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完全解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完全解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完全解读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0》完全解读2019年12月19日,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上发布了《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北京志鸿教育考试研究院是本次发布会的协办单位。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与志鸿教育研究院强强联手,委托世纪天鸿作为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的总发行,通过专业、权威的政策解读和试题解析,强大的渠道影响为广大高考师生提供最实用的高考解决方案和备考策略。

高考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着力于教-考-招等领域的全景式改革,探索出了一条分类考试、综合评价、阳光招生、多元录取的道路。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意味着发轫于2014年的高考综合改革正式落地。未来新高考改革将在认真总结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高考改革取得的积极进展和成效的基础上,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深化高考内容改革、助推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2019年的高考综合改革,走过了一条务实前行的艰苦奋进之路。学前教育、高中教育、义务教育三大领域顶层设计悄然完成、全面发力;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学科评价体系新立,高考命题标准发生深刻变化;规范学业考试,改善综合素质评价,提升综合素质评价在高考录取体系的重要性,多元录取的录取体系全面升级。职业教育扩招百万,助力高考综合改革。未来已来,新高考改革在中国教育现代化前进的大道上,稳步迈进。

2019年是教育领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高考内容改革也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五育并举”、“六个下功夫”、“八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也是2019年甚至更长时间内高考内容改革的根本遵循。2019年高考,进一步深化立德树人考查要求,进一步加强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考查,尤其加强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特别是以“一核四层四翼”为主体内容的高考评价体系发布,昭示着高考命题和评价的新标准已然确立,高考指挥棒的指挥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它将深刻地影响每一位考生和一线教师,也必将助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迈向纵深。

高考与国运民生相连,中国已经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总体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置身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之列,中国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堪称奇迹,与经济增长和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相匹配。但是,因为教育有着很强的正外部性,教育无法以一般的市场机制来提供和达到均衡,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统筹协调。未来将是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在普遍性的制度竞争、成本竞争之外,

创新水平将成为决定一个经济体综合实力的最重要因素。本轮高考改革、特别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制定,就是突出了创新教育、能力教育、思维教育的优先性,发挥高考指挥棒的正向指挥能力,提高高考指挥棒的指挥水平,从国家人才储备战略的高度着眼,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培育、选拔高水平的人才。高考撬动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推动创新发展。

《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依托国内权威高考命题与研究机构,从七个部分(包括总报告和六大专题板块)分别讨论了2019年中国高考改革的政策分析、命题实践、教学改革、升学渠道、社会影响和评价体系,为高考的再设计、再出发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总报告总结了2019年高考改革的三大内容,强调高考命题标准的深刻变化。第一板块为高考政策解读,系统阐述了2019年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内容创新,展示高考内容改革的根本原则、考查重点和未来方向;第二板块为高考命题分析,综合阐释高考命题的宏观趋势与学科测量前景,分别从九大学科深入探讨了高考命题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为广大教师、学生及家长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要义与趋势提供参考;第三板块为教学改革经验,强调新高考改革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目标,教育理念、价值导向、教学模式、学科内容等正发生悄然变化;着力展示中国高中教育教学改革的良好态势,发掘教学创新的珍贵经验,及时正视改革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第四板块是升学与招生,2019年招生工作稳步推进,录取规模稳中有升,录取工作平稳有序;强调坚持国家的统一招生政策主导地位,有效落实教育资源分

配的公平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现职教分流,切实配合高考改革,提升考试服务,稳步推进高考多元录取,建设多渠道、多路径的合理、科学的招生录取体系;第五板块是社会影响,通过规范的实证分析,研究改革开放40余年来高考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经验证据表明,以高考为导向的教育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最重要的动力因素。第六板块是专业解读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明确了高考内容改革的方向、着力点和要求,是制定命题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评价试题试卷、考生水平和考试目标达成度的量尺。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各章内容紧扣改革政策方向,扎根中国高考改革实践经验,以团队合力攻关的模式,力图为社会提供一份权威、专业的高考改革研究成果。

《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对2019年的高考命题政策及未来趋势进行专业解读。政策层面从高考评价体系入手,详解“一核四层四翼”与未来高考命题的内在关联。命题实践上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和地理9科分科解读2019年全国试卷命制过程、试卷特色及考核要点,并对未来命题方向作出预测,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应对新高考的必备书籍。

《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机构的权威专家对教育部考试中心出台的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进行专业分科解读,立足学科特色,重点解析近年来高考命题实践特点,关注价值“金线”和思维“银线”的交叉汇合,展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内在结构,剖析不同学科情境的命题实践内涵。在《考试大纲》分省逐步取消的背景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成为未来高考命题与评价的标准,本书对高考评价体系进行专业解读,是广大师生必备的学习指南。

此次发布会还同时发布了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包括《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系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系列)等。其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核心专家团队编写,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标准,首次对2019年各科高考试题进行详尽解读,分别从题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情境设计、解题思路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让广大师生清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标准、意图和未来趋势,真正做到了紧扣最新命题政策、把握最新命题动向,与其它各类试题分析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广大师生应对新高考的必备参考书目。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编写,标准样卷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标准,准确把握未来高考命题方向,从试题开放性、思维过程考察、现实情境要求等方面设计样卷,同时充分体现核心价值“金线”和思维能力“银线”两条主线,围绕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方面来进行试题开发,本套丛书是高考评价体系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针对性、

权威性特点,是广大师生快速适应新高考、精准对接新高考的必备学习材料。

《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指出——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正式发布,高考综合改革全面落地2019年12月19日,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上发布了《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这是中国考试战线推动学科命题标准化、科学化,实现考试现代化的里程碑式举措,必将在考试内容创新、学科测量变革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给未来高考、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2019年6月,国务院发文,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考试大纲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取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成为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高考评价体系实质是全新的科学测评体系,核心测评目标是以高校人才选拔和基础教育质量为引领,力争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考试招生模式,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测评体系的深层内核可以解读为核心价值“金线”与思维“银线”的融通汇合,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始终;能力素养取向的“银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探索,常做常新;情境作为考查载

体,是“金线”和“银线”的穿连线。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是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是当下指导全国和各省命题工作的标准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是制定命题标准的基本纲要,在高考评价体系确定的“一核四层四翼”整体框架下制定的学科标准明确了考试的性质与功能,规定了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是指导命题的规范性文件,也是学生复习备考的重要参考。高考评价体系也是考试评价的准绳和量尺,为考试评价建立了全面的评价标准,可以检测试题是否全面涵盖了考试目标,可以检测考试目标实现的程度以及考试要求达成的幅度。我们要有“金线”和“银线”思维,全面理解和把握高考评价体系。2019年11月底12月初,山东、海南等省市举行了一次适应性考试,试题主要就是依据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标来命制的,试题结构和内容等变化很大,向全国传递了一个信号,即从2020年开始,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各省命制的试卷,都将全面对标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的发

布,必将对高校优秀人才的选拔以及基础教育的改革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和推进作用。

为了让广大师生准确把握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精准对标新高考,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对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进行了分学科权威解读,推出了《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本书立足学科特色,重点解析近年来高考命题实践特点,关注政治“金线”和思维“银线”的交叉汇合,展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内在结构,剖析不同学科情境的命题实践内涵。在《考试大纲》分省逐步取消的背景下,《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成为未来高考命题与评价的标准,本书对高考评价体系进行了专业解读。

