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_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1)

合集下载

智慧树知到《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态文明》章节测试答案
答案:十八大报告
5、2015 年 9 月 25 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正式拉开帷幕,会议正式通 过了《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包括 17 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 169 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 文件将推动世界在今后 15 年内实现 3 个史无前例的非凡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 3 个创举内容:
答案:先秦时期
5、在漫长历史上,中华民族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环境经验和生态智慧。中国许多土地已经耕 种了数千年而没有发生严重的地力衰竭,直接得益于: 答案:“化恶为美”“变废为宝”和“相资以利用”的农作施肥和循环经济理念 6、环境史采用跨学科的理论方法探讨人类与自然的既往关系,主要关注以下哪些方面的重要 问题?( ) 答案: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如何改变了生态系统、自然的各种思想观念如 何影响了人类的文明 7、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有许多优秀特质,以下属于这些特质范畴的是( )。 答案:崇敬自然、顺应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8、中国历史上严重的环境资源危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答案:清代中期 9、环境史的根本任务是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演变,解说人类既依存自然亦改变自然的客 观事实,为建设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的新型文明提供过往经验。 ( ) 答案:对 10、从原始文明到工业文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逐渐摆脱 了生物的基本属性。( ) 答案:错 第 4 章 单元测试 1、柴静主创的《穹顶之下》主要谈论是: 答案:雾霾这一环境问题的危害、成因和对策。 2、在一般截止到 1949 年的疫病统计数据中,瘟疫频度最高的是哪个时期: 答案:民国时期 3、欧洲 19 世纪上下水道建设和细菌学说的出现与下列什么事件直接有关: 答案:1820 年以降的霍乱大流行
答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97.14分)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97.14分)

一、判断题(10 道)1. 生态文明倡导循环经济。

正确错误2. 十八大报告中出现的新词“美丽中国”引发强烈关注。

正确错误3. 生态文明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毫无关联。

正确错误4.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正确错误5. 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正确错误6.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文明形态变革的内在原因: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一切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的。

正确错误7.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正确错误8. 目前,中国的矿物基本达到了自给。

正确错误9. 生态文明既是理念也是成果。

正确错误10.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正确错误二、单选题(15 道)1. 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大要求,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基本要求是()。

A. 公平正义B. 改革开放C. 解放生产力D.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A. 十五大B. 十六大C. 十七大D. 十八大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

A.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B.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C. 两个文明,两手抓D. 基本理论,基本实践4. 下列能源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A. 天然气B. 太阳能C. 潮汐能D. 风能5.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

A. 低碳经济B. 生态经济C. 计划经济D. 市场经济6. 第一次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于()年召开。

生态文明个人心得体会感想

生态文明个人心得体会感想

生态文明个人心得体会感想(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生态文明个人心得体会感想生态文明个人心得体会感想(通用8篇)学会生态文明个人心得体会感想,你日后在工作上会更加轻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超越性”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超越性”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超越性”解读作者:禚明亮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01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超越,这种“超越性”主要体现在: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发展道路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生态文明作为衡量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彰显了该道路的创造性和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性超越,是对人民未来利益发展的根本维护,是人类实现真正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人民性;生产方式[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5)01-0072-05[收稿日期]2014-12-18[作者简介]禚明亮(1986—),男,山东临沂人,博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外共产党、公安队伍意识形态等。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鲜明特征之一。

“生态文明”一词是在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率先出现的概念。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经过多年实践,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提出要在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等诸多方面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机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3年4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考察海南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良好环境视为一种“生态红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及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1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 为什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一)政治方面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与文明建设的支撑点,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生态文明将使人类突破民族、国家、阶级的藩篱,强调整个人类对地球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在更广泛领域形成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共同保护和建设地球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经济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是生态环境最易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每年都在加大,但成效不显着,我们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压力。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仅严重损害了群众健康,而且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1950年代我国自然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为476亿元,而到2007年,水利部透露,截至7月16日,全国仅洪涝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即达3726亿元。

(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最新】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最新】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

十七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

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这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什么是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又意味着什么,多年来理论学术界谈之甚少。

而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于去年9月在《学习时报》上发表的《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无疑是对生态文明内涵的一次有益探索,在促进我国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而近日有幸在有关报刊上读到这篇文章的全文,受益匪浅。

