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

合集下载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两国完全专业化或非完全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但具体格局定的市场份额
扩大一国市场: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产品品种增加,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贸易结果
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
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传统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其他角度
重叠需求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核心思想
两国商品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开展贸易
不同的收入水平产生不同的消费需求,两国共同的消费需求(重叠需求)是开展贸易的基础
技术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若两国商品价格无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导致贸易
技术差异导致供给差异进而产生贸易
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供给差异进而产生贸易
贸易模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间贸易
发达国家之间产业内贸易
各国产业内贸易
初始期:创新国想其他发达国家出口,成长期:发达国家出口,成熟期:发展中国家出口
产业内贸易
贸易原因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
特定要素模型
规模经济
两个国家商品的绝对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两国的福利一般会提高
两国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增加产品销售量
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古典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是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思想。

古典贸易理论强调自由贸易和特化,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自由贸易和商品特化可以提高国际贸易效率和增加贸易收益;而新贸易理论则强调“新的贸易”的概念,即涉及到不同产品的区别的贸易,认为国际贸易中的产品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生产力的不同,这些差异导致了贸易的积极影响。

古典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假定所有国家能够生产所有产品,因此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基于资源差异和成本差异,即所谓的比较优势。

后者则着眼于产品偏好和市场规模,它认为跨国公司的存在是决定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因为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巨大的规模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并通过自身的独占性质获得更高的利润。

在古典贸易理论中,贸易多个方面的内容都被视为利他主义的,包括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成本、关税和贸易限制等问题。

在这种体系下,一个国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并从而获得利益。

但是,在新贸易理论中,商品往往带有特定的属性,这些属性很可能会因所属国家或地区而不同。

这就导致了市场中的某些商品可能会比其他商品更受欢迎,从而更容易产生商品集中。

此外,新贸易理论还提出了一些关于市场规模的新思路。

在此种理论体系下,有一个经典例子可以帮助理解这种概念。

当家庭人口数量增加时,家庭很可能会购买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经济积累。

同样,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规模增加时,也可能激发出更多的国际贸易活动。

此外,新贸易理论中强调的跨国公司安排生产和市场布局的方式,也支持这种理论体系。

许多跨国公司都将它们的生产过程撒在多个国家或地区,以便更好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和技能,以及更好地捕捉当地市场的机会。

当地市场的规模越大,跨国公司就会越有利于这样的市场采取一种包容性的战略。

这些策略通常必须涉及与当地企业或政府达成合作关系,以便更好地获得在当地的竞争优势。

鉴于这些因素,新贸易理论强调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同时认为市场和生产确定了企业如何在跨国市场中进行特定商品的生产和销售。

新贸易理论与旧贸易理论之比较

新贸易理论与旧贸易理论之比较

新贸易理论与旧贸易理论之比较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

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什么是新新贸易理论呢?
新新贸易理论就是打破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 关于企业同质性的假设,采用更为符合现实的企业 异质性假设(firm heterogeneity),进而将贸 易理论从国家层面、产业层面深入到了微观企业层 面。
什么是企业异质性呢?
企业异质性就是企业之间是不一样的,这是一个既 简单,又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把它形象化,企业 异质性就体现在企业规模、生产率、组织结构、工 资水平、产品质量、企业历史、资本密集度、所有 权,等多个方面。
以Antras(2003)为代表的企业内生边界理论,该 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在契约不完全的前提下,企业如 何选择自身的产业组织形式,即跨国公司的内生边界 问题,从而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在公司内贸易、 市场交易、以及外包等形式上做出选择。
(3)Melitz(2003)模型之前的经验研究
第一,在同一个行业里,只是很少一部分企业会从事出 口,并且这些少数出口企业创造了一个国家绝大部分的 出口。同时,出口企业的出口额占其生产总额的比重也 比较低,即大部分产品都是用于国内销售。
4.4 新新贸易理论及其与新贸易理 论、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
4.4.1 新新贸易理论
(1)企业异质性与新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规模经济理论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 微观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而假设 所有企业都是一样的。然而,大量的经验研究对这一假 设提出了挑战,于是新新贸易理论便产生了。
生产率最低的企业由于入不敷出,只能退出行业; 生产率居中的企业只能从事内销; 生产率最高的企业既从事内销又从事出口,而且资源会从
生产率低的企业向生产率高的企业流动,从而实现资源的 优化配置。
与此同时,贸易也会使一国的总体福利得到提高,主 要有两个来源: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古典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古典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的区别一历史演进关于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与影响,最早是由英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基础上,从生产成本方面提出的,其包括绝对优势(亚当斯密)与比较优势学说(大卫李嘉图)。

