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八年级听听那冷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余光中及其创作风格。
2、体会文中描绘的雨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3、品味文章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思乡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
(2)赏析文中精彩的语言表达,如叠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难点(1)体会作者在冷雨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理解文中文化乡愁的内涵。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年 10 月 21 日~2017 年 12 月 14 日),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
驰骋文坛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诗作如《乡愁》《等你,在雨中》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我的四个假想敌》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2、写作背景《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篇散文写于 20 世纪70 年代初,当时作者离开大陆已二十多年。
由于台湾与大陆长期隔绝,他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日益浓厚。
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借对雨的描写,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眷恋。
四、预习导航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薄荷()啾啾()苔藓()舔舐()晌午()孺慕()寒濑()岑寂()忐忑()2、解释下列词语。
(1)料料峭峭:(2)孺慕之情:(3)蠢蠢而蠕:(4)石破天惊:3、思考:文章题目是“听听那冷雨”,作者在文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五、文本研读1、整体感知(1)文章围绕“雨”展开,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2)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地方的雨景?分别有什么特点?2、细节探究(1)“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含答案
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
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
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
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 ⑩沁.鼻( ) ?岑.寂( ) ?断柯.折枝( ) ?蓊郁..( ) ?一峰半壑.( ) ?山隐水迢.( ) ?铿锵..( ) ?王禹偁.( ) ?如椽.(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宛? ?惋??婉? ? ②⎩⎪⎨⎪⎧ 峭? ?俏? ?诮? ? ③⎩⎪⎨⎪⎧ 潇? ?萧? ?箫? ? ④⎩⎨⎧ 霭? ?蔼? ? ⑤⎩⎨⎧ 岑? ?涔? ? ⑥⎩⎨⎧ 磁? ?滋? ? ⑦⎩⎨⎧ 蛰? ?蜇? ? ⑧⎩⎨⎧ 滂? ?磅? ? ⑨⎩⎨⎧ 叠? ?迭? ?⑩⎩⎪⎨⎪⎧ 霏? ?非??斐? ? ?⎩⎪⎨⎪⎧ 孺? ?濡? ?蠕? ? ?⎩⎨⎧ 肘? ?忖? ?3.近义词辨析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 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4.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内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
听听那冷雨刘剑平_图文
板浦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导学案(教师版)课题:《听听那冷雨》时间班级姓名一、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仓颉.()滂沱.()惊蛰.()蠕.动()氤氲..()潺.潺()湿黏.黏()忐忑..()舐.犊()羯.鼓()啾.啾()皑.皑()沐.浴()擎.天()椽.木()岑.寂()寒濑.()料峭.()韵.律()纤.手()苔藓.()万籁.()孺.慕()蜗.牛()答案:jiã tuó zhã rú yīn yūn chán nián tǎn tâ shì jiã jiūái mù q íng chuán cãn lài qiào yùn xiān xiǎn lài rú wō2.解释下列词语。
想入非非:思想进入虚幻境界。
比喻想法脱离实际或胡思乱想。
皇天后土:天和地。
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
山隐水迢:山隐藏,水遥远。
石破天惊: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3.文学常识填空。
余光中,1928年生于福建永春,1950年去台湾。
余光中是梅开四度的作家,年轻时,他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文”。
他的诗歌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其散文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乡愁》《白玉苦瓜》《逍遥游》《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二、课文探究导引:1、文题是《听听那冷雨》,文章是从哪里开始真正去写“听雨”的?理清文章思路。
提示:‚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第5自然段)第一部分:(1—2)由雨引发的联想。
第二部分:(3—11)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嗅雨、看雨、听雨、体会雨。
第三部分:(12—12)作者对‚故乡‛的苦思苦念,成了半生茫然无望的期待。
《听听那冷雨》学案2
《听听那冷雨》学案1.能够说出“雨”在文中的深刻内涵以及包含着的作者的情思。
2.品味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能准确解读富有深意的句子。
3.体会叠词、比喻手法的妙处,并能运用这一手法写作。
1.连线作者余光中,生于1928年,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著名诗人、散文大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武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与永恒拔河》《余光中诗选》;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青青边愁》《桥跨黄金城》。
余光中2.探寻背景20世纪40年代末期,由于战乱,年轻的余光中随父母去了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访问。
岁月流逝,历经沧桑,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深厚。
他一直孺慕并经营着“仓颉所造许慎所解李白所舒放杜甫所旋紧义山所织锦雪芹所刺绣的中文”(余光中语)。
