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04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

2015年1月份矿压观测总结211302工作面1月23日开始生产,截止到1月底,211302工作面机头累计推进51.2m;机尾累计推进48.6m。
工作面初次来压分布不均衡,压力分段显现,来压时顶板破碎,煤帮有破断的声音,部分支架安全阀打开。
(1)由上部测站(133#、148#、16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上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30.6~34.3m,三支架平均初次来压步距为32.58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413.12~2914.22kN,平均动载系数为1.32。
来压持续长度为0.8~5.6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21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上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2)由中部测站(58#、74#、90#、109#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中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20.6~25.8m,三支架平均初次来压步距24.2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526.89~3228.65kN,平均动载系数为1.36。
来压持续长度为0.8~4.8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长度2.4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煤壁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中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3)由下部测站(14#、27#、42#支架)矿压观测数据统计分析可知,下部测站顶板初次来压步距为28.2~32.3m,三支架来压步距平均值为30.86 m。
顶板来压时加权阻力为2283.25~3102.36kN,平均动载系数为1.70。
来压持续长度为0.4~14.2m,三支架平均来压持续2.56m。
来压期间支架下缩量增大,工作面端头煤壁略有片帮,回采巷道变形等其他矿山压力现象并不明显,下部工作面整体状况良好。
现场矿压监测表明:基本顶沿工作面倾斜方向分段来压比较明显,来压次序一般为先中部后上、下部。
上、中、下三段来压强度也有差异,下部来压比上部强烈,这主要与采空区冒落程度有关,应加强对工作面下部支架支护质量的管理。
煤矿,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顶板预报分析报告(Word最新版)

煤矿,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顶板预报分析报告通过整理的煤矿,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顶板预报分析报告相关文档,渴望对大家有所扶植,感谢观看!130408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及顶板预报分析报告一、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1、驾驭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规律及移动概况与支架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老顶来压的预报,提出合理的顶板管理措施,如支护方式,支护强度,特种支护,回采工艺等等,为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平安生产创建良好的技术条件。
2、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进行监测,任务包括:监测日常生产过程中支架的支护质量、围岩移动概况,担忧全隐患因素等,以达到平安生产牢靠的目的,在保证顶板平安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综采液压支架的优势。
3、驾驭巷道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其任务包括提出合理的围岩松动范围,确定合理的巷道支护型式、支护参数。
4、探讨驾驭采动影响和支撑压力的分布规律,其任务包括确定回采巷道的支护参数,确定煤壁前方巷道合理的维护范围,确定工作面的端头支护的技术措施等,以保证平安生产,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提高技术经济效果等。
二、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1、工作面概况作面名称130408 盘区名称13盘区地面标高/m 961-1053 井下标高775-800 地面的相对位置工作面位于贺家社村西北面,地表黄土丘陵区,有废旧的永胜洗煤厂、利峰尾煤浮选厂及乡村马路。
回采对地面设施的影响由于地表为黄土丘陵,有废旧的永胜洗煤厂、利峰尾煤浮选厂、乡村马路及河流,会受采动影响。
井下位置及四邻关系130408工作面位于4#煤层十三盘区,东面为本矿130407采空区,北面为本矿实体煤,西面为130409轨道巷,南面为采区回风、轨道、皮带大巷。
井上下关系见表1 煤层状况表(表2)煤层厚度(m)平均厚度(均2.6m)煤层结构简洁煤层倾角/° 2-6 开采煤层4#煤层煤种焦煤稳定程度不稳定煤层描述状况工作面构造简洁,为单斜构造,煤层由东南向西南渐渐变厚,煤层倾向南西,走向为:北西——南东稳定说明依据130408皮带巷及轨道巷掘进状况发觉有断层现象,所以推断该工作面为不稳定煤层。
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大全5篇)

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大全5篇)第一篇:矿压观测总结报告2011年3月份11A601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应用及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吉新矿11A601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应用及矿压观测总结报告:11A601工作面面长116.6m,走向1180m采高2.6m,倾角20~40º顶板支护设备选用放顶煤液压支架支护强0.54MPa<0.64MPa-0.73MPa.顶板管理是采煤工作面回采工艺的最关键问题,近两年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仍未管好顶板杜绝顶板冒顶事故,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预报则是用科学的办法及时掌握回采工作面支架初撑力质量和预报顶板即将发生的活动,适时采取可靠的治理措施,实现安全产.2011年1月1日我矿安装了KJ216煤矿顶板动态监测系统在11A601工作面,工作面共安装4台压力监测分机,分别安装在75架(1号机上部)43架(2号机中)31架(3号机中部)3架(4号机下部)主要监测顶板活动规律,按照规程支架对顶板初撑力设计值是不得大于24MPa,超过设计值支架安全阀会自动漏液,经过三个月的实践,初步掌握了顶板活动规律,及时预报了顶板即将出现的变化,采取相应措施,保证了安全生产.根据3月份11A601工作面综采工作阻力历史数据分析曲线图和监测日报表作出以下结论;1,工作面上端与下端压力太小,其中上部压力比较突出,平均压力值最大11.33MPa,最小2.69MPa,中部压力较大已超出预定的设计值,平均压力值最大33.13MPa,最小4.876MPa,下部压力值平均最大值23.92MPa,最小值5.4MPa2,中部压力从3月5日(923m)至3月12日(938m)明显增大,平均压力值49MPa,初步发现中部有来压现象,来压步距为15m,持续时间7天3,3月22日中部压力值最大已达到46MPa,由此可证明支架安全阀没有自动漏液泄压,安全阀需检修或更换。
4,重点做好中部支架的初撑力观测,保证上部和下部支架初撑力达到要求。
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编制内容

