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混凝土弹塑性本构关系
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松比)。
塑性材料受外部作用的反应和变形的历史有关(可称为历 史相关性或路径相关性),本构关系应写成增量关系。
应力空间表述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韧性(塑性)金属材料单向拉伸试验曲线如下 图示意
强度极限
b
屈服上限
L y
U y
e
屈服下限
弹性极限
强化段
软化段 卸载
残余变形
弹性变形
y
y
卸载、反向加载 包辛格效应
屈服面随内变量改变的规律称强化规律。由 材料试验的资料可建立各种强化模型,目前广 泛采用的有:等向强化;随动强化两种模型。
等 向 强
初始屈服面
2
B
f 0(ij ) 0 B
2
C A o1
化
o A 1
o
1
C
D
随
弹性
动
f 0 (ij ) 0
强 化
后继屈服面
f
( ij
,
p ij
,
k)
0
等向强化认为屈服面形状不变,只是作均匀
称后继屈服面,f
(
ij
,
p ij
,
k
)
0
。
如果一点应力的 f (ij ,ipj,,则k)此 点0 处于弹性状态,如
果
f (,ij则,处ipj ,于k)塑 0性状态。
式变张中形量的为i量j间应。存ip力j在张如和ip量j 下k,关统系称为ipj为塑内性变应量ip力j 。张其D量i中j,klkkp与l为塑标ipj 性志应永变久
d ij
Dt ijkl
d
kl
式中 Ditjk为l 切线弹性张量,形式上仍可表为
Dt ijkl
4混凝土本构
弹塑性力学模型
加载—卸载法则:塑性 模型要求在加载、卸载 及中性变载等各种不同 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本构 关系表达式, 加卸载条件 流动法则:塑性流动时 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 分为正交流动法则(又称 相关流动法则) 和非正交 流动法则(又称非相关流 动法则)。
弹塑性力学模型
相关流动法则:根据Drucker 公设, 空 间屈服面为凸面。相关流动法则假定 屈服函数f 即为塑性势函数g , 流动方 向应正交于屈服面。流动法则表达式, 式中dK为标量比例因子, 可由一致性 条件求得, 塑性一致性条件为:f = 0和 f· 0 = 非相关流动法则:假定塑性势函数g 与屈服函数f 不同, 流动法则 标量比例因子仍可由一致性条件f · 0 = 求得。
Valanis于 1971年为描述金属的力学性能而建立了内蕴时间理论 [Valanis K C: A Theory of Visoplasticity without a Yield Surface I: General Theory; II: Application to Mechanical Behaviour of Metals, Archives of Mechanics,1971(23):517-551], 内蕴时间理论的基本概念是: 塑性和粘塑性等耗散材料内任一点的现 时应力状态是该点邻域内整个变形和温度历史的泛函; 而特别重要的 是该历史是用一个取决于变形中的材料特性和变形程度的内蕴时间标 度Z来度量的。 将粘塑性本构方程中的真实时间用内蕴时间代替。这种以积分或微分 形式的本构方程很成功地播述金属的性能包括应变硬化、卸载和重新 加载、连续循环变形 。 内蕴时间理论是以不可逆热力学为基础的, 理论基础比较深厚, 优 点是摆脱了屈服面的约束, 在实际问题的计算中能用一个统一的公 式描述全过程。根据本构方程形式不变性定律可利用已有理论的 公式形式来给出本构方程, 现在常用的是粘弹性公式形式, 但并不 局限于粘弹性公式形式。
弹塑性力学第5章—塑性本构关系
3 2
sij
−
Cdε
p ij
sij −
Cdε
p ij
−σs = 0
C表征材料强化的大小,来自单向拉伸
5.3 后继屈服条件
1、等向强化模型
单向拉伸实验曲线中三个方向的塑性主应变为
ε1p
= ε p,
ε
p 2
=
ε
p 3
= − 1ε p
2
其中ε p为单向拉伸方向的塑性应变,由此得到等效塑性应变
( ) ( ) ( ) ε p =
4 3
J
′
2
=
2 9
⎡ ⎢⎣
ε1p
−
ε
p 2
2+
ε
p 2
−
ε
p 3
2+
ε
p 3
最大畸变能是材料屈服的原因
J2 = k2
J 2反映了材料的畸变能( U0d
=
J2 2G
)
( ) J2
=
1 2
sij sij
=
1 6
(σ1 − σ2 )2 + (σ2 − σ3 )2 + (σ3 − σ1)2
k 由实验确定,根据简单拉伸实验,在材料屈服时
[ ] J2
=1 6
(σ 0 − 0)2 + 0 + (0 −σ 0 )2
−0.8
屈服条件类似,主要区别是
−1.0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比抗拉强
−1.2
度高得多。
5.2 常用的屈服条件
5.2.3 混凝土的莫尔-库仑屈服条件
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线性化的莫尔-库仑屈服条件,σ
′
0
,
σ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弹性本构关系资料
产生的x方向应变:
叠加
产生的x方向应变:
同理:
剪应变:
物理方程:
说明:
1.方程表示了各向同性材料的应力与应 变的关系,称为广义Hooke定义。也称 为本构关系或物理方程。
2.方程组在线弹性条件下成立。
. 体积应变与体积弹性模量
令: 则: 令:
sm称为平均应力; q 称为体积应变
eij
1 2G
sij
(4.40)
因为 J1 0, J1' 0 ,所以以上六个式子中独立变量只有5个
因此应力偏张量形式的广义虎克定律,即
eij
1 2G
sij
em
1 3K
sm
(4.41)
用应变表示应力:
或: ✓ 各种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4-2 线弹性体本构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弹性条件下,应力与应变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关系,三维 应力状态下,一点的应力取决于该点的应变状态,应力是应 变的函数(或应变是应力的函数) 6个应力分量可表述为6个应变分量的函数。
式(2)中的系数 有36个.