他笔耕不辍,文中诉说着一个炎黄子孙的痴心不改。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于外。
1974年,他执笔写下了《听听那冷雨》。
1.识字注音(1)重点字仓颉.( ) 氤氲..( ) 潺.潺( )忐忑..( ) 啾.啾( ) 羯.鼓( )皑.皑( ) 黔.首( ) 岑.寂( )惊悸.( ) 惊蛰.( ) 米芾.( )咬啮.( )(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想入非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山隐水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忐忐忑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石破天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词义辨析(1)究竟·毕竟辨析:同:二者都表示终于、到底,副词。
听听那冷雨学案导学
《听听那冷雨》学案导学《听听那冷雨》学案导学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疏通文本大意。
2.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3.赏析文本精彩的语段。
4.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描述“我心中的冷雨”。
5.找出文本中直接引用或化用的有关写“雨”的诗句,查找原诗背诵,并说说作者这样行文的好处。
6.搜集古今中外写“雨”的诗歌或文章片段,并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与雨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内容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鳎�)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千口寻()海底寒濑()舔舐()啁啾() 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 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 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 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 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 4.在充分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位文章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语言。
参考语句:①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②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的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③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④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⑤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和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
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⑥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课题课题:夜雨诗意听听那冷雨导学案主备人张忠良赵玉龙审核张胜良时间授课点拨【学习目标】1、认识作者,扎实记忆文中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3、主动参与,激情发言,展现自我。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方法点拨】朗读、探究讨论点拨法【导航塔】【导学流程】课前美文欣赏一、课前自主预习 (整理在作业本上)1、查资料,认识作者,扎实记忆生字词。
2、课文抓住了夜雨的哪些特点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中你感受到作家怎样的人生境界?3、从文中找出3个优美的句子,赏析一下。
二、探究展示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蹒跚()魅力()惆怅()羁绊()蕴藉()喧嚣()逼仄()炮制()涟漪()薄荷()滂沱()青霭()夜宿()氤氲()羯鼓()一峰半壑()寒濑()岑寂()2、小组互动:(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文段,边读边体会作家的情感。
要求:小组协作,形式多样,积极参与。
(朗读声音洪亮,语调抑扬顿挫。
注意要谈谈感受。
)3、走进文本思考下列问题,不会的小组内讨论,比较难的班内讨论。
(注意:把讨论结果写下来)【探究】:先独立思考,有疑难再与本组成员共同讨论。
【展示】:积极发言,快速高效,板书工整规范,语言简明扼要,倾听认真仔细,做好笔记。
【问题1】《夜雨诗意》中作家从哪些方面表现夜雨中的诗意的?【问题2】《听听那冷雨》作家从雨中都听到了什么,他想表达怎样的情感?【品析下面语句】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代表作:《笛声何处》、《一个王朝的背影》、《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
2、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开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文章写作脉络。
2.品味本文诗意、优美的语言进而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乡愁)。
3.深入挖掘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之情并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知识链接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43年的漂泊辗转使他对祖国的思念日益加重。
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不但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了。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长江断奶之痛,历四十三年。
洪水成灾,却没有一滴溅到我唇上。
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
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课前预习1.识字解词。
仓颉.(jié) 滂.沱(pānɡ) 岑.寂(cén) 如椽.(chuán) 氤氲..(yīn yūn) 舔舐.(shì)忐忑..(tǎn tè) 蜗.牛(wō)杉柏.(bǎi)羯.鼓(jié)啾啾.(jiū)雾霭.(ǎi)2.多音字sì似乎 zhé折骨 xiān纤手似折 shé折本纤shì似的 zhē折腾 qiàn纤夫★课中导练整体感知1.哪些段落主要写了“听雨”?其他段落分别写了什么?2.走入霏霏冷雨他都想到了什么?文本研习1.阅读“听雨”部分(5-10段),由文入情:作者从雨中听出了什么,如何表达的?请画出有感触的句子,从内容和形式进行赏析。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2《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4.1.2《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2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在以往的语文教材中是没有的,其在高一整一年的学习中代表的是现代散文的意境之美。