煤矿掘进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编制内容
一、观测时间、目的
二、工作面概况
1、工作面简介
2、工作面地质概况
3、工作面巷道断面及支护参数(附断面支护图),包括掘进施工中的支护变更情况
4、支护要求及技术措施
三、工作面及两巷测站布置,观测项目、观测内容及方法
四、观测数据整理
1、测站离层数据整理汇总分析
2、顶底板下沉量、两帮移近量整理汇总分析
3、锚索(杆)受力分析
五、观测结果分析
工作面顶板离层规律,顶、底板、两帮位移量与掘进距离、时间的关系,锚索(杆)受力与时间的关系,受力情况和原因分析,本工作面或相似工作面巷道支护参数、离层量、位移量、巷道压力对比分析。
工作面支护变更前后情况对比等。
六、结论与建议
工作面支护对巷道位移控制效果,锚索支护参数的合理性,提出结论与建议。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

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分析报告3月一、引言本报告是关于3月份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分析报告,旨在总结和分析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矿山管理和安全生产提供依据。
二、回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数据分析根据我们的观测数据,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变化情况如下:1.压力变化趋势矿压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观测数据来看,整个3月份,回采工作面的矿压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表明矿山内部的应力受到了明显的增大。
2.矿压异常情况在3月份的观测中,我们注意到了一些矿压异常情况的发生。
具体来说,工作面西侧的矿压明显高于其他部位,且压力变化幅度较大。
该异常情况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变化有关,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3.矿压与地质条件关系回采工作面的矿压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观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矿压与矿体的岩性、构造、倾角等地质因素有较强的相关性。
在3月份的观测中,矿压的明显增加可能与工作面附近岩层的特点有关,需要加强对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
4.矿压与采矿方式关系矿压的变化还与采矿方式密切相关。
回采工作面的采矿方式不同,其矿压变化也存在差异。
根据观测数据,我们发现不同采矿方式下工作面矿压的变化幅度有所不同。
因此,在制定采矿方案时,需要考虑工作面的矿压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
5.安全生产建议根据以上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安全生产建议:(1)加强矿压观测:根据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观测频次,加强对回采工作面矿压的监测,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强化地质条件分析:加强对回采工作面附近地质条件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其与矿压变化的关系,为制定科学的采矿方案和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3)优化采矿方式:根据回采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优化采矿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压力,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稳定运营。
(4)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对回采工作面安全生产工作的宣传教育,提高矿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减少事故的发生。
矿压监测工作述职报告

矿压监测工作述职报告矿压监测工作述职报告尊敬的领导:我是某矿矿压监测工作人员,现向您汇报我的工作。
本岗位主要负责矿井内部压力的监测和分析,以确保矿井安全稳定运行。
一、工作内容1.定期矿压监测:每日对矿井内部的压力进行定点监测,采取传感器和设备进行测量。
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校准和维护。
2.数据处理与分析:将监测到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并分析,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对数据进行异常判断,并及时报告矿井管理部门。
3.报告撰写:每周对矿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并及时向上级提供相关报告。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矿压变化趋势、异常情况及应对措施等。
4.风险评估与预警:根据矿压数据的变化趋势,结合矿井实际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并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
二、工作成绩1.及时发现异常情况:通过日常监测工作,发现了两次严重的矿压异常情况,并及时报告给矿井管理部门。
得到了及时处理,避免了潜在的事故风险。
2.提出了改进建议:在长期的监测和分析过程中,发现了矿井内部排放管道的设计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了矿压异常情况的发生。
与矿井管理部门积极沟通,提出了改进设计的建议,并得到了采纳。
3.确保了矿井的安全稳定运行:通过我们的监测和分析工作,矿井内部的压力保持在安全范围内,矿井安全稳定运行,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三、存在的问题1.设备老化:目前使用的监测设备已经使用多年,性能和精度有所下降,需要尽快更新设备,提高监测效果。
2.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升:由于工作量较大,导致对数据的详细分析研究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提高数据分析的水平。
3.与其他部门的协调配合还需加强:矿井压力不仅受到矿压监测部门的工作影响,还受到其他部门的管理措施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好地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来保障矿井的安全。
四、改进建议1.增加监测设备的更新投入。
购置新的设备,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加强专业知识培训。
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三篇)

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近年来,在矿压观测方面,已初步掌握采区内各工作面顶板活动特点,为及时采取相关措施提供了时间保障;同时为配合矿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加强矿压观测、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特制定矿山压力预测预报制度如下:一、观测范围采煤面及巷道定点观测。
二、观测内容掘进头观测内容:顶板离层观测2、采煤工作面观测内容:回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两巷顶板下沉量;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老顶来压、周期来压,支柱初撑力、工作阻力、顶板下沉量;工作面及两道超前支护质量等。
观测方法1、顶板离层仪____天记录一次显现数值。
2、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工作阻力每班检测____次。
3、工作面顶板及两道超前支护质量、煤壁片帮、单体状况每班进行正常的观测。
四、预报内容1、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不符合下列要求的: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支柱初掌力不小于90KN/棵,合格率达____%以上,综采工作面支架初撑力液压不小于24MPa;单体液压支柱工作面泵站的压力不小于18MPa,综采工作面泵站的压力不小于30MPa。
2、掘进工作面支护质量不符合下列要求的:锚杆支护巷道顶部锚杆锚固力不低于____吨、帮部锚杆锚固力不低于____吨,预紧力矩帮顶均不小于100N.m,巷道围岩位移控制在300mm以内,顶板离层仪安设及时,牌板内容齐全。
3、两巷超前顶板运动规律、巷道变形量等其它出现异常现象时。
五、观测制度1、严格执行班中检测、记录制度,严禁空岗、漏检。
2、原始数据记录要准确,不得随意乱改,严禁做假表。
3、监测过程中发现异常,应及时向矿调度室汇报。
六、资料整理1、技术科对每天的资料必须及时进行整理,如发现情况异常,应及时汇报有关矿领导并安排处理。
2、矿压观测人员针对所观测内容必须填写相应的《单体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表》、《综采放顶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表》、《顶板离层仪观测记录》2024年煤矿矿压观测制度(二)一、引言煤矿矿压是指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煤层开采导致的矿山压力的增加。
矿压观测与控制实习报告

