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热点原创试题
(2024年高考真题含解析)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甲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真题含解析)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甲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80ea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b.png)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甲卷语文试卷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4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会见应邀出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的外方代表团团长时指出:“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不是被海洋分割成了各个孤岛,而是被海洋连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安危与共。
”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是打造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海洋环境。
要实现海洋的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各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国争霸思路,充分照顾彼此的安全关切和合理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海盗、人口走私、贩毒等海上犯罪行为,在涉及海洋权益争端时通过友好协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短期内无法协商的问题可以考虑搁置争议。
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愿景意味着,我们要坚持开放的自由贸易体系,同时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等问题,发挥海洋作为国际贸易大通道的积极作用,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
随着人类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各国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各国都希望开发利用更多的海洋资源。
如何才能在更好地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又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海洋发展的“四个转变”:“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力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
专题28 古诗词阅读创新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上海专用)(解析版)
![专题28 古诗词阅读创新题-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上海专用)(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58fe4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3.png)
专题28 古诗词阅读创新题【典例示例】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1]苏轼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风别宛丘。
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
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
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2]。
注:[1]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十四日与苏辙相别陈州,先赴黄州。
苏辙随后携苏轼家小至黄,再自赴筠州谪任。
齐安:黄州古称。
[2]苏轼自注:柳子厚《别刘梦得》诗云:“皇恩若许归田去,黄发相看万事休。
”【乙】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苏辙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
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
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
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
14. 请对乙诗尾联合理想象,设计一段兄弟“风雨对床”时的对话。
苏轼惊问: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苏辙:______苏轼:_____【答案】14. ①. 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②. 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很多,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过去的。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依据乙诗的“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可知苏辙在梦里都想与苏轼早日得见,兄弟二人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天明;依据题目的“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并根据“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苏辙回答应该是和兄弟来倾诉无奈悲苦之情的,故可填写“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之类的话语;依据“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和苏轼豁达、通透和释然的人格精神特征,推断苏轼的答复是“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很多,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过去的”之类意思的话语。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
红【】桃花嫩,青【】柳叶新。
新高考语文原创试题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原创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73eba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ab.png)
新高考语文原创试题及答案新高考制度下,语文考试的题目设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以下是一套模拟的语文原创试题及答案,供学生练习和参考。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春》春天来了,万物复苏。
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新芽,花儿也不甘示弱,竞相开放。
春天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
1. 根据文章内容,春天的景象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 只有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 B. 只有树木抽出了嫩绿的新芽- C. 只有花儿竞相开放- D. 小草、树木和花儿共同构成了春天的景象2. 文章中提到的“春天的气息”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气温- B. 春天的风- C. 春天的景色- D. 春天给人带来的愉悦心情3. 根据文章内容,春天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什么? - A. 寒冷- B. 炎热- C. 心旷神怡- D. 烦躁不安答案:1. D2. D3. C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4-6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白居易- D. 苏轼5. 诗中“举头望明月”和“低头思故乡”分别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 A. 欣赏美景和思念亲人- B. 欣赏美景和思念故乡- C. 思念亲人和欣赏美景- D. 思念故乡和欣赏美景6.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赞美月亮- B.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C. 描述夜晚的景色- D. 表达对亲人的思念答案:4. A5. B6. B三、语言知识运用7. 请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 他______地走进了教室。