此次发布会还同时发布了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包括《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系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系列)等。其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核心专家团队编写,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标准,首次对2019年各科高考试题进行详尽解读,分别从题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情境设计、解题思路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让广大师生清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标准、意图和未来趋势,真正做到了紧扣最新命题政策、把握最新命题动向,与其它各类试题分析有着明显的区别,是广大师生应对新高考的必备参考书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标准,准确把握未来高考命题方向,从试题开放性、思维过程考察、现实情境要求

等方面设计样卷,同时充分体现核心价值“金线”和思维能力“银线”两条主线,围绕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方面来进行试题开发,本套丛书是高考评价体系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权威性特点,是广大师生快速适应新高考、精准对接新高考的必备学习材料。

《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指出——

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成为高考考查重心

2019年12月19日,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上发布了《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蓝皮书指出,本轮高考综合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要实现学生“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的转化,打破应试教育的顽瘴痼疾,突出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考选拔中的能力要求与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核心主张高度一致,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张成为本轮高考综合改革及命题改革的主方向之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实施意见》及系列中央政策的基本方针,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出台了高考评价体系,集中回答了高考“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核心问题。具体来讲,高考评价体系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构成,“一核四层四翼”决定了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高考命题的主要内容以及高考综合评价的基本标准。“四

层”决定了高考改革的基本方向,规定了高考的主要内容,是高考命题的内容指南。“四层”中的“关键能力”是指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主要包括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语言表达、文字写作与创新能力等。“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在社会生活实践或科学研究的复杂情境中,能在正确的思维观念指导下综合运用学科知识能力处理并解决复杂任务的综合品质,它是知识、能力和情绪态度的综合,包括以下核心素养。

(1)“科学思维”指采用严谨求真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

(2)“创新思维”指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

(3)“信息获取”是指适应社会信息化趋势,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获取信息,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完成信息获取活动。

(4)“理解掌握”指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

(5)“研究探索”指根据应对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分析结果,提出新观点或发现新问题,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6)“语言表达”指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画表达思维、观点,借助口头语言、书写或绘图工具等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观点。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考试大纲在全国范围内分步取消,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高考评价体系”将成为高考命题和学生应考的重要指南,这对引导教学和高考综合改革具有纲领性的意义。通过对上述高考评价体系,尤其是“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指导方针和内容规定充分体现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包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科学思维、实证精神、逻辑推理、信息识别与加工等核心要素。值得指出的是,高考评价体

系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和考核,“思维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创新与批判性思维成为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应该引起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充分重视,这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人才的国家人才战略紧密相关。从2019年的高考试题分析来看,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已经成为各个学科高考内容改革的重要方向,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北京、浙江等地方卷,都历史性地凸显了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清晰表达、科学思维、独立思考以及归纳提炼等批判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成为各个试卷最为重视的考查对象。“批判性思维”作为2019年高考内容改革的亮点,已经受到了高度的关注。

(参见《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

《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指出——

未来高考综合改革呈现三大重点方向

2019年12月19日,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上发布

了《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蓝皮书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高考改革有序高效推进,2020年高考改革将在以下方向全面发力。

(一)构建全新高考评价体系

取消考纲大纲,出台高考评价体系,发挥高考新的“指挥棒”作用,是2020年高考改革中最重要的政策方向。新的考试评价体系,不仅是高考实施的根本指南,是对接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引领高中教育的重要参考。考试评价体系全面地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牵线搭桥,构建人才成长的大通道。

新的考试评价体系,与以往考试大纲相比,具有自身鲜明特色。一是全新的评价理念。对学生思维的考查远大于知识的考查,不仅考查知识的记忆、储存、理解,更考查知识的迁移,素养的培育和能力的提升,贴近生活,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考查,将成为新的评价理念,直接瞄准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培养、科学考查。二是独立的学科化操作,建立新的单科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学科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三是标准化测量。新的考试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不再简单框定,高考评价体系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明确界定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和测量标准。

(二)省级命题发展迎来机遇

《高中育人二十三条》明确规定,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等科目合格性考试由省级相关部门统

一命题、统一组织实施;高校招生录取所需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实行选择性考试,由省级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目前的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主要是由各省市考试机构负责命题,除自主命题的几个省份外,高考主要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由于历史原因、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各省市考试机构在命题经验、命题技术、命题队伍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中西部地区的考试机构,单独省级命题乃至具体实施,仍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各省来说,学业水平考试,特别是各科的省级相关部门命题及其考试,将是未来高考拓展的重要方向。

(三)减负依然任重道远

为教师减负是前提,教育部2019年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要下大力气为教师减负,将教师减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准备专门出台中小学教师减负政策,全面清理和规范进学校的各类检查、考核、评比活动,实行目录清单制度。

为学生减负是根本,人才分类培养、考试分类实施,在不同的航道中良性竞争,尽量减少孩子们参加不必要的考试和进行不必要的陪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轨道上健康发展,而不是一刀切、一张卷。在招生录取的立交桥上,给每个孩子开设自己的特别通行证,让人才的成长实现无缝链接、进行个性培养。

此次发布会还同时发布了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包括《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系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系列)等。其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

要:试题分析》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核心专家团队编写,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标准,首次对2019年各科高考试题进行详尽解读,分别从题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情境设计、解题思路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让广大师生清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标准、意图和未来趋势,真正做到了紧扣最新命题政策、把握最新命题动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标准,准确把握未来高考命题方向,从试题开放性、思维过程考察、现实情境要求等方面设计样卷,同时充分体现核心价值“金线”和思维能力“银线”两条主线,围绕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方面来进行试题开发,本套丛书是高考评价体系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权威性特点。(参见《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

《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指出——

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是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之一2019年12月19日,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上发布了《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2014年开始的这一轮新高考综合改革,特别是考试内容改革,就是要从“考知识”到“考能力”,从“解答问题”到“解决问题”,2019年的高考,进一步加强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考查。

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考试大纲在全国范围内分步取消,2019年12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成为高考命题和学生应考的重要指南,这对引导教学和高考综合改革具有纲领性的意义。通过对上述高考评价体系、尤其是“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分析,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指导方针和内容规定充分体现了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包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科学思维、实证精神、逻辑推理、信息识别与加工等核心要素。高考评价体系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和考核,“思维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

认知水平、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考核成为本轮高考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应该引起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充分重视,这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人才的国家人才战略紧密相关。2019年的全国卷试题分析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专家明确表示,今年试题突出了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思维能力质方面的考查。2019年6月8日、

9日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9年高考命题分析的官宣通稿,从两份官宣通稿来看,两条主线贯穿2019高考的命题思路:一是包括价值引领、立德树人、铸魂爱国、劳动美育的核心价值导向;二是信息识别与加工、逻辑推理、清晰表达、科学思维、独立思考以及归纳提炼等方面的能力素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作为官方文件在官宣通稿中被首次正式提出,而且是多次提及。批判性思维作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2019年的高考命题全国卷和地方卷中普遍呈现,形成亮点,对于未来高考命题改革的思维导向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2019年高考命题在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上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一步。

