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太极拳的松与沉

合集下载

太极泰斗吴图南解读“松与沉”,一语惊人!

太极泰斗吴图南解读“松与沉”,一语惊人!

太极泰⽃吴图南解读“松与沉”,⼀语惊⼈!
“吴⽼告诉我:太极拳就‘松’和‘沉’两个字。

什么叫‘松’可难住我了。

不⽤⼒?不对;轻⼀点?不对。

他让我和他搭⼿。

他说:‘你松开!’我轻轻地搭着他的⼿;他说不对,给我⽰范。

吴⽼搭着我的⼿,我感到很沉重,我说:‘⽼师⼿怎么这么沉?’他说:‘这才松开了。


我简直糊涂了,他⼿这么重,还说是‘松开了’。

他让我搭上他的⼿,说松开。

我⼀点⼒也不⽤,觉得⼿⾮常轻,应该是松开了。

吴⽼说:‘你就这样,别动!’他把⼿撤掉了,我⼿还在半空悬着。

他说:‘你这是松吗?要松的话。

你⼿怎么悬在半空呢!’他⼜让我和他搭⼿,他让我把⼿撤掉。

我⼀撤,他⼿臂叭嗒就掉下来了。

他告诉我:‘这才是松,你⼿在半空悬着,是因为你胳膊⽤着⼒呢!’⼀下我豁然开朗,明⽩了。

我以前的松,包括练拳架时的松,全是紧,全是僵。


太极拳名家吴图南说:
“有⼈误解,认为⼿脚轻就是松。

错了,这是紧。

为什么你觉得⼿轻、脚轻?因为你⽤⼒拎着⼿脚呢!⼿脚就不灵活,发皱。

真松开了,你的⼿脚是沉甸甸的,因为你⾝体有重量么。

你不⽤⼒拎着,它就沉么。

这时你才灵活⾃如!”以上吴前辈深⼊浅出的讲解,有助于太极拳爱好者对松的认知,不少太极拳初学者确实有认为⼿脚轻就是松了的误解。

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太极拳的松与沉

太极拳的松与沉

“松则沉”一、初学太极拳时才知松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开始学练传统楊氏太极拳。

启蒙老师是我父亲,他是成都市南郊公园武术辅导站的太极拳教师,今年已八十五岁了,身体仍很健康。

他的老师是太极特级大师林墨根先生。

那时林老师及子林文涛先生时常到我家来指导父亲练拳,练完拳他们还推手。

在我眼里,父亲是山东人,自古有山东出好汉之说,他会些武术,点穴术功夫。

林大师轻轻一推父亲就∫』位,站立不稳,我在一旁看见心里十分着急,恐怕父亲年纪大抵档不住,便自告奋勇来试。

墨根老师的手搭在我身上,立即感到脚下发飘,稳不住,林老师轻轻一推,我竟倒在床上了。

我不服气,心想自己练过举杠铃、石锁,有些气力。

我见文涛戴一付眼镜,文质彬彬,体格清瘦,比我年纪还小些,就去推文涛。

接连猛推几次,直到推得双手发软,脚步后退,已是气喘吁吁,他竟纹丝不动。

休息一会,我又去推墨根老师肚子,他肚子一鼓,反将我弹了出去。

我感到茫然了,这是什么拳,如此厉害。

只记得林大师讲,练太极拳首先要用意不用力,要放松,才练得出功夫来。

从此,我对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推手更是爱不释手。

此后就拜林墨根大师为师学习杨氏太极拳。

现就“松则沉”浅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供爱好者探讨。

要入大极之门,要领很多。

一个“松”字就十分了得,看似容易,真正做到体认松了却十分困难。

练太极拳与“松”有关的要领就有:放松、要松、松净、松舒、轻松、松柔、松开、松心、松身、全身放松、松软、松透、松沉、大松大软、似松非松、松弹……。

初学时,老师说不会放松。

练了几十年,老师仍说松得不够,没有松透。

到了耄耄之年还在找松,要松到何年何月?松的标准是什么呢?根据我这些年练拳的体会,“松”是有层次和质量的,有自我感觉的松,有推手对杭中的松,有散手博击中的松,有日常事务中的松。

二、自我放松练拳开始,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放松。

首先,从思想上排除头脑中和各种杂念,松心用意,专心一意用意指导自己的行动,让紧张的神经系统放松。

其次放松内脏器官,使它们松到位。

太极拳的“松”与“沉

太极拳的“松”与“沉

太极拳的“松”与“沉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

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

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

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看此文用分秒,分享朋友圈只需3秒!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

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

我愿把多年练拳、教学的心得体会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第一、掌握“松”与“沉”.是太极拳健身的钥匙。

中国的中医学把人的身体分为若干穴位,血液在这些穴位的运行,是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说“气血相通”,若一个人气血不通,往往百病缠身。

太极拳的放松状态和“通三节、达四梢”、“力达指尖”的沉劲使血液的流动在意、气、力的作用下更加流畅、充分。

太极拳练爿也特别讲求运气,通过各个穴位的感觉,使全身处于一种类似充气的状态。

意、气、力的“内三合”也使身体内的血液无滞碍地直达末梢,有效地缓解人体因衰老而造成的末梢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

所以拳经说“气为君,肌为臣”。

而“松”“沉”的运动才能真正做到“气血相通”,起到通经化淤、按摩血管的作用。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沉劲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沉劲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沉劲练习太极拳首先就是要学习好它的基本功,其中就有各种劲法的练习。

那么要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沉劲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练习太极拳的松沉劲的方法放松是要神松、意松、气松、形松。

松的意思是松展、松柔、松沉、松通、松空、松开。

而不能松懈、松瘪。

一定要在静中松、在松中静,在松中沉、在沉中松,松要松得透,要一松到底。

逐步达到通、空、开。

通就是上下通、内外通,空就是空荡荡,无一丝滞点,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此时也就明白什么叫真正开合了。

1、做动作时不许端肩膀,也就是做动作时最大限度地使肩膀保持自然站立时的高度放松状态。

2、动作慢,运劲如抽丝,虽动尤静。

慢才能随时检查肩膀及手臂的状态(都不准使劲)。

3、除了动作的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肘抬起的高度必须低于手腕(以手腕把手臂领起,如同有一根绳把手腕吊起来,肘和肩即下坠,但又跟着向上走)。

4、腰胯的放松必须建立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

上身自然直和正。

5、做动作时,慢慢体会出最佳“松舒点”,比如做到动作的“定式”时,上身动作保持不动,腰胯可往左和往右转一下,找找哪一个地方腰跨觉得没使劲,哪个地方腰跨不别扭,哪个地方最自然舒服,找到这个点,以后做动作就直接往这个点上做。

