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结束语: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心理。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3.分析图表(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汉光武帝采取的上述措施,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答案: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4.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盛世时期;东汉出现“光武中兴”的繁荣局面。请概括古代盛世局面出现有哪些共同原因?有何启示?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
目标
1.了解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 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掌握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识读《东汉形势图》,观察东汉疆域的变化。
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还需要再精心设计,教学过渡语言还有待打磨。
板块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从表格中(见课件)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这会导致什么局面?
答案:①继位的黄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②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2.分析材料(见课件)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这首童谣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政治状况?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给东汉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答案:①反映出外戚骄横统治下的政治腐朽,社会不公。②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板书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教材从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开始,讲述了东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包括东汉的兴起、东汉的繁荣、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东汉兴衰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知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分析。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
2.难点:东汉兴衰的原因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用于创设历史情境。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东汉的兴起、繁荣、衰落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分析东汉兴衰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东汉兴衰原因的理解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
课题名称: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第13课东汉的兴亡
课时:1
【教学目标】
(1)了解东汉的建立。
(2)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黄巾起义
【学习难点】外戚宦官专权的原因
【教学方法】
史料分析法、练习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教辅资料(高分突破)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58—60页,重点看课本正文的黑体字。
2、先学: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20分钟)
(1)完成《高分突破》P50-51页课前预习部分,组内交流答案。
(2)①东汉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
②光武帝统治措施?
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表现、影响?
④黄巾起义的背景?
⑤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结果、影响?
3、后教:合作探究,突破重点和难点。
(8分钟)
黄巾起义与大泽乡起义的异同点?
4、巩固知识点(5分钟)
自背、互背《高分突破》P50页课前预习的知识点
5、当堂训练,及时反馈。
(5分钟)
独立完成《高分突破》P51—52页随堂检测及课后作业。
【教学后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13课东汉的兴衰》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
本课内容涉及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以及东汉的衰落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以及黄巾起义的原因和影响。
2.难点: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以及其对东汉时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的发生和演变。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准备相关的历史故事和实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准备提出问题和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提问:“你们认为东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怎样的时期?”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东汉的建立、发展和衰落过程,重点讲解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外戚与宦官的权力争夺、黄巾起义等事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衰》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第13课,教材主要围绕着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进行叙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同时,教材还涉及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为学生全面了解东汉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这段历史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直观地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
此外,学生对于历史上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可能还比较困惑,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过程,重要历史事件如光武帝中兴、明章之治、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等。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史料等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历史。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图片、地图、史料等。
2.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教材、教案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素材,简要介绍东汉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部编版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
二、新课学习(一)光武中兴教师:即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的朝政将会怎么样呢?教师:西汉后期政局走向了灭亡。
教师:西汉在汉武帝之后,国势开始逐步下降,在汉昭帝和汉宣帝之后,西汉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最终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找出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西汉灭亡在什么时间?学生:公元9年教师:是谁建立了新王朝?学生:外戚王莽建立新朝。
教师:王莽建立新王朝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缓解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教师:王莽食古不化,以恢复周礼制度为执政改革的目标。
他除了按周礼频繁改动官职、地名等之外,还将奴婢改称“私属”,以“王田”之名将土地国有化,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也收归国有,上述事物私人不得买卖,并计划由国家主导分配人均占有100亩田地。
这些政策脱离实际,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遭到了上下一致的抵触。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2.认识东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文化名人和发明家;3.探究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政治危机的原因;4.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东汉时期政治制度的变革;2.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1.谈论“黄巾起义”对东汉的影响;2.介绍东汉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引出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背景。
2. 了解东汉政治制度的变革(30分钟)1.引导学生认识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2.探析东汉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容;3.帮助学生理解东汉政治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探究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30分钟)1.分组讨论东汉政治危机的原因;2.汇报讨论结果;3.教师进行总结。
4. 分析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30分钟)1.给学生提供思路,讨论东汉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政治危机”是怎么造成的;3.帮助学生认识“政治危机”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5. 总结(1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东汉政治变革和政治危机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拓展练习1.东汉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是什么?2.东汉时期的皇帝是谁?在位时间是多少?3.你认为东汉政治危机对当时的人们和历史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发学生对东汉政治制度变革和政治危机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今天,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公开课教学设计东汉的兴衰一、引言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东汉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它的兴盛与衰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的公开课教学设计,来展示东汉时期的兴盛和衰败原因。
