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熊的师承及与戴隆邦拳法的异同

合集下载

戴氏心意拳的简介

戴氏心意拳的简介

戴氏心意拳的简介戴氏心意拳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汉族拳术,属于内家拳。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戴氏心意拳的简介。

戴氏心意拳戴氏心意拳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汉族拳术,属于内家拳。

被称为中国四大优秀传统名拳之一。

俗语云:"只见戴家拳打人,不见戴家人练拳"。

戴家拳一直在戴氏家族内部传承,很少外传(只外传李洛能先生,后创形意拳),至戴奎时才开始开放对外传授,开始主要在山西祁县地区流传,现今社会信息、交通便利,随着传人思想的开放,逐渐向国内外传播开来。

戴氏心意拳传承古朴,道理科学,实用性强。

心意拳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汉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戴氏心意拳的简介六代传人高锡全在1984年演练戴氏心意拳六代传人高锡全在1984年演练戴氏心意拳所属地区:山西·晋中·祁县文化遗产名称:戴氏心意拳遗产编号:Ⅵ-3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申报日期:2006申报人/申报单位:山西省祁县遗产级别:省戴氏心意拳是我国内家拳种之一。

是一种保守、神秘、威力强大的拳术。

至今外人难窥其径。

戴氏心意拳的窥探戴氏心意拳,亦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

是我国武库之中极为优秀的内家功法之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神妙莫测,将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论熔于一炉,是一门科学的内外兼修之武术。

几百年来,此拳在山西祁县戴氏家族中秘不外传,其功法顺大自然客观生化规律,以天地阴阳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论为戴氏心意拳之精髓。

戴氏心意拳是现存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

内讲究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此为内三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

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

戴氏心意拳的起源戴氏心意拳发源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戴氏心意拳是先存三大著名内家拳(太极,八卦,形意)形意拳的鼻祖。

内讲究心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即六合)。

任大华谈戴氏心意拳的练法与打法

任大华谈戴氏心意拳的练法与打法

任大华谈戴氏心意拳的练法与打法任大华老先生讲,祁县戴家心意拳由于受戴氏家族“只传戴姓,不传外家”的家训影响,保持了古朴的拳术风貌。

其理论完善,功法齐备,实用性强,它对于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有神奇的功效与奥秘玄机。

斯门拳技,看似深奥,却也不难,只要心明眼亮,刚柔兼全,以仁义为主,以忠长为要即能得之。

所以,此艺非正人不得学,非奇人不能悟,是一门深奥的内家武学体系。

戴家拳要先练重动,这样才出功夫,但重动出来的功夫太死,所以重动练好后要再练轻动,以求应变灵活、内养,最后归于灵动,结果为抖擞劲,惊颤劲,遇敌好似火烧身,就如同冷不防被火星烧了一下,就是这种劲。

此拳又名无手拳,固有胜人不见手之妙。

若以此技与人较,如露手露形,即非吾正式门派。

《拳谱》云:“有手作无手,取人如取偶。

”又云:“拳打三节不见形,如见形影不为能,学者欲求此真艺,诚心苦炼遇知人。

”此拳又曰:妇女拳。

时时刻刻守静守形,束抱三合,视之如妇女,一旦发动,放之如猛虎,即是此艺之本派也。

动手时出手越快越好,打脆冷劲,惊颤劲,一接手就变。

拳法的核心为内外天地翻,全凭丹田打人。

要能在动起手来真正打了人才行,如果摆个架子说说手法把人打出去是真正打不了人的,因为动起来的人不要说练武术的人,即使是不练武术的要想打也很难,所以平时有人说说手法,让人比个架子把人打出去就认为有功夫根本不行,必须交起手来把人打了才行。

戴家心意拳强调从实战出发,喂拳称为“撕扒”或“摩手”。

戴隆邦祖师规定,练拳时保持原身打扮,不准因练拳而更衣脱帽,因突然应敌,哪有更衣脱帽的时间。

因此,该拳法不适合对练。

其劲力身法十分特别,一出手就能把人吃死,这就是拳谱上讲的乾坤并无反意,即让对方化不了,一接手就分胜负。

练时要惊起四梢,这样才会有胆气,不害怕,做到惊起四梢永不惧。

太极·八卦·心意三拳之异同

太极·八卦·心意三拳之异同

八卦掌问世之初,没有明确的拳学体系,门内门外俗称“磨门”,甚至一些武林人士怀疑这种功夫出自“暗门”。董公又缄口不谈内练之道,也可能他老人家文化程度有限,虽得“仙传”,但却不知丹道之学为何物。他门下的弟下有高深文化修养者几乎没有,至再传弟子,才有几位名家著书立说,竭力论证“磨门”源于道家。其实八卦掌不仅与“转天掌”有血渊关系,同时也汲取了吕洞宾的丹道精髓,但它与太极拳却是同源而不同流。
再看一看三家的拳法特点及演变。心意拳以拳把为主,原传套路只有一个,既“四把”,也有的流派将其称之为“四把捶”。演练风格偏于刚猛,传承了二百多年,衍生出形意一大门派,尚云祥先生到了晚会还说:我再打它三十年刚劲。太极拳与心意拳截然不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完整的套路,没有单操之类的东西,它是一首韵律合谐的宋词,起、承、开、合无不转换有度。演变了一百多年,生化出不少流派,但仍是一套拳练到老,很多人都是越练越有味道,有人说:太极拳差不多成了中国的中老年人的精神鸦片了。八卦掌玩的是一种空间艺术,按太极阴阳鱼转圈,原本也没有什么套路,后来程庭华教的徒弟多了,没有完整的套路拿不出手,就编了一个游身八卦连环掌的拳套,不过没规定下来,怎么演练都行。董公最民主,最懂拳无定法的道理,他的传人练的都不一样,但他认为练的都对。
·太极·八卦·心意三拳之异同
--张 方
虽然一百多年来老前辈们的著作里再三强调太极、八卦、心意或出于武当张三丰,或出于少林达摩,或出于岳武穆王,或出于云盘老祖,总之拳出名门,不可小觑。最后都统一于道家,于是称之为内家拳,虽然有点生硬,但这是好事,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贡献。感谢戴隆邦,感谢武禹襄,感谢宋世荣,感谢孙禄堂。这些先贤们把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一种肢体语言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性高度。但是,武学研究靠的不是一般心气和热情,它需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对待。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

民族体育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陈建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摘要:形意拳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始创。

他遍访武林高手切磋拳技,后隐居少林十年,潜心练功,并苦研少林秘籍,并参照其龙、虎、豹、蛇、鹤五拳之精义,从两只鸡的相斗中受到启发,悉心揣摩,创编了形意拳。

由于形意拳历史悠久又各有传承,关于形意拳的流传情况和班辈关系如何,百年来始终各执己见。

关键词:形意拳;传承;班辈关系关于姬际可的继承人是谁,众说纷纭,目前大家公认的是曹继武先生。

曹继武,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曾于康熙三十三年,中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康熙四十三年,任陕西靖远总镇都督,两年后,升任兴安镇总兵,后因宦途艰险,归籍故里。

于池州(今安徽贵池)授业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关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传人这个问题,在乾隆(五十五年),《姬氏族谱》抄本中注有:从学者甚众,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的评定,由此对于姬公传曹,曹公传马,戴二人的关系,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时间上推算马学礼学艺应在戴公之前,马、戴二人艺成后,分别前后回乡授拳,据拳谱记载,马学礼先生在河南传人马三元,张志诚,马兴三人。

张志诚传李政、李政传张聚、涨聚传买壮图,马兴传马梅虎,马三元传人不详,遂成为河南一派之源流。

戴龙邦先生在山西传子戴文量、戴文雄,表侄郭维汉,戴文雄传戴五昌、戴良栋,戴五昌传戴子道,戴良栋传戴魁,戴文雄传李能然,遂成为山西一派之源流。

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马、戴二人谨遵师命,马学礼传拳只传回族不传外族,戴龙邦则只传子侄,不传外姓。

因此,百年来河南、山西二地“心意六合拳”流传甚少的重要因素。

李洛能,讳习飞,字能然,人称老农,系河北深县人,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听说戴文雄大名,曾多次登门求教心意拳,均遭拒绝,相传李洛能定居太谷三年,以种菜为生,并每日为戴家送菜上门,分文不取,感动戴文雄的母亲,戴文雄也受到他真诚的感动,但传拳外姓,有违祖训,后遵母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技艺,从此开始了形意拳广泛传播的历史。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

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戴龙邦,山西祁县小韩村人,戴家为山西祁县历代名族,家传武艺,后从师曹继武先生十余载,技艺方成,游历安徽、河南、山西等地,以武会友,创立戴氏心意拳,传承至今。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戴氏心意拳创始人戴龙邦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戴龙邦简介戴龙邦是清康熙五十二年生的,死于清朝嘉庆七年。

