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重力 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重力 力的示意图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8.2重力 力的示意图

§8.2重力力的示意图一、教材分析及教学设想:本节课由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及重力势能四个小单元组成。

其中,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和重力的方向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而由学生通过猜想、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得到G=mg和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结论,应是贯穿整堂课的主线。

主要通过生生、师生交流与讨论,以及实验探究为手段加以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重力,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经历探究过程得到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3、通过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实验,感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大小。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5、能用重力的方向和重力势能相关的知识对实际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力的概念。

2、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判断重力的方向。

3、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4、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板书设计:§8.2重力力的示意图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符号:G;施力物体:地球。

2、重力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

g=9.8N/kg 表示每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垂线的应用:检查墙面是否竖直,窗台等是否水平。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6、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最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_共54页)

八年级物理下册课时教案(全册共54页)目录6.1物体的质量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6.3物质的密度6.4密度知识的应用6.5物质的物理属性7.1走进分子世界7.2静电现象7.3探索更小微粒7.4 宇宙探秘8.1力弹力8.2重力力的示意图8.3摩擦力8.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9.1 二力平衡9.2牛顿第一定律9.3 力与运动的关系10.1压强(课时1)10.1压强(课时2)10.2液体的压强10.3大气压强10.4浮力10.5物体的浮与沉《6.1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物体的质量.知道质量的主单位和常用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2.知道实验室测量质量的仪器是天平;知道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3.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质量单位及单位间换算,天平使用方法.2.质量的概念,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的改变而改变.三、教学资源牙膏、药品的包装盒、小金属块、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导入:从教室内物品引入,针对P2图理解物体和物质的区别与联系.学生讨论后举例。

