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
在教学流程方面,我注意到导入新课的环节时间较短,可能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导入的设计,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实践活动中的写作练习,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但部分学生写作质量不高。我反思自己在指导学生写作方面可能做得不够,今后我将加强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其次,关于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我尝试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效果并不如预期。我认识到,这种方法可能对一些学生来说仍然过于抽象。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寻找更多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如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或图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中,我发现学生们在讨论《诫子书》中的教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时,往往能够提出很好的观点。但在分享成果时,部分学生表达能力不足。针对这一点,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鼓励他们多发言、多练习,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静”与“俭”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句式和修辞手法,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诫子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模仿诸葛亮的文言文风格,写一段劝诫他人的话。
举例:讨论诸葛亮在课文中提到的成长道路和人生目标,引导学生将其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4)文化背景的拓展:了解课文背后的历史背景,理解诸葛亮及其时代的特点。
举例:介绍诸葛亮及其家族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流程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第4单元第15课《诫子书》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静以修身”和“俭以养德”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道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修身养性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如何在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应用《诫子书》中的道理。
-文学鉴赏方面,选取典型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对偶,让学生明白如何运用这些手法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在文化传承与价值观培养方面,通过讲述诸葛亮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古代家风家训的现实意义,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深入理解我国古代优秀家风家训,培养传统美德。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提升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联系实际生活,学会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主题。这篇文章是诸葛亮对其子的教诲,强调了“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对于我们如何做人、做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诸葛亮如何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修身养性来培养优秀的品格和领导才能。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20张PPT)
3.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探究主旨
本文主旨
本文是诸葛亮以一个父亲的身份给他的儿子写的一封信, 根据了自己做人治学的经验,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 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淫慢”“险 躁”。表达 了自己对后代寄予志存高远的愿望。
艺术特色
1 语言智慧理性,简洁精简
2 正反论述,观点鲜明
3 骈散结合
4 感悟真挚
谢谢
整体感知
划分节奏
《诫子书》
夫 君 子 之 行,静 以 修 身,俭 以 养 德。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非 宁 静 无 以 致 远。夫 学 须 静 也,才 须 学 也,非 学 无 以 广 才,非 志 无 以 成 学。淫 慢 则 不 能 励 精,险 躁 则 不 能 治 性。年 与 时 驰, 意 与 日 去,遂 成 枯 落,多 不 接 世,悲 守 穷 庐,将 复 何 及!
精研细品
思考
一.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从哪两方面进行说明的?《高》P56,T9 二.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高》P56,T10 三.“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
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高》P56,T11 四.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这些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高》P56,
新课导入
这首七律《蜀相》,抒发了 诗人对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 敬和功业未遂的感慨。全诗 熔情、景、议于一炉,既有 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的 寓托,在历代咏赞诸葛亮的 诗篇中,堪称绝唱。
诫子书
——诸葛亮
学习目标
一.掌握文中的判断句式及重点古今异义词(重点) 二.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5课《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5课《诫子书》教案
3. 培养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的品行和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勤奋、节俭、自律等。
4. 发展思维品质:通过课文分析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5. 提升表达交流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锻炼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人际沟通技巧。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诫子书》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实践“静以修身”。
3. 句子翻译:对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进行翻译,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提高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
4. 文章结构分析: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理解诸葛亮如何从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教育儿子。
5.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诸葛亮及其《诫子书》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6. 价值观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最后,我深感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至关重要。在小组讨论环节,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我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学生的需求,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7. 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通过《诫子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古文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在西南联大,傅斯年每天只吃一盘藤 藤菜, 有时只 喝一碗 稀饭, 偶尔招 待来访 的客人 ,甚至 要向邻 居借钱 ,实在 接济不 上了就 卖书。 傅斯年 一生最 好读书 藏书, 积蓄几 乎全部 用在买 书上, 非到万 不得已 ,是不 卖书的 。

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 更高的 阶段也 同样是 要走向 衰落和 灭亡的 。时史 前史的 研究就 是要揭 示史前 时代消 亡的原 因,由 于史料 的匮乏 ,史前 史的研 究还显 得很年 轻。