本文是一篇语言和意境都特别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
“听听那冷雨”仅仅五个字,却调动了两种感觉(听觉与触觉),展示对“雨”的细腻感受,充满了浓浓的诗意,表述对乡情、亲情、友情等细腻的体验,给读者多维的审美感受。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要让学生理解及掌握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及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学习作者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的运用。
2.能力目标:(1)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2)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分阶段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对作品进行鉴赏,在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鉴赏方法的概括、提炼和积累四、学情分析学生对散文文体比较熟悉,但对作者不太了解,所以,对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的独特性不太理解。
教师尽可能的介绍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以求扩展学生知识面五、教学方法1. 涵泳法。
读者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作品进行整体的反复的感受和体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审美韵味的把握。
开放所有的感官,做到眼观其文领略其视觉美,口诵其声领略其音韵美,心惟其意领略其情理美。
2. 赏析法。
在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有声有色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恰如其分地传达出来。
关键要做到情随声出,声情并茂。
要求学生对于文章(选段)的主题、结构、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项中的若干点进行鉴赏或分析。
高中语文 第1单元 听听那冷雨 精品导学案 粤教版必修二
《听听那冷雨》学案教师寄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三维目标1.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在山水中所寄予的思想感情。
2.注意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3.自主地朗诵,了解作品蕴涵的观点,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突出朗读,强调合作,注重创新,努力培养学生成为有丰富内涵的人。
2.教学难点: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如何理解文章的主旨是“一种心境,一种浓浓的割舍不断的乡愁”。
3.考点:抒情散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方法的综合运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大家都学习过余光中的《乡愁》,我们能否集体背诵一下呢?(学生齐背)余光中先生是面对着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时,在历经半个世纪,终于跨过空间带来“乡愁”的诗人,他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之中。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他的一篇美文《听听那冷雨》。
二、预习设计(一)、了解作者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
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作者是从那些角度来写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描写的是_______。
典型语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问题探究(一)、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分小组解决下列问题(所有小组参与讨论):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 (1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些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组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出文中蕴含着这种感情的句子。
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_《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
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_《听听那冷雨》导学案3《听听那冷雨》导学案课前预习学案一、预习目标预习基础知识与文学常识。
二、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
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下列词语。
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⑦想入非非:4.文学常识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三、提出疑惑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写在下面课内探究学案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的重要词语,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析文章极富魅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描写的优美意境。
3、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语言美的同时陶冶情操。
学习重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二、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如何理解题目含义?这样的题目有何好处?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本文的“形”是什么?“神”是什么?本文如何体现的?感谢您的阅读!。
语文版-语文-高一-苏教版必修二《听听那冷雨》 导学案附答案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惊蛰()仓颉()氤氲()黔()首米芾()滂沱()淅沥()蠕()动羯鼓()寒濑()惊悸()岑()寂
2.解释下列词语。
料峭:
氤氲:
岑寂:
蓊郁:
寒濑:
文本研习·重点突破
1.读第一段,思考:联系自己想家心理,为什么连思想都是潮润润的?
2.读第三段,找出里面表现雨的感性的句子。
3.阅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1)从听觉上来说,作者听出了什么?
(2)作者写到了少年听雨,中年听雨和白头听雨,实际上表明的是什么?
(3)思考最后一句话“窗外在喊谁”?谁在喊呢?
【当堂检测】
