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天津卷)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历史

1–5 BABDA 6–11 CDCDCB

1.B【解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项错误,排除。

2.A【解析】综合这两项信息可知,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项正确。结合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B项与之矛盾,排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C项错误,排除;行省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项排除。

3.B【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16世纪到19世纪中期欧洲教会对人民思想、科技进步的约束与破坏大大减轻,这主要得益于宗教改革对教会势力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进化论的提出,无法得知人们是否接受这一理论,A项错误,排除;C、D两项不是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4.D【解析】结合题中时间等信息可知,19世纪30年代英国科学家呼吁国家应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关注,映衬出工业革命不断进行、生产发展、科技需求扩大的社会大背景,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183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A、B项说法错误;查尔斯提出的不是科学家的培养和教育问题,而是呼吁国家采取措施防止科学衰退.C项错误,排除。

5.A【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A项,正确。B项中的“各国政府”言过其实,错误;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D项排除。

6.C【解析】结合题中数据信息可知晚清翻译的西方作品中小说比例大大缩小,结合所学可知这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对西方科技等实用性科学的需求休戚相关,故C项正确。A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与材料观点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西方文化并非完全受到抵制,它也受到许多开明地主、士大夫的推崇,B项错误,排除;D项所述不足以说明当时很少翻译西方小说的原因,D项错误,排除。

7.D【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共产党宣言》的论述深入理解在社会化大生产出现问题时资产阶级所采取的措施,推理出“利用旧的市场”来解决危机是一种历史的反动,据此可知D项正确。马克思在宣言中阐述的危机具有普遍性,并非特指哪一次危机,A项错误,排除;B项中的“只能”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并未发展过度,C项错误,排除。

8.C【解析】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采取提高关税的政策时,美国还处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①错误,排除A、B两项;美国在经济危机到来之际,单方面提高关税导致各国之间进行贸易大战,这属于损人不利己的行为,④错误,排除D项。故答案为C 项。

9.D【解析】结合题中图文信息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应发表于苏维埃政权所在地——江西瑞金,结合所学史地知识可知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10.C【解析】结合题中时间信息“1987年”和关键信息“得到世界银行贷款”可知,京津塘高速公路这一基础设施的建设得到了世界银行的资金扶持,而世界银行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主要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在世界银行席位的恢复,C项正确。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是在1991年、我国开放天津等沿海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A、B、D三项内容与题中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11.B【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中共十二大召开之际,正是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政策时期,表格中“经济”一词出现频率较高的是②③两次会议,据此排除A、D两项;②③两次会议中“阶级”一词出现频率分别为“35”和“14”,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对“阶级”的强调要比1982年中共十二大少,据此可知②为中共十二大、③为中共十四大,B项正确。

12.【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图片可以看出,从战国中晚期到清前中期粮食亩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第二小问注意结合明朝和清前期对应的是14-17世纪,当时西方开辟了新航路,世界联系加强,一些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重、灾害多、生产工具简单等方面分析我国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可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分析其顽强的原因。第二小问可以联系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一方面重视农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农业,又使其不堪重负,变革出现

滞后性,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第二小问可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压迫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

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

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严复对西方文化予以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严复对中西方文化的看法有所改变,主张重新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第二小问材料一中严复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反映了戊戌变法时期救亡图存的需要,材料二中严复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和一战的爆发,当时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非常有必要。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严复的思想与时代主流不符,因为当时全面学习西方、宣传马克思主义已成为时代主流,显然严复的思想显得有些保守。第(3)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维新变法期间严复并没有完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而一战后又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的价值。第(4)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坚持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答案】(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

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

自信;对于传统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