- 她______地看着窗外。
- 他______地回答了问题。
答案:- 他(自信)地走进了教室。
- 她(出神)地看着窗外。
- 他(流利)地回答了问题。
四、写作8. 请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提示:- 描述春天的景象,可以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活动等。
2024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
![2024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一卷](https://img.taocdn.com/s3/m/2266834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a.png)
1、下列关于汉字演变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字形结构相对简单。
B. 小篆是秦朝统一后的官方文字,由李斯等人整理,字形更加规范统一。
C. 隶书起源于秦朝,盛行于汉魏,字形由圆转逐渐变为方折,书写更加简便。
D. 楷书形成于东汉末年,字形方正,笔画平直,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答案:D)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B. 能否保持良好的心态,是能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 学校开展的“书香校园”活动,增强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和水平。
D.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交警部门加强了道路安全监管。
(答案:B)3、下列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B.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古代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C.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
D. “唐宋八大家”包括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其中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诗人。
(答案:D,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散文家)4、下列成语中,与“邯郸学步”结构相同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B. 掩耳盗铃C. 刻舟求剑D. 东施效颦(答案:D,两者均为动宾结构)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吃饭了吗?”妈妈问,“我给你热一热。
”B. 他喜欢读的书有:《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
C. “真是太美了”!她感叹道,眼里闪烁着光芒。
D. 这个周末,我们去哪里玩呢?是爬山,还是游泳?(答案:A)6、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唐代“边塞诗派”以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为主,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李白等。
B. 宋代“江西诗派”以黄庭坚为宗祖,讲究文字的推敲和形式的工整,追求新奇别致。
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
![2024年新高考I卷语文高考试卷(原卷+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e8739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c.png)
绝密★启用前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卷)(适用地区: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四五)中国由劣势到平衡到优势,日本由优势到平衡到劣势,中国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进攻到保守到退却——这就是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日战争的必然趋势。
(四六)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四七)讲到这里,亡国论和妥协论者又将跑出来说:中国由劣势到平衡,需要有同日本相等的军力和经济力;由平衡到优势,需要有超过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然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上述结论是不正确的。
(四八)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
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
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么,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
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事热点试题集锦3国民阅读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时事热点试题集锦3国民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b59cd448e9951e79b892759.png)
国民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8年4月18日在京发布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种煤介(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的综合阅读率为80.3%,较2016年的79.9%有所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的接触率为73.0%,较2016年上升了4.8个百分点。
成年国民各介综合阅读率与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保持增长势头。
调查还发现,有声阅读成为国民阅读新的增长点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听书率为22.8%,较2016年的17.0%提高了5.8个百分点:0-17周岁未成年人的听书率也有所增长,具体来看,成年人群体中,14-17周岁青少年的听书率最高,9-13周岁少年儿童和0-8周岁儿童的听书率相差不大。
同时,听书的方式也很多样。
我国成年国民中,选择通过移动有声应用软件平台听书的人最多,选择通过广播和微信语音推送听书的也占一定比例。
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消息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30个字。
2.针对上述消息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
不超过80个字。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下题。
材料一:未来,中国智能移动设备将越来越普及化,移动阅读市场的活跃度将进一步提高,用户规模的增长将推动整体阅读市场的发展。
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阅读市场规模将达到160亿元,增长率有望达20.4%;2017年移动阅读市场活跃用户将达到7.2亿人,增长率为4.3%。
(摘编自《2016年中国移动阅读行业现状及2017年市场发展预测》) 材料二: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
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达68.2%;图书阅读率为58.8%。
手机接触时长增长显著,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
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新兴媒介的时长整体上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手机阅读接触时间最长。
语文高考必考试题及答案
![语文高考必考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84f80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50.png)
语文高考必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红楼梦》中的“意象”艺术《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还在于其独特的艺术手法。
其中,“意象”艺术是《红楼梦》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