戴龙邦是山西一个叫祁县的小韩村人,戴家为山西祁县世代的名门望族,学的武艺也是家传的,后来拜师跟着师傅曹继武先生学习了十多年,学有所成。

之后戴龙邦又去了安徽、河南、山西等等一些地方游学,以切磋武术来结交朋友,后来他创立了戴氏心意拳,一直流传到现在。

戴龙邦为人豪爽而且讲义气,对人真诚待之。

戴龙邦曾经跟李政学习,是心意拳的嫡系弟子。

人人都知道李政精通名为六合心意的拳法,在大江南北之间,世人都叫他鸡腿先生。

而戴氏戴龙邦的六合心意拳,具有严谨的传统意识和规则,所以真正的传人很少。

所以在祁县流传着一句老话:“只看的见人用戴家拳打人,但是看不到戴家的人练习拳法”。

可是,戴龙邦却最终打破了这个规矩,将他的六合心意拳特别传授给了李洛能。

这与李洛能千里拜访名师,经历了千辛万苦和种种挫折磨难,最终打动了戴龙邦,从而可以全面的继承了大家武术绝学——六合心意拳。

之后,戴龙邦回到了家乡,在山西、河北的地方收了很多徒弟,促使山西的六合心意拳能够发扬光大,在海内外皆有名气。

戴龙邦在中国武术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六合心意拳在武术历史的发展中占着很重要的位置。

所以,戴龙邦也被称作为山西的心意拳大师。

戴龙邦的故事戴龙邦,是心意拳的的开始人,有字尔雷,出生于山西省的祁县,是那里的小韩村人。

戴龙邦在小的时候就喜欢学习武术,学的是祖传的功夫。

就在清朝雍正帝继位的第四年,那时戴龙邦只有13岁,他就跟着自己的父亲去了安徽的池州,也就是今天的贵池县经营店里的生意。

后来跟着曹继学习武术,曹继武自己说自己是南山郑氏,他的独门绝学会死心意六合拳,于是,戴龙邦刻苦学习了10多年,终于学的了精髓。

戴氏心意拳之养生功

 戴氏心意拳之养生功

戴氏心意拳之养生功作者:解竣文来源:《少林与太极》2019年第08期一、戴氏心意拳及其養生功历史流变戴氏心意拳创始于岳飞(1103年-1142年),定型于清朝戴隆邦(1713年-1802年),在古拳谱中又称为“心意六合拳”。

此拳经过李洛能改名为“形意拳”,形意拳经过王芗斋改名“意拳”(又名大成拳)。

戴芝(1527年-1625年)师承牛皋后裔牛庆学习岳家拳,传承到戴廷栻(1618年-1691年)时,戴廷栻与傅山先生(1607-1684)因反清复明而结交。

傅山先生将道家养生功传给戴廷栻,于是形成了现在的戴氏心意拳养生功。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戴氏心意拳养生功系傅山先生所传道家功法。

二、戴氏心意拳功法特点戴氏心意拳之丹田功取自胎儿在娘胎里的姿势。

此功法以修炼丹田为核心,练习过程中对内脏产生按摩作用,从而养肺、疏肝、补肾、强心、健脾。

修炼时要求周身放松,丹田带动躯体运动,采集大自然精华之气,排出体内病浊之气,从而养就丹田浩然正气。

通过持久练习可以达到“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之返璞归真的效果。

三、戴氏心意拳养生效果实例无数体弱多病者习练戴氏心意拳后产生神奇的康复功效,也有一大部分人因为结识戴氏心意拳养生功而开始习练戴氏心意拳。

现举两例:本人一师弟刘某,在北京市公安系统工作,于2015年结识。

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加之熬夜加班,导致患有严重颈椎疾病。

其颈椎疾病每年春秋发作,严重时无法工作,只得住院医治。

医生建议他没事时放风筝,有助于颈椎康复。

后来其在网上搜到戴氏心意拳的练功照片,发现习练戴氏心意拳比放风筝效果更好,于是寻找并拜师习练戴氏心意拳。

由于急切希望身体好转,刘某不仅早晚习练,工作之余在办公室亦时不时锻炼,自此再没有患过颈椎病。

本人于2017年受邀参加香港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庆典,由于舟车劳顿无暇练功,加之水土不服,回到北京后浑身发困、发冷,晚上愈加严重。

由于很少生病,以为是劳累所致,并不在意。

本人有晚上练功的习惯,到点必练。

心意拳的简介

心意拳的简介

心意拳的简介心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是中国武文化和东方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心意拳的简介。

心意拳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特别是心意拳的技击性很强,它能用头、肩、肘、手、胯、膝、足等部位击打敌方,非常实用,并因此受到国内外武术家的重视和广大武术爱好者的喜爱。

2008年6月7日,心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心意拳的简介简介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国古老汉文化的体现。

十大真形是心意拳的精髓,这是一门技击性很强的古老传统实战派拳法。

十大真形,其动作简捷,古朴纯真;阴阳互济,内外兼修;刚柔相济,形神兼备;能快能慢,善顾善打;动静结合,心意相连;讲究头、肩、肘、手、胯、膝、足七星并进。

是中华武术中不可多得,老少皆宜的拳种。

十大真形,演练起来,起落钻翻,束展开合;进退自如,动转反侧,随心所欲;全身应敌,通体为拳。

练到上乘境界,可以纵横往来,迨形遂影,目不及瞬,真所谓动之不见形,击之不见影。

本书详细介绍了心意拳的历史以及心意拳的基本拳路的特点要领等等。

本书内容全面、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普及心意拳具有积极的作用。

心意拳的简介渊源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刚毅多谋,勇冠三军。

自幼随名师周侗习文练武,随陈广习刀术、枪术,尤精大枪术。

在长期抗金战斗中,化枪为拳,训练将士。

此拳刚猛狠毒,奇快无比。

意到拳到,变化无穷。

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则用拳。

后岳飞被害,此拳随之销声匿迹,鲜有所传。

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 10 年,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山西形意拳的发展与传承研究

山西形意拳的发展与传承研究

·研究探讨·226山西形意拳的发展与传承研究广西师范大学 杜晓娜【摘要】中国形意拳植根于姬际可创立的心意六合拳,来源于戴氏心意拳,融入众多传统文化理念及武学精华由李飞羽始创,并由车毅斋逐步完善而形成的一个新型拳种。

从咸同年间此术始创,经不断改革完善,到光绪晚期定型为体系相当完整、内容相当丰富的形意拳术,名人辈出、蜚声武林,跻身于中国“四大名拳”之列。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史实叙述法等手法概述了形意拳的演变发展历史,使人们进一步加深对形意拳这一中华武术瑰宝的了解。

【关键词】心意拳 形意拳 创立 发展 演变1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文明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茶余饭后都想到室外活动活动。

如今,武术全民化的势头如雨后春笋,热爱传统武术的人们纷纷涌入到练武健身的大军之中。

倾心形意拳者如斯,很多人喜爱并习练形意拳,而习练者对其渊源及发展情况知者不多、知之甚少。

本人出生于形意拳之乡——山西太谷,自幼受传统形意拳文化熏陶,习练十数年颇有心得。

希望能为形意拳的健康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情,能为广大武术爱好者尤其是形意拳爱好者提供一些研究资料和信息支持。

2 心意拳与形意拳心意拳:姬际可创此拳时,以“心之发动曰意,意志所向为拳”为立拳之本。

以“六合”为法则,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手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故名“心意六合拳”。

形意拳:是在山西祁县“戴氏祖传心意拳”的基础上,融入众多传统文化理念和武学精华由李飞羽始创,并由车毅斋逐步完善而形成的一个新型拳种。

2.1 两者区别不少人仍把二者混为一谈,主要原因是心意拳与形意拳之间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

两者相比,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

一是心意拳由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创立,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而形意拳则是由李飞羽创立距今只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

二是拳的名称不同。

很显然,心意拳与形意拳两个拳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两个拳种在各自的传承中脉络是非常清晰的。

心意六合拳

心意六合拳

相傳明末清初,「神槍」姬際可(1602-1683),傳授由槍化拳之武術,因此拳由心生意,又由意轉化為拳招,故稱心意拳。

此拳術極重視內外三合(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外三合是肩與胯合、肘與肘合、手與足合),故後人稱為心意六合拳或六合心意拳。

虎抱头目录[隐藏]心意六合拳尊岳武穆为始祖,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清初山西姬际可。

据说姬际可于终南山得到岳武穆拳谱,精通六合枪法,后把大枪术化为拳法,创出此拳。

姬际可门下,分成河南、山西两个不同派系,分化成心意六合拳与戴氏心意拳。

传说姬际可游少林,把心意拳授与少林寺武僧,少林寺称之为“心意把”,成为该寺传留最精拳术之一。

姬际可,明末清初人,字龙峰,祖居山西省永济县尊村,生于1602年(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卒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