即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在利益驱动下,主观上为自己的微观经济主体可通过分工和交易而客观上为社会工作,从而实现自利与互利、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联系。

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像重商主义者声称的那样,一定是非赢即输的,而是可能实现“双赢”的。

经济主体的“利己”不应通过损人去实现,而应通过利他来实现。

具体途径为,社会各经济主体按自己的特长实行分工,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而在总体上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

显然,交易活动一旦越出本国范围,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就出现了。

斯密的这一理论被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这一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相对优势。

比较成本的关键在于比较。

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回答了斯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上的比较成本差别呢?要素禀赋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型式上的差别。

二具体分析A绝对优势理论1、供给方面(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2)投入边际产量固定(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2、需求方面:收入预算约束,收入水平范围内消费3、贸易方面(1)没有其他交易费用(2)贸易平衡(3)生产要素在异国自由流动,国际间不能流动4、市场结构:生产与交换都在自由竞争下进行总结:从假设上可以看出,古典模型为了简化理论,做出了非常理想化的抽象,因而这是一个“理想”模式。

新新贸易理论述评及政策启示

新新贸易理论述评及政策启示

分支梳理新新 贸易理论发展路径 。
二 、异 质 性企 业 贸 易理 论
2 0 0 3 年 ,M e l i t z 建立了一个包含企业异质性 的动 态产业模 型来分析 产业 内贸易 , 研究得 出以下结论 ( 1 )生产效 率高 的企 业通过 市场份额 和利润 的增加获得 贸易收益 ,效率最差 的企业退 出行业 。( 2 )贸易驱动
新 新 贸 易 理 论 述 评 及 政 策 启 示
马 红 丽

要 :本文从 异质性 企业贸易理论 和企业 内生边界理论 两个分 支对新新 贸易理论发展脉 络进行梳理 ,最终提 出对我 国国际 实践的 几新 贸易理论 ;企业 内生边界理论 ;质性企业贸易理论
前 言 在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发展阶段 ,立足于要素禀赋 的李 嘉图 比较成本论 、赫克歇尔 一 俄林要素禀赋论无法解释国家 间要 素禀赋差异 较小 的情形下贸易产生的原 因。新贸易理论在弥补了这一缺 陷的同时无 法解释为何企业选择 从 国内贸 易开始 。2 l世纪初 ,新 新贸 易理论 关于
三 、企 业 内生 边 界 理 论
2 0 0 3年,为 了分析 哪些 因素决定企业外包或一体化选择及相关的资 源配置问题 ,A n t r a s 将企 业异质 性引 人到 H e l p ma n —K r u g ma n 贸 易框 架 中,并构建 了一个关于企业边界的不完 全合 约产权模 型。此 模型假设 国 与 国之间拥有相 同的要素价格 ,贸易没有成本 , 跨 国公 司在均衡 的情况 下 出现 ,其公司 内贸易与 目前国际贸易现状 一致 ,A n t r a s 模 型强调剩 余 索取权 的配置和资本密集度对企业国际化路径决策的影响作用 ,揭 示了 两种类型 的公 司内贸易 ,在产业面板数据分析中 ,公 司内进 口占美 国进 口总额 的比重非常高 ,而 出口产业的资本密集度更 高 ;在国家截 面数据 分析 中,公 司内进 口占美 国进 口总额 的 比重 非常高 ,出 口国家 的资本/ 劳动 比例更高 。 之后 ,A n t r a s 、H c l p m a n( 2 04 )将异质性企业 贸易模 型和企业 内生 边 界模 型进行结合构建 了一个新的理 论模型 。A n t r a s 、H e l p m a n( 2 0 0 5 ) 构建 了一个 南北 贸 易模 型。A n t r a s 、H e l p ma n( 2 0 0 7)将 A n t r a s 、He l p — m n ( a 2 0 0 4 )的模 型进行拓展 ,允许存在 不同程度 的契约摩擦 ,理论假 定因此被放宽。A n t r a s和 C o s t i n o t( 2 0 0 9)通过 一个 中间 品贸易模 型解 释了中介 贸易公 司与各经济 主体 间如何进行利益分配 以及跨 国公 司如何 选择贸易模式。 四 、未来可能发展 方向及政 策启 示 新新贸易理论将研 究视角从产业层 面细化到企业层 面 ,对现实 中的 贸易问题更有解释力 ,但还存 在进一 步完善 的空 间,探讨 新新贸易理 论 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 1 ) 由于企业组织形式与企业的异质性 具有紧密 联系 ,因而将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与企业内生边界模 型结 合起来分析 贸 易 问题或提供更广阔的思路和视角。( 2 )政府因素作为一个单独要素也 可能对企业 的贸易路径产生影响。( 3 ) 以往模型分析了发达国家企业生 产率 、技术等方面的异质性 ,但理论 结果不一定适用 于欠发达 国家 ,应 针对不 同发展程度 的国家作单独分析 。 结合 当前我 国国内外经济形势特点 ,新新贸易理论可为我 国贸易实 践提供借 鉴 :自由市场是最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 ,也更有利 于资源配 置 ,自由贸易应是我 国贸易未来发展方 向。此外 ,鼓励支持 出 口产业结 构 升级 ,以技 术创新升级为途径 ,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 力,政 府应重 点资本密集型产业并 引导劳动力密集 的产业在 国际产业分工 中转移到 其 他国家。(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 )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及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及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