意象,是指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方式。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艺术,使得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情感更加深刻。
1. 下列关于“意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意象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通过具体形象表达抽象思想感情。
B. 意象艺术在《红楼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 意象艺术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艺术手法。
D.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内涵更加丰富。
答案:C2.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红楼梦》中“意象”艺术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意象艺术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艺术手法。
B.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
C.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内涵更加丰富。
D.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更加浅显。
答案:C3. 文章中提到“意象艺术是《红楼梦》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下列对这一观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B.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思想内容更加丰富。
C.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艺术手法更加单一。
D.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审美体验更加独特。
答案:C4.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红楼梦》中“意象”艺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情节更加曲折。
B.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C.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景物描写更加生动。
D. 意象艺术使得《红楼梦》的主题思想更加突出。
答案:A5. 结合全文,下列对《红楼梦》中“意象”艺术的总结,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意象艺术是《红楼梦》中唯一的艺术手法,使得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更加深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选择简答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选择简答](https://img.taocdn.com/s3/m/8774217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61.png)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选择简答一、选择简答(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
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
当然,不是每个人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
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不妨做个测试。
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
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
高考语文高频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频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59688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64.png)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红楼梦》中贾宝玉形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贾宝玉具有叛逆精神,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B. 贾宝玉对女性充满同情,他尊重女性的独立人格。
C. 贾宝玉是典型的贵族公子形象,他生活奢侈,不问世事。
D. 贾宝玉对诗词歌赋有极高的天赋,他的诗词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下列关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形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孙少平是一个具有强烈责任感的青年,他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
B. 孙少平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经历了许多波折,但他始终坚定自己的信念。
C. 孙少平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他向往自由,追求理想。
D. 孙少平在事业上有很高的成就,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工程师。
3. 下列关于《骆驼祥子》中祥子形象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祥子是一个勤劳、朴实、善良的底层劳动者。
B. 祥子对生活充满希望,他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C. 祥子最终被社会淘汰,他走向了堕落。
D. 祥子的悲剧命运是封建社会和旧制度造成的。
二、古诗文阅读(35分)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乙】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丙】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 下列关于《青青园中葵》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表现了葵花对阳光的渴望。
B.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忧虑。
C.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D.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诫我们要珍惜时光,努力奋斗。
2. 下列关于《白日依山尽》中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
B.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
高考语文高难度试卷及答案
![高考语文高难度试卷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4e2869d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7b.png)
一、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征服。
从远古时期对山川河流的敬畏,到现代社会对宇宙星空的探索,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界的探索。
然而,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到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从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低碳技术,到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蹴而就,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开篇点明主题,指出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B. 文章提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明这一思想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C. 文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指出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D. 文章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因为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2. 下列对文章结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分明,论证有力。