矿压观测与控制实习报告1、适用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三年制)2、授课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3、实习目的通过现场时间将对课程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掌握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业务与综合素质,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的社会能力。
通过实践,了解常见围岩的类型及分布,观查矿山压力显现现象,进而分析特定地点矿山压力分布及显现的规律,能使用简单、常用的方法了解煤矿冲击地压等。
4、矿压观测与控制4.1常见围岩的类型及分布围岩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对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周围的地层进行工程地质的客观评价,判断坑道或洞室的稳定性,确定支护的荷载和设计参数,确定施工方法,选择钻孔和开挖等施工机械,以及确定施工定额和预算等。
发展概况隧道及地下工程围岩分类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与地质科学、岩土工程和量测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初期的围岩分类多以单一的岩石强度作为分类指标。
例如1949年前中国采用的坚石、次坚石、软石、硬土、普通土和松软土的分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泛应用的“f”值分类法(即普罗托季亚科诺夫分类法,1907年)。
这类方法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方面是不充分的;但在选择钻孔机械,确定掘进机类型,尤其是确定松散围岩的地压值等方面仍有一定意义。
1970年后,以岩体为对象的分类方法获得了迅速发展。
如泰尔扎吉分类法(1974年)、巴顿分类法(1974年)、别尼亚夫斯基分类法(1974年)、法国隧道协会(AFTES)分类法(1975年),以及中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类(1975年)和水工隧洞围岩分类(1983年)等。
这些分类法多数是根据经验的定性分类,但由于反映了围岩的地质构造特征、围岩的结构面状态、风化状况、地下水情况以及洞室埋深等,因此在评价坑道或洞体稳定性、确定支护结构参数和选择施工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近期的围岩分类中,引进了岩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数理统计方法,如考虑初始应力场、坑道周边位移值,以及量测信息等,使围岩分类逐渐从定性分类向定量分类方向发展。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二篇)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尊敬的领导:根据我单位在2024年进行的矿压观测工作,我将向您汇报观测结果和总结的相关情况。
一、观测地点及时间:我们选择了位于XX省XX市的XX矿区作为观测地点,并在2024年1月至12月期间进行了连续观测。
二、观测仪器和方法:在观测过程中,我们使用了高精度矿压监测仪器,对矿区的主要区域进行了实时、连续的矿压观测。
观测方法包括静态观测法和动态观测法,通过监测矿区地表沉降、矿井深度、开采进度等参数,对矿压变化进行了全面的监测和分析。
三、观测结果及分析:通过连续观测,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数据,并对矿压的变化趋势和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
1. 矿压变化趋势:根据观测数据显示,XX矿区的矿压总体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的开采导致了地层压力的重新分布,进而对矿压产生了影响。
2. 矿压分布规律:我们发现,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即不同位置的矿压变化幅度不同。
这主要受到地质条件和采矿方式的影响。
在矿井开采过程中,矿巷产生的应力会导致矿压的局部增大,进而对矿区的压力传播产生影响。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关系:观测数据显示,矿区的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
随着开采工作的进行,地表沉降和矿压均逐渐增大。
这主要是由于矿井开采过程中煤岩体的变形和破裂,致使地层失稳,从而引起了矿压的增加。
四、观测结论:根据观测结果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XX矿区的矿压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这对矿区的安全生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2. 矿压在矿区内存在着空间异质性,为矿压控制和管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 矿压与开采进度密切相关,需要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控制矿压的增加,保证开采过程的安全性。
五、建议和措施: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对矿压控制的建议和措施如下:1. 加强矿压观测:继续进行矿压观测工作,及时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为矿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 推广现代化采矿技术:引入现代化采矿技术,利用先进的开采设备和控制手段,尽量减少煤岩体的破坏和变形,以降低矿压的增加。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编写

