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体系,可以用来分析和指导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所要求的。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等。
其中,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各个方面的发展。
剩余价值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则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则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的方向和目标。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1. 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指导。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界和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要遵循自然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则强调了对历史的辨证分析和对社会现象的全面把握,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思想工具。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了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环境破坏,进而引发了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通过改变生产关系,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阶级斗争与生态公平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压迫现象。
同时,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价值理念也延伸到了对自然界的关注。
生态文明建设应该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生重要的理论课程之一,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下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通过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相关内容,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建设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同时要与自然界保持良好的生态平衡。
2.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等方面。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1. 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福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2.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绿色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还可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1. 环境治理成果显著中国政府将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一系列举措。
取得了显著成果,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等。
2. 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依法治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了完善的环境法制框架。
加强环境执法和监管,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1.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也存在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生态文明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原则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的重要文献。
其中,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核心要素之一,试图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观进行深入探讨。
一、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生态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在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种可持续的自然资源供应,并要求人们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观强调,社会发展必须立足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观中,马克思主义强调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利用和保护。
人类不能无视自然规律,过度开发资源会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因此,必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行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
二、生态文明观的实践路径为了实现生态文明观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实践路径和政策措施。
1. 建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将生态优先置于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 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实现生态文明观的关键步骤。
通过加强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推进环境保护与治理。
马克思主义强调,环境保护是保障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4. 建设生态文明法律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保护环境需要依法治理。
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权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生态文明观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生态文明观对现代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观提倡绿色发展,即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为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强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认识,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出发,介绍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并深入分析其重要性与实现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有以下几个主要要点: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2.发展观的转型: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强调生态文明和经济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观要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3.全局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强调整体观念和全局观,认为生态问题需要从全局、长远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决。
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全局,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重要性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生态环境:社会主义社会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任务,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建设美丽中国。
2.推动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注重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持续进步。
3.保障人民健康:社会主义社会要加强环境监测与污染防治,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生态环境的健康指数。
只有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探索:1.制定科学规划: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科学调查和评估,制定发展生态经济的总体规划和中长期目标,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性等方面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为,人类社会是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其中包括对环境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思考。
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文明建设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建立环保法律法规等手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要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经济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实现绿色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在社会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在生态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注重生态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这涉及到政府的职能转变,要强化环境保护责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保障,实现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机制。
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提升环境监测和治理水平,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地位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体系,其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成为了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层面和建设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文明体系。
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三者均衡,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层面1.经济层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在经济发展中实现绿色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这需要加强生态文明的经济基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的转变,倡导循环经济和低碳发展。
2.社会层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需要落实人与环境的共同发展理念,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促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确保每个公民享有健康的生态环境。
3.生态层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落实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并致力于防治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环境问题。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1.政策法规的制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依法进行,国家应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促进环境保护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2.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实现产业结构的绿色转型和升级。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引导企业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和技术创新。
3.环保教育与宣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环保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学校、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加大环保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4.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众多理论要点的全面体系,其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学习和理解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之上。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观点,在生产、消费、资源分配等方面提供了指导原则。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包含着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其中,环境保护是核心,它要求人类社会在发展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资源利用则是指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满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它要求人类社会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途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途径包括政府的引导和推动、社会的参与和共治,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撑。
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立法、政策制定和监督等方式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
社会的参与和共治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方式,它要求公众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来。
科学技术则提供了理论和方法的支撑,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各国应该共同努力,加强同其他国家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联合国、国际组织和双边协议等多种方式展开,共同制定并执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准则。
五、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未来展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展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独特发展道路。
本文将从理论探讨和实践案例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最富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割裂开来单独看待。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全面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
这意味着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通过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来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综合发展、平衡发展、永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取得良好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全面建设。
这意味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情,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问题。
只有全面建设,才能够形成有效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色发展。
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实践案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经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在当前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指南,其中也包括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思想。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辅相成,相互交融。