结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2.质量的单位要求学生根据拿出牙膏、药品的包装盒等,通过观察,寻找有关质量的标志.提问:我们平时所买的物品上是否都标有质量值?引出质量的单位.(1)国际单位:千克(kg)(2)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学生活动:回顾小学学的重量单位进行对比单位换算练习(学生展示):一头蓝鲸的质量约为150吨,合____千克;蜜蜂的翅膀的质量是0.1毫克,合___千克;红血球的质量为5.0×10-11千克,合___克.3.质量的测量和天平的使用学生阅读托盘天平的使用说明书以及注意事项.观察天平构造,对照书本,指出每一组成部分.(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案秤;杆秤;台秤;电子秤.(2)实验室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帮助学生了解天平的构造.(4)介绍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5)学生对照说明书演示测量小金属块的质量(学生讨论并操作).4.探究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的变化对质量大小的影响.指导学生讨论概括:物体的形状、状态和地理位置发生变化时,质量并不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5.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2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2.知道怎样测量小于天平感量的细小物体质量.3.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4.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托盘天平的使用.2.正确使用游码,正确读出游码指示的质量数.三、教学资源托盘天平和砝码、烧杯两个,两盒大头针,水.四、教学设计1.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让学生说出天平的主要构成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天平的“铭牌”.明确:铭牌上标的:“称量”和“感量”是什么意思?(称量表示天平每次最多允许称的物体质量;感量表示天平能称出的最小质量,天平的感量越小,它的准确度就越高.)2.问题探究:怎样称出一枚大头针的质量?书中哪位同学说的可行?你的方法又是什么?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探究的过程,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得出: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用“测多求少”的方法,根数越多,误差越小.让学生明白:设计和填写表格是收集数据和处理数据的重要环节.3.问题探究:怎样用托盘天平测量水的质量?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杯)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先测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出后测空烧杯的质量,最后两者相减.说说这种方法的不妥之处和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学生思考后回答.(容器内会留有少量液体,测量结果会偏小)4.指导学生归纳总结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及注意事项.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3物质的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和生活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并能用公式进行计算.2.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换算以及密度的测量.三、教学资源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和铝块、刻度尺、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1.明确密度是物质的特性.特性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能进行相互区别、辩认的一种性质.学生思考并举例,提出各自的见解.如:颜色、质量、体积、气味等.教师手拿两个大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能单凭体积来鉴别它们的种类吗?教师再拿出一个小铁块和一个较大铝块,问:你能单凭质量来鉴别它?那么我们能通过比较什么来鉴别金属块的种类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方案来鉴别金属的种类,教师进行引导.学生设计出实验探究的主要步骤和实验表格:(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2)用刻度尺测出金属块的边长,并计算出它们的体积;(3)将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寻找规律.质量(g)2.密度概念的建立从表格中可看出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如何建立密度的概念?联系对速度的定义方法(比值定义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2)密度公式:ρ=m/V;m 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千克/米3(kg/m3);克/厘米3(g/cm3) 1 g/cm3=103kg/m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其大小与其质量、体积等因素无关;同种物质的密度相同,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3)叙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结合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并能叙述其物理意义.3.例题(学生板演)一铁块质量是1.97吨,体积是0.25米3,铁块密度多大?4.课堂小结:密度的定义;密度单位及换算;密度的计算;5.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4密度知识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密度的概念,能熟练利用密度的公式进行计算.熟练掌握密度单位的换算.2.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3.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或固体的密度.2.密度知识的应用.三、教学资源小石块、盐水、烧杯、托盘天平.四、教学设计复习:什么是物质的密度?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要求出物质的密度要知道哪些量?出示一个小石块和一杯盐水,指出用天平可以称出石块与盐水的质量,但刻度尺却无法测出它的体积.本实验我们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学生阅读课本量筒(或量杯)的使用说明.1.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mL是体积单位“毫升”的符号,1mL=1cm3.那么1L=____mL=____dm3提问:量筒或量杯使用时怎样放?怎样读出液体的体积?(1)测量时量筒或量杯使用时应放平稳(2)读数时社,视线要与筒内或杯内液体液面相平,(如:测水的体积,由于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跟凹液面的底部齐平;如测水银的体积,由于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凸液面的顶部齐平.)2.提问:测石块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教师巡视并与学生探讨.学生讨论得出实验步骤:为了减小实验误差,应该先用天平称出石块的质量.学生实验3.提问:测液体的密度合理的实验步骤是什么?两种方案的比较:学生讨论方案并对比优劣4.密度知识的应用(例题讲解)有一体积为30厘米3的铜球,质量为89克,则该铜球为实心吗?空心部分体积有多大?若在空心部分装满水,则注入水后球的总质量是多少?组织学生阅读“密度知识的应用”内容(1)利用密度知识求物体质量公式:由ρ=m/v得m=ρv可算出质量.(2)用密度知识求物体的体积公式:由ρ=m/v得v=m/ρ可算出物体的体积.(3)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公式:ρ=m/v.5.组织学生归纳本节内容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6.5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密度、硬度、弹性、导电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属性.2.会根据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3.感受自然界中物质的多样性,激发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并且知道各种不同的物质,它们的物理属性各不相同.2.了解物质的各种属性.三、教学资源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金属勺子、塑料勺子、烧杯、热水.四、教学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已学过的物质的状态、密度都是物质的属性.2.组织学生探究物质的硬度.鼓励学生大胆猜想:铁钉、玻璃板、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铜钥匙、铅笔芯这七种物质的硬度,并将它们按顺序摆放好.组织学生分析并讨论、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用硬度小的物质在硬度大的物质上刻画时一般不会留下痕迹,根据这一规律可以辨别硬度相近的物质的硬度大小.要求学生将硬度和生活中物质的有关应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2、组织学生讨论物质的其他属性.3.组织学生探究“金属、塑料谁的导热性能好?”(1)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3)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并收集合理的实验方案.(4)组织学生进行实验.(5)引导学生由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集体讨论出实验方案:将金属勺子和塑料勺子的一端插入热水中,两手分别捏住另一端,哪一只手感到热就表明这把勺子的导热性能好.组织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猜想是否正确.4.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体会.5.课内小结学生归纳出物质的物理属性有哪些?6.完成巩固案五、教学反思7.1《走进分子世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2.过程与方法⑴能从课堂内外的活动中猜想出物质的结构模型,并从中了解人类认识微观世界的过程和方法.⑵知道分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运动的区别;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固、液、气三态的性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分子模型的建立和理解.