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015-1-20
二、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在某些地区的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别优惠的
政策,以吸引外资,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在平等互利 的原则下,扩大对外贸易,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过程:
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开放沿海城市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开放内地城市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体制改革)
含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把土地长期包
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 的”。
人民公社制 首创 安徽小岗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央连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对该制度 进行可定,并在政策上积极引导。
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 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20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5-1-20
2015-1-20
经济体制的改革
时间 内容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 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 划的商品经济” 我国迈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关键 性一步,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改革全面开展
第二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进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那时 起,从农村到城市,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 开了;从沿海到内地,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 打开了。新时期鲜明的特点,就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两个凡是”的危害
1、思想上拨乱反正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发表
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及伟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一)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起了推动的作用。
通过解放思想,逐步打破这些条条框框的束缚,改革开放就能够深入发展,取得成功。
正是在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通过改革开放,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大政方针、政策举措,不断探索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十七大对此有明确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深刻理解我们党在近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作出改革开放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从总结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总而言之,贯穿这“十个结合”的一个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发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功和发展模式的成功。这个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第五阶段: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本
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 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
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 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这个决定的发表,对于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个发展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制度创新。特 别是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内 容的制度创新。
居民保障更加完善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在内的
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覆盖面不断扩 大。2007年底,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 支付限额达到5万元,比2003年提高1.8万元, 三大保险覆盖率已达93.1%,比2003年提高 近10个百分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 95%,比2003年提高75.4个百分点。慈善事 业快速发展,共募集期款2.25亿元、现款 5260万元,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救助项目。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
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 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 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 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 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 社会生活领域。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都较前一 时期有显著进展,故称之为全面改革的探索 阶段。
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一)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实社会主义不改革没有出路。 (二)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前提。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清除思想障碍。
(三)改革的着眼点和落脚点,都要放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强国富民上。
(四)改革的实施要遵循从易到难,由点到面,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这就是说,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之间,既有历史递进性,更有内在统一性;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为实现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正因为这样,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决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回顾改革开放32年来的伟大历程,我们党领导的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之所以目的与效果是如此统一,之所以当一些国家的“改革”导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解体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丢失,而中国32年来的改革开放,却使“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正是依据新的伟大革命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来进行的。
改革开放这一打开我国新时期新局面的历史性决策,是由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的。
作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既是要摆脱我们党和国家当时所处的严重困境,实现从困境中重新奋起,又要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勇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没有这样的觉醒,新时期就根本无法开创,新局面也根本无从打开。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是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吹响的。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所致的开幕词,首次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进程及其经验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发展进程及其经验作者:王晋晓王占斌来源:《党政干部论坛》 2018年第12期40年的沧桑巨变,春秋轮回,中国在通向民族复兴的征程中,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40年的改革开放是短暂的,却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次革命;40年的改革开放又是漫长的,从起步探索、较快发展、深入推进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每一阶段成就都来之不易,每一次的挫折、机遇与挑战,使中国在历练中逐步成长,使得改革开放的声音在中华大地荡气回肠,未来还要许多个40年需要我们奔赴。
40年的发展让我们拥有的是经历,收获的是经验,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对于新时代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回顾历史,把握改革开放发展进程1978年12月,中国迎来了振兴前途与命运转折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一个全新时代。
(一)1978年12月至1992年10月,改革开放处于起步摸索时期改革开放前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越发显现,民主法治被蹂躏,文化历史被破坏,思想界一片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改革开放政策,主张既不走“两个凡是”的老路,也不走资本主义的邪路,要走的是改革开放的新路。
这条路的“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了新的思想指导,提倡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对混乱思想进行拨乱反正,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另一方面任务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对传统的僵化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实行放权、分权。
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起步,重点是解决农民土地经营权。
安徽省、四川省等率先调整农业经济政策,进行农村改革。
安徽凤阳最先实行包干到户,1979年凡是实行包干到户的地区都实现了大丰收。
但是这种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屡屡受到阻力,这时邓小平却排除干扰强力支持,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1980年中央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广泛推行,到1982年6月,86%的生产队已经实行责任制。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三、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建国初期,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的经验,更有严重失误的教训。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经验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开始。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2、党的“八大”明确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1956年秋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这就明确规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遗憾的是,这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坚持下来。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下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程
当时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发表社论说:“美国在 这次战争中,除去获得这次试验所能提供的教训外,什 么也没有赢得”。美国前国防部长马歇尔说:“神话已 经破灭了,美国原来并不是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一个强 国”。
鹰击长空
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中国 人民志愿军先后投入的兵力有130万人, 伤亡人数达36万人。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1953-1957)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 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 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 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鞍山、包头、武汉三大钢铁基地;长春一汽;沈阳机床; 北京电子管;沈阳飞机;武汉长江大桥;青藏、康藏、 川藏公路。
