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 未选择的路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课件
作者简介
弗罗斯特(1874年~1963年),是20 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被称为“ 美国文学中的桂冠诗人”。著名诗集有: 《少年的意志》《波士顿以北》《 间》 《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 牧场》《诗歌全集》。
写作背景
《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作于1915年。1912 年时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放弃 他在一所师范学校教书的职业,放弃本来可能更加平坦、安稳的 生活,而选择了诗歌。他对自己说:“写诗吧,穷就穷吧。”于 是他卖掉了祖父遗留下来的农场,再加上几年教书所得的一点积 蓄,来到英国一个小村子,开始了艰苦安静的诗歌创作。
读一读字音
涉( shè )足 萋( qī )萋 延绵( yán mián
伫( zhù )立 幽寂( yōu jì ) )
记一记词义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伫立:长时间地站立。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僻静、安静。 涉足:指 进 入 某 种 环 境 或 生 活 范 围 。
理清思路
4.《未选择的路》中,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 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 选择了自己要走的路,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的路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 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他的可 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 郁因此而起。这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未选择的路》名师课件
2.怎样理解“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美丽”
正因为人迹稀少,才会荒草萋萋,十分 幽寂,但也正因为无人涉足,才给人新 鲜感,才有可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 丽。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 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 才更具有诱人探索的魅力。
3. 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在人生的岔 路口,你做出什么选择将决定你的一生如 何度过。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所以 要慎重。但也要有魄力,勇于创新和进取。
合合作作探探究究
1.全诗共4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 节的意思。
2.诗中第二节,怎样理解“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更美丽”
3.这首诗蕴涵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4.“路”有什么含义?
1.全诗共4小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每小节的意思。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 (选择)——选择之后的怅 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老师寄语:
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 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柏拉图
人生是一场负重的狂奔,需要不停地在每一 个岔路口做出选择,而每一个选择,都将通 往另一条截然不同的命运之路。
作业:
1.必做:完成学案用学部分。 2.根据你对道路的理解和选择,运用象征 手法,写一篇诗歌《路》,你一定会惊喜 地发现,你也具有诗人一样的情。 。
吴头楚尾 落花无泪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但丁
弗罗斯特【美】
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手法; 3.理解这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完成学案课前预习2题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件:《未选择的路》29页PPT
61、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 有所亏 。 6墟里烟,狗吠 深巷中 ,鸡鸣 桑树颠 。 64、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65、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19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象征意义。《未选择的路》是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著名诗歌,它通过描绘两条道路的选择,反映了人生道路决策的复杂性。这首诗对于我们理解选择的意义和后果具有重要启示。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象征元素和哲理,理解诗人在面临选择时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未选择的路》的基本意思、象征意义和哲理内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选择重要性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明智地做出选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举例:探讨“而我选择了那条走得少的路,结果带来了很大的不同”这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人生选择对人生道路的影响。
(3)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讨论人生道路选择的问题时,学生可能难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举例:提出问题:“如果你面临这样的选择,你会如何决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独立思考。
(4)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诗歌内涵,学会独立学习。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举例: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未选择的路》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做出重要选择的情况?”(如:选择参加哪个兴趣班、在朋友冲突中如何站位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选择的重要性和影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未选择的路●教学目标1、学会联想。
由诗人个人的经历联想到自身的经历,在对比思辩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2、学会体验。
经历是个体的,独特的,但情感是互通的、共鸣的。
在朗读讨论中体会人类在面临人生选择时的种种矛盾、纠结、犹豫这种共同情感。
●重点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诗句的分析,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可结合实际,引导学生体会哲理对生活的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1、学生先预习课文,然后在学生平板上完成老师布置的限时预习作业,按时提交。
2、老师在教师平板上批改学生的预习作业。
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适当调整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一、预习反馈,侧重讲评【设计意图】根据学生预习作业的反馈,挑选其中的易错点进行当堂讲解。
例如,四个生字词中“萋萋”、“伫立“两个生字词,学生错的比较多,就结合学生的作业进行当堂展示,并板书黑板上。
通过两道选择题,发现第3题的主旨探究题,全班有一半以上的同学答错,证明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把握不够清晰。
因此,教师决定把主旨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二、情境导入,激趣诱思【提出问题】一天傍晚,你一人独自漫步。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了两条路。
站在岔路口,亲爱的你,将会选择哪条路?【课件展示】两张图片,黄色树林大背景下,有两条不一样的路,一条康庄大道,一条绵延小路。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智慧课堂进行当场投票。
选择自己喜欢的那条路,并说说理由。
三、初读初悟,整体感知。
