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
科学革命与人文主义思潮
科学革命与人文主义思潮在历史的长河中,科学革命与人文主义思潮是两股相互呼应的潮流,它们在不同的时间背景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
科学革命以其呈指数级增长的知识和技术进步,改变了我们对宇宙和人类自身的理解。
而人文主义思潮则强调个体的尊重与价值,对人的心灵和人性的探索至关重要。
这两股潮流既有碰撞和冲突的时刻,也有相互交融和互补的时刻。
科学革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6世纪的欧洲。
当时,人类之前尚未熟知的知识和技术开始涌现,推动了一系列的科学发现和创新。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绕着太阳运行的事实,这颠覆了宗教的传统观念。
随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我们解释了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为物理学奠定了基础。
科学革命的兴起,带来了人类思维的革新,将我们从神秘和迷信中解放出来,让我们能够更客观地理解和改造自然界。
然而,科学革命的进程也引发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反思。
人文主义强调的是个体的尊重和尊严,以及人的自由和平等。
科学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力量,但在一些时刻,这种力量也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人类的尊严和人性。
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被剥夺了劳动的尊严,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这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运动,推动了劳工权益的保护和劳动条件的改善。
科学革命和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味对立,而是互为辅助和相互激发。
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心灵和人性的探索,在科学革命的背景下,人们开始研究和思考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欲望。
例如,心理学的兴起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到人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关注外在的行为和动作。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为人文主义思潮提供了支持和证据。
比如,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我们证明了正念的冥想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促进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科学革命和人文主义思潮也不断互动和交融。
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崛起,使我们面临着许多道德和伦理上的难题。
这时,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的价值和人的自由,提醒我们,科技的发展应该为人类的福祉服务,而不是取代或剥夺人类的尊严。
[人文主义,西方,近代,其他论文文档]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摘要]经过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逐渐深入人心。
人文主义不仅把西方人和西方社会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束缚下彻底地解放出来,而且还重新激发起西方人探索自然界的热情,扫清了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各种思想障碍,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
[关键词]人文主义;西方近代科学;文艺复兴Abstract:After the Renaissance,humanism gradually took root in the western s ociety. Humanism not only liberated the western people and society from the re ligious and theological shackles of the Middle Ages,but also aroused the west erners’ fervor of exploring nature again and removed the various thought obst acles on the way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us giving a forceful boost to the b irth of western science.Key words:humanism;modern science;Renaissance众所周知,西方近代科学是在经过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后诞生的,而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与此相对应,意大利也是世界近代科学的第一个中心。
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无论是在杰出的科学家还是在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方面,意大利都是其他欧洲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人们几乎无需做缜密的研究和逻辑推理,仅凭直觉也可以感知到,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史无前例的文艺复兴运动之间必然存在密切关系。
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会促进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呢?很显然,这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伟大功绩。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代西方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并存的潮流,这两种思想在当代西方哲学中有着相互交织的影响和争辩。
科学主义强调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研究和解释,强调逻辑推理和实证证据的重要性;而人本主义则强调人类的尊严和自由,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这两种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中各有其代表性的流派和观点,但又常常交织在一起,互为补充和影响。
科学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这种思想主张通过科学方法论对世界进行客观的研究和解释。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客观的实证验证和逻辑推理,才能获得真正可靠的知识。
科学主义注重理性思维和逻辑分析,强调严密的思维和证据的充足性。
在科学主义的理念下,哲学被看作是一种科学,其目的是解释和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原理。
科学主义在哲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从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到现代逻辑实证主义,科学主义一直都是哲学家们探讨的焦点。
现代科学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包括逻辑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强调对语言和概念的分析,主张通过逻辑分析和实证验证对科学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正。
自然主义则强调自然科学对世界的描述和解释,认为自然科学是认识世界的唯一可靠途径。
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是人本主义,这种思想认为人类的主观经验和情感体验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个体对于自身内心世界的认识和体验。
人本主义强调人类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认为人类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应该在道德上和伦理上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对于人本主义而言,人类的尊严和自由是最重要的,任何事物或理论都不能侵犯个体的自由和尊严。
人本主义在现代西方哲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这种思想主张通过对人类自身的认知和理解,来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
人本主义强调人类的主体性和情感体验的重要性,认为个体的情感和体验对于认识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本主义的代表性思想包括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是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思想体系,它们分别代表了人类的情感和理性的两个方面。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类的精神与情感的追求,而科学主义则注重理性和实证主义,强调通过科学方法对世界进行观察和分析。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实际上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
首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对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存在差异。
科学主义强调用客观的、可验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实践,并通过实证主义的方式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主义追求理性和客观的真理,力图消除主观的偏见和情感的干扰。
而人文主义则注重人的主体性和情感的体验,关注人类精神和道德的价值。
人文主义重视对人的思想和情感的培养,注重人的个体特征和多样性。
然而,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并不是相互排斥的。
科学主义作为一种方法论,可以为人文主义提供可以依赖的证据和数据,从而使人文主义不再仅仅停留在主观的感觉和想象中。
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人文学科更加准确和权威的依据,使得人文学科更加科学化。
同时,人文学科也可以为科学主义提供人性化的观察和反馈,使科学主义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福祉。
其次,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或缺。
科学主义的发展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便利,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科学主义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科技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伦理道德问题等。
这时,人文主义的精神和价值就能够为科学主义提供一个道德的约束和引导。
人文主义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不能忽视人类的情感和情感的需要。
人文主义关注人的主体性和个体特征,追求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标准。
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客观的、理性的真理,而人文主义则注重的是主观的、情感的体验。
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辩证关系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二者能够相互补充,使人类社会得到更全面和综合的发展。
科学主义_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
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演进与生存危机张学广摘 要:西方哲学在近现代发生了西方思想史上最重大的分裂,分裂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
这种分裂实际上是西方科学、文化和人性的危机(统称为“生存危机”)的表现。
随着人类生存危机的日益严重,克服这些危机的呼声日益强烈,以及两大思潮各自的内在矛盾日益暴露,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到20世纪后期出现融合的趋势。
实际上,要克服人类的生存危机,必须实现更宽广的不同文化视角的融合。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分裂;融合;生存危机中图分类号:B503.91;B50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07)01-0156-06作者简介:张学广,西安邮电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 (陕西 西安 710121)西方哲学在黑格尔那里达到包罗万象的综合。
但以攻击这位思想庞杂而声名赫赫的19世纪德国教授为标志的现代西方哲学,则出现了西方思想史上最重大的分裂。
按照一般说法,现代西方哲学在最近一个半世纪分化为偏重于科学理论和语言的科学主义,以及偏重于理解人(尤其是个人)的生命的人文主义。
而按照胡塞尔的看法,这种分裂的根源要早得多,而且这种分裂体现着欧洲科学的甚至文化的和人性的危机。
站在当前的起点上,笔者将这些危机概括为“生存危机”。
到20世纪后半期,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出现重新融合的迹象。
笔者认为,这种融合乃是人类克服生存危机的努力在哲学思想上的体现。
一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分裂为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文化思潮是西方现代性演变的必然结果。
文艺复兴的开始和世俗主义的崛起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的受重视奠定了共同基础,“发现世界和发现人”在当时是联系在一起的任务,但同一任务的两个方面在面向不同方向时逐渐疏离。
离开神学的形而上的统一性,世俗生活必然在多元化(主要是向外和向内两个方向)的演进中发生分裂。
作为近代唯物主义和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指出“为要钻入自然的内部和深处,必须使概念和原理都是通过一条更为确实和更有保障的道路从事物引申而得;必须替智力的动作引进一个更好和更准确的方法”①。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两大主要的哲学思潮。