第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1、没收官僚资本 2、稳定物价的斗争 3、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工作
第三,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1、“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的签订。 2、抗美援朝。
第四,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1、“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2、“五反”反动。(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 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时期 (1949-2010)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的分期
第一个阶段:1949年10月1日~1956年,过渡时期
第二个阶段:1956年~196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第三个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文化大革命” 第四个阶段:1978年12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新时期。
1. 通过合作化道路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49.10—1952.冬——互助组 1953.01—1955.上——初级社 1955.夏—1956.底——高级社 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坚持自愿和互利的原则,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一再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1.改革开放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部署实施的。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
2.改革开放的提出实施具有独特的背景。
从经济发展看,尽管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624亿元,但是人民依然贫苦,技术比较落后。
从经济体制看,计划经济曾一度被认为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经济标志之一,但随着时间的推进其弊端日渐明显。
从政治体制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
从国际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3、改革开放具有影响深远的里程碑意义。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成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一)产生体系全面建立。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三)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10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考点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知识点2改革开放进程3.重大战略中央还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知识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1.邓小平理论(1)概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概述: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2)地位: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科学发展观(1)概述: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地位:在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考法新时期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2.对外开放(1)过程①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研究
社科研究21作者简介:徐艳丽(1966— ),女,汉族,山西运城人。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4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令人向往的光明前景。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展开阶段(1978——1987)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
后来设立了经济特区,1980年我们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实行特殊政策。
1984年元月份邓小平到深圳、珠海等特区视察,题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
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出现了个体经营、三资企业,这些非公有制企业,给政府提供税收,给百姓提供创业机会。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
1987年10月份,十三大报告提出个体和私营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二、波折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1987——1992)1987年十三大之后,国内遇到严重的经济波动,国际上遇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遇到苏联东欧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
1989年6月我们党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建立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改革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9620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完整版)
背景不同:近代前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前正处于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国家行使主权情况不同:近代前期的清政府腐败落后,国家主权无 法独立;新时期的中国政府已经赢得独立自主,完全掌握着国家主 权。 内容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实际上是被列强逼迫出来的,虽然 有自救自强的内容,但是更重要的是便利列强进入并控制中国市场;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是遵循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扩大对外贸易,吸引 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加快我国社会主义 经济的发展。 影响不同:近代前期的对外开放使中国的经济畸形发展,只能依附 于列强,它不但没有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反而引发一系列政治问题, 使中国始终陷于屈辱之中;新时期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的格局,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许多令世界 瞩目的辉煌成就。
观察地图,结合经济特区的设立,说一说早期对外开 放城市在地理位置上的特点。想一想,为什么要从沿海地 区开始对外开放? 特点:位于东部沿海地带。
原因: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有利于引进外商的投资; 近代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工业化建 设方面已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联系史实,说明经济特区的设立对改革开放的推进起 到了怎样的作用。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试验田,它们在推 进外贸、利用外资和技术、推进改革、带动沿海和内地经 济发展等方面都起到了示范作用。
2、内容 ①思想上
纠正了“文革”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 误,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 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 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 、团结 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②政治上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 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对外开放的试验田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
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
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
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
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
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
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
概述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
概述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前言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本文将概述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以及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和成就。
第一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的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辅相成。
然而,教育体制的改革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和教育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1980年代至1990年代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了多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等。
这些改革举措帮助我国的教育体制逐渐走向规范化和现代化。
第二阶段:2000年代至今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国在教育改革方面继续推进,以适应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首先,我国实施了素质教育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素质。
再次,我国推进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鼓励学生到国外研究和交流。
除此之外,我国还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并倡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这些举措有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并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
结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历史进程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1980年代至1990年代和2000年代至今。
通过这些改革举措,我国的教育体制逐渐规范化和现代化,教育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继续努力,推动教育改革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资料:- XXX- XXX- XXX。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一场社会变革,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着成果。
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
产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
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发展和思想解放为鲜明特色的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阶段:以城市为中心全面改革的探索阶段--从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决议》。
这一时期,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科技、教育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新论断,首次把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结合起来。
从而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标志着中国改革正在走向深入。
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三大,一是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二是阐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内容和实施方案。
第三阶段:总结经验、整顿调整阶段--从1988年9月中共中央作出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决策到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的发表。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知识交流
49.
