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短文两篇教案及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篇1:短文教学反思这课属自读课文包括两篇短文,虽然话题相关,但涉及的内容丰富且贴近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谈读书》是一篇浅近的文言,学生在阅读时不太好理解,还需扫清语言障碍。
文中很多精彩的语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朗读感悟,背诵积累,理解迁移。
《不求甚解》谈的问题切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要害,值得讨论辨析,文章的说理方式也很值得学生借鉴。
因此,教学时间用了三个课时,显得不太紧凑。
之所以有一个冗长的导入,主要是考虑对于正在形成理性思考的初中生来说,实在应该更多地接触一些浅近的哲学思想大家的读本,以帮助他们开阔眼界,为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文章也是很好的语言典范,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
因此,我才在课前不遗余力地推介培根以及他的《培根论人生》,意在把课堂学习的兴趣延伸到课外。
由于是自渎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我比较侧重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释疑解惑,完成教学目标。
但是教学中议论文学习的知识能力目标显得不够突出。
篇2:短文教学反思今天,我上完了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短文两篇》。
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
这两篇文言文在文体上与七年级之前学过的文言文都有差别,是两篇神话故事。
事实上,学生们对于“神话”并不陌生,大多数的学生也能讲很多神话故事,但文言文教学毕竟不是讲故事这么简单。
对于如此短小的两篇课文,我制定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学生首先落实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够翻译全文。
这一点我的学生都做的非常好,并且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疏通字词句子了解这两个神话故事并当堂能够背诵这两篇文言文。
然而,正当我讲完字词句正要开始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时,学生们突然提出了疑问。
“老师,夸父是不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呢?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结局是意料中的事呢!对不对呀?”我被学生问到了。
因为接下来我刚要开始讲这一神话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学生首先先入为主的提出了神话故事中的消极意义。
课文《短文两篇》教案范文
课文《短文两篇》是一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语言的灵活运用和短文写作技巧的好文章。
本期教案主要针对该文章的教学和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提高短文写作能力。
一、教学分析1、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中词语的含义。
(2)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提高写作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技能,写出自己的短文。
2、教学重点(1)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短文写作技巧。
3、教学难点(1)提高写作能力,由浅入深地展开短文写作。
(2)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
二、教学设计1、教学方式阅读+讨论+写作2、教学过程(1)预习导入学生自学第一篇短文《菜市场的买卖》,尝试总结其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想。
(2)课堂学习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第一篇短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并进行适当的讲解。
(3)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就短文中涉及到的重要词汇、句式和语言运用等进行讨论,以确保学生准确了解文章内容和所涉及的语言知识。
(4)写作指导教师列举短文中的一些句式和语言运用,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写出自己的短文,也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性认识写出自己的短文。
(5)学习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题。
三、教学效果评估1、目标达成情况完成预定教学目标的情况。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并掌握文章中的语言运用和句子结构。
(2)学生在短文写作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2、教学反馈(1)学生成绩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课堂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评分。
(2)教学反馈教师根据教学反馈情况,对下一节课进行调整和完善。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学会遣词造句,掌握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思维与情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过程与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课堂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阅读两篇不同类型的短文,了解阅读方法。
2.学习文言实词的运用技巧。
【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运用的复杂性。
2.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根据不同类型的短文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资料收集2.小组合作探究3.讲解示范4.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一、导入1.老师介绍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短文两篇》。
2.学生自主学习《短文两篇》,并就下列问题组成小组,进行讨论:(1)本课教材的主题是什么?(2)文中的两篇短文分别是什么类型的文章?(3)你们最喜欢的一篇短文是哪一篇?为什么?二、阅读训练——《细语黄河》1.老师演示如何思考文章主旨:先读文章第一段、最后一段,再扫一遍全文。
请学生进行实践。
2.小组合作阅读细语黄河,采用抽象思考和具体分析两种思考方式,探究文章的两个方面(黄河的千姿百态和黄河的历史文化)。
3.检查不同小组探究的成果,并复述。
三、语言平衡——文言实词的运用1.老师简要讲解文言实词并列运用的效果,并引导学生举出例子。
2.请学生阅读《野火的暴跳》,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文言实词的使用方法和效果。
四、阅读训练——《野火的暴跳》1.请学生自主阅读《野火的暴跳》。
2.提问引导:在文章的三个段落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绪?3.选取一个段落,与同桌进行课堂模拟“朗诵+解析”。
模拟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在语调和发音上加入更多情感元素。
五、小组表演——班上小品设计1.学生分组,选择一段小品情境,根据情境和角色设计角色言论,范文要运用课本教材的知识,并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2.老师进行现场点评,提出问题并给予指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组合课文,包含了两篇经典短文。
第一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小说,通过描述一个穷困潦倒却依然自命清高的书生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某些弊端。
第二篇《范进中举》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贫困书生经过努力最终取得功名的故事,表现了勤奋与毅力的重要性。
这两篇文章语言精炼,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适合学生品味和鉴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但同时,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把握文章的主旨大意,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揭示文章的主旨。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案例,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
4.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打印课文,每人一份。
2.相关资料:关于作者、作品背景的资料。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
之后,教师展示课文文本,学生自行阅读。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例如:“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角色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3《短文两篇》 教案与教学反思
13 短文两篇漂市一中钱少锋李度一中陈海思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分别为《金钱的魔力》和《骑鹅旅行记》。
这两篇文章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教育性,旨在让学生了解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章的主题和情节有一定的把握。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深层次含义和作者观点方面仍有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学生对金钱观、价值观的认识各有不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培养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金钱的两面性以及勇敢、善良、诚实等品质的重要性。
2.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深层次含义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写作法: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教学活动和作业。
2.学生准备:预习文章,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分组阅读文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教学反思本人是一名初中语文老师,教授九年级下册第十三课《短文两篇》。
本课是阅读理解题型中属于较为短小的篇章,但是文章作者的思想深邃,表达也非常精妙。
经过我多次备课和教学实践,我感受颇深,为此本着反思的精神,我对这样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究。