科学主义主张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强调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认为只有可以被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真实的。
科学主义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包括孔德的实证主义、马赫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批判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
这种思潮反对传统的形而上学,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答所有哲学问题。
人本主义则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强调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它关注人的本质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把人的本性的自我实现归结为潜能的发挥。
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德国的意志主义、狄尔泰、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学,以及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特别强调孤立的个人存在的意义,认为只有从这种个人存在出发,才能排除任何不真实性,也才能恢复人的自由和尊严。
在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过程中,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大思潮共存、相互对立、相互融合。
它们更加注重认识方法的研究,并且与科学的联系更加紧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这两大思潮的态度是注意批判吸取它们中某些合理、有启发性的东西。
总的来说,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大主要思潮,它们在对待人的本质、知识的来源和验证、以及社会和个人关系等问题上持有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同时,这两大思潮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不断地与其他哲学流派和思想进行交流和融合。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第一篇: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之比较论文[论文关键词]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对峙整合[论文摘要]受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哲学思潮的影响,在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教育思潮。
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对立,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
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两大教育思潮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扬长避短、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是西方的两大哲学思潮,受其影响,在教育领域里逐渐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
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不难发现,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两大主线。
但由于二者的教育主张基本是对立的,因而长期处于矛盾与冲突之中,尤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二者便会相互争鸣、展开激烈的论战。
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一方被推崇,另一方被压抑。
在教育发展的特定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与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深化,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由于二者自身均存在局限与不足,片面提倡一方而限制另一方的做法必将给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因此,在当前我国大力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深入认识与研究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各自的主张,促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扬长避短、相互贯通、由冲突走向整合便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主义教育思潮源于近代英国的经验主义,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上取得的成就为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西方文化和西方教育中出现了用理性对抗神性、重视科技进步和强调科学教育的倾向。
正是由于对科学教育的过分重视,科学教育才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摘要:戏剧《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乔治与尼克关于历史系和生物系的对话,一定程度上真实反映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对立。
二者从古希腊时期到近代初期,一直都是紧密联系、和谐发展的状态;十七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后,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开始变化,期间虽然存在着不少矛盾,但仍然没有发生激烈的冲突,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的巨大发展使得人们崇拜科学万能,一些年轻人甚至产生了敌对情绪。
科学与人文不断分离直至对立。
关键词:科学与人文对立发展历程《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美国戏剧界的著名作家爱德华·阿尔比最著名的一出戏剧,剧中四个人物乔治和玛莎,尼克和哈尼是两对夫妻,阿尔比通过这四个人物在凌晨两点到日出这段时间里混乱的场面,歇斯里地的对骂等等来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流与精神苦闷。
国内对这部剧的研究有从社会批评的角度出发,认为阿尔比所要表达的是自己对美国社会政治的不满;有从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着手,认为玛莎作为女儿、妻子、母亲三重身份在男权社会中的无奈与反抗;有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出发,分析此剧发生的时间、地点与对话中狂欢色彩;有从精神生态角度入手,分析现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心灵的拜物化、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
一、科学与人文文化对立的表现首先,《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发表于1962年,剧中许多细节都从侧面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紧张关系。
乔治,历史系博士,沉迷历史,“陷到历史里去了”;尼克,生物系毕业,生物学家。
剧中二人反复提到“历史系”“生物系”,“我是历史系的”,“我是生物系的,你才是历史系的”等等,表明这两系是冲突的、不合的,相互排斥的。
乔治问到“你们在帕尔纳索斯喝的哪种酒?”尼克一脸迷惑,问“在哪儿?”“我听不明白”。
帕尔纳索斯,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诗人的居住之所,这个基本的知识,尼克根本就不明白,说明了他不关心人类历史,他更喜欢与科学打交道。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
如何看待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统一作者:李一翔来源:《商情》2013年第21期【摘要】科学主义应用于自然界,人文主义应用于文化界或社会。
当科学主义的原则开始向社会渗透以后,人文主义的倡导者立即加以拒斥。
起初拒斥形而上学,后来批判工具理性和现代性。
反过来,当以同样的理性去审视人文主义时,也会发现人文主义有一个贬低理性、抬高非理性的做法。
本文认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的关系并非彼此对立,两者在马克思主义实践本体论的前提下是可以真正实现统一。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之分是西方哲学在近代分裂的结果。
科学主义是什么?它应用于自然界,是用科学主义所主张的方法认识自然。
人文主义是什么?它应用于文化界,是人在社会当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讨论一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文主义?(3)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如何实现统一?一、科学主义:理性的精确化科学主义是近代的产物,肇始于文艺复兴。
“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主要是指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之后产生的近代自然科学,即实验科学。
那么科学主义是什么?科学主义就是把科学教义化、普遍化的一种极端性思潮。
”科学主义是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我们都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当时不但“发现世界”,而且“发现了人”。
但是“人”与“世界”这两个方面却在以后的路上越走越远。
这就形成“人的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离,而且由于科学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方法在哲学上的反映,谈科学,必然少不了理性。
因为科学主义崇尚科学,认为科学完美地体现了理性。
于是,在理性的指导下,就必然要求认识的精准化。
认识的精确化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而科学方法必定要求精确和精准,一切模糊的东西、似是而非的东西,科学都将予以摒弃。
最新-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精品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发布时间2019-6-25作者秩名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的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
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
本文将讨论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主线是什么?一、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
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加以贬斥。
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至高无上的人不用这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
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
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入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
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一科学是唯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
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
接受传统规范的唯一理由不过是,在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的作法来生活是慎重的。
这一点最重要,以下各点可由此直接或间接地推演出来。
二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在于它以主体中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的阿基米德点。
三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应用。
它成了一切知识的标准和范例。
四当一切知识都成为科学知识之日,就是一切人生问题包括伦理道德问题都得到解答之时。
??>20世纪的哲学家很少完全接受这些论点。
他们首先否认科学是永恒真理,而认为它是猜测的知识波普或得到验证的假说卡尔纳普;科学的合理内容不过是经受住反复检验并且通过和其他竞争假说的比较才暂时被接受的拉卡托斯;只是整个科学可以说得到了证实,任何个别部分都可能被证伪,但通过内部调整,整个科学仍会被接受奎因。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内容摘要:现代欧洲哲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欧洲社会的发展,现代欧洲社会学科林立、各具特色,哲学也经历了更新换代的变化。
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义在现代欧洲哲学中既有分歧,又有相容。
本文通过浅略的解读现代西方哲学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浅陋的提出几点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
关键词:科学主义、人文主义、解读、认识。
现代欧洲哲学最基本的两个特征是:提出反形而上学的口号和明确非理性的主题,而且这也是欧洲哲学从近代想现代转变的两个根本标志。
现代欧洲哲学有很多流派。
按本质特征分,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唯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阵营1。
科学主义又叫做实证主义,一般包括三个哲学流派:实证主义、经验批判主义、逻辑实证主义。
人本主义一般包括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三个流派2。
一、科学主义科学主义,也称唯科学主义,英文是“scientism”。
是一种以科学理性为标准的一种特殊的理性主义,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
盛行于现代西方。
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如美国新实在论者要求哲学家效仿科学家;美国哲学家W•奎因则说,认识论就是生物学对自身的运用。