6、膝盖任何情况下不许绷直,也想着放松。

7、手臂长时间不使劲,手臂自然的重量会使得手臂有一种往下掉的重量感,有了这种重量感,就是手臂的松沉感,这种手臂的松沉感就是手臂的松沉劲。

8、松沉劲练出来了,其他劲自然也就出来了。

松沉劲是逐渐练出来的,个人体会是由上往下的练出来,先是练出松肩坠肘,把松肩坠肘保持住,再把腰跨的松沉练出来。

大家可能有一个疑问,就是不让使劲还要把手臂抬起来,不使劲能抬起来吗?能。

注意使的不是肌肉力,而是用关节之间的韧带劲。

其实,松肩坠肘,松腰松跨的目的就是要把身体各处的关节练得松开,骨关节韧带拉长,使得气血节节贯通,韧带长了,发出的松沉劲就越长,这一点非常重要,功力全在这里面,身体整体放松的结果就是身体的关节练活练开了,也就练出整体的弹簧劲,这种劲有一种穿透力,这才是太极拳的内力。

太极拳中的刚与柔、空与松、松沉关系

太极拳中的刚与柔、空与松、松沉关系

太极拳中的刚与柔、空与松、松沉关系练太极拳要松沉,不能僵浮。

练了几年后,感觉自己不僵硬了,重心也稳了,但却还是练不出劲,这时候就得理清松和沉的关系了。

有人说松是方法,沉是目的,其实松和沉是相对的一种说法,在练拳中,要把松和沉分出来,在保持松的前提下,更松的一方,就是沉。

而沉的一方,就是劲根,松的一方为劲点,沉的一方再一沉一送,劲就可以送到劲点,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身体重心落的地方和劲法相对的松沉里的沉并不都是同步的,大多数时候不一样,有些动作比如金鸡独立单腿支撑时一样,在练习中要理清区分。

这样在练拳时保持左松右沉,右松左沉,前松后沉,上松下沉,相对的不断转换,就能保证每个劲法都是整体的开合起落。

同样的,练拳中重心转换也要理清松和沉的关系,在每次重心变动时,两脚重心落在偏多的一边为沉,另一边为松,然后沉的一边慢慢放松,重心以走后弧或后下弧的方式往另一边移动(走后弧或是下弧看情况而定,正常情况下前后移动走下弧,左右移动走后下弧)松的一边随着重心移过来慢慢变沉,在重心移到另一边后,完成松和沉的转换,注意在重心转换时,身法保持中正,这样重心的变动才能灵活。

而在两腿站立时,由于重心落沉的一边和劲根落沉的一边都是相对的,也更有利于整体的八面支撑和劲法饱满。

太极拳刚和柔是分不开的,但它有主次之分。

刚为主,以刚带柔,因为骨骼(刚)在肌肉(柔)的中间,骨骼在肌肉内,内为阴为精神,以阴带阳,所以骨骼为主动。

比如手的向下捋是骨骼的主动运动。

肌肉是懒的,肌肉要懒,肌肉不能主动,不能以肌肉带动骨骼(有所谓骨肉分离之说)。

肌肉既不能主动,而精神(骨)又要不能外露,因为精神是产生在肉里的骨头,肌肉是柔,是被动的,以刚带柔,即精神“骨骼”带动肌肉。

“空”与”松”要区分开来。

肩松沉下来手指会发胀,这是正常的现象,是对的。

还有肩松了就有上升和高大的感觉,这都是合乎要求的,肩还要经过后部背肌往下松。

初学时肩松不下,可以呼一口气,就能松下,但这是暂时的,往后必须在放松肌肉时能够正常自然呼吸。

传统太极拳的根本就是松沉

传统太极拳的根本就是松沉

传统太极拳的根本就是松沉凡是修炼传统太极拳的,无不知道打太极拳就是要松。

但是,什么是松?到底怎样才能做到松?这是所有传统太极拳爱好者苦苦思索,不得其解,而又梦寐以求的,不解之缘。

其实,传统太极拳的松,相当简单:就是松沉。

有松,引发沉;有沉,加速松的产生和积累与升华。

传统太极拳的松,说到底就是将人的各个关节、韧带、肌腱、肌肤、肌肉通过屈伸、开合,绵绵不断地达到舒展、延伸、膨胀、弛缓;从而,将人体所有、组成部分的质体,无穷尽地扩展、蓬松,如同炊烟薄云,飘逸、轻灵;又如原子弹爆炸而形成的蘑菇状的气浪,威力无穷、源源不断的、漩涡般的能量。

那么人体松的摧助力又从哪里来?就是由沉而来。

传统太极拳的沉,就是人体生理上,充分利用自由落体原理,而导致、引发、产生、以致凝聚、涓涓流水般的无穷无尽的人体内在能量——内力、内劲。

通过人体头部、躯干、四肢,任何一个部位的沉,这个部位的所有组成部分的、人的质体:固态的骨、皮、肉、软组织;液体的人体电解质、水分、血液、分泌物;气态的气息、氧气、俗气。

在松的过程中,产生自然而然的、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人体质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在绵绵不断的全过程中,缓缓流畅的沉,使得人体质体的自重,引发落体运动,。

随之,这个部位的、人体质体,缓缓诱发舒展、延伸、膨胀、松弛的、延续不断的、松的感悟和千姿百态的、松的、展现。

通俗地讲:自由落体运动,是在没有任何外界干扰、阻碍的情况下,物体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完全在物体自重的牵动下,产生的运动。

那么,人体头部、躯干、四肢,任何一个部位,自身都有重量的,只有当它完全失去犟劲、挫力、彼此间的牵拉、连带作用时,才能真正达到与实施整个部位的自由落体运动。

就此看来,唯有让这个部位通过舒展、弛缓、延伸、开合、屈伸,真正摆脱其他部位对它的牵制、联动、制约,完全成为无拘无束、没有外界任何的干扰,实实在在的达到了物体在进入自由落体的状况,这个时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松,唯有至此,沉才能完美无缺地展现。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太极拳强调“用意不用力”,通过长期的练习才会用所体会,那么你知道太极拳的“松沉”是什么吗?怎么样练出太极拳中的“松”与“沉”?下面跟随店铺一起来详细了解了解吧。

什么是“松”首先,谈谈“松”的问题。

凡是练太极拳的人几乎都知道松。

每一个初学者在开始学拳时,老师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松”。

为什么练太极拳要从松入手呢?这是由太极拳的本质决定的。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武术、导引术、中医经络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它的理论基础是太极阴阳理论。

其练习方法别具一格,要求用意不用力。

其外形动作是梢节引中节随根节催,螺旋缠绕,节节贯串。

练习者从松静入手,先以外形动作引动内气,再逐步以内气来带动外形动作,最后达到内外相合,刚柔相济,阴阳交融。

它是一种以柔克刚,外柔内刚,刚柔相济,至柔至刚的武功修炼。

然而,一般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拙力僵劲,肌肉、韧带、关节等都很紧,经络不通,全身协调性差。

