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精选范文)

合集下载

“支架式”与“抛锚式”化学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精选文档

“支架式”与“抛锚式”化学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精选文档

“支架式”与“抛锚式”化学教学设计的比较研究建构主义日益应用到理科教学中,已经开发出了很多的教学模式,各种模式在操作层面有所不同,其中比较典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

下面就以“盐类的水解”为例探讨“支架式”和“抛锚式”的化学教学设计。

1“支架式”教学设计及实践1.1 搭建支架“搭建支架” 是指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如图 1 所示。

学生利用上述概念框架,围绕框架中的思考节点进行独立探索。

1.2 进入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化学课堂教学当中,运用生动的、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思考,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

因此,在本节课的导课部分首先给出 3 个问题:(1)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物质是碱吗?( 2)Na2CO3的俗名叫什么?为什么?( 3)为什么长期施用铵态氮肥的土壤酸性会增强?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入质疑、好奇的心理状态。

在本节课导课部分为了验证 3 个问题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取常温下 0.1 mol/L Na2CO3 、CH3COONa、NH4Cl、NaCl 溶液滴在 pH试纸上,检验溶液的 pH验证:“碳酸钠溶液会显碱性吗?氯化铵溶液会显酸性吗?” 根据实验事实,学生的思维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问题情境:“为什么某些盐的水溶液会显酸性或碱性?”。

1.3 独立探索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思考节点)让学生独立探索。

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盐类水解这一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

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已去分析。

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1.4 协作学习采用异质分组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交流探讨性质验证实验方案,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动手实验。

从而沿着教师所搭的脚手架方案中的问题框架,实现意义建构。

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1

科技信息基础教育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迁安镇成教中心陈必云[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形成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支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本文以初中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例,介绍支架式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该教学设计的关键进行分析。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支架式教学是近二三十年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气息。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在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的学是在他人的帮助下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形成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

1 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支架式教学的五大构成要素是: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1]。

这五大要素即是贯穿于支架式教学中的五个基本组成环节。

(1)进入情境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真实的体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原有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一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有启发性,并结合学生的自省;三要借助于各项具体的学习目标[2]。

这样营造的“问题解决”的氛围才能够及时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较为理想的求知状态。

(2)引导探索教师应该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概念框架,适时地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所需的支架帮助。

在搭建支架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择支架的难易以及设置的多少,不能简单地认为叙述步骤、指导操作、给出图表就完成了支架的提供工作,要使支架设置的合理且实用需要结合实际。

支架式教学设计(共5篇)

支架式教学设计(共5篇)

支架式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支架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过程设计:1.搭脚手架~ 围绕《三角形的面积》这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提出如下问题:①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两者之间有关系的条件是什么?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有公式吗?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 2.进入情境脚手架搭成以后,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教师在电脑上演示:每个小方格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沿对角线截去一半后,得到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3.独立探索进入问题情境之后,就让学生独立探索。

在活动设计时,教师估计到学生有可能遇到的障碍,恰当地设计了三个直观支架: 支架1:让学生动手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图形(可能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支架2:用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运用旋转、平移的方法,拼成平行四边形。

支架3:用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旋转、平移,拼成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观察三角形与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协作学习独立探索结束时,教师组织小组协商,讨论;师生共同得到:(l)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有以下的关系: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高相等;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有关系的先决条件是: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三角形的面积是等底等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即:平行四边形面积=底x高;三角形面积=底x高+2 5效果评价教师给出以下的几个问题: ①判断:下面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都是“3×5÷2=6(平方厘米)”,对吗?为什么?在下面的三个完全一样的平行四边形中,最大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吗?②讨论出结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形状不一定相同。

③问题4: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产生的?除了这些推导方法,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吗? ④要求学生动手动脑,用其它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探究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探究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探究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Vygotsky的ZPD理论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帮助。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目标导向。

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为出发点,注重学习目标的设计和确定,使学习者在有目标的情况下更趋于主动。

2. 学习过程引导。

支架式教学模式以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为基础,从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出发,引导学习者进行学习。

3. 合作学习和交流。

支架式教学模式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通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互助,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思考、合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模式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3. 促进知识的深入融会。

支架式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深化和融会,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二、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一化学教学设计和应用策略需要结合化学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学习素养。

1. 设计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设计和进行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通过实验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一些学习资源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从问题出发,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案例

