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分析与应用6
矩阵分析及其应用
证明:仅证(2),(1)是(2)的特例。 由矩阵范数的等价性得:存在
k2 k 1 0,
k
使得 k1 A
k
A
A
k
A k2 A
A
1 k 1 k k A A A A A A k2 k1
从而 lim Ak A 0 lim Ak A
是有界的。
时有
,则称A 为收敛矩阵. 定理5.2
A O ( A) 1
k
证
设 A 的Jordan 标准形为J ,则存在可
1
逆矩阵 P 使 A PJP
k k 1
,于是有 A PJ P
k k
1
因为 J diag ( J (1 ), J (2 ),, J (s ))
A A lim ( A A) 0 显然 lim k k
(k ) (k )
例如:
1 1 k (k ) lim A lim k k k 1 1 k
,
1
2 1 0 k sin k e 0 k
k
矩阵序列极限有和数列极限相类似的性质。
性质1 设
,则
lim (A
k
(k )
B
(k )
) A B
, ,则
性质2 设
性质3 设 ,则 定理 5.1 设 ( 1) A
(k )
与 A都是可逆矩阵,且
.
,则
O A
(k )
0
(2) A( k ) A A( k ) A 0
k k
0
lim max aij
矩阵分析与应用
编码理论
象层 步特征分 抽象层面的进一步特征分析
12
教学大纲
第 周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第四周 周四 第五周 周一 周 周四 背景介绍,矩阵分析应用 矩阵基础知识复习 向量空间,赋范空间 矩阵标量函数 逆矩阵,伪逆矩阵,MP逆矩阵 矩阵函数 Hermitian矩阵,酉矩阵,Toeplitz矩阵, 循环矩阵 Vandermonde矩阵,Fourier矩阵, Hadamard矩阵,稀疏矩阵 矩阵对角化分解 数值稳定性 矩阵对角化分解,数值稳定性 矩阵三角化分解,三角对角化分解
-1 -1
特征值,特征向量 特征值 特征向量
Ax x
2
矩阵分析课程介绍
起点:线性代数的矩阵基本知识 起点 线性代数的矩阵基本知识 目标:基于分析的语言,学习矩阵理论
特殊矩阵
矩阵 基本理论
矩阵分解
子空间与 投影分析
抽象代数 简介
矩阵特征 分析
3
矩阵基本理论
向量,向量空间,内积空间 加法,标量乘法,闭合 矩阵范数 矩阵“长度” A 矩阵标量函数
13
教学大纲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周 第十 周周 末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周一 周四 特征值,特征向量,Hamilton-Cayley定理 KL变换,主分量分析 广义特征值分解 R l i h商 特征值扰动 Rayleigh商,特征值扰动 子空间理论,子空间投影 投影分析 最小二乘 投影分析,最小二乘 稀疏矩阵表示,压缩感知 稀疏矩阵方程求解,优化理论与方法 抽象代数:群,环 抽象代数:域 第一阶段考核
y {A x, x R N }
矩阵分析及其应用
1
k
1 3
矩阵级数
定义:设 A(k) (aikj )mn Cmn,如果mn个常数项级数
aij(k) , i 1, 2, , m; j 1, 2, , n
k 1
都收敛, 则称矩阵级数
A(k ) A(1) A(2)
k 1
收敛。如果mn个常数项级数
A(k )
aij(k) , i 1, 2, , m; j 1, 2, , n
ck J1k (1),
ck
J
k 2
(2
),,
ck
J
k r
(r
))
P
1
k 0
k 0
k 0
其中
ck ik
k0
k 0
ck
J
k i
(i
)
ck ck1ik1
k 0
ck ik
k 0
di 1 k di 1 c c k k i
k 0
ck ck1ik1
k 0
ck ik
k 0
di di
当 ( A) R 时,幂级数
k 1
k 1 i1 j1
i1 j1 k 1
根据范数等价性定理知结论对任何一种范数都正确。
矩阵幂级数
定义 设 A(k) (aikj )mn Cnn ,称形如
ck Ak c0I c1A c2 A2 ck Ak
k 0
的矩阵级数为矩阵幂级数。
定理 设幂级数 ck xk 的收敛半径为R,A为 n 阶方阵。
同样可以证明其余的结论。
注意:这里矩阵 A 与 B 的交换性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例:设
1 1 1 1
A 0 0 , B 0 0
中科院矩阵分析与应用大作业
中科院矩阵分析与应用大作业1. 研究背景矩阵是数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计算机科学中,矩阵常常用于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在数据分析中,矩阵则被用来描述数据之间的关系。