3.观测结果分析 观测成果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观测计划及手段是否完善、 观测工作组织与实施情况。如果观测目的明确,观测项目针 对性强,观测方法和手段得当,观测数据完整且比较准确, 运用恰当的数据整理方法,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成果。 4.结论与建议 结论和建议的主要内容是: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支架 形式与参数的改进建议;对顶板控制的建议,其他需要说明 的问题。 观测结果分析是矿压观测报告最重要的内容,也是矿压 观测研究目的所在,因此,有必要介绍一下分析的主要内容。
四、顶梁载荷分布及改善途径 单体支柱工作面顶梁载荷分布基本上由立柱的工作阻力 决定。 综采工作面需要计算和分析以下问题: (1)根据实测工作阻力及支架参数,计算顶梁的平均合力 作用点及垂直合力; (2)按线性(梯形或三角形)分布公式,计算项梁的平均阻力 及其在顶梁尖端的分布; (3)对顶梁载荷分布特征的评价及改善建议。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编写
矿山压力观测报告的编写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1.观测的目的、内容及方法 说明本次矿压观测的主要任务、内容、采用的矿压观测 仪器、测区及测站的布置、观测和记录的方法及日常数据整 理方法等。
2.测区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 (1)说明观测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煤层名称、采高、顶底板 岩层组成、各层厚度、岩石强度、裂隙及构造发育程度、倾角、 采深等(附综合柱状图)。 (2)说明观测工作面的生产系统、开采要素、工作面周围的 开采状况及与采空区的相对位置关系等(附采区老道布置图)。 (3)说明观测工作面支架型号及参数、支架规格、采煤机型 号及工作方式,控顶方式及控顶距,端头支护方式及劳动组织 等(附支架布置图及主要技术特征表)。
五、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
1.顶板破碎度 采煤工作面正常推进阶段和过断层时,平时与周期来压 时的顶板破碎度F是评价支架支护效果和工作状态的重要指标。 2.顶底板移近量及移近速度的分布 顶底板移近且是衡量支护效果的重要指标。采煤工作面 采用不同支架,其底板移近量不同。
95204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

95204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一、观测前的准备工作(一)收集地质资料(1)、介于15-1~16-1勘探线之间,16勘探线穿过本面,位于冯王庄西侧,唐沟至张集公路穿过本面。
(2)、位于-1025m西一下山采区西翼,切眼靠近K1断层,四周均为9煤未采区,上覆75204、75206采空区。
(二)95204综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95204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三)、顶底板岩层岩性组合结构分析本面直接顶为砂岩,厚度10.70m,细粒,含黑色条纹,层理发育,下部致密,f=4。
老顶为互层,厚度1.98m,页岩与微波状薄层互岩,以页岩为主,f=3。
直接底为页岩,厚度1.98m,灰黑色,致密,富含科达木等植物化石,f=3。
老底为砂岩,厚度8.27m,细粒,以长石石英为主,富含棕褐色菱质及炭纹,f=4。
4、地质煤层总厚是上分层和下分层的煤厚统计,该面上分层厚度1.0-2.3m,局部煤厚达到2.65m,平均1.8m;工作面夹矸发育,厚度不稳定,绝大部分范围夹矸厚度0.20~0.7m,局部夹矸厚度0.8m~0.9m,夹矸平均厚0.6m;下分层煤厚相对稳定0.5~1.3m,平均煤厚0.9m。
由于局部采厚过高,根据实际计算,采厚2.1m-3.4m,平均采厚3.2m [1.8(0.6)0.8]。
该面构造相对简单,对回采应较大的断层主要是:f1号断层。
该面中下部存在一条向斜轴,预计小构造比较发育,顶板较为破碎,表中影响程度是指该断层在工作面内的影响程度。
5、基本支护(1)选用WS ZY3200-17/35型掩护式液压支架。
ZY3200-17/35型掩护式液压支架主要技术特征为:支架支撑高度 1.7~3.5m 支架宽度 1.41~1.61m中心距 1.5m 初撑力 2600kN支护面积 4.6~5.17㎡工作阻力 3200kN推溜力 163kN 移架力 385kN供液压力 31.5MPa 移架步距 0.7m适应倾角 18°支架重量 13.9t护帮板长度 0.48m工作面内切眼长210m,实选141架支架支护,可支护长度211.5m。
2024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总结(2篇)

2024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的总结____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引言:本文旨在总结____年孤岛工作面矿压观测工作的重要性、研究目的、方法和结果,并分析其中的问题与挑战。
本次矿压观测的工作对于研究工作面的稳定性、矿山安全以及矿压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目的:1. 确定工作面矿压变化规律:通过记录和分析工作面矿压的变化情况,以了解矿山地质条件和挤压变形行为的规律。
2. 评估工作面稳定性:根据矿压观测数据,分析工作面的稳定性,为工作面的布置和支护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 研究矿压控制技术:通过矿压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并改进矿压控制技术,提高矿压控制的效果。
二、观测方法:1. 定点压力监测法:选择工作面不同位置进行固定点位的压力监测,以研究某个点位的矿压变化规律。
2. 定向压力监测法:选择多个不同方向的点位进行压力监测,旨在了解不同方位的矿压变化情况。
3. 综合监测法:采用不同的观测方法和设备,对矿压进行全面、多角度的监测,以更全面地了解矿压变化情况。
三、观测结果:1. 工作面矿压变化规律:通过观测和分析矿压数据,得出工作面矿压随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压力有逐渐传递的趋势。
同时还发现在采动煤矿中不同工作面的矿压会有一定的差异,这与地质条件、采动方式和支护措施等有关。
2. 工作面稳定性评估:根据观测数据和理论分析,评估工作面的稳定性,得出工作面整体稳定,但存在局部失稳和短期变形的情况。
工作面支护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提高工作面的稳定性。
3. 矿压控制技术研究:通过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研究,在矿压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调整采煤工序、优化支护措施和改进预警系统,有效控制了矿压的变化,并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观测数据采集不够全面:在观测过程中,由于工作面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地采集矿压数据,导致对矿压变化的研究有一定的缺失。
2. 矿压控制技术仍有待提高:目前的矿压控制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无法准确预测矿压的变化,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整。
矿压观测报告

