各个阶段特点,以及其形态结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解家蚕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各个阶段特点。
2. 知道家蚕变态发育过程,理解完全变态发育概念。
3. 培养观察、记录和分析生物现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生长发育过程及其变态发育特点。
难点:理解完全变态发育概念,以及如何观察和分析家蚕在不同发育阶段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生长发育图片、视频,放大镜,蚕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观察家蚕,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蚕生长发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蚕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5分钟)3.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家蚕各个发育阶段特点,解释完全变态发育概念。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家蚕,记录其生长发育过程,填写观察记录表。
5. 课堂讨论(5分钟)6. 巩固拓展(10分钟)通过展示蚕实物模型,让学生更直观地解蚕形态结构变化。
强调家蚕生长发育过程和完全变态发育特点,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生长发育过程卵孵化幼虫期蛹期成虫期2. 完全变态发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家蚕生长发育过程。
(2)解释完全变态发育概念。
2. 答案:(1)家蚕生长发育过程包括卵孵化、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
(2)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且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差异明显发育方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对家蚕生长发育过程有更深入解,但仍有个别学生对完全变态发育概念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生物的奥秘》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即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变化,同时涉及蚕的食物和生命周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蚕的食物和生命周期,学会观察和记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观察、小组讨论、资料搜集等方法,提高观察、表达、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蚕的蛹期变化及其与成虫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实物、图片、视频,蚕的食物样本,教学PPT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泥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蚕的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讲解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
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观察蚕的实物和图片,记录观察结果。
3. 例题讲解(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蚕为什么能变成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蚕的食物、生命周期等因素,解释蚕的变态发育原因。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观察记录表,学生分组观察蚕的食物和实物,记录蚕的特点。
学生通过画笔、彩泥等工具,制作蚕的变态发育模型。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分享观察和制作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学生谈收获,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蚕的食物:桑叶蚕的生命周期:约50天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家蚕的发育过程。
答案:见附件《家蚕发育观察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蚕变了新模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主要围绕“蚕变了新模样”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涉及第三章《生物的多样性》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及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掌握蚕的生长发育特点,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究生物世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观察蚕的生长变化,了解蚕的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蚕、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蚕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吗?”2. 新课导入:讲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发放实物蚕,让学生分组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4. 例题讲解:结合显微镜观察,讲解蚕的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蚕的发育过程图,加深对蚕变态发育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卵:椭圆形,绿色,孵化后变成幼虫。
幼虫:吃桑叶,蜕皮,不断长大。
蛹:幼虫变成蛹,外形像蚕茧。
成虫:蛹羽化成虫,变成美丽的蝴蝶。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的发育过程,绘制一幅蚕的发育过程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对蚕的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找关于蚕的其他知识,如蚕丝的用途、蚕的饲养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实物蚕的观察。
2. 例题讲解中显微镜观察蚕的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
3. 作业设计中绘制蚕的发育过程图。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2023新课标版)
4.蚕变了新模样【教材简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蚕蛹。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教材的探索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活动:一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二是观察蚕蛹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这两个活动,既可以检查学生前期课外观察活动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
再研讨环节,围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适应性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感性经验。
本节课内容和后面几课将共同帮助学生构建对昆虫共同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学生迎来了收获成果的时刻。
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充满了好奇,因此,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特别是针对蚕茧中的蛹是有生命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推测有生命?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在这节课上需要进行分层引导,并提供多种观察工具,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进行有效的记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蚕茧和蚕蛹,知道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了解蚕蛹的身体结构,知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思维]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和幼虫的异同点,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观察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茧和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图画进行描述和记录。