称为弹性常数,共
由均匀性假设,弹性体各点作用同样应力 时,必产生同样的应变,反之亦然.因此 为 常数,其数值由弹性体材料的性质而定.
式(2)推导过程未引用各向同性假设, 故可适用于极端各向异性体、正交各向异性体、 二维各向同性体以及各向同性体等.
式(2)可用矩阵表示
式(3)可用简写为 称为弹性矩阵.
三、. 弹性常数
1. 极端各向异性体:
物体内的任一点, 沿各个方向的性能都不相 同, 则称为极端各向异性体. (这种物体的材料极 少见)
即使在极端各向异性条件下, 式(2)中的36个 弹性常数也不是全部独立.
弹塑性本构关系简介
2) 势能原理的数学表达
应变能
总势能
Ve=Vε+VP =1/2∫VσijεijdV 外力势能
-∫VFbiuidV- ∫SσFsiuidS = min
2 虚力原理
1)虚力原理的表述
给定位移状态协调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对 一切自平衡的虚应力,恒有如下虚功方程成 立(矩阵)
∫V[ε]Tδ[σ]dV=∫Su([L]δ[σ])T [u ]0dS
收敛准则
1、位移模式必须包含单元的刚体位移
2、位移模式必须能包含单元的常应变
3、位移模式在单元内要连续、并使相邻单元间的位移必须协调
满足条件1、2的单元为完备单元
满足条件3的单元为协调单元 多项式位移模式阶次的选择——按照帕斯卡三角形选
几何各向同性:位移模式应与局部坐标系的方位无关
多项式应有偏惠的坐标方向,多项式项数等于单元边界结点的自由度总
变间关系为 octσoct
GKtt
oct 3K s oct oct Gs oct
并有
Gs G
1
a
oct
B c
m
KGss
εoct
oct
K G e s
s (c oct ) p
KG
其中G、K分别为初始切线剪切和体积模量,
B c
为混凝土单轴抗压强度,a、m、c和p为由试验
确定的常数。
POCT
弹性张量Dijkl
ij
Dijkl kl
( 2G 1 2
ij kl
2Giklj ) kl
i 1, j 2, k 1,l 2
12
D1212 12
( 2G 1 2
1212
2G1122 )12
11 1 12 0 22 1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
与塑性应变向量之间所成的夹角不应 该大于90°
稳定材料的屈服面必须是凸的.