如果不放松,不但无法做好太极拳的外形动作,而且无法培养丹田之气,更谈不上以意领气,以气运身。

可以说,练太极拳第一要领是松。

如果不从松入手,就无法练习太极拳。

更无法得到太极拳的精髓。

松则灵,灵则虚,虚则静,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松则通经活络,丹田之气能循经走脉,畅行无阻,入于骨髓,充于肌肤,贯于四梢,归于丹田;松则全身协调,才能做到“ 意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以腰为主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松则人体处于高度自然状态,意气神形合一,技击时才能实现“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称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

”沾黏连随,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后发先至;松则稳静心性,修养脑力,清醒智慧,培养丹田之气,是增长内劲最佳的手段。

只有放松练习,才能获得入里透内、松活抖弹的内劲。

何谓松?简而言之,即是意松体松,内外皆松。

首先是意松。

人生在世,难以摆脱世俗纷扰;凡夫俗子,无法保持内心清静。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体会太极拳的“松”韋太极6天前在与拳友们的接触和观察中发现,很多人不是真懂太极拳的“松”;在期刊上读过一些关于“松”的文章,但不是曲解,就是含糊不清。

因此,笔者不避浅陋,想根据自己多年来锻炼的体会,谈点看法。

打太极拳的人。

都知道要放“松”;但是,接受“松”的理念,是思想印象和习惯用力。

从思想角度上讲,难免“刻意”为之;从习惯用力上做,则完全背离了太极拳对“松”的要求——这就是说,太极拳的“松”,不是人们一般认知的和随便就能做到的。

太极拳的“松”;寓于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是特定意义上的。

可见,对于“松”,有这样两种概念——习惯上的“松” 和太极拳的“松”。

前者,人们都懂得,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后者则是陌生的,需要通过把握太极拳的要则理法中去感觉,去体现。

太极拳的要则理法是一种劲道,因而“松”,也是一种劲道,它在形体方面,主要与“沉下”协同运用,称作“松沉”。

这里请注意,太极拳讲究对称劲,说“松”时,不能离开它的对立面——“紧”。

一提到“紧”,在拳友圈里从未听到有此一说,似乎是个悖论,即不知道有“紧”,这就从反面证明了不真懂得“松”。

实际上,“松”与“紧”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既对立,又统一,彼此密切关联,不可分割,在太极拳中是一对对称对应的关系。

如果没有“紧”,就谈不上“松”了。

但这种“紧”系“意”紧,不是僵、硬、绷意义上的紧。

“紧”,体现在形体动作的“起、上”中,这里体现为“提顶”与“松沉”相对称,不可缺一,若缺其一,那就偏了,犯了拳论大忌——“偏沉则随”;反之亦然。

只有在“紧”协调下的“松”,才是完整的“松”,这种“松”才能迎进,才能渐入“空灵”境界。

“紧与松”(“顶”与“沉”、“上”与“下”)的关系,是太极拳整体对称关系的纲,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可见,太极拳的“松”,不可单用、偏用,也就是说是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不是打太极拳过程中都要放松。

若是如此,那就只有“松”:而无“紧”(只有“沉” 而无“顶”,只有“下” 而无“上”),形体就会形成松塌,导致下身负重过量,引起腿疾,如关节痛等病,如果练低架子,慢动作,那更加滞重,副作用会更大。

太极拳的松沉劲

太极拳的松沉劲

太极拳的松沉劲太极拳的松沉劲松沉劲就是通过形体放松和意气的修炼而形成的一种向下的松沉到脚底的沉劲。

修炼出松沉劲,自己的感觉是百会虚领,空胸松腹,意气下沉,周身意气、肌肉像气流、像水流从头、颈、肩、胸腹、后背到胯、经膝一直流到脚底,快时瞬间就到,意气与大地相合,久而久之成为自然,人体上虚下实,脚下生根。

松沉劲可使人体下盘稳固沉实,好像不倒翁一样;松沉劲是太极十三势的基础,没有松沉劲太极拳的“■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都难以发挥作用;松沉劲可使两脚自然、平稳、轻松地分出阴阳,行拳预备式时两脚平均承担体重,进入起势时只要意气沉向一只脚,这只脚必然会逐渐承接全身体重而下沉变实,另一脚自然会逐渐变虚而轻灵提起,松沉劲是利用重力行拳,而不是用体力蹬地把脚提起;松沉劲可使行拳中的猫步轻灵、圆活、自然。

太极拳的松沉劲拳经中“实中实”、“虚中虚”就是松沉劲在两脚虚实转换中的运用要领,实脚一侧(例如右弓步的右脚)意气再一次向下松沉到涌泉,就是实脚的“实中实”,同时虚脚(右弓步的左脚)自然会“虚中虚”变轻;当实脚涌泉沉满时,气到脚跟,脚跟下沉,自然虚灵顶劲,意气像泉水一样从脚底上涌到肩井,带动右胯托(或称抽)左胯,左胯提左膝,随即左脚跟离地,最后脚尖离地,左腿轻灵向前上步,脚跟轻轻落地,此时仍为右实左虚;然后左膝放松使整条腿再次放松,又达“虚中虚”,同时右脚又一次“实中实”松沉下落;随着右脚的下沉,大地产生反弹力从右脚上传,重心前移,意气像流水一样从右脚过胯流向左脚,使左脚掌落地,左脚变实,形成左弓步,转换成左实右虚。

此种轻灵、均匀而不断劲的猫步虚实变化,全是松沉劲的作用。

否则,蹬地提膝、“砸夯”落步,绝对达不到轻灵地用重力、借地力松沉行拳的内功行拳效果。

有了松沉劲,推手时可通过形体放松意气下沉到脚,把对方来力从接点吸入地下,让对方推而不动。

还可以像弹簧一样,先把对方来力吸到脚下,随即借地反坐把对方弹出。

松沉劲的作用还可列举许多。

太极拳松沉到脚才是真正的松沉

太极拳松沉到脚才是真正的松沉

太极拳松沉到脚才是真正的松沉太极拳松沉到脚才是真正的松沉松沉到脚是:感觉踝骨以上,毫无力感。

在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江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

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亦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弹动力托着的,既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

如只说如轻舟走,怕是不懂悟解的入,把意思错解,将身体气势练浮起来,胯以下应以气使其下沉,腰以上、背项、顶部分应是以神往上提起的,往下去的是全身重量落于脚底,与地面过电打通。

如这样子一沉一拔,将胯以上拉成一个整体,再与脚腿通,然后以神领动,并且以气鼓荡着、来使身体作拳势的一些动作,这叫作用神、用意不用力。

太极名家说:“周身轻灵,其根在脚。

”在谈起松沉落到脚底的要领时说:“松沉为连贯性动作,松得几分,沉亦得几分,松沉绝非柔弱,而内含有弹性之劲。

窃以为上身不松求改之在腰胯,大腿不松求改之在膝,小腿不松求改之在脚踝。

脚跗松透则外形上浸浸入道矣。

”松要到脚下,真的能松下来,身体的重量一定会传到脚下去的,此时的松必然带来沉。

腿部会承受很大的身体重量,腿的承重感受程度实际上就是松的程度。

在练拳的初级阶段,真的松下来的时候,腿会有火烧一般的感觉,附在骨骼上的筋会被明显的抻拉,有一种难以承受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随着松的程度逐步变化,大腿---膝盖---小腿---脚下依次深入。