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缺乏,以致于企业的组织构造、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构造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构造、得益等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说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无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构造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

格〔Ally 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那么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围的限制〕。

〞〔注:Young A.〔1928〕,Inc 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38:P527—42。

〕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

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开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缺乏,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

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根底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规模收益不变;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与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分析

法。新贸易理论内容主要包括了:垄断竞争、产品多样化、分工 新的贸易理论,则将这一假设进行打破,从而使得理论能够与
与协作等;通过对此类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对国际贸易 现实的市场环境相一致,这就让新的国际贸易理论更加具有指
所产生的影响,而新的贸易理都试图去解释传统贸易理论所不 导意义。与此同时,在新的贸易理论之中,也探讨了贸易与技
作者简介:张子墨(1998-),女,浙江宁波人,本科,研究方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假设,所以,若要去解释新的贸易现 向:国际贸易。
象,则必须对理论进行继承与创新,从而制定出正确的企业发
226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发展;企业内贸易;产品多样化
随着国际间的贸易不断增多,使得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 展规划。
地更新,而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不仅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
(三)新贸易理论的重要意义
同时也对其内容进行了创新。在新的全球贸易格局之下,也出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中,其重要假设则是完全竞争,
现了诸多的问题,而更新后的贸易理论则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 但是在实际的市场环境之中,并不存在完全竞争的情况,因此
能解释的新现象。
术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也进一步解释了由
一、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概述
于技术的创新,而是规模报酬出现递增的情况。而技术的创新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众多的经济学家开始从多个角度去 也会形成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此种市场环境也会促
研究国际贸易现象,比如:部分专家与学者开始以生产的角度 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新的国际贸易理论之中,主要强
之中,会进行大量的技术密集型产品输出;在进口之时,则会考 中,也对传统贸易理论之中的部分错误进行了纠正,这样就使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1.理论的思想渊源不同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使社会福利最大化;(2 )劳动分工能使生产率提高并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应该说,新古典经济学成功地描述了古典经济学的第一个思想,却与第二个思想相冲突。

新古典经济学在将市场竞争的作用形式化时,最初采用了无规模报酬的生产函数这种最简单的数学工具,它使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变成了与市场竞争不相容的东西。

因为按照斯密的分工理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基于专业化能够提高生产率的原理,而这一原理与递增规模报酬有关。

新古典贸易理论也采用无规模报酬的假设,从而先天不足,以致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规模大小、市场竞争地位及其相应的市场结构都对贸易的模式、成因、结构、得益等没有影响。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新古典的生产函数只表明一种投入产出的纯技术关系,不允许递增报酬的存在,并且忽视了社会经济组织的演进与生产率的互动关系。

事实上,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重点是专业化、劳动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在斯密和马克思看来,劳动分工是经济生活的核心现象,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是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马克思更将其归结为生产关系的研究。

杨格(Allyn Young,1928)的经典论文指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就是斯密定理(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

”(注:Young A.(1928),Increasing Returna andEconomic Progress, The Economic Journal, 38:P527—42。