二、背景介绍东汉时期(公元25年-公元220年),也称为后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它继承自西汉,统治时间长达195年,经历了兴盛和衰败两个阶段。
本节课将围绕东汉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展开讲解,并分析它的兴盛和衰败原因。
三、东汉的兴盛1.政治兴盛东汉时期的政治相对稳定,国家实行丞相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光武帝刘秀明断政务,整顿官僚体制,提升了政府的执行力。
同时,东汉政府实行科举制度,选才标准更为公正,使得政府官员能力更加优秀。
这些政治改革为东汉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经济兴盛东汉时期的经济相对繁荣。
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均田制,改革社会土地制度,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加强了对民间商业的管理,鼓励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这些措施使得东汉的经济蓬勃发展。
3.军事兴盛东汉时期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刘秀建立了坚强的军队,并通过多次征服,使得边境地区得到了统一和稳定。
此外,东汉时期还采取了多种军事防御措施来保护国家的安全。
这些军事兴盛为东汉的长治久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4.文化兴盛东汉时期的文化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东汉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人物,如董仲舒、班固等。
他们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扬,并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东汉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如《红楼梦》和《三国演义》就是以东汉为背景的文学巨著。
四、东汉的衰败1.政治腐败东汉后期,由于官僚制度的日益繁杂,导致了政治腐败的问题。
官员贪污受贿、营私舞弊,使得政府的执行力大受损害。
同时,少数宦官、外戚等特权阶层的垂直上升也加剧了社会的不满情绪。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初中历史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3课东汉的兴衰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武中兴、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黄巾起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2.通过文景之治与光武中兴相似措施和作用的对比,掌握比较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黄巾起义的对比学习,认识到朝代的兴衰和治国方略息息相关,培养唯物主义史观,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
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东汉王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东汉初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但是,东汉中期以后,确实朝政紊乱、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的朝政出现了什么样的状况?东汉又是如何走向衰亡的呢?一、导入新课利用黄巾军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展示学习目标1. 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 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 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行讲解强调。
1.光武中兴2.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_新朝_,西汉灭亡。
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公元25年,西汉宗室__刘秀_称帝,定都洛阳,史称_东汉_。
他就是光武帝。
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_光武中兴_”。
3.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4.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__与__宦官_交替专权的局面。
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
5. 3.黄巾起义6.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__张角_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_土崩瓦解_的境地。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
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Lesson 13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前言: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
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
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2、篇章2: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3、篇章3:部编本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兴亡》教案篇章1:东汉兴亡范本规范版【教学目标】1.知道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及黄巾起义。
2.通过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共同原因和作用,基本掌握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方法。
3.通过对光武中兴原因出现原因分析,认识王朝的兴亡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从而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学习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学习难点】东汉后期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
【学习过程】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光武中兴”;第二部分为“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第三部分为“黄巾起义”。
一、光武中兴1.阅读教材,讲述东汉政权的建立(包括背景、时间、人物、都城)2.东汉建立之初,当时统治者(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3.光武帝以“柔术”治天下与西汉时“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从背景和目的看,统治者都吸取了前朝亡的教训,为缓和阶级矛盾,维持统治,也是为扭转经济凋敝,社会动荡的局面而采取的对策;从措施上看,主要是减轻农民负担,来恢复发展生产,但得利最大的还是豪强地主;从效果上看,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了解黄巾起义等基础知识;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史料、讲述、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从本课的学习中,认识到政策得当、发展经济等措施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
教学难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直接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朝政日益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社会更加动荡,农民起义、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
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来安邦定国、重整朝纲,于是就出现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3课东汉的兴亡。
二、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1.介绍西汉的灭亡。
提示:汉朝的历史不仅包括西汉,还包括东汉。
汉武帝病逝后,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或为幼主,或为昏君,导致外戚势力坐大,西汉帝国日衰,王莽趁机夺取了西汉政权。
王莽是汉元帝的皇后王政君的侄子。
王氏家族利用外戚的身份,长期握有朝廷内外的军政大权。
公元9年,王莽宣布自己承受天命,迫不得已“即真天子位”,建国号为“新”,王莽的新朝取代了汉朝。
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农民起义。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东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和建立者。
提示:西汉宗室刘秀在25年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光武帝。
3.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回答:为了巩固统治,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来稳定社会局面呢?提示: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上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主要内容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东汉时期的历史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同时,结合历史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法,使学生认识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东汉的兴亡过程,分析历史事件。
2.比较法:比较东汉与西汉的异同。
3.讨论法:分组讨论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东汉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西汉的兴亡过程,引出本课的主题《东汉的兴亡》。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PPT,呈现东汉的兴亡过程,包括光武帝恢复汉室、东汉的统治、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每个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教材中的历史事件,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民族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学生举手回答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第13课东汉的兴亡》是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有助于学生对东汉历史的了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汉历史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逐渐提高,但对于复杂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可能还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等途径,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对东汉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培养对历史的思考和批判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2.难点:对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知识。