姬公后人流传下之拳经曰:“一阴一阳者为道”、“一阖一辟之谓变”、“阴阳不测之谓神”、“往来不绝之谓通”和“阴阳相合、刚柔相摩”、“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把枪法演变为拳法,把阴阳五行做为拳法之总纲。

此拳原称为“六合拳”。

姬龙峰因以枪术闻名,被尊为神枪。

其拳亦有称神拳,是一门以武入道的好拳。

神拳传尊村后,又称“守洞尘技”。

其侄姬运亨得之,于1645年应“顺治乙酉科”成武举。

姬龙峰将拳术传曹继武,再传河南回民马学礼。

马学礼传张志城。

张志城传李祯。

李政(祯)在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传出《六合心意拳谱》。

李政,字太和,山西人,乾隆时拜张志诚为师。

李在拳谱中写有序言。

心意拳素有一项优良传统:宁可失传,不可乱传。

故择徒非常严谨,防止误传非人以免危害社稷邦国。

熊膀三大主流派[编辑]在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比較明晰的、具有廣泛代表的三大主流派。

一是以馬學禮為代表的河南心意拳,一是以曹繼武之後的戴隆邦,戴二閭,戴良棟,戴奎為代表的山西祁縣心意拳,三是以戴隆邦,戴二閭之後的李老能,車毅齋,郭雲深等為代表的山西,河北心(形)意拳。

各派雖然風格不同,但拳理拳法是一致的,在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傳授中,不致離譜太遠。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特点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特点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特点推荐文章山西戴氏心意拳的技击特点和实战真言热度:2022寒露节气的习俗及特点热度:国庆节的节日特点_国外的国庆习俗热度:国庆节的演变历史_国庆节的习俗及特点热度: 12星座的特点分析热度:山西戴氏心意拳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于传递太保守,要求太严格,至今传播不广,仅限祁县一地。

山西戴氏心意拳由于受戴氏家族"只传戴姓,不传外家"的"家训"的影响和制约,保持了古朴的拳术风貌。

戴氏心意拳传系主要以劈、崩、钻、炮、横五行拳,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鹰、熊十形拳,七小形,三拳,三棍,七步丹田功,一至五趟螳螂闸势捶,四把,蹲猴势桩、浑元桩,三才桩、两仪桩、童子功等功、技、法、式为其拳法的传承载体。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特点。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内容特点戴氏心意拳分为桩功、单式练法、套路练法、散打、兵器几部分。

李秀宁藏古本《戴氏六合拳谱》目录为:斩截、裹胯、挑顶、云领、出抛、虎扑、起手、鹰捉、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

基本功为桩功,名曰:养丹田。

两脚相并直立,头上顶,目光前视。

两手以掌心按丹田(小腹),左下右上。

然后两手掌卷曲身起,两手归原处,动时深呼吸,以意为先,用意不用力,反复多次。

此桩歌诀有:静养灵根气养神,养功养道见天真。

丹田养就长命宝,万两黄金不与人。

步法分:虎步、鸡步、蛇行步、龙形步、车轮步、坐盘步、进退连环步、人字步、纵步、箭步、串步、快步等。

其中虎形步为基本步法。

虎形步又名弓箭步,其势有如猛虎出洞之威。

此步分甲乙两型。

甲型,右腿弯曲如弓,左腿向前伸直脚跟着地,脚尖扣起如箭。

乙型,前腿弓,后腿蹬直。

鼻尖、膝尖、脚尖垂直成一线,头肩胯后腿斜成一条线,两脚前后相对成一字步,整体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单式练法还有七炮、七膀。

七炮是通天炮、掘地炮、斩手炮、连珠炮、捉边炮、横底炮、追风炮。

七膀是鹞入林膀、犁行膀、果风膀、云磨膀、押磨膀、人字膀、波落膀。

形意师承谱

形意师承谱

关于整理与编辑《形意师承谱》的说明《形意师承谱》是我在闲暇之余根据尚芝蓉师姑编撰的《尚氏形意师承谱》的基础上整理与编辑的。

老朽无才,按说也没有什么资格与身份整理与编辑《形意师承谱》,但是事情总得有人去做。

按说,《形意师承谱》应该有“国家地方志编委会”编辑与整理,可是我想我们国家的“地方志编辑委员会”是否有时间与兴趣无偿的给我们形意界处理这个事情。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所以我就义务试偿着整理了一下,总之没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我所发表的作品基本都是真名发表,内容基本都是实事求是真实可靠,就连我的网名“凯原夜野”其实也是“开元爷爷”谐音。

(因为我的孙子叫梅开元)在整理《形意师承谱》过程中,得到了无数形意人士的鼓励与帮助,特别感谢山西形意同仁高宝东、王建筑等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协助!连九十多岁高龄的全国惟存的形意三代传人布秉全老人对我也进行了鼓励与指示,在此深表感谢!由于能力与资料有限《形意师承谱》虽经多次更新但至今资料的还是不够完善,望见到此说明后望形意同仁及知情人能够积极提供线索与资料,使我们的《形意师承谱》整理地更加完善。