科学主义在尊重科学经验与事实的名义下,推行不可知论和主观经验主义的基本特征在一定条件下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同时,也造成了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蔓延以及丧失终极关怀。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页。
2陈志坚:《哲学简史(欧洲卷)》,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249页。
科学主义(scientism)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已出现。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十九世纪末主张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与科学方法不同:人文学应该“主观”,与科学的“客观”相对,并批评那种试图将科学方法应用于人文学(指法律、艺术、历史和宗教)研究的思想为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
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思潮评析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是有别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一对概念。
它们是两种价值理念的绝对对立。
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古代的科学教育都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
西方近代科学革命的发生,使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得以产生,并从人文教育中独立出来。
古典人文主义教育也完成了向现代人文(学科)教育的转型。
但近代科学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成功,却为科学主义思潮的孕育提供了温床。
科学主义视科学为文化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视科学为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唯一典范,视科学为一切人生问题的解决之径。
“科学主义教育”贯彻了这种哲学主张,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无限夸大了科学的工具理性价值,把科学作为信仰的基本立场,将其提升到世界观、价值观的高度。
作为对科学主义的回应,新人文主义也应运而生。
新人文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的基本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令新人文主义者始料不及的是,科学主义的扩张已侵蚀到人文价值领域,科学主义教育思潮片面强调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在教育结构、内容方面独尊自然科学教育,排斥人文学科教育,造成教育教化功能的削弱和人文内涵的流失。
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单向度的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这与近代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新人文主义者自然不能容忍科学主义对人类主体价值的漠视,于是试图纠偏,重新强调人性中情感、直觉的一面。
然而,他们矫枉过正,自诩包容了“人”的全部,视科学为道德堕落的渊薮。
至此,近代人文主义由最初科学主义的启蒙者变为科学主义的掘墓人。
为了将这种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思潮区别于古典人文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人文主义,我们不妨统称之为“人本主义”,并将近现代教育中出现的人本主义价值取向称之为“人本主义教育”。
一、早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及科学主义思潮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和科学教育产生于西方。
而从科学发展史的观点来看,文艺复兴(14-17世纪上半期)是不可缺失的环节。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器, 以图民族振兴。或主张在 器物层面“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发展工商业, , 军事技术; 或主张实行政治革新, 君主立宪, 民主共
和等, 五四运动更树起 ‘ 德先生” 赛先生” 与“ 的大旗, 提出要在中国实 现科学与民主, 这是一种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诉
求。本文试从 内部解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 以及这种分裂在中国的表现 。 关 键 词 科 学 人 文 晚清
科 学 从最 初文 艺 复兴 中极 微 末 的地位 发展 成 为近 代 的标志 才 华 。“ 人靠 自己 的力量 能够 达到 最高 的优 越境 界 , 塑造 自己的 性事 件 。 在基 督教 神 学传统 衰败 后 , 在一 种神 学 的形而 上 的统一 生活 , 自己的成 就赢 得名 声 。。 以 ”这种 个 人主 义 的和主 观 的倾 向 如 性 离开 后 , 学 主义 哲学 文化 便 开始 凸显 出来 , 科 它不仅 提供 知识 在西 方近 代哲 学得 到 了大 部分 的保 留 , 笛卡 尔根据 自身 存在 的 和 世 界观 的楷模 , 且 从一 开始 就要 力 图扮演 救世 的角 色 。 而 另外 确 定性 建立 全部 的知 识 。 由于科 学 从刚 开始 受 到关 注 以及 科学 的成 功 主要 是 由于 它 的实 而 启 蒙政 治思想 家沉 醉于 “ 人学 ” Si coMa ) “8世纪 (c nc f n , 1 c
最初 的胜 利 , 了十 七世 纪 , 西方 科学 发 展的兴 盛 时期 。罗素 成就 , 人不 再被 看成 是可 有可 无 的东 西 。 这种 个人 主 义基础 到 是 个 在
更是 这样 说 :近 代世 界与 先前 世界 各世 纪的 区别 , 乎每一 点都 上形 成 了一种新 的平 等观念 , 就是个 人在 才 能和财 富面 前一律 “ 几 也 能 归源 于科 学 , 科学 在十 七世 纪 收到 了极 奇壮丽 的成 功 。0 ” 平等 。 精神 上 的枷 锁一 旦摆 脱 , 在艺术 和 文学 中便 表现 出惊 人 的
第二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
第二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20世纪教育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本章区分了科学和科学主义、人文学科和人文主义概念的本质区别,论述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视域下形成的教育观、德育观、课程观,从整体上把握百年来教育哲学发展的主要线索,为后面各章的学习提供了分析的理论依据。
1.明确科学和科学主义概念的本质区别2.明确人文学科和人文主义概念的本质区别3.掌握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主要特征4.理解由科学主义视域下形成的教育观、德育观、课程观的内在一致性5.理解由人文主义视域下形成的教育观、德育观、课程观的内在一致性(一)20世纪教育哲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1.科学是运用一定的方法获得关于客观事物内部规律的系统知识。
科学主义把科学技术所提供自然界演化图景当作实在图景并上升到本质的高度,重视实在、知识和实证方法的价值,并成为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唯一方法。
2.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的知识,形成了一类独特的知识体系。
人文主义是指主张个性发展、思想解放的思潮,重视对人的潜能、价值、发展的研究。
3.人文主义的三种倾向:排拒理性主义,弘扬非理性主义。
排拒传统形而上学,反对追求统一、绝对、确定,强调尊重个性,个性发展的多样化。
对人的主体性的反思,反对人类中心论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
科学主义思潮是20世纪以来西方一种最广泛的哲学思想。
(一)科学主义的基本特征1.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
2.要求把哲学改造为像实证科学一样的科学,或是成为与世界观无关的所谓科学方法论。
3.否定或回避了对本体论的研究,回避对本源性的研究,是唯心主义的表现,表现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家的阶级局限性。
(二)科学主义世界观1.总体上仍是唯心主义的,把经验的客观内容和经验本身混为一谈,否认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志(经验)为转移而存在,是主观唯心论。
2.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解释人和人的问题,企图以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人和社会。
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本主义思潮的特点是什么,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在科学主义思潮看来,现代科学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成就,是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等一切重大问题的充分而有效的工具。
不仅如此,现代科学理论更是人类知识得以真正确立的典范或摹本。
因此,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应当相应地发生根本变化。
与科学的实证性、精确性相比,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不仅在方法上“思辨、空洞”,而且妄图“凌驾于科学”之上,因而这种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必然遭到拒斥。
这样,哲学要想切实得到发展,就必须用实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改造哲学,也就是说,通过对科学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达到“科学的哲学”。
在这个意义上,科学主义思潮的各个主要流派的哲学,诸如逻辑实证主义、语言分析哲学、批判理性、逻辑实用主义、科学实在论等,大多倾向于把哲学归结为知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并进而把哲学归结为对语言的逻辑分析。
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坚持和维护科学的理性传统。
罗素和维特根斯坦是哲学哲学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从总的方面看,批判、改造传统理性,树立和发扬现代理性,是科学主义思潮最重要的特征。
与科学主义思潮发展的相对集中相比,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发展更复杂。
总的来说,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主要包括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人格主义、生命哲学和哲学人类学等哲学流派。
这些流派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
它们都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思想,把人以及人的发展、完善、尊严、自由、创造等对人有重要意义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放在哲学乃至整个文明的中心的地位。
它们普遍认为,无论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不可能消除以反思人的存在为基本宗旨的哲学的价值。
它们强调,现代哲学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对科学或理性的反思,来探讨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性、人道主义及其“异化”等问题。
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家大都采取“非理性”或“反理性”的哲学立场。
在上面分别对科学主义思潮及人本主义思潮的介绍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二者的区别,那就是科学主义强调应该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中吸收经验,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注重精确性,强调理性,重视知识论的研究;而人本主义则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
关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认识论思考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体系,分别强调自然科学
和人文学科的重要性。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科学才是真正的知识和真理,因为科学以实证为
基础,可以进行验证和再现。
科学主义强调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认为唯
一的途径是通过科学方法来获取知识。
因此,科学主义倾向于忽略哲学、
艺术和文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
人文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和价值观对于理解人类本质和意义至关重要。
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和道德,认为这些是人类
尊严的来源。
人文主义倾向于重视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历史等人文学科。
在认识论上,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存在一个基本分歧,即关于知识的
本质和来源的认识。
科学主义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实证证明和验证,我
们才能获得知识。
这种知识是客观、精确和可预测的。
而人文主义则认为,知识的源泉不仅限于科学。
人类文化、传统、历史、艺术等其他领域都可
以为人们提供启示和智慧。
在现实生活中,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并不对立,而是互补的。
科学的
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数的技术和改变生活质量的创新,而人文学科的研究
则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历史认识,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
和多样性。
因此,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让两种思潮互相促进,可以更大程度地推进人类的进步。
试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断裂与整合
E5][法]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Mikael
Stenmark.Scientism:Science,ethics,religion by Ashgate Publishing
[M3.Published
Limited.2001.