因此,深入研究矩阵的相关算法和应用,对于提高计算机科学和数据分析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矩阵分析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算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进一步提高对于矩阵分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研究内容3.1 矩阵分解矩阵分解是矩阵分析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将一个矩阵分解成为多个小的矩阵,从而更方便的进行处理。
常见的矩阵分解算法有:1.奇异值分解(SVD)2.QR分解3.LU分解4.特征值分解3.2 矩阵重构矩阵重构是指将矩阵进行转换、组合等操作,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发现矩阵的内在规律。
常见的矩阵重构算法有:1.矩阵乘法2.矩阵转置3.矩阵拼接4.矩阵切片3.3 矩阵应用矩阵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1.图像处理:将图像转化成为矩阵,对其进行矩阵分解、矩阵重构等操作,从而实现图像降噪、图像识别等功能。
2.推荐系统:利用矩阵分解的方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矩阵,再对其进行推荐系统的处理,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推荐服务。
3.聚类分析:将大量数据转化为矩阵,从而利用聚类算法对其进行分析,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研究数据的内在规律。
4. 研究通过对于矩阵分解、矩阵重构、矩阵应用等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1.奇异值分解、QR分解、LU分解、特征值分解等矩阵分解算法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算法。
2.矩阵乘法、矩阵转置、矩阵拼接、矩阵切片等矩阵重构算法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处理矩阵,从而深入研究矩阵的内在规律。
3.矩阵在图像处理、推荐系统、聚类分析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掌握矩阵分析算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矩阵分析与应用课程设计
矩阵分析与应用课程设计一、背景介绍在大学数学课程中,矩阵分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矩阵分析作为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物理、经济、组合优化、图形图像处理以及其他数学领域中。
因此,矩阵分析课程的教学往往也是大学数学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编写矩阵分析代码实践和应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矩阵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希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能够掌握以下技能:1.熟练掌握Python等语言中进行矩阵计算的基本操作;2.掌握矩阵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3.熟悉Python等语言中常见的矩阵分析工具,如numpy、scipy等,并能够灵活应用。
三、课程设计内容本课程设计涵盖以下内容:•在Python等语言中利用numpy等工具编写矩阵计算程序,包括矩阵求逆、矩阵乘法、矩阵求秩等操作;•矩阵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包括线性方程组求解、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最小二乘法等;•利用Python等语言中的matplotlib等工具实现二维、三维图形的矩阵可视化,如矩阵的热度图、散点图等;•矩阵分析的实践应用,如图像处理、信号处理、金融风险评估等。
四、课程设计方案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方式进行:第一阶段:矩阵计算程序的编写本阶段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编写Python等语言中的矩阵计算程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矩阵计算基本操作的掌握。
此阶段具体内容包括:1.矩阵求逆的实现;2.矩阵乘法的实现;3.矩阵求秩的实现。