随着整理也会随着在网站更新,但是为了为历史负责,一些支派或人物因历史渊源不清或传承有争议者,暂时不能写入《形意师承谱》。

最终整理好的《形意师承谱》将附在我撰写的《尚派形意拳》的后面。

我的邮箱:我的电话:《形意师承谱》整理者济南梅殿修形意师承谱(2014年5月更新版)《心意六合拳》姬龙峰(1602—1680)传曹继武(1662—1722) 姬寿(子)传戴龙邦(隆邦)马学礼马学礼(1739—1824) 传马三元马兴张志诚张志诚传李政张海洲李政传张聚白先师姚仁山张聚传买壮图买壮图传丁兆祥(1835—1933)丁兆祥传吕瑞芳(1906—1999)吕瑞芳传李汝波李汝波传徐永明马兴传马梅虎马梅虎传马梦乐刘万义马梦乐传金黑彦刘万义传唐万义水观兰戴龙邦(隆邦)(1713—1803) 传戴文量(长子)戴文雄(文熊)(次子)郭维翰戴文雄(文熊)(1778—1873) 传李洛能戴五昌(子)戴良栋(侄)戴五昌传戴志道(1908-1942)戴良栋(1824一1915) 传戴奎(子)戴宏勋(侄)戴宏勋传段仙渠本源孔繁新范生戴奎(1874-1951)传岳蕴忠王映海段锡福王步昌史雄霸郭应天马二牛高升祯柳洪元任大华陈锡福戴克礼岳蕴忠(1909-1992)传郭瑾刚段钖福传霍永雳王映海传王仲祉(子)王仲廉(子)王国良王全福吴振德郭瑾通梁文章刘恩斌陈晋福庞高鹏杜来远乔俊海杨宗俊梁晓峰程振家王毅郭维翰传吕海根贺九功吕海根传郭和郭和传范甲元范甲元传岳忠德乔瑞郭映长郭映盛杨立仁段双柱郭占华吕盛吕辉《形意拳》李洛能(1808—1890)传《形意拳》形意拳一代李太和(子)郭云深刘奇兰宋世荣宋世德车毅斋白西园张树德刘晓兰李镜斋刘元亨贺运亨李广亨孟勃如李占元张小平杨中壬田静杰穆小义形意一代郭云深(1820—1900)传形意二代李奎垣许占鳌钱砚堂郭元(养子)刘勇奇刘纬祥李殿英李振山黄修亭赵殿元魏志率王永奎申万林高济云常晓武马成李静斋张品斋郭国祯形意二代李奎垣传形意三代孙禄堂李汉章(子)马耀南韩奇英形意三代孙禄堂(1860—1933)传形意四代裴德元张玉峰张玉山崔老玉李老丹孙振川孙振岱孙剑云(女)孙从周(子)孙务滋齐公博任彦芝陈守礼刘春霖陈微明吴心谷高道天陈宝泉朱国福朱国桢肖汉卿肖格清李玉琳李敦素刘正邦郑怀贤徐树铮李烈钧姜怀素鹿季子胡凤山曹晏海马承智李庆澜袁伟柳印虎陈健侯沈祖安徐铸人童文华金一明金仕明陈敬承金淑英靳云亭万良形意三代李汉章传形意四代李拓原形意四代李玉琳传形意五代李天骥(子)形意五代李天骥传形意六代牛胜先形意六代牛胜先传形意七代赖宏形意三代马耀南(1902-1939)传形意四代张祥麟袁玉祥王谷臣苏长明扬世昌杨杰李子彬张子长闫士英韩宝树何洪滨形意四代张祥麟传形意五代蔡永强单吉刚唐颂华形意四代韩宝树传形意五代魏文征张凤祥倪瑞林向先王世清张利民杨世平李国庆栾强李延洲安立心韩世山(子)形意五代韩世山传形意六代张尹子王世瑜陈挺王凯平张毅形意五代魏文征传形意六代何向达形意六代何向达传形意七代郑元同刘成窦泽民王玉杰布玉帛形意四代何洪滨传形意五代刘玉镇程华安史大连李培义郑守泉李东升李茂林李明庆李树基形意六代李培义传形意七代张伟张宝珍形意五代李东升传形意六代石勇周广传王庆江形意二代许占鳌传形意三代汤士林倪成玉形意二代李振山传形意三代麻胜张学郭子昆形意三代郭子昆传形意四代冯志坤李世英宋光印形意二代刘纬祥传形意三代韩超群李国生范国珍马青藻马礼堂孙百奎刘雨楼孙耀清谢德全康西华崔书田王占恒郭方州刘书琴郭玉琢马晔峰田振声刘宝珍谢潭赢戎飞陈景玉孟兆兹马君骥刘凤岐越毓奇刘惠来形意三代韩超群传形意四代金武元李荣亚李正德王如梅形意三代李国生传形意四代沈毓秀李宜德彭作霖李玉玲形意三代范国珍传形意四代翟文凤赵继周秦继春周贯青赵庆立范英张文柱韦进才王庆云张瑞文康广志徐立青赵继周谢合修张国正田喜林边文俊王尚礼胡式文张金龙刘继志马世民高振玉李保平形意四代翟文凤传形意五代冯立谦韩亚明翟红雷文祥郭鑫何秀芝陈志欣刘秀英于小元韩亚明李义振杨福全李宝英张福德康奋形意五代冯立谦传形意六代邢红杰邢红亮李文杰郭忠元梁军利邢红亮曹光浩吴小鹏吴小程申云飞谢刚强孔涛夏培富刘洪启马卫民卢革非海峰马新形意三代马礼堂传形意四代尚济形意三代孙百奎传形意四代陈士芬刘保林王广增刘学瑞形意二代赵殿元传形意三代刘英玉形意三代刘英玉传形意四代刘錫珍形意四代刘錫珍传形意五代申佩琰张凯旋张鸿翰吕义太吕殿江彭长林薛振锋李树元李文泉郭丙恒赵洪顺严青山马云飞马云富吴文章武文焕张立信赵景芳王兴元王作臣王甫翔王清正形意五代王甫翔传形意六代麻成若张佳利田翠徐彪朱宝国张文举王大军形意六代张佳利传形意七代乔国贤马平林王子宝赵秀娟孟尽美姜峰刘丽丽高峰郭伟曲宏伟张伟夏文竹吕志宏张丽君何玉勇范荣山张再华栾万富吕殿伟杜荣和韩东升崔日男李天伟邓家辉刘泽范文涛周瑞生形意二代刘勇奇传形意三代王振帮形意三代王振帮(1887—1952) 传形意四代陈富形意四代陈富(1916—1982) 传形意五代赵士安陈天选(子)尹传顺(义子)车仁权姚德胜邹志刚朱文忠侯振俄姜万金于志旺李德印曲乃祥杨宝郭三陆子祥刘春利秋忠学何福仁吴洪谋李学仁谭继民王志德娄元会徐文谦形意五代赵士安(1933—2004) 传形意六代郑学文张剑锋张连富刘景石李培华刘建波鲍庆岩孟宪义李景云侯旭明刘艳芬石海军王胜亮庄乾域形意六代郑学文传形意七代杨尚霖郑洋孙立峰王龙高红卫杨辉黄智钰王景伟江涛王杨王金瑞郝平沙沙(俄罗斯)田增旭于尚民王少浦形意六代张剑峰传形意七代刘志刚程晓东李军刘勇卿绍伟柳军李正彬王梅松李长春廖晓刚边卓石磊沉楚航王俊忠朴哲洙候小伟形意五代吴洪谋传形意六代吴燕霞(长女)吴玉颖(次女)吴桐(子)刚守民彭令吴键刚任永民吉德纪瑞刘东林薛平魏方文康振军赵青龙王雪峰霍吉松冯新鸿蒋大建林晓峰形意五代娄元会传形意六代封关敏杨洲兴杨柏青崔伟杰程希久形意五代何福仁传形意六代王春伟孙文邹栋文赵力福形意五代陈天选传形意六代陈明(子)郑学文张剑锋形意二代申万林传形意三代陈济生张景高刘岐山崔德元申殿侠唐维禄高长泽付长荣形意二代李静斋传形意三代李应埙于殿奎侯星五麻树林王雪斋田文卿杨泽沂陈为善张炳坤赵振尧形意三代于殿奎传形意四代赵延升于煦辉形意四代赵延升传形意五代李洪喜冯万利于煦辉形意五代冯万利传形意六代高臣形意一代宋世荣(1849—1927)传形意二代宋虎臣(子)宋青山(次子)宋铁麟(侄)贾蕴高宋光匡任尔其赵守钰宋国秀宋宴彪王嗣昌形意二代宋虎臣(1881-1947)传形意三代车润田潘振英陈光斗崔继先席子勤张效先董秀升吕佩双石瑞亭魏小全邢子成张剑清李旭洲刘实君形意三代董秀升传形意四代李桂昌李锦文形意三代李旭洲传形意四代许凡曾卢宗仁周连聚张贵良孟洪福张长泰杨月波许繁曾芦中仁形意四代许凡曾传形意五代王万友形意三代刘实君传形意四代刘益群(子)潘兴文李兹轩王文满于钦都孙豹隐张凤宁黄江天杨基伟鲍增智张胜蛟赵夫敏形意二代宋铁麟(1885—1978) 传形意三代宋光华(子)吴立孝赵永昌胡仲衡田种兰徐文忠孙业民李宗山陈锡荣薛秉剑史一峰张国良温敏张子信苗秀荣王敦本杜春选胡会友李旭洲邢子成形意三代吴立孝传形意四代田进忠陈常印形意四代田进忠传形意五代张增记形意三代赵永昌传形意四代赵川辉王儒贵贾保寿武星明李进陈金龙形意三代宋光华传形意四代宋宝贵李国粱李永顺潘小杰陈汝庆曾汉杰形意三代田种兰传形意四代田宝林(子) 李六八冀立业范天保米克俭李云马植舜形意二代贾蕴高(1885—1940)传形意三代郝湛如田镇丰焦番东李永和王善之靳子陵形意三代郝湛如传形意四代张品之邵善康形意二代任尔琪(1877—1945)传形意三代任翠珍(女)王维何连蛮宋登王敏杜密雷殿华孟基泰孟克俭任红宗王四印形意一代宋世德传形意二代宋晏彪(长子)形意二代宋宴彪(1881—1930)传形意三代刑子诚形意一代车毅斋(1833—1914)传形意二代车兆俊(长子)车兆烈(次子)车兆杰(三子)李发春白光普王凤翙李复祯孟兴德孟天锡布学宽刘俭王之贵郭崐武杰王丕春贾祯王培本赵钰吕学隆樊永庆赵仁成形意二代车兆烈传形意三代段吉元形意二代李发春传形意三代韩荣华王好廉杨吉生形意二代孟兴德传形意三代孟福多形意二代赵仁成传形意三代杨生辉形意二代李复祯(1855—1930) 