三、结语
综上所述,自启蒙运动以后,两种文化之间就开 始出现了断裂,这种断裂到20世纪中叶以前达到顶 峰。随着20世纪中后期由于科技带来的各种负面 效应照现,引起人们开始反思以科学主义为代表的 科学文化;另一方面,这一时期也是世界范围内社会 动荡不已的年代,人们普遍失去了信仰,精神空虚, 这一切都要求人们反思产生这种情况的深层原因。 对于科学主义试图用科学的进化论“取代传统的伦 理学”、以及“用科学主义对道德进行解释”[6]的企 图,可以说都以失败告终,但是造成的后果却是严重 的,引起了社会大范围失范现象的发生。基于这种 认识,我们认为整合的基础就是两种文化所面对的 目标是一致的:即人类面临的风险与危险,构成了两 种文化整合的实践层面;而整合的形而上基础就是 价值(理论层面),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自身 价值的体现,基于此,两种文化的整合才有了现实的 可能性。
paper
checks the history of fracturation
to
between scientism and humanism
in detail.It
are
point
OUt
that
we
should solve two questions in order tion.The
paper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wo cultures,these questions
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
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诞生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近代科学是在经过了轰轰烈烈的文艺复兴运动后诞生的,而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是意大利,与此相对应,意大利也是世界近代科学的第一个中心。
从16世纪到17世纪初,无论是在杰出的科学家还是在取得的重大科学成就方面,意大利都是其他欧洲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人们几乎无需做缜密的研究和逻辑推理,仅凭直觉也可以感知到,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与史无前例的文艺复兴运动之间必然存在密切关系。
为什么文艺复兴运动会促进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呢?很显然,这是人文主义思潮的伟大功绩。
关于这一点,哲学史家文德尔班说得非常清楚:“因为人文主义哲学运动内在的推动力也就是对崭新的世界知识的迫切需求,此种需求最后在自然科学的建立和自然科学按原则而扩展的过程中获得了实现。
但是此事发生的方式和赖以完成的思想形式,在所有重要观点上,都表现出依赖于由于吸收了希腊哲学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
在文德尔班看来,近代自然科学作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人文主义哲学的推动来实现的,而人文主义与此相关的思想则是由于直接继承了古希腊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英国科学史家丹皮尔就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的影响也作了类似的陈述:“但人文主义者毕竟为科学的未来的振兴铺平了道路,并且在开阔人们的心胸方面起了主要作用。
只有心胸开阔了,才有可能建立科学。
假如没有他们,具有科学头脑的人就很难摆脱神学成见的学术束缚;没有他们,外界的阻碍也许竟无法克服。
”丹皮尔认为,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主要归功于人文主义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挣脱了宗教神学成见的桎梏,没有这一点,人们就不可能自由地进行探索,因而也不可能有近代科学的诞生。
罗素说得更清楚:“文艺复兴思想家们再一次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在这样的思潮中,人的活动应当以其自身价值而受到重视,科学的探索因此也开始以新的惊人步伐向前迈进。
这充分说明,在西方学者看来,人文主义对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作者:沈益朋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02期摘要晚清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中国,参照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以及反思中国落后的现状,各派人士纷纷从中寻找思想武器,以图民族振兴。
或主张在器物层面“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展工商业,军事技术;或主张实行政治革新,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五四运动更树起“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大旗,提出要在中国实现科学与民主,这是一种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诉求。
本文试从内部解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裂,以及这种分裂在中国的表现。
关键词科学人文晚清中图分类号:D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1-275-02文艺复兴的开始和世俗主义的崛起为科学的发展兴盛和人的受重视奠定了共同的基础。
可以说人们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诉求是同时展开的,在打破了中世纪的神学传统之后,“发现世界与发现人”这两个重要任务又在不同的方向逐渐疏离,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逐渐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
“在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中,科学只占一个极微末的地位……科学的第一次大入侵是1543年哥白尼学说的发表……随后揭开了科学与教义之间的长期战斗的序幕,这场战斗中守旧派在新知识面前打了败仗。
”①这是文艺复兴中科学在与教义的较量中最初的胜利,到了十七世纪,是西方科学发展的兴盛时期。
罗素更是这样说:“近代世界与先前世界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壮丽的成功。
”②科学从最初文艺复兴中极微末的地位发展成为近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基督教神学传统衰败后,在一种神学的形而上的统一性离开后,科学主义哲学文化便开始凸显出来,它不仅提供知识和世界观的楷模,而且从一开始就要力图扮演救世的角色。