总之,以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归纳概括、演绎推理、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为代表的的思维品质考核作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2019年的高考命题全国卷和地方卷中普遍呈现,达成共识,这对推动高考命题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2019年高考命题在思维品质和能力素养考查方面迈出了坚定、关键的一步。

此次发布会还同时发布了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包括《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系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系列)等。其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核心专家团队编写,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标准,首次对2019年各科高考试题进行详尽解读,分别从题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情境设计、解题思路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让广大师生清晰、

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标准、意图和未来趋势,真正做到了紧扣最新命题政策、把握最新命题动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标准,准确把握未来高考命题方向,从试题开放性、思维过程考察、现实情境要求等方面设计样卷,同时充分体现核心价值“金线”和思维能力“银线”两条主线,围绕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等方面来进行试题开发,本套丛书是高考评价体系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权威性特点。(参见《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12月)

《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指出——

教育是中国社会阶层流动最大影响因素

2019年12月19日,在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考试蓝皮书》发布暨高考评价体系研讨会上发布了《考试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0)》、《中国高考报告:政策与命题解读》、《中国高考报告:高考评价体系解读》。

阶层流动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收入的流动、职业的流动、代际流动等诸多方面,一般认为,收入流动是阶层流动最为核心的指标。很多研究从教育、年龄、人口结构、社会保障、机会公平等多方面讨论了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蓝皮书将影响收入流动的因素分为四个维度:政府补贴、家庭禀赋(包括劳动和土地)、教育(包括正规学校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社会资本(包括党员身份和干部身份),发现教育对于社会阶层流动的影响最大。蓝皮书进一步将教育分为两类,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能,受教育程度主要是指接

受学校教育的年限,重点是知识型教育;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劳动力的学习能力以及掌握的谋生技能,重点是能力型教育。图12是两种不同类型教育对于阶层跃迁的影响,值越大表示教育对阶层跃迁的影响越大。从图12可以看到,知识型教育的回报率从1980年代开始逐渐上升,大约在2002年左右达到顶峰,此后开始下降,而能力型教育的回报率一直在上升。这种现象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条战线的人才非常缺乏,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又使得教育成为奢侈品,受教育人数非常少,教育的回报率非常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接受正规教育的人口也越来越多,教育的稀缺性下降,从而回报率也开始下降。与之相对应的是,知识型教育的普及使得能力型教育成为可能,而能力型教育的回报率在不断上升,这也提示了我们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方向,即如何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素质教育、能力培养过渡。

与阶层流动另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是代际流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阶层固化现象的日益显现,代际流动性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代际流动包含代际收入流动、代际职业流动、代际社会阶层流动等多方面的内容。代际收入流动是代际流动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一个度量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的动态指标,主要通过考察父代收入与子代收入之间的相关性,来反映子代在多大程度上能通过自身能力而非家庭因素实现收入的向上流动,代际收入弹性是用来测度代际收入流动的主要方法。代际收入弹性越大说明父代收入

对子代收入的影响越强,代际收入流动越差,反之,代际收入流动越强。其后大量研究试图通过测度代际收入弹性来了解一国的收入流动程度,以及社会公平状况。主流研究认为,比较来看,美国的代际流动性较弱,除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代际流动性较强,尤其是一些北欧国家社会流动程度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普遍阶层固化比较严重。在关于中国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代际流动的弹性系数值约为0.34,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不强,存在一定的阶层固化现象。而教育是提高代际流动性、提高代际阶层跃迁概率的最核心因素。

蓝皮书指出,第一,教育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缓解长期不平等。第二,随着教育的稀缺性程度下降,知识型教育的回报在下降,从而教育在促进阶层流动、缓解长期不平等方面的作用在不断下降。第三,能力型教育的回报在上升,这也提示出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

此次发布会还同时发布了中国高考报告系列丛书,包括《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系列)、《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系列)等。其中,《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试题分析》由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核心专家团队编写,以教育部考试中心最新颁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标准,首次对2019年各科高考试题进行详尽解读,分别从题眼、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情境设计、解题思路等方面展开全面、系统的分析,让广大师生清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高考命题的标准、意图和未来趋势,真正做到了紧扣最新命题政策、把握最新命题动向。《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导纲要:标准样卷》紧扣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命题标准,准确把握未来高考命

试论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 A Suzhou Institution 近三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陈夏明 近三年的数学试卷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突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整套试卷遵照高考考试大纲的要求,从题型设置、考察知识的范围和运算量,书写量等方面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考查基础知识、基本运算方法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特点.好多题都能在课本上找到影子,是课本题的变形和创新.这充分体现了高考数学试题“来源于课本”的命题原则,同时,也注重了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与综合,在知识的交汇点设计试题的原则。 2009年高考数学考试大纲与往年对比,总体保持平稳,个别做了修改,修改后更加适合中学实际和现代中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大纲来看,高考主干知识八大块:1.函数;2.数列;3.平面向量;4.不等式(解与证);5.解析几何;6.立体几何;7.概率与统计。仍为考查的重点,其中函数是最核心的主干知识. 考试要求有变化: 今年数学大纲总体保持平稳,并在平稳过渡中求试题创新,试题难度更加适合中学教学实际和现代中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加大文理卷的差异,力求文理学生成绩平衡,文科试题“适当拉大试题难度的分布区间,试题难度的起点应降低,而试题难度终点应与理科相同”。 试题难度没有太大变化,但思维量进一步加大,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注重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不回避重点知识的考查。函数、数列、概率(包括排列、组合)、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知

识仍是考查的重点内容.保持高考改革的连续性、稳定性,严格遵循《考试大纲》命题. 针对高考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 1.注重专题训练,找准薄弱环节 2.关注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3.重视高考模拟试题的训练 4.回归课本,查缺补漏。 5.重视易错问题和常用结论的归纳总结 6.心理状态的调整与优化 (1)审题与解题的关系: 我建以审题与解题的关系要一慢一快:审题要慢,做题要快。 (2)“会做”与“得分”的关系: 解题要规范,俗话说:“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所以务必将解题过程写得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这非常重要,在平时训练时要严格训练. (3)快与准的关系: 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 (4)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 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特别不要“小题大做”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未心能拿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而且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 因此,我建议答题应遵循: 三先三后: 1.先易后难 2.先高(分)后低(分) 3.先同后异。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数学考试试题分析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数学考试试题分析

————————————————————————————————作者:————————————————————————————————日期:

