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走势剖析共16页
2022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
![2022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05811f5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27.png)
2022年中国物价走势分析2022年:物价走势遭受猛烈变化第一,食品价格回落和翘尾因素衰减推动CPI高位回落。
在我国计算CPI的商品篮子中,食品所占权重最大,超过30%,远高于居住、衣着、交通通讯、医疗保健等所占比重。
因此,CPI对食品价格的变动最为敏感。
食品价格自2022年3月份起开头逐月下降,食品价格月度同比涨幅则由2月份的23.3%回落到11月份的5.9%。
除食品价格回落外,CPI同比涨幅的快速回落还与翘尾因素的衰减有关。
据测算,2022年1月翘尾因素为5.84%,到11月份衰减为1%。
在食品价格和翘尾因素的双重作用下,CPI同比涨幅自5月份开头回落,由5月份的7.7%,快速回落到11月份的2.4%。
其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与国内需求减弱导致PPI跳水。
工业品出厂价格在2022年前8月还维持高位攀升的势头,但进入9月份后开头回落,10、11月份更是消失高台跳水。
我国PPI在2022年消失大起大落的走势,与国际市场价格的猛烈波动有亲密关系。
前期在全球流淌性过剩的环境下,大量投机资金涌入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商品市场牛市行情,也促成了原油、有色金属和农产品的价格泡沫。
2022年9月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造成全球股市、汇市的猛烈动荡,也戳破了国际大宗商品泡沫。
国内需求下降、工业生产增长显著放慢也是PPI涨幅在9月份以后显著回落的一个缘由。
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增幅比6月份回落7.8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低9.7个百分点,创2022年11月以来我国月度工业生产增速新低(扣除春节月份),是1998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工业增速低于9%的月份。
去年三季度之前,虽然轻重工业增速都在逐步走低,但重工业增速尚处高位,高于轻工业增速。
但进入三季度后,重工业增速急剧下滑,并在10月份低于轻工业增速,这也是重工业增速自2022年以来首次低于轻工业增速。
国家发改委物价走势分析
![国家发改委物价走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30e927aaea998fcc220ef4.png)
国家发改委关于稳定居民物价的措施( 2011年8月17日)一、去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价格调控监管的政策措施取得的效果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物价稳定问题,去年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又将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积极采取措施控制货币、发展生产、保障供应、搞活流通、加强监管、安定民生,目前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正在逐渐显现。
一是货币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5月份人民币新增信贷5516亿元,较去年同期少增1005亿元;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M2增速回落至15.1%的合理水平。
二是重要商品供应得到较好保障。
蔬菜生产明显恢复,夏粮又取得较好收成,通过组织补库和择机进口,国家粮食库存有所增加;加强了煤电油气运调节,实施有序用电措施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用电用油紧张状况有所缓解。
三是物流成本有所降低。
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对蔬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用水、用电价格实施了优惠价格政策。
正在开展公路收费专项清理整治行动,纠正各种违规收费行为,将逐步降低偏高的物流费用。
四是市场和价格秩序进一步好转。
与部分企业和行业协会加强沟通,加大价格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并公开曝光部分典型违法案件,引导和警示企业加强价格自律,维护了良好的市场和价格秩序,“搭车”涨价、散布涨价信息,以及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行为明显减少。
五是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18个省份已经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其余省份也将在年底前全部建立,从机制上保障了困难群众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并有所改善。
二、导致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今年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继续高位运行,同比上升6.5%,环比上升0.5%,涨幅比6月份扩大0.2个百分点。
总体看,导致当前物价上涨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国际输入性较强、货币流动性充裕以及前期自然灾害等因素,也有资源性产品以及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价格上涨累积效应不断释放的影响。
我国物价变动特征与走势分析
![我国物价变动特征与走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2a1ccba26925c52dc5bf49.png)
我国物价变动特征与走势分析1.物价景气分析的指标构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自物价体制改革伊始,物价的波动就一直呈现出滞后于宏观经济波动的特征。
近十几年来这一特征更加明显,具有很强的规律性。