B.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C. 文章语言平实,用词准确,富有哲理。
D. 文章通过引用古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2024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一卷
![2024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一卷](https://img.taocdn.com/s3/m/81690873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97.png)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隽秀(jùn)B. 瞭望(liào)C. 倾轧(yà)D. 鞭笞(tāi)(答案:C)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B.他那崇高的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他的家乡是广东省中山市人。
D.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答案:D,此题为反向选择,实际D项有语病,但按题目要求列出所有选项)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近期,微信朋友圈里流传的一篇文章,言之凿凿地说“吃素能防癌”。
C.登上山顶,同学们一个个居高临下地欣赏着脚下的美景。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答案:B)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咚咚咚”地敲着我的房门。
B.他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C.“快回来!”他一边追一边喊,“前面的路被堵上了!”D.请你帮我买几本工具书:《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史记》《资治通鉴》。
(答案:C)5.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
B.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C.这次考试不难,但由于他准备得不够充分,差点儿就没及格。
D.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答案:C)6.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删去“通过”或“使”)B.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删去“不再”)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将“都”改为“不”)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2024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卷
![2024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卷](https://img.taocdn.com/s3/m/cddf3f7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1a.png)
选择题下列词语中,字形与读音均正确的一项是:A. 脍灸人口(kuài zhǒu)B. 斐然成章(fěi rán)C. 叱诧风云(chì chà)(正确答案)D. 醍醐灌顶(tí h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曹雪芹。
B.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C.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正确答案)D.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B. 他的学习成绩之所以好,是因为他平时刻苦学习的原因。
C. 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以免发生事故。
D. 这场雨下得太大了,导致许多地方的交通几乎完全瘫痪。
(正确答案)下列对古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杜甫登高远望的壮志豪情。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李白夜晚思乡的情景。
C.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无私奉献的精神。
D.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表达了王之涣对时光流逝的无奈感慨。
(正确答案)下列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他在比赛中表现出色,真可谓崭露头角。
B. 他对工作一丝不苟,总是精益求精。
C. 他遇到困难总是迎难而上,从不退避三舍。
(正确答案)D. 他的演讲深入浅出,让人受益匪浅。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你吃饭了吗?”妈妈问,“还没有呢,”我回答道。
B. “真是太美了”!她感叹道。
C. 他喜欢的运动有:篮球、足球、乒乓球、和羽毛球。
D.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红楼梦》。
(正确答案)下列关于古代文学流派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
B. 元曲以杂剧和散曲为代表,关汉卿是著名元曲作家。
(精)2020-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系列精品答案 (4)
![(精)2020-2021年高考语文热点系列精品答案 (4)](https://img.taocdn.com/s3/m/3e36bdf49b6648d7c0c74672.png)
热点6 尺寸之间巧腾挪——压缩、仿写、变换【例1】关键信息:①中英联合考古研究;②中欧陶瓷贸易起始时间不晚于唐代;③“海上丝绸之路”在唐代已延伸至西欧。
【例2】(示例):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
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
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梦想精神。
1.D 本题考查提炼语意。
这段文字来源于钱钟书先生的《写在人生边上》,颇富哲理。
这段话告诉我们:偏见是与思想共存的(否则,不可能是思想放假),没有思想的人谈不上偏见,他所持有的,不是妄见,就是无见;也就是说,除了道听途说和人云亦云,他说不出任何见解。
所以,偏见并非思想缺席而偷偷溜出来的,恰好相反,是思想带出来的,或者说,是附着于思想而生的,还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也就是说,对思想而言,偏见自有其存在的价值。
A、B、C三项意思都对,但分别仅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正、正经严肃”的转换表达,均不是对全段文字主要意思的准确提炼。
2.【解析】本题要求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
根据新闻报道中的主要信息,如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进行压缩,注意保留以下关键信息:时间:2019年3月13日;地点和事件: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结果: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注意字数限制以及语言表达的简洁流畅。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3月13日;②永定河补水工程启动;③加大补水力度,停用发电站;④永定河山峡段近40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3.【解析】先整体把握文段基本内容:第55届世乒赛中国队战绩。
然后逐句提取关键信息,注意抓住报道的重点。
答案:关键信息:①2019年4月21~28日;②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③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④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高考语文热点原创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每对加点字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A.应当./当.做撮.合/一撮.头发摘取桂冠./勇冠.三军B.钻.研/钻.头积累./连篇累.牍挨.家挨.户/落后挨.打C.和.谐/应和.豁.亮/豁.然开朗引吭.高歌/不吭.一声D.泄露./露.面用劲./疾风劲.草味同嚼.蜡/咬文嚼.字【解析】A(A当dāng/dàng、撮c uō/zuǒ、冠guān/guàn; B钻zuān/zuàn、累lěi、挨āi/ái; C和hé/hè、豁huò、吭háng/kēng;D露lòu、劲jìn/jìng、嚼jiáo)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武侠小说《紫灵》有这样一个情节:“……他们这些无所不能而存活在世上的残暴强盗,一个个仰面摔倒在地上,嘴里惨叫了几声,蹬了蹬两腿,结束了他们罪不容诛的一生。
他们哪一个人的手上不是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而恶贯满盈?今天得到这样的结果,真是罚不当罪,不过也算是他们死得其所。