[态度责任]通过蚕丝和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套蚕茧、放大镜、剪刀、手电、尺子、作业本等。
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教科版《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生物的一生》中的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围绕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展开,详细内容涉及蚕的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其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幼虫、蛹、成虫的形态变化。
2. 教学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PPT、教学视频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表、蚕宝宝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PPT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生物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自主探究3. 交流分享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蚕的发育过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答。
5.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蚕的发育过程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7. 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幼虫→蛹→成虫2. 各阶段的形态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并指出各阶段的形态特点。
2. 答案: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分为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
幼虫阶段:身体柔软,有许多脚,不断蜕皮长大;蛹阶段:外形像花生,不能进食,进行内部器官的改造;成虫阶段:拥有翅膀,能飞行,繁殖后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途径,使学生掌握了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收集关于其他昆虫发育过程的信息,了解不同昆虫的发育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生长与变化》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蚕的变态发育过程,了解蚕的形态结构变化,掌握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知道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生长与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难点:理解蚕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掌握家蚕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蚕的各个生长阶段的实物或图片、放大镜、蚕宝宝观察盒、教学PPT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生物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关注家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征。
3. 实践观察(10分钟)(1)教师发放蚕宝宝观察盒,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蚕的各个生长阶段。
(2)学生观察后,填写观察记录表,交流观察心得。
4.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解答问题。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1)蚕的变态发育过程(2)家蚕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3)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的生长过程,记录家蚕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
2. 答案:根据观察结果,描述家蚕各个生长阶段的特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生物的生长与变化,如蝴蝶、青蛙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精彩教案
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命的奥秘》中的第7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的生长发育过程、蚕的变态变化以及蚕丝的制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蚕的变态变化,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劳动成果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变化过程、蚕丝的制作。
难点:蚕的变态变化原理、蚕丝制作的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蚕丝制作视频、实物蚕茧、显微镜等。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蚕茧、丝线、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变化,引入新课。
2. 新课讲解:a. 讲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蚕的生命周期。
b. 讲解蚕的变态变化,让学生了解蚕从卵孵化到成虫的过程。
c. 播放蚕丝制作视频,让学生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3. 实践操作:a. 分组观察蚕茧,让学生了解蚕茧的结构。
b. 学生动手操作,利用显微镜观察蚕丝的结构。
c. 学生分组合作,尝试用蚕茧制作小物品。
4. 例题讲解:a. 出示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让学生描述蚕的变化。
b. 出示蚕丝制作过程图,让学生解释蚕丝是如何形成的。
5. 随堂练习:a. 让学生绘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
b.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蚕丝制作的心得。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长发育过程2. 蚕的变态变化3. 蚕丝制作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蚕的生长发育过程。
b. 解释蚕的变态变化原理。
c. 介绍蚕丝的制作过程。
2. 答案:a. 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卵孵化→幼虫期→蛹期→成虫期。
b. 蚕的变态变化原理:蚕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历了形态、生理、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如幼虫期与成虫期的形态差异、蛹期的蜕变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优秀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蚕变了新模样》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教材通过介绍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让学生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是,对于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知道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2.难点:昆虫变态发育的内在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蚕的生长图片、实验材料等。
2.学具:学生实验材料、笔记本、画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引导学生关注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