一、课堂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情感。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表达技巧,能力目标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文章中领略人生的真谛。
二、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在新课开讲之前,我设计了听音选择题,让学生们通过听录音来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并热身。
我还通过简要介绍作者邪恶的过往经历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文章的兴趣。
2、语言运用探究接着,我放映了一段短片,让学生们根据画面内容一起推敲出影片潜在的主旨。
然后我让学生们分组探究文章的表达方式,让他们修改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并理解哪些地方重要的表达方式自然。
在这个环节,我还特别让学生们分析词句间的铺垫和推进技巧,为后续理解文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
3、篇章分析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们已经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浅显的了解,接着,我让学生们分组探究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文章。
接着,我重点讲解了活用标题和概括段落的技法,并且我通过让学生们自己尝试来加深其对篇章结构的理解。
4、阅读理解我事先筛选了精妙的阅读理解题目,从内容、难度和形式上配合了学生们研究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通过阅读理解题目,我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5、思考与交流在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我采用问答交流,并引入必修的学科思考题目,以及英文朗读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交流能力,进一步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体会在此课程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中,我认为情感目标是最重要的一个,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优秀10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优秀10篇总结课文篇一1、教师归纳: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文第1段主要用记叙句法描述了莲花优美的姿态,突出它的高洁品格,表明自己对莲花的喜爱。
第2段先用议论对三种花进行评价;再抒发感慨,婉曲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不良世风。
真正体现了言简意丰、文笔多变。
2、提问: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明确:这是一种映衬的写法。
如果不提菊和特丹,只是一味赞颂莲是多么美好,多么高尚,自己对它是多么喜爱,文章就显得单调,意思不容易表达得深刻。
而把菊和牡丹跟莲来比较着写,就更能突出莲花的可贵。
这就是映衬手法的好处。
另外,映衬还有正衬和反衬之分,这里菊是正衬,牡丹是反衬,它们有什么不同,我们可在课后认真地加以揣摩。
3、评价: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里,面对当时的不良世风,能做到不同流合污,努力追求高洁的品格,这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他因为愤世嫉俗而流露的那种目空一切,自视清高的思想是有片面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和不求甚解》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4.认识读书的益处,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和名言警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教学难点:学习文中使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两篇文章的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目标】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学习绘制思维导图。
2.学习并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培养爱读书的优良品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读书对我们非常重要,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了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短文两篇》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以课件形式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说法。
被认为是归纳逻辑的创始人。
开浪漫主义的先河。
主要作品有《随笔》《新工具论》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本文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王佐良译。
培根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
共中《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优质教案
13短文两篇◇教材分析◇《谈读书》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
文章是浅近的文言,语言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便于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体会,感受读书的乐趣,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能力。
《不求甚解》是一篇谈论学习方法的文章。
它是一篇杂文,也是一篇驳论文。
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了否定,正面阐述了读书贵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两篇文章都是围绕读书的话题来谈的,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两篇短文虽短,但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论证严密,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范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掌握、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
2.掌握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
3.体会语言的意蕴美和形式美。
4.学习驳论文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导入激趣,激发学生读书的乐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围绕“读书”这个话题进行探究。
2.自主感知、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体验中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理解和个性表达。
3.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4.比较阅读,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谈读书》和《不求甚解》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
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品质及高尚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两篇短文的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
(2)运用比较阅读法,分析两文论证方式的不同。
(3)初步领会驳论文的写法。
2.难点:(1)理清培根《谈读书》的论证思路。
(2)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
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更要多读书,读好书。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该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前的先哲的高论吧。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语文《13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13短文两篇》是部编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两篇经典短文。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题,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古典文学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思想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对于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以及对于文学修辞手法的鉴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课文中的名句,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深入理解课文。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课堂练习: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7.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课文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
篇》教案
目标导学二:改写与总结
1.改写:在正确的读书方法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事半功倍地收获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这段话可以这样改写:正确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地获取知识和精神上的满足。
2.总结:通过研究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到了正确的读书方法和重要性,还研究到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惯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方法和作用。
方法:比喻论证、归纳论证。
不求甚解第二方面(从“好读书,不求甚解”到结尾):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和正确的读书态度。
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异同点:思想内容相似,写法不同;一个是立论、随笔,一个是驳论、杂文。
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4.强调读书的态度,提醒学生要保持谦虚、虚心、开放的心态,不要对作者进行过度的批判和质疑,而是要尊重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以此来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