作者写了雨韵,写到了雨的音乐,又一次讲到“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讲到了听雨屋,讲到了“日式古屋里听雨”,两个日式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
【学习反思】。
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14课《听听那冷雨》学案含答案
14 听听那冷雨注释:①紽:丝结,丝钮。
②委蛇:大摇大摆洋洋自得。
③緎:同“紽”。
④总:纽结。
译文:羔羊皮袄蓬松松,白色丝带作钮扣。
退出公府吃饭去,摇摇摆摆好自得。
羔羊皮袄毛绒绒,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羔羊皮袄热烘烘,白色丝带作钮扣。
洋洋自得出公府,回到家里吃饭去。
赏析:这首诗清代以前学者皆以为是赞美在位者的,所赞美的内容,或说是纯正之德,如薛汉《韩诗薛君章句》:“诗人贤仕为大夫者,言其德能称,有洁白之性,屈柔之行,进退有度数也。
”或说是节俭正直,如朱熹《诗集传》:“南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故诗人美衣服有常,而从容自得如此也。
”其说大多牵强不可信。
确如方玉润所批评的“固大可笑”“附会无理”(《诗经原始》)。
纵观以“美”立说者,唯有姚际恒之说稍可通,其说谓“诗人适见其服羔裘而退食,即其服饰步履之间以叹美之。
而大夫之贤不益一字,自可于言外想见。
此风人之妙致也”(《诗经通论》)。
“于言外想见”是本诗的主要表现特点,故录以参考。
首倡刺诗说的,我所见之《诗经》著作,以清人牟庭《诗切》最早,他说:“《羔羊》,刺饩xì廪lǐn(膳食待遇)俭薄也。
”今人诗说仍是美、刺并存,比较而言,笔者以为“刺”稍近诗意,但与牟氏所言“刺”的内容恰相反,诗人所刺者乃大夫无所事事、无所作为,与《魏风·伐檀》所刺之“素餐”(白吃饭)相似。
对这首诗表现特点的理解,姚际恒之说是可取的,不过要反美为刺,即是说,全诗不用一个讥刺的词,更没有斥责之语,诗人只是冷静而客观地抉取大夫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一个小片断,不动声色用粗线条写真。
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那官员的服饰——用白丝线镶边的羔裘。
毛传说“大夫羔裘以居”,故依其穿戴无疑是位大夫。
头两句从视觉来写,暗示其人的身份,第三句是所见也是所想,按常规大夫退朝用公膳,故诗人见其人吃饱喝足由公门出来,便猜想其是“退食自公”。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膳,日双鸡。
高中语文《听听那冷雨》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体会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学习领会本文在构思上的独特之处。
3. 具体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知识链接: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二.文中相关诗作1、《绝句》志南(宋)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清明》杜牧(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宋)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料峭()裾()边黔()首仓颉()滂沱()空濛()蠕()动咬啮()氤氲()岑()寂幽黯()羯()鼓千口寻()海底寒濑()舔舐()啁啾()2.选出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A.淋漓蠕动琐屑安慰濡慕潇潇雨歇B. 淅沥万籁苔藓忐忑不安惊心动魂C. 霹雹缭绕咀嚼冥思苦想皑皑白雪D. 惊蛰铿锵弥漫蠢蠢欲动沟壑纵横3、解释字词:惊蛰:料峭:淅沥:霏霏细雨:安慰孺慕:仓颉:滂沱:百读不厌:蠢蠢而蠕:云气氤氲:雨意迷离:宵寒袭肘:【自主学习】1.本文的题目是《听听那冷雨》,其实文中并非仅仅从听觉一个角度去写雨,作者还从哪些角度去写?2.作者借雨声、雨景表达一种什么思想感情?【合作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他表达感情的依托?2.作者在文中艺术地运用了通感技法,用声、光、色、味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雨景图。
请从文中任选两个运用通感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1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词。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文中的浓浓的乡愁。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及写作特色。
一、自主学习:1、资料链接: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本文作为余光中散文的代表作,表达了流落在台湾的大陆游子强烈的思乡之情。
2、夯实基础:(2)解释下列词语①料峭:②氤氲:③岑寂:④蓊郁:⑤寒濑:⑥石破天惊:二、合作探究:1、《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______为主线,表达了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__________却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主题思想。
听雨家国之思2.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情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明确:爱祖国,爱中华,爱传统文化,民族情结,怀旧之情等3、作者为什么要选“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三、整体感知1、D、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归纳:心冷而雨凉2、“雨”作为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概括。
触觉冷雨天潮潮地湿湿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听觉清脆可听单调可听的音乐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四、文本研读(一)品味语言,鉴赏意境第5节:①凄凉凄清凄楚凄迷: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②文中引诗: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点滴到天明。
明确:其实作者听雨,何尝不是听得人生呢,这三个阶段给人的感觉一定是不相同的,少年时候,年幼无知,在灯下听着雨声,听着故事,给人一种温馨之感,中年听雨,一个“客舟”表明了那种漂泊异乡的沧桑,老年听雨在僧庐下,却想到了亡宋之痛,想到了祖国的分裂状态,心中多一种浓浓的伤感。
第8节: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比喻)第9节: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比喻)“拂弄”、“奏”。
第9节: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明确:运用通感,写出了雨天的环境第11节:①羯鼓,电琵琶,“刷”、“鞭”、“打”。
明确:用比喻写出了台风雨的气势之大,加之一些壮阔的想象,显得有声有色。
②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明确:连缀叠词叠音可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在朗读中可以感受体味想象。
叠词叠音有轻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