首先,马克思主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对于自然的依赖和尊重,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此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已宣告,社会主义将摆脱资本主义对于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恶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第三,马克思主义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仅仅关乎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关乎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倡导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不仅要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要关注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需求,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发展路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应当秉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方向,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
首先,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为基础。
我们要坚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生态修复,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同时,还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其次,推动绿色生产与消费。
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绿色生产,推动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
另外,我们要引导消费者加强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行为,促进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了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本文将着重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通过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探讨其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阐述了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它强调社会发展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关系,并认为社会主义是社会的最高阶段。
这些基本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马克思主义思想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
首先,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它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这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这种发展必须在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这种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的,既要追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
再次,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生产方式转变和社会意识形态变革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非常关键的。
同时,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转变,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起绿色发展的理念。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系统地阐述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门学科。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理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思想,关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核心观点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即在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该理论强调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思想,促进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2. 生态文明制度:包括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以及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改革,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3. 生态文明产业: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4. 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民生态文明观念和素质,培养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绿色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布局,坚持以人为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理念,追求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2.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大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3.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方法论。
在这门课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要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观念的超越和对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追求。
传统的发展观念主张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出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的素质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三、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
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培养绿色文化意识,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础。
四、生态文明建设与制度建设的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要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
这就要求我们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环境监管和责任追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关于香港同志人的根本性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提出,对于我们把握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迈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1.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生态文明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思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生态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倡导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即生态文明。
而生态文明的核心就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前提下,不损害以后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社会的长期繁荣和地球生态系统的健康。
2. 生态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强调,生态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是统一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坚持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首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的原则,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只有人民生活在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幸福美好的生活。
其次,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是不可避免的结果。
要实现社会主义发展,就必须摆脱这种生态危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
3. 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措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提出的生态文明理论,为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措施。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的生态观。
要正确理解和认识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马克思主义倡导合理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要推动绿色发展,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提倡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加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加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现代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其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逐渐遭受破坏和破坏,迫切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指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一、辨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追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理念。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把保护环境放在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决摈弃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取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区域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还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强化生态法治,加大环境监管力度。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1. 劳动观:马克思主义将劳动视为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劳动力与自然资源的有机结合,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历史的、动态的过程。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环境问题,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演变过程,通过推动社会发展,解决环境问题。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环境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发展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逐步消除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破坏的问题。
4.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来自于阶级之间的斗争。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坚决反对一切对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的行为,加强环境保护力度,确保人民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独特的生态环境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全球变暖、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数量的国家,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
面对这一新形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方向和指导。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三个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追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协同进步。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等方式,在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旨在消除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可持续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使得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了自己的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断提高全民生态环境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中国的战略意义重大。
一方面,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福祉。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保护生态环境是守护亿万中国人民的福祉和安全。
另一方面,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性问题,只有摆脱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影响力。
生态文明建设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面临的资源压力和环境挑战严峻,必须通过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和展望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人类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与之相适应,保护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在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生态环保工作,提出了生态文明示范区、美丽乡村、绿色低碳、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同时,中国加快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加大对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展和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脆弱、资源短缺等。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力度,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不断优化生态资源配置,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不懈努力。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希望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的台阶,为建设美丽中国、创造美好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
作者简介:董晓红(1975—),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大连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生态文明思想是基于人类面临全球生态危机而提出的,它有深刻的理论背景和迫切的现实需要。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主席反复强调“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的治国理念。
生态文明思想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与“美丽中国”美好目标的实现息息相关。