支架式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我们以教材中“钠”的教学内容为例,运用支架式教学理论,教师按照教学内容提出教学设计思路: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具体如下。

1搭脚手架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介绍金属钠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但性质验证的实验现象不完全告诉学生,教师只起到为学生学习、验证钠的化学性质和焰色反应搭脚手架的作用。

2进入情境根据钠的化学性质,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桌上提供的试剂及仪器(药品和仪器为:钠、稀盐酸、硫酸铜溶液、小刀、若干个小烧杯、石棉网、三脚架、表面皿、滤纸、镊子、酒精灯),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学内容不完全告诉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

3实验探究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并概括实验现象。

实验1:用刀切割钠并将其暴露在空气中,观察暴露在空气中钠的断面发生的变化。

现象:被切开的金属钠光亮的断面很快失去光泽、变暗。

原因:在常温下,钠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

化学方程式:4Na+O2===2 Na2O实验2:将用刀切割后的钠放在石棉网上燃烧。

现象:钠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的固体。

原因:在燃烧状态,钠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

化学方程式:2Na+O2===Na2O2(黄色)实验3:将用刀切割后的一小粒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并在水中滴几滴酚酞。

现象:学生感到很奇怪,一般的金属沉入水中,而金属钠却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的钠很快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在水面无规则地游动,发出轻微的嘶嘶声,然后渐渐变小,最后完全消失,而且溶液变红。

原因:钠是活泼的金属,常温下即可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可使酚酞变红。

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教师对学生不理解的内容点拨补充:(1)钠在高温或燃烧状态下,生成黄色的过氧化钠固体,而不是生成氧化钠。

(2)钠是轻金属,密度比水小,所以浮在水面上。

学生再提出问题:钠在水中为什么做无规则运动呢?实验4:验证焰色反应。

现象:学生对焰色反应和节假日的焰火晚会比较好奇,每个人都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策略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策略分析

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策略分析管恩娥【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1页(P51)【作者】管恩娥【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第二中学【正文语种】中文支架式教学是以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水平为基础,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去构建知识,从低水平向高水平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由以下部分组成:教师为学生搭建一个脚手架,学生进入学习知识的情境,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索和研究,最后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价.1 范例支架范例支架即举例子,指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已有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学习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主线,但在实际教学中常遇到物质结构不清楚的问题,使学生后续的学习无法顺利进行下去.此时,为学生搭建以“物质的分类与元素化合价”为主线的学习支架,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比如学习SO2的性质时,可以从3个角度进行分析.从物质的分类角度分析,SO2属于酸性氧化物,我们之前学习过酸性氧化物的特性:分别与碱、碱性氧化物、某些盐溶液等反应,因此可以推测SO2也具有这样一些特性;从S元素化合价的角度分析,SO2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既能与某些氧化剂反应又能与某些还原剂反应;从物质的特性角度分析,SO2具有漂白性.依据此范例,学生在学习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质时就能作相应的类比,可以举一反三,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范例支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思考方向,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提供了一条捷径.2 建议支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能够在学生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点拨学生的思考方向,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问题支架和建议支架可以相互转换,当问题支架的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相比,建议支架存在缺少系统性和整体逻辑性的问题,但它更直白、更具有引导力,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生配制的溶液浓度往往会存在误差,原因是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并不熟练,或者疏忽了一些细节,因此会导致实验结果偏高或偏低,特别是学生初次配制溶液时,很难把握实验操作的要领.这时,老师提出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应和学生一起分析、总结引起溶液浓度偏差的原因,最后,在学生做实验时列出相应指导建议,让学生能够独立配出合格的溶液.3 工具支架在原子、分子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物质的微观结构无法直接用眼睛观看,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化学知识的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在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时,尽管教师尽可能仔细生动地讲述,但是学生普遍感觉抽象难于理解.这时Flash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老师利用这些教学软件制作动画,模拟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将运动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化抽象为直观、变微观为宏观,有利于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反应原理.4 思维导图支架化学学习中既需要学生去记忆元素化合物知识又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学生往往会遇到2个问题:一是需要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记忆压力增大;二是死记硬背,不能理解吸收并很好地运用化学原理.因此建立知识网络成为灵活存取大脑中化学知识的关键.化学教学中尤其是复习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构建思维导图支架进行复习.思维导图支架能将知识间的关系直观立体化、可视化地体现出来,可以使看不见、摸不着、抽象、内在的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让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5 实验支架实验不仅仅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探究性学习的背景下,化学实验更成为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为解释一个问题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仍然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此时,如果能设计一个简单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会茅塞顿开,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只是支架式教学的一般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支架式教学不应受固定模式的限制,而应该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进行优化与调整,达到优化学习效果的目的.。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课程“支架式”教学模式构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成为了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将知识点和概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把化学知识点看成孤立的知识,而是形成了知识的网络连接,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1.以学生为中心:支架式教学模式注重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特点,对知识进行合理的组织和安排,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化学知识。