另外由于科学从刚开始受到关注以及科学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它的实际功用,理论科学与实用科学就此发生了断裂,科学愈来愈成为技术,成为一种实证的艺术,愈来愈不成其为关于世界本性的学说,导致了对人的忽视,“实证科学正是在原则上排斥了一个在我们的不幸的时代中,人面对命运攸关的根本变革所必须立即做出回答的问题:探问整个人生有无意义。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如此一种流行得看法:大概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得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本文将讨论这几个咨询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得差不多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进展中得主线是什么?一、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得一种思潮或运动.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得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得看法称为“科学主义”(scientism),加以贬斥. 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至高无上”得人不用那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得基础主义(foundationalism )和本体论得自然主义(naturalism).罗蒂得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得.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得走入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得基础主义.笛卡尔得论点大致是如此:(一)科学是唯一得知识、永恒得真理.伦理得、美学得和神学得思想都将被科学得进步所排除.同意传统规范得唯一理由只是是,在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得科学知识得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得作法来生活是慎重得.这一点最重要,以下各点可由此直截了当或间接地推演出来.(二)科学知识得确定性(certainty )在于它以主体中得明白清楚得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得阿基米德点.(三)自然科学之因此是客观实在得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得应用.它成了一切知识得标准和范例.wwwcoM(四)当一切知识都成为科学知识之日,确实是一切人一辈子咨询题(包括伦理道德咨询题)都得到解答之时.(五)因此科学是文化中最有价值得部分.20世纪得哲学家非常少完全同意这些论点.他们首先否认科学是永恒真理,而认为它是推测得知识(波普)或得到验证得假讲(卡尔纳普);科学得合理内容只是是经受住反复检验同时通过和其他竞争假讲得比较才临时被同意得(拉卡托斯);只是整个科学能够讲得到了证实,任何个不部分都可能被证伪,但通过内部调整,整个科学仍会被同意(奎因).否定笛卡尔第一论点得哲学家往往也否定确定性论点;只是很多经验论者仍能以感受经验得确定性代替理性直觉得确定性.至于否定科学知识可解答一切人一辈子咨询题得人就更多了.然而,只要当代哲学家接着赞同笛卡尔得表象主义同时相信科学方法,他们确实是认识论基础主义者,例如皮尔士、罗素、波普、卡尔纳普、拉卡托斯和奎因基本上如此得基础主义者,因此他们得观点被反对派贬斥为科学主义.人们用“科学主义”一词不仅要贬损认识论基础主义,也要贬损本体论得自然主义,因为自然主义者承认因果律能够讲明一切自然、社会、文化现象和人得行动,简言之,一切都在科学讲明得范围之内.如此,“科学主义”一词实际上是对基础主义和自然主义得贬称.那么什么是自然主义呢?自然主义运动是一种形而上学思潮,它所坚持得是一种方法论得、而非本体论得一元论:这种方法论能够同各种本体论(二元论、唯心论、唯物论、有神论、无神论等等)一致.如此自然主义得特征在于否定有任何事物原则上存在于科学讲明得范围之外,主张自然界不单是一切自然对象(包括人)得总称,而且是一切自然过程得系统.就其提供科学讲明而论,自然界是一个自足得系统,一切过程原则上都可能得到科学得讲明.换言之,自然界得一切原则上是可理解得.理性确实是贯彻始终地应用自然方法.自然方法可简单地归结为:(1 )通过辨明所研究对象得自然缘故提出讲明;(2)检验那个讲明得后果;假如假讲真会有什么后果呢?真理仅仅是后果咨询题.自然方法乃是一类自然对象(即人)对其他自然对象进行操作得方式.自然界可理解得含义:自然界是规律性得,自然方法试图通过研究来确立自然规律.人作为自然对象,同其他自然对象一样受自然规律得支配.构成人得心智和社会生活得自然过程可用自然方法来研究,属于这种方法所发觉得自然规律得范围.一定时期关于世界得知识确实是那一时期得科学知识.因为人们相信科学知识是通过严格地和连续不断地应用自然方法获得得.然而关于科学得任何学讲仍可进行无穷得检验,因而任何学讲都没有最终得确定性,并没有永恒真理.“科学之外无知识”并不是讲:人只通过科学研究同自然界打交道.体验世界有各种方式,但认知地同世界发生关系得方式是科学得.科学方法是唯一得认知方法.自然主义者并不认为只有科学对象是真实得;一切自然对象都同等地真实,科学得描述词汇并不能穷尽自然界得实在性.整个地讲,自然界无道德性,除开它得对象中间包括那具有价值并追求价值得人类这一点之外.作为自然界得一部分得人类不能够约简为任何其他部分,但和其他部分一样,是能够应用自然方法来讲明得.只有自然方法,而非某种道德直觉,可提供解释道德争论得钥匙.同时道德理论也同其他科学理论一样,可通过检验后果来决定理论得强弱或是否恰当.在30—40年代,自然主义流行于美国,其要紧代表为杜威、桑塔亚纳(santayana )和科恩等. 较近时期得代表人物则有纳格尔(enagel)和胡克(shook).以后自然主义被分析经验论取而代之.然而它提出得“科学方法得连续性”咨询题,仍为当代争论得焦点.总而言之,认识论得基础主义,不管是真理性得依然概率性得,本体论得自然主义,不管是唯物得依然唯心得,都不自称为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反对者对它们得贬称.二、什么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至少有两种涵义.在历史上人本主义是14世纪下半期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得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构成现代西方文化得一个要素.人本主义也指承认人得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得尺度,或以人性、人得有限性和人得利益为主题得任何哲学.前者是文艺复兴得一个差不多方面,当时思想家从这一方面把人重新纳入自然和历史世界中去,并以那个观点来解释人.在那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造成17世纪科学革命得差不多条件之一,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科学主义”诞生得一个条件.17世纪以来得基础主义和19世纪末期以来得自然主义并不反对文艺复兴得人本主义.历史上得人本主义运动是同超自然信仰和中世纪得亚里士多德主义相对立得.撇开历史上得人本主义不谈,我们现在讨论当代得人本主义.人们通常认为当代人本主义即是“主体哲学”(philosophy ofthe subject).由于哲学家对“主体”得理解并不一致, 在那个意义上,“人本主义”是多义得.假如把导源于笛卡尔得“我思”和康德得先验自我得哲学都看作人本主义,那么新康德主义便是人本主义得典型.我们不谈个不新康德主义者是否属于人本主义思潮中得哲学家,整个地讲,新康德主义继承康德为科学、尤其自然科学(马堡学派)和文化科学(佛莱堡学派)奠立基础得纲领而努力,他们由以动身得自我是一般得、非经验得和非人格得,与人本主义者所强调得经验自我全然不同.同时新康德主义专门重视科学得价值,这恰恰是“科学主义”得特征,同强调个人价值得人本主义大异其趣.其次,作为“主体哲学”或“意识哲学”得一派,胡塞尔现象学也能够被称为人本主义.他同康德一样以自我为动身点,力求为科学知识奠立基础.不同得是,他求助于“本质直观”,以描述方式进行其构成客观性得工作.早期反心理学主义使他把逻辑结构看作“真理本身”.胡塞尔得“我思”有不于康德,不是非人格得,但客观性得先验奠基所需要得不是一个主体或主体性,却需要多元得、主体间得、原子论般得奠基.难道如此得奠基学讲是人本主义得?是得,要是我们把任何“主体哲学”当作人本主义得话.然而人本主义以人得首要性为特征,而胡塞尔则对日常语言和日常生活中得“我”给予现象学“还原”(reduction).他并不为人得要求作出哲学辩护, 他关怀得是要使哲学成为严格得科学.如此看来,唯心主义现象学不属于人本主义范畴.第三,来源于现象学得“哲学人类学”得舍勒(mscheler )得反形式主义价值哲学强调人格是道德行动得中心,大概同人本主义一致.但人格主义并不令人成为善和恶得尺度.有得人格主义者理解人格主义是人关于被还原为观念或事物层次作出经常性抗议并充分凝视当代文化危机得哲学.人格主义旨趣得这种变化使它向人本主义方向靠近.但人格主义者仍然不甚重视个人定立其自身得能力,而更重视个人得善于容纳他人和向一个价值秩序得开放.