判断诗的好坏,跟学连在一起。有学 问的诗 跟无学 之诗, 是完全 不同的 。有学 问的诗 ,味道 深远, 有学问 衬底, 故深。 所以陆 游讲, 功夫在 诗外, 主要是 学问。 学问的 累积如 何,决 定了诗 的基本 面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巩固练习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
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此想 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
(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 悲守/穷庐, • 将/复何及!
第三层层意
• 从反面强调,勤学刻苦, 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 之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诫子书》课件(共29张ppt)
设问思考
• 1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 要具备那几个条件?它们是什么关系?
条件一是立志; 条件二是学习;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三者关系;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 不可。 诸葛亮主张以学广才,志又是学习成才 的前提和基础,而学习有必须珍惜时间。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15课《诫子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诫子书三国: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养德:培养品德。

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

慆(tāo)慢:漫不经心。

慢:懈怠,懒惰。

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冶性:陶冶性情。

与:跟随。

驰: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破房子。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淫慢:过度的享乐,懈怠。

淫:过度。

赏析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1.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
2.创设更多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4.课后及时跟进,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的积累与运用:如“静”、“俭”、“淡泊”等词汇的含义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识别与理解:如“静以修身”中的“以”字的用法,“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非...无以...”结构的理解。
-课文主旨的把握:理解诸葛亮在文中提出的修身、治学、立志的道理,及其对当代中学生的指导意义。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诫子书》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自我约束和努力学习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传达的修身治学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诫子书》的基本内容和背景。这是一封诸葛亮给儿子的家书,阐述了修身、治学、立志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例子。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这些例子展示了诸葛亮如何在生活中实践这些道理,以及它们对我们解决问题的启示。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诫子书》的阅读与理解,掌握作者诸葛亮及其背景,分析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理解文中所传达的修身、治学、立志等方面的道理。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第15课《诫子书》 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 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 庐,将复何及!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接世:接触社会。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最 终枯败零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等到那时悲哀 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后悔)又怎么来得及!
一千八百年前, 一位传奇人物横空出世,他足智多谋,神机妙 算,他上至天文下晓地理,他精通阴阳之道,能呼 风唤雨,感知天地万物;他运筹帷幄,用兵如神, 百战百胜,决战千里之外。
苏轼见此人惊呼:人也?神也?仙也?
然而,他和普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有一颗拳 拳爱子之心。他将自己多年来的生活感悟和人生经 验凝聚到86个字中,写就了一篇——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几方面进行
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志无以成学
治学: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正(静)
修身: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躁)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如何理解诸葛这提出的“学与静”,“才与学”,“学 与志”的关系。
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以:连词,来,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
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摒除杂念和干扰来修 养身心,依靠节俭的作风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致,达到。
这 篇 文 章 当 作 于 蜀 汉 建 兴 十 二 年 ( 公 元 234 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 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共34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 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乐(yuè)毅:战国时燕昭王 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 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 余城。
——《三国志·诸葛亮传》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诫子书》
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 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与兄瑾言子瞻书》
静 以修身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 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 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 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 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 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
要求: 读准字音,字正腔圆;
读清节奏,缓急有致;
读出韵味,抑扬顿挫。
着那穷困的屋舍,