说明我国物价波动主要是由市场供求状态和市场投资效益决定的,而我国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是通过推动投资增长来促进经济增长,投资冲动的周期性释放导致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周期性变动,因此应通过对供求本身的调整来平衡市场供求关系,进而将物价波动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本文首先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基准指标,研究物价的周期波动和景气动向。
除物价自身外,国民经济各行业以及各宏观经济部门的活动都与物价紧密相关,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价的景气状况。
本文收集了与物价相关的宏观经济月度指标200多个,利用时差相关系数、K-L信息量等计量方法筛选出能够反映物价波动状况的先行、一致景气指标组,物价景气指标组如表1所示(样本期间:1997年1月~2013年8月)。
2.指标名后标有“*”号表示经过价格平减的实际值指标。
由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进口商品价格总指数,5个指标构成物价一致指标组。
这些物价指标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波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并且,这些物价指标涵盖了商品消费、生产、原材料、进口等价格的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反映物价的走势。
导致物价波动的原因有两个重要方面,一是经济增长,二是货币供应。
由于物价本身是宏观经济景气的滞后指标,因此,相对于物价而言,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速、国家财政收入实际增速、进出口实际增速等一致指标具有一定的先行性,这些指标是经济增长的显著标志。
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增长波动一般会导致物价的波动,因此,房地产开发综合景气指数也是物价合理的先行指标之一。
此外,狭义货币供应量M1实际增速的波动会导致货币供应波动,进而影响物价波动。
因此,本文将宏观经济中重要的一致指标作为物价的短先行指标组。
中国的物价变化情况
![中国的物价变化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463ce1e6866fb84ae55c8d3f.png)
中国的物价变化情况一物价变化的总体情况自2005年初物价水平较大幅度下降之后,2006年承接了2005年的低物价态势。
2007年物价总水平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主要价格指数出现了一致性收敛,这似乎预示了下一步的变化。
2008年初主要价格指数全面发力攀升,因而唤起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这既与经济产出的下降趋势相背,似乎也无视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蔓延,由此也造成了国家有关调控政策与措施难以决断以及所谓的“一年四变”——现在,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以价格水平变化为主要标志来判断中国经济的态势很容易发生误导。
2007~2008年相对于2006年物价的表现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08年物价水平同比增长从图1可知,相对于2006年,2007年物价水平几乎全面明显上升——除了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外。
相对于2007年,2008年物价水平整体有一定上升,但农产品和70个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价格明显下降——尤其是后者,预示了经济景气指数的降低。
截至2008年,从各类价格指数变化的相关度来看,尽管它们的总体走势是一致的,但消费者价格指数一直处于最低,而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上涨率最大,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低于原料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见图2)。
大致来说,各类物价相对变动的基本特征是:越是上游的产品,其价格上涨率越大;越是下游产品的价格,其上涨率越小。
但是,进入2009年以后,这种已经保持了数年的格局发生了反转性的变化——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的下降幅度最大,其他价格依次排列。
这意味着中国实体经济较严重地步入了下滑通道。
图2 各类价格指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上游产品价格和下游产品价格的关系。
简单地推理,如果上游产品价格持续高悬,下游产品价格将受到上涨的压力。
正是基于这种判断,在2008年,虽然国民经济已经出现多方面减速的苗头,很多研究者仍然坚持认为中国的CPI将继续上扬,因而仍然建议要进一步实施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
这种观点固然看到了产品价格通过投入产出链而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但却看漏了价格传递的另一重要机制——产品供求关系。
我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走势及对策分析
![我国物价水平的现状走势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9b33004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b.png)
现状:今年入冬以来,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前峰的物价指数CPI迅猛上涨,带动物价不断攀升,猪蛋、奶制品、青菜、食用油、粮食、棉花、白糖、食品、成品油、商品房价格不断攀升。
2010年10月11日,备受关注的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正式公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0月CPI 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再创新高。
物价的持续上涨不仅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同时也加大了保障民生的现实压力。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看待物价的持续上涨,在未来的宏观调控中,如何在抑制通胀、保障民生与保证增长之间实现平衡,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