)然而,由于后来德布鲁把新古典经济学变成公理化体系,用斯密的分工思想来解释国际贸易的理论逐渐地为人们所抛弃。

70年代以来,依托于新古典框架的新贸易理论逐步产生和发展,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不足,但始终难逃“旧瓶装新酒”之嫌。

杨小凯用现代数学分析工具将古典经济学的思想精华充分发挥并加以形式化,创立了以古典经济学的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1)

新贸易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1)
end新贸易理论表明新贸易理论表明尽管各国之间有相尽管各国之间有相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同的生产要素禀赋但并不构成它们之但并不构成它们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条件间存在利益冲突的条件相反各国之间相反各国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的差异产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的差异产品贸易关系品贸易关系因而在这类国家之间因而在这类国家之间贸贸易的相互依赖代替了相互竞争或冲突易的相互依赖代替了相互竞争或冲突
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不足:该理论基本上是静 态分析。 首先是在论述产业内贸易时所提到的产品差 异性,指的时最终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的差异, 没有看到由于生产国际化的深化,产业内专业 化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间产品进入到国 际贸易中,这也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其次,对规模经济优势的作用,应规定在什 么样的范围,产业内贸易理论没有提及。
End11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说明
图7-5(a)表示这个国家只生产一种 组合,即V1。而消费者的偏好则是从S到T 的各种组合,这样每个消费者所得到的利 益的大小取决于他们的偏好和V1的接近程 度。图中SCTP部分就是所有消费者剩余, CP表示偏好V1的消费者剩余,GH表示偏 好为V2的消费者剩余。偏好在V1的消费者 所得到的利益最大,而偏好在S和T点的消 费者所得到的利益为零。
End15
产业内贸易的静态利益:贸易后
通过贸易以后,双方的消费者都得到了较大的满足, 因此而带来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也大于贸易之前。 B国偏好在ZV之间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从贸易 前的ZfV和Zaf增加到贸易后的ZKfV和Kbaf; A国偏好在VT之间的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从贸易 前的VfT和faT增加到贸易后的VfIT和faci。 贸易后,A、B两国净增利益Zab和acT,其中既有生产 者剩余也有消费者剩余; 在产业内贸易后,两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得的净总 利益比贸易前增加。而且,如果两国的偏好重叠越大, 则通过产业贸易所得的利益就越大。 End16

新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

新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的比较研究
的1 。S ec 20 ) / p ne(0 5以中国制造业为例 ,说明中 3 国出口到美 国的制造业产品总额从 18 年的3 0 98 9亿 美元增加到20 年的38 亿美元 中,加工贸易的出 03 90 口比重从 18 年的3%增长 ̄20 年的5 %,其中 98 5 10 3 ] 7
型 ,围绕这一分支 目前 的主要文献有 M l ( 0 , e t2 3 i 0 z
(0 3 20 ) Lvhno (20 20 , 0 5; ecek 04); Gos a , rsm n H lma ( 0 ,2 0 un (0 6)和 H lm n ep n2 4 0 5;N n 20 0 e a, p
至少有2 %的比重是股权式企业内贸易 ,其余2% 5 2
的出口贸易是属于企业间外包贸易。对于企业间外
向日本出口汽车。这是由于2 世纪6 年代 以来 ,大 0 O 概有三分之二的国际贸易是发生在资源禀赋、技术 水平和偏好都比较相似或相近的国家之间,产业间 贸易占国际贸易的比重不足三分之一 ,传统的国际
贸易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而新新贸易理论研究
易理论认为这显然与经验现象柑障,现实中并不是 所有企业都能出口到国外市场 ,例如 ,在2 0年美 00 国从事经营活动的50 5万家企业中 ,出口企业仅 占
传统 贸易理论 以及以K g a为代表的新 贸易理论的比较研 究几乎 没有 ,文章从 贸易现 象、理 论假 设、理论 m mn
核心、 贸易利益的来源和贸易政 策倾 向五 个方面来对新新 贸易理论与传统 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做一 比较。
【 键 词】 关 新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 ; 新贸易理论 【 作者简介 】吕连菊,南昌工程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区域发展;阚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讲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

最新新贸易理论述评

新贸易理论述评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

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从以上介绍中,可以看到,新贸易理论的假设更具有现实性,特别的,它极好地解释了产业内贸易现象和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的贸易。