肢体放松,既可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松,也可顺着地面反作用力向上松,还能在这上下两力的综合作用下向周围各个方向松。

在所有方向的放松之中,向下松是最基本的,第一重要的,是产生向其它方向松的母松。

向下放松贵在一个“放”字。

像把肩上、背上、手上、腰胯上的重物放到地下。

是因减弱向上的支撑力,凭着自身重量。

顺着地心引力向下放。

把骨架放顺,让皮肉像晾在衣架上的湿衣服似的挂在骨架上自然垂坠。

真正放松到脚下了。

放下的部位就有沉甸甸的感觉,就能感受到自身的重量。

太极拳松的外在表现

太极拳松的外在表现

太极拳松的外在表现1:松沉“松”的练习能够使我们的肌肉骨骼变得柔软,练习太极拳的人能很清晰的感觉到下沉,浊气也能顺畅下沉至脚底。

1:松活“松”的状态中,人体各个关节已被内劲冲开,处于太极阴阳转换所需要的灵活度;同时,“松”的练习可以使各个关节松软灵活,随着内气的强劲,逐步达到太极阴阳转换所需要的灵活度。

1:松圆长时间“松”的练习后,习练者可以很容易方角走圆,四正四隅方位的转换全部通过圆弧动作实现,太极拳动作外方内圆,非行家里手难以看出动作转换的奥妙,其奥妙就在于动作圆弧的转换上,内在动作的圆弧转换不为外人所知,尤其走动太极小圈,更是可以顺畅转换内劲,如果内劲可以就地转换,即太极的阴阳转换由小圈达到无圈境界,与人推手较计总能得机得势,其本质是松圆使然。

1:松展随着各个关节的逐步松活和松圆在太极动作转换中发挥的作用份量越来越重,太极动作会舒展大方,随着功夫的积累,太极动作在外形上不再舒展大方,但各个关节及其筋络在动作转换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柔软舒展,松展是“松”在形体上的一种表现。

1:松静“松”的练习可以使习练者进入一种“静”的状态,这个“静”一是指身体内精、气、神和意的中和运动,二是屏蔽外界干扰的一种意识屏障。

在“静”中,没有外界干扰、妄想杂念,神清意静,气血和顺。

所以,松静是衡量太极功夫层次的标准之一。

1:松放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通过“松”的练习,可将心中的一切俗务、心事等等都放下,进入忘物的境界,专心于太极的玩味中。

春风只一事,开出万重花,松放是太极功夫达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作者在练习太极拳时,有时会进入一种时间缩短的状态,练拳实际时间是75分钟左右,但感觉就像2分钟那么短暂。

太极拳的学习要领一、动作连贯,柔和缠绕,劲力完整太极拳要求手、脚、头、眼神配合一气,保持上下相随,节节贯穿,连续圆活,轻松自然地做好每一个动作。

在每一个动作的转换过程中不能有停顿和断续的感觉。

似停而非停,在似停的一瞬间,动作表现得极缓,但仍要保持所有的动作能缠绕不断地进行。

解惑太极拳的“松”与“沉”

解惑太极拳的“松”与“沉”

解惑太极拳的“松”与“沉”许多太极拳练习者都有这样的苦恼,学拳之初老师首先要求要“放松”,要“沉”,但如何放松?怎样为沉?得到的答复常常是南辕北辙,听者惑惑。

而流传下来的拳论、拳经,又过于艰深,难以理解。

第一、掌握“松”与“沉”.是太极拳健身的钥匙。

中国的中医学把人的身体分为若干穴位,血液在这些穴位的运行,是医生诊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说“气血相通”,若一个人气血不通,往往百病缠身。

太极拳的放松状态和“通三节、达四梢”、“力达指尖”的沉劲使血液的流动在意、气、力的作用下更加流畅、充分。

太极拳练爿也特别讲求运气,通过各个穴位的感觉,使全身处于一种类似充气的状态。

意、气、力的“内三合”也使身体内的血液无滞碍地直达末梢,有效地缓解人体因衰老而造成的末梢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

所以拳经说“气为君,肌为臣”。

而“松”“沉”的运动才能真正做到“气血相通”,起到通经化淤、按摩血管的作用。

第二、太极拳的“松”“沉”是实用技击的必然要求。

太极拳与世界上任何一种武术、搏击术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不以力相搏,讲究以巧破千斤,后发制人。

但是如果没有通过“松”“沉”练就的无处不町发的发劲,你的“后发制人”必然被那些以命相搏的搏击拳师打的一败涂地。

当年的创派宗师无不是经过性命相搏,即使是被誉为最具健身功能的杨氏太极拳,也足以“无敌”之后才能创派。

太极拳既然不以力胜,凭什么做到后发制人,而且还要后发先至?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在同等的条件下先出手者,出力猛者当然是占先机者.你要想在后发的情况下不吃亏,除了要掌握太极拳套路以及它的实用技击内涵以外,最重要的是要把套路中的单式在技击中以特有的要求”发”出来,这是需要功夫的。

而只有在“放松”“沉”的状态下的练习,才能获得这种功夫。

太极拳的攻击动作要领包含着两种力量的结合:一种是人的肌肉产生的爆发力,这个力量与其他运动项目,如拳击等相同,属于大多数搏击项目的用力方式;另一种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力量,是在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下,依靠人体本身的重量,当局部肌肉受神经的控制发出力量时身体随之而动,在靠近而未接触攻击对象时,肌肉的力量已提前停止,但身体的重量却在惯性的推动下不受阻滞地继续保持原有的速度和力量,击向攻击对象,这样的攻击不会产生反作用力,也没有全力攻击扑空以后失去重心的问题。

怎样体会太极拳松沉劲?

怎样体会太极拳松沉劲?