我们从文中可以认识到,生态文明并不仅仅只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我们需要进行全新的社会主义实践,即从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过渡到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作为对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

而我国将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并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批判反思了人与自然关系中环境污染的代价,强调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

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思想的飞跃,充分说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

生态文明的理想,第一次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实践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也成为我们今后奋斗的目标。

辩证法习题答案(大家自己修改一下)

辩证法习题答案(大家自己修改一下)

试述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自然观变革之间的联系?答:古代自然观是由三个部分构成:探讨世界本源的元素论;探讨物质结构的原子论;探讨天体运行规律的宇宙论。

1、元素论。

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国的“八卦”、“五行”学说,认为某些具体的要素组成了世界万物,并且这些要素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2、原子论。

包括留基伯-德谟克利特(L-D)原子说,伊壁鸠鲁的原子说,卢克莱修的原子论-《物性论》。

认为世界是由原子微粒构成的,并且用原子的重量、吸引和排斥这对矛盾以及其他力学原因,解释了事物的形成和消失。

3、宇宙论。

对天体的形状和状态进行了描述及勾画提出了宇宙无限的概念。

这些古代的自然观都摆脱了上帝或神灵创造世界的束缚,开始从自然界自身存在的东西寻找世界的本原。

这些思想说明其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古代自然观的特性:1、本质特性:古代自然观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有机统一,以自然界自身存在的现象为本原,解释其它万事万物的产生及存在,从物出发,体现了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

2、直观性:将世界本原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物质形态,不清楚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将特殊的物质形态等同于物质的本身。

3、猜测性:用理想甚至幻想的关系来代替现实的关系,有时甚至用主观臆测来填补事实的空白。

4、思辩性:根据已有的事实和理论,经过严谨的逻辑推导得出结论,但难以付诸于实践检验甚至规避实践的检验。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19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20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多年。

机械自然观的形成,首先在当时是有着历史进步意义的,因为机械自然观的形成,使得科学真正进入了自然领域,人类从此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把握和认识自然。

从伽利略的望远镜到他的理想实验,再到牛顿经典力学的完美发展,人类第一次发现自己可以完美的认识自然的规律,整个自然仿佛都可以用牛顿力学加以描述,这对于当时的人们以及后来的人都是一个观念上的巨大冲击。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学习材料

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学习材料

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班会学习材料一、概述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更提倡尊重自然、认知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俱伤的悲剧.二、生态文明的形成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地大物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谐.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认识与否,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第四,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证.而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构成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现实向人们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观念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倡议书老师们、同学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国森林面积已达到2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8亿亩,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国土绿化工作任重道远.校园是国土绿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广大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加速实现绿化祖国的目标.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市正在积极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为此学校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1、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大力宣传绿色生活理念,做一名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2、自觉履行公民植树义务,踊跃参加各种形式的绿化活动,做一名生态文明的实践者;3、自觉爱护绿色生命,不采摘花朵,不践踏花草,不攀折花木,做一名生态文明的护卫者.4、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少寄或不寄贺卡,纸张双面使用,不使用塑料袋;5、勤俭节约珍惜资源,不浪费一滴水、一粒米、一度电;6、从我做起,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废弃物,保护绿色环境;7、拒绝野生动物制品,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不养笼中鸟,与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

绿色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绿色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2绿色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一是抨击资本主义制度。

绿色政治思想主张一切社会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必须保护绝大多数人的真正的幸福和自由,这才是公平和正义的社会。

而资本主义制度只体现极少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不仅压迫和剥削劳动者阶级,而且压迫和剥削自然界,在这种制度下,找不到一个“文明社会的字眼”。

绿色政治思想还认为,资本主义的文化制度及其精神价值文化观念,早已失去了其上升时期的历史进步性和积极性。

二是主张实行“非暴力原则”和“基层民主制原则”。

非暴力原则反对任何个人、社会团体实施暴力行为,反对国家结构性的暴力活动,更反对人类对自然实施暴力。

同时绿色政治思想也反对无产阶级用暴力来摧毁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在绿色政治思想看来,这“尽管是正义的,但却使人们生活在无限的暴力苦难中”。

三是呼吁世界必须保持和平安定的局面。

一、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以“平等”作为其核心理念生态社会主义以“平等”作为其价值观的核心理念。

生态社会主义由生态运动发展而来,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带来的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生态危机。