2.阅读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获取东汉历史的相关信息。
3.讨论法: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激发学生对东汉历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东汉的建立、发展、衰落的过程,以及东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材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东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精品教案
《东汉的兴亡》教材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光武中兴,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2.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中国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史料,理解光武中兴和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原因。
2.通过搜集光武帝刘秀的故事,了解这个人物,进一步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解柔术治天下和以文治为主要特征的光武中兴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孙起到的推动作用,懂得国家的兴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文化事业的繁荣。
2.通过对光武中兴出现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专制体制下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息息相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
【教学难点】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是推动学生产生寻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强大心理动因。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马的地位极高,他被看作是龙在地上的化身,所以中国有句话叫做龙马精神,龙马精神讲得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所崇尚的那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在汉代随着抗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和组建骑兵的需要,良马成为了力量的象征。
这匹来自东汉的天马,正是反映了那个时代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而我们今天,就将在他的带领下,重走东汉的兴亡路。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东汉的兴亡》是部编版七年历史上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东汉从建立到衰亡的历史过程。
教材内容包括光武帝建立东汉、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黄巾起义、董卓之乱、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等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东汉历史的基本脉络,认识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东汉之前的历史知识,对于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分析能力有一定基础。
但学生对于东汉时期的历史细节和人物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于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汉的兴亡过程,掌握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东汉的兴亡过程,东汉时期的统治政策、社会状况以及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2.教学难点:东汉末年的战乱和三国鼎立的形成原因,学生对于史料的分析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史料的展示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2.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场景的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内容,搜集相关史料,制作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东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出本课《东汉的兴亡》。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用史料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学会用历史的方法解决问 题。促使学生能够运用史料进行历史探究,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引领 学生理解史料、体验史料,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
【史料证实】材料:“发如韭,剪复生;头如鸡,割复鸣;吏不必可畏,小民从 来不可轻。”
问题 1:这是当时的一首民谣,这首民谣反映了民间什么样的情绪?这种情绪最 终导致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
学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导致了 黄巾起义的爆发。
教师: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所造成的黑暗统治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 因。
6
乱,最后衰亡。 教师:通过学习今天这课内容,对我们今天构建、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哪
些认识与启发?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生复习思考归纳 1.注重发展经济; 2.注重民生; 3.社会要稳定; 4.要善于调整政策;……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同时也从总结中感受 东汉跌宕起伏的命运,联系现实生活,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得出启 示,提升同学们的情感态度。
问题 2:同学们根据材料归纳出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经济上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人民负担,减轻刑罚;政治上合并郡县,裁减 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3
教师补充:同学们,光武帝除了采取上面的措施,还采取了什么措施?请看到课本 64 页汉形势图及文字(老师点出图中民族名称),汉为了减少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 争缓和民族矛盾,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学生: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过渡:东汉初经过刘秀以及其子孙汉明帝、汉章帝等三代 60 多年的努力,国力 渐渐强盛,然而到了东汉中后期却出现国力下滑,政权不稳的情况,这是为什么?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教案
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案一、新课标标准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二、内容分析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确立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
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战的局面,重整封建统治秩序,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局面,导致了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三、教学目标1.知道东汉建立的基本概况、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及其影响。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和黄巾起义的基本史实。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3.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1)教师活动阅读材料,说说西汉后期的政治状况如何?百姓生活状况怎样?材料1:日日撞亡秦之钟,听郑卫之乐,驰骋干戈,纵恣于野,不恤百姓。
——东汉·荀悦《汉纪》材料2: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以百万数。
——东汉·班固《汉书·谷永传》(2)学生活动政治状况:政治腐败,大兴徭役赋税社会状况: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3)教师活动阅读教材P73的第二段,完成下列表格填写?(4)学生活动(5)教师活动根据材料,分析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材料1:刘秀连续下达了六道释放奴婢的命令,解决了战乱之后土地荒芜而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材料2:建武六年(公元30年),下诏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
省减刑罚,还多次宣布释放刑徒,即“见徒免为庶民。
材料3:光武帝下诏:“并省四百余县,吏职减损,十置其一”。
另外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
材料4:东汉政府把羌人内迁,把南匈奴内迁,把乌桓内迁,把鲜卑内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东汉的兴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东汉建立的基本史实,理解“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了解东汉衰败的表现。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东汉盛衰原因的分析、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历史问题初步的分析、归纳和反思能力。
21教育网
(2)通过学生阅读表格、插图、文字等材料,归纳或描述材料内容等,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描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了解,认识到中国古代社会盛衰的基本规律。
联系现实生活,学会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的批判和反思意识。
(2)通过对“外戚、宦官专权”现象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成长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难点:东汉盛衰的原因。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东汉是我国由大一统走向分裂的过渡阶段。
尽管东汉前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但很快就走向衰落。
本课主要包括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的内容。
学好本课,为学习下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21·cn·jy·com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直观法、比较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昔有光武大帝,今有航天英
雄”,已是当今湖北枣阳市的新广告
词。
完成神舟六号飞天任务的航天英
雄聂海胜的家乡枣阳被誉为“龙飞白
水,松子神陂”宝地,汉光武帝刘秀
在枣阳白水村(今枣阳市吴店镇皇村)
度过了十三年,其间经历了从皇族宗
亲官家子弟沦落为布衣贫民的转变过
程,并最终成长为叱咤风云的一代君
王,演绎了“光武中兴”的辉煌历史。
刘秀如何演绎了“光武中兴”的
辉煌历史?