2.呈现(5分钟)展示蚕的生长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昆虫的生长变化过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昆虫为什么会发生变态发育?引导学生思考昆虫变态发育的内在原因。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昆虫的变态发育现象和蚕的生长变化过程。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
三年级教科版科学《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蚕在蛹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知道蚕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认识到蚕蛹与蚕幼虫的区别,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
了解蚕蛹的价值和用途,认识到蚕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和描述,认识蚕蛹的形态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
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如放大镜等,对蚕蛹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蚕蛹的生活习性,如蚕蛹是否会动、是否需要呼吸等,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
3.科学态度目标对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科学观察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事实的习惯,敢于提出问题和质疑,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完成任务。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蚕在丝绸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科学知识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指导作用。
关注蚕的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蚕资源,为人类服务。
通过了解科学家对蚕的研究,激发学生对科学职业的向往和尊重,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蚕在蛹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观察和比较蚕蛹与蚕幼虫的方法,能够认识到变态发育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认识蚕蛹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共同探究蚕蛹的奥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教学难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动的演示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5《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2.5《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 教材分析《蚕变了新模样》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通过观察蚕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奇妙和自然的规律。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及蚕丝的特点和用途。
此外,教科书还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生命科学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蚕的生长过程和蚕丝的特点可能了解不多。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好奇心,但同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同时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蚕的生长过程,知道蚕丝的特点和用途。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蚕的生长过程,蚕丝的特点和用途。
难点:理解蚕的生长变化规律,以及蚕丝的产生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和动手实践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有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蚕的生长过程。
2.准备实验材料,如蚕卵、幼虫、蛹和成虫等,让学生观察和动手实践。
3.准备蚕丝制品,如丝巾、丝绸等,让学生触摸和了解蚕丝的特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蚕是如何变成新模样的吗?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蚕的生长过程,重点讲解蚕的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的特点。
同时,展示蚕丝的特点和用途,让学生了解蚕丝的价值。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触摸蚕丝制品,亲身体验蚕丝的柔软和光滑。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围绕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展开,详细内容涉及蚕的孵化、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生活习性。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认识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热爱,激发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家蚕各个发育阶段之间的关系和变态发育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实物模型、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动物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2. 实践情景引入:分发家蚕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
3. 新知讲解:a. 讲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各个阶段的特点。
b. 结合显微镜观察家蚕的幼虫、蛹、成虫的形态结构,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育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展示家蚕发育过程的典型题目,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a. 卵b. 幼虫c. 蛹d. 成虫2. 各个阶段的形态特点及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b. 为什么家蚕会经历变态发育?c. 请列举三个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2. 答案:a.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b. 家蚕经历变态发育是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
c. 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植树造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2.4蚕宝宝变了新模样》精品教案
《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蚕宝宝怎样吐丝结茧?蚕宝宝在茧里会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有什么办法观察到这种现象呢?什么时候进行观察呢?这种观察体验因为蚕的变态而神秘起来。
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特别是蚕变蛹的过程有利于强化对昆虫变态行为的认知。
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蚕吐丝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黄色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色、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
经过大约12~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学生在观察蛹的身体结构的同时,一定会关注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结构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这样的学习和观察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探索部分包括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了解蚕变蛹的过程,认识蚕的变态行为。
