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心理学通过对学生心理发展、认知特点、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促进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性和兴趣的培养。
一、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注意力等还在不断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教学的对象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较短,记忆能力有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复强化、增加大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记忆能力和注意力。
二、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投入度和效果。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游戏、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将他们的兴趣与数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中的启发性问题、应用性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还可以开展数学思维训练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帮助他们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的情感需求直接关系到他们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情感投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激励、表扬等方式,增加学生的自信心;通过鼓励、帮助等方式,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给予反馈。
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设计,将一些具有情感色彩的数学问题引入教学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心理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方面做出调整。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心理学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过程的研究,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下面将从数学教学的目标设定、教学方法和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介绍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数学教学中,心理学常常用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心理学家可以确定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达到的数学能力目标。
通过合理设定目标,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设定不同的目标,如在一年级注重学生的数数和分类能力,而在二年级则注重学生的加减法计算能力等。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应用领域是教学方法的选择。
心理学家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供有趣的数学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也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促进彼此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心理学还研究了高效的记忆和复习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策略。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另一个应用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
心理学家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学习困难和学习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焦虑等,提供了相应的辅导和支持。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情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情绪困扰。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还可以运用差异化教学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和学习水平,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和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引言1.1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作为数学的基础学科,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数学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逻辑推导的能力训练。
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数学思维,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机。
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全身心投入,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
小学数学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数学基础,奠定未来学习数学的扎实基础。
1.2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和引导上。
通过心理学的知识,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从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学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下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使他们更加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通过积极的心理引导,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形成持续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教师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指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习效果。
2. 正文2.1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指教师通过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认知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待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各不相同。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升级。
学科融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而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也日渐紧密。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孩子的数学素养和认知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情境创设情境的设置和创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来设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既可是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也可以是教师利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情境来让学生深入体验,从而采用“以情促思”的思想。
此方法可以激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求知欲,从而使他们更愿意去探究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设计启发式教学策略启发式教学策略是指利用一些直观的事物或者对现象的理解来帮助学生阅读和理解问题。
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知识点。
在启发式教学中,老师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问题的主导人,让孩子有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和发现问题的答案,从而促进他们在认知和数学领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 个性化教育强调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方向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使各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
对于容易产生负面情绪的学生,老师应该多采用琢磨教学法,从而打破孩子的心理障碍,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4. 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如遇到困难推迟完成的时候,通常会产生挫折感,甚至出现放弃的情况。
这时,教师应该采取一些良好的教育手段,例如让学生明白失败与成功同样具备重要价值、让孩子要求自己,从而克服从困难中产生的消极情绪,保持积极的思维。
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成功并促进孩子终生成为自信有气质的学生。
总而言之,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过去,数学教师常常片面考虑教学的方法,往往不知道如何切入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达成更好的教学效果,而现在的教育者应该更加重视心理教育的意义,深刻地理解并融入教学中,从而实现更加科学、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教学。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其内容涵盖了数字、运算、几何等多个领域。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老师通常以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目标。
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心理学的运用也逐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重视。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影响。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是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通过心理学的原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教师可以设置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道趣味数学题目,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探索数学的奥妙。
其次,教师可以借助游戏化学习的方法,将数学知识与游戏内容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乐趣感。
这样一来,学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个性化教学,满足学生的需求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原理是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学习节奏和理解能力,因此个性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数学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理解较慢的学生,则可以选择更具体明了、容易理解的教学方法,以确保他们能够跟上课程进度。
个性化的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是指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心理学的启发式原理可以帮助教师设计出合适的训练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技能除了数学知识本身,学习策略和技能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导言: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由于小学生的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他们对于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容易产生数学恐惧和厌恶情绪。
怎样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是每个数学教师都面临的问题。
心理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需求,从而开展更有效的数学教学。
一、使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材料与教学方法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象阶段,对于抽象概念和抽象思维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具体、形象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利用教具和实物进行教学,将抽象的数学概念通过具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在教学形状和几何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使用各种颜色的图形积木和拼图,让学生亲自动手拼凑、观察、探索,从而理解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进行数学教学。
在教学加法和减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编写一个生活情境的故事,让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加法和减法的计算,从而更好地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巧。