2011~2013年全国新课标数学试题试卷分析 高三数学组周继轩 纵观2011~2013年的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整体感觉是:试卷结构保持稳定;考查内容相对 稳定,仍然遵循主干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对能力的考查力度逐年提升。现把2011~2013 年全国课标卷所考查的知识点的情况以及相邻两年的对比分析如下。 一、2011~2013年全国课标卷考查的知识点对比: 高考数学试卷考点分析 题型题号2013 2012 2011 选 1 集合集合复数的运算 择 2 复数的运算排列组合函数基本性质 3 三角函数恒等变换复数的运算命题框图 4 框图圆锥曲线(椭圆)概率 5 平面向量(夹角)数列三角函数角的终边 6 三角函数图像平移框图三视图 7 排列组合三视图圆锥曲线(双曲线)离心率 8 线性规划圆锥曲线(双曲线)二项式定理 9 三视图三角函数单调性定积分 10 解析几何(抛物线)函数的图象平面向量命题 11 函数命题立体几何三角函数函数的基本性质 12 立体几何(体积)函数函数 填 13 不等式的解法平面向量线性规划 空 14 圆锥曲线(双曲线)线性规划圆锥曲线(椭圆) 15 概率统计(正态分布)概率统计(正态分布)立体几何 16 三角函数等差数列数列前n项和三角函数(解三角形) 解 17 数列通项公式求角数列通项公式 答 数列前n项和解三角形数列前n项和 18 统计的数字特征函数解析式线线垂直 概率概率数字特征二面角的大小 19 面面垂直线线垂直概率 二面角的大小二面角的大小概率数字特征 20 椭圆圆的半径抛物线圆的方程轨迹方程 圆的方程点到直线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 21 函数解析式单调区间函数解析式单调区间参数求值

天津市高考数学试卷分析.doc

天津市高考十年数学试卷分折 目录 第一部分:选择题与填空题基本知识点分析 知识点:复数的基本概念与运算(历年都考)。重点:复数的乘除 运算。 试题类型:选择题;位置:第一题;难度:容易试题规律:复数的基本运算为必考试题,一般是放在选择的第一题, 作为全卷的第一题非常容易,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但此题绝对不能出错。 2?知识点:四种命题及充要条件(历年都考)。重点:充要条件判断、命 题的否定与否命题,考真假命题。 试题类型:选择题;难度:容易或中等 试题规律:都是与其它知识点结合,重点考查充要条件的判断。新课 标有转向全称与特称命题的趋势。充要条件的判断根本的一点是“小范围可以推大范围,大范围不可以推小范围”,而范围经常是用图形来表示的,所以要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求解。 3?知识点:分式与绝对值不等式及集合。重点:解二次和分式不等 式、解绝对值不等式、集合间的子、交、并、补运算、用重耍不等式求最值。 试题类型:选择题;位置:前7题;难度:容易试题规律:经常与集合结合,含绝对值不等式。 4?知识点:三角函数图象性质,止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考图象性质, 考解三角形)重点:化一公式、图象变换、函数y = Asin(血+ 0)的性质、止余弦定理解题。 试题类型:选择题;难度:容易或中等试题规律:常考查三角函数的单调

性、周期性及对称性;三角函数的图象变换。重点为y = Asin(祇+ 0)型的函数。 5?知识点:函数性质综合题(奇偶、单调、周期、对称等)、特别是 结合分段函数是新课标的考查重点(每年都考)试题类型:选择题;位置:选择后3题;难度:较难试题规律:是必考题。重点考查函数的奇偶、单调、周期、对称等性质的综合。结合分段函数是新课标的考查重点 6?知识点:圆锥曲线定义及几何性质有关问题(椭圆双曲线准线不 考)(抛物线定义、双曲线渐近线与抛物线相交)试题类型:选择题;位置:前五题;难度:容易试题规律:考三种圆锥曲线各自的独特性,椭圆的定义、双曲线的渐近线、抛物线的定义,直线与圆锥曲线 7?知识点:抽样统计小题是趋势 试题类型:填空题;难度:中等或容易 试题规律:抽样方法,概率与统计,重要不等式的应用,分层抽样应用题 &知识点:直线与圆(常与参数方程极坐标等结合,主要是直线与圆相切或相割) 试题类型:选择题或填空题;位置:前六题;难度:容易试题规律:重点考查直线与圆的基本题型,直线和圆相切、直线被圆截得弦长问题、圆与圆内外切及相交问题等。每年必考。 9?知识点:平面向量基本运算(加法、减法、数乘和数量积,以数 量积为主,近年常以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为载体)(每年必考)试题类型:选择题或填空题;位置:较靠前;难度:中档试题规律:注重向量的代数与几何特征的结合,基底的思想加强了考査,向量的几何特征进行考査,题目小巧而灵活。 10?知识点:排列与组合 试题类型:选择题或填空;容易或中等试题规律:有两个限制条件的排数问题,球入盒问题,涂色问题,排列卡片问题,排数问题。总的看是以考查排列问题为主,考查的是基本的分类与分步思想。有成为选择或填空压轴题的趋势。

高考数学试题评析报告

高考数学试题评析报告 高考数学试卷符合高中数学的教学水平,贯彻了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试卷平和清新,达到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考潜能的考试目标。 一、试题特点 1.立足基础知识,深入挖掘教材的考评价值 高考数学试题大多数源于课本,是课本例题或习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事实上,数学概念和定义及其性质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起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展的,课本中重要的例题和习题,或者提供某个重要的结论,或者体现某种数学思想,或者是更高层次数学命题的具体形式,它的延伸、转化和扩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 教材丰富的内涵是编拟高考数学试题的源泉。比如,第(1)、(6)、(l5)题,直接考查数学概念;第(1l)题,透过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揭示斜面在水平面上的射影的本质特征。试题改造了外在的设问形式,并未改变原来的思想意图,减少了运算量,着重考查思维能力,体现了试卷的整体设计思想。 2.突出思想方法的考查,有效区分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 数学解题过程是个体的思维能力作用于数学活动的心理过程,是思维活动。考生解题的切入点不同,运用的思想方法不同,体现出不同的思维水平。的试题注意研究题目信息的配置,考虑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思想方法,创设多条解题路径,使不同思维层次的考生都有表现的机会,从而有效地区分出考生不同的数学能力。例如理科第(18)题“求|Z-Z1|的最大值”,可以用复数的三角形式,由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获得;可以用复数的代数形式,由平均值不等式获得;可以比较复数的实部、虚部,由判别式获得;可以用复数的几何意义,比较两圆的位置关系获得:可以通过解斜三角形获得;还可选用有关复数的模的基本不等式等方法。理科第(17)题,文科第(18)题“求面SCD与面SBA所成二面角的正切值”,可以作出二面角的棱来探求它的平面角(有正向作法与反向作法);可以平移平面SCD或平移平面SBA;还可以把棱锥补形为正方体。理科第(19)题,文科第(20)题“证明直线AC经过原点O”,常规思路是用代数方法证明OA与OC的斜率相等,这个过程有多条路径,有曲有直,或繁或简;此外,可以推证OC与BF的交点为A,或|AO|+|OC|=|AC|;也可用平面几何推理,推证相关线段相等,或相关角相等,或相关图形面积相等;如果注意到直线AC过原点,AC的方程必为y=kx的形式,则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把多样的数学思想方法,置于平凡、简洁的数学问题之中,解题方法的选择表现出考生的思维水平,而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敏捷的考生解题过程简便、快捷,减少错漏,展现其较高的数学素养。 3.加强数学应用,体现数学与传统的、现代的文化交融 对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很大程度表现在解答数学应用问题之中。今年的试题对应用问题的考查,注意渗透到社会中的各个方面,力求真实、自然,又有时代气息。第(11)题“民房屋顶”反映传统的民风习俗,第(12)题“网络信息的传递量”显示数学步入时代的前沿,这两题为各类型数学的试卷共用。此外,理科第(21)题,以开发西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为背景,体现了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文科第(21)题设计宣传画节约纸张的问题,以街头巷尾的宣传广告为背景,是考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新课程试卷的应用题包括控制系统正常工作的概率估计,电厂冷却塔容积的计算,抽样方法,数学期望,足球比赛胜负情况的估计等。这些应用题从多个侧面展示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体现出数学与传统的、现代的文化的交融,反映出数学来源于社会现实又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基本事实。这些应用题的设计和考查,提高了考生学好应用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对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检测。 4.注重理论数学,检测考生后继学习的潜能