1980年成立的联邦德国绿党以其纲领《绿色乌托邦》宣告了生态主义向生态社会主义的确立。

该纲领提出全盘变革现存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确立符合生态规律及人类未来利益的社会主义战略,其核心表述即为确立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平等交流”关系。

对基础的“平等”。

此外,生态社会主义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分析,揭示出人与自然关系背后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认为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争,人对人的统治是通过人对自然的统治为基础、为工具的。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社会主义由生态运动发展而来,起源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环境受到污染,人类生存环境受到破坏而提出的全球性生态危机问题。

对这些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认为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认为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社会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相和谐,倡导人类在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

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多年来,新疆从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四个方面入手,大力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构建林业三大体系,大力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到2010年底,新疆林业用地面积1.63亿亩,森林面积9924.75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39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林木蓄积量在全国均排名第13位。

据新疆林业厅厅长尼加提?马合木提介绍说,2011年,新疆积极开展自治区及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新命名5家自治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石河子市成为继阿克苏之后新疆第二个“国家森林城市”。

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江格尔村被评为新疆第三个“全国生态文化村”。

“十一五”期间,新疆生态文明基地创建实现了城市、农村、基地的全面覆盖。

新增11个国家园林城市、14个自治区园林城市,阿克苏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被评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吐鲁番市葡萄村、轮台县卡西比西村被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新疆林业学校等5家单位成为首批自治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实施了特克斯科桑溶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新疆防治荒漠化纪念馆顺利落成,成为全国首个防治荒漠化纪念馆。

与此同时,新疆还开展了“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研讨和有奖征文”、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专栏,举办了中国新疆国际胡杨节。

《野马重返卡拉麦里》、《回家的路有多长》等一系列生态文化丛书和纪录片相继出版发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传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资源保护
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宣传教育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素养,倡导 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
鼓励公众进行绿色消费,选择环 保、节能、低碳的产品和服务,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生态旅游
发展生态旅游,引导公众亲近自 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 和谐共生。
02
生态文明观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 保护应该相辅相成,人类应当在 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观的形成背景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人类开始意识到自身行为对环境 的影响,生态文明观逐渐形成。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 题,这促使中国政府和人民开始深入思考和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从而 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推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
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的实践路径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绿色产业
鼓励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高污染、高耗 能产业的比重。
循环经济
推行循环经济模式,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处理 ,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压力。
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研发绿色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产出率, 推动经济向低碳、高效方向发展。
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污染防治
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 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2020年内蒙古专技继续教育考试及答案-生态文明

2020年内蒙古专技继续教育考试及答案-生态文明

1.(一)中国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主要依靠的是()。

(1.0分)A.煤炭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我的答案:A √答对2.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以()为固定中心的全球资源的跨国界集散成为资源、环境主要利用形态,人们可以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得到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服务支撑。

(1.0分)A.城市B.农村C.城镇D.区域我的答案:A √答对3.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国家文件是()。

(1.0分)A.《中共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B.《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C.《中共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D.《中国共产章程(修正案)》我的答案:A √答对4.()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

(1.0分)A.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B.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C.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D.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我的答案:A √答对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包括()。

(1.0分)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特殊性原则我的答案:D √答对6.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是()增加导致的全球变暖。

(1.0分)A.有害气体B.稀有气体C.温室气体D.空气污染物我的答案:C √答对7.报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成就的评价是()。

(1.0分)A.成效显著B.成就显著C.成效卓著D.成就卓著我的答案:A √答对8.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不包括()。

(1.0分)A.经济与文化可持续发展B.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C.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资源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我的答案:A √答对9.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数据,全球PM2.5污染主要集中在()。

(1.0分)A.亚洲B.欧洲C.非洲D.大洋洲我的答案:A √答对10.12月,为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工作,中共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1.0分)A.《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B.《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C.《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方案》D.《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部际协作机制组成单位成员》我的答案:A √答对11.首次在国家正式文件中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是()。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eco-socialism)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新学派。

在西方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支涉及面很广、影响很大的马克思主义派别,是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找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一种理论。

其特点有:第一、在保护自然环境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要求人们按自然规律办事,反对把人同大自然的关系变成一种单纯的索取关系:如反对人们无限地追求高消费,反对把消费同满足或幸福等同起来的传统观念;主张实行劳动闲暇一元论,要人们在劳动中寻求欢乐或满足,或者说注重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而且要着重精神生活等等。