(a)满足稳定材 料的屈服面
ij
0 ij
(b) 不满足稳定 材料的屈服面
/2
2 塑性应变增量向量与屈服面法向平行
d 必p 与加载面的外法线
重合,否则总可以找到A0 使A0A·dεp≥0不成立(如右 图)。
的真实功与ij0起点无关;
Ñ d ipj ij ij 0
(2)附加应力功不符合功的 定义,并非真实功
i0j ij i0jdij0
-
应力循环中外载所作真实功 与附加应力功
(3)非真实物理功不能引用热力学定律;
(4)德鲁克公设的适用条件:
①ij0在塑性势面与屈服面
之内时,德鲁克公设成立;
d
p ij
d
ij
由应力空间中的屈服与应变空间中屈服面的转换关系,可得:
结合
-
D
ij
ij
dipj Ddipj
d
p ij
d
ij
可得:
d d
3.1.4 塑性位势理论与流动法则
与弹性位势理论相类似,Mises于1928年提出塑性
位势理论。他假设经过应力空间的任何一点M,必有
一塑性位势等势面存在,其数学表达式称为塑性位势
残余应力增量与塑性 应变增量存在关系:
dipj Ddipj
式中,D为弹性矩阵。 根据依留申公设,在 完成上述应变循环中, 外部功不为负,即
Ñ WI ijdij 0 i0j
只有在弹性应变时,上述WI=0。
根据Druker塑性公设
当 i0 jij时 (iji0 j)dijp 0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认识及其在钢筋混凝土中的应用浅谈_塑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认识及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浅谈摘要:本文首先对弹塑性本构关系和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作了简要概述,然后结合上课所学知识和自己阅读的几篇文章,从材料的屈服准则、流动准则、硬化准则和加载卸载准则等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弹塑性本构关系。
最后,结合上述准则简要论述了混凝土这一常用材料在地震作用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关键词:弹塑性本构关系,钢筋混凝土,地震Understanding of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a Brife Talk of Its Aapplication to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Abstract:This paper firstly makes a brief overview about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and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itutive model. Then,elaborating the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material yield criterion,flow rule,hardening rule,loading and unloading criterion based on what I have learned in class and reading from a few articles. Lastly,a simply introduction on the 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under earthquake is demonstrated.Keywords: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relation;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earthquake1 引言钢筋混凝土结构材料的本构关系对钢筋混凝土结构有限元分析结果有重大的影响,如果选用的本构关系不能很好地反映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那么其它计算再精确也无法反映结构的实际受力特征。
混凝土本构关系总结
作业1:总结典型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类型,并就每种类型给出有代表性的几个模型按照力学理论基础的不同,已有的本构模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以弹性理论为基础的线弹性和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以经典塑性理论为基础的弹全塑性和弹塑性硬化本构模型;用内时理论描述的混凝土本构模型等。
1、 混凝土单轴受力应力—应变关系1.1 混凝土单向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1、 saenz 等人的表达式saenz 等人(1964年)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0230000=1(2)(21)()()S E E E εσεεεαααεεε++---+图1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2、 Hognestad 的表达式Hognestad 建议的模型,其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段为二次抛物线,下降段为斜直线,如图2所示,表达式为2000=[2()]εεσσεε- 0εε≤ 000=[1-0.15()]cu εεσσεε-- 0cu εεε≤≤图2 Hognestand 建议的应力--应变关系3、 GB50010—2002建议公式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所推荐的混凝土轴心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为01εε≤(上升段)3000[(32)(2)()]aa a εεσααασεε=+-+- 01εε>(下降段) 00200/(-+c εεσσεεαεε=1)式中,a α表示应力—应变曲线的上升段参数;c α为下降段参数。