来得及
将复 何 及!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增长才干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明确 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作精神,轻 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时光而疾速逝去,意 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年老志衰,大多对社会没有什 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屋舍,那时再悔 恨又怎么来得及!
第一课时
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借东风 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空城计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年~234),字孔明,号卧龙,琅 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 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改革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 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 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5诫子书【考点精讲版】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15诫子书【考点精讲版】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 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前提
内心宁静专一
立志 成才
外在节制欲望
静俭
保障 惜时
学习 基础
小结:①成才要具有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②诸葛 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相互联系,缺 一不可。宁静淡泊以立志,立志是成才的前提;静心专一以立 学,学习是成才的基础;惜时是成才的保障。
(一)诸葛亮的个人修养与品行
1.关于淡泊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关于节俭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 际,诸葛亮嘱咐后人: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 以时服,不须器物。他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家风一直延续到今 天的浙江兰溪诸葛后裔。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 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 家、军事家。早年隐居隆中,后辅助刘备联 孙抗曹,建立蜀汉,拜为丞相。刘备死后,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尽心辅佐,被封为武 乡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代表 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成语积累
俭以养德: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优良品德。 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以表明高尚的志趣。
学习任务单
提出观点 (第1句)
①_静__以__修__身__,__俭__以__养__德___
“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静”的价值) 具体阐发 (2—4句) 学”须“②__静___”而有“志”
切忌“③__淫__慢___”与“④__险__躁___”
殷切叮嘱 (第5句) 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
《诫子书》重要知识点总结
文学常识
✧ 作者档案
重点字词
✧ 重点字
夫.
(fú)君子之行 淡bó(泊) 淫.
(yín)慢则不能励精 险zào(躁)则不能治性
遂.
(suì)成枯落 穷庐.
(lú) ✧ 一词多义
1.以⎩⎪⎨⎪⎧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非淡泊无以.
明志(介词,拿,用) 2.成⎩⎪⎨⎪⎧非志无以成.学(动词,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动词,变成,成为)
3.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名词,学业) 4.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非志.
无以成学(动词,立志) ✧ 古今异义
1.悲守穷.
庐 古义:简陋,寒酸。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2.淫慢.
则不能励精 古义:懈怠。

今义:速度低。

3.险.
躁则不能治性 古义:轻薄。

今义:地势险恶、复杂,不易通过。

✧ 词类活用
1.非宁静无以致远.
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大目标。

2.非志.
无以成学 名词用作动词,立志。

3.非学无以广.
才 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 成语积累
1.淡泊明志:指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

2.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知识点【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dàn)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君子的操行,心绪宁静来加强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不平心静气就不能实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业。

过度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偏激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龄同时光一起飞逝,意志同日月一起远离,于是变成了枯枝落叶,大多不能融入社会,悲伤地居守偏僻简陋的房屋,(悲叹)又怎么来得及呢?【重点字解释】:诫:告诫、劝勉、警告,劝人警惕。

书:书信。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导的信。

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

养德:培养高尚的品德。

澹(dàn)泊:也写“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须:必要、一定要。

广:使……增广。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成:达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过度懈怠。

淫:过度。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

险躁:偏激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养成平静的性格。

年:年龄。

与:跟随。

时:季节、时光。

驰:疾行、增长。

日:时间、时光、季节。

意:意志。

去:离开、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叶,比喻人精力衰竭,失去生活力。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与外界接触,融入社会。

穷庐:破房子、偏僻简陋的房屋。

将复何及:(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赏析】(1)开篇以“君子之行”的高标准道德规范要求儿子,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和具体途径。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15 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名篇,主要内容是诸葛亮给儿子的一封家书。

文章通过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教育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珍惜时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真挚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诫子书》这样的名篇,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同时,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深入思考。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领悟文章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掌握。

2.难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哲理,引导学生领悟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方便学生学习。

2.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给学生讲述诸葛亮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今天的课文《诫子书》。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5课 诫子书 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 第15课 诫子书 教学课件
第八页,共二十四页。
整体感知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 励精,
增长才干。
险躁则不能
治性。
放纵懈怠。淫,放 振奋精神。 纵。慢,懈怠。 励,振奋。
轻薄浮躁。与上文 修养性情。 “宁静”相对而言。 治,修养。
险,轻薄。
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含“志”的句子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志无以成 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提出要靠淡泊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 放在眼前,不断磨砺;另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即没有志向,则学无 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
教材习题
四 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 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
助词,用于句 操守、品
内心恬淡,不慕
首,表示发端。 德。
名利。
无以明志,
明确志向。明, 明确、坚定。
非宁静无以
致远。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 神,不分散精力。
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第七页,共二十四页。
整体感知
译:有道德有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屏除杂
念和干扰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自已
的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 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始终保持内心宁 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 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第十三页,共二十四页。
疑难探究
1.诸葛亮希望儿子宁静、淡泊又希望最终儿子能明志致远而“接世” ,如他自己当年隆中隐居不求闻达于诸侯与后来出山成为蜀国丞相 ,这是否矛盾?应该如何理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5课《诫子书》课件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 志存高远的厚望。
人生启示
立志
节俭