数字背后的民生压力“看现在10块钱还能买到什么?”10日晚,在济南马鞍山地下银座超市,68岁的张大娘无奈地说。
鸡蛋大的红富士苹果,已经卖到每公斤7元,张大娘挑了6个,就花了5元多。
“去年,这种小苹果10块钱能买一网兜。
”虽然张大娘不懂什么是CPI,但她能明显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
11日,普通人切身感觉到的物价涨幅通过统计数据表现了出来。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0月CPI的同比涨幅达到了4.4%,创年内新高。
其中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价格的同比上涨更是高达10.1%。
目前,我国物价主要表现为结构性上涨,但民众反映非常强烈,通胀容忍度较低。
”马怀君说,对中低收入家庭而言,一旦食品、生活必需品价格高涨,他们的生活质量就面临威胁。
”央行发布2季度报告:过半居民认为物价高得难以接受457%更多倍蓄走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表示,估计今年的物价指数要稍微高于3%。
去年1月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结束连续14个月之久的下滑局面首次由负转正。
今年头3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分别达到3.2%、2.1%和3%。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剔除鲜菜、鲜果和能源等价格变动因素影响后,一季度价格总水平同比实际上涨3%,这个数值反映价格上涨的压力正在增加。
分析多重因素推动物价上涨对于不断上涨的物价,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铁岗说,近年来,我国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国家一揽子振兴措施,对促进经济增长起了重要作用。
物价现状,问题,分析
![物价现状,问题,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44a29c108a1284ac85043a1.png)
物价上涨分析报告一、关于物价的现状和问题。
多年来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进一步巩固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势头的进一步巩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通胀预期压力持续加大,价格总水平前稳后高,重要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要商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而物价指数上升物价指数上升,,表示货币贬值表示货币贬值;;物价指数下降物价指数下降,,则表示货币升值。
我国物价水平持续上升,显示出严重的通货膨胀的端倪。
主要为:1、食品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上涨。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禽蛋消费以及饲料需求增加,粮食需求不断增加。
近几年,我国投产了一些生物燃料,工业生产用粮数量增多,也相应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
今年上半年今年上半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2%5.2%,,增幅比上年同期高3.9个百分点,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今年上半年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
2、生产资料价格大涨生产资料价格大涨。
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随着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等工作的推进,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的逐步进行,企业成本会不断增加。
粗略测算,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资源补偿费、探矿权和采矿价款、安全费用提取、以及矿价款、安全费用提取、以及““两津一贴两津一贴““等已使煤炭生产成本每吨增加70-80元。
非凡是有色金属、铁矿石等严重依靠国外资源的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更会直接推动企业成本增加。
3、劳动成本上涨压力增大劳动成本上涨压力增大。
目前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压力明显增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开始增加,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过剩生产能力会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
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
改革开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
近五年来我国CPI走势分析
![近五年来我国CPI走势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f2360d03d8ce2f0066238f.png)
2015年2月份CPI解析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5年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1.2%,同比上涨1.4%节日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同比涨幅双扩大从环比看,2月份CPI环比涨幅比上月扩大了0.9个百分点,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春节期间,鲜活食品需求增加,价格大幅上涨。
鲜菜和鲜果价格涨幅较高,环比涨幅分别为13.6%和8.9%,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67个百分点,超过总涨幅的一半。
从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监测看,2月份西红柿、黄瓜、豆角、香蕉均价分别比1月份上涨了28.2%、24.7%、23.5%和9.9%。
此外,水产品和肉禽价格环比分别上涨了6.1%和1.2%。
二是2月份正值春运高峰,出行人数增加,交通、旅游价格上涨明显。