4、 CEB —FIP 建议公式CEB —FIP 模式规范建议的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为20000(/)(/)1(2)(/)k k εεεεσσεε-=+-式中,k 为系数,00(1.1)(/)C k E εσ=,C E 为混凝土纵向弹性模量。
2、混凝土非线性弹性本构模型1、 混凝土非线性弹性全量型本构模型当材料刚度矩阵[]D 用材料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ν表达,则为全量E-ν型;如果材料的刚度矩阵[]D 用材料模量K 和剪变模量G 表达,则为全量K —G 型。
4-3混凝土弹塑性本构关系
x
xy yz zx
i xy 3 i i yz 3 i i zx 3 i
D
ep
K B
v
T
Dep B dv
d11 d 12 d 12 0 0 0
最大偏应力屈服准则,双剪屈服准则
1932年SchmidtR提出最 大偏应力屈服准则,与 后来我国学者俞茂宏提 出的双剪屈服准则相吻 合。 双剪应力屈服条件叙述 为:当两个较大的主剪应 力绝对值之和达到某极 限值时,材料开始屈服。
W F Chen屈服准则
屈服面分区为
Hale Waihona Puke 压-压区,压-拉区, 拉-压区, 拉-拉区
弹塑性矩阵的一般表达形式
硬化模量A
对于作功硬化, A = H'
弹塑性通用矩阵的编制
Tresca条件
Von Mises条件
Mohr-Coulomb条件
Drucker-Prager条件
WF Chen条件
塑性积分计算步骤
显式方法
逐步积分, 不迭代收敛 迭代直至收敛
隐式方法
显式积分方法
加卸载准则
强化材料
对于强化材料其加载面 是不断变化的,为区分 加载面和屈服面,加载 面用f表示,屈服面用必 表示。 加载时,塑性应变变化, H也随着变化,因此有 H=/0;而中性变载和卸载 这两种情况,不产生新 的塑性应变,H也就不 变化,因此有H=0。
强化材料
软化材料
流动法则
弹塑性矩阵的一般表达形式
强化模型
一种新的随动不均匀强( 软) 化砼本构 模型-刘西拉(2002)
弹塑性力学-弹塑性本构关系
(ij , H ) F(I1, J2, J3) K 0
初始屈服面 硬化系数
tresca、von mises、M-C K H( dW p )或H( d p )
dW p
ij
d
p ij
d p
2 3
deipj deipj
mises : q s H ( dW p )[或H ( d p )] 0 tresca : max s H ( dW p )[或H ( d p )] 0
d ij
0
应力循环中外载所作真实功 与附加应力功
(3)非真实物理功不能引用热力学定律;
(4)德鲁克公设的适用条件:
①ij0在塑性势面与屈服面
之内时,德鲁克公设成立;
②ij0在塑性势面与屈服面
之间时,德鲁克公设不成立;
屈服面 势面线
(5)金属材料的塑性势面与 屈服面基本一致。
附加应力功为非负的条件
3.1.3 依留申塑性公设的表述
弹塑性力学本构关系
(1) 稳定材料与非稳定材料
德鲁克公设和依留申公设是传统塑性力学的基础,它把塑性势函 数与屈服函数紧密联系在一起。德鲁克公设只适用于稳定材料, 而依留申既适用于稳定材料,又适用于不稳定材料。
稳定材料
非稳定材料
附加应力对附加应变做功 附加应力对附加应变负做
为非负,即有 0
功,即 0
依留申塑性公设:在弹塑性材料的一个应变循环内, 外部作用做功是非负的,如果做功是正的,表示有塑性变 形,如果做功为零,只有弹性变形发生。
设材料单元体经历任意应力
历即史初后始,的在应应变力εσij0ij在0下加处载于面平内衡,,然
后在单元体上缓慢地施加荷载,使
ε应变原i变d先j达ε点的到ijp应ε屈。变ij+服然状d面后ε态,卸ij,ε再载此ij继0使,时续应并产加变产生载又生塑达回了性到到与应
弹塑性力学第四章 弹性本构关系
(4.36) (4.37) (4.38)
K称为体积弹性模量,简称体积模量。
因此
q
sm
K
,em
sm
3K
1 3 1 1 ex e x e m ( sx sm) sm sx E E 3K 2G
1 ey e y e m sy 2G
1 eij sij 2G
(4.40)
1 eij sij 2G 1 em sm 3K
(4.41)
用应变表示应力:
或:
各种弹性常数之间的关系
§4-2 线弹性体本构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弹性条件下,应力与应变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关系,三维 应力状态下,一点的应力取决于该点的应变状态,应力是应 变的函数(或应变是应力的函数) 6个应力分量可表述为6个应变分量的函数。
• 材料的应力与应变关系需通过实验确定的。 • 本构方程实际是应力与应变关系实验结果的数学 描述。 • 由于实验的局限性,通常由简单载荷实验获得应 力与应变关系结果,建立描述相应的数学模型, 再将数学模型用于复杂载荷情况的分析。(用一 定实验验证结果)
• 例如:材料单轴拉伸应力-应变z e m sz 2G
1 1 1 1 yz s yz exy e xy xy sxy eyz e yz 2G 2G 2G 2G
1 1 exz e xz xz sxz 2G 2G
整理以上六个式子,得 整理以上六个式子,得
因为 J1 0, J1' 0 ,所以以上六个式子中独立变量只有5个 因此应力偏张量形式的广义虎克定律,即
物理方程:
s ij 3 1 3 e ij s ij s m ij s m ij E E 2G E
(完整word版)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