三、教学资源炭笔、放大镜、高锰酸钾颗粒、烧杯、酒精、水、吸管、一端开口的玻璃管(长60cm、内径5mm)肥皂水、中间系有细线的圆形铁丝圈、水银、铅块.四、教学设计师:一支粉笔可以折成两段、四段、八段……甚至粉末,这些粉末是什么形状?生:回答.师:我国古代著名的学者庄子在他的《天下篇》提出一个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针对这句话,请同学来翻译一下,并说明庄子所表达的观点?在上面所列举的几个例子中,当这些微粒分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肉眼将不能看到,科学家是如何探索这些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领域的.介绍物理方法:建立模型法实验1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炭笔在白纸上的划痕.师:通过观察得到什么结论?师:这些微小的颗粒是如何构成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的呢?猜想一下.实验2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个分组实验,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将会看到什么现象?师:水怎么变成紫色的呢?能不能具体描述一下水变成紫色的过程. 师:再过段时间,烧杯中的水会怎样?实验3师: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一半是上了颜色的水,另一半是酒精,在液面的上端用橡皮筋做了记号(先把橡皮筋拨上去,让学生看清界面,再拨下来),将玻璃管反复翻转,让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有什么不一样呢?(气泡在缓缓的上升,界面不存在了,总体积比原来要小,绕着学生走一圈)师:以上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对物质微观结构提出的猜想,科学家在研究物质结构时,按照这样的研究方法提炼出了关于物质微观结构的三种模型,你认为哪种模型能够完善的解释上述活动中看到的现象呢?模型 1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各个颗粒紧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连续体;模型2 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模型 3 固体是由微小颗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微粒可以挤进液体中.师:为什么不选模型1、模型3呢?生:各个颗粒之间有空隙,并不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模型1不成立,而酒精与水的混合实验说明液体不是连成一片的,不仅是固体,液体之间也有空隙,所以模型3也不成立,应选模型2师:这样我们就从宏观现象入手,通过一次次的猜想和论证建立了物质的微观模型:物质是由微小的颗粒组成的,颗粒之间有空隙.而这颗粒究竟可以分到怎样的程度?打个比方,学校可分为三个年级,每个年级由若干个班构成,每个班级由50多个学生组成,到这里我们再划分下去对学校的构成就没有意义了,因此学生个体是构成学校组织的最小单位.同样物质划分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再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这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一杯水分下去是小水滴,小水滴分下去是小水珠,一直分到水分子,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就不具备水的性质了.也就是说水分子还是水,再分就不是水了.内容:一些图片,包括现代显微镜和原子分子图片.师:放大镜、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利用在科学家收集证据、认识物质微观世界性质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拓展了人们的视力范围,收集了更多证据,支持了科学家提出的模型.分子很小,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而我们人眼所能分辨的最小距离仅为0.1mm,由此可见,分子不借助于高级的仪器仅凭肉眼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反之能被我们肉眼看到的显然也不是分子,而是小微粒.板书: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间隙.例1: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无规则运动知识来解释的是()A. 春天,柳絮飞扬B. 夏天,槐花飘香C. 秋天,落叶飘零D. 冬天,雪花飘飘例2:下列诗词、歌词或俗语中不含有分子无规则运动这一物理知识的是()A.稻花香里说丰年 B.美酒飘香歌声飞C.墙里开花墙外香 D.亲戚远来香让学生再一次的回顾实验二师:请同学们观察面前的烧杯,看到整杯水都变成了紫红色,现在我们知道这是分子之间有空隙造成的,除此之外这个实验还能说明什么呢?教师可多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些例子,同时让学生也展开思维,列举与相关的现象,共同说明分子是在不停的运动的.师:在手帕上洒些香水,问同学们能闻到吗?说明:实验时,特意离一些同学近一些,然后问近处和远处的同学闻到没有,这个时间差证明了分子运动到远处需要时间.介绍二氧化氮和空气,硫酸铜和水,铅片和金片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扩散的速度与物质的状态有关.学生分析诗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所蕴含的物理意义.同时在教室的饮水机中取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放入高锰酸钾颗粒,让学生比较哪杯水先红,进而找出原因.联系生活,让学生多举例,如:为什么炒菜比腌菜咸的快等.板书:分子一直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例3:通常把青菜腌成咸菜需要几天时间,而把青菜炒熟,使之具有咸味,仅需几分钟.造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A.盐分子太小,很容易进入青菜中 B.盐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青菜分子间有空隙,易扩散 D.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回顾实验3设问:既然本实验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空隙,为什么在没有混合之前这些分子没有紧密的连在一起,而任凭这些空隙存在呢?实验:肥皂泡实验、水银的聚合结论:分子间存在着引力,但是我们又不能无限地压缩任何物体,说明分子间还存在着斥力.板书: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存在排斥力.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内容.例4:两滴水银接近时能自动结合为一滴较大的水银滴,这一现象说明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间有间隙D.物质间有扩散现象例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打开香水瓶盖后,能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 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 铅笔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读一读生活物理社会师:仔细阅读短文《用分子模型解释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教师再做总结.师: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部分回答如下问题.纳米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你所了解的纳米材料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在电视广告中你所了解的有哪些商品宣传中称自己为纳米材料制成的?五、教学反思7.2《静电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知道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知道原子的结构;知道摩擦起电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2.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解释静电现象、认识正负电荷三、教学资源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四、教学设计一、摩擦起电1.引入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如: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再如:用头发摩擦过的塑料尺靠近纸屑,纸屑会怎样?----纸屑被吸引了.纸屑为什么能被吸引呢?2.体验静电现象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即:经过摩擦的绝缘体能吸引轻的物体,用这种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还有哪些?二、认识电荷1.不一样的电荷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小组探究活动7.5: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结论:自然界仅有两种电荷,一类是正电荷,另一类是负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活动: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三、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1.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而认识了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2.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3.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四、小结1.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2.电子的发现及原子的构成;3.摩擦起电的实质.五、作业www 第一题五、教学反思7.3《探索更小微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2.过程与方法知道模型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及原子的结构教学难点:原子行星模型的理解三、教学资源塑料尺、毛皮、纸屑、塑料绳四、教学设计师:由上节课可知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么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可不可以再分呢?师生共同观察课本P31。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八章. 力 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教案_24