2.知识的系统性:支架式教学模式将化学知识点和概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使得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和运用化学知识。

3.启发性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注重启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问题引导和案例分析等方式,使得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学习。

1.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特点。

2.确定知识的主线和分支: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确定化学知识的主线和分支,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3.设计支架式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教师设计支架式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环节,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4.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引导、讨论研究等方式,使得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5.巩固和拓展知识: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巩固和拓展,通过复习总结、拓展阅读、实践操作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1.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整体把握: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知识的整体认识,使得学生不再被孤立的知识点所困惑,而是能够清晰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

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高中化学课堂摘要:本文以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了利用支架理论,构建高效高课堂的过程与策略,以期为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支架理论一、支架式教学的设计原理支架式教学的原理,简单的说就是在教授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怎么样的一个原则,这里我们又提到了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都不一样,有的学生对化学有着天然的兴趣,喜欢研究一些化学知识,但有的学生可能在入学前都没有接触过化学,这样的话教师一定要了解,所教授的班级中学生的层次分类,来制定教学方案。

笔者在进行“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知识点的学习之前,根据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化学性质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打开啤酒或汽水会有二氧化碳冒出,煤、石油、天然气、酒精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灭火器中有二氧化碳,人工降雨、舞台云雾用到二氧化碳。

由这些你联想到二氧化碳的哪些性质?第二,农民伯伯说二氧化碳是“植物粮食”,这是为什么?通过实验进行解答。

第三,春天到了,小明同学家的屋墙刚刚粉刷一新,可是两天以后,小明好奇地指着墙问爸爸:“墙怎么出汗了?”爸爸笑了笑把问题回答了,谁能知道小明爸爸是怎么回答的?通过实验进行解答。

第四,扩展思维结合二氧化碳的性质,思考二氧化碳在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用途?学生根据上述问题,进行预习。

这样的预习将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促进学生通过自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兴趣。

二、支架式教学的一般过程支架式教学在化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五个关键步骤,分别是引入情境、探索引导、独立探索、合作学习和评价反馈。

这五大要素贯穿于整个支架式教学的过程。

情景的引入也是情景设置,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出一种学生最能接受的教学法,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在苏教版初中的化学教材中,这一特点很显著,每当新的章节出现,课前的导入通常是形象的图画,绚丽的实验案例。

教师指导学生对这一章节进行预习,用导入型的语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索所学内容的新思想,并且对过往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回忆性的连接;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合作的学习,或者说协作式的学习很重要,因为化学涉及到许多实验环节,不是一个学生独立可以完成的。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12中学课程资源笫2期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例耿欣宇(玉门油田第一中学甘肃酒泉735019)摘要:基于高中化学新课标理念,教师可以利用支架式教学理论设计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乙醇”的教学环节, 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落实“学生 主体,教师引导”的教育观念,建立学习任务单,搭建信息支架,通过支架的搭建和撤去逐渐优化教学方式,最终完成知 识构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支架式理论;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 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34(2021 )0205支架式教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我国学者张建伟、 陈琦等从外国引人的,其内涵与我国新课标的要求不谋 而合。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引 导者,通过搭建支架建立学习任务,然后再撤去支架。

在 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指导逐渐减少,最终使学生独立思 考。

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但不过多 的帮助,在减少对学生指导和增加学生能力之间保持一 种微妙的平衡。

我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开设了一节“乙醇”支架式教学范式课。

一、教学流程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图1)图1教学流程二、课堂实录【学习任务1】观看《我国的酿酒技术》视频,各学 习小组交流我国的“酒文化”并汇报“米酒酿造”丁艺 及流程。

【学习任务2】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信息支架:(1)酒香不怕巷子深;(2) 医学退烧,皮肤酒精擦拭实验;(3) 酒有不同的度数;(4) 75%酒精消毒,醉虾;(5) 米酒去除油脂,酒精去除透明胶 带粘胶痕迹。

