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前的动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课中要培养学生动手前的动脑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课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功”,在科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教《温度与温度计》,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老师给每个组一个温度计,让学生观察。在学生观察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等不感兴趣,而是对温度计下面的“红液玻璃泡”很感兴趣,都是在玩红液玻璃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都没有讲温度计的构造、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玻璃泡’,温度计中的红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让学生观察前,没有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所以学生观察时没有方向,课堂就失去了方向,研究就缺少了效率。

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先出示两杯水,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看有没有水蒸气、杯壁上有没有水珠等,得出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热水的结论。然后我又问:“这两杯水有冷热,但到底相差多少呢?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温度计。在引出温度和温度计概念后,我让学生思考:“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要观察温度计的强烈愿望,但我还是没有马上给学生温度计,而是提出下一个问题“这次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观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观察它测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测。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分组观察。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不仅讲清了温度计是由一根细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红的液体,下面有一个玻璃泡,还讲清了温度计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数是102,最小的数是零下2,还有一个℃标记等,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观察的任务。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动手前的动脑,就是砍柴前的磨刀。让学生“想好了再做”,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在《冷水与热水》一课中,要让学生拼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在让学生动手前,我提出了问题:“怎么拼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提出了四种方法,有的说:“一杯全是热水,一杯全是冷水,一杯热水多、冷水少,一杯热水少,冷水多。”应该说,学生讲的是正确而清楚的。但我又给学生一个问题:“你们认为先倒热水好,还是先倒冷水好?”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先倒热水好,因为自己在家中喝水时是先倒冷水,再拼热水的。有学生认为先倒冷水好,因为热水有一个变冷的过程,但冷水不会再变冷了。有的认为同时倒好,这样,实验就比较“公平”。也有的学生在讨论中提出了安全问题:“热水烫伤了怎么办?”,又有学生说:“热水烫伤了要马上到冷水上去冲”等。在这一课中,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不只是关注实验的结果,而是关注了实验

的过程。讨论让学生联系了生活中的知识,明白了热水会变冷,明白了控制实验中的变量、明白了实验时要注意安全,还让学生知道热水烫伤后的应急处理。最终学生大部分认为先倒冷水好,老师也同意了这一观点。但不管学生是先倒冷水或先倒热水,关键是让学生养成动手前先动脑的习惯,学生有了这一习惯,就多了一份科学的素养。

关注动手前的动脑,让“学生想好了再做”。这里面不仅包含着教学方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老师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想好了再做”让教师的引领从追求结果到追求过程,从关注课的顺利进行到关注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增长。“想好了再做”让学生的学习目的更明确,观察更到位,实验更有效。

收稿日期:2009-12-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