第二个活动是观察蚕茧中的蚕蛹,通过画图描述蚕蛹的身体结构,对比蛹和蚕的幼虫的不同和相同,推测蛹将来的变化,意在引导学生了解蛹的生命特征。
两个活动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过程。
【学生分析】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新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答案。
例如,蚕为什么要结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蚕蛹的生命特征,比较蚕蛹和蚕的幼虫的相同和不同,分析哪些器官是新发育出来的,这些学习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2. 蚕蛹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3. 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课前观察,概括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与同学交流。
2. 能够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3. 会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建议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动物的一生》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本课主要学习了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并深入了解蚕在不同阶段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家蚕变态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片、蚕茧、放大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蚕的变化,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观察蚕的发育过程图片,填写观察记录表,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3. 交流分享: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讨论家蚕在不同阶段的特征。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家蚕变态发育的知识点。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蚕茧,加深对蚕发育过程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2. 各阶段的特征卵:小,圆形,黄色幼虫:白色,有许多脚,吃桑叶蛹:不食不动,外形像蝴蝶成虫:翅膀,繁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并说明各个阶段的特征。
2. 答案要点:(1)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各阶段特征:卵:小,圆形,黄色。
幼虫:白色,有许多脚,吃桑叶。
蛹:不食不动,外形像蝴蝶。
成虫:翅膀,繁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家蚕的变态发育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精品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新模样》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新模样》这一章节中,深入学习蚕变态发育过程。
具体内容包括:解蚕四个生长阶段——卵、幼虫、蛹、成虫;探究蚕在不同阶段形态变化及生活习性;认识蚕丝绸制作过程及其在我国重要地位。
二、教学目标1. 解蚕变态发育过程,记住各个阶段特征。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我国丝绸文化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征。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实物或图片、显微镜、丝绸制品等。
2. 学具:观察盒、放大镜、记录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显微镜观察蚕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蚕发育过程。
2. 例题讲解讲解蚕四个生长阶段,分析各个阶段特征。
(1)卵:蚕发育起点,呈圆形,黄色。
(2)幼虫:蚕主要生长阶段,体型逐渐变大,蜕皮四次。
(3)蛹:蚕化为不食不动蛹,外形像小船。
(4)成虫:蚕化为成虫,具有翅膀,完成繁殖。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观察蚕各个阶段实物或图片,记录观察结果。
4. 讲解蚕丝绸制作过程介绍我国古代丝绸制作工艺,引导学生解蚕丝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强调蚕变态发育过程及其在我国文化中地位。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蚕变态发育过程2. 内容:(1)卵(2)幼虫(3)蛹(4)成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发育过程,绘制蚕四个生长阶段画图。
2. 答案:(1)卵:圆形,黄色。
(2)幼虫:体型逐渐变大,蜕皮四次。
(3)蛹:外形像小船,不食不动。
(4)成虫:具有翅膀,完成繁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学生通过观察、记录、绘制,掌握蚕发育过程,对丝绸文化有更深入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找有关蚕其他知识,如蚕饲养、蚕丝用途等,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2. 实践情景引入设置3. 例题讲解透彻性4. 学生随堂练习与互动5. 作业设计针对性与答案准确性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深度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蚕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征是本节课难点和重点。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中的第二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展开,详细介绍了家蚕从卵孵化、幼虫期、蛹期到成虫期的变化过程,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各阶段的特点。
2. 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家蚕的生长变化,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家蚕各阶段的特点及变态发育过程。
教学重点:观察、记录和分析家蚕的生长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卵、蚕幼虫、蚕蛹、蚕蛾、放大镜、显微镜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家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家蚕的生长变化,激发兴趣。
2. 新课:教师讲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观察蚕卵、幼虫、蛹、成虫的特点。
a. 学生分组观察蚕卵,记录卵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b. 观察蚕幼虫,记录幼虫的体长、颜色、食量等。
c. 观察蚕蛹,记录蛹的形状、颜色、质地等。
d. 观察蚕蛾,记录蛾的翅膀、触角、身体等特征。
3. 例题讲解:分析家蚕各阶段的特点,讲解观察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描述家蚕的生长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a. 卵孵化b. 幼虫期c. 蛹期d. 成虫期2. 各阶段特点a. 卵:形状、颜色b. 幼虫:体长、颜色、食量c. 蛹:形状、颜色、质地d. 成虫:翅膀、触角、身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描述家蚕的生长变化。
2. 答案:见观察记录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昆虫的变态发育过程,提高科学素养。
《蚕变了新模样》优质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新知探究聚焦:1、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吐丝了,蚕房中的许多蚕宝宝都被蚕丝包裹了起来,形成了蚕茧,所以说蚕茧是蚕宝宝通过吐丝缠绕而成的。
2、蚕茧中的蚕蛹又是什么样的呢拿着蚕茧摇一摇,放在耳边会听见声音,还能感觉到里面有东西在动。
对着光亮照一照,可以看见蚕茧里有一个纺锤形的影子。
用剪刀小心地把蚕茧剪开,会看到茧内有一个体型短粗的深褐色的东西,它与蚕的身体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是蚕宝宝变成的蛹。
知识拓展:黄蚕蛹和黑蚕蛹的区别播放视频《黄蚕蛹和黑蚕蛹的区别》课件出示小结:黄蚕蛹和黑蚕蛹的成因:蚕蛹在发育成蛹的时候,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而导致。