新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八章. 力  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教案_24

课题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重。

3. 通过探究知道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知道g=9.8N/kg。

4. 由实验感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对实际问题做出分析。

5.渗透十九大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重点难点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重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通过实验和自制教具分析判断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小球、铁架台、线、水槽、水、剪刀、苹果,自制水平仪。

教学程序设计学生活动一引入课题二教学过程观看“牛顿和苹果”图片,请学生讲述“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牛顿认为,宇宙中任何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都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并把它叫做万有引力。

思考:(1)动图月亮绕地球转而不跑掉?(2)用细线拉住小球做圆周运动,小球为什么不跑掉?(3)瀑布、雨滴、还有万物失去支撑的时候总是落向地面?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作用一、重力的产生:1、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常用符号G表示。

重力的施力物是谁?受力物又是谁?2.生活中常把物体受到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注意:生活中人们常说的物体重并不是物理学上的物重。

二、重力的大小:1.物体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教师示范用弹簧测力计测物体重力的方法。

(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当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物体重力。

)2. 想一想: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科学探究: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设计: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

设计实验表格:回忆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观察图片和视频,展开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

地球对物体有吸引作用地球物体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猜想3:……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西安市第七十中学吴娟妮。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 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会使用弹簧秤测量物体的重力。

●知道重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由实验探知重力的方向,并能运用这一结论解决实际问题。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得到物体的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

●掌握控制变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重力现象的兴趣和对相关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的重力的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社会中的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和道理。

1 / 7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3 / 75 / 7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合作探究六、想象世界失去重力,人类将会怎样?七、比赛保持上身不前倾,双脚不后缩,比一比谁能站起来?八、课后作业继续探究重力与其它各个量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重力对于人类生存的重大意义。

学生亲身体验、积极思考,并交流认识。

用重力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乐中教、在玩中学!教后反思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有效的进行了物理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设计了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实例,使学生体会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所科学的精神。

6 / 7板书设计:8.2重力力的示意图一.重力的概念1.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2.重力用G表示二.重力的大小1.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2.物体的质量越大,可能受到的重力越大,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三.重力的方向1.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2.应用:重垂线四.力的示意图通常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7 / 7。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重力 力的示意图》(共43张PPT)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8.2《重力 力的示意图》(共43张PPT)
a. 竖直向下放置 b. 重物静止时读数 【探究】物重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 质量
方案
结论 A、物体的重力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B、物重与它的质量比是个常数
活动8.3 二、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 钩码、弹簧测力计
方案设计: 把质量均为50g的3个钩码,逐个增加,挂在弹 簧测力计下,并记下示数。
重力锤 的线 方: 向原 是理 竖重 直检查墙壁是否竖直 检查台面是否水 【判向断下】的水平仪东西方向放置向北看右偏,南北方向
放置向东看左偏,试分析桌面高低情况?
重锤线:
1、原理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应用: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检查台 面是否水平。
二、重力的三要素
【物重】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用符号G表示。 【测量】 弹簧测力计
3、如何确定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呢?
【总结】 A.不规则物体重心可以通过悬挂法确定。 B.物体的重心也可以不落在物体上。
二、重力的三要素
【思考】4、重心改变对物体有什么影响和应用呢?
重心越低,物体的稳定性越好
二、重力的三要素
【观察分析】 跨越式和背跃式跳高
这两项技术的关键差距是什么呢?
三、重力的示意图
公式G=mg,g表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 小与质量之比,约等于9.8N/kg,在不 要求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你知道9.8N/kg的物理意义吗?
g的物理意义: 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 受到的重力为9.8牛.
公式应用: 1.已知m求G: 一个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其质量为30Kg ,受 到重力的大小是多少?
解:由m=G/g =39.2N/9.8N/kg =4kg= 4000g >500g
答:所以,这个物体不能放在最大称量为500g 的 天平上称。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

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二、重力 力的示意图》

A
重心o B
CA
o
BD
用一条带箭头的 线段表示出力的 三要素的图。
a.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b.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C.线段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F支=30N
f=10N
d.箭头末端标明力的名称和大小。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G=50N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F1
F2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
物体的质量,其示数应为 kg.若把它带到月
3 球上,用天平称它的示数为 kg,用弹簧测力
m=G/g 变小 计称它的示数与地球相比将
”“变大”或“变小”)
(选填“不变
G=mg
12、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2,若
甲物体的质量是20 kg,则乙物体的质量
是 8 kg,重力是 80 N
甲、乙两物体的重力之比为
2、关于上升的气球下列说法正确
B 的是……(