但新贸易理论并不是对传统理论的全盘否定。

现实中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并存的现象说明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之间的关系是互补的。

要全面准确地解释现实中的国际贸易现象,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缺一不可。

正如新贸易理论的创建人克鲁格曼认为的,如果要简单说明传统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差别,则可以回答:传统理论把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类商品上,新贸易理论则认为主要贸易品是像飞机这样的商品。

因此,新贸易理论既是对传统贸易理论的继承,也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新发展的反映和阐释。

之所以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有互不一致的结果,这根源于假设的冲突。

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论析

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论析

从传统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论析蔡素贞 冷 洛(云南财经大学 经济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关键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摘 要:循着历史的线索完整地阐述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受到实践的挑战为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保罗・克鲁格曼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者。

介绍新贸易理论的战略性贸易政策,最后提出在中国适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9)01-0049-02收稿日期:2008-12-30作者简介:蔡素贞(1986— ),女,福建仙游人,专业为国际金融学,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形势与发展。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时期,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是斯密的绝对优势和李嘉图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学。

亚当斯密认为,各国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形成国际分工,使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存在生产成本差距,各国按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国际分工开展国际贸易。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在容纳了斯密的绝对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由于产品在两国市场上的相对价格是不同的,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就存在着贸易的可能性。

1933年俄林在他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家贸易》一书中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1]。

该理论认为各个国家的要素禀赋不同引起供给能力不同,进而引起生产率的差异,也就是说,影响商品成本高低的是生产资源的相对丰裕度,如果一国某种资源的供给相对比较充足,其价格就会相对比较低,因而生产时要大量使用这种资源的商品的成本就会比较低。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1]。

这样,根据要素禀赋理论,贸易应该在资源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

(完整word版)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完整word版)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两国的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外部规模经济的存在
垄断竞争(差异产品)
寡头垄断厂商的策略性行为
贸易格局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
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而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比较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区别:
传统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
新古典贸易理论
其他角度
重叠需求理论
产品周期理论
核心思想
两国商品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开展贸易
不同的收入水平产生不同的消费需求,两国共同的消费需求(重叠需求)是开展贸易的基础
技术的差异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若两国商品价格无差异,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存在导致贸易
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两国的福利一般会提高
两国市场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两国市场的垄断因素,降低了资源配置扭曲,增加产品销售量
两国完全专业化或非完全专业化分工和贸易,但具体格局不确定
国际分工不确定
两国厂商在两国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扩大一国市场:使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产品品种增加,使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
贸易结果
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提高
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各国福利水平
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而产生贸易
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供给差异进而产生贸易
贸易模式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间贸易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
详细描述
要素禀赋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如果一国拥有较多的某种生产要素,那么该国在生产需要这种要素的产 品时就有优势。这种优势可以通过提高要素生产率、降低要素消耗、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等方式获得。
03
新国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01
定义与发展
产业内贸易理论是指同一产业内产品在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该理论在
20世纪7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并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
VS
新国际贸易理论
引入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等 概念,从企业异质性、市场结构等角度解 释国家间贸易现象。
假设条件比较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假设市场完全竞争、产品同质化、资源自 由流动等,条件较为理想化。
新国际贸易理论
放松传统理论的假设条件,考虑市场结构 、企业异质性等因素,更接近现实情况。
实证研究比较
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
新国际贸易理论关注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即公司内部 分支机构之间的贸易。这种贸易形式在近年来不断增加 ,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
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新国际贸易 理论分析了跨国公司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来获取贸易利益。
考虑技术进步的影响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 际贸易理论》
2023-10-29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 新国际贸易理论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新国际贸易理论的比
较 • 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背景
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间经济交往和资源配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在解释贸易现象和指导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新兴贸易实践的出现,新国 际贸易理论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贸易理论述评——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之比较(一)一、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专门分支始于亚当·斯密。

他在其《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成本的概念,后经李嘉图修正,形成了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提示了互利贸易的基础以及贸易利益的来源。

继而俄林在其《区域间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中对此作出了解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即H—0模型)。

这一理论指出: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在于各国资源禀赋的不同,并且对国际贸易的商品和要素模式作了确定性的结论。

至此,奠定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两个层次的核心。

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此后,雷布津斯基、萨缪尔森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补充,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流行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最大特点是逻辑严密,形式完美。