第二阶段:矩阵分析理论的学习本阶段将重点介绍矩阵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此阶段具体内容包括:1.线性方程组求解;2.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解;3.最小二乘法的应用。
第三阶段:矩阵可视化的实现本阶段将介绍Python等语言中的matplotlib等工具,来帮助学生实现二维、三维图形的矩阵可视化。
此阶段具体内容包括:1.矩阵的热度图;2.矩阵的散点图。
第四阶段:矩阵分析的实践应用本阶段将以图像处理、信号处理和金融风险评估为例,介绍矩阵分析的实践应用。
x第五章矩阵分析及其应用
2021/3/6
1
虽然在微积分开端时期贝克莱将无穷小称 为“上帝的幽灵”,进而导致“第二次数 学危机”,直到柯西的“极限论”和戴德 金等的“实数理论”的出现危机才算彻底 解决。但微积分在近代社会的巨大作用我 们早已深有体会,将微积分中的极限、导 数、积分、级数等分析思想和方法应用于 矩阵的研究,自然就在情理之中。
|| x ||2
| x1 |2 | x2 |2
| xn |2
定义的|| ||2 是 F n上的向量范数,称为2-范数或 l2
范数,也称为 Euclid 范数。
2021/3/6
10
例 7 对任意 x
|| x ||p
( x1, x2 , , xn )T
1/ p n
| xi |p , p
i1
C n ,由
从而有
A UΛU H U Λ ΛU H BBH
此时
|| x ||A xH Ax xH BH Bx (Bx)H Bx || Bx ||2
因此对任意 y C n , || x y ||A || B( x y) ||2
2021/3/6
|| Bx ||2 || By ||2 || x ||A || y ||A
2021/3/6
24
例 14 (模式识别中的模式分类问题) 模式分类的问题指的是根据已知类型属性的观测样本
的模式向量 s1, , sM ,判断未知类型属性的模式 向量 x 归属于哪一类模式。其基本思想是根据 x 与 模式样本向量 si 的相似度大小作出判断。
最简单的方法是用两向量之间的距离来表示相似度, 距离越小,相似度越大。最典型的是Euclidean距离
22
一般地,由于 A 是Hermite正定矩阵,从而存在
课程教学大纲范本.doc
《矩阵分析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编号: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矩阵分析与应用
2.英文名称:Matrix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二、课程概况
课程类别:学位基础课学时数:48 学分数:3
适用专业:计算机各专业开课学期:1
开课单位:计算机系
三、大纲编写人:陈磊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介绍与计算机科学密切相关的矩阵理论,包括线性空间、范数理论,矩阵分析,矩阵分解,矩阵特征值估计、广义逆矩阵等。
五、课程主要内容及先修课程
1.线性空间及线性映射;
2.范数理论及其应用;
3.矩阵分析及其应用;
4.矩阵的分解;
5.特征值的估计及其矩阵的极性;
6.广义逆矩阵。
先修课程:线性代数、高等数学
六、课程教学方法
1. 教室要求:多媒体教室
2. 课件来源:自编
七、课程考核方式
考试
八、课程使用教材
程云鹏著, 矩阵论(第三版),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年。
九、课程主要参考资料
张凯院、徐仲,矩阵论,科学出版社,2013年
分委员会主席签字:年月日
主管院长签字:年月日
注:(1)英文课程名称务必写准确;
(2)需编写的内容统一用宋小四号,行间距固定值22磅。
矩阵分析在通信中的应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矩阵分析在通信中的应用•在过去的15年左右,矩阵分析这一工具在通信理论与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什么?“传统”通信(~before 2000)“现代”通信(~after 2000)•本质上,现代通信系统必须处理高维信号侧重于单点对单点强调多用户单载波多载波单天线多天线多维线性参数估计应用:信道估计与符号估值•考虑如上图所示的一个多径信道•首先发送长度为N的已知训练序列:{s(1),…,s(N)};接收端收到{y(1),…, y(N)}•如何对收到的长度为N的接收向量进行线性矩阵运算,获得对信道向量c的“最优”估值?•在获得信道向量c的估值后,发送端继续发送长度为M的未知数据序列:{x(1),…,x(M)};接收端收到{y(1),…,y(M)}•如何对收到的长度为M的接收向量进行线性矩阵运算,获得对数据向量x 的“最优”估值?多维线性参数估计应用:线性均衡•继续考虑上一页提到的数据估值问题,但是…•加入一个限制:接收端必须符合上图所示的“线性均衡器”•如何决定线性均衡器各个“分支”的系数,获得对数据向量x的“最优”估值?