如果环境温度高蚕蛹的颜色就会偏黄色,如果环境温度低,蚕蛹的颜色就会偏黑色。
黄色的蚕蛹皮较薄,黑色的蚕蛹皮较厚。
学生观察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新知探究探索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
课件出示观察方法、观察准备播放视频《蚕吐丝结茧的过程》课件出示:观察分析观察记录:观察结果:熟蚕吐丝结茧需要经历结制茧网、结制茧衣、结制茧层、结制蛹衬四个过程探索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1、观察蚕蛹的外形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另一种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蚕蛹被蚕茧包裹,蚕茧能起到保护作用。
蚕蛹的体形粗短,呈纺锤形,分头、胸、腹三部分,其外部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观察蛹的身体结构时,一定科学探索求真知,教师点拨解疑难。
课件出示观察方法、观察记录2、蚕茧的内部播放视频《熟蚕化蛹(蚕茧的内部)》小结:在剪开的蚕茧里还会发现一层蜕下来的皮,它是蚕吐完丝化成蚕蛹之前蜕下的第5次皮,蚕一生共蜕6皮6次,第6次是在化蛾之前。
3、观察总结播放视频《一分钟了解蛹》事物档案馆:蚕茧的特征会关注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结构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这样的学习和观察活动对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探究研讨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相同点:都有头、胸、腹三部分,都有体节、气门等。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 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4课,主要介绍蚕蛹这一蚕的生命形态,通过观察和比较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让学生了解蚕蛹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并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培养科学观察、比较和记录的能力,同时了解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生活依赖自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概念目标:a. 理解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b. 理解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2. 科学探究目标:a. 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b. 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3. 科学态度目标:a. 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b. 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
4.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a. 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对蚕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
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记录能力,但在比较研究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情境创设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比较研究。
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准备课件和教具,包括蚕蛹和幼虫的图片、蚕茧、画纸、彩色笔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验材料。
学生准备:1. 带来纸和笔,用于记录观察结果。
2. 具备基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蚕蛹和幼虫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蚕蛹的兴趣和好奇心。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生物的生长与变化》中的第6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变态发育过程,从卵的孵化、幼虫期、蛹期到成虫期的变化,以及蚕的生态特点和养殖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掌握蚕从卵到成虫的生长变化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生物生长与变化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3. 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关注生态环境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难点:理解蚕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实物或图片、放大镜、蚕茧、蚕丝制品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笔、彩纸、剪刀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蚕的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蚕的外观特征。
学生分享对蚕的了解,激发学生对蚕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0分钟)讲解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蚕从卵到成虫的生长变化。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蚕的生长过程图,引导学生分析蚕的变态发育特点。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蚕的生长变化知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表,观察蚕的实物或图片,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问题。
5. 小组活动(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蚕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蚕的养殖经验。
提问学生关于蚕的其他知识点,拓展学生思维。
六、板书设计1. 蚕变了新模样2. 内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蚕的生长变化特点:取食桑叶、蜕皮、结茧、化蛹、羽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探讨蚕的养殖方法。
2. 答案:蚕的变态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蚕的生长变化特点:取食桑叶、蜕皮、结茧、化蛹、羽化。
蚕的养殖方法:提供充足的桑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注意环境卫生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学生对蚕的变态发育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科版科学三下23《蚕变了新模样》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下23《蚕变了新模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23课《蚕变了新模样》。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章《生物的生长与变化》中的第三节,详细内容为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重点探讨家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掌握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生物生长与变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生命的奥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及变态发育特点。
难点:理解家蚕从幼虫到成虫的变态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卵、显微镜、放大镜、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PPT 课件。
2. 学具:观察盒、蚕卵、放大镜、记录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上的小生物是什么吗?它们在生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2. 知识讲解(15分钟)(1)讲解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蚕从卵孵化、幼虫期、蛹期到成虫期的变化。