从全国范围看,飞机票、长途汽车、出租车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3.0%、4.8%、1.5%;旅行社收费和宾馆住宿价格环比分别上涨7.5%和1.6%。
三是节日期间外出务工人员返乡,部分服务业用工紧缺,价格水涨船高。
洗车、理发、家庭服务(保姆、钟点工等)价格环比分别上涨13.9%、7.2%和6.3%。
从同比看,2月份CPI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6个百分点。
CPI同比涨幅扩大的原因,一方面是2月份环比上涨较多;另一方面是今年和去年春节错月,2月份的对比基数相对较低。
1 引起CPI上升的原因此阶段CPI的运行状况为:CPI在2011年高位运行,上涨5.4%,在2012年虽有下降,但是处于全面温和上涨的局面,2013年趋稳但有小幅波动,变化不大。
通过分析,有如下原因:(1)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
2011年,猪肉价格飞涨,同比上涨57%,猛的拉高CPI。
2012年和2013年,CPI的上涨都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导致的,而气候因素是导致食品价格上涨的关键。
2012年年初和年末是近几年来气温最低的时候,严重影响了蔬菜等的生长和运输,导致蔬菜供应紧张,因此,2012年年初和年末,CPI处于高位。
当前市场物价分析及价格走势与对策建议
![当前市场物价分析及价格走势与对策建议](https://img.taocdn.com/s3/m/f6c3f558376baf1ffc4fad6a.png)
当前市场物价分析及价格走势与对策建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当前市场物价分析及价格走势与对策建议今年以来,以猪肉、油脂、粮食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促使市场物价水平总体走高。
据城市调查队调查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期上升%,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到9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略有回落。
一、市场物价基本情况1-9月份全市居民价格总指数同期为,各月度居民价格总指数分别为、、、和、、、、,走势上形成一条震荡的波浪曲线,表明市场价格总水平呈高位运行态势。
从商品的分类属性看,食品类比上年同期上升%、非食品类价格上涨%、消费品价格上涨%、工业品上涨%、服务项目价格上升%。
居民消费八大类价格,呈七升一降格局。
其中食品类上涨%、烟酒及用品类升%、衣着类升%、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升%、交通和通讯类升%、居住类升%;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家庭设备品及维修服务下降%。
二、市场物价变化特征及分析从1-9月份价格运行情况可以看出,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主要是食品和居住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食品价格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上涨约个百分点,居住价格拉动约个百分点。
其主要变化特征:1、食品价格上涨迅猛。
1-9月,全市食品类价格指数累计上涨%,比去年同期的涨幅上升了个百分点。
食品类价格上涨主要有:一是粮食价格上涨。
从市场粮食价格情况看,去年晚稻米的价格一直维持在每公斤元,早稻米在每公斤元左右,处于较平稳的价格。
今年1-9月,各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晚稻米价格已经涨到每公斤元以上,早稻米也涨到每公斤元,同比均上涨10%以上,致使1-9月粮食价格指数上涨%。
二是猪肉价格大幅上涨。
今年来猪肉价格一路走高,其价格指数累计上涨%。
从调查的情况看,去年1-9月猪肉每公斤均价为元,今年1-9月为22元,每公斤上涨元,上涨幅度为%。
我国物价上涨的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
![我国物价上涨的特征原因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b5ad79bdaef5ef7ba0d3cb4.png)
特征(一)前期物价上涨的特点。
11物价上涨的结构性特征明显。
在前期物价上涨中,食品价格上涨是CP I涨幅变动的最主要推动因素, 2007年和2008年1~9月食品价格上涨1213%和1714% ,分别拉动CP I上涨410个和517 个百分点,贡献度高达83%和81%。
猪肉、鸡蛋、食用油、鲜菜等农副产品价格相继上涨,是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PP I涨幅变动的主要原因, 2007 年和2008年1 ~9 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311%和813% ,分别拉动PP I上涨212 个和615个百分点,贡献度达到72%和78%。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通过进口渠道的传导是生产资料价格较快上涨的主要原因。
与1993~1994年通货膨胀不同,此次物价上涨发生在工业制品供大于求局面牢牢确立的背景下,非食品价格涨幅基本保持在小幅度范围内波动,最高涨幅也仅达211%。
而在1993~1994年通货膨胀中, CPI构成中的各项分类都曾达到过10%以上的涨幅,部分项目的涨幅甚至超过了20%,涨幅10%以上的持续时间也比较长。
21上下游价格走势不同步, PP I向CPI的传导不显著。
上下游价格走势不同步, PP I向CP I 的传导不显著,是这轮物价上涨一个基本特点(参见图1) 。
具体看,前期CP I和PP I的上涨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6年末至2007年9月,在以猪肉为代表的食品价格快速上涨的推动下, CP I涨幅从2006年年末的低于3% ,逐步扩大到2007年9月的超过6%; PP I涨幅则基本在2%~3%的区间内小幅波动。
第二阶段, 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 CPI涨幅继续扩大,受当时冰雪灾害天气影响, CPI涨幅在2008年2月创出817%的高点;随着主要西方国家向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以挽救次贷危机,投机因素加剧导致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暴涨,国际原油价格从70美元上涨至100美元。
浅析物价形势分析与对策
![浅析物价形势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05776ad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09.png)