矿压观测报告矿压观测报告一、概述矿山压力的观测与分析是实现矿山生产科学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多年来一直为广大采矿工程技术人员重视,矿山压力显现及其控制方法研究是正确进行采矿设计、合理选择支护形式及支架类型、加强顶板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为研究巷道矿压显现特征,能有效地指导矿井开采,为掌握矿山压力及其显现规律,选择合理支护方式,确定合理护巷参数,改进巷道支护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巷道支护效果。
同时防止顶板事故的发生,保证煤矿安全生产。
掘进工作面施工破坏了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应力平衡形成矿山压力,在矿山压力作用下,必然引起围岩运动并导致矿山压力的显现,我矿在掘进工作面每隔50m 设立一个观测站,观测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通过观测其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的变化,以达到预测预报的目的,并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
二、观测方法我矿采用顶板离层仪进行观测,在巷道内每隔50m设立一个顶板离层仪观测站,新设立的观测站,连续观测一星期,每天记录一次观测数据并加以整理,如果所观测巷道没有明显的矿压显现,就改为三天一观测,然后改为7天一观测,最后改为10天一观测。
观测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掘进后围岩中的矿山压力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搞清围岩性质、采动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采掘工程引起周围岩体中应力重新分布及岩体移动,凡处于这一影响范围的巷道矿压显现将加剧,观测的目的是确定掘进影响范围及支撑压力分布变化规律,三、地质及岩层性质我矿现处于基础建设阶段,批准开采8#、9#煤层,现掘进工作面有8101轨道顺槽、8#皮带大巷、8101切眼联络巷、皮带上山。
矿井观测地区有9#皮带上山、9#轨道上山、8#回风上山、 8101轨道顺槽、8#皮带大巷、8101切眼联络巷。
我矿8#煤层位于太原组的中下部,上距4号煤层砂岩53.0-65.47m,平均61.90m,煤层厚度为1.7-1.92m,平均1.81m,含1层厚度为0.97~1.78m的夹矸,平均为1.43m,结构简单,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其顶板岩性为L1灰岩,属含水层,局部有一层炭质泥岩伪顶;底板岩性为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
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1031)精品文档8页

1031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总结报告区队:采一区编写人:梁朝信李龙庆张永付1.1工作面地质及开采条件1.1.1工作面概况1.2支护1.2.1正常支护(1)选用ZY6400-16/34型掩护式液压支架。
工作面内切眼长227m,实选149架支架支护,可支护长度223.5m。
移架的动作顺序:降架→移架→升侧护板→升柱1.2.2特殊支护工作面在过断层、顶板破碎、片帮、冒顶等情况下,采取的特殊支护方式。
1.2.3巷道布置切眼尺寸及支护方式:7.2*2.2(锚网支护)运输顺槽尺寸及支护方式:5.5*2.5(锚网支护)回风顺槽尺寸及支护方式:5.5*2.5(锚网支护)以上在顶板管理正常情况下使用,若现场遇断层,地质构造时,施工单位另制定针对性措施。
以上材料均放在材料道料场,码放整齐,挂牌管理。
2 矿压观测计划2.2 1031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1、掌握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规律及移动概况与支架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老顶来压的预报,提出合理的顶板管理措施,如支护方式,支护强度,特种支护,回采工艺等等,为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2、对在1031工作面回采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包括新采煤方法、回采工艺等)进行资料积累,从矿山压力角度对应用效果提出评定性意见。
为采煤工艺的创新和改进创造作必要的技术准备。
3、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进行监测,任务包括:监测日常生产过程中支架的支护质量、围岩移动概况,不安全隐患因素等,以达到安全生产可靠的目的,在保证顶板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综采液压支架的优势。
4、掌握巷道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其任务包括提出合理的围岩松动范围,确定合理的巷道支护型式、支护参数。
5、研究掌握采动影响和支撑压力的分布规律,其任务包括确定回采巷道的支护参数,确定煤壁前方巷道合理的维护范围,确定工作面的端头支护的技术措施等,以保证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提高技术经济效果等。
工作面限采段矿压观测报告

××工作面限采段矿压观测报告(从切眼至560m限采段)编制单位:编制人:编制日期:××工作面限采段矿压观测报告(从切眼至560m限采段)××工作面截止到2009年5月24日从切眼至560m限采段已回采完毕,期间经历了顶煤初次垮落、老顶初次来压和二十余次周期来压,为总结在此段范围内矿压显现特征,特作此阶段矿压观测报告。
一、观测目的、内容及方法(一)观测目的1、掌握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规律,围岩和支架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顶板来压的预测预报。
2、对采煤工作面所使用的支护设备可靠性和适应性进行评定,以便改进和更新。
3、确定采动影响范围及支撑压力分布变化规律。
(二)观测内容支架载荷、顶底板移近量、来压步距及强度、顶板破碎度及煤壁前方压力峰值点位臵和来压时瓦斯涌出规律。
(三)观测方法利用KJ216矿压在线监测系统结合现场观测记录的方法进行观测,因为KJ216系统具有数据记忆和自动绘制历史曲线功能,并能实时反映工作面支架的载荷,使矿压观测实现了实时监测和自动化。
二、工作面限采段与以往工作面相比所具有的特性(一)工作面长度较大,面长180m,比以往工作面长64m,工作面上覆岩层垮落比以往工作面充分,影响范围较大。
(二)在560m限采段内60m段工作面62#-122#架限采3.0m,在40m段内工作面62#-122#架不限采,给此段内工作面的矿压显现带来了特殊性和复杂性。
三、观测结果分析(一)顶煤初次垮落1、顶煤初次垮落步距工作面于2008年11月13日顶煤垮落,垮落高度和范围达到了直接顶初次垮落的标志,即判断为顶煤初次垮落,步距为24.5 m(含切眼宽度7.5m)。
直接顶(顶煤)初次垮落步距的大小由岩层(煤层)的强度、厚度和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所决定,因顶煤上方直接顶多为厚度较薄的随采随落的砂质泥岩,所以工作面不同顶煤的厚度和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不同决定了顶煤初次垮落步距的不同。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