一、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1。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关系 (1)Saenz 等人的表达式Saenz 等人(1964年)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30200εεεεεεεσd c b a E +++= (2)Hognestad 的表达式Hognestad 建议模型,其上升段为二次抛物线,下降段为斜直线.所提出的应力—应变关系为:cucu εεεσσεεσσεεεεεεεε≤≤-=≤-=--00002,)](15.01[,])(2[000(3)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其表达式为:1,)1(1,)1(2>+-=≤+-=x x x xy x x n nxy c n αrc x ,εε=,r c f y ,σ=,r c r c c r c c f E E n ,,,-=εε c α是混凝土单轴受压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在下降段的参数值,r c f ,是混凝土单轴抗压的强度代表值,r c ,ε是与单轴抗压强度r c f ,相对应的混凝土峰值压应变。
2.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应变关系清华大学过镇海等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力-应变曲线:1],)1(/[)/(1,])(2.0)(2.1[7.16≥+-⨯=≤-=ttttttt t t t 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ασεεσσσ3.混凝土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张量表达式,对于未开裂混凝土,其线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可用不同材料常数表达,其中用材料弹性模量E 和泊松比v 表达的应力应变关系为:ijkk E ij E ij ijkk E ij Eij δσσεδεεσνννννν-=+=+-++1)21)(1(1用材料体积模量K 和剪变模量G 表达的应力应变关系为:ijK ij Gij ij kk ij ij kks K Ge δεδεσσ9212+=+= 4.混凝土非线弹性全量型本构模型5.混凝土非线弹性增量型本构模型各向同性增量本构模型: (1)在式2220])()2(1[])(1[0000εεεεεεεσ+-+-==SE E E d d E中,假定泊松比ν为不随应力状态变化的常数,而用随应力状态变化的变切线模量t E 取代弹性常数E ,并采用应力和和应变增量,则可得含一个可变模量Et 的各向同性模型,增量应力应变模型关系为:ijkk E ij E ij d d d t t δεεσνννν)21)(1(1-+++= (2)在式νεεσσνK K Ge e Es kk kk m ij ij ij ====+=3121 中,如用随应力状态变化的变切线体积模量Kt 和切线剪变模量Gt 取代K 和G,并采用偏应力和偏应变增量,则可得含两个可变模量Kt 和Gt 的各向同性模型,采用偏应力和偏应变增量,则可得以下应力应变关系:kkt m ij t ij d K d de G ds εσ==2 双轴正交各向异性增量本构模型:混凝土在开裂,尤其是接近破坏时,不再表现出各向同性性质,而呈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性质。
简析混凝土本构关系
简析混凝土本构关系作者:***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27期摘要:混凝土由于复杂的自身材料,制作工艺和周围环境的不同,使得就力学特性而言十分复杂。
而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又是有限元分析的误差主要来源。
本文概述了混凝土常见的本构关系,即:弹性模型、塑性模型、非线弹性模型和其他弹性模型,阐述了不同模型的基本概念,为计算提供了理论支撑。
Abstract: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its own materials, the difference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oncrete is very complicated in term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 of concrete is the main source of error in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is paper outlines the common constitutive relationships of concrete, namely: elastic models, plastic models, nonlinear elastic models and other elastic models. The basic concepts of different models are describe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calculation.关键词:应力应变;本构关系;模型;混凝土Key words: stress and strain;constitutive relations;models;concrete中图分类号:TU528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27-0197-020 ;引言混凝土是一种人工混合材料。
最新7.弹塑性力学--塑性本构关系汇总
f g J2 k
Cep ijkl
ij kl
ik jl
il jk
k2
sij skl
d ij
C d ep ijkl kl
d x
d
y
d
d z d xy
d
yz
d zx
d x
d y
d
d d
z xy
d
yz
d zx
C ep ijkl
Ce ijkl
Cp ijkl
6
1.理想塑性材料的增量本构关系
f g 相关联流动
塑性应变大小 塑性应变方向
对于强化材料
f
ij
d ij
0
d ij 在
f
ij
方向上的投影,反映了塑性应变增量的大小。
可假设:
d
1 h
f
ij
d ij
d
p ij
1 h
f
ij
f
kl
d kl
如何确定?
f
ij d ij