但这也是它的弱点所在。

因为现实的世界毕竟不如它想象的完美。

事实上,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到严峻的挑战。

里昂惕夫之迷,首先通过实证研究对它关于国际贸易商品和要素模式的预测提出了疑问。

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发达国家间(即要素禀赋相似国家间)的贸易以及相似产品之间(即生产所需要素比例相似的产品之间)的贸易等。

对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筹莫展。

8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致力于利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现象,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和相异产品等概念及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以斯蒂格利、克鲁格曼、格罗斯曼以及赫尔普曼为主要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创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吸取了以往诸多贸易理论的合理因素,发展出自己的理论。

这一理论因其理论的新颖、分析方法的独到和解释现实的能力逐步为大家所赞同,其地位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格罗斯曼、克鲁格曼为此先后获得了克拉克奖。

该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Neo—tradetheory”。

二、新贸易理论的特点(一)全新的理论假设前提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产物,其理论的假设前提很多,最主要有以下几点:(1)规模收益不变;(2)各国的需求偏好相似且不变;(3)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4)两个国家、两种要素、两种商品,即通常所称的2×2×2模型。

这些假设前提与自由市场经济学的前提是一致的,在当时也是符合社会经济生活主流的。

然而,时过境迁,面对客观现实,新贸易理论者意识到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假设前提已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相去甚远。

他们认为: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的。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商品是以递增规模报酬生产的,并且这些行业(如汽车业、半导体业、计算机业等)构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

商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可分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和内部规模经济效应两个部分。

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指公司水平上的规模报酬不变,而社会的递增性报酬以外部经济的形式出现的情况。

这种外部效应原则上可以来自任何经济活动。

比如说,日本电脑公司的生产率多半依赖于美国电脑业的大小——国际间的外部效应、日本半导体业的大小——产业间的效应以及日本本国电脑业的规模——国内产业的产出效应。

但这些对公司间的经济行为影响并不大,因为各公司都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享受这种外部经济效应带来的益处,公司间的竞争行为并不因此而受到影响。

重要的是公司的内部效应,即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

例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个较大的公司能够更好地克服生产的不可分割性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或者说,它能使用更专业化而更有效率的设备;同时,由于某些一般管理费用并不随着生产规模而变化,因此其每单位成本会随着生产增加而下降;甚至一些物理现象就为大的规模提供优势。

例如,体积和表面积不成比例增长的关系刺激着加工工业中的管道、储藏柜以及其他器具做得更可能大。

内部规模经济之所以重要,关键问题是,如果规模经济持续存在,则平均成本总大于边际成本,如果以边际成本定价就意味着损失。

因此,内部规模经济不可避免地与竞争均衡发生了矛盾。

也就是说,它必然与一个允许价格超过边际成本的市场结构相联系。

这就引出了新贸易理论与传统理论的第二个不同假设前提。

2.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

公司水平上的规模经济的存在意味着价格受行为(即边际成本定价行为)与非负的利润不一致。

因而市场不可能是完全竞争的。

然而,对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西方经济学迄今没有一个一般性的理论。

这涉及到两个难点:一是具有市场力量的公司以合作的方式还是以不合作的方式行事。

现实的回答是两者都有。

二是即使假定参与者之间是不合作的,一产业竞争的结果仍依赖于两种因素进行不合作游戏的战略变量及进入和退出该产业的条件。

理论上游戏的战略变量有两个;一是产出——古诺假定,二是价格——伯兰特假定。

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理论一致的困难。

新贸易理论分析了以下可能的三种市场结构:(1)可竞争市场(伯兰特假定与无代价的无限制地进入和退出相结合);(2)古诺寡占(分进入限制使赚得利润以及自由进入使利润为零两种情况);(3)垄断竞争(伯特兰假定与相异产品相结合,并分进入限制利润存在以及自由进入利润为零两种情况),并指出,在各种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在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有关贸易的一些重要结论都有效,这也表明,即使没有一个关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一般理论,形成一种存在规范经济的贸易理论也是可行的。

3.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的2×2×2的模型虽然形式简洁明了,但却把事实过分简单化了,以至忽视了一些重要而可能的情况。

新贸易理论则如实地把经济世界划分为J个国家、N个商品、M种要素(以后我们称J×N×M模型),并指出在J×N×M模型下,可能出现商品的生产模式和贸易模式不确定的情况。