学生:讨论、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乙醇是无 色、有特殊香味的液体,易挥发,与水以任意比互 溶,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无机物,密度小于水,可杀菌消毒。

【学习任务3】乙醇结构式确定引入:乙醇似水,两者在结构上是否有相似之处呢? 活动1:乙醇的分子式是C 2Hf i 0,请同学们结合上 一节学习的乙烷的结构,试着搭建乙醇的结构模型。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探究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探究

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探究一、引言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支架式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教学实践中的热门话题。

支架式教学模式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基于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旨在为化学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概述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注重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直至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为止”。

支架式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支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扮演的是启发者、引导者、激发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动机,学会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三、高一化学教学设计与应用策略1. 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

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意任务的难易度,不宜过于简单,也不宜过于困难,保证学生能够在适当的难度下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2.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支架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可以利用社会实践、实验数据、教学视频、电子课件等丰富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情感投入。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真实情境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也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互相学习,促进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学习情感,促使学生发挥自身潜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建构策略探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建构策略探讨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建构策略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支架式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和思维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内容。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探讨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策略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本文的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揭示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提出相关的建构策略,以期对提升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帮助。

1.2 问题意义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而支架式教学模式则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建构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构建支架式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建构策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建构策略,旨在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分析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实际运用,探讨教师在此模式下的角色转变以及如何设计有效的学生活动。

研究目的旨在为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动机,推动高中化学教学的发展。

通过本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探讨其优势与挑战,并为未来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在真实 的任 务学习 中, 要激发 学生产生一 系列 问题 , 教 师首
H , C O H  ̄ + H C O 3 一 HC 0 3 - H  ̄ + C O 2 一 ; 若盐酸与碳酸氢盐 产生 的一 系列问题都相关 ; 第四, 问题要 与现实生 活 、 生产 、 科技 反应时 N a HC O 3 + HC 1 - -  ̄ N a C I + H O + C O 2 f;盐酸与碳酸盐反应则分 有密切联系 。 步进 行 ,先 N a  ̄ C O 3 + Hc I —N a H c 0 3 + N a C 1 ,然 后 N a HC O 3 + Hc l — 二、 . “ 支架式教学” 模 式 指 导 下 的 教 学 设 计
2 0 1 3年 4月 2 8 1 3
理 论 研 究
运f l j 支 架 武 教 学 模 式 在 化 学课 堂教 学 c } ) 酌 实 践
文, 杨 卫 华


要: 建构 主义认为 , 学习不单单是 由外到 内的转移和传递 ,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 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 “ 支架” 原意是建筑行业
通过 比较产生气泡快慢 , 区分出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 实验设计 与实施 : 在相 同的温度与压强下把碳 酸钠和碳酸 氢
钠配成相 同浓度溶液 , 将盐 酸逐滴滴人 , 观察产生气泡的快 慢。
实验结论 : 碳 酸 氢 钠 遇 到 盐 酸 放 出 二 氧 化 碳 的 反 应 要 比碳 酸
( 2 ) 以“ 支架式教学 ” 形式进行探索和研究 ; ( 3 ) 随时考查在教学过
N a C l + H 2 0 + C O 2 t
以课题《 碳酸钠和碳酸ຫໍສະໝຸດ 钠》 为例加 以说 明。 1 . 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思想 ( 1 ) 设计一个 关于“ 碳 酸钠和碳 酸氢钠 ” 的拓 展性 教学过程 ;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3篇)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探索(3篇)

第1篇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本文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实践探索;教学模式;学习目标一、引言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教师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实现学习目标。

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步骤、实施策略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通过与环境互动,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支架式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儿童通过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支架式教学正是通过提供适当的支架,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建构。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三、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步骤1.确定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2.搭建支架:教师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一系列问题、任务、活动等,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架。

3.引导学习:教师通过提问、启发、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4.评估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估,及时给予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四、支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1.创设情境: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

2.提供多样化的支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提供不同形式的支架,如问题、任务、活动、资源等。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验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验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验作者:朱锋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第11期在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大量的教学问题,部分问题来自于学生,部分问题来自于教师。

通过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有效分析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支架”(Scaffold)原是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