怎样体会太极拳松沉劲?怎样体会太极拳松沉劲?---孙国玺“松”是练习太极拳的一种最基本的要领。

“沉劲”是太极拳运用劲力的最基本的法则。

在行拳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放松,身体就会僵硬,身体僵硬,就会运转不灵;身体僵硬,在进攻时,就做不到快捷迅猛;身体僵硬,在防守时,就会顾此失彼。

所以,任何门派和拳学大家都特别强调和注重“放松”二字。

任何的拳派,其拳法不管如何刚猛,它的要求没有不注重放松。

不能放松的拳脚功夫,它在运用时,动作就会僵滞,大脑反应就会迟钝,身手就不会敏捷,这是武术大忌,也是修行武术的最基本的法门。

“沉劲”,太极拳特别强调这种劲路的用法。

其实“沉劲”,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太极拳反复强调自然就是这个意思。

什么叫自然的力?我可以打个比方:我们背负一袋米,开始时可能不是很“沉”或“重”,但随路途的愈长,米袋也随之愈重。

米袋的本身并没有往下使劲,可是,它靠自身的重量而产生的这种压力,就叫“沉重”,这就是一种自然的力。

我可以再打个比方:我们把小臂绑缚几斤重的沙袋,任你的胳膊如何运转,都会感到一种压力始终作用于我,真可谓挥之不去,如影随形。

其实你的臂部受力仅仅是几斤重量而已。

到这时大家都会说:这种简单的问题连傻子都明白的道理,还用你说。

可是,我再进一步提醒大家一下,你就会恍然大悟了,用到修炼上说,你就会得道了。

假如我们手臂上绑缚的不是沙袋,若是抓伏于臂部的一个动物,将会是如何?你不是会照常感受到这种力吗?要是爬行在你身上的是蚂蚁、虫子等,你不是在受力吗?不是在承受其身体的重量么?在实战中,能把自己的轻微之力自然作用于他人,就是这种“沉劲”。

太极拳的沉劲就是如此,就是要把这种自然而然的力运用于太极拳的具体实战当中。

那么,如何能将这种力转化到实际,使我的力能作用于敌呢?首先,就是要放松。

放松后,就可随屈就伸、舍己从人。

任其如何变化运转,都逃离不开我力的作用,这通常就是太极拳所说的“沾、粘、连、随”。

如能懂得沾、粘、连、随,加以时日,就会达到“阴阳”、“虚实”、“刚柔”的转换。

太极拳的“松”与“静”

太极拳的“松”与“静”

太极拳的“松”与“静”松与静是演练太极拳务必遵循的基本要领。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的“松”与“静”。

太极拳的“松”与“静”“松”:包括形松和神松。

形体状态的放松,就是把全身各部的肌肉、骨骼、筋膜、关节乃至五脏六腑都要自然放松,使躯体处于相对稳定、松弛的状态;神松则是精神、思想、意识、情绪的放松。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简单地讲放松不是单一的松松垮垮,空洞无物。

而是要松而不懈,精神意识集中,不能像小孩子睡觉那样,四肢“张而不收”,而应保持紧而不僵的肌张力。

小孩子清醒时那种骨弱筋柔的天真状态,就是形体放松的一种模式。

演练太极拳时要平心静气,周身放松,精神紧张而欲强行放松是不可能的。

古人讲:“意气君来骨肉臣。

”就是对松与静关系的解释。

形的放松要以神的放松为前提,而神的松又有助于形的放松。

松静自然才可使练拳时以意导气、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即真意的应用。

如何运用意识来使形体放松呢?一般分为六步,即头部放松(虚灵顶劲)、胸背放松、肩肘放松、指掌放松、腰胯放松、膝足放松。

就身形而言,腰胯放松是全身放松的根本。

演练太极拳时周身放松,意守丹田,很多招式动作要领要求沉肩坠肘、含胸塌腰以及松腰下坐、翻膝圆裆等等,意念随呼气沿着任脉下降,从头、胸、心下、胃脘、大腹、小腹(丹田),一直到脚。

随着气机的下降,使得身体各部进入相应放松的状态。

实际上是以“松”这个意念为桩来拴住心猿意马的思维活动,在放松形体的同时,使思想意识集中、归一,从中寻求真意,进而运用真意督导形体放松,达到松静两臻,把形和神直接地、自觉地结合起来。

太极拳的“松”与“静”“静”:指精神、思想、意识、情绪的安静、安宁,在太极拳里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一是意念活动的集中,通过内向性的意识运用,把没有次序的、散乱的意念活动变成有规律的、单一的意念活动;二是头脑空静,虚灵清明,任其自然,这种静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

静的实质就是练功时的生理状态不同于清醒状态,也不同于睡眠状态,其基本特征是大脑皮层活动的有序化。

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

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

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太极拳是我国的国粹。

自古以来,很多人都知道,练太极拳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修身养性,而且老年人如果经常练太极拳,还可以达到延年益寿的功效。

如果你想要练好太极拳,就必须要注意“松沉”。

那么练太极拳如何做到“松沉”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

欢迎阅读!练太极怎样才能做好松和沉太极拳中的“虚实”,是太极拳运行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所在。

怎样才能达到“虚实”的目的呐?只能,从太极拳运行中,通过“松沉”,达到周身一体、节节贯穿的“松”,来完成。

这就是常人所讲:打太极拳一辈子,就是练“松”一辈子!太极拳的“松”,关键是有“松沉”而来,而“松沉”就是在人体中,有意念支配自身的气息,在自身一定正能量的作用下,使得人体任何一个部位,通过轻轻的、徐徐的、有序不乱的下沉,连绵不断地舒展、膨胀,渐渐懈去这个部位僵硬、迟缓的状态,进而柔化成轻柔、绵韧;柔而不软,坚而不僵;轻灵、稳健、纹风不动的柔绵之“松”。

先举几个日常生活中,人人皆知的实例,从中去体验,实实在在、而又简单易学、“松沉”的方法。

1、会骑自行车、或者会开汽车的人,全身若无其事,轻松自如,甚至可以双脱手骑自行车,可以逍遥自在地抽着烟、打着手机,全然不顾地开着汽车。

此时此刻,心目中根本没有骑自行车、开汽车的意想,唯一的意念就是,安全、尽快地到达目的地。

这就是真正做到了忘我!全身心地“松沉”下来,才能,随心所欲地、习惯成自然地、轻轻松松骑自行车、或者开汽车。

2、放过风筝的都知道,随着风向,轻轻地将风筝抛起,风筝就会随风缓缓升起,然后只要,将牵引风筝的绳索徐徐放开,风筝就会随风越飞越高。

进而,只要轻轻牵动绳索,便可驾驭风筝于广阔的天际之中。

这就是舍己从绳索、超脱的“松沉”。

有“松”而其乐无穷!3.用鱼杆垂钓鱼,闲情、安逸地守候,一旦鱼儿上钩,只要,轻轻地握住鱼杆,缓缓地收拢鱼杆的绳索,等到鱼儿筋疲力尽、不再蹦弹之时,顷刻,将上钩的鱼儿,从水中、一跃而起,高兴不已地将鱼儿,收入囊中。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2)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2)

怎样练习太极拳的“松”与“沉”(2)太极拳松沉劲的修炼一、练好松功是修炼松沉劲的基础松功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

凡练太极拳者都讲放松,但有的人只是嘴上说松、样子像松,实际却没有松。

这些人没有真正的松,所以也不会有真正的沉。

只有松了,才能通;只有通了,才能顺畅地沉。

太极拳的松从形体来说,是皮肉松、肌腱松、关节松、五脏六腑松。

形体的松是心松、意松的前提。

只有心松意松,才能神经松、经络松、血管松,引导形体松。

太极拳的松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无处不包的彻底的松,只有松净、松透,全身经络、形体才能彻底打通。