A、因为气球太轻,所以没受重力 B、尽管气球上升,但仍受到重力 C上升的气球受到的重力方向竖直向上
D、因为气球有时飘忽,所以重力方 向不确定
3 下列物体的质量和重力估计正
确的是( C ) 质量
A.一个中学生的体重大约是
50kg
150g=0.15kg
B.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0.15N
解 G=mg
m= G = 147N
g
9.8N/kg
= 15kg
答:它的质量为15kg
判断重力的方向
G
水平面
G
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位置
重力的作用点位于物体的哪一点上?
物体的重心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 教案

八年级物理学科电子教案教材: 苏科版物理1 / 3【实验】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1)提出猜想:重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形状、质量、体积等……(2)设计实验:学生设计验证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的方案.学生自行尝试设计;小组交流探究方案;形成完善实验方案。

回答以下问题:A.你要探究的问题是什么?B.要用到的器材有哪些?C.如何进行实验?D.如何进行实验数据记录?(3)进行实验、记录数据A、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形状的关系器材:弹簧测力计、橡皮泥过程: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橡皮泥所受的重力。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B、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

过程:改变钩码的数目,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钩码所受的重力,并将各钩码的质量和所受重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相应的栏目中。

设计实验表格:次数钩码质量(kg) 钩码重力(N) 重力和质量的比值(N/kg)123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对错误的数据,分析出错的原因,要求出错小组再实验一次。

(4)结论: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G = mgG—重力(N) g = 9.8 牛/千克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粗略计算时取10 N/kg)3、重力的方向(1)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两次对比实验,静止和运动时)(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在实际生活中有何应用?【学生实验】检查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是否水平等(重垂线)。

O B 图53 / 3。

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教学设计

《重力力的示意图》教学设计作者:陕西省三原县嵯峨中学孙县锋一、教材依据九年义务教育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力的示意图》二、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依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实际从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包括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在探究重力的大小和重力的方向知识时设计了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

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和把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较差,为此在设计时一是改变了原来教材的编排,力的三要素教材上是在学完了重力后才提到,我在设计教学过程,讲重力知识时就按照三要素去讲,隐含着力的三要素,重力势能教材上是学完了整节课后才学习,我在设计时把此部分知识安排在了重力讲完后,这样做以调整让教材中的知识思路更清晰,更便于学生去学习;二是重视物理课的实验性,物理课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实验中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时依据内容需要,设计学生实验,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三是重视物理教学的生活性,物理内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在教学中列举了大量的与本节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培养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重力、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势能,力的描述方法,理解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尝试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科学的猜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用重垂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能力和应用知识的愿望现代教学手段:注重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验,得出结论,实物的观察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知识点四、教学重点重力的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五、教学难点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力的示意图六、教学准备1、把本班48名学生进行分组,分成12组,每组确定组长一人,便于在小组实验时的操作。

2、准备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13个,钩码若干,铁架台13个,细线13条3、所需的其他器材:小黑板2个,建筑用重垂线1个,不倒翁1个,旧式落地扇1个4、把本节课的练习题、例题写在小黑板上附表1:附2:网络教学资源1、不倒翁的原理及制做/view/182676.htm#8(让学生浏览该网站,并制做不倒翁)2、重力势能:/view/60577.htm(让学生课外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八、教学反思初中物理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习惯为主,所以在本节课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的,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本节课中都有充分的体现,教学中更加注意到了学生的情况,学生的实际。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教案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教案

【2019最新】八年级物理下册《8、2 重力力的示意图》教案A.知道什么是重力,重力产生的原因及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A.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知道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A.通过探究得出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理解公式G=mg,知道g=9.8N/Kg的物理意义。

B.通过观察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应用。

A.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

重点难点:1.探究物体所受重力大小与其质量的关系。

2.判断重力的方向。

3.会画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前提测评演示:①让手中的粉笔自由下落;②把杯中的水倒出来,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通过观察,让学生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通过讨论得出:物体都是由高处落到低处,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它们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由此引入本节课题。

以学定教一、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所以一切物体在地面附近都受到重力。

(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但重力并不等于吸引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是地球对地面附近的物体的吸引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物体。

例如,粉笔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粉笔。

水所受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水。

所以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在物理学中用符号G表示。

二、重力的测量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把待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注意弹簧测力计应竖直放置)三、重力的大小生活中常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

探究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它的质量的关系1、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质量分别为50克、100克和150克的物体的重力,将测量结果填在课本的表格内。

分析实验记录,(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也越大;物体的质量不同,但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质量的比值是一定的;由此说明物体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重力 力的示意图(课件)