第二、发掘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内含着的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理论阐释,并将其与现实中的生态危机问题结合起来。

例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主张生态社会主义是避免了这种弊病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社会制度;否定生态殖民主义,批判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不可能解决全球性的全部生态危机问题;主张立足现实,“超越”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并认为现在的生态危机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资本主义转移危机的必要手段;主张依靠生态运动、女权运动、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的力量,同时也要与马克思主义的工人运动相结合,亦即把“绿色”与“红色”结合起来等等。

第三、在一些问题上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如指出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稳态”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即破除跨国公司和垄断企业的集中化、官僚化生产体系,发展小规模、无污染的“软技术”和小企业,让人们到生产活动而不是到消费活动中去寻求满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
立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 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二是推进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
三是鼓励、引导和探索实施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 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
补偿;
四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制定实施生 态补偿条例。
4.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统 筹好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关系,实现人 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5.关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论
既考虑当前 经济社会发 展需要,又 考虑子孙后 代发展需要。
既遵循经 济规律又 遵循自然 规律。
既讲究经 济社会效 益,又讲 究生态环 境效益。
城市群,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
北拓展。
二是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 格局。形成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 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 为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 成的农业战略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农业自然资源状况 的特点和基础,并结合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新
《21世纪议程》 是1992年6 月3日至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 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大会通过的重要文件之一。 该文件着重阐明了人类在环 境保护与可持续之间应作出 的选择和行动方案,提供了 21世纪的行动蓝图,涉及与 地球持续发展有关的所有领 域。是“世界范围内可持续 发展行动计划”,是人类建 构生态文明的一座重要里程 碑。
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源于对环境与发展关系认识的深化 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逊 1962年出版的代表作《寂 静的春天》 ,是标志着人 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 作。它那惊世骇俗的关于 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 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 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 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 会广大民众。

生态文明: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生态文明: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21 0 2年第 1 期 第2 5卷 ( 17期 ) 总 1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URNA F HAI AN RMAL UNI ERS T LO N NO V I Y
No. 01 12 2 Ge e a n r 1No. 7 11 Vo1 2 .5

文化到社会政治制度 , 更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 的 光芒 , 中某 些思 想观 点 甚 至堪 与 当今 倡 导 的 生 其
大约 在 距今 4 0万 年 左 右 , 摩 擦 生 火 第 一 态 伦理 、 境 友 好 意 识 完 全 相 合 。儒 家 主 张 “ 0 “ 环 天 次使 人 支配 了一 种 自然 力 , 而 最终 把 人 同动 物 从 界分 开 ” I 在 人 类 诞 生 后 漫 长 的原 始 文 明 。 4 拍但 ( 称渔 猎 文 明 ) 段 , 类 主 要 使 用 石 器 工 具 , 亦 阶 人 主要 的物 质 生产 活动 只 是 采集 和 渔 猎 , 直 接 利 即 只能 被动 地 适 应 自然 、 赖 自然 , 目地 崇拜 自 依 盲 人合 一 ” 强调 以仁 爱 之心 对 待 自然 ; 家 则 提 出 , 道 “ 道法 自然 ” 强调 入要 以尊 重 自然 规律 为最 高 准 ,
段 。每一次文明更替 , 是一次社会革命和生产 人与人 、 都 人与 自然 、 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 旨, 以 力的大解放 、 大发展 , 都是人 的物 质生活更加丰 建 立可持 续 的生产 方 式和 消 费方 式 为 内涵 , 引 以 裕、 精神世界 更趋 高级 的过程 。同时 , 由于 自然 导人们走上持续 、 谐的发 展道路为着眼点 ; 和 它
环 境是 人 类 生 产 生 活 赖 以 形 成 和 发 展 的 自然 物 强调 入 的 自觉与 自律 , 调 入与 自然 环境 的相 互 强 质基础 ,“ 有 自然 界 , 有 感性 的外 部 世 界 , 没 没 工 依存 、 互促 进 、 相 共处 共 融 , 既追 求 人 与 生态 环 境 人 什么 也 不能 创造 。它是 工 人 的 劳动 得 以实现 、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时代王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规模庞大、门类齐全的制造业体系,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为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强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经济已经站在了较高的发展平台上。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本快速上升,我们从经济发展中得到的红利在下降,需要发展方式的转型。