【课件展示】弗罗斯特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当过纺织工人、教员、记者、经营过农场,办过私立学校,后来他放弃了平坦、安稳的教师生活,而选择了诗歌。
他一生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的诗朴实无华,却又细致含蓄,耐人寻味。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朗读,听同学读课文。
【提出问题】1、诗人选择了哪一条“路”?说说他做出选择时的心理活动。
2、如何理解诗句中“路”的形象【学生活动】自读课文,把自己的发现或疑问在课本上圈点标注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未选择的路》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举例: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两条路如何象征人生中的不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人生的影响。
(2)诗歌语言特点的掌握:学生可能在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修辞等方面存在困难。
-举例:通过对比、举例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特点,如对比“走得多的路”和“走得少的路”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
(3)人生哲理的感悟:学生可能难以从诗歌中提炼出人生哲理,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读与情感体验:通过朗读,使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两条未选择的路所象征的人生抉择。
-举例:指导学生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如“两条路在树林中分叉,我选了那条走得少的路”中的停顿和抑扬顿挫。
(2)诗歌表现手法分析: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人生选择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做出明智的选择。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感诗歌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文学知识的掌握,更要引导他们体会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哲理。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未选择的路》课件(共17张PPT)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1、下雪了,黄河河面上结冰了,雪花落在了冰面上, 它就像一条绵延万里的玉带。
2、夏天到了,黄河水一下变得浑黄起来,他好像一 匹烦躁脱缰的野马,向前狂奔。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路的思考。
象征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
象征
比喻
是一种谋篇立意的写 作手法
一般要统摄全篇
是一种修辞手法
只在个别语句、语 段中起作用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课文原文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外国诗两首》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
他用诗歌来抨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曾两次被流放,也曾身陷囹圄,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
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等。
二、故事背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三、问题归纳1.如何理解标题中的“假如”二字?作者把真实的压迫和束缚说成“假如”,表现了他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意志。
诗人以饱满乐观的情绪在劝告自己,更是在鼓舞斗争中的其他人。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给了你怎样的叮嘱?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需要镇静,相信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忧郁将会过去。
未选择的路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
未选择的路七年级下册语文原文《未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的一首名诗,以下是其原文: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此诗写于1915年,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成为美国诗歌中的名篇。
它是一首哲理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的思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外国诗两首:未选择的路》
记记背背
涉足:指进入某种环境或生活范围。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延续不断。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 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 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 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课后作业
1.背诵诗歌。 2.搜集并摘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作家的有关 “路”的精彩描写。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慎重选择现在的路,就是为明天的 成就作了铺垫。
讨论探究,深入学习
1. 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 现手法?你能从课文中再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表面
路
实际
明(表面)写甲事物, 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
2.诗人为何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人迹更少的一条”“道路”?
这条路上创造辉煌的人很少很少,需要人们 去开拓,从而拓展成为一条大道;正因如此, 这条道路更具有魅力,可见作者开拓进取的 人生态度。
外国诗两首
七年级下册
未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抓住关键字词,品味诗歌情感;了解诗人和创作的背景;
能够流利的朗读和背诵诗歌;了解象征的手法,有感情地朗读 诗歌理解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的诵读,交流合作,理解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初一)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
《未选择的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
2.理解诗歌大意,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3.初步学写小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认识慎重地选择人生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①熟读诗歌②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师)①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授课内容。
②搜集整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未选择的路》
教学设计
一、导入
课间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渲染氛围,然后以说有关“路”的名言导入。
二.了解作者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
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
他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又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指他处
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
他著名的诗集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并独立思考,感悟诗歌的语言。
思考题:
1.怎样理解诗歌中所说的“路”?这是怎样一种表现手法?你能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2.诗歌中写到了两条路——选择的路和未选择的路。
请找出有关描写的语句。
3.四节诗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4.升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哪句?