自由讨论和回答。
激发兴趣,引
起求知的欲望。
探究新知(授新课)
1.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简要介绍西汉末年的社会问题,
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刘秀借
助农民起义的力量打败王莽,最后建
立东汉情况。
(2)光武中兴
展示与刘秀同时代的冯衍有一段
话描写当时的状况的材料:
“祸拏未解,兵连不息,刑法弥
深,赋敛愈重……父子流亡,夫妇离
散,庐落丘墟,田畴芜秽”,以致“匹
夫僮妇,咸怀怨怒”。
——《后汉书·桓冯列
传》
提出问题:汉光武帝对于面临的
学生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培养学生从史
料中获取有效历史
信息的能力。
困境,他又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巩固他的政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汉光武帝统治后期,出现什么景象?
《后汉书·刑法志》载,在光武和明帝时期,人民免去了“兵革之祸”,而有“乐生之念”。
光武以后的若干年内,“五谷登衍”,“蚕麦善收”,“吏称其官,民安其业”,出现了“天下安平”的景象。
解释“中兴”:一个朝代由衰落而重新兴盛,史称“中兴”。
动脑筋
比较“光武中兴”与“文景之治”的异同,总结古代中国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教师归纳:治国理政要励精图治、以人为本,抓住国计民生中的关键,促进社会发展;还要重视教育、培养人才,注重文化软实力。
学生讨论问题,回
答问题。
培养学生的比
较能力;认识到中
国古代社会盛衰的
基本规律。
联系现
实生活,从历史中
汲取智慧的批判和
反思意识。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过渡:光武中兴为东汉带来了繁
荣的社会景象,然而东汉很快就开始走向衰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汉朝灭亡?
算一算
展示东汉后期10个皇帝的即位年龄及寿命的材料,提出问题:这些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平均年龄是多少?他们的平均寿命是多少?
经计算,东汉皇帝即位时的年龄平均是9.5岁,他们的平均寿命是24岁。
皇帝这么幼小,朝政如何处理?
展示《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示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计算。
学生思考问题。
引起学生求知
欲。
通过层层设
问,理解外戚宦官
交替专权的背景。
意图》。
展示材料:“跋扈将军”的材料和“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的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
”
提出问题:材料反映什么样社会现象?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朝政腐朽不堪,政治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
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社会矛盾激化,国家开始动荡不安,东汉末年(汉灵帝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3.黄巾起义
请学生简单介绍黄巾起义的情况。
材料《后汉书·皇甫嵩》记载,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
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
想一想,为什么黄巾起义会得到天下响应?思考问题。
培养学生分析
和归纳问题的能
力。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
形成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
1.“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②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③减轻刑罚
④严惩贪官污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反腐败问题,因为牵涉到损害
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老百姓最关心
的话题。
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
败措施是( )
A.释放奴婢
B.定税率为三十税一
C.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
D.兴办郡国学
3.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
现过几次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比较繁
回答问题。
巩固重难点知
识。
东汉的
建立
时间:公元25年
建立者:刘秀(光武帝)
都城:洛阳
①释放奴婢和禁止虐
杀奴婢
②三十税一
③提倡节俭,裁并机
构,裁撤冗员
④缓和民族矛盾
⑤整顿吏治,严惩贪
官污吏
光武
中兴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东
汉
的
兴
亡
荣的局面,出现在东汉的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下列内容哪一项不属于汉光武帝的措施( )
A.释放奴婢
B.惩治贪官污吏
C.焚书坑儒
D.废除苛捐杂税
参考答案
1.A
2.C
3.B
4.C
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知道国家的
哪些惠民政策,想一想国家为什么要
这样做?
做作业。
联系现实,从
历史中汲取智慧的
批判和反思意识。
[板书设计]
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一、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2.汉光武帝时“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
2.后果
三、黄巾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