当楼房建好后,这种支持就撤掉了。

根据这个建筑隐喻,布鲁纳、伍德等人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支持。

普利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在设计支架式教学模式时,教师首先要结合教学目标中的所学内容与情境进行设计,然后引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评价设计。

经过这一系列的设计后,教师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有条理,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基本概念是高中化学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标是将化学现象与事实通过系统地分析、归纳与总结,反映出化学现象与事实的本质。

由于高中化学概念知识比较抽象、枯燥,不易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所以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化学基本概念。

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先讲解概念,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明白为什么会产生氧化反应,并解释其原因。

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支架式模式设计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

2.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实践在教学“硫与氮氧化物”时,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一点一点地引入教学内容,教师先解释其概念,再研究其性质、特点、原因,最后通过实践得出结论。

初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教案

初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教案

初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教案主题:物质的分类课程内容:物质的分类及其性质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方法。

3. 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难点: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准备:1. 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3. 显示屏幕及计算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种不同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分类方式,并提出问题:你们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吗?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根据物质的成分、性质和状态进行分类。

2. 讲解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元素、化合物、混合物等。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2. 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归纳不同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方法。

四、讨论(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盐、水等的分类及其性质。

五、展示(5分钟)通过展示多媒体资料、图片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应用。

六、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物质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提出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性质,并进行思考和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支架式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操作和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下节课可结合案例分析或故事情景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质分类及其性质。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最新教育文档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最新教育文档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最新教育文档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的提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以学生学习为出发点和归宿,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再创造提供了条件和空间,与新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高度一致。

因此,建构主义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建构主义理论与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以及情境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不是学生单方面机械式的被动接受或是复制来自教师的输入行为,而是通过尽力寻求新信息的意义或将其与已知信息联系起来,历经同化、顺应、平衡等过程主动建构形成新的知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有效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发展日臻成熟的一种模式。

支架式教学最早是由布鲁纳从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一词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的。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源于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对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第二水平)和实际发展水平之间(第一水平)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最邻近发展区”。

通过在教学中搭建支架,学习者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消除这种差异。

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形象的表示为图1。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可以将支架式教学定义为:学生利用教师和学习伙伴提供的方向、任务、资料、情景等学习支架,不断攀升自己的“最临近发展区”,从而有效、自主建构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支架式教学主要由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和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在支架式教学中,根据学习者的最临近发展区来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进入情景,随即撤去支架,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来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及综合实践能力有更高的发展。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支架式教学模式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实践

理论分析
3、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 学素养。
1、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 师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 识。
2、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前 准备,对教学进度可能产生一定 的影响。
2、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对教学进度可能产生一定的影 响。
实践探究 在实践层面,曾尝试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以下 是一个具体案例:
1、搭建支架:教师可以先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力的概念、性质和作用 效果等基本知识。同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小实验,例如通过弹球演示力的作用 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概念。
四、实践案例分析
2、进入情境: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赛车在比赛中的速 度变化、电梯上升时的加速度等,让学生感受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
四、实践案例分析
5、效果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讨论结果和作业情况等方面进行评 价。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 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五、结论与展望
五、结论与展望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物理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 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模式在高中物理 课堂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然而,教师在实际运用中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例 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支架、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 讨如何优化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和方法。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 点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与特点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它强调在学习的早期阶 段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学习支持,帮助他们建立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在随着学习 的深入逐渐减少这种支持。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在于它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理 解,而不是直接灌输知识。

教学支架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应用例析

教学支架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应用例析

教学支架在《化学反应原理》中的应用例析宁波市慈湖中学 浙江宁波 315031 陈美娟摘要:本文以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里的两个问题为例,结合支架理论和支架教学法的优势,从学生学情出发,构建教学支架,逐步分解难题,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寻找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关键词:支架理论 教学支架 教学难点一、支架和支架式教学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

教学中的支架是指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暂时性支持,以协助学生完成自己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1]。

支架式教学法是以伍德提出的“支架理论”为基础的,而“支架理论”则源自于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2]。

化学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建构的,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在“当前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寻找“最近发展区”。

当学生存在学习困难时,教师通过搭建一个个支架,协助学生建构知识,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教学支架在实际教学问题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涉及不少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内容,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是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少高一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在本内容的学习中也遇到了困难,进而使相关知识的学习成为了化学学习的一个分水岭。

下面以本人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两个问题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搭建教学支架,逐步分解知识难度,利用支架协助学生逐步获得解决问题,从而突破学生的学习难点的。