学习
惜时
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明确课文结构。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 严谨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 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 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 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 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B.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躁” 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
C.在文中,作者是就学习和修身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D.文章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感强。 (着重围绕一个“静”加以论述)
5. 对这篇短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 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 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 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 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 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 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 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此句应是从反面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希望他珍惜 时间,有所成就)
将复 何 及!
又 来得及
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全文翻译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 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而才干必须从学习得到,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 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年纪随同时光而 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最终凋落衰残, 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 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学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教学课件

其原因。
03
《诫子书》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探讨《诫子书》中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如注
重品德教育、培养良好习惯、树立正确价值观等。
04 互动环节与课堂 实践
小组讨论:如何理解诫子书中家庭教育观念
小组讨论的目的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诫子书中的家庭教育观念,探
讨其现实意义。
此外,文章还采用排比句式和反复咏叹的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节奏感强,更具 艺术感染力。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历史文化知识
诫子书的背景
介绍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创 作《诫子书》的历史背景,包括 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诸葛亮的家庭
情况。
古代家庭教育观念
阐述古代家庭教育中重视品德教育 、注重家风传承的观念,以及《诫 子书》所体现的教育思想。
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谈你对《诫子书》中某一 观点的理解。
拓展阅读任务
阅读《三国演义》中与诸 葛亮相关的章节,进一步 了解诸葛亮的生平和思想 。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 未来
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诫子书的主旨和背景
了解诫子书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通过书信对儿子的教诲和期望 。
诫子书的文学价值
分析诫子书的语言风格、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感受古代家训的 文化内涵。
课文内容与结构
课文内容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从文中可 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 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结构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 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 立志的名篇。文章从“夫君子之行”开始,阐述了君子 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行为准则;接着从“静以修身”到“ 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了内心宁静的重要性;然后从 “夫学须静也”到“非学无以广才”,阐述了学习的重 要性和方法;最后以“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作结,表 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教诲。

第15课《诫子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5课《诫子书》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2、当你看到同学们在自习课上叽叽喳喳,闹闹 v 哄哄,你该用《诫子书》中哪一句话来劝说他?
v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考 考 3、当你看到你的同学行为散漫,心浮气躁 你 ,你可以用文中的哪句话来劝说他?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4、当你看到你的同学不爱学习,浪费时间 v ,你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劝解他?
夫 夫君子之行(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v
逝者如斯夫(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
一词 多义
v
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 远大目标 ) 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 )
v
词类 活用
v
非学无以广才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 ) 非志无以成学 (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 ) 非宁静无以致远
v
( 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 )

子诸

葛 亮
v v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 号卧龙先生,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作为一代历史伟人,他最大的功绩是辅佐刘备开创 蜀国基业,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被称为“古今第 一贤相v ”。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及道
v
德文章,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为后世楷模。代表作有 《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
三顾茅庐
v v
草船借箭
v v
走进 课文
v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v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探究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 具备哪几个条件?请分别找出原句并说 说几个条件之间的关系。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立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者关系:学习才能增长才干,立志才能 学有所成,要增长才干必须要珍惜时光。
——鲁迅 (8)你热爱生命吗?那么你就别浪费时间,因 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2、家庭作业: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成语俗语、诗词
——孔子
(2)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
——傅玄
(3)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满江红》
拓展延伸
警句推荐
(6)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7)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 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又 怎么
将复 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 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合作探究
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 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拓展延伸
警句推荐
1、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 忍不拔之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拓展延伸
警句推荐
3、惜时:(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夫 淡泊
suì