而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中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突出优势,并且“原理”课在提升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发挥的效力将是稳定的、持久的。
[关键词]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稳定;持久[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0)45-0168-02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的思考董晓红(大连工业大学,辽宁大连116034)一、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原理”课的必要性首先,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理应进入“原理”课。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书中以详尽的数据揭示了因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自此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我国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展开也造成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并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对社会未来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世界全球化的发展潮流,让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高等动物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并且“地球上不只有人类”。
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区域,都不能独善其身,将严重的生态问题置之度外,因为人类是命运共同体。
每逢人类面临重大难题时,都希望爱智慧的哲学家能掷地有声地给予解释。
思政课是不能回避这样的重大问题的,而“原理”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要对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作出思考,站在哲学的立场高屋建瓴地剖析矛盾,给出思考甚至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
在当今世界,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和资源约束的挑战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和战略选择。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角度,复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实践路径。
1. 概念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要求。
它包括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生态系统、节约资源以及发展低碳经济等方面。
在这一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持。
2. 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和自然界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生态学思想强调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和相互依存性。
3. 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3.1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了更好地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例如,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推动了排污许可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此外,还加强了生态修复工作,大力推进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等项目。
3.2 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投资,鼓励企业改造升级,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3.3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中国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通过制定和实施生态补偿制度,鼓励企业主动进行环境治理,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生态环境规划和管理,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与健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以其科学性和实践性广泛流传并深刻影响了整个世界。
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则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本文将从概念、历史背景以及核心原理等方面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生态文明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主义建设学说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1.2 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和发展密切相关。
工人阶级的觉醒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促使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1.3 核心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发展阶段。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基本原理2.1 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状态,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建立在科学发展、循环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2.2 历史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回应,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2.3 核心原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有机统一。
其中,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要素。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理论的关系3.1 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生态文明理论都强调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者都立足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提倡科学的发展观和绿色的生活方式。
3.2 相辅相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供了关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导,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等基本原理为建立生态文明奠定了社会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来生活。
”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
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
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
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是21世纪人类对工业文明时代所造成的生态危机从思想观念、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反思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
从存在论的角度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自然界先于人类存在,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自然界就它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来生活。
”同时,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为前提条件,劳动只是人与自然进行交换的中介,是一种自然力的表现。
说明人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受自然的约束,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因此要尊重、爱护自然,与其共生共荣,协调发展。
以实践为中介来说明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人与自然联系的中介,通过实践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劳动过程……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形式,只有通过实践,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才有可能发生。
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人才能把自身之外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自然才有以人类生活为判断尺度的为人的存在意义,同时,“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实践是连接人、自然与社会的桥梁,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主动性通过实践达到统一。
然而,在工业文明中,人们在实践中把“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片面的理解成“控制自然”,过分张扬人的主体能动性,造成人与自然的分离。
滥用科技,资本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造成社会内部利益对立,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人类自然力的滥用以及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没有按制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来调整、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导致其扭曲断裂,从而造成对生态环境无法弥补的破坏。
生态文明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强调人类的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超越自然生态系统自动调节的阈值范围,与自然为伴,共同发展。
马克思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的最终解答。
马克思在《资本论》提到,“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来看……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且他们必须像好家长那样,把土地改良后传给后代。
强调土地的使用者要善待土地,以便子孙后代的永续利用,生态文明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由此而来。
马克思同时提出,要想实现这种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因此,要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首先要解决人类社会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而共产主义社会会使“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历史之迷的解答……”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却给我们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南,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为实现共产主义储备了条件。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党的十八大报告新意解读“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引起人民大会堂内代表们雷鸣般的掌声。
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自然”也成为报告中的又一个关键词。
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自然环境包括人类生活的一定的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和地下资源环境。
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
仅有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党代会报告中少见的这种动情的叙述方式着实令人动容,也体现了对待自然的基本态度。
改造自然、战胜自然曾经是家喻户晓的口号,然而发展中日益显现的问题使我们明白了,人定胜天只是一句豪迈口号,要生存,必须保护自然。
我们强调,不仅要保护自然,还要尊重自然,我们更急切地希望修复遭到破坏的自然。
过去,我们对自然占用太多,破坏得太重,而现在,我们需要给自然以修复、疗伤的机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怎样才算是以自然恢复为主?首先就是要尊重自然界的各种规律。
过去一说生态修复,总有人强调建设。
其实,修复也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面貌和功能。
修复成功与否,取决于是不是真正停止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为干扰,而不是搞了多少所谓的建设。
“美丽中国”目标如何实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
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报告也给出了答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
“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就是向世界宣告:我们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我们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
生态产品谁来提供?基本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去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的讲话首次将环境保护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提供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功能的环境产品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职责。
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不少代表发现,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
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
“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
将生态环境质量纳入基本公共产品范畴,从理论上明确了生态环境的显性价值,同时,提供生态产品应该是政府的职责,是公共财政保障的重点,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的考量因素;也要求我们从实践上按照统筹城乡、梯度推进的原则解决农村、农民的环境问题,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解决农村、农业领域小而分散的污染问题。
对地方政府而言,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底线,作为衡量又好又快的“好”字的最基本要求。
可以说,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
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
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
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理论专家解读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摆在突出地位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这种文明形态以尊重和保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内涵,致力引导人们走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也是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飞跃。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的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从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低,加上过去长期实行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使资源、能源消耗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生态系统不能持续提供必要的资源、能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那么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基础,进而导致整个社会文明受到威胁。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第一,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