2016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2016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随着2016年高考的结束,,作为一线教师,也应该是对今年的高考试题进行一番细致的研究了。陕西省是即课改后首次使用全国卷。2015年的陕西卷已经为下一年的平稳过度做好了铺垫。首先在题型设置上,与全国卷保持一致,这已给师生做好了思想工作,当2016年的高考数学进入人们眼帘的时候,似乎也不是很陌生,很有老朋友相见的感觉。 今年的全国卷数学试题从试题结构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严格遵守考试大纲说明,五偏题,怪题现象。试卷难度呈阶梯型分布,试题更灵活。入口容易出口难,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一、总体分析: 1,试题的稳定性: 从文理试卷整体来看,考查的内容注重基础考查,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创新。知识覆盖全面且突出重点。高中知识“六大板块”依旧是考查的重点。无论大小体目90%均属于常规题型,难度适中。是学生训练时的常见题型。其中,5,15,18注重考查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这就提示我们数学的教学要来源实际,回归生活,既有基础与创新的结合,又能增

加学生的自信心,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试题的变化: 有些复课中的重点“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定积分”。“均值不等式”等知识点并没有被纳入,而“条件概率”则出现在大题中,这也对试题的难度进行区分。 在难度方面,选择题的12题,填空题的16题,对学生造成较大困扰。这也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解答题中的20,21题第一问难度适中,第二问都提高了难度。这也体现了入口易,出口难,对人才的选拔非常有利。 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更注重了试题的广度,而简化了试题的深度。而这对陕西高考使用全国卷的过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平稳过度已是事实。给学生,教师都增加了信心。 试题的详细分析: 选择题部分 (1),考查复数,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考查。对负数的运算量则降低要求,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求对运算过关,更强调知识点的全面性(2)集合的运算:集合的交并补三种运算应是同等对待。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的交集运算比较多,。并集,补集易被忽略。(而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高考数学试卷试题分析

2014年全国新课标数学考纲研读及命题分析 (函数部分) 九台一中高三数学组 一.2012~2014年全国高考数学课标考纲的分析 纵观2012~2014年的新课标高考数学考纲,整体感觉是:2014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数学《考试大纲》与2013年比,略有改变,与2012年基本相同。三年全国新课标数学学科《考试大纲》在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时间、分值(含选修比例)等几个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主要可概括为四个坚持:一是坚持了对知识要求的三个层次不变(1.知道(了解,模仿)2.理解(独立操作)3.掌握(运用,迁移));二是坚持了对能力要求的五个能力和两个意识不变(1.空间想象能力2.抽象概括能力3.推理论证能力4.运算求解能力5.数据处理能力6.应用意识7.创新意识);三是坚持对个性品质要求的数学素养不变(数学视野,更快思维,科学态度);四是坚持了对试卷结构保持不变(1.试题类型2.难度控制)。 二.2011~2013年全国课标卷的分析 试卷结构保持稳定;考查内容相对稳定,仍然遵循主干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对能力的考查力度逐年提升。现把2011~2013年全国课标卷所考查的知识点的情况以及相邻两年的对比分析如下。 (一) 2011~2013年全国课标卷所考查的知识点的情况

高考数学试卷考点分析 题型题号2013 2012 2011 选 择 1 集合集合复数的运算 2 复数的运算排列组合函数基本性质 3 三角函数恒等变换复数的运算命题框图 4 框图圆锥曲线(椭圆)概率 5 平面向量(夹角)数列三角函数角的终边 6 三角函数图像平移框图三视图 7 排列组合三视图 圆锥曲线(双曲线)离 心率 8 线性规划圆锥曲线(双曲线)二项式定理 9 三视图三角函数单调性定积分 10 解析几何(抛物线)函数的图象平面向量命题 11 函数命题立体几何 三角函数函数的基 本性质 12 立体几何(体积)函数函数 填 空 13 不等式的解法平面向量线性规划 14 圆锥曲线(双曲线)线性规划圆锥曲线(椭圆) 15 概率统计(正态分概率统计(正态分 布) 立体几何

广东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2019 年广东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一、考点分布(以文科为例) 二、试卷体现侧重于支撑学科体系的主干内容的考查函数与二次不等式、导数、数列、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概率统计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每年高考所考查的重点。核心知识命题者是不会有意识去回避的,如圆锥曲线的定义、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等比(等差)数列、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几何体得有关计算、概率统计的应用等,在每年的试题中都考查到了。这也体现了教学以必修模块为主题的思想,这是符合新课程精神的。 三、考点变化今年与以往相比有几个特别明显的变化,以往大家都注重的算法没有考查,逻辑用语没有考查,这是绝大多数人想不到的。今年还加了阅读题的考查,这是在考查学生自学能力,这与大学的学习挂钩的,因为大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学。总的来说广东数学卷是不落窠臼的。 四、近五年来没有考查到的知识点以下是从2019 年第一年新课程考试以来还没有考查到(或考查力度不够)的知识点:必修一:幂函数、二分法、函数值域必修二: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球的面积与体积必修三:系统抽样、几何概型、对立事件、互斥事件必修四: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扇形面积、正切函数图象、两角和差的正切公式必修五: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数列的裂项求和选修1-1 :全程量词与特称量词、双曲线、导法求切

线法选修2-1 :全程量词与特称量词、双曲线选修1-2 :类比推理、共轭复数的概念选修2-2 :类比推理、共轭复数、简单的复合函数求导选修2-3 :条件概率、二项分布、独立性检验五、试卷大题特点文理第一个大题都是三角函数,这是毫无悬念的了,属于容易题,将三角函数特殊角求值,诱导公式、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关系以及两角和差的正弦公式糅合在一起,侧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 第17 题是中档题,文理考查知识点相同,都是统计与概率,但考查方向不同,理科侧重于灵活运用,文科侧重于概念和计算,近几年的题都如此。 第18 题,文理都是立体几何,第一问文科表面上考查四点共面,其实是在考查线线平行问题;第二问是证明线面垂直问题,文科立体几何虽然图象看上去很复杂,但是考查地着落点都比较低;理科第一问是线面垂直问题,第二问仍然是二面角的问题,二面角的题,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 第19 题:文科考查的是导数问题的常规题,求导以后分式通分以后就是二次函数的讨论问题,这是常规思路,但涉及到字母讨论的问题,并且一涉及到二次函数问题就是文科生比较头痛的问题。理科考查的是圆锥曲线的问题,第一问属于送分的,很容易就求得轨迹方程,第二问需要用的几何知识,这和初中内容联系比较密切。近几年全国各地的试卷不约而同的出现了此类与初中内容联系密切的试题。这值得大家引起对初中知识的重视。