(2)重点讲解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让学生理解幼虫与成虫的形态结构差异。
3. 例题讲解(5分钟)(1)展示家蚕不同发育阶段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每个阶段的名称。
(2)讲解判断依据,引导学生理解家蚕的变态发育过程。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分组观察蚕卵,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2)根据观察结果,绘制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卵孵化→ 幼虫期→ 蛹期→ 成虫期2. 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差异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家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图。
(2)描述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
2. 答案:(1)生长发育过程图见附件。
(2)家蚕的变态发育特点:幼虫与成虫形态结构差异,如:幼虫期有蜕皮现象,成虫期具有翅膀、复眼等特征。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蚕变了新模样》优质课教学设计其次单元4. 蚕变了新模样【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看蚕蛹,是第3 课观看蚕生长变化活动的连续。
课前观看蚕吐丝是令人感动和弥漫欢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一定有许多新的发觉,也会产生无数新的问题。
课堂上让同学沟通描述观看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观看活动的检查,也能激发同学观看蚕茧内部变化的奇怪心,因此适时、有效地引导同学举行观看,有助于同学完美对于幼虫发育成蛹过程的熟悉。
教材从四个方面支配了教学内容:聚焦板块将目标集中在了同学通过饲养蚕得到的蚕茧上。
通过课前的观看,同学已知此时的蚕包裹在蚕茧之中。
那么蚕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茧中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同学十分想知道,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
教科书将话题聚焦到这里,意在引领同学去进一步讨论蚕由幼虫变蛹的过程及蛹的形态特征。
探究板块有两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描述我们观看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沟通。
教科书提供了五幅图,用箭头将五幅图连起来,展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提示同学注重这是“蚕变蛹的过程”,引领同学关注结茧过程中蚕身体本身的变化。
活动二,观看蚕茧中的蚕蛹,引导同学可借助放大镜等工具举行认真全面的观看,并准时用画图等办法记录自己的发觉。
研讨板块包括三个问题。
问题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综合了两堂课的研讨活动,意在协助同学收拾观看到的信息并构建认知。
问题二“推想蚕蛹还有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 按照看到的蚕蛹浮现的翅的雏形可以推想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翅膀。
问题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引发同学关注和思量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拓展板块由对蚕的熟悉拓展到与其相像的一类动物的熟悉,为协助同学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堆积着感性阅历。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同学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
随着蚕开头吐丝结茧,饲养观看活动也达到了XXX,同学对于获得的蚕茧也是弥漫了奇怪和期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
4.蚕变了新模样
【教材简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是第3课观察蚕生长变化活动的延续。
课前观察蚕吐丝是令人激动和充满快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有许多新的发现,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
课堂上让学生交流描述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既是对课外观察活动的检查,也能激发学生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因此适时、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有助于学生完善对于幼虫发育成蛹过程的认识。
教材从四个方面安排了教学内容:
聚焦板块将目标集中在了学生通过饲养蚕得到的蚕茧上。
通过课前的观察,学生已知此时的蚕包裹在蚕茧之中。
那么蚕茧到底是怎样形成的?茧中的蚕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是学生非常想知道,也是需要进一步梳理的。
教科书将话题聚焦到这里,意在引领学生去进一步研究蚕由幼虫变蛹的过程及蛹的形态特征。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内容。
活动一,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
教科书提供了五幅图,用箭头将五幅图连起来,呈现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提醒学生注意这是“蚕变蛹的过程”,引领学生关注结茧过程中蚕身体本身的变化。
活动二,观察蚕茧中的蚕蛹,引导学生可借助放大镜等工具进行仔细全面的观察,并及时用画图等方法记录自己的发现。
研讨板块包括三个问题。
问题一,“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综合了两堂课的研讨活动,意在帮助学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并构建认知。
问题二“推测蚕蛹还有变化吗?它有可能变成什么样子?”根据看到的蚕蛹出现的翅的雏形可以推测下一阶段的蚕可能会长出
翅膀。
问题三,“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引发学生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的适应性。
拓展板块由对蚕的认识拓展到与其相似的一类动物的认识,为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着感性经验。
【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
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饲养观察活动也达到了高潮,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也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因此,我们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汇报前期成果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另外,如果需要解剖蚕茧,学生肯定会有很多的不舍,教师可以准备一部分蚕茧供学生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蚕蛹是蚕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2.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但身体外部特征与幼虫区别很大。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2.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坚持观察并记录蚕吐丝结茧的过程。
2.能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蚕的生长变化保持着探究兴趣。
3.能够真实记录并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通过蚕丝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自然,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蚕吐丝结茧过程的视频或图片,PPT等。
学生准备: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软尺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4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1.PPT展示学生前期养蚕过程拍摄的不同阶段照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的蚕宝宝已经生长到什么阶段了?(预设:结茧)
2.提问:经过前期的饲养,我们观察到了蚕卵从孵化到吐丝结茧的过程,同学们能根据拍摄的照片再给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排排序吗?