“忐忐忑忑忐忑忑”七字的双声连绵复词,一连串重读的音韵,颇能摹拟大雨滂沱之音,又令人联想到电子乐器的演奏,以此来描写滂沛硕大的雨滴击打在屋瓦上的声情,及作者雨夜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不定的心情,实为绝唱。
第12节:①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回忆的音乐,是潮潮润润的音乐。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教师版) (语文版高二选修)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教师版) (语文版高二选修)教材与学情分析:《听听那冷雨》是台湾作家余光中的一篇散文。
文章以作者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意趣、永恒理想的追求。
文章写的典雅、细腻,极富诗情画意。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把景物写的很有层次性和美感,通过栩栩如生的描摹,把听觉、视觉、味觉等感官的感受写的生动可感,读着文章就像和作者一起体验生活,有着身临其境之感。
但学习此文对高二的学生是颇有难度的,且不论学生并没有远离家乡的切身感受,单就文字来讲,虽字字不难懂,但组合而成的意境确实含蓄迷蒙,若不细细品味实难把握,更何况要在一节课内让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所体悟,必然不可对文章面面俱到。
“梦——冷雨——故乡”是全文的一条主线,那冷雨从杏花春雨写到了秋雨,最后变成了冬天的白雪,而作者也从武陵少年变成了一个客居他乡的老人。
通读全文不易,但让学生比较三个画面还是可以的。
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了借由分析典型的雨境来体悟文章的主旨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1、缘景探情,学习本文截取生活画面表达深沉情感的方法。
2、理解冷雨的深刻含义,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通过对三幅描写雨的画面的体悟,学生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画面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如何选取生活画面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背景介绍余光中先生于2002年在山东大学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大家把它读一下: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
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主要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
就让我们共同来走近他。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文本导读】余光中祖籍永春,1949年离开大陆。
等到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重新踏上祖国大陆的时候,已经过了整整43个春秋。
正是与大陆长期隔绝的港台生活,使其创作越到后来越表现出浓厚的乡土情结,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光中写了许多思怀乡土的诗文佳篇。
诗中最有名的是那首曾经在大陆轰动一时、广为传诵的《乡愁》,散文中最出色的就是这篇《听听那冷雨》。
作者在回忆70年代初创作《乡愁》的情景时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街的旧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听听那冷雨》写于1974年,写作时的心境与《乡愁》是相同的。
【作者卡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
祖籍永春。
母亲原籍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先后任教于东吴大学、师大学、大学、政治大学。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的写作,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
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50余部。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
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醒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基础荟萃】1.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①惊蛰.( ) ②裾.边( ) ③仓颉.( )④滂.沱( ) ⑤雷电霹.雹( ) ⑥薄荷..( )⑦蠢蠢.而蠕.( ) ⑧青霭.( ) ⑨氤氲..( )⑩沁.鼻( ) ⑪岑.寂( ) ⑫断柯.折枝( )⑬蓊郁..( ) ⑭一峰半壑.( ) ⑮山隐水迢.( )⑯铿锵..( ) ⑰王禹偁.( ) ⑱如椽.( ) 2.为下列各组字组词①⎩⎨⎧宛 惋 婉②⎩⎨⎧峭 俏 诮③⎩⎨⎧潇 萧 箫④⎩⎨⎧ 霭 蔼⑤⎩⎨⎧ 岑 涔⑥⎩⎨⎧ 磁 滋⑦⎩⎨⎧蛰 蜇⑧⎩⎨⎧滂 磅⑨⎩⎨⎧叠 迭⑩⎩⎨⎧霏 非 斐⑪⎩⎨⎧孺 濡 蠕⑫⎩⎨⎧肘 忖3.近义词辨析 ①想入非非·异想天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跃跃欲试·蠢蠢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凄切·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点突破】1.在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句话如何理解?2.在第二段中作者是写冷雨吗?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3.作者在文中两次写到在“日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到的是同一种雨吗?4.作者一再写到“雨”,那么“雨”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5.综观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对雨的描写表达的涵是丰富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宕开思路的?6.为什么在文中,余光中写的雨景是真真切切的,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的,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作者在文中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是为什么?7.在本文中,有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那就是运用古典诗文拓展散文的思维空间。
试举例分析。
【课堂小结】 一、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感受的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浓重的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二、结构图解听听那冷雨(主线)⎩⎪⎨⎪⎧⎭⎪⎬⎪⎫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横向:地域感作者思绪⎩⎨⎧⎭⎬⎫现代——古代现实——历史纵向:现实感、历史感情感思路:少年―→中年―→白发……乡情、 亲情、友情、爱情形象密集述写瑰丽情切意浓三、写作特色1.构思奇巧。