2020年最新最新高考全国I卷数学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很好的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作用。”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对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整体保持稳定 1.所考查的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过的、学生平时见过的类型,没有学生感觉很不熟系的题目。例如2019年的维纳斯身高估算,学生上手比较容易;如理科第5题与2015年全国I卷19题第一问类型基本一致,通过散点图判断变量间的关系类型;理科压轴题第12题与2012年浙江第9题类似。 2.回归原来的数学高考模式,没有在概率统计题上进行再创新,各种题型的顺序与2017年及之前的高考题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像2018、2019年那样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 二、加强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1.试题难度分布明显,考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道题的难度,能不能很好的完成试卷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数学核心素养。 2.加强了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17、18、19题运算量都比以前略大,第20题解析几何运算能力要求比往年高,但是像19题可以通过分析避免复杂的讨论,所以也不是单纯地考查运算能力,还要求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压轴题重视能力考查。如理科第12题不仅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如理科第21题考查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导数公式和导数运算法则,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类与整合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文科、理科第3题以世界建筑奇迹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为背景,设计了正四棱锥的计算问题,将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与世界文化遗产有机结合。

2019年全国一卷高考数学试题分析

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整体分析 1.试题突出特色: “突出数学学科特色,着重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数学思维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9年高考数学卷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试题突出 学科素养导向,注重能力考查,全面覆盖基础知识,增强综合性、应用性,以反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为载体,贴近生活,联系社会 实际,在数学教育、评价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试题考查目标: (1)素养导向,落实五育方针 2019年高考数学科结合学科特点,在学科考查中体现五育要求,整份试卷 站在落实“五育”方针的高度进行整体设计。理科Ⅰ卷第4题以著名的雕塑 “断臂维纳斯”为例,探讨人体黄金分割之美,将美育教育融入数学教育。文 科Ⅰ 卷第17题以商场服务质量管理为背景设计,体现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倡 导高质量的劳动成果。理科Ⅰ卷第(15)题引入了非常普及的篮球运动,以其 中普遍存在的比赛结果的预估和比赛场次的安排提出问题,要求考生应用数学 方法分析、解决体育问题。这些试题在考查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加 强体育锻炼,体现了对学生的体育教育。(2)突出重点,灵活考查数学本质2019年高考数学试题,突出学科素养导向,将理性思维作为重点目标,将基 础性和创新性作为重点要求,以数学基础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 逻辑推理能力。固本强基,夯实发展基础。理科(4)题源于北师大版必修五67页;理科(22)题源于北师大版4-4第53页;理科(16)和华师大附中五月押题卷(14)几乎一模一样。理科(21)题可视为2011清华大学七校联考自主招生考试 题的第15题改编。题稳中有变,助力破解应试教育。主观题在各部分内容的布局 和考查难度上进行动态设计,打破了过去压轴题的惯例。这些改革释放了一个明显 的信号:对重点内容的考查,在整体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要求的前提下,在各部分内容的布局和考查难度上都可以进行调整和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 助于考查考生灵活应变的能力和主动调整适应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学习掌握重 点知识和重点内容,同时有助于破解僵化的应试教育。 (3)情境真实,综合考查应用能力数学试题注重考查数学应用素养,体现综合性 和应用性的考查要求。试卷设置的情境真实、贴近生活,同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数学原理和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 理科Ⅰ卷第(6)题以我国古代典籍《周易》中描述事物变化的“卦”为背景设置 了排列组合试题,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科第(21)题情境结合社会现实,贴近生活,反映了数学应用的广阔领域,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在中学数 学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对数学价值的认识,提升数学素养,对中 学的素质教育有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高考数学(全国卷2)试题分析

高考数学(全国卷2)试题分析6月7日数学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对本次全国二卷高考数学题难易程度有着不同的看法,以下通过2019年文、理试题的对比和2019年与2019年高考试题的对比对此次高考考题进行简单分析。 一、2019年试题文、理差异扩大 纵观2019全国二卷文、理两套题,理科卷的整体难度明显高于文科卷,文、理科考查的程度和思维类型显著不同,文科偏重于计算的条理性,大都是基础知识,通性通法,而理科侧重于运算的严谨性,在通法的基础上对抽象思维要求更高些。 第一,对同一知识点考查理科难于文科,如文科对于平面向量的考查仅仅是简单的计算模长的问题,出现在试卷的第三题;而理科卷中平面向量则是作为选择的压轴题出现,不仅考查了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向量加减法,而且与函数结合考查最值问题。 第二,我们还可以从题目设置可以看出文、理卷的难易,理科卷中的第3、4、5、6、9、11题在文科卷中的位置要靠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理科要难于文科。 第三,今年全国二卷一个很大的亮点就是近几年首次出现了三角函数大题不一样的情况,这就说明文科、理科差异越来越大,这些差异说明了高考的试题的确是紧扣考纲的,也是

紧承高中课程教育理念的,这不仅有利于树立文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也是对理科学生的一种思维促进。 二、高考试卷结构分析对比 2019年考题从整体上来讲出题结构与历年一致,相对比较平稳,16道小题依然考查了各个小点,6道大题依然考查解三角形、数列、概率、立体几何、圆锥曲线和导数。就题目本身来说,难易程度较去年有所下降,但是考查方式变得更加灵活,让不少考生有一种上手容易答对难的感觉。 如理科第7题排列组合问题,以往在考查此类分配问题的时候给出的是不同的元素,而2019年给出的却是相同的元素,就题目本身而言并不是很难,就是因为考生在形式某种定势思维后,突然遇到这种灵活多变题型就会很容易出错。 理科三角函数大题,其实从思路上来讲不并难,但是当根据已知条件找到想要的关系时,最后化简成为广大考生的障碍,此时对考生的计算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了。 立体几何一直以来都是让广大考生又喜又忧的题目。为之而喜是因为只要能建立直角坐标系,基本上可以处理立体几何绝大多数的问题;为之而忧就是对于不规则的图形来讲建系的难度较大,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今年的立几问题建系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考生由于建系问题导致立几的完成情况不是很好。 今年概率大题比较简单,主要考查二项分布(n重独立试验),

数学高考试卷分析(绝对经典)