5.这首诗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明确:
1.表面说的是自然界的道路,而实际上是借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是一种象征手法。
我们曾学过的《在山的那边》和《行道树》等都采用了这种写法。
2.选择的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未选择的路是:消失在丛林深处的有许多人走过的一条小路。
3.第一节,写诗人站在道路的岔口,遭遇道路选择的尴尬与无奈,陷入沉思——一经选择便无从回头。
第二节,写诗人选择了一条极富挑战性的道路,这条道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第三接,写诗人踏上自己选择的路。
但他却留恋这饿那条未经选择的路,担心踏上一条错误的路而难以返回。
第四节,写诗人对未来的遥想。
将来回顾往事,那条未选择的路是不是比自己已选的路更好呢?但是现实已经不能回头了。
4.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5.这首诗是写人生之路的。
人生之路有许多,人的一生只能选择一条。
当踏上这条道路以后,可能会发现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于是就对未选择的路产生向往,也是对美好人生的向往,这便是诗人所表达的意思。
它告诉我们:人生的选择很无奈,既要勇于抉择,更要慎重对待。
四、再读诗歌,问题探究: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未选择的路”?
2.“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一句中,“那路口”指什么?“久久伫立”说明了什么?
3.第二小节中“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的原因是什么?
4.从第三小节的哪句话中,能看出“我”对未选择的那条路的留恋?
5.第四小节中,“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了什么?“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了什么?为什么说“人迹更少”?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1.诗歌虽然写到已选择的路,但重点强调的却是未选择的路,以引起人们对人生选择的思索,所以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2.“那路口”指两条路的岔路口。
“久久伫立”说明选择的困惑,“我”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又不能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表现了“我”的慎重。
3.原因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4.从“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中可看出。
5.“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象征人生路上遇到的岔口。
“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象征如何抉择人生的道路。
“人迹更少”是因为这条路上人迹罕至,代表着这条路也许更艰辛,更需要开拓,正因为如此,才更具有价值。
五、拓展延伸
《未选择的路》赏析
伍厚恺
《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
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诗的前三节似乎仅在平直地描写林中的那两条路的不同,但其中却蕴含着极大的比喻意义,第四节诗人笔锋一转,从林中之路跃到描写人生之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这结句寄寓着诗人无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诗人以含蓄清新、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再现出优美的自然风光,并且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诗还注意引起人们的联想,把理性与不情感融于一首短诗之中,深化了这首诗的意蕴,给人以丰富的启迪。
诗人是通过优美的意境创造和浓郁的抒情表达把哲理隐含其中并传递给读者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朴素自然的语言和韵律来表现自己对人生的思索。
这
种质朴无华的风格使这首诗如夏夜里清凉柔和的风,洋溢着清新自然的情趣,给人一种沁人心脾之感。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面临选择的人和他进行选择时的心态,至于选择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写出,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
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身的生活体验,理解其中的哲理内容。
因为这首诗具有内涵的开放性,犹如一个巨大的构架,其中的内容有待读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顾自己的人生之路,从而受到触动而引发深深的思索。
六、当堂测一测
对《未选择的路》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令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慎之又慎。
七、小试牛刀
1、.仿写模板:
题目
开篇:用诗意的方式开头,点明写作对象。
描述过程:从多个角度进行描述。
结尾:赞美、抒情。
2、仿写题目
高度凝练的意象,可能是历史的象征,也可能是作者感情的升华。
选取一
个平常的意象,融入你的真情所感,仿照模板写一篇文章,层层深入地表达你的主题。
3、仿写指导
写作对象可以任意,哪怕一针一线,只要它是富于引发灵感的魅力点。
突出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和优点。
抒情要适中、自然,充满热情而又绝不过分夸张、夸大。
符合实际。
人的感情中积极上进的那部分是最有价值的,所以低沉、消极的感情并不能给人以美好、深刻、难忘的印象。
我们不赞同写消极的情绪。
青年人充满朝气,连泪水都是晶莹的,不是吗?
4、仿写例文
根
根,
深深扎在土里,
为生命,
为自己,
为存活,
为生生不息。
(排比手法强调根的伟大)
茂盛了绿叶,
枯萎了根。
(对比展现根的无私)
皱巴巴的根无私地吮吸着大自然赋予的甘露,
也许苦吧,
也许甜吧,
但根不会自私,
用它皱巴巴的根持续不断地吮吸着。
(揭示文章中心,表达对根的赞美之情)八、作业
完成仿写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