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设置适当的启发式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解的兴趣。
启发式问题是那些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通常需要学生通过分析、推理、探索等多种方法来解答。
通过解决启发式问题,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还能够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决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小学生常常对数学产生恐惧和厌恶情绪,这给数学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和学习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本文将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认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知觉、学习和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并通过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启发式问题、启发式讨论和启发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最后,教师还可以利用认知心理学中的记忆原理,帮助学生记忆数学知识。
例如,通过多次重复和归纳总结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数学公式和定理牢固地记住,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
二、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个体发展过程,关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教学内容。
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例如,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出发,引导他们认识数字和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社会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分享经验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公众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引言:数学是一门抽象而又具有逻辑性的学科,其学习过程往往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教育工作者们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数学教学。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阐述其对教学的积极影响。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对于数学常常抱有一种抵触情绪,觉得它很难,让人头痛。
心理学通过创设情境,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故事情节、游戏等元素,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来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动机。
2. 破除学习障碍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可能是学生认知、情感或动机方面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采取相应的心理学策略来破除学习障碍。
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分析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增强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3. 个性化教学心理学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差异和需求。
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个性化教学策略。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克服障碍;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和挑战,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4. 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心理学认为,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良好关系建立,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要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要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和工具,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5. 培养学习策略和技能心理学认为,学习并非简单的输入和输出,它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技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教导学生一些学习策略,如目标设定、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还可以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技能,如思维导图、记忆技巧等。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儿童心理发展阶段与数学学习1. 认知发展阶段与数学学习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中,儿童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有不同的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和认知结构。
2. 情感发展阶段与数学学习儿童的情感发展也会影响其数学学习。
有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可能出现焦虑、厌恶的情绪,这会影响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情感发展,通过情感教育、情感引导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心理学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 奖励与惩罚理论根据奖励与惩罚理论,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而惩罚则可能产生厌学情绪和消极态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奖励优秀表现的学生,鼓励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并给予积极的反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 情绪管理理论情绪管理理论认为,情绪对学习和记忆有着重要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挫折和困难,保持积极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果。
3. 动机与目标导向理论根据动机与目标导向理论,学习动机和学习目标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1. 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和特点,教师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采用情感教育、情感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学习情感。
2. 学习策略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和理解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自信心。
下面就介绍一些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中的游戏化教学理论,设计各种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数学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还可以通过心理学中的情感调节理论,创设有利于情感投入和学习情感调节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
心理学中的思维发展理论认为,孩子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水平是逐渐发展的。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思维水平,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运算思维,通过让学生参与到各种实际问题和数学探究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发展潜能。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功有着不同程度的信心,这种信心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通过给予学生合理的学习任务和适当的学习支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和个人探究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
教师还应该运用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和奖励机制,给学生提供及时的积极激励和肯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和挫折感。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困难,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学中的学习能力测试和学习风格调查问卷等工具,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偏好和学习困难,依据这些信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辅导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数学可能是一门容易感到困惑和无聊的学科。
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教师可以借鉴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教学中应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是进行心理教学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在认知方面具有一些特点,例如在运算能力、概念形成和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发展规律。
教师应该了解每个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不同水平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阶段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在教学中使用具体而形象的教学材料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数学游戏和实验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增加学习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设立学习目标和奖励制度,让学生在完成目标后得到相应的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巧妙运用思维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解题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运用一些特定的思维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使用逆向思维来解题,即从目标出发,逆向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师还可以教授学生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例如矩阵法、分类法和模型法等,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加迅速和准确。
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心理学研究发现,给予学生适当的支持和反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动力。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提供肯定和鼓励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
在学生犯错误或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使学生尽快纠正错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适当的支持和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效果。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引言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提出相关的教学建议。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心理学教育领域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理论,它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认知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皮亚杰将其分为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四个阶段。
在感觉运动期,儿童通过感觉和运动来认识世界,对于数量的概念还很模糊。
在前运算期,儿童开始具备一些数量的概念,但还不能进行具体的数量运算。
在具体运算期,儿童开始学会进行加减乘除等具体的运算。
在形式运算期,儿童可以进行抽象的符号运算和逻辑推理。
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根据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感觉运动期,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和图形等具体的教学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好奇心。
在前运算期,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数量概念。
在具体运算期,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的概念。
在形式运算期,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引导他们进行抽象的数学思维。