2024年矿压观测总结____年矿压观测总结概述矿压观测是矿山工作中非常关键的一项工作,目的是对矿山中产生的巨大岩石应力进行监测和分析,以确保矿山的安全和稳定。
____年,我们对某个矿山进行了详细的矿压观测工作,并对结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
本文将对____年矿压观测的总结进行详细描述。
I. 矿山背景和目标在开始对矿压进行观测之前,我们首先对矿山的背景信息进行了调查。
这个矿山是位于中国某个省份的一个大型露天煤矿,年产量约为3000万吨。
在____年的矿压观测工作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1. 确定矿山的主要岩层及其力学性质;2. 监测矿山不同区域的岩石应力变化;3. 分析矿山中可能出现的岩层断裂和滑动现象。
II. 观测方法和工具在____年的矿压观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观测方法和工具,以获取准确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以下是我们主要使用的观测方法和工具:1. 裂缝测量:通过测量矿山中的裂缝长度和宽度来判断岩层的变形情况。
2. 岩体应力测量:通过应力计和倾斜仪等工具,测量矿山中不同位置的岩体应力。
3. 岩层走向测量:使用罗盘等导航工具,对矿山中不同岩层的走向进行测量。
4. 钻孔取样:通过钻孔取样,获取矿山中的岩土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
III. 观测结果分析基于对矿山的观测数据和实验室测试结果,我们对____年矿压观测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以下是我们得到的主要观测结果:1. 岩层力学性质:通过实验室测试和观测数据的分析,我们确定了矿山中主要岩层的力学性质,包括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岩层的弹性模量等参数。
2. 岩体应力变化:我们观测到矿山中不同区域的岩体应力存在明显的变化,其中一些区域的应力较大,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
3. 裂缝和滑动:我们发现了一些岩层中的裂缝和滑动迹象,这表明这些岩层可能存在断裂和滑动的风险。
IV. 结果应用和建议基于对观测结果的分析,我们提出了一些应用和建议,以提高矿山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建议:1. 加强巡视和监测:建议加强对矿山的巡视和监测工作,定期观测和记录岩体应力等数据,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芦岭矿Ⅱ924综采工作面矿压监测分析