f ij k
16
2. 硬化材料的增量塑性本构关系
f ij ,ij , k 0
sx2 sysx
Cp ijkl
G k2
szsx
sxy sx
s
yz
sx
szxsx
sxsy
s
2 y
szsy
sxy sy
syz sy
szx sy
sxsz
sysz
s
2 z
sxy sz
syz sz
szx sz
sx sxy sy sxy sz sxy sx2y syz sxy szx sxy
sx syz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
这类本构模型的数量很多,具体表达式差别很大。但在
CEB-FIP标准规范(1990年版)中,明确建议Ottosen和DarwinPecknold两个本构模型用于有限元分析。下面将这两个本构模
型作一简单介绍。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
按照力学理论基础的不同,已有本构模型可以分成四大类: 线弹性 非线弹性
塑性理论
其它力学理论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线弹性本构模型
假设材料的应力与应变符合
线性比例关系,加载和卸载都
代入得一元二次方程,解之得到割线模量: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混凝土的泊松比很难从试验中精确测定。Ottosen本构模型取割 线泊松比 随 的变化如图,计算式为:
式中可取: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定义一非线性指标 保持不变,压应力 ,表示当前应力状态 时混凝土破坏,则 至混凝土 破坏(包络面)的距离,也即塑性变形发展的程度。假定 增大至
混凝土的多轴应力应变关系采用Sargin的单轴受压方程,即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式中参数以多轴应力状态的相应值代替:
型的表达式简明、直观,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型的表达式简明、直观,因而在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
其主要缺点是,不能反映混凝土卸载和加载的区别,不 能反映滞回环和卸载后存在残余变形。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非线弹性本构模型
混凝土与软钢单轴应力-应变关系比较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弹塑性本构模型
途径的可能性极微小。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非线性指标 • 我国学者清华大学的王传志教授等提出了一种修改算法:按比例增
大
数
使之达到破坏状态
,将非线性指标改为:
;引入一个调整系
确标定等。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其它力学理论模型
一些近期发展起来的新兴力学分支,几乎无一遗漏地被移植至混凝
土结构的分析。为此建立了各种混凝土材料的本构模型,其主要有:基
于粘弹性—粘塑性理论的模型,基于内时理论的模型,以及基于断裂力 学和损伤力学的模型。还有些本构模型则是上述一些理论的不同组合。
这类本构模型一般都是利用原理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对混凝土的
基本性能作出简化假设,推导相应的计算式,其中所需参数由少量试验 结果加以标定或直接给出。这类模型至今仍处于发展阶段,离工程实际 应用有一定的距离。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1、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其它力学理论模型 从上述各类本构模型的简介和比较中可见,非线 性类模型因其形式简单、应用方便,且具有一定的准 确性,故它是目前适合工程普遍应用的混凝土本构模 型。
预应力或受约束结构在开裂之前;
第三章弹塑性本构关系
O
张量(应力偏张量)的主方向保持不变,
这种加载方式称为简单加载或比例加载。 后继屈服曲面
在简单加载过程中,一点的应力状态在
(加载曲面)
应力空间中将沿矢径 移动,如图所示。
在复杂加载时,一点的应力张量各
分量不按比例增加, 在改变,应力张量
和应力偏张量的主方向也随之改变。一
点应力状态在应力空间中的运动轨迹就
第三章 弹塑性本构关系
3.1塑性位势理论 3.2硬化规律 3.3 弹塑性本构关系
3.1 塑性位势理论流动法则
模型三要素
屈服条件 流动法则
硬化规律
判断何时 达到屈服
屈服后塑性应变 增量的方向,也 即各分量的比值
决定给定的应力 增量引起的塑性 应变增量大小
本节内容
3.1.1 加载与卸载准则
1 加载曲面(后继屈服面)
0 ij
)d
e
ij
0
0 ij
于是有:
WD WDp
( ij
0 ij
)d
p
ij
0
0 ij
(3) 德鲁克塑性公设的重要推论
WD WDp
( ij
0 ij
)d
p
ij
化时,称之为卸载过程,如果用φ (σij,Hα)=0表示后继屈服
条件,则:
卸载:ddH
0 0
ij
d ij
0
d
n
0
中性变载:ddH0 0 ijd ij
0
d
n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曲线怎么画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曲线怎么画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其本构关系是描述材料应力应变关系的数学表示。
在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的绘制过程中,人们可以通过试验获取各种荷载下混凝土的应力和应变数据,然后利用这些数据来绘制本构关系曲线。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曲线通常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弹性阶段和刚塑性阶段。