重力 力的示意图(课件)
(3)实验所用的的物理知识为: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4. 重心
一、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①物体的重心
物体的每一部分都被地球吸引着,受到重力,但对于
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等效于集中在一个点上, 这一点叫
作物体的重心。
等效于
物体的每一部分
都受到重力作用
对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效果
就好像作用在某一点上的一个力。
4. 重心
一、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重心是等效作用点,不是重力的实际作用点;重心的位置
跟物体形状和质量的分布有关系。
②质量均匀分布且外形规则的物体,重心在它的几
何中心处。
G
方形薄板的重心在
对角线的交点上
球的重心
在球心
粗细均匀的棒的
重心在中点
唱片的重心在
它的圆心上。
4. 重心
一、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质量分布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

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调节到__________刻度线;把钩码挂在弹簧
测力计上,当钩码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______钩码所受的重
等于
力大小。
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2)读出图甲弹簧测力计示数填入上表格
2.6N
的空格横线中______。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乙中画
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______。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之间的关
系可以写成
G = mg
G — 重力,单位牛顿(N)
m— 质量,单位千克 (kg)
g — 比例系数,在地球上,约为9.8N/ kg,粗略计算取10N/ kg
2.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

苏科版物理八下第八章《力》教案力知识梳理1.弹力和弹簧测力计A.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形变分为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两种.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就完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弹性形变.如果物体形变后,撤去外力不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称为范性形变.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B.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叫做弹力,弹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如被拉长的橡皮筋、被拉弯的弓、被压短的弹簧、被脚踢的足球,被桌面支持的文具盒等,都会产生弹力,通常我们所说的拉力(包括提力)、压力(包括推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说明:弹力发生在两个物体互相接触,且互相挤压或拉伸的条件下,否则不会产生弹力.弹力作用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弹力的方向总跟形变的方向相反,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C.力的单位在SI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用手托起本册物理课本的力约为2 N,质量为50kg的人对地面的压力约为500 N.D.弹簧测力计(1)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说明:①弹簧的伸长是指弹簧伸长到的长度与弹簧原长之差.②弹簧测力计是用弹簧的伸长来反映所测拉力大小的,即用可见的物理现象来显示不可见的物理量的。

这是转换观察法的一个应用.(2)使用规则①在使用前,要先仔细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待测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要先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若不准则应调零;要先轻轻拉秤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②在测量时,被测的力要施加在秤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他阻碍.③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若指针不正好指在刻度线上,则在分度线以下的部分要进行估读.注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秤钩上所受拉力的大小.E.弹性势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如被张紧的弓、被拧紧的机械手表的发条、被拉伸的橡皮筋、与地面撞击时的排球等,由于它们都发生了弹性形变,所以都具有弹性势能.一个物体具有的弹性势能的多少与这个物体弹性的强弱和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同一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多.注意:只有物体在发生弹性形变时才具有弹性势能,当物体恢复原状后就不再具有弹性势能了.如被张紧的弓具有弹性势能,一旦张紧的弓把箭射出去,弓的弹性势能就转化为箭的动能,弓恢复原状后就不再具有弹性势能了.2.重力A.重力的概念及其大小的测量(1)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用字母G表示,地球以及地球表面附近空间中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本身.通常把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说明:①宇宙中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作用.万有引力是牛顿首先发现的.②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重力一般略小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这一点将在高中物理中学到.(2)测量物重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时,把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的秤钩上,当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B.物重与质量的关系物重与它的质量成正比,其关系式为:G=mg.式中G表示物重、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物重与质量之比.g约等于9.8 N/kg.其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 N,在不要求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 N/kg.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配套如下:G---N,m---kg,g---N/kg.说明:物重除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之外,还与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以及物体相对于地面的高度有关,在太空中的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这一点将在高中物理中学到.C.重力的方向及其应用重力的方向总竖直向下的,这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较多的应用.例如建筑工人用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垂直,用水平仪检查窗台是否水平.说明:①竖直向下是指垂直于水平面向下;②物体受到重力的方向不因物体是否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而改变.D.重心物体的各个部分都会受到地球的吸引,也都会受重力的作用,但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常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等效为集中在某一点,这一点为物体的重心,因此,物体重力的作用点就是物体的重心.对于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就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如均匀直棒的重心在棒的中点.均匀长方形薄板的重心在对角线的交点,均匀球体的重心在球心.要注意,重力是物体受到的力,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但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因为一个物体受到的总重力可以看成物体中各个质点受到的重力之和.因此,物体的重心应由各个质点共同决定.重心是把各个质点用等效的方法聚合而来的.如一个均匀的环形圆板,从几何形状看环形部分是两个同心圆所夹的部分,中间是空心的,没有物体,然而它的重心却在圆心上,而不在物体上.再如木匠用的角尺,由两个粗细相同且互相垂直的木条构成,它的重心也不在角尺上.对于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用悬挂法、支撑法找到(其原理是本册第十章中的“二力平衡”),也可用作图法、计算法求出.物体的稳度跟物体的重心的位置有关.从重心引出的重力作用线.如果超过物体底部支承面的范围,物体就会翻倒,增大支承面积,降低重心位置,都可以增大物体的稳度. E .重力与质量的比较重力是一种力,质量是指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二者有根本的区别,但它们在数量关系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如课桌上的文具盒、树上的苹果、空中的飞机等都具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被举高的高度有关.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其重力势能越大.弹性势能和重力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重力势力弹性势能势能动能机械能 说明:①决定重力势能大小的一个因素“高度”,在没有特殊指明的情况下,一般是指相对于地面而言的;②机械能之间以及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3.摩擦力A.摩擦在自然界以及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摩擦无处不在,根据摩擦的特征,摩擦可分为三类:擦。