物价结构特点
食品价格涨幅较大,服务 价格涨幅相对较小,工业 品价格基本稳定。
物价走势预测
未来一段时间,物价水平 仍将保持温和上涨态势, 但涨幅可能略有扩大。
物价变动对居民生活影响
消费支出增加
物价上涨导致居民生活消 费支出增加,特别是食品 、居住等方面的支出。
购买力下降
物价上涨使得居民实际购 买力下降,影响居民生活 质量和消费水平。
01
职业技能提升
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提高职业技能水平,争取更好的职业机会和待遇
。
02
拓展副业
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发展副业,增加收入来源。
03
合理投资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参与股票、基金等投资活动,实现资产增值
。
06
未来物价趋势预测与展望
未来物价走势预测
物价总体水平稳中有升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供需关系、货币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 ,未来物价总体水平仍将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
预期心理变化
物价上涨可能引发居民对 未来物价走势的担忧和预 期心理变化。
物价变动对企业经营影响
生产成本上升
物价上涨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 ,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等成
本。
盈利空间压缩
物价上涨使得企业盈利空间受到压 缩,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和持续发展 。
经营策略调整
物价上涨可能促使企业调整经营策 略,如提高产品价格、优化供应链 管理、降低成本等。
需求拉动型物价上涨
消费需求增长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升 级,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增加,推动相关价格上涨。
投资需求拉动
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投资等需 求增长,拉动相关产业链价格上
涨。
对中国物价的简要分析
![对中国物价的简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ba9b638e9951e79b8927db.png)
对中国物价的简要分析物价,已成为当前社会上的热门话题。
物价问题,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大问题,物价飞速上涨,给国家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作为一个拥有着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物价水平不但影响着国民的生活水平,物价的的稳定也控制着一国财政与货币收支的平衡。
一、中国物价现状我国的价格改革由来已久,理顺了一些不合理的商品价格和比价关系,通过改革,促进了生产,活跃了流通,繁荣了市场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是主流。
但是在旧的价格治理体制打破的同时,亦带来了市场物价总水平的较大幅度的上升。
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调价项目不多,却出现了物价水平上涨面广,幅度大的状况。
目前,2014年的物价还有一定不确定性。
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好转可能会带动大宗商品价格抬头,但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又会压制大宗商品价格。
此外,处于紧平衡状态的食品供求,可能会由于天气等异常因素导致部分品种短期价格快速上涨。
二、物价上涨的原因通货膨胀是造成物价上涨的根本原因。
但是,物价水平的连续上涨,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分析物价上涨的原因可以找出许多条。
(一)前几年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明显偏多的流动性通胀是一个常年货币超发的累积效果,不是某一个时点货币发多了,也不是反金融危机这两年货币信贷膨胀的事。
加上国际宽松的货币环境,尤其是美国启动第二轮定量宽松计划,输入性通胀压力更加增大。
(二)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过程中,不只是说决定于供求基本面的一些因素会影响价格变化和价格传递,还有金融因素也影响价格变化及其传递。
很多迹象表明,当前的物价情况在国际上互相悸动。
(三)价格改革不到位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物价改革开始的,但是直到今天,一些最基础的、同时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仍还没有充分的到位,最主要的就是资源价格以及现在我们的广义环境的价格。
(四)汇率变化对国内物价的影响相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汇率与物价水平呈反方向变动,且影响程度受外贸依存度影响。
浅析中国近年的物价狂情况
![浅析中国近年的物价狂情况](https://img.taocdn.com/s3/m/ee55906bddccda38376baf87.png)
浅析中国近年的物价狂情况一、通货膨胀何去何从?中国通货膨胀压力目前远超过政府的估计,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更高。
这一轮通胀的主因,并不在供需失衡,而在流动性失控,在于热钱横流。
农产品价格暴涨、工资大幅上调、能源及公用价格结构性上调、原材料价格飙升,势必使CPI全面受压。
而此带动价格预期,诱发囤积和抢购。
CPI在2011年突破6%的可能性颇高。
二、利率动不动?中国已经错过了利率正常化的最佳窗口时机,如今在通货膨胀、房市投机和美国QE2的夹击下,中国人民银行的“引导货币条件逐渐回归常态水平”变得更加艰难。
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为中性应无悬念,新增信贷的规模较上年减少也应无悬念。
利率是否上升,市场却有争议。
笔者认为,如果CPI突破5%,利率起码上调1%,甚至更多。
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过贷款利率,长年期存贷利率上调幅度大过短期利率。
三、房价跌还是涨?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对2011年整体经济十分重要。
不过笔者认为房价难大升,也难大跌。
中国正在进入一轮新房源的集中上市期,同时库存也处历史新高。