生态文明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也是最大的一个亮点。

生态文明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了提供了更大的背景、很好的依据。

但是生态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认识、解读它。

回溯历史,中国有两次大转型,第一次是在毛泽东领导下,从资产阶级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第二次是在邓小平领导下,实现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依靠市场经济初步建立起一个经济繁荣的中国。

十八大之后,中国将迎来第三次历史性转型,即从文明转型的高度,从高能耗、高代价的不可持续工业文明,使中华民族走向永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型。

一、人类文明转型的历程1、什么是文明。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

我们要注意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

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汉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的要求更高,对知识与技术反而比较弱。

哲学、宗教、艺术萌芽之前,是没有文明史的,只有莽荒史、原始部落史。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英文中的文明含义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

生态文明_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1)

生态文明_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 (1)

收稿日期:2011-11-09作者简介:李合敏(1953-),男,河南内乡人,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2年第1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12012第25卷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General No.117(总117期)(Social Sciences )Vo1.25生态文明: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李合敏(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在前工业文明时期,没有出现明显的生态危机。

工业文明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制度痼疾,人们极其所能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并加剧了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人际危机。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既往文明特别是传统工业文明理性反思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但是,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人类文明;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12)-01-0009-08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在非严格意义上一般也称大自然、自然界、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等),使自然界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烙印而开始了人化过程,同时也创造着人类自己的文明。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并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和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都是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精神世界更趋高级的过程。

2020年内蒙古专技继续教育试题答案--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整理)

2020年内蒙古专技继续教育试题答案--生态文明建设(最新整理)
A.就发展中国家最关心的《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问题作出了安排 B.在资金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
C.在《坎昆协议》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适应、技术、能力建设和透明度的机制安排 D.深入讨论了 2020 年后进一步加强公约实施的安排,并明确了相关进程
我的答案:ABCD √答对
9.近 40 年来,国际社会制定的生态环境类公约包括()。(2.0 分))
2020 年生态文明建设继续教育考试
1.201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八十九条“国务院行使下列 职权”中第六项“(六)领导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修改为“(六)领导 和管理经济工作和城乡建设、()”。(1.0 分)
A.社会文明建设 B.生态文明建设 C.物质文明建设 D.精神文明建设
我的答案:D √答对 11.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小范围的环境污染,还要关注大范围的全球 环境问题;不仅要关注日常生活中“小我”和近期影响范围上的环境问题,而且 要关注“大我”和远期影响范围上的问题,关注全球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子孙 后代和全人类的未来发展。这属于生态文明意识中的()意识。(1.0 分)
A.十七大 B.十八大 C.十八届三中全会 D.十九大
我的答案:A √答对
19.截止 2019 年,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国际环境条约有近()项。(1.0 分)
A.100 B.200 C.300 D.500
我的答案:D ×答错
20.2015 年 4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 绿色转型。(1.0 分)
我的答案:BCD ×答错
16.水污染的危害有()。(2.0 分))
A.污染物通过饮水和食物进入人体,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B.破坏水体中的生态平衡 C.影响水生动植物,进一步影响人类的生存 D.破坏工农业生产,严重阻碍经济的持续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1-11-09作者简介:李合敏(1953-),男,河南内乡人,中共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012年第1期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12012第25卷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General No.117(总117期)(Social Sciences )Vo1.25生态文明:对传统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的超越李合敏(南阳市委党校,河南南阳473000)摘要: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人类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在前工业文明时期,没有出现明显的生态危机。

工业文明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特别是资本主义的制度痼疾,人们极其所能地掠夺和破坏自然,导致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并加剧了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和人际危机。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对既往文明特别是传统工业文明理性反思的重大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但是,要超越传统工业文明,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社会,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人类文明;工业文明;生态危机;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12)-01-0009-08人类自诞生以来,便依靠自己的智慧不断地认识、适应、利用、改造自然(在非严格意义上一般也称大自然、自然界、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等),使自然界打上人的实践活动的烙印而开始了人化过程,同时也创造着人类自己的文明。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阶段性特征,人类文明依次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并将进入生态文明阶段。

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和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都是人的物质生活更加丰裕、精神世界更趋高级的过程。

同时,由于自然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1]42因而每一次文明更替也标志着人对自然的资源性和质量性需求,而且还会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报复”。