A.无所不能 B.罪不容诛 C.罚不当罪 D.死得其所【解析】B(A无所不能:没有什么不能做的,指样样都能做,可改为“无恶不作”或“无所不为”;C罚不当罪:“罚”即处罚,“当”即相当、相称,处罚与罪行不相称,多指处罚过重,可改为“罪有应得”;D死得其所:得其所,得到合适的地方,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可改为“死有余辜”)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流正侵蚀我国实体经济,为了“驱寒保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应对措施,其中积极扩大消费特别是农村消费,被视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保暖之计”。
B.除征收车辆购置税外,我国公路交通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资金,主要通过征收公路养路费和车辆通行费等筹集;这虽然对公路交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C.由于做到了“谁出次品由谁买回去”,始终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立身之本,坚持质量零缺陷标准,形成了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保证体系,波司登公司终于问鼎我国质量领域最高奖项——“全国质量奖”。
D.“神七”航天飞行代表团访问香港,引爆了港人分享“飞天”荣誉的激情,特别是其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即时播报相关新闻,各大报刊也纷纷在显著位置大篇幅报道“中国太空漫步航天展”盛况。
【解析】D(A“寒流”不能说“侵蚀”,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侵袭”;B在“等”后加上“方式”,应为“通过等方式”,介宾结构宾语中心词残缺;C将“做到了‘谁出次品由谁买回去’”放到“坚持质量零缺陷标准”后面,语序失当,应是首先认识上“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立身之本”,接着“坚持质量零缺陷标准”,然后在行为上“做到了‘谁出次品由谁买回去’”,且“做到了”和下文“形成了”在行为结果上紧密衔接,另外,“问鼎”使用不妥,其意一是指图谋夺取政权,二是在比赛或竞争夺取第一名,可改为“荣膺”)4.填写句子后构成前后连贯的排比句,最合理的一项是()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A.①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内涵须深刻②人的一生像火,要耀眼,行为须端庄B.①人的一生像木,要成材,身心须健康②人的一生像火,要热情,态度须诚挚C.①人的一生像火,要燃烧,性格须热情②人的一生像木,要牢固,信念须坚定D.①人的一生像火,要蓬勃,体力须充沛②人的一生像木,要正直,立场须坚定【解析】B(此题将语言连贯和修辞生动综合考查。
应填选句子与上下句除句式结构一致外,还要兼顾每句本体、喻体在内容上的联系。
分析空处上下文,可知全段是由5个比喻排比句构成的语段,喻体分别为金木水火土。
且每个排比句由三个小分句组成:第一句是本体加喻体,第二句侧重喻体的特点,第三句说人应具有的品质)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记忆过程细胞活动被捕获据最新研究,有关科学家捕捉到了自发记忆唤起过程中单个细胞的活动情况,从而不但发现了记忆内容在大脑中的记录位置,而且还揭示了大脑复制这些内容的机制。
这些记录是从准备做手术的癫痫病患者大脑中提取出来的。
它们表明,人们经历事件的时候,某些神经元会被高度激活,而自发记忆就记录在相同的神经元当中。
研究人员很早以前就推测到情形大致如此,但是获得直接证据还是第一次。
有关专家说,这项新的研究成果几乎使这个问题有了定论:对大脑来说,记忆与行为非常相似。
这项实验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它之所以超越了此前的大多数有关研究,在于研究人员没有把重点放在物体的识别或特殊词语和符号的记忆上。
在实验中,无论参加实验者的大脑得到什么样的信号,都只要求他们回忆刚刚看过的一系列短片。
在患老年痴呆症以及其他痴呆症患者的大脑中,这种记忆通常会迅速消退。
而自由记忆对于所谓的事件记忆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过去的记忆是由丰富的图案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这个研究小组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组成。
研究人员把微型电极置入13名严重癫痫患者的大脑中。
这些电极原本是医务人员用来定位造成癫痫发作的大脑活动的微弱波动装置。
研究人员让这些患者观看了一些长度为5至10秒的短片,一些是电视节目,另一些是动物或著名建筑图案。
这些患者反复观看短片时,研究人员记录了他们的大约100个神经元的活跃运动。
这些细胞都集中在大脑的海马状突起当中或周围。
在每个参加实验者的大脑中,研究人员都发现,某些细胞在观看某些短片时高度活跃,而在观看另一些短片时比较安静。
研究人员随后设法分散这些患者的注意力,经过数分钟之后,要求他们回忆刚刚看到过的内容。
结果发现,他们在回忆某个事物时,此前观看短片看到这个事物时异常活跃的细胞,此时再度活跃起来。
就这样,在这些患者本人唤起回忆之前,研究人员就知道了他们即将记起的内容。
(《参考消息》2008年9月7日)1.下列各项关于“自发记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记录在经历事件时被高度激活的神经元当中。
B.即对于过去的事件记忆至关重要的自由记忆。
C.重点在物体的识别或对特殊词语和符号的记忆。
D.是由本人自主唤起对过去某个事物的回忆。
【解析】C(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及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从本文看,科学家捕捉记忆过程细胞活动情况的研究是基于自发记忆的。
从原文第2、3段可知,这次研究超越了此前的大多数有关研究,没有把重点放在物体的识别或特殊词语和符号的记忆上,故C错)2.下列对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研究人员早就推测到自发记忆记录经历事件时被高度激活的神经元当中的大致情形,而这次获得了直接证据。
B.老年痴呆症以及其他痴呆症患者,难以按要求回忆刚刚看过的一系列短片,因为他们的记忆通常会迅速消退。
C.实验中让患者观看两类短片,一类是电视节目,另一类是动物或著名建筑图案;短片的一般长度为5至10秒。
D.研究人员实验发现,脑细胞对于短片的反应不一样:观看某些短片时比较安静,而观看另一些短片时高度活跃。
【解析】D(本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原文倒数第3段说的是“某些细胞”,而不是所有“脑细胞”)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研究小组从准备做手术的癫痫病患者大脑中提取出自发记忆的有关记录,这一提取纯属偶然;由此可见,科学研究不要错过任何发现的机会。
B.自由记忆意味着需要将丰富的图案组合在一起来构成对过去的记忆,所以对于记忆所谓事件至关重要;因此,对于大脑来说,自由记忆与行为十分相似。
C.癫痫病患者在回忆某个事物时,此前在短片中看到这个事物时异常活跃的细胞再度活跃;这一实验表明,较之于老年痴呆症患者,他们记忆力惊人。
D.研究人员已通过实验揭示大脑复制过去事件的机制,所以完全可以依靠这种实验仪器无限制地摄取人们大脑中的信息,并可能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解析】B(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
B正确,可以整合第3段信息加以推断;A “纯属偶然”,无中生有,更不能由此推论出“科学研究不要错过任何发现的机会”;C倒数第二段说:“结果发现,他们在回忆某个事物时,此前观看短片看到这个事物时异常活跃的细胞,此时再度活跃起来。
”这恰好表明,科学家已经捕捉到自发记忆唤起过程中单个细胞的活动情况,并发现了大脑复制这些内容的机制,此外,这项实验也并非对照实验;D研究人员只是发现和揭示大脑的记忆机制,不可能通过“这种实验仪器”而“无限制地摄取人们大脑中的信息”,至于“并可能引发相关的社会问题”更是杞人之忧)三、古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左忠毅[1]公逸事(清)方苞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2],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3]。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4],为除不洁者。
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
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
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
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
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古文鉴赏辞典》)[注释] [ 1 ]左忠毅:即左光斗,字遗直,安徽桐城人。
万历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
天启四年,因上疏弹劾魏忠贤,被诬下狱。
弘光时追谥“忠毅”。
[ 2 ]京畿:指京城所辖地区。
[ 3]史可法:明末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崇祯年间进士,历任西安府推官,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
[ 4]镵(chǎn):古代一种犁头,用以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