芦岭矿Ⅱ924综采工作面矿压监测分析本文在对芦岭煤矿Ⅱ924综采工作面风巷、机巷、切眼的断面进行支护设计的基础上,并在Ⅱ924综采工作面回采期间进行矿压监测:采用十字布点法对巷道表面位移进行监测,采用液压支柱分机记录仪与测压表抽查检测的办法对液压支柱单体进行矿压监测;为类似情况下的支护设计及其工作面围岩变形规律的探索提供依據。
标签:支护设计矿压监测围岩变形规律液压支柱分机记录仪1 工程概况芦岭煤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东南20余公里处,矿井核定生产能力为230万吨,主采煤层为8#、9#煤层。
Ⅱ924综采工作面位于Ⅱ82采区西延二区段,东以F8断层为界;西以F27断层为界;南为Ⅱ922工作面采空区;北为Ⅱ926西延工作面。
该面上部的8煤层于2005年10月回采结束,三区段8煤层II826-2西延综放工作面已于2010年2月底回采结束。
Ⅱ924切眼跟9煤层底板施工。
地质构造较简单,煤层厚度2.5~3m,平均2.8m,煤厚变化不大,煤层倾角8~12°;九煤黑色,粉末状至鳞片状,普氏系数为0.1~0.15,为松软煤层;该面8、9煤之间的夹矸厚度为2~4.6m,平均厚为3.0m,切眼上部8煤已全部回采结束。
2 支护方案Ⅱ924综采工作面风巷均跟9煤层底板施工,沿空掘进,风巷选用全封闭U29可缩性支架进行支护,风巷断面为:净宽3520mm,净高2800mm;机巷全部为U29可缩性支架,机巷断面为:底宽3855mm,净高3200mm;切眼采用对焊工字钢架棚支护,上净宽3200mm,下净宽4200mm,净高2500mm,紧跟三排圆木挑棚支护(后改用∏型钢),DZ28型单体液压支柱进行加固,跟底施工,迎头采用煤层注水及BQD25自钻式中空注浆锚杆,两帮采用普通管式注浆锚杆进行注浆施工[1]-[7]。
跟进挑棚顶梁开始使用的是圆木,出现多处圆木被压坏,未能有效的控制顶板下沉,后改用∏型梁效果比较明显。
Ⅱ924风巷、机巷、切眼支护断面图见图1、图2、图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5204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报告一、观测前的准备工作(一)收集地质资料(1)、介于15-1~16-1勘探线之间,16勘探线穿过本面,位于冯王庄西侧,唐沟至张集公路穿过本面。
(2)、位于-1025m西一下山采区西翼,切眼靠近K1断层,四周均为9煤未采区,上覆75204、75206采空区。
(二)95204综采工作面地质说明书(三)、顶底板岩层岩性组合结构分析本面直接顶为砂岩,厚度10.70m,细粒,含黑色条纹,层理发育,下部致密,f=4。
老顶为互层,厚度1.98m,页岩与微波状薄层互岩,以页岩为主,f=3。
直接底为页岩,厚度1.98m,灰黑色,致密,富含科达木等植物化石,f=3。
老底为砂岩,厚度8.27m,细粒,以长石石英为主,富含棕褐色菱质及炭纹,f=4。
4、地质煤层总厚是上分层和下分层的煤厚统计,该面上分层厚度1.0-2.3m,局部煤厚达到2.65m,平均1.8m;工作面夹矸发育,厚度不稳定,绝大部分范围夹矸厚度0.20~0.7m,局部夹矸厚度0.8m~0.9m,夹矸平均厚0.6m;下分层煤厚相对稳定0.5~1.3m,平均煤厚0.9m。
由于局部采厚过高,根据实际计算,采厚2.1m-3.4m,平均采厚3.2m [1.8(0.6)0.8]。
该面构造相对简单,对回采应较大的断层主要是:f1号断层。
该面中下部存在一条向斜轴,预计小构造比较发育,顶板较为破碎,表中影响程度是指该断层在工作面内的影响程度。
5、基本支护(1)选用WS ZY3200-17/35型掩护式液压支架。
ZY3200-17/35型掩护式液压支架主要技术特征为:支架支撑高度 1.7~3.5m 支架宽度 1.41~1.61m中心距 1.5m 初撑力 2600kN支护面积 4.6~5.17㎡工作阻力 3200kN推溜力 163kN 移架力 385kN供液压力 31.5MPa 移架步距 0.7m适应倾角 18°支架重量 13.9t护帮板长度 0.48m工作面内切眼长210m,实选141架支架支护,可支护长度211.5m。
移架的动作顺序:降架→移架→升侧护板→升柱(2)正常情况下,一律采用立即支护的支护方式,其工艺流程为:割煤→移架→推溜工序关系:移架在采煤机后滚筒4~6架外立即移架支撑先暴露的顶板,推溜应滞后采煤机后滚筒10m~15m。
(3)支架操作方式:本架操作(2)正常情况下,一律采用立即支护的支护方式,其工艺流程为:割煤→移架→推溜工序关系:移架在采煤机后滚筒4~6架外立即移架支撑先暴露的顶板,推溜应滞后采煤机后滚筒20~30m。
(3)支架操作方式:本架操作b、特殊支护(1)工作面溜头、溜尾各两架的移架千斤顶框架与挡煤板连接必须安装机械加长段,防止移架时,挤坏电缆和电机,由于溜头、溜尾移架阻力较大,可分两次移架,达到进刀量,煤壁空顶部分须用半圆木撅顶支护,压力大时,必须每架穿两块半圆木撅顶或打带帽点柱维护顶板,由于煤机在两头进刀时,装煤效果差,为了不影响推移溜头、溜尾,必须采用人工攉炭,人员进入煤壁前,必须采取上述支护措施后,敲帮问顶,闭锁运输机,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方可进入煤壁侧工作。
(2)由于工作面溜头、溜尾设备多,机体大,一般情况下溜子头和尾都要长出工作面,为了保证工作面与两道搭接处顶板的有效支护,必须使用6根1.2m的双楔梁支护顶板,双趟支护,支护长度为7.2m。
双楔要齐全,上紧,所有支柱初撑力不小于90KN,支柱穿铁鞋,系好安全绳。
(3)工作面在过断层、顶板破碎、片帮、掉顶等情况下,均应采取移超前支架方式控制顶板,保证支架接实顶板,其操作程序:移架→割煤→推溜,推溜至煤机后滚筒10~15m,移架至推溜完毕处。
6、确定支护强度据相邻采区95207工作面,老顶来压明显,最大来压强度:51.6t/m2。
根据顶板垮落计算来压强度P:P=2mr/(k-1)式中:m为采高,取3.5m, k为碎胀系数,取1.3, r为岩石容重,2.5t/m3则:P=2×3.5×2.5/(1.3-1)=58.3t/m23、支架支护强度:工作阻力3200kN=326.5t。
支护面积:4.6~5.17㎡ , 支架支护强度326.5/5.17=63.2 t/m2故此,ZY3200-17/35型液压支架的工作阻力远大于测算的最大来压强度,回采时加强对支架初撑力的测试,对老顶来压及时进行预测预报,确保有效支护顶板。
7、巷道布置本面设计为皮带机道进风,经过切眼从材料道回风。
材料道及皮带机道均为锚杆支护,材料道巷宽4.5m,高2.6m,净断面为11.7m2,皮带机道巷宽4.5m,高度为2.6m,净断面为11.7m2,两帮为铁锚杆钢带和塑料网支护;顶板铁锚杆、钢带和金属网支护,锚杆间排距为0.8m。
切眼高度2.6m,宽6.5m,净断面积16.9 m2,工作面上、下出口支护方式采用端头液压支架配合各两排双楔梁支护。