情绪与学习动机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情绪和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在数学学习中,许多学生存在着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
这些情绪会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需要采用一些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绪。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增加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思维、感觉、情绪和行为的一门学科,而数学则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概念的科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要,从而设计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材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一、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心理学研究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为教师设计合适的数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了依据。
根据芝加哥大学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的理论,小学生在认知发展上经历了预逻辑阶段和具象操作阶段。
在预逻辑阶段,学生思维主要是按照自身的直观经验和感觉来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具体的物质和形象的例子,让学生通过感知、触摸等方式来理解数学概念。
在具象操作阶段,学生思维开始逐渐具备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分类比较等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心理学认为,学习环境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中,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利用奖励、鼓励和表扬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还应该创设富有挑战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度。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授加法时,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加法的规律,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五、差异化教学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是不同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采用差异化教学的方法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方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参与度,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能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许多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学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心理学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
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对于处于操作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具体的教具和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而对于处于形象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使用图像和图表来辅助教学。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这意味着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能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观察和实践来学习数学,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通过听讲和阅读来学习数学。
通过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个体差异,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促进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积极参与。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数学焦虑和自信心水平。
对于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令人感到困惑和害怕的学科。
他们可能因为害怕犯错误而不敢参与数学活动,甚至对数学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
这种数学焦虑和缺乏自信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成绩。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数学焦虑和自信心水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设立一个友好和支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和分享,降低学生的压力和焦虑。
教师还可以采用逐步推进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建立数学自信心。
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和改进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心理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评估。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小学数学作为孩子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对孩子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因此,探究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有效开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心理动力的源泉,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动力,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包装数学知识、设置趣味性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计算材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认知图式其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准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认为,认知图式是人们从学习和经验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模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活动、游戏、教学语言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图式。
三、差异化教学此外,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采用差异化教学。
心理学认为,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差异,并且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促进作用。
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水平,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教育效果。
四、情境引导最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引导也是非常有用的。
心理学认为,情境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他们的实际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结合,提供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总之,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适时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认知图式,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情境引导等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意识,为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作出积极的贡献。
2024年浅谈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年浅谈儿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儿童心理学简述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和行为特征的学科,它关注儿童从出生到青少年阶段的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
儿童心理学不仅关注儿童的心理特征,还探讨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来优化教育和培养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了解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策略。
二、数学教学的心理需求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还处于发展阶段。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
例如,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动机、态度和焦虑感等,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三、儿童心理学在数学中的应用儿童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儿童心理学的理论,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游戏化教学、情境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的呈现: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和难度,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方式的指导:通过指导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四、教学策略与心理原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策略的制定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原则。
例如,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采用具体直观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数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实行差异化教学等。
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情感因素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情感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通过组织数学竞赛、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数学教学一直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之一,但是很多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却感到困难和厌烦。
针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可以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一些有效的应用。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激发兴趣小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符号还没有很深入的理解,因此很容易感到无聊和抵触。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有趣的方法。
例如,通过游戏化教学模式,如数学卡片游戏、数学拼图等,给学生带来趣味性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2. 思维训练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问题,需要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训练。
因此,教师需要教授学生一些创新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研究因数分解问题时,学生可以通过画出矩形面积等方法,找到因数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3. 积极反馈小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都比较脆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给予学生提高的反馈,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奖励优秀学生,以及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认可。
4. 培养思维习惯数学教学中,除了教授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例如,学生需要养成小心细致、全面审题、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和自我反思等好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个人作业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
总结: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而心理学可以为教师提供这些支持。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需求,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自我认知的提升。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科学,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