传形意三代陈际德武玉山乔锦堂乔锦章段振奎武承烈邱凤岐邱凤鸣米增祥程裕有白照亮张近贤张师圣李华亭张尚贤石全山刘永发车耀义李际虞李国辅姚肇基阎廷胜武德胜武立锐张海刘德宏朱富贵形意三代陈际德传形意四代张书田郭凤山范效先张学绅陈挺进武铁卿范维屏张学绅范忠模陈廷敬郝鸿南陈学让陈合莲陈喜来张曼晓王鸿冀殿武陈兴邦陈学荣陈映暄形意四代王鸿传形意五代张友林形意五代张友林传形意六代荀密形意四代张书田传形意五代刘定一形意五代刘定一传形意六代邹文波形意二代王凤翙传形意三代吴宝玉张万春张孝森原世珠白锁成李开元白克胜王立英车丕清侯志远戴臭元岳春景形意二代布学宽(1876一1971)传形意三代布秉贵(长子)布华轩(次子)布秉全(三子)许浩张永义孙德宜苏登瀛吕家麟车彩藻史焕美张谦武春修李世全卢昆杜连登薛兆宽来铭诗庞守珍王继业赵富贵吴培森胡耀亮韩晋白根来杨全喜杜润堂杨友全吕家忠张宗茂张永义刘家瑞吴厚泽阎芝兰武朝相孟增华韩万富郝守芝庞俊芝曹守扑杨积高春玉靳甲贤李世全蔡兰亭王瀛王锡铭张觉先杨万春史钟美车采藻杜大义田整全张廷梓白玉生郭步景张升云王青彦巩崇富周云楼武潇郝思圣武炳毅薛兆宏荣再庚尹振业安玉山刘三计张秉新张培郭培德温郭熙刘春芳庞林太胡殿基孟宪武杜连登形意三代布华轩传形意四代布援强(子)形意三代布秉全传形意四代赵玉祥盛松兰宋国鹏形意三代张永义传形意四代梁焕章形意四代梁焕章传形意五代程登华形意五代程登华传形意六代程进英形意二代吕学隆(1 8 6 8 —1 9 2 8 )传形意三代吕家麟(子)孟立纲武仕杰武立锐武德胜孙荣富杜玉山张云富曹克孝孔祥麟张怀刚张三猴形意三代吕家麟传形意四代李三元形意四代李三元传形意五代姬群才形意五代姬群才传形意六代莱拉珠形意三代孟立纲传形意四代孟增华(长子)孟增富(次子)孟雩李福元张桂五冯耀魁朱富有杜守志武选贤高子正孟连柱王景云郝振玉庞五儿形意四代孟增华传形意五代孟淑媛王建筑郝绍勤常建武张晋峰武建勋王建民吴晓春阎建明韩福志形意四代杜守志传形意五代曹师暄高德明段振华李学仁曹中文刘廷义邹五娃马景贵杨长海程东海庞根福形意四代孟雩传形意五代李新义曹健民孟庆玉王月荣形意四代王景云传形意五代范兰锁陈智赵东禄赵建国王鸿亮成志权吴德功王太晨张喜蛮王春形意四代孟增富传形意五代孟民先孟民峰形意四代李福元传形意五代王德俊牛安仁段继先张耀龙郝子平马政郭万生李建生张春福赵俊儿吴会平吕传叶吴敬香孙宝库杜和庆曹贵平程铁柱梁永贵时建安武福山屠云高李安生郭月生武建功形意五代武建功传形意六代刘铁柱温玉恩王爱生魏邵宁樊保成霍嘉明李向东霍春惠刘满星张玉泉毛水旺闫俊生乔玉和胡珊樊保金王进荣刘风俊孙序泉吴树生形意三代武仕杰传形意四代高吉祥高宏年郝庆富王尚义武铁安陈生凤郭文斌孙丙耀梁致信郭大肉梁卯和赵恒丰王宪章郝庆东孟庆真杜润生武振国庞玉保胡元猴程有则郝凤鸣杨辅森形意四代高吉祥传形意五代薛建林形意四代武选贤传形意五代王晋生王宪胜形意二代刘俭(1886—1955) 传形意三代胡万英吴殿科吴治泰高庆瑛段振化吴连富李德宏李春发刘云只史万选赵培章胡积厚程锡栋张润宽柳广忠柳广信姚宪仁杨立全董银来武存志程映光刘福长武丕全吴义明成永宁贾四儿吴连成白云雪杨立志贾元勋史清煜杨应中李德茂王义新胡宝玉吴仁会马映胜王志保胡赞元贾新年贾兆祥杨国梁吴佑贾廷槐何载功萧庆祥侯丙俭吴俊秀梁春寿田贵和段良玉王侯秃程侯马吴士信史德郝世昌白俊年胡万英武立清李广发贾有富张映春史纪英郝九洲形意三代胡万英传形意四代胡守仁(子)形意三代吴治泰(1905—1974) 传形意四代高宝东杜连杰杨国栋高宝铨安启邦程联友郭庆密籍锡龙刘志清杨克俭籍新贵籍济银籍增田白来有张汉良郝根宗吴明柱贾贵谊贾俊谊吴德和杨立杰常晋武胡守仁形意四代胡守仁传形意五代孟安生孟凡文形意四代高宝东传形意五代李保庚张世勤贾捷文郝宝明武立信武爱忠高勇杨安禄贾捷武李立新高荣璧史自强张应光杨旭亮高荣军高荣政张玉萍许文慧贾捷强李培英贾维文赵铁生高昌勇杨晋武杨杰冯福清冯曹成胡鹏飞杨建新杨晋文王保忠张燕军郝智強郝英白金印侯锦升郑猛张乐高高荣英辛培运孟根形意五代侯锦升传形意六代杨鸿源形意五代许文慧传形意六代高昌翠贾超贾雅静高昌宏田斯郭倩华杨春晖形意四代杜连杰传形意五代张来有王忠义杨丕胜詹少文成学明杨贵明杨贵志杜月安杜德宝常耀生陈国俊李春国陈云慧史玉明闫建东杨存富陈相礼陈相信刘利成李慧卿任建明任伟邢晓亮李永虎李鹏张浩浩形意四代杨立杰传形意五代杨巧萍(女)李文生游金宝形意四代常晋武传形意五代张锦祥李少壮张学智形意四代安启邦传形意五代郝志刚田生广杨富贵张艳玲武俊林李建国杨完生柳树军贾二铁张跃洪贾秋柱郭润林形意四代程联友传形意五代游济平任建丰程清海刘文波杜光谦游思宏畅旭升曹建军刘冰高风林任建林杨英海贾秀青郭荣军郭丰艳柴世民郭宏岩原军强薛金根原冬冬形意四代吴德和传形意五代吴建宏(子)贾履富吴巧生吴正路形意四代胡守仁传形意五代孟安生孟凡文形意三代白俊年传形意四代白道同(子)形意三代吴立清传形意四代史年只罗富有籍锡刚周啟俊形意三代李广发传形意四代李保寿(子)史自禄形意三代贾有富传形意四代高海明高荣生形意三代史纪英传形意四代郭如山形意三代郝九洲传形意四代郝宝全(子)李毛闰形意三代吴殿科传形意四代程素仁路云亭武晋杰吴秀峰刘鹏李世杰王衍华周永刚吴保安刘海军吴连儒李义忠孟宪维李正青贺虎元贠强赵万科朱荣耀闫维斌赵国林吴会明吴荣吴连杰吴连保侯森凤王保利形意四代吴会明传形意五代吴婷婷(女)孙荣形意五代吴荣传形意六代吴茂生郝超成吴桂峰李崇山形意四代吴连杰传形意五代吴会遐形意四代吴连保传形意五代吴会迪形意四代侯森凤传形意五代王忠智牛春芳郝庆福形意四代王保利传形意五代王正张永刚形意四代王衍华传形意五代冀学明李峰刘长军曹培春王鹏杨明战春杰孙即桐苏加金王永芳形意四代程素仁传形意五代杨玉东白志纯薛锟常超程永刘超李强庞雁强陈方武海明白文友覃理韩张海斌李嵘王剑程江王忠智王江生徐纪山赵吉勇杜宏志形意五代王江生传形意六代吴江华周伟形意五代徐纪山传形意六代范欣武雯霏形意五代赵吉勇传形意六代杨树凯杨兆华解军边鹏形意五代杜宏志传形意六代李红孙狗旦形意四代吴秀峰传形意五代马永根邹安刚卢永红杨江波吴会进王海利赵玉斌张鹏宇郭江勇智小东初玉财普茂宏孟永儿形意五代孟永儿传形意六代魏泽宇武忠鹏形意四代吴连儒传形意五代李保荣陈成成卫东车淳车王永刚贾世东范强吴会遵吴会渊胡本智籍钦光形意五代胡本智传形意六代白忠生形意五代籍钦光传形意六代要照华李岗形意四代刘鹏传形意五代李利生刘勇壮段小军段捷文杜韧王先凯刘康冯锦锋王军峰王惠林董小明张志坚形意四代李世杰传形意五代孙宝龙周胜利宁德宏邱锦宏李伟宋楠李玉国梁波涛古海旭段振宇孙硕孙果形意三代张映春传形意四代李东恩杜利忠郝成文马建国程全生董建生李海凤形意三代吴连富传形意四代杨凡生张西征杜根玉白道同张双喜杨步天程锡庭杜来成柳康安程树业段德贵吴年喜吴冬喜吴子成王玉城段先良武丙生吴凤鸣吴子剑杨丕海杨丕福杨凤生杨利生杨贵喜李年明陈哲陈相恭孟枢奇田侯猴田二铁智生富宋铁虎闫甲根杜玉生韩学义暴万林史振山龚保珠贾士元胡宗业孟永寿白大权李全成李铁宝贾桂保张壁明李兴林张侯三吴铁仙任文斌王来义刘鹏路云亭代振宇李昌福吴永景王国杰乔士文吴永明孟枢勤刘守仁贠春贵梁春生程培基张定良刘晋中郭凤年形意四代吴永景传形意五代王来杰程汝生乔建元杨明明程刚狗程树森形意四代王国杰传形意五代李明明程印吉王富生程刚富形意四代乔士文传形意五代程满铁武酉年刘四儿薛燕青形意四代吴永明传形意五代庞喜林郭小斌杨金虎形意四代孟枢勤传形意五代忠明二狗保平杨地成张友柱形意四代刘守仁传形意五代梁二东吴永寿吴喜顺吴士亮吴磊贾桂平形意四代贠春贵传形意五代侯宏利段利生形意四代梁春生传形意五代杨崇寿杨新则张英杰智生贵杨智赵霞太李培忠王友全形意四代程培基传形意五代宋进虎李永兵冯兵贾永权贾素萍杨燕萍形意四代张定良传形意五代薛庆林宋来凤郝良兵郝瑞宏形意四代郭凤年传形意五代曹成岭胡佳峰杜吉太朱建明吴国晋形意四代杨凡生传形意五代吴会忠田连生李吉民冯源王庆昌何德全张德柱刘胜利李三狗王惠年牛虎儿岳玉富陈计全孟铁林袁兴林吴东海韩庆玉裴旭东段智峰张英俊赵俊生张春生张宏生白映兵白映舰要军舰马学恩程刚王建忠籍蛮小王永亮石勇张凯韩瑞生孙晋林闫福林康明春段贯军郝朝亮党伟光忠忠梁建国梁健安贾建平李志荣李爱斌苏玉李治中秦建国史爱珠许军孟兵兵王春明杜吉安杜俊安程培忠窦志吴露要惠生杨崇寿杨立勇杨立寿王玉平王宝云孟二兵孙建民吕二小吕会宝杜贵海杜贵成鲁园明曹万科游俊德李爱龙徐学功苏啸林闫永辉李德忠叶胜林杨志海杨俊明杨铁成杨致富杨二清杨平安杨海生杨荣宝杨宏伟杨宏中杨军杨慧杨毓秀杨晨光杨晨亮杨勇杨杰(俄国):杨天龙杨云龙杨猛龙(美国):杨成龙杨海龙杨巨龙杨小龙杨人杰杨地灵杨侠义形意五代吴会忠传形意六代李晓彦崔彦青贠国栋张双刚张双强白健白维忠王子洋程杨芳乔超马波张骥飞贾学飞王云岗武相翔贾坤堃贾埜解旺春形意四代张西征传形意五代王勇义姬红星田军范来良王美久陆俊梅冉高峰王慧斌刘晋红张保国范运会形意三代李德宏传形意四代胡中秋形意四代胡中秋传形意五代王建耀形意三代高庆瑛(1892—1975) 传形意四代高宝东(子) 高宝山王世良李春喜陈祥虎形意四代李春喜传形意五代李镇洋形意二代樊永庆传形意三代樊瑞峰(子)杨永蔚裴贵成郭连蛮形意三代郭连蛮传形意四代常连保郭玉儿形意三代范瑞峰传形意四代樊宜兴(子)形意三代杨永蔚传形意四代杨守先王鸿许承麟赵贤才杨毓鸿杨毓凌靳连壁郝瑞麟刘振声张晋芝吕芳甫田德长王炳文杨译僧。