本文要表达一种深切的思乡之情,但作者并没有直接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是借“听听那冷雨”中的一个“冷”字,将因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心的凄冷巧妙地展现出来。
再如第4自然段,作者运用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
这种联想有很多,体现了行文时巧妙的构思。
2.富有诗意。
文中除了直接引用古典诗词外,还用了许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加了文章的生动形象性。
另外,还用了许多的叠音词,构成了和谐的音韵美。
而文中的意象,充满诗情画意,其意趣之雅、境界之高都体现了本文的盎然诗意。
【文苑天地】1.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志和《渔歌子》2.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皇甫松《梦江南》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4.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璟《摊破浣溪沙》5.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璟《浣溪沙》6.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观《浣溪沙》7.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清照《声声慢》8.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宋之问《度大庾岭》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长卿《别严士元》10.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序》11.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温庭筠《处士卢岵山居》12.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轼《浣溪沙》13.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攀龙《广阴山道中》14.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美文珍藏】莲恋莲(节选)余光中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是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
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地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
那景象,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国松。
画家不在,画在。
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
从那时起,一个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
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开她的灵魂。
在那以前,我是纳息塞斯(Narcissus),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
那年十月,那朵水仙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丛沙草,万顷江田。
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与冷隽。
对于一位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
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
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
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
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
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
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
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
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
美国画家佛瑞塞(John Frazer)有一次对我说:“来以前,我只听说过莲。
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
”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Don’t Stare,please。
”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对我而言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
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乡而终隐于水的西子。
青钱千,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女孩的含蓄。
至于,则莲即是怜。
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爱情、,到了顶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赏析作者笔下的莲,在迷蒙的烟雨中豪艳而又冷隽,美丽如画。
作者借用神话传说和强调自我的主观感受,盛赞莲的美,是美、爱、神的综合象征,着意于从灵魂上感知莲的形象。
听听那冷雨导学案答案【基础荟萃】1.①zhé②jū③jié④pānɡ⑤pī⑥bòhe ⑦chǔn rú⑧ǎi ⑨yīn yūn ⑩qìn ⑪cén ⑫kē⑬wěnɡ yù⑭hè⑮tiáo ⑯kēnɡ qiānɡ⑰chēnɡ⑱chuán 2.①宛然、惋惜、婉转②料峭、俏丽、讥诮③潇洒、萧瑟、洞箫④雾霭、和蔼⑤岑寂、汗涔涔⑥磁场、滋润⑦惊蛰、海蜇⑧滂沱、磅礴⑨重叠、迭宕⑩烟雨霏霏、想入非非、斐然⑪孺子、耳濡目染、蠕动⑫捉襟见肘、思忖3.①二者都有想得异乎寻常的意思。
但“想入非非”重在想虚幻、不现实的事,多指不可能实现的想法或不可能达到的目的、企图,含贬义。
“异想天开”既指不能实现的想法或不能达到的企图,也指可以做到或已经做到的事情,还可以表示解放思想,属中性词。
②二者都有想动手试一下的意思。
但“跃跃欲试”不但有“试身手”的意思,还有“试刀枪”的意思,属中性词。
“蠢蠢欲动”表示“想动手试一下”,含贬义。
③“凄切”指凄凉而悲哀,多形容声音,如“寒蝉凄切”。
“凄惨”指凄凉悲惨,如“身世凄惨”“凄惨地叫喊”。
【要点突破】1、点拨以雨开头,告诉我们,有时虽然可以暂时排遣心境,但是那种游子思乡的牵挂之情却是无处不在的。
他也想家啊。
2、点拨不是。
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思念之情。
3、点拨不是。
前一种听到的是台风台雨,雷雨,暴雨,西北雨,写到了凄凉的秋意,听到这些的时候,作者那颗平静的心再也无法安宁,只剩下了一份凄凉,惆怅,冷湿的情怀。
后者从春雨绵绵,听到了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而且是会回忆的音乐,于是自然地想到了江南,想到了。
但是是梦总会醒的,是回忆总会回到现实的,于是他又无法不回到70年代的台北,回到那个黑白的公寓时代,瓦的音乐成了绝响,美丽的蝴蝶飞入了历史的记忆,现在真的不需要了吗?并不是的,生活富足了,可是色彩却单一了情韵没有了,只剩下一黑白的默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深深的遗憾,一种家国之痛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