问题1:为什么弱电解质溶液“越稀越电离”?以稀醋酸加水稀释为例,稀醋酸溶液加水稀释,会促进醋酸的电离,使醋酸电离度增大,却经常使许多学生感到困惑和难以理解。

学生主要的困惑点在于:醋酸溶液加水稀释时,反应物CH 3COOH 的浓度减小,同时生成物CH 3COO- 和H + 的浓度也减小。

按照化学平衡移动的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前者变化使电离平衡逆向移动,而后者变化使电离平衡正向移动,那么最终这个平衡究竟应该向哪个方向移动呢? 在这个难点问题上,我采用逐层构建支架的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进行了分析,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浅析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

浅析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

浅析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创新。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有效教学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采用支架式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

一、高中化学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的核心素养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科学思维是指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的思维方式。

科学方法是指学生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科学精神是指学生具备科学探究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精神。

科学价值观是指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世界观、科学方法论和科学道德观。

二、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理支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基本原理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构建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点是:以任务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科素养为目标。

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教学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习的合作者。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集体讨论和合作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和学习框架。

三、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设计1.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素养相适应,既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2.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教学内容时,要以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选用与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社会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并将其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究、在实践中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基础教育支架式化学教学设计及案例分析迁安镇成教中心陈必云[摘要]支架式教学是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形成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支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本文以初中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为例,介绍支架式教学设计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该教学设计的关键进行分析。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教学设计初中化学化学方程式支架式教学是近二三十年在国外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也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气息。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模式在处理“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方面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在这种教学设计模式中,学生的学是在他人的帮助下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形成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

1 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支架式教学的五大构成要素是: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1]。

这五大要素即是贯穿于支架式教学中的五个基本组成环节。

(1)进入情境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围绕当前学习的主题,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真实的体验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原有知识与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进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在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问题的设计一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要有启发性,并结合学生的自省;三要借助于各项具体的学习目标[2]。

这样营造的“问题解决”的氛围才能够及时并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到较为理想的求知状态。

(2)引导探索教师应该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并围绕当前的学习内容向学生提供概念框架,适时地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提供所需的支架帮助。

在搭建支架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选择支架的难易以及设置的多少,不能简单地认为叙述步骤、指导操作、给出图表就完成了支架的提供工作,要使支架设置的合理且实用需要结合实际。

(3)独立探索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教师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概念框架和解决问题的线索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决定问题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并不是完全的让学生去独自探索,而是注意观察学生的探索过程,在学生遇到困难或没有思路时,给予适当的提示、建议,以帮助他们顺利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学习,完成认知的“同化”和“顺应”[3],这是实现知识意义构建的两个基本过程。

教师的支架帮助要随学生能力的发展动态的变化,当学生的意义建构能力提升时,教师要逐渐地减少帮助。

(4)协作学习在协作学习期间包括师生之间的协作也包括学生之间的协作。

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是良好的学习环境的必备条件,协作学习可以形成好的学习共同体。

在课堂中,多边的互动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内的气氛,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自主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

小组讨论、协商可以使小组成员引发认知冲突、便于交流意见、经验,有利于建立积极的互相依赖的人际关系。

(5)效果评价效果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经验,摒弃不好的、错误的方法或结果,也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评价和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小组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4]。

这五个组成环节贯穿在支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设置五个环节的顺序,也可以进行环节上的删减以适应实际的需要,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根据以上分析,本文以初中教材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课题 2“如何正确书写方程式”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将支架式教学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内容处在初中化学第一册,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用语。

因为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支架式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低年级学生,在这里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原有的化学概念、原理、元素化合物知识较少,而知识的理解和构建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所以需要他人的帮助进行知识构建;初中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相对薄弱,需要经验的支持,需要借助于他人的经验来学习,或者说需要有人为他提供一个支架来帮助他主动构建;另外,“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化学用语,化学用语的学习更需要原有概念和原理的支撑,避免简单记忆,所以,教师为其提供学习新知识必备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供经验事实材料,形成一定的结构框架,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框架中。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教材比较适合应用支架式教学,以下是运用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来完成“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设计。

(1)第一环节:复习旧知识—寻找搭建支架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确定书写化学方程式必备的知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什么是化学方程式。