尤其关节的放松至关重要,大关节先练松,小关节也要松,节节放松,只有这样才能上下通透、节节贯穿,像疏通的管道。

只有这样内气才能顺畅运行,从上到下一通到底,通到脚下涌泉,松沉劲自然形成。

如果有一处不松,就会形成关卡,必然阻断松沉劲的下沉。

修炼松功的方法,一是以意导松,意到气到,气到形松,意念关节、肌腱、周身放长、放大。

久而久之,周身像刚烤好的面包膨松饱满。

二是刻苦修炼基本功,这样可以加速放松进程,尤其是关节旳放松。

至于具体功法,各门派都有很好的方法,网络上也有很多介绍,例如肩胯放松的方法等等,在此不赘述。

但是,放松不是一朝一夕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有脱胎换骨、不怕吃苦的精神。

松、通是有层次的,层层递进,只有通过修炼才能逐步达到上乘功夫。

老师说,练到老松到老,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

二、循序渐进是练好松沉劲的方法在修炼松功的基础上,必须按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地修炼沉劲,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修炼出上乘的松沉劲。

1.“悬臂功”起步,找到两臂松沉的感觉(1)两脚开立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思想入静,找到无极桩松静的感觉后,自然向前弯腰90度,两臂自然在体前下垂,意念两臂从肩关节脱开,然后腰胯左右摆动或转动,带动两臂像钟摆一样自由摆动或游荡。

两臂只靠重量下垂,丝毫不用力,要用意细细体认两掌发胀、两臂像灌了铅一样向下沉坠的感觉。

太极拳的“松、沉、安、舒、中、正”之秘

太极拳的“松、沉、安、舒、中、正”之秘

太极拳的“松、沉、安、舒、中、正”之秘一、关于“松、沉”人有两个顽疾最不好改:一是、观念最顽固,不好改;二是、习惯最顽固,不好改。

因此,我一直反复强调,人应该“随机应变”,做人和练拳是一样、一样的,练拳要练出松沉劲来,可以说:“练出沉来、方得太极”。

而沉是由松来的。

太极拳,松到哪里,哪里就会感觉沉重,感觉累,沉练到脚下以后,就等于练出整体的沉,那么,练拳时,只要一动,就会觉得全身都沉、都累,而且是非常的累(虚腿、脖子、脑袋除外)。

只有沉、累,才能练出太极拳的功力。

而功力来自于盘架子。

二、关于“安、舒”安:是稳的意思,由于不断的沉,重心就会下移,重心下移的越大,也就越稳固。

舒:是舒松的意思,也是最大程度不用力的意思。

肉体由于不用力的状态,才能使得肉体舒展开来,才能够体松,才能够安、舒。

这里的舒,是肉体舒展开的意思,与动作的舒展不同。

二、关于“中、正”说到中正,先说几个概念。

重心线:假如,一根长木头,这根木头立起来,要是不倒的话,其重心必须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这根木头的重心线与地面垂直。

假如,这根长木头是7字形,或y字形等等,虽然外形不同,要想立起来稳住不到,也必须达到重心线与地面垂直。

横力或扶力:有一根大粗的竹子,直立的长在地上,竹子里面是由许多的竹纤维组成,一般情况下,竹子是直的往上长的,那么,这时的竹纤维的作用,只是起到上下支撑的作用,这时的竹纤维用的力最小。

一旦这根竹子遇到刮风,竹子就会弯曲,那么,里面的竹纤维不但要起到上下的作用,还要起到横向扶正自身身体的作用,也就是说,竹纤维多了一个横向的力,这里叫横力或扶力。

中正有以下几个意思:一是、动作到位时的中正。

根据动作的配合,身体要直、正,太极拳要求松腰,前提就是身体要正,腰是人体的中部的一大关节,身体要是不正,腰四周的肌肉就会用力,也就是会产生横力,这个横力就如同一个关卡,就会造成上身无法松下来,也无法往下传导。

这个中正,一定要动作到位的中正,才能起到作用,假如动作不到位,即使身体再中正,也没有用。

松肩、沉肘-「松」与「沉」有何分别

松肩、沉肘-「松」与「沉」有何分别

松肩、沉肘-「松」与「沉」有何分别河北邯郸,太极之乡,杨武氏太极拳发源地。

【taijiyunshui】来自班侯直系后人,做最好的太极拳艺及文化推广。

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或百度“太极云水网”了解太极拳招生信息松肩、沉肘的「松」与「沉」有何分别?身法要点: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太极拳口诀时常「松沉」连称,许多人把「松」、「沉」当做同一回事,误把「松肩、沉肘」当为把肩肘放软,其实这是不对的。

如果用阴阳思维来概括,「松」与「沉」是一对阴阳关系。

先说「松肩」,「松」不是放软,而是张开、放大,把肌肤由肩骨节中心张开到最大,非但不是放软,而且有绷紧的感觉。

要注意这种张开,不是靠肌肉用力,而是靠意想去执行。

肌肤张开,所以紧;张开靠用意,所以松,而且有下重上轻的飘浮感觉。

再说「沉肘」,「沉」是沉重,不是把肘压向下或丢向下,是由肌肤向肘骨节中心收敛,用意想把重量集中到中央,不要用力,收陇得愈小愈沉重。

「松肩、沉肘」是一条手臂相对的两端,肩松飘,肘沉坠,肩松瓢是因为肘沉坠,肘沉坠是因为肩松瓢,是互为因果的阴阳关系。

〔有拳书说「沉肩、坠肘」,这是不对的〕。

「肩、肘」这对「松、沉」其实是全身整体多对「松、沉」的中截:足沉、膝松;膝松、胯沉;胯沉、肩松;肩松、肘沉;肘沉、腕松,全身一节一节以这阴阳关系贯串起来,这一节的松飘,是靠前一节的敛沉而达致,后一节的敛沉,又是靠这一节的松飘而达致。

全身自然飘中有沉,沉中有飘,既飘又沉,节节贯串,全身一体。

我意上领,则全身以沉为根,以飘为用,把人浮起;我意下沉,则全身以飘为根,以沉为用,以身体重量把人打出。

因敌变化,用意一松一沉,就是一开一合,把人浮起,再受我全身重量而失去平衡跌出。

太极拳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太极拳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太极拳松是方法,沉是目的沉是太极拳的本质松是方法,沉是目的。

至于气和腰档劲、圈、圆、球等等,都是在沉的基础上的附加品。

人生除了脑袋以外,所以肢体和部位都应练出沉劲来。

简单的说,就是手臂沉,并作用到肩,肩往后撑,从而完成脊椎到手臂的撑劲,也就完成了手臂力由脊发。

如若没有手臂的沉,手臂就不会有撑劲。

通过松腰,使得腰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胯上下沉,作用到腿上,从而完成腰裆劲下沉。