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课件 苏科版

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课件 苏科版
第二节
重力 力的示意图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常用符号G表示,单位:牛顿(N) 地球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作用。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物体 。
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简称物重。
结论: 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思考:上述几个图中,重垂线是利用了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原理。
物体的重力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G mg 重力跟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
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约为9.8N/kg。粗略计算时, g=10N/kg。
信息快递:
g的意义:质量是1kg的物体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的重力是9.8N。 说明:在不同地点g值不定。
例1:一个重力为98N的物体,质 量是几克?( g=9.8N/kg )
用力的示意图表示10Kg的物体在水平地面 上受到的重力示意图。( g = 9.8 N/Kg)
G=98N
画出下列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G G G
1.重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2.重力的大小:G=mg (g=9.8N/kg) 重力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规则均匀物体在几何中心
例2.以下是四位同学绘制的重力— 质量图象,其中正确的是( B )
G G A m G B m

C m
D m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规则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粗细均匀的直棒重心在中点位置 方形物体重心在对角线交点位置 球形物体重心在球心位置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力的三要素:
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 力的示意图: 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 的末端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同 一个图中,力的大小用线段的长 短不同来表示。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二、重力力的示意图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二、重力力的示意图_教学设计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二、重力力的示意图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重力”。

本节主要介绍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以及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力的示意图:力的示意图是一种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作用点。

2. 培养学生掌握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3.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作用点。

难点: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模型。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现象吗?请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回答: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是因为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2. 知识点讲解:(1)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重力的施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3. 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讲解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示例绘制一个力的示意图,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绘制力的示意图。

4. 例题讲解:出示例题: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求重力的大小。

解题步骤:(1)确定物体受到的重力公式:G=mg(2)代入物体的质量m=2kg和重力加速度g=9.8N/kg(3)计算重力的大小:G=2kg×9.8N/kg=19.6N5. 随堂练习:出示练习题:一个质量为5kg的物体,受到地球的重力作用,求重力的大小。

祁阳县三中八年级物理下册 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课件 新版苏科版

祁阳县三中八年级物理下册 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课件 新版苏科版

2.(2013·南宁中考)如下图的现象中,不是大气压强引起的是 ()
【解析]选B。此题考查大气压的应用。A、C、D选项都是利用 大气压的结果,只有B选项救生锤能击碎车窗玻璃是运用减小受 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原理工作的,和大气压无关。
3.有甲、乙、丙三个同学在同一房间用托里拆利的方式测量大
气压,实验记录结果依次是75.2 cm、75.6 cm、76.0 cm。已知
【方式归纳]托里拆利实验的注意问题 (1)汞柱高度:指管内外汞面的竖直高度差h,不是指倾斜时汞柱 的长度L,实验中玻璃管倾斜后,管内汞柱长度虽然增加,但汞柱 高度不变。 (2)实验中,玻璃管的粗细(内径差别)不会影响大气压的测量值, 因为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密度、深度有关,与液体的重力、体积 无关。 (3)实验中,玻璃管插入汞槽里的深度対测量值没有影响,管口向 上提,管内汞面上方真空部分体积增大,汞柱高度不变;管口向下 按,管内汞面上方真空部分体积减小,汞柱高度不变。
一个同学做实验时,管内混入了空气,另一个同学那么没有将管
竖直放置,如果只有一个同学的方式是准确的。他是( )
A.甲
B.乙
C.丙
D.无法确定
【解析]选B。此题考查托里拆利实验,要先会分析混入了空气和 玻璃管没有竖直放置対测量的大气压数值的影响,从而分析出哪 一个是准确的测量结果,在做托里拆利实验时,假设玻璃管中混 入了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小;假设玻璃管没有放竖直,那么会使 测量结果偏大。所以75.2 cm是混入空气的测量结果,76.0 cm 是玻璃管没有放竖直的测量结果,而乙同学测出的75.6 cm才是 准确的测量结果。
(1)玻璃管倾斜后,为什么管内汞柱的高度不变?
参考答案:因为管内汞柱产生的压强和外界大气压相等,只要外