在绘制本构关系曲线前,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些基本概念与参数。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是一个非线性曲线,所以在绘制的过程中需要考虑非线性效应。
以下是绘制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弹性阶段:混凝土在低应力下会表现出弹性特性,即应变随应力的增加而线性变化,在此阶段内混凝土的本构关系可以近似为线性关系。
根据胡克定律,应力与应变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σ=Eε,其中σ为应力,E为弹性模量,ε为应变。
弹性模量E的取值可以通过施加小应力施加在试样上进行试验测定。
在绘制本构关系曲线时,可以通过施加小的荷载并测量应力和应变,然后根据得到的数据拟合得到弹性模量E的值。
2.刚塑性阶段:当混凝土应力达到一定大小时,其开始表现出刚性特征,即应变增加不明显,此时混凝土进入刚塑性阶段。
在刚塑性阶段里,应力应变关系并不完全是线性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本构模型进行描述。
常用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有弹塑性模型和本构模型。
其中弹塑性模型应用较广泛。
在该模型中,混凝土的应力可以分为两部分,即弹性应力和塑性应力。
弹性应力与刚塑性阶段的应变成线性关系,而塑性应力则与应变有关。
在绘制混凝土本构关系曲线时,可以通过进行一系列的试验来获取相应的应力-应变数据,然后根据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得到本构曲线。
试验可采用压剪试验、拉伸试验等方法来测定。
在进行实验时需注意以下几点:-试样的制备:试样的尺寸应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并保证试样质量的一致性。
-试验荷载的施加:不能施加过大的荷载,避免试样发生破坏。
同时,在施加荷载后需要保证荷载稳定,并进行稳定时间,使试样达到均匀应力分布的状态。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一.混凝土各类本构模型简介___弹塑性本构模型 经典塑性理论是针对理想弹塑性材料建立的,材料本构关系包含 四方面的内容:屈服条件;判别加载和卸载状态的准则;强化条 件或后续屈服面;塑性应力与应变关系的规律。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
这类本构模型的数量很多,具体表 达式差别很大。但在CEB-FIP标准 规范(1990年版)中,明确建议 Ottosen和Darwin-Pecknold两个 本构模型用于有限元分析。下面将 这两个本构模型作一简单介绍。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定义一非线性指标 ,表示当前应力状态
(包络面)的距离,也即塑性变形发展的程度。假定
力 增大至
时混 凝3 土破坏,则3 f
(1,至2,混3凝) 土破坏
保持不变,1,压2应
3 3f
混凝土的多轴应力应变关系采用Sargin的单轴受压方程,即
A
c
(D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Ottosen本构模型
等效一维应力-应变关系
Ottosen建议采用Sargin提出的单轴受压方程式,来等效描述三轴应力状
态下的应力应变特征,并将三轴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破坏时的割线模量 代
替单轴破坏时的割线模量 。割线模量 Ottosen建议取:
§7.1.4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2、混凝土非线弹性本构模型____Darwin-Pecknold 本构模型
双轴峰值应变 的ip 取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 , r , ) 2 sin 3 sin( / 3) sin cos( / 3) 6c cos 0
常用屈服面- Drucker-Prager
曲面为圆锥体,圆锥体 的大小可通过a、k两个 参数来调整。 f (I1 , J 2 ) J 2 I1 k 0
f (, ) 6 2k 0
常用屈服面- Drucker-Prager
为了计算方便,许多软件(如ANSYS、MARC、 PATRAN、NASTRAN等)采用Drucker-Prager 类屈服准则去近似Mohr-Coulomb 准则 但实际计算表明,按照Drucker-Prager 准则计算 与Mohr-Coulomb 理论计算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为此,Zienkiewice-Pande 等人提出了二次型屈 服准则去逼近Mohr-Coulomb 屈服准则。
i ( i )
弹塑性矩阵
形变理论的物理方程 弹塑性矩阵 单元刚度矩阵
2 i E ( x m ) m 3 i 1 2 2 E y i ( y m ) m 3 i 1 2 2 E z i ( z m ) m 3 i 1 2
弹塑性矩阵的一般表达形式
硬化模量A
对于作功硬化, A = H'
弹塑性通用矩阵的编制
Tresca条件
Von Mises条件
Mohr-Coulomb条件
Drucker-Prager条件
WF Chen条件
塑性积分计算步骤
显式方法
逐步积分, 不迭代收敛 迭代直至收敛
隐式方法
显式积分方法
Nilson屈服条件
用椭球面来表示
水科院于丙子屈服条件
帽盖模型和双屈服面准则
屈服面准则
屈服面与后继屈服面
根据不同的可能应力路径所 进行的试验,可以定出从弹 性状态进入塑性状态的各个 屈服应力,在应力空间中将 这些屈服应力点连接起来就 形成了一个区分弹性和塑性 的分界面,即称为屈服面。 在继续加载条件下材料从一 种塑性状态到达另一种塑性 状态,将形成系列的后继屈 服面。
f ( J 2, ) J 2 sin( / 3) k 0
f ( , ) Sin( / 3) 2k 0
常用屈服面-Von Mises(1913年)