一. 2010 年高考数学辽宁卷试卷分析 试题 各题 试题模 题号 分值 块 试题 各题 试题 题号 分值 模块 考查能力 及思想 数学 方法 及思想 法 本试题考查知识点 集合交集,补集的 概念及运算 本题命题立意 基础考察 本试题考查知识点 本题命题立意 集合模块, 空间想象能 力,推理论 证能力,运 5 分 集合 5 分 复数 集合思想 韦恩图 运算求解能 待定系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复数的四则运算 数学能力考查, 知识点交汇处 命题原则 力 数法 基础考察 立体几 算求解能 何 力, 三视图 法 立体几何的三视图, 棱锥的结构特征 15 16 5 分 概率与 5 分 统计 算法及 独立重 互斥事件, 相互独立事件等 集合思想 复试验 基本概念及概率公式 能力考察 叠加法 程序框图的概念, 程序框图 推理论证能 求通项, 求数列通项公式, 等差数列 数学能力考查, 数列,不 力,运算求 均值法 的前 n 项和公式, 以及利用 知识点交汇处 命题原则 程序框 循环控制条 数列求 的识别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与数列知识交汇 处思维考察 4 5 5 分 5 分 图 件 和 排列数, 组合数的计算公式 三角函数的图像变换 5 分 等式 解能力, 求最值 均值不等式求最值 三角函 数形结合的 思想 分析问题,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 12 三角函 解决问题的 边角互 及三角函数的最值,简单 基础考查, 数学能力考查 数学能力考查, 应用意识考查, 知识点交汇处 命题原则 数 平移 列方程 数列性质灵 组和解 活运用 方程组 及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基础考察 基础考察 17 分 数 能力 化法 的恒等变换,给值求角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6 7 5 分 数列 以及前 n 项和公式 等可能事件概率求法, 绘制频率分布直方图 的方法,独立性检验 12 概率统 数据处理能 解析几 18 分 计 力 绘图法 何,解三 数形结合的 数形结 5 分 角形 思想 合 抛物线定义的运用, 斜率概念的理解 基础考察, 知识点 交汇 空间想象能 力,推理论 证能力,运 平面向 运算求解能 处理三 量,解三 力,化归转 角形问 三棱锥的相关概念以及空 向量夹角公式, 三角形面积公式 数学思想考查, 知 识点交汇 12 立体几 算求解能 空间向 间向量方法证明直线垂直, 量法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8 5 分 角形 化思想 题 19 分 何 力, 数学能力考查 待定系 双曲线性质,渐近线, 离心率等问题, 推理论证能 解析几 方程思想, 数法, 12 解析几 力,运算求 “设而 椭圆离心率的基本概念, 9 5 分 何 数形结合 定义法 基本元素之间的关系 数学思想的考查 20 分 何 解能力, 分类讨论 不求” 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数学能力考查 函数与 运算求解能 均值不 函数的求导法则, 导数的几 数学思想, 数学能 导数, 及 力,化归转 等式求 何意义, 导数公式以及利用 力考查, 知识点交 10 11 5 分 不等式 化思想 最直 均值不等式求最直 汇处命题原则 思想,推理 均值法 数学思想考查, 论证能力, 求最值, 导数的相关概念, 用导数判 数学能力考查, 函数与 整体思维能 导数法 导数, 简 力,观察能 求函数 运算求解 12 函数与 能力,创 21 分 导数 新能力 导数法 断函数的性质,解不等式; 判断单 特点: “思路简单,运算麻 创新意识考查, 综合运用能力 考查 充要条件定义定义, 5 分 易逻辑 力 最值 函数的极值,最值定义 数学能力考查 调性 烦” 空间想象能 力,推理论 证能力,分 平面解析几何中同弧上的 推理论证能 相似三 圆周角相同, 相似三角形的 10 平面几 力,运算求 角形性 判定,以及三角形面积公 基础考查, 类讨论思 空间线 立体几 想,有限无 化为平 22 分 何 解能力, 质 式,比例式与乘积式的互化 参数方程,极坐标的基 本概念,以及参数方程 与普通方程的互化 数学能力考查 数学思想, 数学能 力考查, 12 13 5 分 何 限思想 面 三棱锥的几何特征 二项式展开式的通项 公式求常数项 坐标系 10 与参数 化归转化 23 分 方程 思想 二项式 基础考查, 数学思 想考查 坐标法 基础和能力考查 基础考查 5 分 定理 方程思想 公式法 形数结合的 目标函 思想和推理 数的几 均值不等式和均值 10 不等式 分类讨论 综合法, 24 分 不等式的运用, 不等式的性质 14 5 分 不等式 能力 何意义 及线性规划问题 基础考查 以及等式的成立条件

2020高考数学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素养导向、水平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作用。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水平的考查。试题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科学防疫的成果,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卷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难度设计科学合理,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稳定与改革的关系,对协同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发挥学科特色,“战疫”科学入题 一是揭示病毒传播规律,体现科学防控。用数学模型揭示病毒传播规律,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6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考查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水平,突出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全国Ⅲ卷文、理科第4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动态研究为背景,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Logistic模型作为试题命制的基础,考查学生对指数函数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是体现中国抗疫成果。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各地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学。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第9题以各地有序

推动复工复产为背景,取材于某地的复工复产指数数据,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以及提取信息的水平。 三是体现志愿精神。如全国Ⅱ卷理科第3题(文科第4题)是以志愿者参加某超市配货工作为背景设计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准及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2.突出理性思维,考查关键水平 理性思维在数学素养中起着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数学科高考突出理性思维,将数学关键水平与“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学科素养统一在理性思维的主线上,在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等方面突出体现了理性思维和关键水平的考查。 一是对批判性思维水平的考查。如全国Ⅰ卷理科第12题不但考查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水平、运算水平、推理判断水平与灵活使用知识的综合水平。全国Ⅱ卷理科第16题以立体几何基础知识为背景,将立体几何的问题与逻辑命题有机结合,多侧面、多层次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是对数学阅读理解水平的考查。如全国Ⅱ卷理科第12题以周期序列的自相关性为背景,要求判断试题给出的4个周期序列是否满足题设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探究水平。试题的编制及考查的内容都很好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新高考Ⅰ卷第12题以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信

近三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分析小结

全国高考数学“不等式”试题分析小结 不等式在高考中属主体内容,它与代数内容联系密切,高考中所占比例约为10~15%.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来看,考查的内容及其难度主要以有以下几点: 一、不等式的性质、基本不等式和绝对值不等式的考查,大多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一般属于容易题或中档题.因此,关于这一部分的知识,考生在备考中要注意理解并深刻记忆基本公式. 【例1】 (2006年江苏卷)设a 、b 、c 是互不相等的正数,则下列等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A )||||||c b c a b a -+-≤- (B )a a a a 1 12 2+ ≥+ (C )21 ||≥-+ -b a b a (D )a a a a -+≤+-+213 解答:运用排除法,C 选项21 ≥-+ -b a b a ,当a-b<0时不成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不等式恒成立的条件,由于给出的是不完全提干,必须结合选择支,才能得出正确的 结 论 .运 用 公 式 一 定 要 注 意 公 式 成 立的 条 件 ,如 果 ) ""(2R,,22号时取当且仅当那么==≥+∈b a ab b a b a .如果a,b 是正数,那么 ).""(2 号时取当且仅当==≥+b a ab b a 【例2】 (2007年陕西卷)某生物生长过程中,在三个连续时段内的增长量都相等,在各时段内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v 1,v 2,v 3,该生物在所讨论的整个时段内的平均增长速度为 (A ) 3 3 21v v v ++ (B )3 1113 21v v v ++ (C )3321v v v (D ) 3 213 v v v ++ 解答:设三个连续时间段的时长分别为t 1,t 2,t 3,依题意有v 1t 1=v 2t 2=v 3t 3=l ,总的增长量为3l ,则t 1+t 2+t 3=l ???? ??++321111v v v .故该生物在所讨论的整个时段内平均增长速度为.111333 21321v v v t t t l ++=++选D.