5.阐述读书的目的,强调读书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只有在虚心研究、不断积累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教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为《与朱元思书》和《岳阳楼记》。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与朱元思书》是东晋时期文学家王羲之给好友朱元思的信,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世事的感慨。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散文,描述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和登楼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词较多,对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掌握文章的大意,并能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2.教学难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世事的看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出生僻字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九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朗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2)学会通过抓关键词来把握文章的主旨。
(3)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向往。
(3)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光,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较为难懂,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课文的主旨。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第六课时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朗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短文两篇》(说课稿)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说课稿《13 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两篇优秀文学作品,体会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小石潭记的生动刻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作者的真挚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但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可能还存在着对文学技巧和作者情感把握不够深入的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课文,学会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欣赏课文《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教学难点:分析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内心情感的技巧,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来增强文学作品的表现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自然景物描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石潭记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欣赏和分析。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查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惑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者通过对鱼儿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讲述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应民意,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内容及其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寓意。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优秀9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9篇《短文两篇》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教学重点篇一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
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1)名言警句:腹有诗书气自华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都是作者心智的结晶,读《谈读书》如同沐浴在智慧的阳光下;读《不求甚解》如同聆听长者的谆谆教诲。
是他们,引领我们在智慧的天地中穿行;是他们,滋润我们求知的心田。
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希望你们多读书,读好书,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感情,提高我们的品味。
【素材积累】
1、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的对话一个房产经纪人死后,和上帝喝茶。
上帝认为他太能说了,会打扰天堂的幽静,于是旧把他打入了地狱。
刚过了一个星期,阎王旧满头大汗找上门来说:上帝呀,赶紧把他弄走吧!上帝问:怎么回事?阎王说:地狱的小。
2、机会往往伪装成困难美国名校芝加哥大学的一位教授到访北大时曾提到:芝加哥大学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难的事。
因为一个人要想有所成旧,旧必须做那些困难的事。
只有做困难的事,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括两篇课文,《孤独之旅》和《我的老师》。
这两篇课文都是散文,风格各异。
《孤独之旅》以旅行中的见闻和感悟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我的老师》则以作者的恩师为原型,描绘了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散文阅读能力,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培养尊敬老师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主旨。
2.难点:分析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味。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汇报讨论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示范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
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
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要了解大意。
5.《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驳论文。
驳的是“论点”,先全面阐述“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而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
又从“会意”角度,列举古人读书的例子,并阐明自己的正确论点: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最后又强调了“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这样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敌论。
目标导学二:通读课文,分析论证方法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分别说说两篇文章各自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谈读书》:(1)运用比喻论证。
例如,用“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2)运用对比论证。
正面说了,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例如,文章的开头从正面论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不求甚解》:(1)运用引用论证。
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运用举例论证。
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论证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要理解其精神实质。
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不求甚解”的读书人。
(3)运用对比论证。
诸葛亮和普列汉诺夫就是正反对比。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品味探究
《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两篇短文都是议论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是谈读书的;在写法上有所不同,一是立论、随笔;一是驳论、杂文。
《谈读书》这篇随笔采用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的方法,论述了读书的真正目的,以及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的重要作用。
论述全面,观点新颖,语言精辟,对我们的读书、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不求甚解》阐述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指出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领会其实质,从而在读书的方法上给读者一些深层次的启发。
目标导学四:畅所欲言,抒发感悟
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三、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1.从读书方法导入文本,起到了很好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
2.比较教学,引导学生突破重点,在体验分析中明确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避免了先入为主,机械的传递议论文知识,使学生在阅读体验中提升议论文感知能力。
3.巧妙的问题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很好地在对话中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质疑交流,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热情,对读书观和方法论正确的认识。
不足之处
对课文中关于读书的名言,未能做详细分析。
教学过程中也缺少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语言品析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