2023最新-《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

2023最新-《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

《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整理的《重力》教学设计【优秀4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重力》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思想】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重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

在本节课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分组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教材分析】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本让学生通过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者情况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

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重力大小、方向。
2、教学难点:对重力概念、重力方向的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分组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启发引
导,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本节内容教学,注重观察和实验形
成物理概念和认识物理规律,根据八年级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采用实验法。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8.2 重力 力的示意图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第 1 章到第 7 章研究的都是常见的简单的物理现象,而从第 8 章到第 18 章研究的是物理现象中的力、热、电等内容。跟前面几章简单的物理现象相比,在 能力培养方面,除了继续注意提高学生的观察现象、实验能力外,在讲述概念和规 律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通过分析物理事实,找出共同 特征,从而概括出概念和规律。特点是对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本章在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都是重点的一章。 本节课的主题:重力是八年级物理第章第二节的一个重点内容。重力是一种常 见的力,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 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本节课主要通过实 验探究,采用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和讲解法,使学生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 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重力的方向和重力的作用点等知识。 教材通过“苹果落地”和“抛出去的石块向地面下落”两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 力的存在.然后用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方法是用弹簧测力 计测出质量成倍数关系的钩码所受到的重力的大小,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的大小跟 质量的比值,由此得出重力跟质量成正比,并由此关系,得出重力的计算公式 . 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说明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 就是重力的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种讲法比直接告诉学生重力 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更符合逻辑. 由于物体重心的位置跟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教材关于重心的问题只做了 简单介绍. 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中的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理解地球上不同地方 的重力方向是不同的,都是指向地心。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比七年级学生有很大变化 和提高,但还不完善,由于定势思维及它们头脑中的原有观念、思维的片面性及凝 固性等不利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会认为重力就是人们所说的重量,也就是 质量,日常不科学的说法对学生产生了误导。他们不知道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 力计测出,一点感性的认识都没有。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掌握压力和压强的有关知识,多 种物理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应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 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 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设计
教材明确给出质量是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广泛的讨论,对
实验数据要展开讨论。
我们教学的目的是要教会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如何去主动,自觉地获取新知识、
探究新问题,获得新的技能、技巧。教学中用实验、归纳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
系,用实验判断重力的方向,启发学生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的关系
的? 设计实验:你能设计实验证明
吗? 教师演示:(媒体展示图片或
借助课本)如图 8-18 所示,将小 球悬挂在该装置的横杆上,待小 球静止时观察细线的位置。将该 装置倾斜一个角度,观察小球静 止时细线的位置.
交流:该装置未倾斜时,重力 方向与横杆是什么关系?在倾斜 之后,重力方向与横杆还是这种 关系吗?想想,重力方向有什么 特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学生演示;其余 学生观察,思考.
创设一种 活动,引发思 考,激发学生 的探索欲望.
通过找施力
试 着 找 出 施 力 物 物体和学习信
体.
息快递建立重
学习“信息快递”. 力的概念力的方向 猜一猜:重力的方向是怎样
2/4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教学环节
新 课 引 入
1.重力的概 念
教师活动 师出示一小球,找一学生按下 列方式扔出,观察现象. 1.自由下落;2.竖直上抛;3. 平抛; 4.斜向上抛. 提问:这些现象有共同的特点 吗?这是为什么呢?----引入课 题. 1.重力的概念 师:上述活动中我们都很容易 找出受力物体,那么施力物体是 什么? 信息快递:这种由于地球的吸 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生活中常把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 简称为物重;物体重力的大小可 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师:简介重垂线、水平仪。 思考:如何用这个重垂线和三角 板来检查窗台、桌面是否水平?
猜测、设计实验.
观察演示实验,思 考交流问题. 了解重垂线、水平 仪. 思考、交流.
通过猜测、 设计实验、交 流、思考等活 动,使学生了 解重力的方 极其应用.
3.重力的 方向.
4.重力势 能
3.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
关系
想一想:
通过问题
(1).在生活中你能感觉到物体
设计引导学
的质量越大,其所受到的重力也 猜测.思考.讨论. 生 联 系 生 活
越大吗?
交流与评价.
经验进行猜
(2).请猜一猜.物体重力的大小
测.根据实验
与质量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目的和器材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方向; (3)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重力的大小跟物体质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4
知识像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的人。--培根
(1)通过组织学生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尝试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科学猜想; (3)通过组织学生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重力的存在及应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关重力的 现象; (2)通过用重锤线校准的操作产生提高自己应用知识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