樊宜兴谈“心意拳”师承关系

樊宜兴谈“心意拳”师承关系

樊宜兴谈“心意拳”师承关系一、介绍几个相关人物和戴氏家族1,姬际可,字龙峰,祖居山西省永济县尊村,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先祖姬从礼于明初燕王扫北后,由洪洞县迁至蒲州。

姬际可为八世姬训之次子。

自幼学文,13岁开始学武。

不到20岁已成家有子立业。

不久父母相继去世。

三十多岁,姬已是文武全才。

之后离家出游,涉足名山大川,历经艰辛,遍访技击高手,从理论到实际,武功见识更广。

后又到少林寺。

在少林寺他又学得佛教文化和寺僧的拳法技艺。

文化修养和武功大有提高。

这种主客观条件的结合为姬氏后来创拳立法奠定了基础。

之后,少林寺住持请他做了师傅,传授武功。

清顺治甲申年(1644年),清军入关,不久南下,各地反清复明志士和原明军一些将领云集少林寺。

姬际可素来敬仰岳飞“精忠报国”精神,以反清复明为己任,遂与各路豪杰相商反清大计。

此时姬近五十岁,被大家拥举为首。

后被清廷获密,派亲信人寺,众人险遭不测,于是姬与众明军旧将下山出游。

姬际可与众人虽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他们人少力单,不能从事反清斗争,还有被清廷缉捕的危险。

于是大家统一认识,将希望寄托在创拳立法之上。

以传播反清复明思想,招集更多人士,才有复明可能。

统一认识后,众明军旧将又把军队士兵训练基本拳法和作战有效技能介绍给姬。

这时姬际可已是承袭了中国古代武学传统文化和众多拳经的精华、集民间劳动生活斗争中产生出来的武术和军队作战形成的基本拳法与作战有效技能创造出来的武术于一身的武术大家。

创立“心意拳”可谓瓜熟蒂落,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通过上述介绍,不难看出姬际可大师创拳立法是有明显的反清目的,是要用于对敌作战的。

武术本来就是冷兵器时代军队作战技术的延续,把军队训练基本拳法和作战有效技能优选于“心意拳”中,并作为重点,这是与早已在民间流传多年的其他拳种的本质区别之所在。

说“心意拳”是传统名拳,武坛奇葩,是最后出现的武术结晶恰如其分。

戴文熊的师承及与戴隆邦拳法的异同

戴文熊的师承及与戴隆邦拳法的异同

作者: 张方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精武
页码: 46-48页
主题词: 拳法 师承关系 传承方式 心意六合拳 心意拳 形意拳 戴文熊 戴隆邦 传统武术 中国
摘要:近年来研究戴家心意拳传承的文章(包括笔者在内)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既然戴文熊传给戴良栋,再传给戴魁,戴魁又传高升祯和陈明洁等人的拳法和流传于山西、河北等地的心意六合拳及形意拳有一定的区别,那么这种差异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昵?很多拳家和学者都认定戴隆邦传戴文良和戴文熊是一脉相承,因为父子相传是最其中国传统特色的武学传承方式。

但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上看,大闾和二闾虽是自幼习武,可他们的授业恩师却并非戴隆邦,而是河南鲁山县南门外的李政(又称李珍、李祯)先生。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发展演变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发展演变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发展演变推荐文章入党积极分子自传思想演变过程_入党积极分子思想转变汇报热度:当兵入党自传最新热度:河南焦作的春节习俗有什么热度:入党誓词的演变范文热度:关于入党誓词的演变热度:山西戴氏心意拳是心意拳三大主要流派之一,由于传递太保守,要求太严格,至今传播不广,仅限祁县一地。

山西戴氏心意拳由于受戴氏家族"只传戴姓,不传外家"的"家训"的影响和制约,保持了古朴的拳术风貌。

戴氏心意拳传系主要以劈、崩、钻、炮、横五行拳,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鹰、熊十形拳,七小形,三拳,三棍,七步丹田功,一至五趟螳螂闸势捶,四把,蹲猴势桩、浑元桩,三才桩、两仪桩、童子功等功、技、法、式为其拳法的传承载体。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发展演变。

山西戴氏心意拳的发展演变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岳飞刚毅多谋,勇冠三军。

自幼随名师周侗习文练武,随陈广习刀术、枪术,尤精大枪术。

在长期抗金战斗中,化枪为拳,训练将士。

此拳刚猛狠毒,奇快无比。

意到拳到,变化无穷。

实战中远可用枪,近则用拳。

后岳飞被害,此拳随之销声匿迹,鲜有所传。

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

因此拳系按“意由心生,心之发动曰意,意之所向皆为拳”立拳,故有心意拳之称。

又因此拳讲究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为外三合,合者即一动而全身内外上下配合严谨,同时俱动,于是又有心意六合拳之称。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在传承过程中,因受时间、地域、文化、信仰、宗教、习俗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比较明晰的、具有广泛代表的三大主流派。

一为以李广亨、赵玉、郭维成、侯树林、王喜胜、米崇、王英、张书田、郝银锁、梁晓峰、郭书民、张宁、刘根泉、原文庆、孟涛等为代表的榆次心(形)意拳传系。

戴氏心意拳第五代传人

戴氏心意拳第五代传人

戴氏心意拳第五代传人王映海,乳名:桃园则,人称桃园伯、桃园师父,1926年生,山西祁县东观镇(原晓义乡)北堡村人,戴氏心意拳第五代衣钵传人,著名武术家,武术大师。