从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分析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
学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思维过程和
知觉,通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授小学生加法运算时,教师可以运用认知心理
学的概念,采用分步骤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提升他们的
加法计算能力。
发展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在不同年
龄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设计符合
他们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对于数
学概念和符号的理解能力有限。
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游戏和故事等方式,将数学知识融入到
有趣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并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学习心理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学习心理学研究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通过了解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和学习策略,可以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学习资源。
在小学数
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习心理学的原理,采用多方面的教学策略,如启发式教学、探
究式学习等,帮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者们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对于小学生数学教学而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成效,增强他们的数学兴趣,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让他们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们行为开展和持续的基础和动力。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他们才有动力去学习。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一些方法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教师应当做好课前预习和设计课堂活动,使每堂课都生动有趣。
2.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提出疑问,引导他们主动探究问题。
3.教师可以将数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学习习惯的养成数学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的科目,只有通过不断地练习才能掌握数学知识。
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于数学学习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1.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正确安排学习时间,制定规律的学习计划。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适时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让学生掌握学过的知识。
3.鼓励学生坚持不懈地做题,让他们掌握正确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三、情境教学的应用情境教学是一种将学习者置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1.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校园或生活场景,让学生把数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愉悦地学习数学。
3.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归纳,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
四、积极心态的塑造学习数学必须具备正确的态度和心态。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克服压力和挑战。
1.鼓励学生在数学中发现和欣赏美,在欣赏中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关于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探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效果。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认为,人的兴趣是推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和趣味性的数学题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参与数学游戏和数学竞赛等活动来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二、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差异化教学心理学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都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差异化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拓展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更大的挑战和成就感;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巩固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数学基础,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心理学认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思考,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通过提出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解决,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四、注重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认知上的,还涉及情感、意志和态度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
使数学的学习更高效。
标签:心理学数学教学
人们常说:“人为万物之灵长”,这是因为与万物相比,人有着复杂的心理。
在人类知识的科学体系中,心理学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深挖小学数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知识,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和谐统一,使数学教学与心理知识教育有机结合,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一、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抓取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
而且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
所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
那么,使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1.引发兴趣
学生兴趣需要引发,引发兴趣如同演戏的开场锣鼓,引发兴趣有两层含义:一是上好每个学年、学期、单元的第一堂课,即上好起始课。
教师要把学习时段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等巧妙的组织在起始课中;二是上好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即设计好引入新课的导语,讲好开场白。
导语设计有介绍式、概括式、检查式、设疑式、提问式、故事式、朗诵式、游戏式等多种样式。
无论从哪个含义上说,开场锣鼓要轻柔明快,教师要像优秀的导游那样,用亲切而富有情趣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书山之麓,学海之畔,是学生产生勇于攀登、敢于遨游的情绪。
而不宜采用下马威式的硬性要求,那样的话,只能使学生产生畏惧或逆反心理。
2.激起兴趣
课堂教学是门艺术,艺术就要讲究节奏。
一台戏的剧情展开有开端、发展和高潮。
只有掀起教学高潮,才能激发出浓厚兴趣,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激起兴趣,就是要教师使出浑身解数,调动多种教学手段,设计出该课时最精彩的教学方式,从而突出该课时的主体与任务。
掀高潮宜在一堂课的三十分钟左右,内容宜是该课时的重点难点,具体方式应有声情并茂的讲解,有言可发的讨论,富有启发而又新颖别致的提问,还要有一定难度而又可以完成的联系或操作,以及运
用电化教学或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视听活动等。
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这是由感知到理解的关键环节,也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最好契机。
3.保持兴趣
兴趣需要保持,讲好课堂最后几分钟结束语,保持兴趣。
如同唱连台戏说长篇书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卖关子”,“留关节”,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好的结束语,犹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使学生在袅袅余音中产生自我探寻的动机和盼望去上下一堂课的情绪。
保持兴趣的方式有:设置悬念,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遐想;提出问题引发深思;布置有趣的作业,使学生跃跃欲试;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学;提出设想,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故露马脚,引起学生思辨等。
以上环节应相互关联,前后呼应。
二、关注学生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注意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人在外界的刺激作用下产生感、知觉,从而使人产生注意。
当教师第一次出现在学生的视线内,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来说都是刺激,这里我们称之为第一刺激,这个刺激将处使学生产生第一次注意,这里称之为第一注意。
在大多情况下,适当的第一注意应当指向教师本人,并在学生心理上给出一个“课程马上开始”的心理暗示,从而便于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特别是心理准备,这样教学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所以说,教师应特别留意在学生面前的第一次亮相,但是这也要有个度的,如果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而过度表现,像情绪极端化,服饰奇特的话,往往会使学生一直关注这些而不能用心学习,因此教师应把握好这个度,多数情况下,第一注意的集中性并不是强度越高越好。
教育专家强调“教师要注意个人仪表”的原因之一就是简洁得体的着装,自然大方的教态便于获得有利于教学活动的第一注意。
教师在获得第一注意之后,应当尽快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学习上去,形成第二次注意,我们称之为第二注意。
在获得第二注意的过程中我们就要注意从新事物上下手,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二次注意形成后,教师当然希望学生的注意能过长久集中于教学活动中,这就涉及到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是指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
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比成年人相差很多,通常所说的中学生注意力差就是指
注意的稳定性差,其中影响注意力稳定性的原因有很多,像教室污浊,光线不足,外界干扰等等。
教师要提高学生的稳定性就要从自己身上多下功夫,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教学方式上更加合理科学。
其次,教学语言的合理利用也具有特殊意义。
优质的教学语言,其语调应是抑扬顿挫的,语速应是快慢有序的,用词应是极具学科特色的。
此外,由于“人在面对面交流中,交际的有声部分低于35%,而65%的交际信号是无声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合理利用体态语。
如表情,手势,体资等。
注意具有两方面的特性,一方面某一次注意不会持续很久。
另一方面,注意一旦形成很难立刻转移。
从这个意义上就要求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手段要多样化,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是唤起学生再次注意的有效方式。
综上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注意。
三、赏识教育,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因此,教师应当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这个适当的表达方法就是赏识。
实施赏识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予以强化。
第二,要注意的是,赏识要持之以恒,切忌急躁粗暴,大声呵斥。
第三要注意的是:赏识不能过度。
四、采用适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心理学表明:小学儿童,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附于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但他们已有了对自己行为的独立看法;大约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们逐步学会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独立评价。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明确以后的努力方向;同时对学生的自我评价要进行及时引导和调控。
俗话说:“育人先育心”,要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并且灵活地把心理学知识贯穿于数学教学环节之中,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