通过松腿脚,把脚以上的体重作用到脚底下,从而能完成力发于根而下沉。

北京晋僖太极养生馆张晋僖老师拳照小沉要服从大沉,小沉要辅助大沉身体各个部位是有重量的,通过松,要体现出这种重量来,就自身的重量来说,手臂就属于小沉,躯体属于大沉。

举例说,右转体抱球,右手臂是小沉。

当右转体下沉时,就会把小沉的右手臂通过胯被翘起来,右手臂属于服从地位。

而左手臂会随着身体下沉也朝下向右下沉,完成辅助身体下沉的作用。

练太极拳就要把身体练沉如同死物与活物的结合体一样,从有力的下沉,练出无力的沉,蓄力时,全身沉造成身体的压缩,并作用到地面上。

造成脚的下蹬力非常大,这种下蹬,通过大地的反作用力,把下沉的身体给摧荡出去。

脚的沉就是要不断的增强身体的肌肉力,来弥补下蹬力量的不足。

太极拳论云:其根在脚。

足是全身之下部,为全身是之根源。

腿足动则全身动,腿足停则全身停。

练太极拳者,务必认真刻苦从腿脚练起。

北京晋僖太极养生馆张晋僖老师教学拳照总之,“沉”体现在上,手臂始终要有沉的撑劲;在中,腰胯有下沉的腰裆劲;在下,要有发于脚跟的蹬劲。

“提纲契领”,是指杨澄甫先生的“太极拳说十要”,故称为纲。

这个纲特别突出强调这个“沉”字。

太极拳沉的要求1.掌前面讲过手型,主要是掌,对掌的要求,一般是侧面掌,掌宜微伸。

2.拳对拳的要求,拇指放在四指外沿,虚虚扰住握实,不要死握,又僵又硬,拳面要平。

3.吊手要求五指下垂,虚虚扰住就行了。

4.手腕要坐腕,不能僵硬,手腕上下不能有劲的感觉,劲是贯输到全身的,肩、肘、腕、指都要连接到上肢,不能出现僵硬。

如何体悟太极拳六松(三)--松沉、松活

如何体悟太极拳六松(三)--松沉、松活

如何体悟太极拳六松(三)--松沉、松活☀做最好的中国太极文化推广平台编者感悟松沉指的是丹田内气的下沉。

松活轻灵第三是松沉。

松沉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

松沉不是动作的下砸、下蹲,亦不是整个身子低下去,而指的是丹田内气的下沉。

李雅轩先生说:“只要周身松开了,气自然会沉下去。

日久内劲自生,脚下也会沉稳。

”打拳时,除了“虚领顶劲”以外,身体其他部位都应处于松沉的状态。

如上肢的松肩、坠肘,下肢的松胯扩膝、涌泉穴贴地、脚趾抓地,中盘的松胸实腹,都是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

这种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下沉,重心下移,从而稳固下盘。

下盘沉稳,又有利于中盘和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一旦松柔与轻沉兼备,在往后的行拳中就会处处体现八面支撑的势态。

放松要松得干净,要丝毫杂念也没有,要瞬间放松到脚下。

能松腰,则气自能下沉,两足增力,桩功稳固。

此乃杨式太极拳家传口诀“不倒翁”者是也。

真的放松到意、气、力都沉入脚底,且人地很深时,会感觉有一种东西从脚底向上升腾起来。

渐渐充盈全身,将人向上拔起。

有了向上领起的感觉,便会加深全身向下松沉的体验,这时才能真正领会“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拳意,而项顶头悬也会于自然中形成。

就太极拳的特点来说,这里说的“松沉”是相对“松而轻浮”来说的。

一般人认为“沉”与“重”是一样的,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在武术词典里“重”为有形,其力呆滞。

而“沉”则不同,沉劲活,似松非松,似紧非紧。

在松沉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防止双重之病;在轻灵的同时,亦一定要注意克服双浮之病。

第四是松活。

松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各个关节的旷量松活,二是以丹田为核心带动肢节顺逆缠绕之柔韧性的松活。

关键在于通过打拳,特别是通过松腰和胯裆劲的锻炼,不断增强关节的松活性、韧带的柔韧性和肌肉的弹性,从而做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使周身各个环节都能随心所欲地达到圆活、灵敏、滑润,变化轻快,使各个有轴的关节旷量不断加大,可以向四面八方自由转动,以保证发劲时节节畅通,极快地把周身之力调整集中到施力点上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太极拳的松与沉凡练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之主要条件。

文章作者在二十余年的练拳过程和教学研究中,经常碰到有人问起,怎样练出松、沉的感觉,几乎所有太极拳爱好者也都有过此想法,文章通过作者多年对太极拳松、沉的认识和实践,阐述了太极拳松、沉的概念及特点,以及松与沉之间的辩证关系,并就如何练习松沉劲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希望能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标签:太极拳;松;沉;松沉劲;方法一、引言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众多拳种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拳种之一,具有绵缓的动作特点,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界。

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习太极拳者身上,他们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适,周身难以松沉。

因此,“松沉劲”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习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笔者总结二十余年习拳的经历,认为由松沉入手求柔顺是初习太极拳者去掉拙力僵劲,进入柔顺阶段,培养太极柔韧内劲的关键和方法。

本文以研究松沉劲的训练方法与松沉劲的运用为重点,从松与沉的释义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入手,进一步论述和分析如何将松沉运用到太极行拳过程中,从而加深对太极拳的认识。

对于更好地传承太极文化、促进太极拳在国内外的传播和推广也大有裨益,同时有利于太极爱好者更全面地学习、感悟太极拳的独特风格和魅力。

二、太极拳松与沉的概述1.释义松与沉松是练习太极拳的一种最基本的要领。

松,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原义为使松(放松)或解开、放开。

《松功论》中道“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

含有小孔以容其它物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

”太极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正、虚实分明、神舒体静、意气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内外放松。

也就是从内及外,周身松融贯通。

心安意静,内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这才是太极的真松。

只有这样,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击时,才能够轻松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气凝,内劲盈充,沉静松净,应物自然。

所以,松是修行太极拳最基本的法门。

初学者不易把握,一提到放松,往往就是一副四肢无力、懒洋洋的样子。

其实这并不是松而是懈,应注意二者的区别“沉”是太极拳运用劲力的最基本法则。

“沉”即是物体自身向下坠落、陷入之意,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力。

太极拳的沉,指的是松沉、下按之劲,全身处处放下,安心舒体。

与松一样,有心意的沉和身势的沉。

澄甫宗师在解释《十三势行功心解》时说:“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贵静,心不静不能沉着,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矣……”又曰:“腹虽注意犹松舒,不要鼓劲。

气敛入骨,骨肉沉重矣。

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如棉花裹铁之理。

”在这里宗师言简意赅,仅寥寥数语就把心意的沉着和练拳姿势沉舒的意义和原理阐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且比喻十分贴切。

因此,沉乃太极拳之根基,能沉气,脚下即有根,不怕被人推倒;能沉气,就能做到劲起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能沉气,则神凝,周身极其虚灵,其用大矣。