3.学生移动图片排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蚕茧上,并适时小结:看来蚕宝宝不断生长,变出了新模样。
(板书课题:蚕变了新模样)。
二、探索:蚕茧蚕蛹(预设22分钟)
活动一:观察蚕茧
[材料准备:学生的蚕茧、手电筒、放大镜、软尺、教学课件等] 1.师出示蚕茧图片,提问:蚕茧是怎么形成的?学生描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如表述不是特别清晰可以借助视频进一步描述(可适时播放“蚕吐丝”视频)。
2.提问:蚕宝宝吐丝结茧时不断地把自己包裹再里面,此时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3.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疑问。
(预设:蚕宝宝是不是还活着?蚕为什么要结茧?蚕宝宝接下来会干什么?蚕宝宝接下来会
变成什么……)
4.梳理学生的问题并呈现在板书或课件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蚕茧解决疑问。
5.提供手电、放大镜等器材观察蚕茧。
重点指导学生说说形状、看看颜色、量量尺寸、摸摸质地、探探内部……
6.交流观察所得。
活动二:观察蚕蛹
1.师过渡:通过刚才对蚕茧的观察,似乎还有好多的疑问没有解决。
特别是内部的情况还是不明显,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观察蚕茧?(预设:打开蚕茧)
2.师提供蚕茧(因后期仍需观察或学生有所不舍,可以事先准备一部分蚕茧),PPT出示打开蚕茧的注意事项(安全提醒)。
3.学生小组合作,使用剪刀打开蚕茧,提供放大镜观察蛹,用图画的方法完成记录,并猜测后续的变化。
三、研讨:(预设10分钟)
1.展示学生画的蚕蛹,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和猜测。
2.PPT出示上节课展示的蚕宝宝幼虫的身体结构,比较蛹与幼虫的不同。
3.再次让学生补充交流“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问题的想法。
4.播放“蚕为什么吐丝结茧”视频,适时补充: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同时,我国人民的养蚕织丝技术改善了生活,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5.小结:蚕蛹未来的变化真的会和你们猜测的一样吗?期待你们继续饲养和观察。
四、拓展:(预设4分钟)
1.提问:自然界还有哪些小动物和蚕一样,会经过蛹的阶段?
2.观看视频:蝴蝶的一生。
3.推荐阅读《昆虫记》。
【作业设计】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B.只有精心地饲养,蚕才能结出又大又好的茧
C.蚕只能吐出白色的丝,不能吐出彩色的丝
2.和蚕相比,蛹的外形变化是( B )。
A.身体呈圆柱形,颜色变成了黑色
B.身体呈纺锤形,颜色变成了深褐色
C.身体呈圆筒形,颜色变成了深褐色
3. 蚕蛹之所以会被茧包裹着,是因为茧能够起到保护__蛹____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