弟子广布四海,德高望重,是当代戴氏心意拳的集大成者。

师从心意大侠戴魁先生,潜心修炼近七十年。

他十五岁从师戴氏心意拳第四代掌门人戴魁门下习练心意拳,一生务农,目不识丁,但他全凭脑中记忆能把戴氏心意拳原原本本地掌握在手,并分门别类、系统完整地梳理。

1984年,山西省祁县创办武术协会,王映海先生被推荐为副会长。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结识了海内外众多武友,频频与他们切磋拳艺,屡屡赢得赞誉。

王先生曾赴全国各地进行武术交流研讨与观摩。

他的拳术被国外爱好者推崇为“最符合科学的武术与最后的秘密武术”、“凶猛的实用性拳术”。

戴氏心意拳发源于山西祁县,为清乾隆年间祁县小韩村人戴隆邦所创。

他经过几十年锲而不舍的钻研,在祖传拳法的基础上,集山西蒲州姬龙峰心意拳、河南李政、山东金世魁、陕西牛希贤等武术名家之拳术精华于一炉,于清朝乾隆年间编创出具有独特功法的戴氏心意拳,成为戴氏家族的家传拳,秘不外传。

武术界将戴隆邦称为心意拳的开山鼻祖。

该拳由戴隆邦次子武林名师戴文熊(戴二闾)传子戴五昌、族叔戴良栋,良栋传其子戴魁,由戴魁先生传于外姓。

从此,戴氏心意拳开始外传。

戴氏心意拳与晋商文化息息相关,戴魁英年曾在包头乔在中堂的一家钱庄当保镖,锋芒毕露,武艺超群,被称为“武林散仙”。

王映海先生十五岁(十四周岁)从师于戴魁门下习练心意拳。

他小的时候品学兼优,但由于家境贫寒,只念过两、三年书,十一岁就辍学了。

师父戴魁本是祁县城内人,因抽大烟致使家境衰败,最后落足到晓义村,他膝下无子无女,破其门规,传心意拳于外姓。

王映海不能上学念书,很是苦恼,见戴魁练拳,也跟着学了起来。

一开始,王映海给师父干些杂活儿,悄悄跟着学些拳法,到十七八岁时,他就做些小生意,卖瓜卖果,给家里添些收入,克扣一点结济戴魁师傅,一边习武练拳。

心意拳大师岳蕴忠花光家财学武,还把儿子给练死了.......他武功究竟有多高?

心意拳大师岳蕴忠花光家财学武,还把儿子给练死了.......他武功究竟有多高?

心意拳大师岳蕴忠花光家财学武,还把儿子给练死了.......他武功究竟有多高?推荐阅读经典原创文章:练拳站桩打坐300多天后的感悟,百日筑基归于平凡,孕育奇迹民国心意拳大师岳蕴忠视拳如命,在学武的过程中,花光了全部家产。

同时,为了将所学武艺一代一代传下去,他的儿子五岁刚过,他就以非常严格的要求,责令儿子习武。

由于太严格,每天的训练量过大,结果让不堪重负的儿子丧了命。

那么岳蕴忠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如此勤学苦练,武功究竟有多高呢?1908年,岳蕴忠出生于山西祁县贾令镇一户富裕人家。

岳家几辈都子嗣不旺,岳蕴忠这一辈又是单脉相传,因此岳家长辈都把他当作宝贝蛋,唯恐他有个闪失。

再加上岳家在镇子上也是很有些资财的大地主,因此岳蕴忠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尽管是地主家的儿子,但岳蕴忠却不是个傻憨憨。