不过,流动性泛滥情况严重,负利率越演越烈,房子成了市民抗通胀的储蓄帐户。
房地产新政,是房市的摇摆因素,不过北京自己在此问题上也是左右为难---既不希望房价大升,也不希望大跌。
九月份房地产成交量的突增,令一批资金链紧绷的开发商得以喘息。
笔者认为,开发商因现金流而被迫减价的机会不大了,这增强了他们在与政府博奕中的力量。
2011年可能有物业税试点推出,不过打击面主要将集中在豪宅、新房。
这些政策被政府悬在半空带来的心理震慑,可能大过真正推出后对市场的实质打击。
四、增长加速还是减速?GDP增长大幅下滑的危险期已过,夹击进入弱加速状况。
从环比折率看,2010年第二季度应该是增长的谷底。
随着全球两次探底的风险彻底消失,房市、股市、车市升温,中国经济在本周期最困难的时间相信已经过去。
新的五年计划带来新的投资,开发商资金链改善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回升。
中国物价走势分析 PPT
![中国物价走势分析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87017ad7c1cfad6195fa7f1.png)
❖ 随着全球和中国经11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
中国物价增长的“拐点”正在显现,明年价 格水平将有望继续回落,通胀压力将大大减 轻。
88
❖ 从影响明年价格上涨的因素来看,第一,食 品价格将会继续回落。食品价格上涨是影响 本轮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目前食品价格已 呈明显回落趋势,月环比涨幅自3月份以来持 续下降。今年夏粮丰收,预计秋粮也将增产, 全年粮食有望实现第五个丰收年。市场供求 关系改善将会有效抑制食品价格上涨,进而 将影响CPI增长继续走低。
88
❖ 第二,PPI增速有望回落,且传导机制的变化 使得PPI向CPI传导的可能性不大。明年随着 全球和中国经济增长均出现周期性放慢,对 能源、原材料的需求将会明显减少,价格涨 幅将会明显回落。二是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 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动力明显不足。三是由于 传导机制的变化,PPI 向CPI传导的可能性非 常小,产能过剩压力有可能显现。
❖ 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上涨反映了生产者价格的提高,相应地生 产者的生产成本增加,生产成本的增加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 上,导致CPI的上涨。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是衡量通货膨 胀的潜在性指标。
GDP平减指数对物价的影响
❖ GDP平减指数的计算基础比CPI广泛得多,涉及全 部商品和服务,除消费外,还包括生产资料和资本、 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等。因此,这一指数能够更加准 确地反映一般物价水平走向
中国物价走势分析
影响物价走势的因素主要有:
❖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 PPI(生产者物价指数) ❖ GDP平减指数
2009年CPI指数
102 101 100
99 98 97 96
1 2 3 4 5 6 7 8 9 10
CPI指数
❖ 2009年我国经济物价进一步走低主要因为: ❖ 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总需求减弱。 ❖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短期无法走出低谷。
物价水平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物价水平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c2b3c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a6.png)
物价水平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受输入型商品结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供需错配、食品类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近三年来,居民消费价格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一、物价趋势及主要特点从近六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来看,总体呈现先低后高再低运行的趋势,且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截至2021年末,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0.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从结构来看,八大类呈现“六涨二降”的特点,其中,工业品价格上涨2.6%,影响CPI上涨约0.82个百分点,是推动CPI 上涨的主要因素;服务价格上涨0.3%,仅影响CPI上涨约0.1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下降2.6%,影响CPI下降约0.58个百分点。
二、影响物价水平波动的因素(一)输入型商品结构推动商品价格上涨。
一方面,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非常不利于作物生产,致使生产能力较弱,商品结构以输入型商品为主。
据州发改委反映,大约有60-70%的商品需从保山市、大理州购入。
首先,境内除有少量较为平坦的山间槽地和江河冲积滩地外,地形多为高山陡坡,耕地沿山坡垂直分布,76.6%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可耕地中高山地占28.9%,山区半山区地占63.5%,河谷地占7.6%,可耕地面积较少,垦殖系数不足4%。
其次,受地形地貌和纬度差异的影响,具有北部冷、中部温暖、南部热,高山寒冷、半山温暖、江边炎热的气候特征,其中,福贡县和贡山县有2至4月“桃花汛”或“春汛”、5至10月“主汛”两个雨季,不利于作物生长。
另一方面,物流成本是影响物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物流运输只有汽运,保泸高速公路在2020年底建成通车,交通网络形成较晚,且仓储设备少,配送功能不够完善,产生的人工费、油费较高,推动商品价格上升,拉高全州整体价格水平。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供需错配,导致工业品价格持续攀升。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供需错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钢材、有色金属等大众商品市场无论价格涨幅,还是持续时间都超过了各方预期。