多天线系统(MIMO)•从单天线系统(SISO)演进到多天线系统(MIMO),是过去20多年通信领域的最重要技术发明之一•对MIMO系统的研究,使得矩阵分析理论在通信界成为“必备”的知识•下面的这个信号模型是“无数”MIMO论文的基础Y=HX+Z多天线系统(MIMO):单用户信道容量Y=HX+Z•考虑一个单用户MIMO信道–发送端M根天线,接收端N根天线–信道矩阵H的维数是N*M–发送端总功率受限或各根天线功率受限•若信道矩阵H给定,信道容量如何获得?–收端精确知道H,发端不知道H–收发端均精确知道H–收发端均不知道H•若信道矩阵H服从某一分布,信道容量如何定义,如何获得?多天线系统(MIMO):多用户信道容量Y=[H1, H2] [X1;X2]+Z•上行多用户MIMO信道–2个用户–每个用户发送端M根天线–基站接收端N根天线–发送端总功率受限[Y1;Y2]=[H1;H2] X+Z•下行多用户MIMO信道–2个用户–基站发送端M根天线–每个用户接受端N根天线–发送端总功率受限多天线系统(MIMO):接收机设计Y=HX+Z•考虑一个单用户MIMO信道–发送端M根天线,接收端N根天线–信道矩阵H的维数是N*M–发送端总功率受限或各根天线功率受限–接收端精确知道信道矩阵H•接收端如何获得对X的“最佳”估值?•接收端如何获得对X的“最佳”线性估值?•什么样的接收机估值处理能够做到不损失信道容量?多天线系统(MIMO):ZF与ZF-SIC接收机Y=HX+Z•ZF接收机–在对每个符号估值的时候,确保其它符号对其的干扰为零(zero-forcing)–通过对矩阵H做QR分解Y=HX+Z=QRX+ZQ H Y=RX+Q H ZR-1Q H Y=X+R-1Q H Z–X的每个符号可以独立做估值•ZF-SIC接收机–也叫作V-BLAST–对每一个符号做ZF–随后将此符号在Y中的贡献减掉,再对下一个符号做ZF多天线系统(MIMO):MMSE与MMSE-SIC接收机Y=HX+Z•(线性)MMSE接收机–寻找一个M*N维的矩阵G,使得GY最小化均方误差–推导过程需要利用到正交准则•MMSE-SIC接收机–对每一个符号做MMSE–随后将此符号在Y中的贡献减掉,再对下一个符号做MMSE–MMSE-SIC接收机与信道容量的关系多天线系统(MIMO):码间串扰信道Revisit•接收端符号表示•在发端做一个cyclic prefix处理(增加的长度为L-1)•在收端,将前L-1个符号丢掉,只保留随后的N个符号•可以证明,对于这个系统,发端的傅里叶逆变换与收端的傅里叶变换一起,可以对角化任何信道,从而达到完全消除码间串扰的目的–OFDM系统•不需要做时域均衡多天线系统(MIMO):预编码矩阵设计Y=HX+Z•发送端知道信道H•如何设计一个线性矩阵F,来“预编码”需要发送的符号向量s?•随着优化目标的不同,对应的预编码矩阵也不同–保留信道容量–对角化信道–优化成对出错概率–单用户vs多用户•向量信道的最大比(MRT)发送预编码•ZF预编码•其它预编码多天线系统(MIMO):最优空时分组码设计Y=HX+Z•发送端不知道信道H•如何设计一个线性矩阵X,来“预编码”需要发送的符号向量s?–X必须与H无关,仅与s有关•最早的空时分组码:Alamouti Code(1998)•随后出现了多种基于矩阵代数的空时分组码•着重讨论最优设计准则与在有反馈情况下的分组码设计。
矩阵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 谱聚类
1.谱聚类是一种基于图论的方法,将数据点看作图中的节点, 通过计算图的拉普拉斯矩阵的特征向量来进行聚类。 2.谱聚类的核心思想是将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关系转化为图上 的边权重,通过对图的谱进行分析来发现数据点的聚类结构。 3.谱聚类可以应用于各种形状和大小的数据集,具有较好的鲁 棒性和可扩展性。
矩阵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矩阵操作
时间序列分析中的矩阵操作
矩阵运算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的基础
1.矩阵运算能够提供一种系统化的方式来描述和处理时间序列数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时间序 列数据转化为矩阵形式,进而利用其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处理技术。 2.在时间序列分析中,矩阵运算可以用来计算各种统计量,例如均值、方差、协方差和相关系数等 ,这些统计量是时间序列分析的基础。 3.矩阵运算可以用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平滑和滤波,这种技术可以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提高 数据分析的准确性。
层次聚类