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 随着2019年高考的结束,,作为一线教师,也应该是对今年的高考试题进行一番细致的研究了。陕西省是即课改后首次使用全国卷。2019年的陕西卷已经为下一年的平稳过度做好了铺垫。首先在题型设置上,与全国卷保持一致,这已给师生做好了思想工作,当2019年的高考数学进入人们眼帘的时候,似乎也不是很陌生,很有老朋友相见的感觉。 今年的全国卷数学试题从试题结构与去年相比变化不大,严格遵守考试大纲说明,五偏题,怪题现象。试卷难度呈阶梯型分布,试题更灵活。入口容易出口难,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 一、总体分析: 1,试题的稳定性: 从文理试卷整体来看,考查的内容注重基础考查,又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创新。知识覆盖全面且突出重点。高中知识“六大板块”依旧是考查的重点。无论大小体目90%均属于常规题型,难度适中。是学生训练时的常见题型。其中,5,15,18注重考查了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能力。这就提示我们数学的教学要来源实际,回归生活,既有基础与创新的结合,又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发挥自己的最佳水平。 试题的变化:

有些复课中的重点“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定积分”。“均值不等式”等知识点并没有被纳入,而“条件概率”则出现在大题中,这也对试题的难度进行区分。 在难度方面,选择题的12题,填空题的16题,对学生造成较大困扰。这也有利于对人才的选拔。解答题中的20,21题第一问难度适中,第二问都提高了难度。这也体现了入口易,出口难,对人才的选拔非常有利。 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更注重了试题的广度,而简化了试题的深度。而这对陕西高考使用全国卷的过度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平稳过度已是事实。给学生,教师都增加了信心。 试题的详细分析: 选择题部分 (1),考查复数,注重的是知识点的考查。对负数的运算量则降低要求,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求对运算过关,更强调知识点的全面性(2)集合的运算:集合的交并补三种运算应是同等对待。在平时的教学中,出现的交集运算比较多,。并集,补集易被忽略。(而文科考的常规是交集运算,理科更为灵活。) (3)向量的运算:俩向量的平行,垂直,一直是考查重点。(文科考平行,理科考垂直) (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要求学生会用几何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且熟记点到线的距离公式。

2016全国高考1卷数学试题分析

2016全国高考1卷数学试题分析 诏安一中数学组 沈俊国 一,试题的特点 今年全国高考数学1卷在试卷结构、题目数量、分值分布、主干知识等方面与往年基本一致,试卷不偏不怪,立足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重点考查主干内容。理科试题和去年比,难度基本持平,文科试题应该比去年难一些。而整份试卷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查了考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比较契合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本次考试对学生提取信息,整理数据的能力要求较高,指导了高中的课堂教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一)、多数题目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原型,或是课本题目的变式题 第1题:设集合2{|430}A x x x =-+< ,{|230}B x x =->,则A B = (A )3(3,)2-- (B )3(3,)2- (C )3(1,)2 (D )3(,3)2 第1题是必修五第80页第4题的变式题:第80页第4题:已知A={}2/160x x -<,B={}2/430x x x -+>,求A ?B. 第2题:设(1i)1i x y +=+,其中x ,y 是实数,则i =x y + (A )1 (B (C (D )2 第2题与选修2-2第84页“例题2:设x,y ∈R,若(2x-4y)+(3x+2y)i=5+6y,求x,y ”类似。 第3题:(3)已知等差数列{}n a 前9项的和为27,10=8a ,则100=a (A )100 (B )99 (C )98 (D )97 第3题与必修五第46页第二题类似。 第4题:(4)某公司的班车在7:30,8:00,8:30发车,小明在7:50至8:30之间到达发车站乘坐班车,且到达发车站的时刻是随机的,则他等车时间不超过10分钟的概率是 (A )13 (B )12 (C )23 (D )34

高考数学试题分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数学 (2016)5.已知方程132 2 2 2=--+n m y n m x 表示双曲线,且该双曲线两焦点间的距离为4,则n 的取值范围是( ) (A )(–1,3) (B )(–1,3) (C )(0,3) (D )(0,3) 考点分析:双曲线标准方程中,,0,022>>b a 双曲线定义中 222b a c += (2018)8.设抛物线C :y 2 =4x 的焦点为F ,过点(–2,0)且斜率为的直线与C 交于M ,N 两点,则=( ) A .5 B .6 C .7 D .8 考点分析:直线点斜式方程、直线与抛物线相交 --- 直接求交点坐标 (2016)10.以抛物线C 的顶点为圆心的圆交C 于A 、B 两点,交C 的准线于D 、E 两点.已知|AB |=| DE|=则C 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 (A)2 (B)4 (C)6 (D)8 考点分析:圆与抛物线相交,会观察图形(轴对称) 抛线线焦点,准线的基本性质 直线与圆相交,垂径定理的应用 (2017)10.已知F 为抛物线C :y 2=4x 的焦点,过F 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l 1,l 2,直线l 1与C 交于A 、B 两点,直线l 2与C 交于D 、E 两点,则|AB |+|DE |的最小值为( ) A .16 B .14 C .12 D .10 考点分析: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会观察图形(特殊情况) 直线与直线垂直,斜率相乘等于 -1 直线与抛物线相交,求相交弦弦长 (2018)11.已知双曲线 C :,O 为坐标原点,F 为C 的右焦点,过F 的直线 与C 的两条渐近线的交点分别为M 、N .若为直角三角形,则|MN |=( ) 2 3FM FN ?2 213 x y -=OMN △

2020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全国卷)

2020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全国卷)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作用。试题重视数学本质,突出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引领作用,突出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与科学防疫的成果,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试卷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难度设计科学合理,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稳定与改革的关系,对协同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1 发挥学科特色,“战疫”科学入题 一是揭示病毒传播规律,体现科学防控。用数学模型揭示病毒传播规律,如新高考Ⅰ卷(供山东省使用)第6题,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阶段累计感染病例数的数学模型的研究成果,考查相关的数学知识和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突出数学和数学模型的应用;全国Ⅲ卷文、理科第4题以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动态研究为背景,选择适合学生知识水平的Logistic模型作为试题命制的基础,考查学生对指数函数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使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展现中国抗疫成果。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各地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新高考Ⅱ卷(供海南省使用)第9题以各地有序推动复

工复产为背景,取材于某地的复工复产指数数据,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以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是体现志愿精神。如全国Ⅱ卷理科第3题(文科第4题)是以志愿者参加某超市配货工作为背景设计的数学问题,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突出理性思维,考查关键能力 理性思维在数学素养中起着最本质、最核心的作用。数学科高考突出理性思维,将数学关键能力与“理性思维、数学应用、数学探究、数学文化”的学科素养统一在理性思维的主线上,在数学应用、数学探究等方面突出体现了理性思维和关键能力的考查。 一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Ⅰ卷理科第12题不仅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全国Ⅱ卷理科第16题以立体几何基础知识为背景,将立体几何的问题与逻辑命题有机结合,多侧面、多层次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是对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如全国Ⅱ卷理科第12题以周期序列的自相关性为背景,要求判断试题给出的4个周期序列是否满足题设条件,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探究能力。试题的编制及考查的内容都很好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意识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新高考Ⅰ卷第12题以信息论中的重要概念信息熵为背景,结合中学所学数学知识,编制信息熵数学性质的4个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