生态文明正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

因为,生态环境承载人类活动的规模和能力是有限的。

当人类的资源索取和废物排放数量与种类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就会导致生态环境结构和功能的破坏,生态环境就难以很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

因此,我们应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它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认为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2]较之工业文明及其以前的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9一大约在距今400万年左右,“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456但在人类诞生后漫长的原始文明(亦称渔猎文明)阶段,人类主要使用石器工具,主要的物质生产活动只是采集和渔猎,即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作为人的生活资料。

因此,人类群体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依赖自然,盲目地崇拜自然、敬畏自然、顺从自然,把自然视为威力无穷的主宰,视为某种神秘的超自然力量的化身而顶礼膜拜。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界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

”[1]81-82尽管原始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已经开始显现出主观能动性,开始形成原始文明意识,开始有意识地影响自然,但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并且发展缓慢,人口数量少,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力量和程度极其有限,加上生态环境自身强大的还原和修复能力,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人类与自然之间维持着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

历史演进到距今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阶段,开始从被动适应自然转为主动适应自然。

在农业文明中,人类不再主要依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食物,而是主要依靠农耕和畜牧等物质生产活动获取,即通过创造适当的条件,使自己所需要的动物和植物得以生存和繁衍,并改变其某些属性和习性,使其步入良性繁育和演化的轨道。

由于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的有机结合,它既受人类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又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并且人作为主体在物质、精神方面仍然没有真正解放,生产力水平仍然较低,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仍然有限,往往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所以人们仍然难以有效地摆脱大自然的束缚,仍然肯定自然对人的主宰作用,主张尊天敬神,这就在客观上形成了尊重自然规律、既利用自然又保护自然的生态学观点。

在农业历史悠久的中国,从思想文化到社会政治制度,更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其中某些思想观点甚至堪与当今倡导的生态伦理、环境友好意识完全相合。

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道家则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佛家认为众生平等,并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

特别是,我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

如“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4]等。

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信心不断增强。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日益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自觉不自觉地开始掠夺和破坏自然资源,突出表现为对野生动物的大规模捕杀、对野生植物的大规模采伐、对土地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致使人与自然之间开始出现矛盾,旱灾、水灾、风沙等自然灾害开始报复人类。

对此,恩格斯曾详尽而深刻地指出,人固然可以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比如“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又如“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再如“在欧洲传播马铃薯的人,并不知道他们随同这种含粉的块茎一起把瘰疬症也传播进来了”。

“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01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5]383-384尽管人类在农业文明阶段特别是其后期已开始对大自然进行掠夺和破坏,并因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出现矛盾,大自然开始报复人类,但从总体看,限于生产力水平和人口数量,人类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仍然有限,自然生态平衡尚能维持。

综上可见,在原始文明时期,由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被动适应,因而人与自然是一种原始的“和谐共处”,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生态危机。

在农业文明时期,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开始不安于自然的庇护和统治,在较大规模地利用自然的同时,开始试图改造与改变自然。

并且,这种改造和改变往往伴随着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破坏性,致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了阶段性、局部性的不和谐。

但由于这一时期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基本上是利用和强化自然过程,对自然的开发和改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能力对自然实行根本性的改造,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仍然保持着和谐,没有也不可能出现明显的生态危机。

也就是说,在前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由和谐相处发展到了局部性的不和谐,但生态危机并不明显。

人类真正对自然进行大规模的掠夺和破坏,从而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甚至对立,造成大规模的、全球性的、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则是在工业文明时期。

二18世纪60年代兴起的产业革命,开启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新时代。

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工具和生产动力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提高,更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1]277不仅如此,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还催生着新的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进一步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并从而使人类极大地提高了生活水平。

但是,工业文明不同于农业文明的“生物型”生产,其基础是工业化生产方式,工业生产的劳动工具是机器,其生产过程的基本特点是主要以无生命的东西为劳动对象,材料与能源(物质资源)是其主要资源;以工业科学技术为手段,主要是依靠力学、物理学与化学等科学技术;在不依附自然条件的工厂中进行。

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它使用的资源是物质与能量,主要是煤、石油等能源和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等不可再生的物源。

[6]并且,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活动,它以“三高一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利用)为特征,一方面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奢侈浪费,另一方面又会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运动在全球的扩张,工业生产导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危机,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