1.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数据间相似度矩阵进行聚类的算法,可 以根据相似度矩阵逐步合并数据点或分裂数据簇。 2.层次聚类可以分为凝聚型层次聚类和分裂型层次聚类两种类 型,分别对应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聚类策略。 3.层次聚类的结果可以通过树状图进行可视化展示,便于理解 和分析。
矩阵聚类方法及其实现
矩阵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矩阵分解技术及其应用
矩阵分解技术及其应用
▪ 矩阵分解技术概述
1.矩阵分解是将一个复杂的矩阵分解为几个简单的、易于处理的矩阵的过程,有助于提取数据 中的隐藏信息和特征。 2.常见的矩阵分解技术包括奇异值分解(SVD)、非负矩阵分解(NMF)和QR分解等。
▪ 奇异值分解(SVD)
▪ 主成分的Biblioteka 解和解释1.主成分是通过将数据投影到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向量上得到的 。 2.主成分的个数通常小于原始数据的维度数,可以达到数据降 维的目的。 3.通过分析主成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结构和变异性 。
矩阵分析及其应用
第五章 矩阵分析及其应用知识要点:1、矩阵序列(收敛性,有界性,四则运算,收敛矩阵)2、矩阵级数(绝对收敛,幂级数,收敛半径)3、矩阵函数(定义,利用Cayley Hamilton -定理的级数求和法,利用Jordan 标准型的相似变换法,利用矩阵谱的待定系数法)4、矩阵微积分(单变量函数矩阵的微分与积分,矩阵函数的微分与积分,矩阵指数函数)5、矩阵分析的应用(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组,2元信号检测,匹配滤波,梯度分析与最优化)§5.1 矩阵序列一、矩阵序列收敛的概念定义1:设有矩阵序列()(),1,2,k n nk ij A a Ck ⨯=∈= ,若当k →∞时,0k A A -→,则称矩阵序列{}k A 收敛于极限()n nij A a C ⨯=∈,记作k A A →。
不收敛的矩阵序列称为发散的。
定理1:k A A →的充要条件是()k ij ij a a →,即按元素位置收敛。
注:若以定理的结论为矩阵序列收敛的定义,则有结论:存在某矩阵范数⋅,使得k →∞时,0k A A -→。
推论1:0k A →的充要条件是()0k ij a →。
二、矩阵序列收敛的性质性质:设k A A →,k B B →,则有 1、,C αβ∀∈,k k A B A B αβαβ+→+; 2、k k A B AB →;3、11k A A --→(假设1A -存在)。
定义2:如果存在常数0M >,使得对一切k 都()k ij a M <,则称矩阵序列{}k A 有界。
定理2:收敛的矩阵序列必有界。
定理3:有界矩阵序列{}k A 必有收敛的子序列{}s k A 。
定理4:矩阵序列{}k A 有界的充分必要条件为存在常数0M >,使得k A M ≤。
三、收敛矩阵定义3:设A 为方阵、且当k →∞时有0k A →,则称A 为收敛矩阵。
定理5:0k A → (k →∞)的充要条件是A 的谱半径()1A max ρλ=<,即所有特征值的模小于1。
矩阵分解及应用
引言数学是人类历史中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为庞大的基础学科。
许多人说数学是万理之源,因为许多学科的研究都是以数学做为基础,有了数学的夯实基础,人类才铸就起了众多学科的高楼大厦,所以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在数学中有一支耀眼的分支,那就是矩阵。
在古今矩阵的研究发展长河中产生了许多闪耀星河的大家。
英国数学大家詹姆斯•约瑟夫•西尔维斯特,一个数学狂人,正是他的孜孜不倦的研究使得矩阵理论正式被确立并开启了矩阵发展的快速发展通道。
凯莱和西尔维斯特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也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数学大师,正是他们伟大的友谊,加上两人的齐心协力最后他们共同发展了行列式和矩阵的理论。
后来高斯在矩阵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的成就,尤其是高斯消去法的确立,加速了矩阵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而在我国,矩阵的概念古已有之。
从最早的数学大家刘徽开始我们古代数学大家都已或多或少的研究了矩阵。
尤其在数学大家刘徽写的《九章算术》中,它最早提出了矩阵的类似定义。
而且是将矩阵的类似定义用在了解决遍乘直除问题里了。
这已经开始孕育出了最早的矩阵形式。
随着时间转移,矩阵的理论不断的完善,在对于那些大型矩阵的计算中如果用基本方法显得过于繁重,于是发展出了矩阵的分解,随着对矩阵分解的不断研究完善,矩阵分解方法和理论也日趋成熟矩阵经常被当做是数学工具,因为在数学问题中要经常用上矩阵的知识。