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必备的知识,也是教师为学生搭建支架的基础。

通过以上知识的复习,创建问题情景:如果空气中氧气不充分,会产生另一种物质—一氧化碳,那么这个方程式该如何写呢(因为上一节化学方程式概念的引出是通过碳和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形成的,而这个方程式不需要配平)?这时,学生会产生一个矛盾:各粒子或原子的数量不等。

(2)第二环节:问题引导,进入情景—搭建支架明确这个反应是确实存在的,得出书写方程式的第一个原则:书写化学方程式必须遵循客观事实,不能凭空想象不存在的物质或化学反应。

那么这个方程式又应该如何书写呢?这时教师提供第一个支架: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计算 c+o2→co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质量和各原子数量是不是守恒。

(3)第三环节:给出帮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独立探索如果要这个式子两边守恒,两边的原子个数首先要相等,但是在这个式子里,只有碳原子是相等的,氧原子不相等。

教师提供第二个支架: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那么分析 c+o2→ co 反应的过程本质: c+o+ o→ co(把分子拆成原子的形式,理解反应过程的本质)这样的话,每一个氧分子反应就需要 2 个碳原子,所以在 c 的前面加一个系数 2,上式变成: 2c+o2→ co 就能生成 2 个 co 分子,在 co 的前面再加一个系数 2,上式变成: 2c+o2→ 2co然后提示这个过程叫做配平。

(4)第四环节:分析讨论、协作学习—渐撤支架、形成动态支架式应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出一些学过的反应,至少写出 3 个化学反应,看哪些反应需要配平,才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把写出的方程式放在一起,看哪些需要配平,如何配平,总结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过程。

这时给出书写化学方程的第二个原则: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和生成物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相等。

这个过程通过配平来实现。

(5)第五环节:习题练习、效果评价—撤掉支架、形成知识体系让学生写出氢气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针对化学方程式说明书写方程式的原则和方程式所代表的含义,由此得出书写方程式的其它原则,如催化剂、加热、点燃、气体符号或沉淀符号的标注等。

以上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两个支架:一是质量守恒定律;二是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

这是学生学习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必备的知识结构,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搭建支架,而且要考虑支架的结构性和过程性,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不但掌握如何书写化学方程式也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下转第含义,学生的学243 页)— 245 —科技信息音体美(上接第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方程式本身或245 页)书写方程式的步骤,而是将该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新学的知识与以前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

3 支架式教学在运用中的关键点对以上教学设计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1)基于最近发展区——找准支架最近发展区为教师的介入提供了理想的空间,支架式教学本质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捕捉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但是最近发展区并不是显性的而是一个潜在虚拟空间,是否能够准确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例如,有的教师认为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支架是正确书写化学式,这是没有理解知识建构的意义,仅仅在正确书写化学式的基础上是不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本质的。

(2)支架搭建的动态性、渐撤性支架式教学强调教师在最近发展区内建立的支架是敏感的、动态的,与儿童暂时的能力相适应的,而且随着儿童能力的增长逐渐撤离。

而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因情境而异,因此,搭建的“支架”应该是具有动态性。

支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与自我发展,但学生的经验、能力等是有限制的,而教师的支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方向,并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逐渐减少支架的帮助。

这样能够有效地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避免学生无谓的努力,使学生在最适宜的速度合目的性的发展。

也更能有效地利用渐撤支架的帮助达到培养学会生自我调节、独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只通过一个反应来说明化学方程的书写,在这学习的目的。

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明显地给予帮助,但是在学生的分析讨论中,教师明显地撤掉了支架。

(3)支架式教学中师生有效的合作与互动在支架式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要共同合作解决同一问题。

在共同合作中,教师是经验上的先导,对活动的可能方向做整体的把握。

但教师并不是控制、限制学生的活动,而是促进、协助的支架。

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支架的设置者。

好的支架设置者如同好的教练,能够了解选手的特点和能力,知道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支架。

逐渐地,学习者就可以在没有外界指导、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某种活动。

这时,学习者就完成了对有关知识的内化[5]。

学生是主动构建知识的主体,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1]亓永英.支架式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构建策略[j].教育探索, 2005,(8):77- 78.[2]张克龙“. 支架式”化学实验教学设计探讨互换[j].教学研究 , 2005,(5):6- 7.[3]甘维良.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j]. 科技咨讯,2006,(23):100.[4]高稳.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j].校长阅刊,2005,(12):30- 31.[5]陈琦,刘儒德.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8- 159.— 24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