他天资过人,读书亦能过目成诵,连私塾里的老师都对他十分看重,说自己教了几十年书,像他这样聪慧的学生并不多见。

岳蕴忠读书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初年了。

当时新学堂已经得到了推广,不少家产殷实的人家,都会把子弟送到城里去读书。

未来再送到海外留学,回来后入仕为官。

但岳家长辈却不赞成让岳蕴忠读太多书,一是不希望他读书入仕,远走高飞。

尽管在外做官是光耀门楣的事情,但是从清末乱世到民国初年,社会不太平、军阀混战……再加上官场尔虞我诈也有诸多风险,弄不好就惹祸上身,不仅丢官,也许还送命。

与其闹得一家人心神不宁,不如就让岳蕴忠守着家财,继续做个地主过活。

毕竟家里有百亩良田,还有六百多只肥羊,此外还有一个二层的木阁楼,也可以用来养鸽子。

当然,岳蕴忠若是什么也不想做,那也可以把地租给佃户,靠收租吃息过一辈子。

总之,岳蕴忠读了七年私塾后,岳家长辈就明确地说明,不让他继续读书了。

尽管对学堂依依不舍,但岳蕴忠毕竟不是新青年,所以他还是听从了长辈的安排。

好在长辈还算民主,询问岳蕴忠接下来想做什么?得知他想弃文从武,长辈们忙不迭地四处打听,重金请来一位著名拳师,教他学长拳和弓力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由guochunyang999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 查看。 00 l ' _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谈武论 道 近年来研 究戴 家心意拳传承 的文章 《 包括笔者 在 肉 )忽略了一个重要 阍题 :既然 戴文 熊传 给戴 良 栋, 再传 给戴魁 , 戴魁 又传 高升祯 和陈 明洁 等 人的拳 法和流传 于 山西 、河北等 地的心 意六 合拳及 形意拳 有 一 定 的 区 别 ,那 么这 种 差 异 是 由于 什 么 原 因 造 成 的昵?很 多拳家和 学者 都认 定戴隆邦传 戴 文 是和 戴 文熊是 一脉相承 ,因为父子相传 是最其 中国传统特 色 的武 学 传 承 方 式 。 从 笔 者 园前 掌 握 的资 料 上 看 , 但 大闾和二 闻虽是 囱幼 习武 ,可他 们 的援 业 恩师却并 非戴隆邦 ,而是 河南 鲁山县南 门外 的李政 《 又称李 珍、 祯 ) 生。 李 先 鼍 磐 文/ 张 方 据河南心意六合拳 的有关资料 先生就常跟弟子们说 :我们戴家 的 记载 , 李政系马学礼的再传弟子 , 其 拳 是花 三百 两银 子 买来 的 。 授业师是张志诚。 大约在乾隆年间, 拳谱写到此处便产生了一个疑 李政 从家乡鲁山至商水县 ( 或十家 问, 既然戴隆邦是曹继武 的弟子 , 而 店 ) 恰逢戴隆邦携文良和文熊在此 李政只是马学礼的再传弟子 ,论辈 , 开店 , 李政 即在店里做零 工。 据戴家 分戴隆邦 自然高出他一辈 、甚至二 拳谱记载 ( 戴隆邦传戴文熊的拳谱 辈 ,那么为什么会让 自己的儿子拜 称为 “ 老谱 ”, 良栋传戴魁的拳谱 李政为师呢?再者 , 戴 戴隆邦所学和李 称为 “ 少谱 ”, 此说据 “ 少谱”) 一 政所学均是姬龙峰所传 的心意 六合 , 日大阊二阊习武时 ,李政露 出不屑 拳 , 那么 为什么李政会 “ 蹲猴 ” , 功 之意 , 二人请李政展示功夫 , 李政只 而戴隆邦却不会?戴 隆邦和李 政的 做一 “ 蹲猴” , 良和文熊不禁哂 拳法究竟有 哪些区别 ?这都需要研 桩 文 笑 ,但二人与李政交手 ,却均非所 究河南 派心意六合拳与研究戴家心 敌 , 隆邦 令 二子 拜 李 政 为师 , 戴 因李 意拳方家和学者们下一番工 夫进行 政行拳时善走 “ 车行如 风”的鸡形 深人 的探 讨 。 步, 于是 又 称 李 政 为 “ 腿 先 生 ”。 鸡 戴家 “ 少谱”中还记载 : 良和 文 戴隆邦为了李政能悉心传授 自己的 文熊除得李政所传 的 “ 蹲猴 ” 内功 、 儿子 , 便花 了三百两银 子为李政购 虎步及心 意六合拳法外 ,另有金 世 置了宅院和家产。因此 , 后世的戴魁 魁传 的螳螂闸势五趟 ,也就是今 天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谈 武论 道 戴家心意门和山西意 门及河北形 意 定 了 “ 腿不过膝” 。发劲与身法的 变 上推算 ,戴隆邦 已是年近七旬 的老 门所共同传习的 “ 闸式捶” 。戴文熊 换相结合 , 总结 出了 “ 束展天 地翻” 人 , 如何再跟李政学艺 !二是在传统 为什么要学螳螂门的功夫?是 因为 的修炼方法 ,要求 出手能发 “ 抖擞 武 术 的传 承 史 中 ,长 老谱”中沿袭一种说法 , 劲”, 即 而抖擞又要分阴 阳 , 发 劲需 要 师的现象恐怕还 从未有过 。戴隆邦 心意六合拳是岳飞所创 ,系岳武穆 有分寸 , 否则修炼不 当 , 仅无益 , 自幼 习武 ,少年 时 即 随父 戴 廷 选 在 不 “ 路经安徽池州时 , 拜曹继武 兵 困 牛 头 山 时 观 螳 螂 捕 蝉 后 所 悟 反 而有 害 。因此 , 蹲猴 ”的火 候 和 外经商 , 得。戴文 良和戴文熊得李政的真传 “ 抖擞劲” 的阴阳练法确是所谓 “ 不 为师 , 得传心意六合拳 , 而李政不过 后, 对戴家原传 的长拳 、 通背和 心 意 传之 秘 ”。 六合拳等拳法进行 了去繁就简 、 去 是 马学礼 的再 传弟 子 ,即使按河南 而戴隆邦 的拳法体 系却仍是 以 派的某些拳家的说法 :马学礼与曹 粗 取精 , 新创 编 了以 “ 重 蹲猴 ” 内 “ 为 三才 为本 , 周天为路 ”, 内功还 是 继武是 同门师兄弟 ,马学礼是戴隆 功修炼体 系 , 拳法以三拳 、 五行 、 十 以 “ 子午桩 ” 三才式为纲领 , 、 拳法 邦 的师叔 ,那么李政也恰好是戴隆 二形 的单操为主 ,改编 了 原传心 意 则揉和了长拳 、 通背、 温家教及曹继 邦 的师侄 ,岂有师叔再拜 师侄为师 六合拳中的四把和螳螂拳 的五趟 闸 武所传 的心意六合拳和螳螂拳 中 的 的道理 ! 势 。虽然 也是 以 “ 六合 为 法 , 阳 为 精华 , 阴 创编 了一系列拳 械套路。有些 戴隆邦拳法 的特点 ,我们从有 斑。 某杂志上有一篇名为 《 郭维汉 母, 四象为根”, 但是 “ 三节为用 ” 学者不禁要问 :文 良和文熊跟 李 政 关 郭 维 汉 先 生 的传 人 的报 道 中 可见 中 更加注重开发根节的功 能 , 强调 “ 束 学拳 , 戴隆邦为什么没学?而王芗斋 一 展最为先” 。在身法上讲究 “ 身如石 和山西六合心意拳的专 家也都一致 故里消息 》 的短文 , 描写此派拳法的 瓦” 抱肩 , , 塌腰 , 裹胯 。拳架也与戴 认为戴 隆邦父 子是同时拜师 学艺 , 传人 “ 五十八岁的弟子 吕惠 , 三指功 隆邦的心意六合拳舒展奔放 的风格 均是 李 政 的 人室 弟 子 。这 种 观 点 忽 在 地 上 立 起来 走 了 一 圈 ,接 着 踢 了 不 同, 下势低 沉 , 短小紧凑 、 精巧 简 视 了两 个 常识 性 的史 实 :一 是 从 戴 一 个 ‘ 旋风腿 ’ ,腾空三尺余高”; 练, 并严格遵守曹继武的 《 六合十大 隆邦 的生卒年 ( 7 0 ~10 1 2 年 89年 ) “ 范甲元踢 出一个二次脚 , 把屋檐下 要序 》 “ 翻落 钻 , 中 起 忌踢 宜踩 ”、 和 戴 文 熊 的生 卒 年 ( 7 8年 ~17 的燕 子 窝踢 下来 ”。 些功 夫 和练法 17 83 这 上 如果 按 戴 文 熊 十 六 岁 时 , 应该源 自 隆邦最初习练的温家教 戴 “ 脚踢浑身是空” 的明示 , 摒弃戴家 年 ) 看 , 原传长拳 中的腿法 , 以蹬踩为主 , 规 戴隆邦父子在河南得遇李政 的时间 中的腿法 ,说是戴隆邦 仍保 留着这 矗 麓 ; 些拳法和功夫 , 并传给 了郭 维 汉 。关 于郭 维汉 的师承 , 精 武 曹继植先 生认 为郭维汉 没 鬻l 得 “ 蹲猴 ”桩 , 因此 断定 郭 爹l秘 璧 维汉没得到戴隆邦 的真传 。 其实不然 , 戴隆邦本人也没 学 过 “ 猴
page 2
”, 怎 么 能 教 蹲 又 郭维 汉 呢? 至于郭 维汉 与戴 隆邦的亲属关系 , 有说是妻 弟, 有说是妻侄 , 也有说 是 外甥的。 过去没有相关 的资 料 不好 判 断 , 日祁县 的赵 近 宝祥 师弟 赠予 了戴家 的部 分家谱 , 有关戴隆邦的一段 如下 : 戴廷选生子隆邦字 “ 兴 国, 妻赵 氏 、 氏 , 氏生 刘 赵 子讳文 良、 讳文熊” 。戴 隆 邦 的妻 子 中并无 郭 氏 , 因此 有关郭维汉 是戴隆邦 的妻 4 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谈武论 道 弟或妻侄的说法显然有误 , 而郭维汉 技相结合 , 创立了我们今天所说的 戴 咐戴文熊 “ 戴家拳不传外姓人” 。但 是戴 隆邦外甥的说法也许可能。 据 家 心意 拳 。 在戴家拳谱里 , 虽有 “ 三教 三不教 , 传, 郭维汉是 自幼随戴 隆邦 习武 , 那 不过 , 在历史上 , 隆邦 和戴文 三怕三不怕 ” 戴 的说法 , 没有 “ 却 不传 时戴 家 尚没有 所 谓 的不 传 外 姓 人 的 熊的拳法并没严格的界限 , 这不仅是 外姓人” 的戒律。 即使真有这项戒律 “ 戒律”, 相信郭维汉能够得到戴隆 因为他们原本出 自一家 , 更主要的 是 也应该是在十九世纪初 的事情 , 而戴 邦的真传。戴魁先生的再传弟子 、 祁 他们的传 人大多数都是兼学二家 的 文熊传艺于李洛能 、 车毅斋及陈天 禄 县的赵玉海师伯在给我的信中也说 : 拳法 , 如李洛能 、 车毅斋 等。而 与本 和 陈天祥 是 在 十九世纪 中叶后期 , 距 “ 维 汉 则 多 得 了一 些 其 它 拳法 和 门有 甚 深 渊 源 关 系 的另 外 二位 心 意 “ 郭 不传外姓人” 的说法已经过去了半 器械功夫 , 主要有大小洪拳 、 十二连 拳前辈也是如此 ,以前 我曾听姜 铁 个世 纪 , 在这 么长 的时 间里 随着 社会 捶、 大刀 、 大枪 和棍法 等 ”。 森师伯和王善德师叔说过 , 陈明洁师 的发展和环境 的改变 , 人的思 想观念 笔 者 在 以前 发 表 的 文 章 里 曾否 叔在祁县只与戴 门习艺 , 未投过 其它 是有可能变化 的。 事实上任何一门高 定过李洛能跟郭维汉学过拳的说法 , 门派。“ 但本门的拳法和器械却 比 现 深的武学都 吸取前辈的宝贵经验 和 现 在看来 , 种观 点需 要更 正 。事实 在祁县同门的东西多出一倍 , 这 这多出 其它 门派的精华而创编 的, 不可能凭 上 是很有 可 能如 姜容 樵 先 生所说 的 : 来的拳法和功夫源于何处呢?近 日, 空 想 象 出来 , 于 有 心 研 究者 , 本 对 根 李 洛能 在戴 家 只学 了 “ 五行 六象 ”, 刘常 春先生出版 了《 武派太极拳》 专 就 是 无 秘 可 守 。 比如戴 家 心 意 拳 的 而其它功夫则多传 自郭维汉 , 今天李 著 , 书中明确提出了陈明洁师爷不 仅 虎步定式就是源于原传 的心意六合 洛能一 系所 传 习的 四把 、 闸势 和完整 随戴魁师祖学过拳 , 还跟陈姓 本家的 牮柱式身法 ,而二 十世纪初 ,号称 的十三形则是后来 由车毅斋到戴 文 陈大先 生 和陈 二先 生学 过功 夫 , 过 “ 不 东北 三 老 ” 之一 的大 枪胡 奉三 早年 熊处学 得 的。另 外 , 山西 车派 和河北 两位老前 辈那 时都 已是年逾古稀的 也学过形 意拳 ( 心 意拳 ) 后期 他创 , 各派形意拳所习练的五行连环拳 、 八 老 人 了 , 师 爷 的年 龄 与之 相差太 悬 编文趟子戳脚时 , 陈 就将虎步定式作为 式 和八 字 功及 各 种 器 械 也 多 是戴 隆 殊 , 不能拜师 , 辈分也合不上 , 这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