矩阵是一个表格,要掌握其运算法则,作为表格的运算与数的运算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在所有矩阵的运算方法中,矩阵的分解是他们中一种最重要并且也是应用最广泛。
矩阵分解主要是对高斯消去法的延续和拓展。
在一些大型的矩阵计算中,其计算量大,化简繁杂,使得计算非常复杂。
如果运用矩阵的分解,将那些大型矩阵分解成简单的矩阵的乘积形式,则可大大降低计算的难度以及计算量。
这就是矩阵分解的主要目的。
而且对于矩阵的秩的问题,特征值的问题,行列式的问题等等,通过矩阵的分解后都可以清楚明晰的反应出来。
矩阵分析与应用2篇
矩阵分析与应用2篇【矩阵分析与应用】第一篇:线性代数的重要性矩阵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包含了线性代数、微积分、统计学和物理学等领域的知识。
线性代数是一门关于向量空间和线性映射的数学学科,是现代数学及其应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就是矩阵和向量,这些基本概念可以通过矩阵的运算和变换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例如,在机器学习领域,矩阵计算可以实现反向传播算法,用于优化神经网络的参数。
在图像处理领域,矩阵计算可以实现图像变换和处理。
在经济学领域,矩阵计算可以实现数据挖掘和预测。
矩阵的运算和变换通常包括加法、乘法、转置、求逆等操作,这些操作可以通过矩阵的行、列和元素来进行计算。
例如,矩阵的乘法可以用行列式的方式计算,或者用列向量组成的矩阵的乘积来计算。
矩阵的转置可以将矩阵的行和列互换,用于保持矩阵的结构特性。
因为矩阵具有简单、统一和易于计算的特性,它在各种学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论是数值计算还是图像处理,矩阵都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数学工具。
在面对复杂的实际问题时,熟练掌握矩阵分析和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问题求解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矩阵分析与应用】第二篇:矩阵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矩阵在数据分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数据分析中,矩阵用于描述数据集合和变换,它可以表示数据的结构、模式和趋势,也可以实现数据的降维处理和分类。
数据分析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矩阵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矩阵在数据分析中最常用的操作是矩阵乘法,即将一个矩阵和另一个矩阵相乘得到新的矩阵。
矩阵乘法可以用于计算各种数据分析工具的核心算法,例如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
这些算法可以将数据的维度降低到更低的维度,从而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另一个重要的矩阵操作是矩阵奇异值分解(SVD),它可以将一个矩阵拆分成三个矩阵的乘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i Bao bin | UCAS
10 / 32
Linear Transformations | Introduction
For T ∈ L(U , V ) and L ∈ L(U , V ), the composition of L with T is defined to be the function C : U → W such that C(x) = L (T(x)). This composition denoted by C(x) = LT, is also a linear transformation because C(αx + y) = L (T(αx + y)) = L (αT(x) + T(y)) = αL (T(x)) + L (T(y)) = αC(x) + C(y). If B, B and B are bases for U , V and W , respectively, then C must have a coordinate matrix representation with respect to (B, B ). So it’s only natural to ask how [C]BB is related to [L]B B and [T]BB : [C]BB = [L]B B [T]BB .
x x x
[αf (t) + g (t)]dt = α
0 0
f (t)dt +
0
g (t)dt.