2.松与沉的辩证关系在练拳初期,师傅讲得最多的也便是“心松气沉”,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会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曰:“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由此可见,松和沉既是太极拳中的两个重要因素,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有松沉之说。

虽然二者含意不同,但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也就是说,松,是在沉实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融的前提下沉实。

没有沉的松不是真松,是飘浮;反之,没有松的沉不是真沉,是僵滞。

从实脚碾转、腰胯的边转边沉等练法中体会左松右沉,右松左沉,前松后沉,上松下沉,这种相对的不断转换,可看出松与沉的辩证关系,所以说,松沉相因,松沉互济。

三、松沉劲的修炼方法松沉劲是太极拳的基础劲,是行拳推手须臾不可离的劲,我们把它称为四母劲(松沉劲、圆撑劲、换脚劲或称移换劲、螺旋劲)之一,或称四象之一,如何修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放松是松沉劲的基础太极拳的松从形体来说,是皮肉松、肌腱松、关节松、五脏六腑松。

形体的松是心松、意松的前提。

只有心松意松,才能神经松、经络松、血管松,引导形体松。

因为精神活动是身体运动的主宰,只有心理上有充分准备,不急不躁,保持冷静客观的状态,才能正确分析判断,指导身体运动。

如果人的精神紧张,身体是达不到太极拳讲究的松沉状态的。

太极拳的松是上下、前后、左右、内外无处不包的彻底的松,只有松净、松透,全身经络、形体才能彻底打通。

怎样才能放松,去掉僵劲拙力?这要求我们练习时松肩沉肘、松胯屈膝,肩部、背部、腹部、肋部肌肉要松弛下沉。

以单鞭为例:头顶的百会穴,右手腕顶部和左手中指端这三个部位向上领劲,其余部位全部松弛下坠,呼气放松,才能体会到丹田饱满,四梢气充足。

(二)循序渐进炼松沉1.在静态中修炼心松气沉的状态“站桩”,体会全身松沉的感觉,在《意拳正轨》中提到“夫桩法之学,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神断则受愚。

尤忌扬头折腰,肘腿过于曲直,总以似曲非曲、似直非直为宜,筋络伸展为是。

头宜顶,闾骨宜直,气宜下沉,心宜静思,手足指尖稍微用力,牙齿似闭非闭,舌卷似顶非顶,浑身毛孔似松非松。

如是则内力外发,弱点换为强,自不难得其要领也”。

再抄录《拳道中枢》(又名《大成拳论》)中关于站桩的要求:“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

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

”这两段文字意思明晰,不需再做解释。

2.在动态中炼就势势松沉在静的状态下找到松沉的感觉后,要把这种感觉带到行拳的过程中去,行拳时身体各部分均要做到舒松自然,庄重沉实。

如头部须正直沉着,神贯于顶;肩肘要松沉下垂,两臂微曲;胸部宜舒松内涵,气沉丹田;腰胯要圆转自如,松静沉塌;腹部须松净气腾,神意内固;腿足则虚实分明,沉稳自然。

站桩练松沉劲是沉在两脚,行拳中练松沉劲则是沉在单脚。

行拳中两脚分阴阳,一只脚下沉变实,但实非站死,另一脚则自然上升为虚,要虚而不丢,久之,人体重心会顺随自然平稳地在两脚间移换,使人体左右分阴阳。

为了循序渐进容易找到感觉,练套路之前,先从坐步、弓步的单式变换中体认沉在单脚、重心在两脚间移换的感觉。

弓步沉在前脚,坐步再移回后脚。

感觉明显后,再在整套行拳中体认松沉的感觉,一切动作,由脚下阴阳变动一阴一阳反映在手上,大小关节贯串到手的梢节,再从手一节节回到脚下,周而复始,不急不躁,这个过程也绝妙地体现着拳论要求的“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3.道法自然,用意不用力修炼松沉劲要突出意念的作用,重视意的修炼。

要自觉地用向下的意识纠正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不自觉的向上意识,要始终贯彻心意导引为统帅,以意导气向下,以意引导形体放松,让重心自然下沉,达到意气形松沉下落直至脚底。

松沉劲成为习惯后,也会成为一种不自觉的劲力,即“练到无意是真意”,达到“无为而为”,行拳推手顺其自然,升降开合,阴阳合一,处处松沉。

四、松沉劲的运用松沉劲是太极十三势的基础,没有松沉劲,则太极拳的“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都难以发挥作用;松沉劲可使两脚自然、平稳、轻松地分出阴阳,行拳预备式时两脚平均承担体重,进入起势时只要意气沉向一只脚,这只脚必然会逐渐承接全身体重而下沉变实,另一脚自然会逐渐变虚而轻灵提起,松沉劲是利用重力行拳,而不是用体力蹬地把脚提起;拳经中“实中实”“虚中虚”就是松沉劲在两脚虚实转换中的运用要领,实脚一侧(如右弓步的右脚)意气再一次向下松沉到涌泉,就是实脚的“实中实”,同时虚脚(右弓步的左脚)自然会“虚中虚”变轻;当实脚涌泉沉满时,气到脚跟,脚跟下沉,自然虚领顶劲,意气像泉水一样从脚底上涌到肩井,带动右胯托(或称抽)左胯,左胯提左膝,随即左脚跟离地,最后脚尖离地,左腿轻灵向前上步,脚跟轻轻落地,此时仍为右实左虚;然后左膝放松使整条腿再次放松,又达“虚中虚”,同时右脚又一次“实中实”松沉下落;随着右脚的下沉,大地产生反弹力从右脚上传,重心前移,意气像流水一样从右脚过胯流向左脚,使左脚掌落地,左脚变实,形成左弓步,转换成左实右虚。

此种轻灵、均匀而不断劲的猫步虚实变化,全是松沉劲的作用。

否则,蹬地提膝、“砸夯”落步,绝对达不到轻灵地用重力、借地力松沉行拳的内功行拳效果。

有了松沉劲,推手时可通过形体放松意气下沉到脚,把对方来力从接点吸入地下,让对方推而不动;还可以像弹簧一样,先把对方来力吸到脚下,随即借地反坐把对方弹出。

五、结语明白太极拳松沉的重要性及松沉劲的训练方法,就要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时刻要求自己,向标准靠拢,从身体和精神两个层次上加强自身调控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相信经过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及用心感悟后,松沉劲的功夫必然会修炼上身。

参考文献:[1]严双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太极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2]顧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3]刘修桦.关于太极拳松沉劲修炼的探讨[J].武术研究,2017(5).[4]吕旭涛,崔黎明.哲学的皈依:太极拳理论的终极走向[J].学术交流,2011(8).[5]郭攀.太极拳的哲理与文化研究综述[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6]易鹏,李勇.太极拳的哲学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11(8).[7]吕蒙.武禹襄武学思想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8]买向东.太极拳与道家文化[J].中国宗教,200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