因此人格主义还不是完全得人本主义.但流行于美国得人格主义或精神主义(spiritualism,以波士顿大学为中心)通常也被叫做人本主义.第四,我们在萨特得存在主义哲学中寻到了真正得、完全得人本主义.他得著作《有和无》是把现象学、存在哲学和人本主义冶于一炉得集中体现,是人本主义充分进展得表现.存在主义者断定:“在人得世界、人得主体性世界之外并无其他世界.”存在主义作为典型得人本主义是同自然主义不相容得.第五,狄尔泰及其后继者得方法论解释学强调社会、人文科学要求对文本(text)或社会历史现象得理解,和自然科学采纳一般规律来讲明所研究现象显然不同.理解和讲明是两种不同得科学方法.但自然主义则坚持科学方法得连续性,包括人在内得一切自然对象与现象都可应用一般规律给予科学讲明,认为这才会获得真正得科学知识.如此,方法论解释学同自然主义是对立得.解释学在否认真理确定性这一点上也同认识论基础主义不相容.因此在整个哲学领域内,早期解释学能够讲属于人本主义范畴,是同科学主义对立得.三、反人本主义大陆哲学,专门是法国哲学在60年代后期冒出反人本主义思潮,以关于为人本主义奠立基础咨询题得各种学讲代替“主体哲学”.在闻名得德国社会学界得“方法论争论”(methodenstreit)时期,认识论各派所提咨询题都以主体—客体得关系为要旨,意识“为客观性奠基”得工作即是这种关系.但海德格尔却指出:真正得基础研究是不能把这种关系作为全然得.基础研究是什么呢?是恢复现已遗忘得“存在”意义得研究.因此“我思”咨询题得地位落低了,被“存在是什么”咨询题所取代.所以那个咨询题是在我们自身之构成、亦即构成那在使用概念表达出存在得意义之前已领悟存在得人那个举动中先被察觉得,但我们之此—存在起初并不是意识到自己得经验主体;它不是笛卡尔、康德和胡塞尔得“我思”.这确实是什么原因海德格尔把它唤做“此在”—dasein,不唤做“我”.它在存在中所属层次较之能知主风光对着所思客体得那个层次要低.那个咨询题海德格尔首先在《图像得时代》这篇论文中提出来,他讲“我思故我在”不是一个超时刻得或无预先假定得陈述.它是在一定时期作出得,那个时期科学自身作为一个可理解性模式正在出现,那个模式使我们在所构成表象中获得存在得东西(what—is).如此,第一个预设便是客观化和表象过程,我们自称通过那个过程取得实在之充分知识乃是一个确定性经验,仅当在如此得客观性中查找存在者时才出现科学知识得可能性.正是在客观性表象确实可靠得那个经验中我们成为主体.在笛卡尔那儿,人成为第一个真正得主体、基础,同时也成为存在者本身所指向得中心.但此事之因此可能,仅仅因为世界已成为呈现在我们眼前得一幅画像,一个形象.海德格尔指出,世界之成为一个形象和人之成为存在者中间得一个主体是同一回事,两个过程是缠在一起得:“世界愈益成为一个形象,人便愈益坚持自己是主体;世界愈益广泛和完全地可作为被制服者被利用、愈益客观地呈现为对象,人便愈益主观起来,即愈益坚持己见,对世界得反思、世界得理论便愈益变成人得理论,变成人类学;无怪仅仅在世界成为一个形象得地点人本主义得妨碍日增. ”〔1 〕海德格尔还在《关于人本主义得书信》(1946年)中责备任何停留于人那个存在者而不回溯到存在本身得哲学为欠缺基础得哲学.让我们弄清晰海德格尔得反人本主义.他要排除得显然不是对人作为最具价值得存在者得尊重,而是有些思想家要使这种尊重得伦理观附着于其上得主体形而上学.笛卡尔由“我思”推导出“我在”;事实上,“我在”隐藏于已立为最高主体得“我思”里.但“我在”不再是一个命题,它本身仍是一个咨询题.因为“我”得意义隐藏着,“我是谁”这一咨询题最初被掩埋在不确定代名词“一个人”(one)得出现之中, 在直截了当得自我知识得自命不凡之中,甚至在反思意识得幻象之中.因此,“此在”得分析不停地带着警醒得不明白态度,不停地发咨询:“谁在那儿?”海德格尔咨询道:要是“把‘我’作为给定得起点, 万一存在分析(existential analysis)陷入此在本身所设得圈套, 即以它自身得假明显得和假直截了当得解释得形式出现得圈套,又如何办?”〔2 〕这种怀疑表明对“谁在那儿”这一咨询题得答复不能具有证据得价值,却只有解释得价值.那个价值本身以怎么样解释在那儿得那个人同世界以及同他人得关系而定.海德格尔以这种方式破除人本主义,并非为了要破坏伦理和政治赖以确立得基础,而是为了它们在非人类学得土地上更深和更可靠地建立它们得基础.在法国对人本主义得人类学基础还有另一种攻击,不是从本体论立场发动,而是涉及人文科学中流行得可理解性模式咨询题.20 世纪初,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相信适宜于人文科学得理解(understanding)模式同自然科学得讲明(explanation)模式是对立得.因为我们所理解得首先是和原则上是以记号表达得他人心灵生活.如此,历史、社会学和语言学中含有得理解只能是我们在日常语言交际中得最初理解得扩充.因此理解是双重主观得,从一个主体到另一个主体.现今由于语言学、心理分析和结构人类学得辉煌进展,另一种可理解性模式已在人文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依照这种模式,理解不再和讲明对立,对人类事实得掌握不再依靠自己或他人得意识.这是现在为哲学结构主义广泛采纳得符号学模式(semiological model).符号学模式是对主体哲学得挑战,因为它从一个和主体得意向目得完全不同得观点来看意义咨询题.结构语言学有四个公设.第一个公设是语言和讲话得分不;第二个公设是历时性从属于共时性得观点;第三个公设是把语言得实质(语音得和语义得)方面化简为形式得方面.语言被消除了内容,便只是是纯由它们之间得差异来下定义得记号系统.结构主义得任何假讲得涵义,在第四个公设中确切地表明了:语言本质上是一个内部依靠关系得自动物(autonomous entity), 即一个结构.〔3〕这最后一个公设可唤做记号系统封闭性公设, 它概括了所有其他公设.这是向现象学提出最大挑战得公设.依照现象学,语言不是一个对象,而是一个媒介,我们用它或通过它使自己朝向实在;对事物有所讲谈,所讲得一纵即逝,向它所讲得东西流淌;它超越自身并在一个指称事物得意向运动中确立自身.依照结构语言学,语言是自给自足得;它得一切差不基本上内在得,而且它是先于讲话主体得一个系统.如此我们就会明白符号学模式如何使某些哲学家开始走上蓄意反主观主义、反人本主义得方向了.语言自给自足,没有对象,它既不向它会指称得世界开放,也不向会给它注入活力、用它来谈世界得人开放;自我指向和世界指向同时不见了.正是在那个时候,心理分析同语言学携起手来.它对主体哲学得攻击甚至更为激烈.它得矛头直指笛卡尔自信已给确定性寻到牢靠得基础所在.弗洛伊德在构成整个意识场得意义景像下面深挖,暴露出那掩饰我们欲望得幻想与幻觉得作用.如此,讲明以意识属性得临时中止开场.它是不要求约简为意识而要意识被约简掉得反现象学.在他谈论“自我”、“本我”(id)、“超我”得题目中,主体之被逐出又推进了一步.不仅自我得最深底层(id)是无意识得,甚至最高层(超我)也是无意识得.换言之,无意识得特征不仅是被压抑得欲望具有得,而且是使来自社会权威(要紧是双亲权威)得命令和规则深入我们内心得那个复杂过程本身具有得.再谈关于语言学和结构人类学得合作,这种方法论重新组合得哲学含义特别重大.要是各种文化现象都被当作符号系统,个人实际经验关于文化现象便像讲话主体关于语言现象一样成为不相干得.“人类学把社会生活看做其一切方面有机地相联系得一个系统.……人类学家试图构造模型得时候,差不多得动机总是要发觉社会生活得一切表现所具有得共同形式.”〔4〕亲属系统在这方面是一个范例.像语言系统一样,它们是心智在无意识层次上设计出得,因此心智并不是心理主体或先验主体特有得东西.在语言、亲属系统和构成社会得其他一切符号系统中工作得心智是同其制造物合为一体得.它确实是制度本身,它确实是文化.这是客观知识可能性要付出得代价:思想差不多在事物中,在社会事实中.我们能够更进一步:假如心是结构,同时结构是在事物中,什么原因不讲心是一物呢?“既然心也是物,此物得功能在于把其他事物得性质告诉我们.”〔5〕如此, 你就会明白为何斯特劳斯能够如此讲:“人文科学得最终目得不是把人来构成,而是使人消逝.”〔6〕第四,上述对主体哲学得批判是从共时性得观点来看基础咨询题,是从历史抽象出来.但对主体哲学得批判亦能够是异时性得:即以不同方式去消除主体之构成世界得奢望,表明它忽视社会、文化系统得历史变迁以及它们得共时性结构.这确实是福柯建立知识考古学得宗旨.它指出每一个知识域(叫做episteme)都有连贯得结构.如此在《词语和事物》一书(英译为《事物得秩序》,1970年)中所研究得三种实在事物——生活、工作、语言,它们在知识史得每一时期都构成一个系统,但由一时期到另一时期则是不连续得和变异得,“这些变异如此忽然,以致排除知识得连续性和进步得任何观念……我们得现代性(modernity)是崭新得.如此,考古学抛弃历史,同时也否定那保证历史连续性得东西:由先天性构成得人性永恒性.”〔7〕至于人本身,只是是在短暂得概念系统中一个正在消逝得形象,一个有限物,仅在系统唤起他、为他提供依照和给予他特别地位得那个时限内真正存在.