The rotator Q that rotates vectors u in R2 counterclockwise through an angle θ, is a linear operator on R2 because the /action0of Q on u can be described by matrix multiplication in the sense that the coordinates of the rotated vector Q(u) are given by Q(u) = xcosθ − ysinθ xsinθ + ycosθ = cosθ −sinθ sinθ cosθ x y .
Li Bao bin | UCAS 5 / 32
Linear Transformations | Introduction
From now on, S = {e1 , e2 , · · · , en } will denote the standard basis of unit vectors for Rn . Linear transformations possess coordinates in the same way vectors do because linear transformations from U to V also form a vector space.
Linear Transformations |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inear functions and matrices is at the heart of our subject. It is now time to formalize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matrices, vector spaces, and linear functions defined on vector spaces.
Li Bao bin | UCAS
2 / 32
Linear Transformations | Introduction
Some Example
The function 0(x) = 0 that maps all vectors in a space U to the zero vector in another space V is a linear transformation from U into V , and, not surprisingly, it is called the zero transformation. The function I(x) = x that maps every vector from a space U back to itself is a linear operator on U . I is called the identity operator on U . For A ∈ Rm×n and x ∈ Rn×1 , the function T(x) = Ax is a linear transformation from Rn into Rm because matrix multiplication satisfies A(αx + y ) = αAx + Ay . T is a linear operator on Rn if A is n × n. If W is the vector space of all functions from R to R, and if V is the space of all differentiable functions from R to R, then the mapping D(f ) = df /dx is a linear transformation from V into W because df dg d(αf + g ) =α + . dx dx dx
Li Bao bin | UCAS
11 / 32
Linear Transformations | Introduction
From the composition C = LT of the two linear transformations T : R3 → R2 and L : R2 → R2 defined by T(x, y, z ) = (x + y, y − z ) and L(u, v ) = (2u − v, u), using the standard bases for R2 and R3 to verify the above results.
Li Bao bin | UCAS
4 / 32
Linear Transformations | Introduction
The projector P that maps v = (x, y, z ) ∈ R3 to its orthogonal projection (x, y, 0) in the xy -plane, is a linear operator on R3 because if u = (u1, u2, u3) and v = (v 1, v 2, v 3), then P(αu + v) = (αu1 + v 1, αu2 + v 2, 0) = αP(u) + P(v). The reflector R that maps each vector v = (x, y, z ) ∈ R3 to its reflection R(v ) = (x, y, −z ) about the xy -planeis a linear operator on R3 . Can all linear transformations be represented by matrices? Linear transformations on finite-dimensional spaces will always have matrix representations. To see why, the concept of coordinates in higher dimensions must first be understood. Recall that if B = {u1 , u2 , · · · , un } is a basis for a vector space U , then v = α1 u1 + α2 u2 + · · · + αn un . αi ’s are uniquely determined by v, which are called the coordinates of v with respect to B . Denote [v]B = (α1 , α2 , · · · , αn )T .
Li Bao bin | UCAS
6 / 32
Linear Transformations | Introduction
Li Bao bin | UCAS
7 / 32
Linear Transformations | Introduction
Example: If P is the projector, determine the coordinate matrix [P]B with respect to the basis
At the heart of linear algebra is the realization that the theory of finite dimensional linear transformations is essentially the same as the theory of matrices. This is due primarily to the fundamental fact that the action of a linear transformation T on a vector u is precisely matrix multiplication between the coordinates of T and the coordinates of u.
Li Bao bin | UCAS 3 /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