对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调整轨迹的回顾与评价研究
50.
改革开放以来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1.
改革开放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52.
改革开放中的国有企业竞争力研究
53.
构建和谐社会与垄断行业改革
54.
公司治理结构的发展与完善
55.
深入研究金融管理体制改革
14.
深入研究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问题
15.
和谐世界理念的若干思想支点
16.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17.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研究
18.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19.
改革、发展、稳定、和谐互动机制研究
2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性建设研究
43.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
44.
实现投资、消费、出口共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方法
45.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6.
从启动经济特区到提出“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提高开放型经济”
——中国对外开放30年
47.
我国财政(税收)改革历程的回顾与发展研究
48.
72.
人权理论发展与实践
73.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观念的创新
74.
改革开放与教育精神变革
75.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与对策
76.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77.
改革开放30年,青年价值观变迁的理论思考
78.
透视青年的家庭伦理观
79.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探讨高三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和重要改革措施。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化等,使得生产资料逐步归集于全民所有制之下。
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大跃进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即从1957年到1976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探索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计划经济的片面性、政策错误等,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挫折。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点。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即从1978年到1992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农村责任制、城镇企业改革等,逐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期,即从1992年到2002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推进了农村市场化改革和城市城镇化进程。
这些改革带来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三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即从2002年到现在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继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改革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家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的巨 大变革。
改革促进了社会进步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的社会制度逐渐完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社会福利保障得到 改善。
VS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 一步提出了农村改革的措施,包括建 立健全农村土地制度、发展多种形式 的农业规模经营、推进乡镇企业改革 等。
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宏观 调控体系,包括计划、财政、金融等手段。
1993年《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宏 观调控体系的职能和作用,包括实行适度从 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强国家计划的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相关政策文件、学术 论文、新闻报道等资料,对当代中国改革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深入研究 。
02
当代中国改革的启动与 初步探索(1978-1991 )
改革的启动背景
1 2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了一个新 的历史时期。
经济的严重困境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加上自然灾害和世界 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3
邓小平的复出与思想转变
1977年,邓小平复出,他开始积极倡导和推动 改革。
农村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安徽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迅速在全国推广, 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第五讲伟大的改革开放-2024年新高一政治暑假精预习课程(统编版)
第五讲伟大的改革开放【学习目标】1.改革开放的进程2.改革开放的意义【基础知识】一、改革开放的进程(一)历史背景(1)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
文革结束时,中国政治上混乱;经济上停滞;文化上摧残。
(2)国际: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下,西方国家加速前行,把中国远远甩在身后,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迫切需要锤开枷锁。
(二)历史进程(1)序幕开启①会议决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②意义: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知识拓展:①改革: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②开放: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2)率先突破农村改革率先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推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3)迈出重要步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4)关键步伐、新格局①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设立,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迈出关键步伐。
②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沿海经济开放区(海南、上海)我国目前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新阶段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部署。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新水平: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改革开放历程
同年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
• 1986年 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 动
• 1987年 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 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 1988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提出
• 1990年 国家实施开发开放浦东 战略
精选2021版课件
5
•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 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年进行分税制改
精选2021版课件
9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精选2021版课件
10
生 活 中 的 变 化
精选2021版课件
11
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 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全体国 民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 全体居民共享改革成果,生活水平迅速提 高,家庭财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跨越 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向富裕 迈进。
精选2021版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6
香港回归
精选2021版课件
17
澳门回归
精选2021版课件
18
加入WTO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精选2021版课件
19
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
1992年的亚运会,2008年的奥运会,
2010年的世博会是中国经济腾飞的象征。
精选2021版课件
8
二、改革开放的变化