至此,我们知道,新贸易理论建立在一系列几乎全新的假设前提之上。

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前提更贴切于当今的现实。

(二)全新的结论1.国际贸易形成的根本原因。

传统的贸易理论认为:需求偏好和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配决定了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由此导出了对要素的派生需求。

对要素的派生需求和要素的供给决定了要素价格。

要素价格和生产技术决定了商品价格。

商品价格差异则是贸易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定了两国需求偏好与生产技术是相同的,得出两国间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两国相对要素报酬的差异,又直接导出了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相对要素报酬差异和相对商品价格三者在解释贸易原因的功能上是等效的。

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是根本的原因。

反过来,如果两国间不存在相对要素禀赋差异,则两国间的贸易不存在。

新贸易理论则认为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两国相对商品价格的差异就不能由要素价格差异直接得出,必须加入生产技术的因素。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经济规模的不同就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不同,也就影响到商品的价格。

商品相对价格差异决定的轨迹为,相对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相对要素价格差异,相对要素价格的差异和国家间的经济规模差异(具体地说是产出水平的差异)共同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

因此,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要素价格差异是等价的,但两者与相对商品价格差异不再等价。

相对要素禀赋差异与国家大小决定的经济规模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贸易的根本原因。

反过来说,即使两国间没有要素禀赋的差异,由于经济规模的不同也会出现贸易。

这就解释了传统贸易理论面临的发达国家间存在大量贸易这一难题。

2.贸易的商品模式。

传统的贸易理论根据2×2×2模型得出:一个国家将出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该国相对丰饶和便宜要素的产品,而进口的商品是那些需要密集地使用相对稀缺和昂贵要素的产品。

简言之,这里存在着一种必然性,劳动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相对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相对密集型商品,另一国则相反。

新贸易理论突破了2×2×2模型的限制,指出,当贸易商品数量大于要素数目时,两国商品生产和商品贸易中存在着不确定性。

一国在一个生产模式下可以出口一种商品,在另一个生产模式下则可能进口该商品。

而生产模式却可能是由一些偶然的历史原因决定的,如政府计划等。

下面我们假定存在两个国家(甲、乙),两种要素(K和L),3种商品(X、Y、Z),解释这种可能情况。

设全世界总资源为K=7,L=9。

X、Y、Z的生产函数分别为:X=1K+3L;Y=2K+2L;Z=3K+1L。

考虑:(1)资源集中于一国,则可生产X=2,Y=1,Z=1,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2)资源分布于两国甲国为K=3,L=5,乙国为K=4,L=4,则以下两种生产模式:①甲国(X,Y,Z)=(1,0,1),乙国(X,Y,Z)=(1,0,1);②甲国(X,Y,Z)=(1.5,0,0.5),乙国(X,Y,Z)=(0.5,1,0.5)都能使两国达到充分就业均衡,即生产模式是不确定的。

并且在第一种情况下,甲国出口Y商品到乙国,第二种生产模式下,甲国从乙国进口Y商品。

对一国而言,Y商品既可能是出口商品也可能是进口商品。

即贸易的商品模式也是不确定的。

3.贸易的要素模式。

传统贸易理论的贸易要素模式很简单,贸易中要素的净流动方向为:一国出口本国相对丰富的要素,进口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

新贸易理论则指出,即使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一国也可能是所有要素的净流入国。

原因是: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公司不可能遵循边际成本定价原则。

同时,如果由于规模、政府管制或是其他原因使进入受到限制,则规模报酬递增的行为中存在着垄断利润(经济租),当这些产业的商品出口到国外时,垄断利润将从国外获得。

而两国获得的垄断利润的幅度(即垄断利润率)由于管理程度不同而不等时,一国就可以利用获得的垄断利润购买另一国商品,甚至可能达到进口所有要素的状况。

这部分解释了当前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生产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象。

发达国家的产业一般具有强大的规模经济和垄断程度,以美国为例,在原铝、电话电报器材、机动车、合成纤维等行业中,前四大公司的工业产量均占全行业的90%以上。

而1987年,埃克森公司、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莫比尔石油公司销售额竟超过了挪威、希腊、芬兰等中等发达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

凭借这些强大的垄断的优势,发达国家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以高价出售,获得了巨额的垄断利润,而从初级产品生产国获得廉价的原料、燃料、间接地占有了这些国家的资源。

随着这种垄断趋势的加强,初级产品生产国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