当前物价形势的分析与对策
![当前物价形势的分析与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a334e47702020740be1e9b88.png)
当前物价形势的分析与对策省物价局今年市场物价的特点是起点高、月月升,物价形势趋于严峻。
上半年,全省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10.6%,其中,元月份上升8.7%,2月份9.2%,3月份11.1%,4月份10.5%,5月份11.5%,6月份12.7%;居民生活费用价格指数比去年同期上升13.4%(城镇上升13.7%,农村上升13.8%),其中元月份上升10.8%,2月份12.9%,3月份14.6%,4月份12.9%,5月份13.8%,6月份15.2%。
这些升幅都是近三年来最高的。
分类别看,一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副食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涨幅较大。
二是与汇率变动有关的黄金饰品、彩电、录像机等商品价格急速上扬。
三是由于农业升温,部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
四是受投资规模扩大影响,生产资料价格直线上涨。
分城乡看,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镇。
城镇上升10.2%,农村上升11%。
进入二季度,农村物价平均上升13.2%,高于城镇13.1%个百分点。
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居高不下。
1—6月份平均上涨30.5%。
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需求拉动。
1992年工业总产值增长18%,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6.9%,今年头6个月物价个涨10.6%。
二是成本推动。
1992年煤炭、石油和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能源、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上升了21.5%。
加上运输费用增加,企业推动成本上升。
三是价格改革的滞后影响。
去年以来全省先后放开和调整了一大批商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对零售物价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产生了较大影响。
下半年,中央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后,对抑制物价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十分有利。
但不利因素依然较多:(1)需求拉动不会明显减弱。
去年下半年以来投资需求大及货币投放多的问题,将陆续反映出来,拉动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2)成本推动仍然较强。
前期生产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银行贷款利率两次提高和路桥等各种收费等因素将推动工商企业成本上升,使相当一部分适销商品继续通过提价的方式转嫁到消费品市场;(3)商品零售营业税率的提高也将从总体上推动零售物价总水平上升;(4)部分放开的商品自发涨价因素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5)下半年国家计划继续出台部分价格改革措施。
中国物价情况分析
![中国物价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18992026fff705cd170a2e.png)
中国物价情况分析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经历了三次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时期。
这三次通货膨胀既与中国的价格体制改革有关,也与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增长有关。
例如,90年代初的通货膨胀在相当程度上就是由全面放开粮食价格引起的。
此外,在这几次的通货膨胀时期,投资增长率也总是处于一个周期波动的最高值。
事实上,中国几次投资增长率的大幅上升,也几乎都伴随着物价上涨率的大幅上升。
1994年,中国的物价指数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值,随后逐年下降。
从1995年开始,中国的国内储蓄大于国内投资的现象显示出长期趋势,宏观经济运行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这一转变反映到物价水平上,就是中国在1997年物价指数出现了负增长,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持续了5年的低物价增长率(见图3-1)。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和住房制度等项改革的深化,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比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调整,居民的流动性约束在2000年之后逐渐缓解,商业银行对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迅速增加,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居民对汽车和住房的需求空前高涨。
结果,2002年开始,在投资增长率回升的带动下,各类物价指数逐渐上涨,中国得以暂时摆脱了困扰数年的通货紧缩局面。
2004年的CPI上涨率达到了3.9%。
2004~2005年春,一方面,石油、矿产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时,中国一些地区曾出现过“民工荒”,[1]民工工资有了一定程度的上升;加之水、电、气及旅游门票价格的普遍上涨,很多人产生了中国会在2005年出现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预期。
图3-1 中国的物价指数(1987~2005年)然而,实际的价格走势与大多数人的预期相反。
尽管投资增长率、储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依然保持着相当高的水平,物价水平并未出现显著上升,相反,各类物价指数在平稳中开始逐步下降,2005年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1.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