人原是被笛卡尔哲学和人文科学升格为认识论得实体得.考古学认识论对人本主义得批判同海德格尔“世界画像时代”得批判是非常近似得.当今哲学思潮得全然对立是一方为主体哲学,另一方为系统理论.幸而最近一个时期,出现以这一或那一方式试图幸免这种主体和系统之间得矛盾得研究.第五,首先是在语言学中同时扩展到其他人文科学得对符号学模型得批判.要紧受乔姆斯基得妨碍,结构主义得布拉格学派、日内瓦学派和哥本哈根学派共同构造一个新模型,按照那个转换语法模型,能力(competence)和表现(performance )之间得区不不同于语言和讲话之间或系统和过程之间得区不.1965年《句法理论面面观》发表以后,乔姆斯基进一步把能力区分为语法能力和语义能力.一旦考虑到语言得意义方面, 就有了一个较之索绪尔得“讲话”丰富得多得言谈(discourse)概念了. 索绪尔得“讲话”流于变成所有和任何讲话者对语言系统偶然地有所履行.作为言谈基础得单位是语句,它不能还原为语言单位得记号.言谈存在于作出论断得行为,这是不能还原为一个系统得记号中间得差不和反对关系得.它必定要指称某些东西,一个世界,也要指称一个讲话者,他使用人称代名词来表示他正在讲话.最后,言谈还提到一个对话者:听众.但不仅讲话主体得概念被如此处理,系统哲学使之实体化得讯号系统本身也趋于多样化.所谓讲话者有口语能力便意味着他们有能力在信号中间进行辨不,在适当时机在一定情况下选择出适当信号.如此讲话者晓得语言模型中得变异、区不和改变.因此言谈理论开发对讲话主体得新探讨.一方面是jakobson、乔姆斯基得严格得语言学分析,另一方面是语言行为(speech—act )理论得哲学分析都向这一途径会合.这些对言谈得分析要求系统和讲话主体概念作出平行得相关得修正.解释学也指出同一方向.人只有靠解释他得潜藏于文献和文化中得人性记号来理解自己.这一办法要求主体概念得全然变革不亚于文本得变革.一方面解释行为所蕴涵得个人自己得间接理解便否认了建立于“我思”之上得一种哲学得直觉主义,同时证明它自己得意义依靠于它在自身之外所理解得意义.另一方面,文本得理解并不以发觉其结构由以组成得那些记号为满足,却以把它所指向得世界得形象、存在得方式显露出来而告终.但这一显露又只是是主体遭到废黜得副本,这主体要兜圈子地经由世界得记号来理解自己.如此解释学圆圈便标明系统概念和主体概念得同时抛弃.以上各种反人本主义,专门是结构主义,坚持科学和意识形态之间得“认识论断裂”,把人本主义贬谪于意识形态领域.结构主义乃当代科学主义得典型,同人本主义是不相容得.海德格尔得解释学和福柯得后结构主义则既反对人本主义,也反对科学主义.目前有两个途径能够解决人本主义同科学理论得两难困境.其一是返回到梅洛庞蒂得立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第1期2004年1月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S ocial Sciences)Vol.21,No.1January,2004近代西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想之分歧尉利工(青岛大学马列部,山东青岛266071) 摘 要:在近代西方,当自然科学从以神学为基础的经院哲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之后,理性精神被张扬到极致,而理性的绝对化则导致了科学主义的盛行,从而抹煞、消解了人的纯真本性,人失去了作为主体的意义;与此同时,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要求恢复人的本真存在,反对把人对象化,提倡人文精神。
关键词:理性精神;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B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247(2004)0120016203 On the Differences betw een Scientism and H um anism in Modern W estWEI Li2gong(Department of Marxism and Leninism,Qingdao University,Qingdao,266071,Shandong,China) Abstract:In m odern west,rationalism had been taken to a climax after natural science was liberated from the restriction of theological philos ophy,s o scientism became popular,which erased people’s nature and made people lose their meaning.At the same time,humanism asked to resume people’s existence and adv ocated a new humanism. K ey w ords:rational spirit;scientism;humanism 西方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主客对立,感性与理性相分裂。
从苏格拉底起,哲学才从对自然的研究一转而为对人类认识和道德的研究。
在他那里,美德即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
把知识放在道德的首位,也就是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
这一思维方式长期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形态。
到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口号的提出,使人们更加以功利的观点来看待自然。
夸大人的主体性力量,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主义的恣意张扬。
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种与科学主义相左的人文主义思潮。
考察近代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分野,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两种思想观点之对立及其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
一 近代西方的理性精神开始于文艺复兴。
这时的欧洲封建社会正在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正在形成,这个时代的中心任务是打破封建制度的桎梏,解放生产力。
而打击教会的思想统治,把人性从神性中解放出来则成了这个时期文化领域的首要任务。
文艺复兴的伟大意义在于发现了人,其传统可以跨越中世纪而与古希腊精神相接。
在古希腊,人的理智能力第一次得到特别的发展,他们对理智的理解奠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唯有理智是最真实的,理智以外的其它人类能力则是微不足道的。
文艺复兴是人的理智的又一次解放。
人文主义者们用“人道”来反对“神道”,提倡个性解放,个人幸福,肯定人的尊严、人的伟大,肯定人能充分发挥其智慧、知识和力量。
人文主义者们所做的这些工作,为近代资产阶级科学时代的到来作了舆论准备。
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文艺复兴以来萌生的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入系统的发展。
在英国经验论和大陆唯理论的对立和斗争时期,认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们之所以普遍重视对认识论问题的研究,是与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紧密联系着的。
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依据自然科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科学家在进行研究时所自发运用的方法,哲学家们完全有可能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认识方法作出哲学上的概括和总结。