改革开放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 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 面,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 ,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 ,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活力。它改变了中 国人的命运,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党 的命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新时期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内容摘要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革命斗争的实践充分证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改革开放,不仅使我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回首这30多年,历史走出了一条清晰的轨迹: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我国命运的关键抉择,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发展
一、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革命,始于“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危机局面。
一方面,十年内乱导致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政治、思想、组织等方面也处在十分混乱的状态。
另一方面,从粉碎“四人帮”到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两年间,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两个凡是”大行其道,成为拨乱反正的最大障碍。
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彻底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上来;必须通过改革开放,解除对社会生产力的体制性束缚,结束闭关锁国状态,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来解放与发展生产力,完善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
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
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
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
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
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216.7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1625.8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521.8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
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小农经济本身是不稳定的,随时都在分化,包产到户造成的小农的理想王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短暂的历史现象。
随之而来的就是剧烈的商品竞争,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日益加快,小农的生产条件不断恶化,农民开始分化,生产开始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落入无产者的队伍。
从土地平均分配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农民直接在他自己的土地上生产全部产品,并以实物形式向国家交纳剩余产品。
这样,独立进行生产的农民就有可能以自己的劳动获得满足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外的某些剩余,这就使得各个农民的经济状况出现很大的差别。
现在,这些富裕农民获得去直接剥削别人劳动的手段的可能性也已经存在,从而少数富裕农民积累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资本家的可能性也就逐渐
发展起来。
二、私有资本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和国内市场的形成
在改革后时代,除了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同时还有一种新类型的居民点在增长,这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中间类型的居民点,即小城镇。
以浙江为例: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浙江全省仅有建制镇167个,城镇居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仅为12.9%。
到1997年,浙江全省共有各级市镇1018个其中,县级市25个,建制镇增加到983个,包括城关镇、建制镇和农村集镇在内的城镇总数已达2139个。
到2000年浙江省“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276.51万人,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400.47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8.67%和51.33%。
与10年前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7.5个百分点。
”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农民只有几亩能借以糊口的土地,所以他不得不在农闲时出去做“小工”。
那时雇佣劳动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救急办法。
生产资料一旦转变为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并集中于资本家手中,情形就改变了,农民的土地和农产品变得愈来愈没有价值;他们除了受雇于资本家就没有别的出路。
集中于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工人彻底分裂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是商品经济,农民中的社会经济关系结构表明,这里存在着商品生产所固有的一切矛盾,生产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大多数人落入无产阶级的队伍。
旧的农民不仅在分化,而且在彻底瓦解和消亡,被完全新型居民所取代。
农民分化的根本原因就是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农民的分化建立了资本的国内市场。
三.两种私有制的对立以及私有资本发展的长远影响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私有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
在这里,资本生产已经直接征服整个国民生产,或者在这种生产还不很发达的地方,它也至少间接地控制着那些与它并存的、落后的小生产和家庭劳动。
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
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无偿占有剩余价值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
因此,只要劳动者是自己的生产资料的所有者,资本积累和资本生产方式就是不可能的,为此所必需的雇佣工人阶级还没有。
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是私有资本力量的大大增加,但是,私有资本力量的壮大、扩张,会对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权机构乃至执政党的自我定位产生什么样的长远影响,值得更进一步的关注。
资本来到人间,滴滴带血。
这血有残酷压榨劳工
之血,也有作奸犯科、招摇撞骗、侵吞公产的肮脏之血。
资本天然有着极强的扩张性,拼命寻找一切可以获利的空间与可能。
“远华案”就是“资本驱使一切”的活样本。
据说一些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官员第一次到“远华”用来待客的“红楼”时,大叹“真正感觉到什么是资本主义”。
当前我们面对的现实是:由于私营经济在迅猛发展,私营企业主的队伍在迅速增大,其社会地位在升高,社会影响也在随之扩展、深化和增强。
而且,其影响所及是全方位的,无论是社会经济生活,还是文化生活、政治生活、法律生活以及意识形态诸领域,都可看到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我们可以得出三条基本经验。
首先,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大变动。
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得到更加公平的分配。
其次,要始终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稳定则改革与发展的必需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与人民群众的可承受度,以改革促进发展和稳定,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最后,要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改革开放的主体力量。
没有人民的主动参与与积极创造,我们的改革开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内外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加,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
只有坚持这些基本经验,把党的正确领导、人民的积极参与贯彻到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去,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现阶段中国私营企业主研究》戴建中着,载《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5期
2、《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176~177页
3、《中国改革30年—10位经济学家的思考》上海人民版
4、《日志中国——回望改革开放30年》中国民主法制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