遂 穷庐
yín
淫慢
zào
险躁
读准停顿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 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 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 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 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关诸葛亮的典故、成语、俗语、歇后语典故:
典故:三顾茅庐,隆中对,草船借箭,七擒孟获,舌 战群儒,挥泪斩马谡等等。
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三足鼎立;欲擒故纵;等等。
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等等。 歇后语: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
诸 葛 亮
诸葛亮居住过的地方
湖北襄阳古隆中诸葛草庐
河南南阳卧龙冈武侯祠
湖北襄阳古隆中武侯祠三顾堂
成都武侯祠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 名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 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 时期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被称为“古今第一贤相”。 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等。被后世誉为“人臣的楷模, 智慧的化身。”
称颂诸葛亮的诗句: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杜甫《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写作背景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 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 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它 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诸葛亮 也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 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通过这些 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 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后人留存 有多篇《诫子书》。
疏通文意
放纵
振奋 轻薄
修养
淫 漫则不能励 精,险 躁则不能治 性。
懈怠
精神
浮躁
性情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 不能修养性情。
疏通文意
凋落,衰残。比
迅速
喻人年老志衰,
随同 逝去 意志 消失 最终 没有用处
年与时 驰, 意与日 去, 遂成 枯落,
大多对社会
穷困潦倒之
没有任何贡献 人住的陋室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 立志,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要从淡泊 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
你认为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 情感?请分别设想站在父亲和儿子的 角度体会本文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本文寄托了作者对儿子的殷殷教诲, 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合作探究
(加字、换字、直译、意译)
疏通文意
助词,用于
句首,表示
发端。不译
品行
夫 君子之行,
品德高
尚的人
节俭 俭以养德。
屏除杂念 和干扰, 宁静专一
静以
修养身心
修身,
用,凭借,依靠。 介词,引进动作 行为的目的
翻译:君子的品行,是用宁静专一来修养 身心,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疏通文意
内心恬淡, 不慕名利
本文句式特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翻译课文 全体朗读;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文言文翻译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 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原则:语“表达达”要,求就和是习译惯文,明无白语晓病畅。,符合现代汉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 优美。
方法: 六字歌诀:留、对、换、加、删、调
拓展延伸
读透人物
有其父必有其子,诸葛瞻多才多艺,擅
长书画,十七岁时即被后主刘禅招为驸马, 是备受蜀国人民爱戴的英雄。他三十七岁时 ,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他拒不接受 邓艾的高官诱惑,同他的儿子诸葛尚一起战 死沙场。
拓展延伸
诸葛亮几千前对儿子说的话,今 天还有意义吗?你如何理解?
拓展延伸
阐释放纵懈怠和轻浮急躁对人修身养 性产生不好影响的句子是什么?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合作探究
阐述“学”、“志”、“才”之间关 系的句子是什么?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在谆谆告诫的过程中,作者诸葛亮 是从 修身 和 治学 两个方面 进行论述的。
本文用了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主旨
作者在信中告诫儿子修身养性, 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表达了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合作探究
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1)人在少年时期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 发奋图强,避免老来后悔。 (2)治学要宁静专一 (3)要淡泊名利 (4)树立远大志向 (5)珍惜时间
合作探究
举例说明本文句式方面的特点。 例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中文言字词。 2、抓住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3、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 4、积累名言警句,提升自己品德修养。
解题
“诫子书”,即告诫儿子的 一封家书,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 作目的。
朗读
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体会本文句式特点。
读准字音
fú dàn bó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文章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节奏 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言简 意深。
后一句用双重否定句加强语气。
拓展延伸
读透人物
诸葛亮一生勤俭,曾经向后主刘禅主动
申报自己的家产,说自己“不使内有余帛, 外有赢财”。临终遗嘱“因山为坟,冢 (zhǒng)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在山上挖一个能够放进 棺材的墓穴,下葬时穿上平时穿的衣服,不 要放什么随葬品。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 株,薄田15公顷。
合作探究
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意 为清心寡欲,内心保持宁静,不贪物欲。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是屏除杂念,安 宁专一,心无旁骛地学习。
“静”就是淡泊名利。淡泊和宁静才能明志。 否则,心若不静,就不能安心学习,就不能
增长才干,就更谈不上修养身心了。合作探究非淡泊
没有什么可以 拿来,没办法
无以
明确志向
明志,
集中精神 达到 远大目标
非宁静无以 致
远。
翻译: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志向, 不集中精神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疏通文意
必须
夫学须
宁静专一
静也,才须学也。
连词,用来
立志 达到
非学无以 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形容词使动用法, 使… …广,增加
翻译: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 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