这是近代实践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但是近代西方哲学对于人的认识更多地是以认识自然的方式进行的。
从近代起,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渗透于天人物我关系之中,对于人的一般理论的研究,也以经验的观察和普遍的逻辑原理为依据。
这种新的精神拆掉了一切把人类世界与自然的其它部分分割开来的人为栅栏,为了研究人类秩序,必须从研究自然的秩序开始。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与科学理性精神的结合,获得了一种现实的合理性。
人类对自身的不断反思,完善着理性,也构成了人类哲学的基本内容。
无论是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还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乃至于康德哲学的三大问题:我们能够认识一些什么?我们应当做些什么?我们可能期望一些什么?都说明从古至今,认识人类自身成了哲学探究的最高目的。
在这种探求中,人类一直怀着这样一种信念:在宇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自己而不是宇宙自然。
近代哲学家一开始便坚信,世界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它的内在本质和规律是能够为人的理性所认识的,问题在于要有一个正确的方法为指导。
收稿日期:2003210225 作者简介:尉利工(1966-),男,山东菖县人,青岛大学马列部讲师。
61 培根作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言人,极力鼓吹发展自然科学。
他认为只有自然科学的发展才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利益。
他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革命精神,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
他指出,能够认识自然界是人类心灵“固有的权威”。
而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则“使人的力量受到不合理的限制”,这就势必要摧毁感觉和理智的权威。
因而近代科学首先为自己开辟了一个世界,它拥有对这个世界的独家解释权。
在现代性的话语中,“自然”一开始就是作为科学的对象世界而出现的。
自然被展开为一个图景,自然的事物不再与价值、意义相关,它是纯客观的,独立于人的非生命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只是一个旁观者、认识者。
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的被物化,意味着自然不再闪烁着诗意的感性光辉。
随着资本主义扩张愿望的不断增强,自然科学得到了长足进展,人们都有一种强烈的内在冲动,这就是征服自然、支配自然。
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必须去发现自然界的规律,于是,物理学首先得到了发展。
从近代起,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渗透到天人物我关系当中。
由此,一种实在主义,经验科学主义开始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机械式的看待自然甚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有了自己的温床,数学式、定量式的思维成了解释实在的首要工具。
自然科学征服自然、获取自然的旨趣既然成了资本主义的内在历史要求,它就必然力争得到哲学上的支持。
实际上,近代资产阶级哲学是在积极主动地为此提供支持。
经验主义、唯理主义都在竭力寻找可靠知识的根据,力求准确地把握认识对象。
古代本体论的优先地位在此被认识论的优先地位所取代,哲学论述的问题集中于经验的绝对有效性,即认识主体在认识上的可靠前提和出发点。
而人生问题、价值论却被排除在其论域之外了。
近代以来,经验主义、唯理主义只是埋头为自然知识寻找理性的基础,却不问人生意义的灵性的根据。
当为工业文明奠基的自然科学已渗入到人类生活之中,改变着人与世界、人与人、人与自身关系的时候,便出现了历史的二律背反:人类借助于科学技术的手段来提高、扩展自己的生存能力,但科技被人们建立起来后,却成了一种与人异在的客观力量,反过来窒息着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
哲学本身的古老旨趣是探求人生的意义和归依,这一旨趣必然与科学发生冲突,它显然被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挤出了轨道。
正像迦达默尔所说,近代历史时期以来,科学与哲学之间的长久未解的紧张关系在本世纪可以说已经到了极点。
在近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产生了这样一个结果:个人是作为自然人来把握,人性只把握为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理性被抹上了极为鲜明的功利色彩,乃至于进一步把人的社会存在、人的社会关系也只看作是实现个人幸福要求所必要的外在手段和工具,人们只知利,不知义。
在这种世界观指导下,便有利己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与之相适应,自然和他人都是实现个人功利的手段。
这种世界观及道德观的确立,客观上促进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但“真”却抛弃了“善”。
知识与德性的分离结束了布鲁诺“让灵魂沉浸于自然之爱”的生活态度。
“理性”在“功得”的刺激下,开始对自然进行无情的解剖,人不再作为一个被囚禁在狭隘的物理宇宙围墙之内的囚徒那样生活在世界上了,他可以打破一切人为设立的虚构界限。
无限的宇宙并没有给人类理性设置界限,恰恰相反,它会极大地刺激人的理性,人类理智通过无限的宇宙来衡量自己的力量,从而意识到它自身的无限性。
资本主义文明的这种进步是以剥夺自然为代价的。
在功利主义原则支配下,作为工具的科学变成了纯粹获取私利和满足私欲的手段;自然变成了纯粹的客体,而不再是人的家园和生命的源泉。
人与自然的这种非对话关系,不但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疏远,现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曲解为一种个人功利主义原则支配下的互为手段的关系,人与人变得陌生,人类陷入了困境。
可以看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出现与科学主义思潮的兴起并不总是令人乐观的。
主客、心物、灵肉的分裂使人要么沦落为一架没有血肉、没有灵魂的机器,要么成为形而上学体系的一个环节,于是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的自由和人格的尊严都被消解于思辨体系中了。
十八世纪的思想家们对此怀有深切的忧虑。
卢梭认为,科学甚至文明不会给人带来幸福,只会带来灾难,他主张离开社会,返回自然浑朴的原始生活。
在卢梭那里,人性是本善的,人的自然本性不是被理解为单纯冷酷的利己主义,而是被理解为天生的怜悯心,有一种公利的利他情绪。
人的道德行为便是完全以这种感情为根源。
做人的准则和道理,是“自然”用不可磨灭的文字写下的。
卢梭主张“返回自然去”,从自然中重新找回人的信念、人的尊严。
席勒的忧虑更为深沉和具体,他看到了工业文明把人束缚在整体中孤零零的片断上,机器的轮盘使人失去了生存的和谐和理想的青春激情。
歌德在《浮士德》中塑造了一个资产阶级所倡导的人性解放的化身,表达了一种与个人利己主义的功利主义伦理道德完全相反的价值取向。
《浮士德》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占有必将伴随着失落,满足伴随着死亡,快乐的顶峰必将是痛苦的深渊,无情地向外追寻必将遇到虚无的困惑。
二 哲学在长期偏离自己的主旨后开始了复归的历程。
在西方,这种复归是以浪漫主义思潮的表现手法登场的。
十七、十八世纪的浪漫主义思想与以数学和以知性为基础的近代科学主义思潮进行了抗争,竭力想挽救被工业文明所淹没了的人的内在灵性,拯救被数学思维浸渍了的属人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