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当受 力物体内一点的应力偏张力 的第二不变量 J 2 ‘ 达到某一 定值时,该点就开始进入塑 性状态 物理意义:在一定的变形条 件下,当材料的单位体积形 状改变的弹性位能(又称弹 性形变能)达到某一常数时, 材料就屈服。 在偏平面上为圆形。因其强 度与ξ无关、拉压破坏强度相 等。
随动硬,屈服面的大小和 形状都不改变,仅发生位置的变化,即只是屈服面在应 力空间中作刚体平移,当某个方向的屈服应力升高时, 其相反方向的屈服应力应该降低。
混合硬化
混合硬化规律是由Hodge于1957年将随动硬化规律和 等向硬化规律结合起来导出来的。该规律认为,后继 屈服面可以由初始屈服面经过一个刚体平移和一个均 匀膨胀而得到,即认为后继屈服面的大小、形状和位 置一起随塑性变形的发展而变化。
增量理论的三个基本假定
屈服准则
应力满足什么条件时进入屈服状态 材料屈服后塑性变形增量的方向 塑性流动时应力应变之间的关系。分为正交流动法则(又称相 关流动法则) 和非正交流动法则(又称非相关流动法则)。 屈服函数与塑性势函数
到达屈服面后,屈服极限的后续变化:理想弹塑性,硬化,软化 分为均匀硬化、随动硬化、混合硬化等。假定塑性流动时屈服面大 小、位置和方向均发生改变为混合硬化。
m
E m 1 2 I 其中, m 1 为平均应力; m v 为平均应变; 3 3
x m ( x m ) y m ( y m ) z m ( z m )
1 z xy xy 2 1 z yz yz 2 1 z zx zx 2
最大偏应力屈服准则,双剪屈服准则
1932年SchmidtR提出最 大偏应力屈服准则,与 后来我国学者俞茂宏提 出的双剪屈服准则相吻 合。 双剪应力屈服条件叙述 为:当两个较大的主剪应 力绝对值之和达到某极 限值时,材料开始屈服。
W F Chen屈服准则
屈服面分区为
压-压区,压-拉区, 拉-压区, 拉-拉区
流动法则
硬化法则(或加载面)
屈服准则
在一定的变形条件(变形温度、变 形速度等)下,只有当各应力分量 之间符合一定关系时,质点才开始 进入塑性状态,这种关系称为屈服 准则,也称塑性条件。又称为屈服 函数 。 材料达到屈服状态,出现塑性变形 材料屈服后屈服极限随塑性应变增 大而增大,称为硬化 随塑性应变增大而减小称为软化 屈服极限保持不变,理想弹塑性
d11 d12 0 0 0 d11 0 0 0 d 33 0 0
对称 d 33 0 d 33
4 E i ( 3 1 2) 9 i 2 E d12 i ( 3 1 2) 9 i d 33 i 3 i d11
混凝土弹塑性本构关系
石建光 厦门大学土木工程系
弹塑性本构关系
形变理论
弹塑性小变形理论--建立全量式的应力-应变关系 适用于比例加载 计算简单 塑性条件下应力和应变间的增量关系 需要按加载过程积分 适用于计算机分析
增量理论,又称流动理论
形变理论基本假定
平均应变(或体积应变) 是弹性的,与平均应力 成比例。 应力主方向和应变主方 向重合,应力偏量与应 变偏量相似,比例因子 随应力状态而变化。 应力强度是应变强度的 确定函数。单向拉伸曲 线. 卸载是弹性的
常用屈服面- Zienkiewicz-Pande
Zienkiewicz-Pande屈服条件 【Zienkiewicz O C, Pande G N. Finite Elements in Geomechanics[M] . New York : McGraw -Hill, 1977. 177-190】
应力应变增量关系
本构关系的应用:二次开发
ABAQUS提供了用 FORTRAN语言编写的子程 序接口,供用户二次开发之 用。 以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 为平台,采用Fortran 语言编 制了UMAT本构程序【贾善 坡等:基于修正MohrCoulomb 准则的弹塑性本 构模型及其数值实施,岩土 力学 第31卷第7期 2010 年7 月】
x
xy yz zx
i xy 3 i i yz 3 i i zx 3 i
D
ep
K B
v
T
Dep B dv
d11 d 12 d 12 0 0 0
Mohr-Coulomb 准则在偏平面内 存在6 个奇异点, 在子午面内其顶 点也是奇异点, 这对数值分析带来 较大的困难. 在奇异点附近收敛很 慢, 妨碍了Mohr -Coulomb 准则在 工程中的应用 修正莫尔库仑准则:子午面有多 种选取形式,如采用二次曲线( 如 双曲线、抛物线、椭圆) 逼近.
f ( I1 , J 2 , ) 0
d d d
e p
常用屈服面-最大拉应力
曲面特征 :若I1相同, 曲面在π平面上投影为 一正三角形。当取θ不变, 则曲面在子午面上为一 直线。曲面在空间的形 状为正三角锥面。
f ( I1 , J 2, ) 2 3 J 2 COS I1 3 f t 0
流动法则
在塑性变形中,当应力状态 随着屈服面的发展,为确保 应力转态离开屈服面, Prager(1949) 给出弹塑性增 量理论的一致性条件。 加载或中性变载时,与应力 状态相应的点在屈服面上, 卸载时应力点推回到当前屈 服面的内侧。中性变载和卸 载时表现出不同的本构规律, 所以给出加卸载准则对建立 弹塑性增量本构理论具有重 要意义。
加卸载准则
强化材料
对于强化材料其加载面 是不断变化的,为区分 加载面和屈服面,加载 面用f表示,屈服面用必 表示。 加载时,塑性应变变化, H也随着变化,因此有 H=/0;而中性变载和卸载 这两种情况,不产生新 的塑性应变,H也就不 变化,因此有H=0。
强化材料
软化材料
流动法则
弹塑性矩阵的一般表达形式
强化模型
一种新的随动不均匀强( 软) 化砼本构 模型-刘西拉(2002)
放弃了均匀强软化的传 统假说, 提出了一种完全 由试验数据标定模型的 新方法, 并建立了相应的 弹塑性随动强( 软) 化本 构模型. 加载面属于随动不均匀 强( 软) 化加载面.
流动法则
Drucker在1951年提出了关于稳定材料在弹塑性加卸 载的应力循环过程中塑性功非负的Drucker公设。 稳定材料的加载面是外凸的 在实际应用中Drucker公设对于稳定材料是适用的, 对于非稳定材料就要考虑依留辛公设或非关联的流动 法则。 依留辛提出了一个更一般的塑性公设:在弹塑性材料 的一个应变循环内,外部作用做功是非负的。如果功 是正的,表示有塑性变形,如果做功是零,只有弹性 变形发生。
f ( J 2 ) 3J 2 K 0
(
1 2
2
)2 (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