若受条件影响,需修改工作面上、下出口支护方式,届时另行补充措施,由井技术负责人、生产办、安全监察部审批后方可执行。
8、工作面实用及备用的支护材料实用:2.5m单体液压支柱 160根,2.8m单体液压支柱 100根,3.15m 单体液压支柱30根,1m铰接梁50根。
备用:3.5m单体液压支柱30根,3.15m单体液压支柱20根,2.8m单体液压支柱30根,2.5m单体液压支柱50根,1m铰接梁30根;φ0.2×3.5m半圆木100块,φ0.18×1.6m半圆木60块,φ0.18×2.0m 半圆木60块,板枇4车,以备急用。
以上在顶板管理正常情况下使用,若现场遇断层,地质构造时,施工单位另制定针对性措施。
以上材料均放在材料道料场,码放整齐,挂牌管理。
二、矿压观测计划(一)95204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小组人员名单组长:田忠良副组长:陈大勇成员(验收员):江沛余、王家安、(二)95204综采工作面矿压观测的目的和任务1、掌握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运动横向和纵向的发展规律及移动概况与支架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进行老顶来压的预报,提出合理的顶板管理措施,如支护方式,支护强度,特种支护,回采工艺等等,为工作面的高产、高效安全生产创造良好的技术条件。
2、对在95204工作面回采工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包括新采煤方法、回采工艺等)进行资料积累,从矿山压力角度对应用效果提出评定性意见。
为采煤工艺的创新和改进创造作必要的技术准备。
3、对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进行监测,任务包括:监测日常生产过程中支架的支护质量、围岩移动概况,不安全隐患因素等,以达到安全生产可靠的目的,在保证顶板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综采液压支架的优势。
4、掌握巷道支架与围岩的相互关系,其任务包括提出合理的围岩松动范围,确定合理的巷道支护型式、支护参数。
5、研究掌握采动影响和支撑压力的分布规律,其任务包括确定回采巷道的支护参数,确定煤壁前方巷道合理的维护范围,确定工作面的端头支护的技术措施等,以保证安全生产,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提高技术经济效果等。
通过矿压观测得出以下几点规律:1、靠近工作面两道出口处的区域,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巷道位移量较小。
左右帮、顶板,在工作面推进15-20m以后才逐渐受到采动的影响,发生相对位移量。
2、两帮变形量,针对工作面巷道进入7煤未采区下方时,压力比较集中,根据巷道位移观测可知在距离7煤未采区80m处开始进入应力集中区域,顶板下沉比较严重,巷道应该加强支护。
3、开采深部煤层,且两道都进入应力集中区域,顶板下沉为巷道变形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随工作面采动开始就受到影响,在开采过程中,越进入巷道应集中区域,顶板下沉最大为1500mm,最大卧底深度为1800mm。
4、顶板在工作面向前推进15-20m范围内,影响很小,在工作面推进15-20m后,靠近工作面切眼的区域继续呈线性增加,愈靠近切眼移近量增加就愈快,远离工作面切眼的点增加到一定值之后,会逐渐趋于平衡,维持在一个定值内,当工作面推到7煤未采区下方的时候,又开始呈线性增加,可见顶板移近量在工作面推进过程中表现为周期性平衡的特点。
(四)95204工作面矿压观测内容1、顶板动态:(1)进行顶板岩层强度的简易测定直接顶岩性的检测一般每周一次,特殊地质条件等每天一次,以掌握走向顶板的变化,每次在倾斜方向上中下三段进行,以掌握工作面倾向方向的顶板变化。
(2)在两道均匀布置测点测量两道的顶板移近量。
2、支护质量(1)使用支架压力表测量工作面支柱的初撑力。
(2)利用单体液压支柱压力表测量两道超前支护单体液压支柱的工作阻力。
(五)95204矿压观测方法直接观测的方法,对顶板岩性、顶底板移近量,周期来压步距。
(六)95204观测效果预计观测出老顶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强度,两道超前40m顶底板移近量。
由于设备有限对于老顶的来压强度无法观测。
(七)95204观测制度及守则1、技术员定期对于观测资料进行整理,验收员每班对于顶板岩性进行观察,并记录数据。
2、早班验收员每天进行顶底板移近量的观测,并记录数据。
上井后及时交给技术员进行资料整理。
3、观测小组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矿压观测纪律,认真记录数据,并有整理资料的记录。
(八)95204观测记录表格及资料整理表格设计支掩式支架工作面矿压“三量”观测记录表工作面:年月日班观测人:巷道移近量记录表工作面:巷道:观测人:巷道支柱初撑力记录表巷道两帮移近量记录表工作面:巷道:观测人:1、工作面初采期间,来压时工作阻力明显增加,来压强度较大;随工作面向前推进,来压强度减小,大多反映在采空区悬顶、煤壁片帮量的增加;有时在预计的来压阶段无压力增大的显著特征。
2、从数据看出,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步距20-23m、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19m与设计基本一致。
周期来压步距应在20m左右。
3、随着工作面得推进,顶板出现周期性运动,运动的强烈程度与地质条件、开采技术及支护状况密切相关,我区加强对本工作面初撑力的管理,支架的检修力度,确保支架立柱初撑力始终保持在平均24 Mpa以上,对降低周期来压强度有较大作用。
4、该面材料道倾斜上方为75204工作面采空区、外段为未采区,皮带机道倾斜上方为75206工作面采空区,外段为未采区,来压时两道及工作面切眼均有显现,其中皮带机道从切眼向外推进断层等构造位置位置,来压明显;但基本无大面积来压现象,较多的反映在局部、如f13、f14、f16等区域。
具体反映在顶板破碎,巷道移近量大,变形严重。
材料道相邻94107采空区,有大面积来压现象,其中在f5-f6区域,f7、f8、f9交叉区域显现较为明显。
在来压期间为保证通风断面和生产安全,采取了卧底,挑顶、加强超前支护等措施。
确保了生产安全,顺利完成了生产任务。
5、我区回采的95204工作面为我矿-1025水平深部开采工作面,顶板为砂岩或砂质泥岩组成,采场在推进过程中,煤壁前方的支承压力明显特别是在工作面老顶来压前夕,支承压力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